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04:0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

高中历史电教论文 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

[摘 要]本文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出发,论述了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想环境,同时提出整合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具体途径,并且指出了在整合时所需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新课程;整合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那么,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在新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笔者认为,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新课程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想途径.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的本质和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那么,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1.信息化学习环境与新课程相整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是依据信息时代需要而制订的课程标准,它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结构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如设置学习模块,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因此,依据新课程标准所实施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只有在信息化环境下才能达到起理想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利用学校场地,教学设备以及信息技术等资源,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生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想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包括:①设施.如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因特网等.②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以及互联网上丰富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③平台.向学习者展现丰富的学习界面,如internet资源平台,校园网资源平台,多媒体资源平台等.④通讯.如通过QQ,E-mail,聊天室,论坛等实现师生,生生之间远程协商讨论.⑤工具.学生得以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工具.2.信息化学习资源与历史新课程整合

信息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资源,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多媒体软件,数据文件等,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正是历史新课程所迫切需要的.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一维性,客观性,综合性等特征,学生不可能单纯通过聆听历史教师的讲授就能准确地,全面地,客观地把握住所有的历史知识.有鉴于此,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等原则,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这样有利于师生以模块为基础,在教与学过程中,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历史信息资源,来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如在学习选修课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下载大量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和材料,通过浏览这些资料,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打开方便之门.学生在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历史学习过程中,信息资源的繁,杂,伪等因素给学生的历史学习消极影响.但从另一层面上看,这些因素未尝不是有利的:它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挑选,辨别,处理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时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 3.信息化学习方式与新课程整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新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学习,学生不再依赖于历史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信息化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历史信息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创新,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它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动机,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以人为本,造就终身学习的体制.信息化学习方式直接体现在学习工具的革命上.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历史有了全新的学习工具.如在学习新课程第一模块中关于“辛亥革命”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用信息化工具来学习.首先,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如百度,北大天网等)以及各种网站(“历史教与学”www.xiexiebang.com等)来获取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然后用Office办公软件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编辑,整理,用解霸播放软件来观看辛亥革命的纪录片并进行剪辑,合并,解说,并用Flash动画制作软件形象直观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最终学生可以把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消化,创新,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制作成历史网页上传到互联网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BBS,历史论坛,QQ,E-mail等方式同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一蹴而就.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思想条件——改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教学中,它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相整合,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适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切实落实好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的整合,并且把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21世纪所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指导者条件——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历史新课程教学活动,并且要对新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软件让学生对新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并创新.因此,整合的关键是教师.只有历史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结构,整合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有保障.同时,历史教师还应注重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通过制定新计划,新方法来塑造未来社会的人才.学习者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整合信息技术和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没有创新意识,难有创新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意识.为此,历史教师要教给学生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强烈的求知欲,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再使他们养成创造性学习的风格,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只有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历史教师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的过程的确是艰难的.任何新教育理念,新教学方式对教学领域的渗透和转化必定会伴随着阵痛,喜忧参半常常是新事物产生时的情绪界定和公众舆论.而高中历史新课程即将走进课堂,整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新课程又势在必行,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完全有信心和气度在新的环境下,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

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教材以时间顺序为体系,而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为体系的;再者,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初中教学侧重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而高中则侧重于能力的培养,要在一些史实中归纳、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实质,从而得出某些道理。这样,新课程与旧教材有如此的差异,对没有接触过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是极其必要的,否则很难讲好新课程。因此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二、教研

由于新课程在内容上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评课议课,争取课堂教学方式上的突破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因此必须注重教研活动,包括教研组每周一节的教研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

三、认识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需要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任务作为其基础。

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师都对初中历史教学不够重视,造成初上高中的新生历史基础几乎等于零,高一学生几乎对初中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这就给新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的拓展很难把握,尚处于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教学进度很难提上去,详说颇费时间,略讲又等于没讲(学生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不能掌握理论性很强的新课程知识)。因为新教材都是以前旧教材的高度浓缩,一节的知识几乎覆盖了旧教材的半本书。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教学有新的认识和宏观的了解,要从客观上把握教学的度。

总之,新课程确定了专题型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写体系,依据“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是,尽管新课程设计的专题型教学体系不错,但对没有历史知识基础的高一新生来讲是难于掌握的。作为历史教师,专题学习(复习)应该是在系统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旧教材是在高三才开始进行专题复习。现在让毫无历史基础的高一新生学习专题,无异给老师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

现在,经过半学期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本人已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利弊也有了一定的见识。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上不懈努力,我们才能走出迷茫。走过阵痛,走向希望的顶点。相信今后的教学,我会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

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

与教师交流,了解到教师考虑较多的是面对新课程如何备课(教学设计)的问题。教师们对“用教材教”这一理念是普遍接受的,但如何进行实践操作却感到十分茫然。所以,谈到新课程实施,首先在于帮助其成功完成教学设计。

