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策略指南.

时间:2019-05-12 13: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策略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策略指南.》。

第一篇: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策略指南.

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策略指南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主要特点,其中思想性是其根本性质和灵魂。

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追求。课堂教学必须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思想品德课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关系。

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师生观

教师要努力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课堂教学要努力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最终达到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思考的过 程、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4.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初中思想品德课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体现新的教育目的观,构建新的课程文化。通过社会探究、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析讲解、反馈训练、拓展延伸等多种手段和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确立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1)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养成全面地考虑和把握教学目标的习惯,防止目标落实不到位和教学活动随意性的现象。

(2)把握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弄清单元目标的落脚点。应当事先从目标出发考虑:在这一单元、主题或课题的学习中,可能促进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可能促进学生哪些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可能给予学生哪些知识经验的获得?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把握。

(3)备课的时候,可根据课标和单元的目标,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预设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确定为教学目标。

(4)教学中的活动首先要围绕目标来设定,活动实施的时候,时时刻刻都 要围绕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5)教学中可能会生成新问题,老师要及时根据目标灵活处理。这样,既可以生成新目标及时解决,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二)分析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1.教材(教科书)使用策略 ▲对思想品德教材认识上:

(1)教材是师生间、生生间对话与互动的平台、素材和引导。

(2)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教学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范例和空间。(3)教材与学生关系是面对真实生活的对话、感悟、体验的关系。(4)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课程的支点,是一个话题,是一种情景的设计。

(5)教材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的重要学习资源。

(6)教材体现独特的话题单元结构线索,体现多学科知识综合。▲在思想品德教材使用上:

(1)我们不应该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金科玉律,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教源。教师必须摈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注意教材开放性设计,有的内容没有简单化地呈现由编者预设的唯一结论,而是设计了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促使学生在与教材相互作用的动态进程中生成新的意义。

(3)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本,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吸纳社会生活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教材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4)可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化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2.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的策略

(1)思想品德课堂资源可谓丰富多样,从课程资源的渠道来看,可分为传媒资源、生活资源和课堂生成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利用的意识。

(2)教师要广开资源渠道,拥有资源活水。教师要用一双慧眼,留意各种传媒信息和现实生活,尤其要重视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资源,拥有尽量丰富的教学储备。

(3)课堂教学应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同样的资源,因为利用角度和程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教育效果。教师在课程资源使用中,要善于整合、提升资源的教育价值,要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典型事件和案例,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对已经具有课程意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充分的利用。

(4)教师要灵活驾驭课堂,创设良好课堂资源生成的情境,并合理利用课堂资源。在教学的诸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本身也是资源,而且个体所挟带的信息以及在教学交流中生产的信息是最难于预测的资源,往往也是最能体现学生感受、兴趣的最宝贵的资源,教师要对其巧妙运用。

(5)课程资源的利用要遵循目的性、综合性、实效性、渐进性、实践性原则。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课堂教学不能“为资源而资源”,资源利用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

(三)思想品德教与学方式的使用策略 1.生活化教学策略

(1)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4 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将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

(3)赋予学生已有经验以意义。学生的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

(4)教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2.自主建构教学策略

(1)关注和掌握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所具备的思维、知识、生活经验、情感、能力等方面水平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启发、引导、营造恰当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提供依据。

(2)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建构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与探究的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与探究,把握新的学习内容,引发德性生成。

(4)思想品德课自主建构既涉及学习内容,也涉及学习方法。自主建构的方法,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不断提升自己思想品德愿望,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5(5)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鼓励师生互动中获取和生成新知识,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给学生发挥优势的余地。

(6)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3.体验性教学策略

(1)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道德实践是基于道德目的的、包含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2)要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

(3)要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4)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

4.开放式教学策略

(1)教师要将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需求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预设方案是可变动的流程;教学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

(2)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时空是开放的。学习场所不只限于教室,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从教室扩展到家庭、学校、社区、田间、工厂及其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生活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让学生把在社会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带进课堂进行讨论。

(3)教学内容和结果上是开放的。教学内容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能满足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在学习结果上,既可得出统 6 一认识,也可保留多种意见。

