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广方读冷冉教育文集有感
读《冷然教育文集》有感
人民路小学 应广方
冷冉先生“为了与传统的教学理论有所区别,”他把情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同意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称为”情知教育“。他说的“情”是指情绪心理,“知”是指认知心理。事实上,任何人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情绪心理和认知心理同时参与的,只是有的人是有意识的,有的人是没有意识的罢了。所以,实施“情知教学”,就要激发学生的情知心理,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心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的发展和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中国的教育发展是建立在科学自主发展的道路上。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冷冉先生在谈“情·知教学”一文中说过:“教学的着眼点应当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我想,简而言之,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呢?前提就是要弄清楚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通过查找学习资料,学习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理念以及课程设计的思路等,最终我得到的观点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就是要让学生的情绪心理和认知心理统一起来,并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自主掌握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小学英语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英语学科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
们未来更好的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根据冷冉先生的教育思想,我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认为在英语课堂中教会学生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对学科持久的学习态度
兴趣可以使学习的精神状态得到极大地提升。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合作探究,仔细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会更加努力的改进学习方法,主动自觉地在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我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各种有趣的小组活动,发展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热情。在对课文讲解所涉及到的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我会采用制作微课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英语的使用习惯和风俗,让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制作优良的微课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真切的情绪感受,受到美的熏陶。所有这些,对于是否能提高教育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基本前提。
二、面向所有学生,发展智力,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冷冉先生说过:“如果教师只靠出难题,进行复杂的分析,脱离学生实际,用多数学生并不情缘的办法去谋求发展智力,只会有少数学生跟上了,大多数学生却被抛弃。”所以,我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问题,课前做好学情分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
1.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发展的需要,选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科学把握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运用最合理的教学手段,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信心,通过实际体验,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使他们不断地进步。
2.我要做好调研,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他们自身不一样的潜能,并且和学生建立真诚和信任的朋友关系,进行因材施教。所以,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好的发展,我会在课堂上让所有学生上台扮演,让学习成绩薄弱的学生上台扮演,也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上台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我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进行课堂互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模、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去运用英语,创造合理真实的语用环境,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语法错误保持宽容的态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法妥善处理。
三、强调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自主运用能力
冷冉老先生说过:“学习情绪的因素、学习方法的因素和学习评价的因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焦点的问题就是不在于是否重视知识,是否重视智力,而是重视怎样学习知识和怎样发展能力的问题。
英语学习的问题的着眼点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够用英语做事情,强调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各种语言知识都应该从语言的使用出发,为学生用英语做事情来服务。我在课堂教学中药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采用“小步快走”语言实践活动,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同等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比如任务型的教学内容途径等,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所以,在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我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就是处理好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语言操练和语言运用的关系以及常规教学与质量检测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的有时效性。
首先,我设计的课堂活动要有正确的目的,真实的意义和可行的操作办法,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能够帮助个体学生和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价值。
其次,设计的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接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操作的意义。