一、研读课程标准——建构教学目标

“怎么教”是以明确“教什么”为前提的,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理念、体会课程设计思路、明晰课程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根据课标建构每一课教学的具体目标(即“三维”目标)。

如要确定人民版教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可进行如下设计: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难点: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分析。

再如人民版教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例;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主要表现和作用);认识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探究历史事件发生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代赞颂秦始皇的诗歌和秦朝“兵马俑”等历史图片,感受秦朝初步实现统一的宏大气象;通过秦朝始创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内容,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难点:秦代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和影响。

当前历史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尚存在下列问题:

1.受“大纲时代”教学惯性的影响,不少教师仍习惯于脱离“课标”,直接依据教材和教参进行教学设计。还没有真正由“教科书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穿新鞋走老路的还较为普遍。

2.面对课标那寥寥数语,有很多教师不知教学如何选点,无法控制教学的宽度和深度。1 教学目标的设计仍突出认知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的地位,即使有,各种目标大多也未呈整合态。很少有教师能对每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称职的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大多是干干巴巴的几条,表述雷同,不见深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不少教师没有认真关注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诸如了解、知道、列举、说出……理解水平的,认识、说明、简述、概述、理解、概括、比较、分析、探讨……应用水平的,收集、编辑、调查、制作、讨论、展览、总结、评价……结果教学目标设计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过高,导致教学难度过大,背离了课标要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现代教学论强调“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

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对于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应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教材被誉为教材群之“母港”[1](p.283),是教材系统中最为主要的“教材”,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从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和例子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经济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如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各种教材涉及的内容都非常全面,而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故教师围绕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寻找教学素材和例子的重点应放在提炼“有利于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作用的史实”,如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突出时代背景)、《天朝田亩制度》(新水平)和《资政新篇》(新特点)、抗击外国侵略军(新特点)。“有利于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局限性的史实。”如太平天国毁坏偶像和非儒删书、天京变乱等。

再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特别难处理,第一,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日本侵华的罪行太多了,应如何向学生介绍呢?我们的处理原则是面的展开、点的聚焦。在教学中先是依据教材概述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①野蛮的军事侵略和残酷的暴行。②疯狂的经济掠夺。③推行奴化教育。④扶植傀儡政权奴役中国人民。(依据人教版、人民版教材)然后选择几个点去展开。如野蛮的军事侵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野蛮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对解放区军民的残酷扫荡等。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授受,教材基本上是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其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如结合人教版教材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市陈刚老师设计了如下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体现对学生学史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和考查。

问题一漫画“冷战”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和创新 2 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动手创作能力等。

情景设置

基本素材包括:三个人、一个喊话筒、一支消防水枪、一把雨伞。

基本要求

(1)必须要在画面中显示出与“冷战”相关的主要内容:丘吉尔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苏联的反击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组织。

(2)情景的设计必须要体现出美苏冷战过程中的对峙状况。

(3)人物的描述或设计要明确的体现出个性特征,让人一目了然。

(4)可以根据需要自主添加素材,但情景设置中提供的素材必须要使用。

(5)建议自由组合成3至5人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创作。

(6)作业形式可以是详细、准确的文字描述,也可以绘制成一幅漫画(建议有一定绘画能力的同学可尝试)

作业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专题学习档案。

问题二

模拟会场

材料一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基础。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9)

材料二

我们有决心紧急地为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努力,这种秩序将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相互依靠、共同利益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而不问其经济和政治制度如何,这种秩序将纠正不平等和非正义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并且保证目前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在和平正义中稳步地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

——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由“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

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要的会议发言稿,包括中心议题,议题的具体内涵及其成因,会议的意义。(不得超过350字)

问题三

我的梦想——一个××人的梦想基本要求

(1)内容可以从一个欧洲人的梦想、一个日本人的梦想、一个俄罗斯人的梦想、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一个非洲人的梦想中任选一个。

(2)站在自己扮演角色的立场发表个人见解,不必受到传统观点的约束。

(3)形式:一篇不超过5分钟的短小精悍的演说辞。

提示角度

欧洲人的梦想可以是对欧洲一体化问题的支持,也可以是反对;日本人的梦想可以是对美国说“不”,也可以是对过去罪行的认识和道歉,还可以是对历史的歪曲和对军国主义的赞扬;俄罗斯人的梦想可以是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也可以是对民族冲突、恐怖灾难的忧虑;中国人的梦想可以是民族振兴的自尊和自豪感;非洲人的梦想可以是对贫困、疾病、干旱、落后和战争的悲痛和控诉,也可以是对民族和国家富强的期盼。