5.价值引导策略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2)以优秀的传统先进的文化、正确的理念、积极的行为以及社会发展的光明趋势等来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3)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像、阅读材料、模拟现实、讨论辩论等等,真切地体验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积极的行为,避免消极行为甚至犯罪和行为的发生。

(4)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伴以表扬和鼓励。在尊重信任的氛围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变得自尊自信。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新授课教学策略

一、教学流程

二、操作要义

(一)情景导入

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探究课题。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

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列举实例,小故事,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相关探究情景的创设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利用思想品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景。

二、操作要义

(一)情景导入

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探究课题。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

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列举实例,小故事,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相关探究情景的创设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利用思想品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景。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情境。设法让活动出现出乎预料的现象或故意让活动失败,使学生产生疑问,激起追问原因的欲望。

需要注意的是:(1)课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要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水平实际。(4)要突出新课题研究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5)创设的情景要有探究空间、少而精,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可望也可及。

2.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学生通过老师设置的情景,明确新课研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激起学好新课的迫切愿望,愉快接受研究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1)要领会老师为导入课题而设置的问题情景的意图,由情景明确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此时是明确问题,而不是马上把问题解决,此时提出的问题可能要到新课学习完才能够解决。

(二)自主感悟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是体验、是内化、是生成。”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在经历中领悟,形成他们的认识、感悟,进而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1.启发引导点拨,调控自主探究方向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与调控者,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自主学习进程和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介绍可提供的探究条件,比如可将自主探究的问题制成学案投放给学生。(2)关注学情发展,及时进行学情反馈,不能把开放式搞成了放羊式。(3)科学加工处理学情信息,灵活采取调控方案,使学情朝着学习目标的达成发展。(4)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把学生的自由发展调控在课标要求的射程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能够选择的事,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选择不当的事,教师应稍加调整;学生不会选择的事,教师应暗示启发。(2)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学生最激愤的时刻、积极思维的起爆点)、点拨的方法(设置合适的思维梯度)、点拨的力度(突出指导性,减少暗示性,杜绝包办性)与点拨的标准(使其明理)。(3)设疑的问题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要提隐性问题,不要提显性问题,突出导向性,减少随意性,杜绝习惯性)。(4)不要回避必要的讲解,该讲解的就要讲透,该探究的就要探究充分。

2.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结论

根据制订的探究方案,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探究,要实事求是地整理分析探究资料,得出初步的结论(或看法)。需要注意的是:(1)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要逐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2)要实事求是,不得人为地修改数据。(3)要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发现的奇特现象。

(三)合作探究

学会分享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老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1.创设互动平台,评析多元信息

合作交流过程是一种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教师可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析,达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和情感共鸣,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1)让学生展示成果和进行争辩的时间要充分。(2)小组人员的搭配要兼顾各层面的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3)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互评,并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4)教师必须根据交流情况,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达成共识,必要时进行补充与完善,确保最后结论的正确性。

2.展示交流成果,合作完善结论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要充分完善自己,就必须大胆暴露自己。学生在呈现自己的成果之前,要依据事实组织好语言,用最简洁语的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在交流结束后,要客观分析各种不同的成果信息,通过科学整合完善自己的成果,并推选代表以各种形式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并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形成结论.需要注意的是:(1)要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可能是错误的观点),要善意地与他人争辩。(2)要以成果分享,互相完善的心态进行交流。(3)要关注为什么,不能只关注是什么。

(四)走进生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只是完成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整个认识过程还未达成。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思生活,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1.启发运用新知 指导生活实践

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过去的经历,纠正过去不完全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与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用“大家谈”等形式在班内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1)要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生活的经历与感悟。(2)联系当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启发。(3)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经历与感悟,教师适时点拨。

2.运用所学知识 探究生活真谛

学生要勇于袒露自己的心声。同时,要关注他人的经历、感悟。相互交流各自的认识,共同完善对问题的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1)要大胆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2)经历必须来源于生活,并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3)要珍惜交流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拓展演练

知识+方法=能力。方法是在应用当中探究出来的,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是学生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也是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法。所以,新知探究结束后,必须提供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解决,1.提供演练资源

教师提供演练题目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2)题目内容上要与新知较好地对应。(3)题目难度上要与学情相匹配。(4)题目数量上要少而精。(5)题目设置要突出主观性、开放性、灵活性。

