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的技巧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的技巧
语文论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摘 要:“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常用的方程。它既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读”的训练应予加强。
关键词:兴趣;技巧;目的;指导;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读”呢?
一、明确读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读”必须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去读。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
二、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历史的经验充分说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三百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对于扩展阅读教学的资源,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课外阅读活动持久的进行,我们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阅读兴趣培养课。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这一类指导课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可采取听赏法,由教师示范朗读、录音朗读等引人入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欣赏;也可采用读赏法或读演法,教师提供或由学生自选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短文或长篇中的一两节,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表演中感悟其内容,体验其感情。第二步,情中探理。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
第二类是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由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需的内部智力操作和外部技能操作两方面的因素组成的。
三、注重读的技巧。
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的变化而调节的。如小珊迪临死前的话,后一层意思表达了他对弟弟可怜、牵挂的强烈感情。训练中,我指导学生放慢速度,降低声音,加强停顿,突出重音。把小珊迪牵挂弟弟,控诉当时社会制度的强烈感情准确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
阅读,其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然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1.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2.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考,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1.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2.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五、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是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并做到坚持不懈。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学生读书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作为“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地畅游。三是要定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本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好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做一些迁移性练习。如演课本剧、改写、评价等。《友谊的回声》教案
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吧!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XXXX小学
XX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交流的主题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写结合,谈不上是经验交流,下面我只是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一些不成熟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诚恳各位老师指教!
鉴于我校开展教、研、训一体的教学活动,我在教学中紧紧结合本学期语文组本研究的小课题----“基于课后思考题的阅读三段式研究”,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如何紧扣小课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
一、实施 “读写结合”应遵循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根据《课标》精神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发展,而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语文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学生对字、词、句、篇知识的掌握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写结合”。
用通俗的话说“读写结合”就是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的确,“读写结合”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已经由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探索,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读写结合”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分解性原则。
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根据一单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的阶段目标,渗透某个要点和某种写作技能。当学生掌握了这一阶段的目标之后,再确定下一阶段的训练目标,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例如本学期三年级教材安排了八个习作练习:课余生活,熟悉的人做的一件事,美丽的秋天,观察日记,收集的传统文化,介绍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编童话故事,自由练笔等等。
2、练习性原则
读写结合单凭单元习作讲解是不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的,必须紧扣教材,创造机会,寻找读写的切入点,让学生经常随文小练笔,将“读中学写”落到实处。
此外,还有形式多样化的原则、迁移性原则等等。】
三、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步骤 读写结合”就是 “读中学写”、“读后练写”,读是写的基础,由此可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在阅读能力,写作基于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作文,必须大量阅读,从阅读中领悟写作文的方法。因为好的文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只有厚积才能博发,因此,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要重视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更好地体验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
(一)、凭借教材,以读为基础,把握文路、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首先,我从现有的教材入手,结合单元主题教学引导学生阅读、领悟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循着作者的思路去阅读,把握文路,弄清楚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目的,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构思的过程,理解作者对语言和写作方法的运用以及对篇章结构的安排,领悟字里行间传递的真情、实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品读、领悟教材,理解课文内容,还学习了作者如何布局谋篇,运用语言和写作方法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凭借教材,以此为例,求得写作的方法。这样教材为写作提供了范例,也实现了在语文课文理解过程中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教第六祖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理解全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富饶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描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弄清楚课文开头是用中心句“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开头,紧接着课文分别描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海水美;物产丰富---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海边的贝壳、海龟、鸟,结尾又写了西沙群岛将会建设的更加美丽和富饶。在教学此课时不仅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还引导学生掌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西沙群岛的美,积累学习课文里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热爱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后我让学生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赞美家乡,赞美秋天的课文,大多数学生能联系实际,借鉴教材写作方法,运用原课文的“总---分---总”结构,抓住家乡、秋天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表达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