评价方法

(1)评估结果记入专题学习档案。

(2)挑选比较优秀的演说辞,由学生在课前即兴演讲。

另外,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教师一直找不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我们在这一方面的探索是强调教师借助于新教材丰富的历史图片来进行尝试,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古代文物的精湛工艺、书画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生花的妙笔也无法准确传递只有感官才能欣赏到的美。因此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时教师都会自觉地让学生通过历史图片去联想、去体悟、去感受那艺术的美。当我们看到学 3 生被那一件件艺术作品深深吸引,惊叹不已,并因此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时,我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教材结构体系的构建是影响教材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宗旨的教材,它的体系设计必然要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匹配,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实际教材编写中,教材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徐州市实行的是分层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要有两套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案。如人民版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我市教师设计的两套方案是:

方案一

完全依据教材的教学方案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2.秦朝疆域的扩大

(1)北方:北击匈奴,夺河套,攻占阴山地区等军事要地,修筑长城。

(2)南方:征岭南、开灵渠。

(3)西南:在西南夷地区开道路,任官吏。

3.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关于郡县与分封的争议

2.郡县等基层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

3.郡县制设置的意义

三、秦汉王朝的官僚机构

1.“皇帝”的由来

2.三公九卿

3.“朝议”

四、挟书律

1.焚书坑儒

2.“挟书律”

方案二依据课标和教材创生的提高方案

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权的至高无上

(1)皇帝的由来

(2)皇权的至高无上

(3)皇帝制度的影响

2.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

(1)“三公”和“九卿”

(2)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影响

3.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1)郡县设置的历史溯源

(2)秦朝广置郡县

(3)郡县在历史上的演变

(4)郡县制度的历史影响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和认识

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1.奠定“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2.政治制度建设影响后世。

郡县制度的建立

文物法度的统一

驰道御道的开辟

兵器险阻的消除

传统思想的控制

万里长城的修筑

南北边疆的开拓

3.民族融合加速,形成中华多元一体格局。

三、课程内容教学化——追求真实的课堂效果

课程内容的教学化是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一环,它是保证教学设计贴近课堂、贴近学生、贴近教学实际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内容教学化设计应是一种学案式设计,教师应注意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材内容教学化设计,应有学生“预习”方案的设计,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应有教师讲解重点的设计,教师的讲解应把握好“四个三”,一是“三度”(深度、广度、密度),二是“三性”(基础性、实用性、时代性),三是“三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学科),四是“三易”(易混、易错、易忽视)。学生训练试题的设计,这些试题应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达成和能力的培养。

如人教版专题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进行如下的教学化设计:

片断一

至高无上的皇权

激疑: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皇帝”二字,提问学生面对这两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学生也许会想到故宫、秦始皇、电视剧《戏说乾隆》、电影《火烧圆明园》等。)你知道“皇帝”这一名词是怎么来的吗?

探究:教师提供材料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问题:

(1)秦统一后参与议帝号的主要有哪些人?

(2)“皇帝”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秦始皇急于确定名号的目的何在?

(3)在这次议帝号的过程中,秦王嬴政做了哪些决定?

(4)你能谈谈皇帝这一名号的确立对后世有何影响吗?

片断二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激疑: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统一管理全国的政府。中央王朝“日理万机”,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难以处理全部繁复的政务,必须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他。那么他都设立了哪些官员来辅助自己呢?

探究:教师提供材料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问题:

(1)据材料指出秦朝在中央设置的主要官员“三公”的名称及其职责。

(2)你能说出中央这些官员与皇帝的关系吗?

(3)有人认为秦代这些宰相和辅弼大臣的设置和运用,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宰辅制度,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你能说出秦朝宰辅制度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吗?

片断三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激疑:县、乡仍是今天的基层行政组织,你希望知道它的来例吗?你希望了解当时县、乡都有哪些干部编制吗?你想知道当时的县太爷都有哪些权力吗?

探究

教师提供资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

郡尉,秦官,掌佐守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东汉)班固《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

问题:

(1)秦统一之初,秦始皇为什么围绕地方行政制度设置展开一场讨论?秦始皇为“求其宁息”最终同意在地方设置什么行政机构?这一机构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2)秦朝在郡县设置的主要官员有哪些?各负何责?在县以下设置的主要行政机构有哪些?