然后,设计的课堂活动要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合的过程,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等环节,实现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升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最后,设计的课堂活动要延伸到课堂之外。把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以此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综合发展。
通过阅读《冷冉教育文集》,使我明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就是要求我们英语老师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智力。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过程,为了实现方便,本文从激发学生情绪心理和认知心理方面等方面分别进行讨论,但在教学实践上,必须是情与知有意识地统一起来。所以,我们要在英语课堂中倡导情·知教学理念对教学的重要意义,为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奠定基础。
第二篇:读《冷冉教育文集》有感
读《冷冉教育文集》
一、冷冉生平
冷冉原籍山东省乳山县,1919年10月出生,1942年参加工作,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5月离职休养。2007年12月24日因病去世,享年88岁。
冷老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解放前曾在山东海阳县望海小学和抗日根据地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山东威海第二中学任过教导主任。1948年4月至1960年10月,先后任旅大市教育局编审科科长、教育局副局长,兼任旅大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书记;1978年4月至1979年6月,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教研室主任;1979年6月至1982年5月,任大连市教育局副局长、兼任大连市教育学院院长。
二、冷冉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阅读冷老的《冷冉教育文集》可以发现在收集的论文中,1958年前只选录了5篇文章,其他百余篇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以后撰写的。纵观冷老从“1946年烟威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到“1978年经历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之后”的教育亲历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撰写的教育论著,可以说冷冉教育思想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实践阶段(40年代初-50年代末)
2、思考阶段(50年代末-70年代末)
3、薄发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
从58年到78年的20年时间里,冷老没有写教育论文。正如前大连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贾聚林同志所说:“冷老毕生从事于大连市的教育事业,虽然中间多有坎坷,但其情不移,其志不改。由于他倔强的脾气和宁折不弯的精神,所以他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里,受到了比别从更多的打击和折磨。期间有20年的时间里竟不能涉足他所关心的教育问题。”在极左路线盛行的年代里,冷老吃尽了苦头,八年的下放劳动,饱受了触及和磨难,但他始终未有动摇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也正是在这20年间里,冷老对教育进行了长时期教育调查和深刻思考,这为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思泉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冷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有学者对我教育学术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教育研究》杂志(1980-1991)的作者群做过统计分析,能在《教育研究》发表10篇以上的作者国内仅有七位,冷老居于第三位。冷冉教育思想是我国当代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冷冉教育文集》记载了冷老先生1949-1958,1979—1983,1984—1988,1989—1997四个阶段研究成果。从他的笔端可以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也可以感受到他从事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本书既是他对近二十年教育工作的反思,又是他对未来教育深刻的理性思考。文集里的文章虽然写得较早,但容纳了许多鲜活的思想。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的发展等当今被高度关注的教育问题,在书中都有所阐述。其中,中小学一直在倡导的“八心”(勤、俭、智、恒、奋、勇、群、重)、“八德”(仁、义、孝、敬、公、廉、忠、诚)、“两意识”(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就是他提出的德育领域中的基本内容。在书中,冷老先生对于教育信念、教育、教学、学习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其独到而深远的见解,深入浅出的阐述,显示了教育专家的远见卓识。
冷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一条主线、三个支点和泛散论群架构而成的。
一条主线: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
冷老在《对教科所部分科研人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在学校里的表现,具体点说,是作为社会先进部分的国家,有计划有目的的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包括它的手段、方式等,都是外界对社会化的干预。”“学校的任务就是:最有效地进行对儿童社会化的干预。”这是冷老对教育本质的一种独特视角的定义,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概念,我曾试图在网上搜索有关内容,结果毫无所获。我想对于教育本质即社会化干预论应是由冷老首次提出的,相对于国内外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和界定,足见冷老已经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个性诠释标准。什么是教育,冷老指出:教育是培养理想人的事业,遗传――自然的人,环境――社会的人,教育――理想的人。“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发展是个性与环境的交换过程,而社会化就是个性与社会文明的融合。这是一个客观过程,它并不保证理想人的形成,保证理想人形成的则是教育的功能。”
为什么说教育是主线,在介绍完三个支点后解释。
三个支点:简称为“阶段说”、“情·知说”、“活力说”。
1、阶段连续德育体系假说,包括人的社会适应说、阶段过程连续说、优势诱导说以及社会锻炼、八心、八德、两意识养成性教育等。
人的社会适应说表述的基本思想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在于不断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简单解释一下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关系。冷老总结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应当经历的三个阶段:积极的社会适应、自觉的意识统一和能动的自我控制阶段。原理规定了教育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幼儿阶段,应当进行“好孩子教育”(重点有好的性格习惯);小学阶段,应当进行“好学生教育”(重点有好道德品行、学习态度、习惯等);初中阶段,也进行“好学生教育”(重点是重新融合道德素质,达到自觉意识的统一);高中阶段,应当进行“好公民教育”(重点是建立信念、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如果学生不能立志改掉经常迟到这个坏习惯,而去树立远大理想,不是培养他们说大话、说空话吗?