因为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训练的系统性,所以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虽然一单元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积累、读写要求个不相同,读写训练的形式多样,但是每一个单元作文训练的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的。如课后小练笔,有添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这些训练紧扣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名人的故事。本单元三篇讲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二。单元四篇课文内容不同,但都是围绕中心人物讲一件事,都是用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每一课根据内容不同,读写训练不同。《灰雀》一课写了列宁、灰雀、小男孩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列宁尊重、爱护小男孩,小练笔可以仿写小动物,表现小动物的可爱。也可以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写人物心理活动,展现列宁尊重、爱护小男孩的品质,《我不能失信》一文,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讲述是宋庆龄是一个说话算数,诚实守信的人的故事,课后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品质。小练笔训练的内容还可以紧扣单元训练主题,例如第6课《小摄影师》,学习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讲了文学家高尔基配合一名少先队员照相的故事,学生在初步读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高尔基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的鲜明形象,然后学生抓住重点,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更近一步地体会了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这一课文中心,学生在领悟课文内涵时,还学会了用具体实例表现人物品质,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在领会了单元训练是赞扬名人优秀品质,掌握了《小摄影师》一课内函、写作方法之后,纷纷拿起笔写出符合原文主题,内容丰富的小练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单元写作主题,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主线上,使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也保证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凭借教材,以读为基础,把握文路、学习文章的内容,领会了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单元习作训练中写身边熟悉的人做的一件事时,学生很轻松地按要求写出自己的习作。由此可见,以单元训练主题,凭借教材,以读为基础,把握文路、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带动读写结合,是很好的训练方式。
(三)、巧用教材,结合阅读教学,选准读写的结合点、教会创新,在读写结合中发展个性。
作文不是只在作文课上才写的,一学期只写几次单元训练作文是不行的,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对学生实施读写的资源。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时机,巧用教材,选准读写的结合点,经常性地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诸如仿写、改写、扩写、续写、想像写、拓展写、插补写等不同形式的具有创新性且富有个性色彩的写作练习活动,就一定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我们在读写结合中实施创新教育之目的。
例如仿写练习,这种方法适合于中、低年级,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需要老师扶一把,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否则,学生将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自然段—早晨,从上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我让孩子仿写句式,学生积极性很高,结合我们这早晨上学情况写出许多动人的句式,例如----学生作品----,学习《秋天的雨》,课文里有许多优美的比喻句、拟人句,我就让孩子联系生活,仿写比喻句、拟人句;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一自然段中心句,我就让孩子仿写中心句,(2)仿顺序。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物产丰富的,课后我让孩子借鉴《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作方法,写小练笔,学生写作积极性很高,写出许多令人满意习作。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有是仿写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把仿句式、仿顺序、仿结构的训练一起进行,例如学习《假如》这篇课文后,我让孩子仿写课文,作诗,在学生熟悉《神笔马良》这个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带学生走进课文,与课文中的“我”进行了心灵的对话,知道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有许许多多,结合生活说说,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按照课文的形式也来写一写,作诗,下面是几位学生的作品:
1、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世界上的盲人画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他们再也不用在黑暗中痛苦地生活,而是和我们一样看到美丽的世界。
2、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那些失学的同学画一座漂亮的学校,使他们能免费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为2008年奥运会画最大最好的体育馆,为所有的运动员提供一流的场馆,让各国人民领略中华民族的风采。
3、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这些看似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却表达了学生纯真美好的心愿。此时此刻,学生的心通过这些简单的话语与作者连在了一起。
学习《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和大胆的想象,引导学生倾听秋的声音,赞美秋天的美好。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和韵味,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试着编写诗文。“孩子们,你们还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片刻的沉寂之后,思维顿时迸现。
听听,秋的声音,小蚂蚁划动手臂,“嘿呦、嘿呦” 是蚂蚁搬家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小鸟放开歌喉,“叽喳、叽喳”
是和大树告别的歌声。听听,秋的声音,果子摇动树叶,“哈哈、哈哈”
是和同伴们开运动会的欢笑声。„„
他们急于说出自己心中秋天的声音,文将自己听到的秋的声音写于是,一首首文字优美、感情稚嫩的诗句从孩子们手下写出。。。
从以上的仿写片段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巧借文本,选准读写的结合点,精心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写作激情,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张开翅膀尽情驰骋,写出优美的句子。使阅读教学与习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想象、表达能力,又使学生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目的就是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
(四)、拓宽阅读面,取“营养”于课
小学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是有限的。尽管现在强调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训练的系统性,但毕竟阅读面是狭窄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抓好课内的阅读,还要注重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
