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9. 心灵陪伴与灵魂漫步
309.心灵陪伴与灵魂漫步 朋友网用户
1.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倾城之恋》;
2.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的拾起一片碎片,把它们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件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破碎了的地方。——《飘》;
3.15岁的时候再得到那个5岁的时候热爱的布娃娃,65岁的时候终于有钱买25岁的时候热爱的那条裙子,又有什么意义。什么都可以从头再来,只有青春不能。那么多事情,跟青春绑在一起就是美好,离开青春,就是傻冒。——《送你一颗子弹》;
4.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深受这回事,针不刺到别人身上,他们就不知道有多痛。——《深海里的星星》 ;
5.有一次你对我说:有的人,是无价之宝。我是多么感动啊。对了,我常常这样想,谁把我放在心里的这种位置上,我才把自己的一切给他。不能给一个不咸不淡的人,不能给一个不冷不热的人,不能给一个不死不活的人,因为他不配,他根本不配。——李银河《爱你就像爱生命》;
6.成熟的感情都需要付出时间去等待它的果实。但是我们一直欠缺耐心,有谁会用十年的时间去等一个远行的人?有谁会在十年远行之后,仍然想回头找到那个人?——《最好的爱情》;
7.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阿甘正传》;
8.慢,是一种自信,不忧心落后,就不用气急败坏追赶,贪新厌旧。----《风格练习》陈宁;
9.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 ;
10.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如果当时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一般。最终我还是没说,你还是忽略。这是不是最好的结局,我们都已经不计较。——《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
11.在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要做一个合格人。开始负担,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爱着世界。——《趁年轻,将坏事干够》; 12.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傲慢与偏见》; 13.我发现一个人在放弃给别人留好印象的负担之后,原来心里会如此踏实。一个人不必再讨人欢喜,就可以像我此刻这样,停止受累。——《无出路咖啡馆》; 14.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15.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因为依赖一份只有我记得的回忆,我已经长大。长到可以勇敢的面对人间所有的风风雨雨。——《来不及学坏》;
16.小孩跌倒时,若左右一瞥,没有大人在身边,竟便不哭,干脆自己爬起来算了。——有人呵护你的痛楚,就更疼。没有人,你欠矜贵,但坚强争气。——李碧华《只是蝴蝶不愿意》 ;
17.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满意而已。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席慕容《独白》; 18.有一天,当我年老,有人问我,人生的哪一段时光最快乐,也许,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十多岁的时候。那个时候,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面包树出走了》; 19.一个有缺角的圆,第一次找到合适的一角时错失了机会,第二次又因用力过猛而摧毁了那一角,最后终于得以完整,却发现完美的圆因滚得太快而失去了沿途风景和原来的快乐,最后,他幡然醒悟:成熟,是时光的雕刻,原来不完美才是最大的完美。——《失落的一角》;
20.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我爱你,因为你能唤出,我最真的那部分,我心里最美丽的地方,被你的光芒照得通亮。——《爱》; 21.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彼岸花》;
22.除非铃兰,不愿在你经过的路旁开放,否则,我不说;除非月光,不再在你温过的酒里徜徉,否则,我不说;除非手指,不能在你读过的书上旋转,否则,我不说;除非,你一眼就把我看穿,否则,我不说。----《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扎西拉姆·多多 ; 23.当我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略有积蓄,已婚,丈夫体贴,孩子听话,有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这就是成功,不必成名,也不必发财。——亦舒《地尽头》;
24.愿你记得来过,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短短岁月。愿你记得痛过,记得分别时我的不舍和无奈。愿你记得听过,记得一个从我到你,爱的轨迹画下的故事。——《水仙已乘鲤鱼去》 ;
25.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在拒绝真正的爱,我们害怕,甚至恐惧,从心底里认为自己是不会被爱的,因为我们极少不怀私心地去爱过别人。拒绝付出、拒绝认真,直到在无数次考验中确认对方爱得炽烈才舍得放心去爱,可往往这个时候,那个爱你的人已经转身而去了。----《错过》; 26.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27.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咳嗽、穷困和爱;你想隐瞒越欲盖弥彰。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时间、生命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洛丽塔》;
28.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和五十次掐死对方的想法。----《幸福婚姻法则》温格·朱利;
29.女孩子一定要经常旅行,不能做宅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见识最重要,你见的多了,自然就会视野宽广,心胸豁达,女性所特有的一些弱点便会淡化,优点便会突出了。——《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新井一二三 ;
30.我知道现在的你需要一个拥抱,我给你。无关友情,无关爱情,无关心态,无关状态,无关希望,无关失望,无关信念,无关信仰,我只是想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支离》 ;
31.“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白夜行》;
32.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舞!舞!舞!》村上春树;
33.能令女人保持简单的男人很少,生命中有遗憾的女人从来不能简单,她的遗憾你填补不了,取代不了,那么她便会令你难以捉摸。本性纯良和本性邪恶的女人都是一样的,她快乐时便简单了。——《最大诱惑》 ;
34.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勇于放弃一些东西。这个世界没有公正之处,你也永远得不到两全之计。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若要闲散,就不能获得别人评价中的成就。若要愉悦,就无需计较身边人给予的态度。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弗朗西丝?梅斯《托斯卡纳艳阳下》;
