浅谈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2:5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

第一篇:浅谈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

阳西县新圩初级中学

赖茹娣

内容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因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体现为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审美体验

感受与欣赏

创造探索

人文内涵 歌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是通过词与曲的结合,来抒发人们对祖国、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一首高质量的优秀歌曲,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让学生热爱歌曲,唱好歌曲,就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因此我认为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多听,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歌曲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人生道路上的极为重要的转折。小学生唱歌,只是感性上的视唱,不理解词的内涵、曲的优美,人云亦云,呀呀学语。而到了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过渡,这样就要求我们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加以引导,让学生由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学校每周一都要升国旗,我就让学生从听《国歌》做起,每听一次,就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讲《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讲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不朽壮举,使学生慢慢的体会出歌中所表现的伟大震撼所在。平时,我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子,让学生反复听,听一遍,讲一遍,讲歌曲所产生的背景,讲歌曲所包含的内容,学生理解了这些,就会喜欢唱歌,甚至会达到痴迷的程度。

二、在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体味任何一首歌曲,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否则,就没有美感。联想和想象来源于生活。在歌唱时,应调动起储存在大脑中的丰富记忆表象(生活的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如唱《彩色的中国》时,学生如身临其境,仿佛祖国的河山、平原、沙漠、海湾都尽收眼底;唱《我爱大自然》时,学生可以联想到穿森林,越峡谷,登高山,问候日月星辰;奔大海,跨草原,迎接日出黄昏,以及找清泉,逐流云的动人情景,有了这样的联想和想象,不由学生不热爱歌曲。

三、提高识谱能力,掌握有关的乐理知识

由于学生对歌曲产生了“爱”,接着就有“求”的欲望,这时,使他们提高识谱能力,掌握有关的乐理知识,是极为重要的。

识谱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学习读谱,重在节奏与音高的练习,音乐有许多元素,如:旋律、节奏、音色、调式、曲式、力度和速度等,它们在歌曲中都有自身的意义。以速度为例,歌曲《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行进速度,而《七色光》是用稍快的速度演唱,如果速度不合适,就会影响音乐形象的塑造。演唱者应对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对歌曲的情感了解清楚,如《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是A、B、A 曲式结构,开始段落表现了翻身农奴由衷地歌唱新生活的形象,中间段落则把人带入旧社会受压迫的生活情景之中,情感是痛苦、憎恨和觉醒的,与前一段虽然旋律完全相同,但经过新旧社会的对比,翻身农奴对党的感激之情更加强烈,演唱时更富于激情。

四、感受与鉴赏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可见审美体验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只要因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我认为中学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要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纯的走马观花的欣赏,而是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将音乐要素贯穿在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与音乐隔离开来的单纯的记忆音乐概念,讲解音乐知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另外,音乐欣赏中情景变化要渗透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要素变化。当人们打开音像资料第一遍欣赏音乐,首先听到的是音乐力度是强还是弱、速度是慢还是快、然后才是考虑是有什么乐器演奏的。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讲课时,会问学生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场面? 如:在欣赏《三个和尚》那段优美的旋律与救火的那段音乐进行比较是学生说出了慢的音乐是说:和尚们睡觉、喝水等悠闲自在的场面。另一段音乐学生则说:和尚们在救火、打架等场面。老师这个时候接着问你怎么听出来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且很轻、第二点音乐重而且快、很紧张。通过学生对乐曲慢与快得比较,轻与重的比较体会出音乐的强与弱、快于慢的音乐要素的比较。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根本是音乐场面、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理。

五、指导创造探索、培养学生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六、音乐教学要体现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第二篇:新课标背景下的音乐课教学设计专题