1、首先,我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故事人物,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在学习某些课文之前,让学生先在课外查阅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并鼓励学生动手收集相关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这一练习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集、阅读完。这样,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单元教学中有关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学生作品---资料集)
2、其次,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儿童作品。这一训练紧紧结合学校开展的校园读书节活动进行。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主张“多读名著”。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在一定程度上,能速成和优化学生的习作能力。儿童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视为作文的典范,无论诗歌、寓言、漫画、谜语,里面蕴含的创新精神能触发学生的灵性,学生阅读完,都会受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受到熏陶。
再次,我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作文》等报纸刊物,浏览报纸、刊物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这也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语言鲜活,表现手法多变,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等。这都是传统的看法和做法。
(五)、讲究阅读方法,提高写作质量
1、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需要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有效地阅读。指导学生选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阅读。指导学生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粗读,就是拿到一篇作品,要大致泛泛地读;精读,就是对作品中精彩段落读熟、读透,甚至背诵起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咏诗也会凑”,只要我们把精彩部分背诵起来。日积月累,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2、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我利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午练开展阅读交流实践活动。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读书笔记,推荐优秀篇目,介绍自己的读书成功之处,学生、教师适当的点拔。事实证明,这种活动不仅受学生欢迎,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针对学生读书、写心得的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掌握读书、写心得的决窍。
特别是读后笔记的指导要坚持不懈。读后笔记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让学生摘录好词好句,或体会文章写法。写好后,定时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检查,将几篇写得较好的笔记当众读给大家听,让大家有个学习的榜样,也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教室的才艺展示中每周贴几篇好的笔记,让学生看,被选中的学生受到鼓励,其他学生受到启发。这样读写结合,使学生养成了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学生的作文能力也不断提高。
(六)、坚持观察生活,写生活日记,积累习作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可见,要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天气变化,人物百态,感受生活百味,在观看自然百科全书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积累写作的素材,并从中吸取写作养分,掌握写作文时所必需的知识、蓄积写作动力以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辅,整体推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产生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只有大量地读写,读写结合,才能做到教师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学生快快地学语文。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张丽娟
1、创设情境,使学生爱读。
(1)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我在教学《争吵》一课时,我让同学们朗读,结果读出来平白无力。我趁机提出与同学竞赛,范读第五自然段,并顺势指出安利柯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一下子,学生心中有了底,再让他们读的时候,有的学生读得摇头晃脑,我知道他们已经把自己当作安利柯了,这样的话,还担心学生体会不了主人公矛盾的心理吗?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范读、带读、引读,都具有非常直观的指导作用。
(2)及时表扬,使学生爱上朗读。小学生最爱戴高帽子,一句表扬的话能让他们乐上半天,兴致勃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十分重要。当学生读完后,我常常及时表扬,激励他们进步。但表扬时我十分讲究技巧,读得好时,我会很夸张地说“读得太好了!”“你太厉害了!”“真好听,老师还想听。”“你怎么能读得这么好呢?”;读得一般时先指出优点,然后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如果确实读得不怎么样,我就找出这位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进行迁移,告诉他只要多学多读,朗读也可以很好,给他信心和勇气。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
2、指导读法,使学生会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我的做法是首先教会学生学会停顿,能流利朗读课文,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1)读好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我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从节拍上加以指导,同时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教会学生学会断句。
(2)从重音、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到根据主人翁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运用抑扬顿挫的技巧,解决好语调的高低、轻重、快慢的问题。我边指导、边示范,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做记号,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情感朗读。我要求学生做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画出重点词句、疑难问题等。遇到难题,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等形式来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主人翁的情感,感悟其思想的的内涵。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深,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与文本对话、交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我们在交给学生“鱼”的同时,别忘了指导学生潜修“渔艺”。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刘红艳
我认为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动机以及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逐渐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愿意合作,乐于合作。并给予外部激励由于小学生年龄、心理等特殊的原因。一些小小的外部的奖励就可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其中。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激起小学们的合作热情和意识,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一些小奖品,如五角星、小红花等,当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表现良好时,及时给予奖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良好意识。
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李想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其本质是交往、对话、互动和分享。它是对有限性的课堂教学的弥补和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可事实上,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的合作学习,只追求了浮华的形式,却没有把握合作的实质,有些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学习的内容也让学生合作讨论,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对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因此,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高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一、首先要选择和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学生去合作,也不是所有的合作都有效。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性问题,具有发展性、开放性、研究性、挑战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开阔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提升学生的智慧与人格。