阶段连续德育体系假说是针对当时德育工作中常常出现的偏向——德育目标的“高、大、空”,德育内容的成人化、概念化,德育过程不分年龄阶段等弊端提出的主张。在70年代末刚刚粉碎“四人帮”、“极左”思潮尚较盛行的年代里,在改革开放刚刚举步的历史时期,能提出这一理论实属不易,无异于开先河之举。不久,《中国教育大系》一书将其收入,尽管仅仅是作为一家之言,然而在大连,在冷冉主抓德育工作的情况下,“德育阶段说”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对中小学德育框架的构筑,至今不失为大连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
2、情·知教学。
冷老说过:“人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意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同步性与统一性是学习行为的客观规律,也是教育上的最佳选择。然而我们的教学工作长期以来总是孤立地解决输入知识问题。不管这知识是在怎样的精神状态下输入的,输入后又产生怎样的情感和意向,形成什么信念。这种教学应付升学考试也中以短期奏效,而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质量和精神风貌是十分有害的。” 情·知教学就是针对“重知不重情与重教不重学”、“教学理论上的唯主义和教学实践中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弊端而发的。” 尽管传统教学理论有时也讲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过是当作认知的辅助手段而已,并不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看待。“情•知教学”与之不同之处是,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正是这种鲜明的特点,决定了它已经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教学,认知往往无力,思维往往凋谢,课堂往往沉闷,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活力说,活力说是冷老在总结建国初期一些较好地中小学校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指出:“学校是一个有生命机体,有生命力的学校一般都具有如下几种能力:第一,靠自身生长的能力,第二,同化的能力,第三,向心的能力。”冷老说“发挥成员的工作潜力,就是学校活力的来源”。因此学校的运行机制的活力主要来源于学校全员工作潜力的激发。冷老具体指出,激发各个成员的潜力,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条件:①学校必须创设这样的政治环境,使人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命运;②政治教育应当和关心群众的政治进步和物质生活利益统一起来;③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和质量标准;④及时正确地评价教师的工作;⑤智慧的潜力的发挥,在于人们学会思考,能够启发人们去观察和研究问题;⑥培养和扶持生长的力量、促进的力量,而抑制那种消极的衰退的力量的影响;⑦如果发给教师的工资正确地反映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就能够推动教师积极地从事自己的工作等诸多条件,才能使每一位教师内在工作潜力迸发出来,激活学校整体的活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工作,而且有利于人的培养。归结起来,就是环境创设,关心发展和激发潜能。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以上所讲内容的关系。
首先看社会适应说。在这里,专家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把它列为德育阶段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我认为社会适应说其实质是一种哲学思想,(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的不同)它是冷老教育思想的一个理论基础,一个哲学准备和一个起点。因为有了人社会适应说,即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的不断社会化,所以才有对教育本质的论述:社会化干预论,人的适应活动分阶段,积累了知、情、意的复杂心理过程,所以它又是德育阶段说的出发点,也是情·知教学情理的出发点。翻开《冷冉教育文集》,除了1958年前选录的5篇文章外,社会适应说位于1978年以后其他百余篇的第一篇,这或许也证明了我的想法,社会适应说冷老教育思想的起点。
为什么说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是主线?因为人的社会化过程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经历积极的社会适应(最初发展)、自觉的意识统一(发展)、能动的自我控制(完成)三个阶段,这是冷老在《德育过程的阶段说》、《优势诱导说》中集中论述过。而教育就是对社会化过程的干预,所以必须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即教育必须是分阶段和有层次的,德育阶段说由此而发;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方面说,此过程是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发展过程,情·知教学由此提出;为了能使学校最有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化的干预,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应当充满活力,即活力说。由此可见,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贯穿了阶段说、情·知说和活力说,是冷冉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
泛散论群:除了上述基本理论之外,冷老对其他教育理论和问题多有论及,如了解学生、情性目标、个性发展、师德核心、家庭教育、考试改革、校风建设、传统美德等均有精要的论述。主线与支点、散论的内在联系是纲与目的关系。教育社会化定向干预论是纲,阶段说为代表的德育阶段连续假说体系、情·知说为代表的现代教学论体系、活力说为代表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三者之间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这是一种专家说法,我认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过程。有一个图表示,我觉得这样似乎可以说明。
以上是关于对冷冉教育思想学习的一点体会,博大精深,而我学得还很粗浅,只是冰山一角。这个内容的确定是在上一次学习交流之后,四、小班化教育与冷冉教育思想的联系
1、小班化教育的背景和必然趋势
小班化教育是当今发达国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需要的一项重要对策。世界范围看,目前教育改革出现两大趋势:一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传递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现有知识向促进人的自主发展转变;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小班化教育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适应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它必将在我国得到发展。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渐露风采,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大连教育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①是数量扩张,满足需求阶段,②是追求内涵式发展,提升质量阶段,③是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阶段。第一华阶段在08年已完成,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预计到12年实现。所以可见小班化教育的必然。
