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1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内容提要】:
教学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习惯培养的过程,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在培养学生“勤于动脑、探索与交流、积极反思与操作体验”等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上的心得。
【正文】: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逐步形成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获得成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身上责任重大,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习惯,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整个数学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上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善于提出引发学生动脑的问题,其次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有这样一题:“鸡兔同笼,有30个头,70只脚,鸡与兔各有多少只?”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通过画图画表,直接列算式多种方法寻找答案。画图与画表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理解与接受,直接列算式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分析时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形成,引导学生假设笼中全部是鸡一共有60只脚,与题目中脚的数量相差10只,那么多的这10只脚应该是补给兔子的,从而推算出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的积极思考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态度。当学生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学生的思维就得以飞扬,灵感得以迸发,创新和实践能力就会得以开发,就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因此导致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新知构建与解决问题中表现为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先结合三角尺分析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鼓励学生想办法加以论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论证方法。有的同学动手量出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算出它的内角和。教师鼓励此方法,但同时指出测量难免会有误差。有的同学通过折或撕的方法把三个角拼在一起,惊喜的发现将会组成一个平角。从而确定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的方法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在相互碰撞,闪烁,推动每一个学生努力思考、探索创造,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积极反思、敢于质疑的习惯
数学教学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对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常常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对于数学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往住有着片面性,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内涵。时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运用知识时只有死记硬背,甚至生搬硬套,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后适时反思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得牢固,用得自如。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很多同学在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总是混淆,不能正确区分什么时候要除以二。如果强行让学生死背公式学生可能也能正确计算图形的面积,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对所学知识难以灵活运用。教学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只有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它们的面积时要除以二。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方法,让反思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的反思,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看到过的知识可能会忘,只有动手体验过的知识学生才会铭记在心。“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活动历来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好帮手,孩子们是鲜活的,他们的想象力是灵动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中恍然大悟,在动中产生联想,在动中强化新知。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同学们在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议,大部分同学的意见是它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都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指出它有两条对称轴。我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自主探寻正确的答案。同学们自己拿出平行四边形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看看两侧的图形是否能完全重合。有的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反复的对折,事实发现不管怎么对折两侧的图形都不可能重合。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不能重合的原因,学生恍然大悟。一次动手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与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操作体验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升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力递增的过程,也是一个习惯培养的过程。当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慢慢地会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将会受用一生。
第二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材料
加强学生常规教育 注重学生习惯培养
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强,也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为此,近年来,我校一直把加强学生常规教育,注重良好习惯养成作为学校一项重点来抓。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校重视,常抓养成教育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是搞好工作的前提。为了达到共识,我们首先在办公会上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再组织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开会,一起学习有关的文件,结合工作进行解读,让老师们提高再认识,这是落实常规、规范学生行为的基础。同时,细化工作要求,明确分工,任务到人,保证常规的落到实处。
2、健章立制,加强管理。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为了落实好工作任务,我们严格执行上级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学校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并根据学校实际进一步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以达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优化。建立了周例会通报
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常抓养成教育。
二、遵循教育规律,展开养成教育
1、规范常规制度,强化学生遵纪守规意识。我校以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市中区《小学生学习习惯二十八条》为重点,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首先,我们将内容发悬挂在每个教室,班主任经常性组织学生学习,要求做到熟记于心。结合规则的内容,学校通过升旗仪式等活动,推选平时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全校师生面前做总结,起到榜样作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新守则,遵守新守则”争做合格小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知道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细微动作做起。第三,我们要求教师们要做到“四勤”(腿勤、嘴勤、眼勤、手勤),用心观察学生,从学生的一点细微动作,如衣着打扮、语言、对待人的言行等生活表现来捕捉他们的内心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慢慢从小处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
2、充分发挥树立榜样的教育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管作为老师要以身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教师无
小节,处处做楷模。在每学期开学初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内容,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行为十不准”约束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学期期末,我们开展学生优秀作业等展览,展评每个班级评出的优秀作业,让师生参观,这样的活动,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三、注重实践,规范养成教育
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尤其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问题,要从点滴行为着眼。学校采用“一对一”的帮扶的方法,对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谈话、讲道理的形式,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动之于情,晓之于理”,让学生自觉做到丢弃不良行为,再塑好习惯。不同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时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所以要持之以恒,要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注重 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前预习的习惯和及时复习的习惯。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上课时认真听课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
为长时记忆。二是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大多数低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我们采用儿童诗识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记忆的效果越好。三是经常阅读的习惯。老师及时抓住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四是口语交际的习惯。老师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说规范的语言,培养孩子准确把握语言的能力。五是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能着急。六是规范书写的习惯。尽管电脑日益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或者写一手规范的汉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写字的问题上,还要有书写意识,一方面强调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另一方面渗透一些必要的书写知识,如字的基本构成、间架结构、占格问题
等。因为儿童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书桌整理得越干净,越能静下心写好字,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
四、激励评价,巩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贵在主动发展。学校出台了《xx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并细化为八大部分,并由执勤教师和学生进行检查督促,实行每日一评议、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的文明班级管理评比。每月评选校园之星,并把校园之星的事迹公示在学校院墙的宣传栏内,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选择行为、进行自我批评与合作竞争,从而自觉遵守规范。