(3)从社会稳定与制度建设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作者简介】陈伟国(1963-),男,徐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

【责任编辑:蔡世华】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转引自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4).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析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摘 要】将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向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一些尝试,在积极主动做好硬件、软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采取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课程 探究式 互动式

一、对整合、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1.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同、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整合强调了对个体性的承继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同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2.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多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还有一种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融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这些个体在统一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和转化到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

二、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国家编写了很多新的教材。我们学校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配置了专门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多年以来,我校每个学科都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每个学科都在进行探索,像:“表演历史小品”、“启发式教学式”、“实验教学法”等等。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看到,这么多年的探索,都无法完全脱离开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溉的地位。在这样一种形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我们很多时候所说的用电教媒体上课,尽管我们的课是在有电脑的教室上的,但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45分钟时间里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

三、在改革的路上积极地探索

本人近年来也在努力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是本人的一些肤浅的经验。

通常在我的课堂上,一节课分为五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资源支撑,合作探究”、“对话交流,自主构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品质。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具体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若干个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每个步骤关键之处设计问题,只有前一个问题攻克了,学生才能去攻克另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浅白,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学生则会兴趣索然无味,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有针对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其活动。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在要求学生设计、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中,我应用Powerpoint把卡通片的部分精彩内容用媒体剪辑到课件中,让学生首先有个总体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一种思考、急于想了解的状态,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再提出问题,“二战如何爆发?开始的标志,大战的转折点、性质、影响极其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等等”,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讨课文,找出了答案,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2.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当一大堆问题提出后,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这样既能保证绝大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协作小组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制定学习计划和明确分工,应让学生明确详细的学习计划、科学的目标和有序的分工是完成探究任务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在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

3.资源支撑、合作探究

利用主题网站或搜索引擎收集相关资料加工、整理。网页上的很多信息不是全部有用的,如果学生只会把网页整个保存,而不进行整理、加工,这就不利于学生消化和掌握探究来的新知识。学生应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主题,下载和主题相关的信息,这里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小组讨论及总结”等环节来实现,在传统的教学进程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分析,实际能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合作讨论,即全身心参与整个过程。这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可以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件(通常称之为“同步历史资料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商鞅变法》这一课时,我在课件里面设计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范文书本上没有的课件,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在我讲解完课文后,我就按照学生的能力高低,给每个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不同层次的课件来进行学习。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这节课有事可做,而且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等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并且他们这时的查找不会是漫无目的的,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既可以大大增加每一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讲历史故事或历史小品竞赛,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对话交流、自主构建 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因为采取的是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小组对自己小组的主题问题了解的很多,其他的问题(知识点)所知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在局域网内,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每个小组向其他的小组成员发布自己小组收集、整理、加工过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学生共享了所有的小组的学习成果,节约了学习时间,又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又会让学生在发布的过程巩固了知识,还会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及思考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及思考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全面开展,势在必行。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很好地实现这种转变,我认为首先必须认真、仔细、准确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准确、透彻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要求。因为这是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总抓手和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育改革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全面的铺开,今年我省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程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教学的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扑面而来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又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历史何去何从,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作为高一的历史教师,这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近一年来的教学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做了大胆地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结构开放灵活。

首先,《历史标准》改变了《历史大纲》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设置了3+6的学习模块,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学习模块的设置,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学习计划。

2.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高中历史课程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通史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专题型的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

其次,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历史标准》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表现为:

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如《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等。

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如《历史Ⅰ》中,增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选修课程增加了“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

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

再次,课程评价科学合理。《历史标准》改变了过去以“分数”定论的评价体系,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目的,主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强调在历史教学评价中不仅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基本的要求,还要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倡导教师主体评价的同时,欢迎和吸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历史课改的成功与否。高中历史新课程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历 1

史教师应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更新理念,改变方法,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让历史教学熠熠生辉。

首先,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面对新课程标准,广大历史教师要大胆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以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要想使历史教学焕发生机,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加大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现代教学网络,多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实现历史软件资源共享,使课堂教学多样化、现代化。

其次,转变老师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中,一是解决好老师的角色转换,即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高中历史教学由历史老师一人唱主角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老师更多地要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都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在教学中老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真正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新天地。

再次,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其中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要运用教学策略,尽可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将身心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合理地安排学习程序,采取适合自己个性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式。老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老师应精心设疑,以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多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探究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演讲会、展览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真正进入全新的轨道。

总之,新一轮高中历史课改的帷幕已经拉开,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惟有迎难而上,知难而上,只争朝夕,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历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全面实施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诸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真正使高中历史教学闪出新时代的光芒。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材料提供人:吕凤莉 教学多年,今年初次接触新课程教学,感触颇深。下面我就半学期来进行新课程教学进行一些反馈。一、培训 新课程与旧教材在教学内......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韩志华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以新的课程观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但实施新课程以来不少......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六) 浏览量:527 发表日期: 2010-9-23 来自: 赵庆东历史名师工作室 【字体:大 中 小】 第六章 历史教学有效教学行为设计(上)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魏飞......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历史科组:朱铁甲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仅......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大全]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其突兀的山峰告诉今人他存在的痕迹,但其身藏雾中的朦胧美令人回味。历史的真实与朦胧成为无数文人骚客作诗吟词、以古讽......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尼采曾经说过: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与德性习得紧密相连。因为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当前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思考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当前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思考摘要:历史上,技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能施展它的魔力,如此迅速而广泛地改变着社会。以计算机和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似乎缩短了“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