创新来源于理念

一个暑假的学习即将结束,不得不说本次学习我受益良多,对于一个刚出大学门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老师”来说,任何经验的传输都是我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本次远程教育使我能够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又有名师讲授,进步幅度可谓极大。通过本次学习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新课程理念带来了新的角色转换,他在课堂上转换了学生与老师学生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以往过分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的现象,现在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我认为有了新课标的“新”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更容易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音乐不同于其他科目,我认为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传统音乐课一直都是“教一句,唱一句,我来讲,你来听”这是老式教法。现在应该打破旧有的教学观念,将音乐课变成传授美,引导美的课堂.将音乐多元化,从教唱歌的“播放器”变为教音乐的“引路人”。同时因为多媒体的出现,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就该多运用多媒体。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可以有更多的自我展示、相互切磋的机会,有了新课标的指导,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得以改进。学生的兴趣将更浓,音乐课堂可以更好发挥其特点将其充分利用,将“讲台”变为“舞台”也因此提高学生在“新”音乐课堂上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主人公的角色,课堂活跃了,教师轻松了。

在这种新课程理念下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严格做到“多看“、”多学“、”多听“。多看有关新课程的资料、视频;多学自己的专业知识;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取长补短,在教学设计上做到“多问”、“多想”、“多思考”重点是“多思考’思考自己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思考如何在新课标下有“新的”教学。要有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关键,在音乐教学设计中应以“激趣”为主旨,边娱边学为手段,课堂活跃、成功教学为目的。使学生能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去找知识、自己充实知识,最终把音乐知识量扩大。成就更加多元化的音乐课堂.总之,新课标新理念,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了指引作用。在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中都会将新理念进行到底。

第三篇:新课标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的研究

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模式的转变

实 施 方 案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已出现了很多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各观需求。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以往的音乐课上几乎就是“唱歌课”。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音乐课也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一个时期内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 ;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中学高年级不如中学低年级,中学低年级不如小学,“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令我们深思,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呢?古往今来,从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到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教学体系、到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到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到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这些无一不在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由此可见,创造就是主动参与的过程,他能够参与,一定意义上也就说明我们激起了他的兴趣,课堂上我们就成功了一步。要如何保持学生这种长久的兴趣与参与性,也是我们一线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豁然开朗、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和视界的敞亮。

2.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英)海伦.辛普森

3.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4.“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三.实现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音乐教学策略 1.生动与主动

一堂好的音乐课,无非是让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也会感到有兴趣听,更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那也就体现了音乐课的生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其中“生动”可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

2.传授与创造

音乐教学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些教法比较先进的国家,他们的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要学习的。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更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3.静态与动态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严重阻碍了音乐教学的意义。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当体态律动学诞生后,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比如,在讲节奏这一问题,当我加上了体态律动环节时,学生们不但显得非常兴奋,更能够根据自己的律动自己找出节奏的特点。

(二).音乐课的整合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那么想象力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各个知识层面。好的音乐课要长足发展,也必须和其它学科有机的相结合。

1.舞蹈进课堂

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结合的,比如在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

2.美术进课堂

要实现以音乐为基础的“音美融合”,作为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寻找两种艺术之间的自然联系及整合切入点。如音乐情绪与色彩的联系,速度与色调等一系列的联系,使音美有机整合起来。在形式内容上相互照应、相互配合,从而形成“音中画,画中音”。

3.诗歌进课堂

从诗歌的特征看,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其次,是个语言精练音调和谐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评论家赫式列特说:“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

新形势下音乐课的整合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而应发挥各类艺术间所有的共性“恰当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常教常新,学生才会常学常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生在愉悦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审美能力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拓展学生艺术审美空间,增强音乐课堂趣味,激发学生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艺术教育审美育人的目标。

四.实验预期成果

1.有质量的教学实践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反映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和其它一些研究成果资料。

2.形成学生独立学习的基本技能。

3.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善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师生互动、平等。5.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质。

五、实验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题着眼于教师的发展,特别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2、全面性原则: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研究既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重视学生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在各学科中综合开展课题的研究,强调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联系,引导学生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4、体验性原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5、实践性原则: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为学生创建实践的最根本途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认识、理解和发展。