在评比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培养了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激发了学生争当校园“四小明星”的热情。学生就能逐渐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评星活动,巩固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家校配合,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每学期召开的全校学生家长会,不是单纯的开开会,坐着听,而是制定活动安
排,使活动有序进行。利用课堂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了解我校的师资配备情况,带领家长参观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套,看看学校的发展变化,从中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定期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了解家长的意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校也从中找不足。通过这些活动,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教育家校合力的局面。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第三小学 陈玲
所谓“习惯”,就是人们长期重复,逐渐养成不自觉的行为,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好的习惯:如一些学生写字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计算不细心、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等。那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一、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现在我们发现,课堂上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人深思。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对应于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时不可缺少的一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掌握的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剞劂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
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四、实行奖励机制,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很差,还屡教不改,这是由于教师平时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好习惯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上课认真听和不认真听,对待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增多。如发现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时,就及时的给予表扬,以他为榜样,让大家学习他,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榜样带动大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同学,则给予及时指出,必要时还警告他,如果再这样,老师就不给你批改作业,不给你画漂亮的红五星。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
总之,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任何一个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有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而形成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一个新旧反复的过程,教师不应操之过急,注意耐心个别纠正,平时应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而培养方法也是因人而异,让学生用好习惯来取代原有的坏习惯很难,培养习惯应从小抓起,年级越低越好抓,纠正坏习惯越及时越好。
第四篇: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计划1
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培养习惯,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良好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使我班养成教育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使好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制定计划如下:
一、培养良好习惯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卫生等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而这些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儿童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因此,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
二、学子好习惯培养内容
1.学习卫生习惯
教师纠正学生读写姿势。读写时,要做到“三个一”:即“眼距书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笔尖一寸”,读写姿势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耸肩,不歪头,不伏在桌子上,大腿呈水平状态,两足着地,连续看书一小时中间要休息一会儿。读写时光线要充足、适度;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写字。不要在行进的车上看书;不要在走路时看书;
不要躺着看书。
2.自觉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3.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听懂一节课的前提。所以,教师首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听讲。我经常告诉学生,听讲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老师的“讲”,二是听学生的“讲”。老师课堂上讲的要么是启发思维的问题,要么是讲解重难点的知识,你只有在认真听课的基础,才能分清老师所提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才能弄懂老师讲的知识。而听学生的“讲”呢。也就是听同学的发言。因为在很多时候,老师知识提出问题,答案(知识)是从学生嘴里迸出。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明白为什么要听讲和听什么“讲”以后,我就告诉学生,老师怎么知道你在专心听讲呢?你得用一定的姿势和动作告诉我呀。比如,别人在说的时候,眼睛东张西望肯定不是专心听讲;别人在说的时候,身子东动西动肯定不是专心
听讲;别人在说的时候,小手玩东西肯定不是专心听讲;而别人讲的时候注意在听的小朋友,眼睛是望着一个方向的,手脚是不乱动的,而且会边听边思考,有时候手托着腮帮子,有时候歪着脑袋,意见相同时可以轻轻头点,若需要补充或有不同的看法时,马上举手站起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认真听的孩子呀,最聪明了,连眼睛都是发亮的。此外,学生只有明确听课目的,听讲效果才会提高。所以,我们每节课都要告诉学生教学的内容,明确学习的要求。
4.仔细观察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在平凡的生活当中找到最有价值的作文素材。观察的越细致,写出来的作文就越形象生动。小学生自控力较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观察习惯的培养,与老师与家长都是密不可分的。老师与家长要频繁的作以观察引导,先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在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观察主动性,进而形成观察习惯。
5.勤于阅读的习惯
首先,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培养阅读习惯。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才会在阅读方面有最好的收获。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素材,创设生动的情景和丰富的形式,有效利用各类评价等途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当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也就有了阅读的欲望和动力,要想使阅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要有
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即培养学生自觉读书、读书动笔、边读书边思考、使用具书阅读以及良好的阅读卫生的习惯。
总之,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的兴趣,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20-01
阅读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已越来越显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都会影响深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斯托利亚尔也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数学阅读能力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
怎样培养学生数学阅读习惯,我们应从小抓起,从现在抓起。
1.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兴趣就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基石。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和相互交流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阅读有益于生活的理念,从而形成浓浓的数学阅读兴趣。
1.1用益智、有趣、充满想象力等符合小学生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的故事,引导学生去阅读、探究,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关材料的示范阅读时,要利用自己情感经验去引导学生,利用活泼的数学语言以及形象的手势和生动的表情调动学生对数学阅读材料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形象,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2用好课本资源,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学习内容,不仅有精炼的文字语言的描述和有趣的数学符号,还有大量十分有趣的数学题,同时教材中的“说一说”以及“比一比”和“你知道吗”等环节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新奇的,老师可以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有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兴趣.如在进行圆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搜集日程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实物,引发学生迫切认识圆的心理,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阅读兴趣。
1.3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及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科学合理的安排数学综合实践,让学生在讲述数学家的故事以及猜数学谜语和做数学游戏等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学习,然后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
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生数学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培养学生在数学阅读时做到“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随着学生的成长,其数学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从阅读方式看,小学低段教学以朗读训练为主;小学中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小学高段则以培养学生浏览性阅读和抓关键数学信息和关键词语阅读的能力。必要时还得让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对定义、公理、公式、法则等,可以和同桌进行简单的复述,推理。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点,形成“手随心动”的阅读习惯。
2.2培养学生在数学阅读时做到“阅读三到位”的习惯。阅读三到位即“眼到、口到、心到。”我们在进行阅读指导时,要督促学生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2.3培养学生运用良好阅读方法的习惯。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条理、有序的进行阅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思考、探索,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容解答数学问题。
总之,小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好的阅读习惯要靠耐心与细心慢慢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才会逐渐培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耐心的去和孩子们交流,去感受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用心、用爱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