需要注意的是:(1)要控制题目的难度,不可急于把中考题引入。(2)演练的结果要当堂反馈,不可作为向课外延伸的材料。(3)不要说(或写)黑板上没涉及到的,避免搞成了拓展课。(4)要定时间、定规范,及时评析,梳理出思路,归纳出方法。

2.自我演练升华

学生在接到老师投放的演练题目后,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主动投入,争取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1)要努力争取更多的展示演练成果的机会并把握之。(2)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中考的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逐步提升自己的做题能力。

(六)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知识主干,通过整体构建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时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要在引导学生理清知识主干的条件下,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2)要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关系。(3)要归纳出方法、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4)要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避免复述罗列式小结。(4)对整合归纳的格式不要搞硬性规定,学生可以根据新知识的主干,构建出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结构形式。

知识积累是能力升华的基础,新课结束时,学生主动归纳,明确解决了哪些问题、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问题等。

复习课教学策略

一、基本思想 复习课是以整合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是温故而知新的提高过程。“复习”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再认识,进一步全面认识概念、规律的内涵与外延,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复习”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内涵及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使已有知识升华为新的能力,巩固知识网络,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减少遗忘。

复习课要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具体策略是:归类梳理、整体构建—立足主干、着眼应用—深化理解、强化训练—培养方法、提升能力。复习课必须具备的特点是:主体性、多样性、针对性、方法性、延伸性、迁移性。

1.让学生经历自主提高过程,突出主体性,提高参与能力

复习的目的在于深化、完善、提高,而这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学习”来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才能完成。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完善的过程,不能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让学生经历归类梳理过程,突出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共同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个性差异问题。要瞄准薄弱环节,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和易漏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复习的针对性取决于问题暴露的准确性,复习中不能用教师的问题设置代替学生的问题暴露,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回顾,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分类,由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存在的薄弱问题,通过互动探究,实现温故而知新。

3.让学生经历知识整合过程,突出建构性,提高归纳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内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线——面的总结,根据复习内容和教学信息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的分析和比较,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的同时,构建知识网络。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整合意识和归纳能力。

4.让学生经历知识应用过程,突出探究性,提高迁移能力

复习课不能是说教式,必须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方法和规律的探究性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

二、思维程序

三、操作要义

(一)导入复习课题

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如何激起学生对复习课的情感,对提高复习课的成效十分重要。因此复习课的导入应突出它的激发功能,使学生领悟到零散知识功能的不足,强烈地追求整合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对复习产生特殊的认知倾向。

1.设置热点情景,直奔复习主题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要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尽量设置与本课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生活热点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

需要注意的是:(1)导入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认知倾向,要突出能力指向,要激起学生回忆联想。(2)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导入课题,应当认真推敲。绝不能采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机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要选用不同的类型。

2.领会复习意向,愉快接受课题

学生通过老师的导语,领会本课复习的必要性,明确本单元复习的内容指向、方法指向和能力指向,愉快接受课题,立刻对复习范围内的知识线索和解决的问题进行急速回忆,以充实积极的心态转入复习。

需要注意的是:(1)教师在导语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领会知识的特点、地位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从思想上进入状态。(2)学生要结合复习目标领会复习的重头戏是什么,复习将要达到的境地是怎样的,自己具备的实力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愉快地投入复习。

(二)知识整体建构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就使单元知识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整体建构是复习课中不可违背的一项原则。1.理清知识主干,互动剖析联系

教师按由根(中心问题)到干(知识主干),由干到枝(知识联系),由枝到果(知识要点)的思维顺序,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教师可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构建知识,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让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网络,不当之处,其余学生随时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教师同步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1)要抓住主干,高度概括,将概括的结果从联系的角度,以逻辑结构的形式呈现。(2)要协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将外部的学习控制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技能。(3)要突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逻辑的、因果的、功能的联系),杜绝复述式概括,罗列式归纳,压缩式总结的复习方法。(4)要注意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体系,不是单调地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

2.自主总结概括,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初步构建知识网络,并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老师的点拨过程中,准确领会老师概括语言的含义,深化对所学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1)要有意识地与先前的知识网络接轨,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奠定灵活运用的基础。(2)要注重领会网络所反映的逻辑关系,提高自己的归纳演绎能力。

