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汪小艳——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推荐)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吴都中学
汪小艳
*** 摘要:从2002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但是现实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上“新瓶装旧酒”的潮流还很盛行,很多教师将《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拿来主义后,觉得与学生实际不匹配,实用价值不大,都束之高阁,继续延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观念。本文主要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入手,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特级教师张思明曾说:“我觉得好的教学成果不一定是课堂上直接交给学生的知识本身,而常常体现在学生经过遗忘后所剩下的那些东西上。在这些‘沉淀物’中,更多的将是: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把问题转化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怎样做学问、怎样面对位置和困难、怎样利用信息、怎样使用工具、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把握机会、、、、、、我不期盼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但若通过我的教学,能使我的学生有一种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数学去思维的观念和习惯,使他们得以培养一种勤奋求实、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他们自身和我们国家都将受益无穷。”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绝不能满足于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导,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会学”。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学文化,更要让学生学做人,学会创造。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相比,是一大跨跃。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无所知,或答非所问,最终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怎样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值得我们深思。这里,我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谈几点切身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决定一堂课的质量,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说过,“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设计方案极为重要,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简与繁、易与难、顺畅与阻塞、生动与枯燥。简言之,就是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故教师每一堂课都要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思包括三维目标的设计、重难点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其他等。而教学过程设计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学过程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部分。这里,我主要来谈谈教学过程设计。
例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上册《回忆那一刻》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步骤一:【想一想】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我初步设计的导入是:开学一个多月了,班上还有你不认识的同学吗?还有你叫不出名字的同学吗?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会怎么做?
我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言,然后导入课题,请学生一起走进课文中小作者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学生发言很积极踊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又顺利过度到了下一个流程。
步骤二【忆一忆】昨日重现
这一环节中,学生体会了小作者的感受,认识到作者在与小学同桌相处时留下了遗憾,我马上面向所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有过类似的遗憾吗?如果有,那你觉得应该怎样避免类似的遗憾再重现?如果没有,请你和大家分享你避免类似尴尬和遗憾的高招吧!”在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使得前后知识相互衔接、转换流畅,我很自然的转入到下个环节,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步骤三:【找一找】好招共享
学生热烈讨论,总结出了很多与陌生同学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我给他们一一记录在案,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现在他们眼前。然后赞美孩子们:“看来同学们掌握的技巧还真是不少啊”,紧接着在重点处(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的目的和目标)设问:“那么我们中间谁是人缘最好的那个人呢?现在我们就开展一场选拔赛,看谁是交往名星,好吗?”这样学生对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解决了该课的重点问题。
步骤四【比一比】交往明星选拔赛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评选出每一组的交往明星。经过一轮和气的交流协商之后,同学们纷纷推荐了本组的交往明星。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总结概括出交往明星的共同特点,然后在难点处(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所在)设问:“虽然我们有的同学现在还没有评上交往明星,可是我们一定会是明日的交往明星,对吗?”同学们积极响应后,马上追问“你们愿意尝试做交往明星吗?”同学们再次异口同声表示愿意后,教师流利转入下一步骤。
步骤五【试一试】尝试做交往明星
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请他们来小试牛刀,看看该场景下大家会如何做。学生们的思维百花齐放、百花齐开,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的见识和生活阅历已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测,但也有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做法,我稍加点拨和评价,顺利拿下了本课的难点。
上述的五个环节共同构建了我该课的教学过程,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愉快度过了一次交往之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指导和矫正自己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
首先要面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上面介绍的一个教学设计流程总共有五个步骤,是根据基础好、思维活跃、有创新的班级设计的。而对于基础较差、不擅于发表个人意见占多数的班级,我减少了第四个环节【比一比】,侧重于第三个环节和第五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开口表达,让他们多说,养成交流学习的习惯,指导他们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往技巧。
其次要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教学实际决定着教学方法,但不是每一种实际只能千篇一律地运用一种方法,“条条道路通罗马”,因此要注意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集中体现在一个“活”字上。
第三要软硬并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已显陈旧,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手段要走向现代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要软件、硬件一起上,适时引进投影仪、电影、电视、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在于多,过多过滥的声、电反而会污染了课堂,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使得多媒体摇身一变成了“倒霉体”。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的教学设计里,我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忆一忆】昨日重现中,一边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同桌的你》,一边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桌》的故事。其他的同学听着悠扬的曲子,静静地欣赏逸芳小作者的美文:《同桌》,走进逸芳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这样的软硬结合后,学生完全沉浸在昨日的回忆中,注意力集中,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萌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三、教学情境的设计要适宜,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情适时适地创设。