二、营造问题与协作情景把学生引入合作的意境
无论是由教师还是学生提出来的有价值,有争议的问题,都可能会引起学生多元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的思考无法把握其正确性与准确性时就需要与同伴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辨,学生能够得以互惠与分享,知识与情感分享的喜悦会强化学生的合作行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的能力。
三、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讨论是一种优质增值的教学方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讨论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教学方式,在讨论中学生思维被充分激活,更容易打开思路,出现灵感。讨论是传授思维方法的教学方式,在讨论中学生学到并拓展了教师的思维方式。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与人交往、相处、互助。讨论也是显现个性,发展个性与构建个性的过程。讨论教学是提问题的过程,是从多种角度提问并优选最佳解决方式的过程,是进行批判、反证、深层次思维的过程,也是不断迸发灵感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设计的重难点,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也有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刘卫华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已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轻视的内容。但是,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却表现为盲目的“合作”,盲目的探究,只注重形式,而不讲究实效。因此,探讨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尤为必要。下面是本人的几点拙见:
一、宏观调控合作学习的目标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合作学习,首先要有宏观的思考,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思考,语文的知识教学目标;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情感的陶冶目标是否达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是否适切;语文课堂教学程式是否与合作同步。同时,最重要的是理念要清楚,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探究是目的。教学的课堂流程可以采取以下方式:A、创设情景导标→B、自主质疑→C合作交流→D梳理点拨→E拓展延伸 →F 走进生活。有了宏观的调控和构建,然后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究价值,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学生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争辩,学会评价;尊重别人意见,接纳别人意见;强化合作学习的认同感。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当代教育如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必须强调综合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基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方面,应该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讨论、质疑、试验和辩论的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知识。有效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展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推进主体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价值以及对整个活动成功的意义,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且要依靠他人的特长特别是集体的智慧,每个成员都要能做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信息资源,相互参与合作,从而为活动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
任慧芝
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是一个促进者,也是一个合作者,是一个帮助者,同时又是一个激励者。为了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指导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确立学习任务和个人责任。
为了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懂得并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是合作小组,在人员搭配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知识水平、能力基础、性别、个性、家庭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异质,让不同特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编排,以达成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取更多的他人的观点,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人分享,学会欣赏和接受不同事务,学会和不同的人交往,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上合作学习是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内容的关键处,以及学生争论不休的总是进行重点点拨解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解决学生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把握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对学生一视同仁,悉心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三、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共同发展,适时进行指导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及学生合作的自我评价。
总之,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应该在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的指引下贯穿于课堂内外,贯穿于整个大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时刻处于团结合作学习的氛围当中,学会在学习生活当中相互合作、共同促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丁君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得较多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上,小组合作更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注意小组活动的变通性
按座位组成的小组,是较为常见的组织形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通常在学习目标较难达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时运用。如果交叉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等生对学困生的良好带动作用,增大训练频率,激活参与热情,能产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增值效应,小组成员的相对稳定也有利于成员间的互相了解,实现更好的合作。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异质合作小组的成员组成,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混编。教学时可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明确指定给相应的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必须各自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有机地将各自的学习成果组合后,圆满达到学习目标。
(二)培养得力的小组长,营造融洽的合作氛围
由于班中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学习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在开始的时候,可以由教师指定组内学习成绩好,具有专长,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的优等生当组长,并进行积极培养。也可以由学生群体认定,或是由学生自发认定。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要充分发挥在小组中的核心作用。此外,小组长要善于总结组内成员的各种不同意见,在全班交流中担任“代言人”,全面反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
(三)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要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就必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五会”:(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5)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这“五会”是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有力保障。