(三)补弱完善深化

根据学情对单元知识进行补弱、完善、深化是复习课的重要目标,找准难点和疑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找准难点和疑点的重要途径是对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通过归纳梳理,然后师生互动进行争辩、剖析、深化和完善,这是使学生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复习课上容易掀起高潮的地方。

1.引导归纳梳理,点拨疑难问题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主干,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功能,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梳理,根据学生在梳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导思,激起争辩,重在深化对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牢固把握知识外延的情景条件,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为准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1)引导时不要搞成了教师复述教材。(2)点拨时不要像播音员那样单向发出信息,要像节目主持人那样参与和调控互动。(3)师生互动的焦点是学生所暴露的问题。(4)要让学生明确梳理的基本思路,归类的基本原则,概括的基本要点。

2.分类归纳知识,完善深化问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知识的特点、形成过程和主要功能主动进行分类梳理,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深度反思,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发现问题,通过争辩澄清误区,通过补弱完善知识。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交流及时矫正。

需要注意的是:(1)要注重理清思路,不能是机械接受式学习。(2)要潜心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互动解决问题。

(四)互动探究训练

复习课要精选一定数量的训练题组对学生进行探究性训练,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不断受到启发,不断发现规律,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1.典例互动分析,设置训练题组

教师要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对知识的剖析意图,设置典型例题和跟踪练习题。对注意事项最好通过习题来说明,可以让学生犯错,再指出应该注意的事项;习题的设置最好是程序题组的形式,通过一个习题能解决一连串的问题;注意反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1)在解析习题时,要有示范意识和方法培养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基本操作程序是深入读题—仔细审题—挖掘信息—处理信息—构建模型—规范过程—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要提炼出分析思路和做题方法。

习题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先让学生自主或互动研究解决,然后呈现结果,教师对做题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析,诱思质疑,启发点拨,挖掘题目的深层功能,杜绝只追求正确答案的就题论题的做法。

(2)根据学生层次和知识体系设置训练题组,题目特点要与习题相近但应有明显差异,以有效地发挥促进学生的发展。(3)做题结束后,要选择一至二道典型题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误区,并指导学生的做题方法.需要注意的是:(1)选题时要注重针对性、典型性、代表性,要控制题量和难度,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题目。(2)要注意抓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通过多样性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通过对比性的练习,帮助沟通与辩析;通过综合性的练习,提高应用能力。(4)问题的解决过程不要搞成了“导游讲解式”,要让学生经历思路与方法的形成和提炼过程。

2.独立规范训练,互动探究疑难

通过强化练习,一是深化对所用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二是进一步掌握应用的思路、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三是培养审题规范和解题规范的习惯。学生对老师投放的跟踪练习题,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探索,在探究过程中注意领会相关解析例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1)要限定时间、规范过程,深入思考、领会方法。(2)解题的规范标准一是能够反映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二是能够用学科术语准确进行表述自己的意图,三是要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五)题型方法归纳

在学生完成跟踪训练题之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暴露自己的问题,及时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

1.评析学情信息,强化题型意识

要使通过例题所探究出来的解题方法与解题规律被学生准确掌握,并能灵活地迁移应用,一是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解题进行领会和内化,二是要通过解题思想的互动交流——争辩和评析进行完善。所以教师必须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的探究成果得到充分的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分享的愉悦,在争辩中得到完善和提高。主要应做好三方面

(1)学情的充分展示:正确的解法要展示完整,错误的解法要暴露彻底,不会做题的要表述情景。(2)学情的充分评析:正确解法的基本思路,优秀解法的思维技巧,错误解法的思维误区。

(3)题型的归类梳理:按解题所用的学科知识归类,按解题所用的学科方法归类,按题目的学科情景归类等。

需要注意的是:(1)学情信息的反馈要具有代表性,使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2)对错误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否定了事,要注意评析策略,要教师点评与学生争辩相结合,突出思路点拨,旨在运用设置过渡性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台阶,实现自己的问题自主解决。(3)要强化题型意识,注重解题规范;题型归类要按其功能进行,不要简单地按答案的呈现形式进行。