六.实验评价方式

1.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对音乐的感觉日益增强。2.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3.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强,主体地位显著。七.实验步骤

1.准备研究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11月

组织学习新课标,选题、讨论并制定、完善课题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2.实验探索阶段:2007年 12月——2008年8月

根据实验方案分阶段组织进行实验。(实验要求组织严密,制度化,要有实际记录)。课题组将每学期组织调研、阶段评估、调整研究方案,开展研讨,成果展示等活动。

3.积累完善阶段:2008年 9月——2008年10月

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对各方面的探索进行测评、验证,使其研究项目日趋完善;(2)实验总结,成果展示、推广;(3)接受总课题组及上级领导和专家组进行成果鉴定验收。

八.课题成员分工

毛小菲: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的选材,撰写实验方案和结题报告。胡

光:实验执行,收集材料,撰写论文。徐

飞:实验执行,撰写论文。徐

萌:实验执行,撰写论文。

第四篇: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

新课标下古诗文教学试探

吴俊鸿

自从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探究性学习”之后,很多的古诗文课堂教学渐渐地迷失了自我。整节语文课,朗读的声音比以前少了很多,教学中没有立足文本,而是花样百出,专搞什么小组讨论,并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违背古诗文特点的教学倾向,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背离了古诗文教学的本质,而且是使语文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诵读的古诗文教学,就如同陷入沼泽,一切的活动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古诗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警句,丰富的积淀和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蕴涵在文本中有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智慧,不屈不挠的精神。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岁月褪不去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孕育出多少人间精英、群星闪烁、耀眼长空。诗文中描景状物,令人心驰神往;写人记事,叫人回肠荡气。这里有秀丽瑰奇的自然景致,也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有披肝沥胆的劝世良言,更有刻骨铭心的警世忠言;有立志为学的高谈阔论,又有坦荡忠诚的身体力行 ;有功成名就的豪情万丈,还有官场失意的人生叹息。徜徉在古诗文天地,神游于知识的殿堂,会让学生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文要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重诵读。诵读是我国学习古 诗文的传统经验。宋代理学家说过:“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俗话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诵读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古诗文,特别是古诗教学中要注重体现外在的形式美、语言美、节奏美和内在的情感美。诵读恰好是完成这些任务的必经之路。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既有思想层面的内涵美,又有艺术层面的形式美。接触这些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品,犹如是走进了五光十色的宝库。诵读这些优秀之作,就如亲耳聆听中华最杰出的人物与你倾心而谈,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碰撞,在日月光华中接受沐浴,接受滋养。吟诵这样的杰出之作,怎能不使人满口余香,给人以不尽的回味?古诗文的重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朗读和背诵。古诗文是一块炽热的红煤,只有好的朗诵或朗读却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古诗文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进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重点,贯彻到诗歌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释疑,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东西,先不要提出太多读的要求,不要求理解很多,读了 再说,有什么体会可以写一写,说一说,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可多可少写了就行,不想写也可说说。对于方法,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自由选择,细吟慢读也可,高声诵读也可。一节好的古诗文教学课,教师应该在读的态度、情感、价值、方法等方面,都要潜心研究,精心布局,让学生读的层次分明,读的酣畅淋漓,读出丰富多彩的味道来。比如七年级上册《三峡》(语文版)这篇课文,全文仅150余字,可谓精致小巧,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尺幅千里”的意味。花一节课时间,在老师指导下,带着各种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朗读,把讨论,欣赏,研究放在读的当中交错进行。在熟读的基础上,看看注释,结合思考练习,想一想,听听老师点拨,学生是能够理解课文的。至于文中三峡美到什么程度,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等等,不用太多讲述,学生会知道,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基本内容”和背诵了。如果用两节课时间教学,翻来覆去的讲解课文,反反复复挖掘义理,不厌其烦的讨论简单问题,就是不让学生熟读,到下课了才要求背诵,恐怕学生觉得越听越糊涂,早就失去了兴趣。在这一点,我认为我们要继承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走上讲台就讲得“深入细致”,讲得“字字落实”,也不会搞句子分析,字字对译之类。只要文章读得多,背得熟,有一定的语感,又是通过自己诵读来整体感知文章,通过自己思考,粗通大义,明白主旨的,不是通过老师反复强调,硬塞进头脑的。自己感悟理解的就记得牢,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读的书越来越多,理解的东西也就越来越 多,因为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过去不理解的也能理解了。这样学习古诗文来,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所以,不论哪一类文言文,在教学时,首先要指导学生诵读。这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诵读应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应贯穿文言文教学的整个体系。一篇新课文,学生对文中的语言还是陌生的,那么他们就要通过反复地读去理解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语音、语义,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章的内容要点,在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