35.我们搬到了一个小公寓,只有一个洗澡间,在这样的冬天洗澡真是冻死人了。但我发现,如果一个人先洗的话,浴室就会暖和,所以每次我都第一个冲进浴室。我想,等她进去浴室时,至少暖和一两度吧。现在,我不能给她舒适的生活,带她去高级餐厅,给她买漂亮的衣服,但至少我还能给她1℃的爱情《1℃的爱情》;
36.真正的爱人是你教出来的,而不是你拣个大便宜不劳而获从天上掉下来的。你要教会他用怎样的方式去爱你。----《爱的方程式》; 37.浮躁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腾的房子里,每一个人都放大了喉咙喊叫。为了让他们听到我说的话,我只好比他们还大声。于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别人到底在讲什么。----《人人都是作家,但却没有一个读者》梁文道;
38.我们很容易把正在遭遇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十分重要。然而,事过境迁,当我们回头看走过的路时便会发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不多的,它们奠定了我们的人生之路的基本走向,而其余的事情不过是路边的一些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小景物罢了。——《论超脱》;
39.到处都有痛苦,而,比痛苦更为持久且尖利伤人的是,到处都有抱有期望的等待。----《我们在此相遇》约翰·伯格;
40.“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所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能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 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塔木德》;
41.所有的爱,所有的恨,所有大雨里潮湿的回忆,所有的香樟,所有的眼泪和拥抱,所有刻骨铭心的灼热年华,所有繁盛而离散的生命,都在那个夏至未曾到来的夏天,一起扑向盛大的死亡。——《夏至未至》郭敬明;
42.我想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个频率。——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
43.人越年长,便会逐渐对身边的人越来越淡然。很多人出现了,又消失了,犹如坐看云起云落,实在没什么可以解释说明。朋友有离有合,爱人此起彼伏,很多感情目的不纯,去向不明。对待不善,我们手里能够有的感情,归根到底是几个人的事。——《莲花》; 44.当你把一个人从想念变为想起,那就代表他已在你的生活中蒸发掉了。——《阿司匹林》;
多数人认为勇气就是不害怕。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少有人走的路》;
45.有时候我真想杀死你。其他时候呢?其他时候,我想要永远爱你。----《27个遗失的吻》;
46.他打动了我,每次都打动了我,这是他造成的唯一伤害,他踩住了我的心,让我哭泣。——马克斯·苏萨克《偷书贼》;
47.真正属于你的爱情不会叫你痛苦,爱你的人不会叫你患得患失,有人一票就中了头奖,更有人写一本书就成了名。凡觉得辛苦,即是强求。真正的爱情叫人欢愉,如果你觉得痛苦,一定出了错,需即时结束,重头再来。——亦舒《我爱,我不爱》;
48.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是自己的,只不过是种偶然。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我执》 ;
第二篇:漫步教师心灵
《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满怀着一分教师的执著,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让自己的心灵作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和深刻启迪所震撼。让我如浴春风,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意味着不断地宽容他人,关注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这样有一天学生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
做了十多年的教师,多了几分感慨和执著,时常也会抱怨我们的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领略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经典论述,使我豁然开朗:“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地款待教师的世界。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
当初刚刚走上讲台,面对让我棘手的课堂,我总喜欢这样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几年书,多一些经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如今,每每走进课堂时,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节课后,我都能找到一堆存在的问题,以致于我有时都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一名教师。我常常为教学而痛苦,为教学设计时无
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为课堂上无法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时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导,为苦心孤诣的教育却看不到相应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读书也如作者谈的教书一样,是需要“自身认同”的,只有我们内心认同了的书,才能对我们发挥作用。“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时时都有美丽的风景。
第三篇:漫步教师的心灵
让心灵之花永远绽放
——读《教学勇气 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阅读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犹如经历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心灵之旅。书中晓畅的语言使我感觉好像进入了真实的教学情境,置身于自己所教的课堂;也感觉像是身边教师正在向我娓娓道说着他们心中的困惑与反思。这本书给予了我充实心灵的精神力量,读来令人鼓舞而心向往之。