2.题型方法梳理,提升迁移能力

一道题目做错了,如果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那么所暴露出的便是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真正把薄弱环节弄懂、弄通,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是提高解题能力最有效的捷径。通过题组训练,对问题探究中形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感悟,在老师的调控下,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辩对存在不同看法的问题达成共识,然后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梳理剖析,按题型进行反思整理,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

梳理的主要内容有:错误形式——知道什么样的是错误的;错误原因——知道是为什么错的;错误纠正——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错误反思——知道怎样才能避免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1)展示要充分,不能只说答案,要突出思考方法和基本过程。(2)要按题型进行思路和方法的梳理,以实现通过解决一道题,学会解决一类题。(3)强化三题落实,即典型习题、新型习题和出错习题,提升迁移能力。

讲评课教学策略

一、思维程序

二、操作要义

(一)确定讲评目标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讲评课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实现发展目标的要求。结合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特点,通过认知完善、能力训练,以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依据考情信息,确定讲评目标

根据学生在试卷上出错的问题和课程标准对相关部分的要求确定,主要包括认知方面的补弱纠错目标,应用方面的思路方法目标,题型方面的能力拓展目标等。

需要注意的是:(1)要突出群体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也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典型问题。(2)要根据错误原因和课标要求确定目标,要突出方法目标。(3)目标的定位要有提高意识,不能只定位在得出正确答案上。

2.自主纠错评析,找准薄弱问题

教师在测试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解答与参考答案对照,主动进行个体纠错与评价,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自主感悟与互动合作,解决浅层次的问题,确定课堂学习的焦点与主攻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1)自主纠错评析重在发现问题,顿悟解题的方法与思路,进行个体纠错,确定学习目标。(2)学生要主动解决个性薄弱问题,确保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是共性问题,以实现通过讲评课使自己的问题得到最大限度的解决,消除负积累。

(二)考情整体评析

思品课的评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强调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关注个性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成绩,科学地评析试卷中暴露的问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受益,可以增强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竞争意识和竞争信心。

1.投放成绩分布,客观分析走势

(1)科学地评价成绩分布,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

教师可以公布班级及格率、优秀率和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位次及进步情况,不要公布所有学生的成绩,更不要公布成绩最低的学生的姓名。对成绩比较突出和进步比较明显的同学可以点名表扬,促其继续努力,激励后进追赶。

(2)客观地进行试题分析,让学生能找到正确的错误原因。

教师应根据改卷过程中发现的错误,找出引起错误的原因,既要找准共性问题,又要指出典型的个性错误,使学生在知道自己的弱项同时,又能看到自己的强项。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激起进步意识,指明努力的方向。对成绩意外大幅度下降的学生,要注重分析评价其成绩不稳定的因素,扫除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抗挫折能力。

2.正视教学中的问题,实现师生共同提高。(1)依据成绩分析,客观评价自己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成绩分布,找准位置,根据名次的升降思考自己的走势,调整学习心态,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设计新的学习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1)了解成绩的目的是知道自己的实际水平,客观确定自己的追赶目标。(2)既要看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次,更要看到自己的发展与进步前景。(3)要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误。

(2)依据成绩分析,正确审视自己

教师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既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也要分析哪些是由于自己教学方面存在问题而导致学生出现的错误,发现自己在教学上还需要做哪些改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形成老师与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从而真诚地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三)错题归类拓展

思品课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讲评课要突出错误问题的归类、错误原因的剖析和克服错误的策略。依据错误原因进行归类评析,典型错例引领提炼思路方法是最基本的讲评策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特征,总结解决这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的共性,把握解题技巧。

1.展示错题分布,引领典例评析

教师根据错题的特征,引领学生互动评析错因,根据错因归结为几类问题。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在对错因归类的基础上,以每类中的一个典型错题为例,通过互动剖析,提炼出思路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同类错题的纠正,以有效地解决试卷讲评的时空矛盾,提高讲评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1)典型错题必须具备的特点:出错率较高,方法具有迁移性,情景具有迷惑性,能一题多解,可一题多变。(2)评析要就事论理,以点带面,触类旁通,讲认知方面的误区,能力方面的薄弱,解题方法的错误,规范过程的欠缺;要从完善知识系统的角度适度拓展,从培养方法和技巧的角度适度变换,切忌就题论题,只追求正确答案的讲评方案。(3)要有互动意识与方法意识,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小组集体讨论、订正,教师从中引领点拨,提炼方法和思路,使学生在解决错题的同时掌握方法。