以上就是我关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一些见解和想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加上教师的正确指导,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有效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更多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对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是有效的。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摘 要】文章首先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又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策略,下面,笔者则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
朗读是集声音、语调、感情于一体的一个语文教学环节,朗读教学的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表明,朗读的意义和作用并不单一,它不再只是“朗读”那么简单,而是要做到读之有物,读之有效。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场合,而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多是在课堂上得以培养和提升的。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小学生的朗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朗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导致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偏低。对此,教师应当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高度重视起来,并不断地优化朗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的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一个基础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仅以自己的教学任务为中心,并且轻过程、重结果,其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应付学校考试。这样单
一、死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严重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极其不利。
(二)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朗读是需要学生开口读,需要学生配合才能完成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愿意参与朗读课堂,不愿意与教师互动,致使课堂氛围非常沉闷。笔者认为,小学生对朗读教学的内容之所以缺乏学习兴趣,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没有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教学。例如:在进行《小壁虎借尾巴》这一朗读课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先让学生凭空想象小壁虎是什么模样,再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了解小壁虎。这种抽象的想象,对于没有见过小壁虎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并且同学们想到的可能和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关联并不是很大,这就非常容易使老师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然后老师再通过其他的情景引导才能让学生回到正题。其实,让同学们回到正题的这个时间过程,就已经消磨掉了他们大部分的耐心和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学生对语文朗读教学内容失去探索的欲望。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带动学生的朗读热情
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极大的耐心,尤其需要氛围与情境。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识字不多,自我能力有限,对于朗读,时常会产生畏难心理,支支吾吾不敢开口,更怕读错时同学们的嘲笑。所以,满足学生们朗读环境的需要,不仅可以消除他们的朗读障碍,也有利于树立其学习自信。
例如,在《我们成功了》一文中,五位学生一起大声地读出了中国申奥的喜悦,从其他同学的面部表情中我看得出他们也慢慢地被五位同学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但是他们仍然保持安静,仔细聆听。这样受到尊重的朗读者会愈加喜欢阅读这一环节,也会更加自信和勇敢。另外,老师还可以在朗读前设置一些相关问题,不仅能够带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会在朗读的内容中寻求答案,能让小学生保持良好的读书态度。由此可见,良好的朗读情境能够带动小学生的眼睛和大脑一起转动,能够让他们思想集中不开小差,以此更好的带动他们的朗读热情。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读书从来都不只是单一的“动嘴”行为,而是口、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作用的活动。而调动小学生的这些感官,则需要借助兼具声色效果的多媒体设备。只有丰富了学生的朗读方式,朗读内容才能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朗读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如在进行诗歌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进行示范性的朗读,然后再进行深入的课文学习。
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小池》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音频让学生跟读;再通过课件展示出作者所描述的小池美景,利用多角度的图片展示,让学生全面的谈一谈对小池里的事物有什么认识;然后,再让大家根据平时的观察或者散发想象力,说说大家眼里的小池是什么样子;继而给学生展示诗歌中的“泉水、树、荷花、蜻蜓”,并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写这些事物?最后在学生对这一诗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划分节奏,把握朗读情感。这样生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既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又能使其对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体会与感悟,还能提高学生的朗?x质量。何乐为不为呢?
(三)分角色表演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部分小学课文都是有多个人物角色或者事物的,并且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小故事,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为了使自己的角色能够更生动的表演出来,小学生们会主动深入朗读内容之中,揣摩其中的语调和神情动作,进而培养自己的朗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时,请两位学生为大家进行朗读,分别要读出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以及老人去世后海鸥对老人的感谢与思念。在分角色朗读时,学生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老人和海鸥之间会有深厚的情谊呢?两位学生朗读结束之后,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再次感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此朗读和分角表演下来,小学生们对其中的情节道理会多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比教师的提醒灌输效果更佳。鉴于此,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分角色表演朗读,这种方法对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的。所以,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用耐心、爱心对待小学生,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欣赏他们的朗读表演,他们的朗读能力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三、结语
通过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对文中方法策略的合理运用,其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培养,使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效益得到了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文章朗读策略给学生和课堂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以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和朗读教学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霜.小学语文朗读指导[J].智库时代.2017(09):86+104.[2]郭晶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08):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