曾经多少回,我为课堂上几个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而烦恼,竭力地想让他们回到课堂活动中来,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他们的“开小差”不仅影响了我的教学情绪,也打断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我常因此而愤怒、恐惧,认为学生不喜欢自己的课。其实,这样的事并不少见,但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而且学生也见惯了老师对课堂上“开小差”学生的纠正,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因此我大可不必如此恐惧,可是我还是会恐惧,恐惧面对课堂上那些学生时自己所表现出来的无能。现在我懂了,这种恐惧的原因在于不能敏锐地读懂这些学生的行为,没有根据他们的状况来解读他们,根源却在于缺乏足够的勇气来保持教师心灵之花的绽放,而这心灵之花不是别的,正是源于内心的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鲁迅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而我难道连直面自己所爱学生的勇气都没有吗?看来我的确需要改进了,否则复杂、混淆、冲突缠身的快速变化将会最终消磨我,于是我转向踏实与坦诚,我将教与学等同视之,用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记得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啊,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去对待学生,用怎样的言行去引导学生,这对我们的教学至关重要。诚然,教学工作是辛苦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凡、琐碎的工作难免会使我们的身心倍感疲惫,情绪低落。但是身为人师的工作责任心和爱心却能够使我们依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献身于教育事业。
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传授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表现为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因为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被简单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我们老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让它燃烧,燃烧,再燃烧。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正如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所言:“毫不奇怪,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了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教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对学生源源不断的爱” 是不行的。缺少了对学生的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射进学生的心灵,无法结出累累硕果。在生活中,教师一个温馨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鼓励的话语,都能很真诚的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陶行之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先会把自己先变成小孩子,去爱孩子理解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样才能教学相长,让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
是的,教学需要爱,教师需要心灵之旅,这是出于教师天职的神圣!教师在这种心灵之旅中,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这就是《教学勇气》告诉我们的真谛。因此让我们保持心灵之花的永远绽放,用爱去感动每一位学生吧!
第四篇:触摸教育的灵魂——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教师、活动家帕克•j•帕尔默。该书从内容到叙事风格,都是大家十分关心的话题——教师的风格及个性。当我有幸读了帕克•帕尔默著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震,才明白自己对教学、教师认识过于简单,过于肤浅。《教学勇气》使我对教学、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我深刻认识到:这个世界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想让我们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去复制这个世界,作为教师就不能仅仅从学科和学生的角度上去理解教学,而是应该去理解自我的知识,认识自我,把自我和学生、学科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去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要在每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的依赖于我了解和相信我自己,自我的身份认同,我的自我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
“自身认同”是《教学勇气》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完整、不分离的自身认同既是优秀教学的源泉又是优秀教学核心的整合状态。只有当教师能够真实地倾听自我,能够自如地与自我内心对话交流,能够清楚地把握自我的个性和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才会对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随时慷慨地向学生敞开其内心的精神生活,才能够真正注意并尊重和回应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而自身完整与自身认同又是密不可分的。个体通过对自身认同中的工作与各种联系进行整合,可以提高自身完整。
本书中后面几个主要概念如共同体、恐惧和分离等,都是基于上述两个概念展开论述的。同时,本书有关章节还从两个方面对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既与启发、引导我们的心灵导师相遇又与选择了我们的学科相遇。
当我读到这两个方面时,我立刻想起朱永新教授的教育随笔《享受与幸福》,他对个体的世界进行了二分,即情感世界和智慧世界,同时他还认为个人的幸福与快乐与否取决于二者的满足情况。书中写道:“在情感世界,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真正地把爱心献给所有的孩子,真正用心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他一定会感受教育的乐趣,体验教育的幸福。同时,在智慧世界,他也一定会找到‘把发现留给孩子’的办法,让学生每一天都在期待和惊喜中度过。”
正是由于两个世界的统一,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达到共赢,教师才能感到身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我个人觉得这就是教师在良好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状态下达到的最佳的教学效果。
“心灵导师”就是从“情感世界角度”来讲,主要指教学中的自我认同与完整;而“与学科相遇”则是从“智慧世界角度”讲,主要指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的能力,使其较少依赖于教师采用的方法而更多地依赖于学生自己根据理解形成对自己学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种良性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何愁达不到自身完整而学生又何尝会逃课呢?因此,我认为,要想真正读懂这本书,要想持久地唤醒教师的内心定力以支撑其持续的专业成长,必须首先弄清楚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深刻内涵。我们该如何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呢?