2、什么是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是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它的核心内涵分三个层面:小班、小班教育、“小班化”教育。
小班——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
小班教育——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即在小班条件下开展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相对大班教育,其具有以下特点:教与学个体可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大大拓展;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密度、强度和效度得到提高;师生人际接触、互动交往机会增加;学生个体享用教育资源和教学关爱的均值递加;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技术、过程等随之发生相应动态演变。“小班化”教育——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过程。即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一般而言,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缩小班级规模。一个班级通常控制在30人左右。
(2)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在各地开展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课桌椅的布置,改过去那种简单的秧田型,而采用马鞍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同时在教室中配置了图书架、玩具、体育器材等设施。
(3)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
小班化教育没有否定大班教育的意思,而是想说明大班教育想做却做不彻底的事,小班化教育却能举重若轻地做好它。关注每一位学生,实施有效的个别化教育。凭借小班环境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时空优势,因势利导,进行个别化教学,满足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个体学习要求,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因材施教从群体层面落实到个体层面,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习惯了大班教学老师们都会用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不同学生,这种“大一统”的模式其实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差异性,只是在四、五十人的大班,我们无法了解和满足每一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只好用“一刀切”的方法,今天我们面对只有二十多人的小班,使我们有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条件,因此“个性化”应该是小班教学的特点,我们在备课、上课、提问、布置作业、辅导时都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就象医生给病人开药方一样,为每一个学生度身定做教学方案,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老师的关心,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找到成功的信心。能做到这些是十分不容易的,小班的老师要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去设计适合个体的教法。
3、联系“小班化”教育能够更彻底地践行冷冉教育思想。比如教育本质的论述即人的社会化干预论,在小班化教育情境下,它的指向性、针对性更强,干预(有效的教育)效果会更明显。再如三个支点中的阶段说,在一个小班级里的孩子,因人数少,他们的年龄差异、个性特征和家庭背景的离散度小,所以进行习惯培养、家访和评价的时候,更具针对性,更方便更灵活。情知教学也是如此。还有一个活力说,小班环境下,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孩子的积极性,而孩子在课上及活动中所反映的学习状态和活动状态更具活力,又反作用于教师身上,使教师充满活力,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此,当每个成员的潜力被激发并经过传动转移,整个学校将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而我们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一些小班的学校活力并不足,面对讲桌下与大班相比数量减少的学生,教师缺少了干劲和激情。这也正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找到了切入点,提供了研究的方向。
第三篇:学习冷冉教育思想有感
学习冷冉教育思想有感
[ 2008-12-11 12:31:00 | By: wanxiaohui ]
对冷冉这个人,以前我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知道他是大连本土的一位教育专家。而今,在大连地区,正轰轰烈烈地开展起了学习冷冉的教育思想的热潮。怀着对他的好奇和敬仰,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拜读了冷老先生的《冷冉教育文集》,可谓感触颇深。
《冷冉教育文集》记载了冷老先生1979—1983,1984—1988,1989—1997三个阶段研究成果。从他的笔端可以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也可以感受到他从事教育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本书既是他对近二十年教育工作的反思,又是他对未来教育深刻的理性思考。文集里的文章虽然有点老,但也容纳了许多鲜活的思想。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的发展等当今被高度关注的教育问题,在书中都有所阐述。其中,中小学一直在倡导的“八心”(勤、俭、智、恒、奋、勇、群、重)、“八德”(仁、义、孝、敬、公、廉、忠、诚)、“两意识”(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就是他提出的德育领域中的基本内容。在书中,冷老先生对于教育信念、教育、教学、学习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其独到而深远的见解,深入浅出的阐述,显示了教育专家的远见卓识。