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商,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需要和学情尽可能的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有: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故事引发情境、模拟体会情境、疑难诱发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灵活选择不同的创设方式,往往取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例如:我在《回忆那一刻》的导入环节上,根据学生新步入初中不久的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创设了“开学一个多月了,班上还有你不认识的同学吗?还有你叫不出名字的同学吗?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会怎么做?”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就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初中新生活的回忆与分享,并自然进入主题。而在第二个环节中,我根据课本内容的需要,运用多媒体播放曲子《同桌的你》,为课本内《同桌》的故事渲染音乐情境,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既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到了昨日重现的意境中,从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恰当,要掌握相关的技能。
课堂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课堂教学技能。它对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提示重点,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和培养学生的能力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要选择好问点,问点指的是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从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对比处、不意处(教材中学生不在意、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寻找。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同学们欣赏完逸芳小作者的美文《同桌》后,我重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逸芳的情感世界里,在作者的记忆深处,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作者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感受?”“怎样做才能避免留下这样的感受呢?”一连串的设问将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囊括其中,抓住了教学的重点,便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 整体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这些提问方式有直问、曲问、追问、设问、激问、互问等。教师恰当引导提问,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是提问要抓住时机。
俗话说,工人打铁要看“火候”,教师课堂上提问也要注意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因此,只有当学生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心中有所体会而又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时,才可去开导和启发他,这样就达到了提问的最佳火候了。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的第二个教学流程中,当学生回答是否留下过遗憾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说留下了,有的学生说没有。我趁学生兴趣盎然、神经兴奋,伺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留下了遗憾,以后怎样避免呢?现在没有遗憾,那分享一下你们的高招,好吗?虽然问法不一样,但都是引导学生向着同样的方向去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争论,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回答问题的有效性。
第四是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面向全体的学生。教师提问一定要面向全体的学生,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要注意组织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倾听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五、要重视作业的功能,作业布置要适度。
作业的功能有很多,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其次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技能;第三,它能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它能检验教学效果以及教师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但是,作业的布置必须遵循适度原则,一旦过度,不仅不能发挥作业应有的作用,还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导致厌学,进而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的第五个教学流程中,我将课堂作业融入到【试一试】的生活场景里面,既“温故而知新”,又检验了教学效果,弥补了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还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实现了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鄙人的一些粗糙感受与体验。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实践,需要学校及教学研究室的“特别关注”,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所以探寻信息技术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知识是教育工作者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信息课程 教学策略 分析
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世纪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时代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并且融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王贤文,谭梅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境及突围[J].中小学电教,2008.[3]姚永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误区及优化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8.[4]王春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董彦.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发展[D],2005.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紧紧围绕“教育创新”这个主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教师自觉转变教学方式,并努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老师要在不断学习和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大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一、新课程下自主学习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张自己的经验。”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自主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这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看我们教师如何真正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突出话题中心、创设教学情景、加强社会实践、强化问题意识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就自己的认识和做法谈点体会。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归根到底应落实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突出话题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调与学生亲身经历的结合,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在参与性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个体的生活经验出发,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合理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于中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强,但自我克制能力差,因此在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特别是有争论的问题爱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题外话。如果老师一味地禁止,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论。如:针对中学生上网热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谈谈对网络的认识,很多学生认识到了网络的利与弊所在。在对“女大学生失联”焦点问题探讨时,学生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对有争论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辩论。如:在学习《男生女生》一课时,我设计了“男生女生谁更聪明”辩论赛,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了世界本是由男女两种性别的人组成,男女各有所长的道理。另外,我还把学习内容和演讲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前开展演讲活动,进行一事一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学习《悦纳自我》一课时,为了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主题为“推销我自己”的演讲活动,学生自行设计内容向全班同学推销自己,学生的热情很高,大家踊跃参与,各抒己见,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上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增,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得到了培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学习的创造力确实来自于问题与质疑,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像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