因此,读是古诗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要把时间让给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不要担心学生不理解,我们要相信他们将来读的多了,会理解的。即使有些不能理解,甚至读了大学都不能理解也无妨碍。我们的语文教师,谁敢说能理解所有的文言文呢?通过朗读、诵读,学生才能被所营造的意境和所传达的情感深深地震撼,才会发现原来古诗文竟是如此美妙、如此迷人,从而被引入一个奇妙的天地,由此产生高涨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引发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

既然朗读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就必须讲究一定的朗读技巧与方法。对古诗文的朗读,应首先根据其内容把握好基本情调和情绪,或慷慨激昂,或低回悲滞,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情感格调适配,不能违背。其次要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有力,抑扬顿挫、重音、停顿、速度要适当;再次,要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引导学生听读、析读、自由读、合作读、探究读、配乐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诗歌 的艺术技巧,品味诗人的真情实感。

我们要以“读”为线,创造姿态各异的教学形式;要以“读”为线,形成优美高雅的教学品位。古诗文的整个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初读——扫清字词障碍”、“解读——把握课文大意”、“研读——感悟作品情趣”、“品读——赏析评价文章”、“回读——总结学习收获”和“扩读——迁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是思想的真正主人,还学生的主人意识,主体地位,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思接万千,视通万里,浮想联翩,古诗文才能真正学好。在实施语文新课标教材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再次响亮地提出了“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口号,这无疑是一剂良药。只有让学生多读,会读,在读中细细品味,从读中体味人生,才是我们读透新课标,用好新教材的切入点。唯有如此,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才指日可待。

第五篇: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型探究论文 音乐新课标解读论文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型探究论文 音乐新课标解读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型探究论文 音乐新课标解读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如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创新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设计,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在这里我就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一谈“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型探究”。

一、转换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首要强调的是教学应“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以前上歌曲课时常规都是让学生先识谱再演唱。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小学阶段的音乐基础如何,是否会识谱,是否愿识谱,就按老模式来进行教学。而我在常规教学中却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识谱,毕竟他们将来不是要学音乐专业的,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跟着识谱,因此整堂课中学生们表现得兴趣不足。音乐课要达到的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根本无从说起。偶然,有一次上歌曲课,我弹伴奏让学生跟唱旋律,有个男生用口哨跟着吹出了整首歌曲的旋律。我马上反应到不是只有识谱才能演唱歌曲的,因此我让他带头再吹一遍。起先他以为我会批评他,他不敢出来表演,后来我告诉他,我很佩服他能用口哨吹出如此准确的旋律。这让我非常高兴,并鼓励其他的男同学一起吹,大部分男生都会吹口哨,慢慢地都跟着他吹起来。然后我安排女生唱歌词男生吹旋律,好像合唱那样,听起来效果很好。课堂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了,注意力也被吸引到课堂中了。课后我反思到音乐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其魅力的,传统音乐课堂设计以传授音乐理论知识为主,而现在音乐课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创造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能力为主。事后我再上课就告诉学生可以用他们熟悉的各种方式把歌曲表现出来,学生都积极的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来表现歌曲,有的唱、有的吹口哨、还有的能用纸吹出音乐,这都是我事前没有想到的。