2.再现错题思路,内化争辩信息

教师在批阅试卷过程中对典型题错误的特征和相关学生要做必要的记录,以准确把握错误产生的根源。在试卷讲评课上要创设互动平台,让学生分组展现自己的错误解题思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同学争辩,适时点拨纠正误区,使错误在争辩过程中顿悟,在思考过程中化解。

需要注意的是:(1)对错因的顿悟要遵循材料情景→学科模型→关键词语→显性关系→隐含条件;对方法与思路的领悟要遵循思维切入点→思维环节→思维程序→思维转换。(2)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再现自己错误解题思路的氛围,激发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争辩,使纠错在互动过程中进行。(3)要引领学生学会吸收并整合不同的观点,积极内化以完善自己的不足。

3.拓展归属题型,培养聚敛思维

通过试卷的讲评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对每一道典型错例评析后,要对已有的具有共同特征的题目进行回放,明确解决该类题目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见到题目情景就能知道题目类型,由题目类型就能反射出解题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1)题目类型的归属原则是:题目的情景特点,题目的学科模型,解题应用的学科规律,解题应用的学科方法等。(2)可以通过总结具有相近解题思路的题目进行题型归属,也可以通过一题多变实现解题思路的多题归一。(3)题型归属的目的是实现解题方法的迁移应用。

4.领悟题型特征,明确错题归属

教师将题型归类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准确地解题,实现题目类型归属的前提是识别题目特征。对每一道典型例题,在互动评析提炼出思路和方法后,要积极主动地回顾具有共同特征的以往题目,领会识别题目特征的思维技巧,掌握题型归属的一般原则,实现通过解决一道题学会解决一类题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1)这里的题型归类是题目内涵特征或解题所用知识和方法进行分类的。(2)要强化题型与相关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对应理解,以确保在迁移应用程中的准确定位。

(四)二次诊断补偿

讲评课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试卷讲评后的补偿训练既是学生的二次学习,也是对讲评效果的检测,教师要对学生研究补偿题所暴露的错误进行再度评析,使疑点的解决再次得到落实,确保纠错进一步彻底,补弱进一步到位,能力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提高。

1.落实变式练习,再度发现问题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习内容,针对学生出错比较集中的问题,精心设计一定数量的针对性补偿题,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探究,然后进行反馈补救。

需要注意的是:(1)投放的补偿题要有针对性、可拓宽性,补偿题的个数要适当,题目难度要适中。(2)补偿题的落实要及时,给学生的做题时间要充分,要当堂反馈补救,达标完成。(3)对学生再次暴露的问题一定要讲深讲透,讲深——从内涵上领会能解决哪些问题,讲透——从外延把握能在哪些情景下应用。

2.自主演练补偿,顿悟认知误区

学生对老师投放的补偿练习题,要全力投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老师采集做题信息的过程中,要在小组内主动展示自己的思维,以增强老师讲解的针对性,提高自己学习的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1)要针对错题,领会错因,独立思考,规范解答。(2)补偿训练重在弥补知识和能力的缺陷,纠正理解和方法上的错误。(3)对再度出现的问题,课下必须进行深度领悟并在笔记上整理。

3.注重方法指导,体会解题思路

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集思广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典型错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再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题的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1)对于学案中的例题,要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以用多种形式讨论。(2)教师巡视指导,搜集答题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教师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五)个性对话纠错

新课程认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试卷讲评的课堂上,教师主要是对答卷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研究,个别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往往得不到关注。因此,教师要在集体纠错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进行个别辅导,消除个体弱项,进一步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部分学生出现知识和能力的负积累。

1.注重因材施教,关注个性问题

教师要有效进行个别辅导,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考虑:(1)在批改试卷和对试卷统计分析时要注意对学生解题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记录。(2)要求与学生真诚平等对话而不是训斥,理解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3)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有计划地留出个别指导的时间。要定向指导与自由提问相结合

2.主动呈现问题,消除个性薄弱

学生对在自主纠错过程中通过自悟或同学之间的讨论争辩还没有搞懂的问题,要抓住时机向老师提出,并且主动展示自己的思路,以征得老师的点拨,不要把问题积攒下来,以免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1)要创设主动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愿意并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不要等老师请着才说出自己的问题。(2)错误思路的呈现要真实,教师点拨的重点是解决问题,不单是解决题目。(3)要重视并真正落实做满分卷。