1、提供思考题,帮助学生质疑。往往有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好像什么都懂,看不出问题,找不到疑点,其实正是我们平时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
题、想出问题。我认为教师出好课前预习思考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思考题要提早给学生,并且做到由浅入深,既有理论的理解,也有案例的分析,更有开放性的思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前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初步的钻研与探究,课堂上就能做到主动质疑、积极解惑了。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我们将促进师生互动的谈话式、讨论式教学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方式是可取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非常规、发散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剖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述九年级思想品德《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计划生育”与“珍惜资源,节约能源”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不是人口越少越好?”让学生联系实际与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较好的发挥。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尽管教师已有目的地设计了一些课前的预习题,也能在上课时进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但学生还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尤其是随着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对质疑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他们常会以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的批判眼光来审视教材、分析问题,在不疑处生疑。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营造让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问题,多数可以采取让同学们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些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与分析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能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就会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教材下的思想品德内容呈现主要是基于生活、案例、活动,围绕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力求内容的呈现生活化、活动化,促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课程目标的意义,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宜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尽量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
告奋勇的提出要自己领着学生一起学,而让老师成为了旁听者,老师只是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学生通过自己查找的资源带领大家领略各个国家的文化成就。这样,学生面对学生,用同龄人的语言、方法、感情王城教学目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情境性的活动,这些问题和情境的设置与我们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连,学生易于接受。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理论性和教育性强,如果一味地进行说教,时间一长,学生会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情绪,所以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一些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实人吃亏”的认识,学生的认识大多数都认为是这样,而我及时的给予了否认,学生感到诧异,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认识时间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作用,初步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五)强化学生无意识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新课程理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善于组织学生讨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平时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合作讨论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堂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上能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多向思维。在相互讨论中,学生不仅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而且还能生成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必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新教材中突出了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情境设计,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如在讲《同学·朋友》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一个情境,让全班学生自由结组,接下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注意所产生的结果:有的都是男生,有的组都是女生,有的男女混搭。教师就此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结组?”学生就产生了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意向,是其自主学习的前提,既然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解决的过程中就会积极主动。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潜在的知识储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我们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课程才会焕发生机与活力,才能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老虎岗中学:任有娟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具有启发性,可操作性,可读性很强。有效教学,不是日复一日简单的重复的低层教学,而是既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学习了这本书之后,我的收获很多,对于如何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工作中的烦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中,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有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活动,课前必须有周密、详尽的备课,所以往往把课堂设计得天衣无缝,甚至剥夺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可能。当生成的问题不能与老师预设的相一致时,老师们在生成的资源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这一问题就反映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而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一、学生是备课的一部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并非不要预设,而是要合理地改进预设。
1、全面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必然影响着教学的进程和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预设,以确保课堂生成的空间。
2、用心钻研文本。首先教师自己要认真阅读文本,钻研文本,不仅要领悟谴词造句之妙,还要揣摩谋篇布局之美,更要用心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它们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教师只有驾驭这个制高点,才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方向的引领,从而提升学生的心智——使本来只能见其点者,能够观其面;使已经能够观其面者,进而能够识其本。
3、设计板块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往往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一个,时间计算合理精确。这样的设计是牵制课堂教学的无形的绳子,让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所以书中提倡让教学设计粗放些,从僵化的、呆板的线型设计走向灵活多变、有广阔发展余地的板块设计,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保留空间。所谓“板块教学设计”,即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二、学生也是资源