在教学方面,冷老先生提出了“情·知教学”理论。冷老先生提出的“情·知教学”理论,概括地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它与传统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教学只把教学的着眼点集中于认知目标,重视认知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但往往以牺牲情感目标为代价。尽管传统教学理论有时也讲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但都不过是当作认知的辅助手段而已,并不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看待。“情·知教学”与之不同之处是,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正是这种鲜明的特点,决定了它已经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先进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必须关注学生情绪、情感、性格等诸多情性因素,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教学,认知往往无力,思维往往凋谢,课堂往往沉闷,只有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给欢乐——珍惜童年生活的甜蜜
“金色的童年,美好的童年”班主任老师要给每位同学的童年生活留下怎样难以忘怀的记忆呢?我的办法是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每次学前班教育,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我带领同学们参观校园,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学习资源,领略校园的建设,一一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概况,感受校园的文化氛围,小朋友们都觉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有乐趣。
每学期我都会结合学校的活动在班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三月五日学雷锋日我让学生收集了雷锋的小故事在班中进行交流;三八妇女节我让学生通过照片,图画,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并布置在班级的版面上。每次学校开展的活动,我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就拿这次理想小屋的设计活动来说我让每个同学都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纸上画上自己心目中小屋。这次在学校的主题队会评比中我班获得了第三名,这份荣誉中包含着我们全班同学的辛劳,每一个同学都为这次队会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学期从一开学我便建立了学生艺术档案袋,在班级的成功屋内让他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评比最佳,同学们都劲头十足。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都会非常自豪地说:“这是我的。”
在这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缩短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孩子们更加信任我了,在这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从而也让孩子们更加热爱我们的校园生活。
若说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班主作便是这工程师队伍中的“先头兵”,若说教师是一棵棵大树,班主任一定是其中绿荫最浓、其下幼苗最茁壮的一棵。不求巨臂擘天的闻达,但求庇护一方幼苗的茁壮成长„„
第四篇:读《教育方法学》有感
读《教育方法学》有感
《教育方法学》是我拜读的佐藤学教授的第一本书。作为日本学校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撰写了数部教育论著。在本书中,佐藤学教授综合概括了近三十年来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同时也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本书聚焦教学、学习、课堂、课程、教师、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整理分析了最新的教育学知识与问题,揭示了新的教育实践的方向。通读本书后,收获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到,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与教育家的思想是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紧密联系的,当时周边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会给他们的思考带来很大影响。比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教学技术就是以当时出现的印刷术为原型的。《大教学论》将“教授学”与“印刷术”结合,组成了“教刷术”这一新造词。在这个以印刷术为原型的“教刷术”中,教科书是“原版的读物”,教师的声音是“墨水”,儿童是等待印刷的“白纸”。这让我联想到,现今社会,随机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正又一次经历着巨大变革。以数学课堂为例,它早已不再仅仅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软件正在广泛地进入日常教学,比如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的出现,让教师能够更加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各种函数与圆锥曲线的动态变化过程,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互联网+”的理念也正在逐步渗透到高中教学中。因为互联网,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课堂,它甚至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老师将知识点的讲解录成小视屏放到网络,学生在家就可以自行观看学习,大大延长了学习的长度与“学校”的宽度。微课、MOOC、翻转课堂,这些因为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型实物必将对今后的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因为语言以及传播途径的限制,最早的知识是掌握在少数使用拉丁语的特权阶级手中的,普通民众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知识与学问。尽管目前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推行了30年,基本扫除了目不识丁的文盲,但是更高层次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学覆盖率仍然有限。几百年前印刷术的出现,使得大量知识被快速印刷到数量繁多的书籍上而受到广泛流传,也许现今的互联网可以像那时的印刷术一样,利用一台计算机与一根网线,为那些没有机会走进大学课堂的人们架起他们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佐藤学教授在本书的第九章“计算机与教育”中也专门提到了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给教育造成的深远影响,认为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教育史上继文字和印刷术发明后的第三次文化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与认知革命。在承认计算机给教育带来各种利好的同时,他也理性指出了计算机教育的危险性,如可能会使学习陷入形式化,会加剧个人主义学习,使教室与学校的公共性解体等。因此,我们需要探求的不是会使用计算机的教育,而是不被计算机所“使用(牵制)”的教育,计算机教育需要一边批判性地探讨这种未来社会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一边探索前行。