于是,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比较简单熟悉的歌曲我就没有进行识谱教学,而较难或生疏的歌曲我主要要求学生以整体感知为主,识谱为辅。最终达到让学生在愉悦地心理接受中学会歌唱。

二、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新教标还有一个特点是“创造性”,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设计,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

音乐课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制作简易的乐器能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乐音三要素,把所学器乐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挖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所以我别开生面的设计了乐器制作课。

例如我曾要求学生制作沙锤,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废旧饮料瓶,然后在饮料瓶中装入适量沙粒,这样一个沙锤就制作成功了。上课时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表演配合,比如听《瑶族舞曲》时,我让学生给乐曲加入沙锤伴奏,开始伴奏声稀稀落落、节奏不一,随着音乐的逐渐熟悉,学生从慢慢地能跟上节奏,到能改变简单的伴奏形式,并逐渐融入到乐曲的节奏、旋律、力度和速度中去。课堂气氛顿时变得热闹而有条不紊。

我还让学生收集较大的金属瓶盖,将瓶盖边沿打孔,再用橡皮筋固定成对称状,套在手指上就可以把它当做快板进行敲击了。我让学生用自制的快板练习说快板书,我上网查找了有关中学生的.快板词,上课时先示范给学生听,然后由学生模仿表演,课后我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创作几组简短的快板词,在第二个课时组织一次说唱汇演。通过这样别开生面的音乐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领悟力和表现力,更重要的是使音乐课更丰富多彩,更贴近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三、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种艺术进行综合挖掘。

音乐欣赏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传统课型。以往多数教师就是放放音乐、听听磁带、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仅仅是听听而已,很快就一无所得了。于是我尝试着将音乐与各种文化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探究音乐中的人文内涵。

初中第一册有一首歌曲叫《雪绒花》,以前上课时,我总是先放磁带,再让学生跟唱,待学生唱熟之后,我让学生讨论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但学生的回答只能触及皮毛,很少有学生能够探究歌曲的内涵。实际上《雪绒花》是一首著名的电影插曲,出自于经典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一首饱含着亲情与爱国之情的优秀歌曲。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情感,我安排学生完整的看了一遍《音乐之声》的电影。《雪绒花》在《音乐之声》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男主人和自己的儿女们在家中演唱的,气氛温馨而和谐,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另一次是在男主人举家逃亡前在德国 举办的合唱比赛中全家一起演唱的,气氛严肃而庄重,饱含着坚定的爱国之情。看了影片后,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在不同的场景中还有不同的情感表现。之后在《雪绒花》的演唱教学中,学生不仅能熟练地唱完歌曲,而且能绘声绘色地在台上进行表演唱。这之后,大凡是音乐欣赏课,我力争给学生提供多样、形式各异的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明白音乐的创作过程,体会音乐创作的艰辛。在音乐演唱中,渗入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音乐欣赏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绪,正确的引导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生命力的教育。作为音乐教师,应是创新型的教师,只有充分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因素,让音乐教学活动充满生命活力,使每堂音乐课都充满创新灵气,才是从根本上实施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切实行为。

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它要求音乐教师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以音乐为本,不断推陈出新,克服过去音乐教育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徘徊不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将音乐课变成真正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感悟人文、愉悦身心的受欢迎的艺术课。

下载浅谈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标下音乐课教学[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个性化教学 作者:邢艳莉 摘 要:在学校中,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该校的办学质量,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推行,不管是各大高校还......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探微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探微 新课标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它适应形势的发展,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蓝本。新课标......

    新课标下的语法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内容摘要】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教语法,并确定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对于语法应该怎样教,教多少却一直困扰着广大教......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定义及教......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 李家港小学—尹勇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新意,......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平凉五中 陈拴平【摘要】思想前卫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指导......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文昌中学 刘建军 【摘要】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要能“做”,还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