帕尔默在书中已经告诉了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
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地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在我们从教的时候,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我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我想这书是适合我的,我爱学生,我爱教学,我体会过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就会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莫过于教师。
曾经,为了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我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是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至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地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
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不要害怕,不要恐惧,去开放我们的心灵,去寻找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让自己的教学建立在自己的心灵之上,去创造真正优秀的教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五篇:《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汲取心灵的力量
秋去冬来,晨起夕归,在疲惫、迷茫、失落之中,我好似已经没有了反思的力量,种种惆怅消磨着我的勇气。
我痛苦地意识到,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责骂去面对学生,暴躁一日复而又暴躁一日,直到有一天,看到心平气和一词,才恍然自己已经与学生隔离在外,利用自己的权威,用家长,用惩罚去威胁学生,效果甚微,教育也陷入了死胡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是我作为教师身份来读的第一本教育类书籍,也暗自庆幸自己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不是在教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课堂更棒,而是站在了一名教师的位置,去思考如何真正的认识自我,认识“教学”这件事。直到在此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当依靠内心的导师赋予自己威信时,教学就既不要武器也无需盾牌”,我开始意识到唤回自身认同和完整,当牢记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
聆听教师的内心的声音也回答了教师要面临的最基本问题:我该怎样建立我的教学威信?又该怎样在课堂和我内在生命的复杂力量中形成泰然自若的定力?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就一定要和学生们的内心世界相联系,去感知他们鲜活的生命,并在知识探险中给予他们保护。我见过不少的课堂,老师不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人来教,而当成了一个个U盘来存储内容。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容很多时候都是作为一种载体出现的,只是在太多外物的影响下,反而忽略了教育的本真。我们以为,记下一道题,背住一个知识点,在考试中能够多拿几分,进入一个好的平台,从而进入下一个更好的平台,就是学习的意义。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可以收获的很多其他东西,比如,学会如何去探索陌生的领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学会如何与自己对话。课堂上对共同体的真正威胁不是教师和学生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别,而是缺乏由这些差异所激励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依靠教师给分、评成绩,但是教师依靠学生获得什么?成绩等级对学生是实实在在的,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100分是最棒的,这个对我们教师同样是实实在在,师生的相互依赖。这本书时时刻刻告诫着教育者,教师接受的培训就是完全自治、独自工作,这种模式令我们和我们的命运都独立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不需要靠学生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承认,很多时候要屈服于现状,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也认同,有一些“不得不完成”的,看似却没有太多用的任务。但你仍然可以通过和学生建立内心的沟通,是他们更有效率的完成这些任务。如书中所说,“如果希望开启学生的思想,我必须同时开启他们的情感”。有时,你看到那些坐在墙角目光游离的孩子,那些看着你却没有思考的孩子,那些只抄笔记不做题的孩子,你会感到恐惧,是的,因为你没有在他们的内心激起涟漪,他们像迷路的羊羔,而你却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领路人。因此,每当我遇见新的学生,我便会开始尝试和他们建立心灵的沟通。同时,也要克服“需要被学生喜爱”的内心压力,因为这会让你的教学过程被打折扣,使你为了“满意度评分”而取消或降低了某些教学要求。这之中有很多矛盾,但这本书给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忍不住摘抄了如下一段:
“让学生全神贯注于互动中而非填鸭,克服总想把新习灌给学生的倾向,让他们直接面对主体、彼此和自己;给学生阅读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但要留出学生可以自己思考的空间,又因基本教材往往有这个优点,我一定熟读所教领域的文献;要创设一些让他们去探究未知领域的练习,以及证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内容的作业;我一定要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同时也有时间掌握计划中必须学会的事实。”
萨顿曾在他《如今,我终于变成我自己》中写到,我曾历经沧海桑田,带着别人的面具,不断迷失,失去自己,而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成为自己,才能重拾教学信心;重视学生,才能营造教学氛围;而建立整体,才能让学生得到教育本应赋予他们的东西。
教学勇气,来源于自身心灵的成长。成长之路亦是遥远,无畏无欲,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