第二,关于教学模式的转变问题。“教”与“学”是每天都会发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佐藤学教授在本书的第五章“教与学:意义与关系的重建”中重点介绍了教学的概念、学习的定义域理论以及教学的模式。芝加哥大学教授杰克逊最早提出了两种教学概念:“模仿模式”与“变化模式”。“模仿模式”指的是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习得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中占支配性地位;而“变化模式”是将促进学习者思考态度及探究方法的形成作为基本理念的教学概念,它将“教学”定位为文化的再创造(改造)而非文化的传递。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中国有句古语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既是知识与技能,而“渔”是指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能力。与追求同步地、高效地传递大量知识、技能,通过个人间的竞争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中国、韩国、日本的“模仿模式”相比,欧美的教学中则以每个人都进行多样的、个人的探究、表现、互相分享,并承认差异的“变化模式”为主。前者追求“学会”,后者追求“理解”。在日常课堂中可以看到,“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在逐渐被我们中国的教师所摒弃,教师们也会尽量在课堂上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在日本,也有许多教师希望从“模仿模式”变革为“变化模式”。但是在努力变化的同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待这样两种模式。比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提到的,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作为“消除贫困”一环而普及的以黑人子弟为对象的“补偿教育”中,许多学校推进了基于学习的个性化与个别化的“变化模式”的教学改革,但这种尝试中的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其中一个原因是白人中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文化完全不同于尊重伙伴与合作的黑人共同体文化。可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受教育者,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利弊,每一个都不能被轻易否定。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个人觉得应该充分考虑学情,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鱼”和“渔”双管齐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最大层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以上即是假期对本书通读后的所思所得。对于书中部分章节提到的一些教育理论与教育概念目前还不甚了解,需要日后再细细品读,相信能够常读常新,也必将对我的日常教学带来巨大的帮助。
第五篇:读《毛泽东文集》有感
读《毛泽东文集》有感
自从这学期学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之后,深刻了解到,想要学好中国近代的历史,就必须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始人毛泽东展开研究。于是,我选择了阅读《毛泽东文集》,以此加深对这位中国五千年历史最伟大的领袖的了解。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在他的领导之下,中华民族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阴霾走出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而使一只沉睡的东方雄狮重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读《毛泽东文集》,让人不得不佩服毛泽东严谨科学的工作方针和理论,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和态度,镇定自若的作战风格,处处都辩证的科学治学态度,以及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无私。他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后来人去学习。
《毛泽东文集》这本书字里行间体现了毛泽东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在我看来,一生戎马的毛泽东,在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环境,多么艰巨的任务,永远保持着一颗革命乐观主义的心,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一个人在面对困难重重的考验时,或多或少会出现胆怯的心理,更多甚者,临阵逃脱。而毛泽东,他却永远向前不曾退缩。他知道他肩负的是一个民族的荣辱使命,他知道他拥有一颗亘古不变的爱国的心,他知道在中华复兴道路上必须有人付出。于是,他保持着理性的判断,为中华人民谋福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我所尊敬的伟人——弃医从文,用笔杆来唤醒国人良知的鲁迅。相比鲁迅,毛泽东用更实际更直接的方式来拯救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需要涌现出大量学习毛泽东精神的人物。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缺乏教导人们的先知,然而能做到像毛泽东领袖的风格的又有几何?毛泽东精神不管在什么时期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在革命时期,毛泽东精神领导我们走向胜利;在和平年代,毛泽东精神教导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精神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在社会的大观下一步步进化成最适合中华民族的革命纲领。
读了《毛泽东文集》,我受益匪浅。毛泽东先辈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纵使在他晚年出现了一些错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然而读着他的文集,感悟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一生,依然使我感动不已。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多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这对培养个人的意志力和提高个人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将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