书中说,课堂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教学有用的物力和人力。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是啊,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与学生对话,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不同,目光及视点各异,很可能会出现“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学生暴露错误,不正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吗?如果以此为契机,沿着他的缺陷点,进行教学资源的艺术开发和利用,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乐学、善学、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铺光明大道,让其向深层次的内容学习。而对于学困生,则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基础目标,如:教师在单元质量检测中采取分层次检测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验;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内容,自创习题,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很轻松地发现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这些教学法宝抹去了一些使用统一考题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有信心地面向现在、面向未来。书中,给了我们4点建议:
1、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备课。
2、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大体方法是,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等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和改变教学方法。
4、根据学情改变学习方法,根据学习状态分层引导。
四、扩大评价正向价值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过去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面对着一个个充满思想活力的学生,教师只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估: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家长为高分而喜,为低分而愁,学科成绩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平时的评价方面同样存在着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评价的具体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这本书所倡导的教育评价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的评价地位;应当既关注个体,同时也关注全体;还应当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教师的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显得宽松、和谐、民主。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大胆开放地去尝试,精心地去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喜欢这门学科,唯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出发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华阳九年制学校付军飞
利用业余时间,我仔细研读了黎奇主编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也做了近2000字的读书笔记。从自己内心说,这本书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发展的实际需要。本书根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一方面,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入手,对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总结出实践教学中的成熟经验等,将促进广大初中教师通过学习,使他们的教育理论素质、尤其是课堂教学技能得以提高。
全书共有五篇,分别是:
第一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第二篇:重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准备的三个维度;
第四篇:超越传统课堂形态的组织策略;
第五篇:扩大课堂教学评价正向价值。
每一篇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而这些问题也都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家都倍感困惑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大都由四个层次组成,首先是“问题提出”,概括叙述了这些问题的来源;然后是“问题表象”,对所提出问题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都罗列出来;其次是“问题归因”,就是对所罗列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是“行动策略”,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本书给出了解决的方案,以及实施这些方案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本书也给出了大量的课堂实例,真正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读起来不至于感到空洞乏味。
对这本书我是这样读的,首先我通读整书,并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方法勾画出来,然后是再对勾画出来的部分摘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仔细品味,查找自己教学中所困惑的情况,对照着目录,最后我又精读了部分篇章中我认为经典的问题。
问题2 用教学机智最大化“偶发事件”潜价值
在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教育机智在提高课堂教学中作用,教育机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有关教学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即应变能力。它是一种处理教与学之间矛盾的教学技巧,处理的好可以把“事件”转化为“资源”,而处理不好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扼杀学生思维的创造力。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有较好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外,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的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
践者。”那教育机智哪里来?首先教师要有爱心,要把学生、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再就是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创点;再就是教师要善于学习,学生别的优秀教师的经验,“择其善者而从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处变不惊”,要做到得心应手的处理学生抛给你的难题,非一日之功,努力学习,不断积累,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问题4 激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七点建议
这一部分我读的是最仔细,发自内心的讲我很想激活我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课堂上教师教的效率,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学生学的效率。假如我自己教的效率提高了,但学生的效率没有提起来,课堂这驾马车也是跑不快的,所以要教与学同步进行。我翻来覆去的读,可怎么也找不到“七点建议”,也不知道是哪儿出错了,这是题外话,下面我说说对这部学习的认识。
从作者阐述的来看,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激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大事者无不对所研究的方向充满浓厚的兴趣,书上也举了丁肇中的例子。我也经常的去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刺激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以前学生的内驱力是好好学习,考一个好的学校,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已不是问题,也就没有了这样的内驱力,那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力又是什么?我也不止一次的和同事们探讨这个问题,一直不得其解。
读完这一部分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它能激发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乐此不疲。而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一味的压制学生去学习,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也难以提高。压制式的学习,近期学生可能也有学习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只是停留在表层的,遇到困难时会偃旗息鼓。不能很稳定的很长久的关注自己的学习。一旦引导学生真正产生学习兴趣,学生自动的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觉的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自发的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习状态,直指自己的目标。
问题6 课堂教学目标的偏差与纠正策略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一直在考虑这一问题,读了这一部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没有目标的教学,不可能成为是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低效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设定预期的目标,有了正确合适的课堂教学目标,学生、教师都会有方向,必然会提高效率。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就不会只从自己教的方面考虑,而忽略考虑学生的学的方面了。
读完这一部分,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反映学生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如何?对于学什么的问题,目标一定要准确、标准、具体,这样学生才有方向感。对于怎么学的问题需要老师从学生的发展入手,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本,给与
正确的方法指导。学到什么效果,这就是当堂检测,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内容,通过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及时的反思改正。
这本书上的好多内容需要我去仔细的体会,总的来说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