3.及时反馈信息,张扬个性特点

现在的思品课教材具有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张扬个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1)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3)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对于有碍于正常教学活动的行为也要控制。

第三篇:汪小艳——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推荐)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吴都中学

汪小艳

*** 摘要:从2002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逐步走进了新课程。但是现实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上“新瓶装旧酒”的潮流还很盛行,很多教师将《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拿来主义后,觉得与学生实际不匹配,实用价值不大,都束之高阁,继续延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观念。本文主要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入手,对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进行分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特级教师张思明曾说:“我觉得好的教学成果不一定是课堂上直接交给学生的知识本身,而常常体现在学生经过遗忘后所剩下的那些东西上。在这些‘沉淀物’中,更多的将是: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把问题转化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怎样做学问、怎样面对位置和困难、怎样利用信息、怎样使用工具、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把握机会、、、、、、我不期盼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家,但若通过我的教学,能使我的学生有一种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数学去思维的观念和习惯,使他们得以培养一种勤奋求实、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他们自身和我们国家都将受益无穷。”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绝不能满足于教会学生学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导,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会学”。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学文化,更要让学生学做人,学会创造。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相比,是一大跨跃。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无所知,或答非所问,最终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怎样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值得我们深思。这里,我结合个人的教学经历谈几点切身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决定一堂课的质量,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说过,“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设计方案极为重要,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简与繁、易与难、顺畅与阻塞、生动与枯燥。简言之,就是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故教师每一堂课都要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思包括三维目标的设计、重难点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其他等。而教学过程设计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学过程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复杂、难度最大的部分。这里,我主要来谈谈教学过程设计。

例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上册《回忆那一刻》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步骤一:【想一想】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我初步设计的导入是:开学一个多月了,班上还有你不认识的同学吗?还有你叫不出名字的同学吗?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会怎么做?

我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言,然后导入课题,请学生一起走进课文中小作者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学生发言很积极踊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又顺利过度到了下一个流程。

步骤二【忆一忆】昨日重现

这一环节中,学生体会了小作者的感受,认识到作者在与小学同桌相处时留下了遗憾,我马上面向所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有过类似的遗憾吗?如果有,那你觉得应该怎样避免类似的遗憾再重现?如果没有,请你和大家分享你避免类似尴尬和遗憾的高招吧!”在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使得前后知识相互衔接、转换流畅,我很自然的转入到下个环节,学生学得也很轻松。

步骤三:【找一找】好招共享

学生热烈讨论,总结出了很多与陌生同学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我给他们一一记录在案,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现在他们眼前。然后赞美孩子们:“看来同学们掌握的技巧还真是不少啊”,紧接着在重点处(课文的重点和教学的目的和目标)设问:“那么我们中间谁是人缘最好的那个人呢?现在我们就开展一场选拔赛,看谁是交往名星,好吗?”这样学生对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解决了该课的重点问题。

步骤四【比一比】交往明星选拔赛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评选出每一组的交往明星。经过一轮和气的交流协商之后,同学们纷纷推荐了本组的交往明星。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作,总结概括出交往明星的共同特点,然后在难点处(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所在)设问:“虽然我们有的同学现在还没有评上交往明星,可是我们一定会是明日的交往明星,对吗?”同学们积极响应后,马上追问“你们愿意尝试做交往明星吗?”同学们再次异口同声表示愿意后,教师流利转入下一步骤。

步骤五【试一试】尝试做交往明星

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请他们来小试牛刀,看看该场景下大家会如何做。学生们的思维百花齐放、百花齐开,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的见识和生活阅历已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测,但也有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做法,我稍加点拨和评价,顺利拿下了本课的难点。

上述的五个环节共同构建了我该课的教学过程,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愉快度过了一次交往之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指导和矫正自己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

首先要面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我上面介绍的一个教学设计流程总共有五个步骤,是根据基础好、思维活跃、有创新的班级设计的。而对于基础较差、不擅于发表个人意见占多数的班级,我减少了第四个环节【比一比】,侧重于第三个环节和第五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开口表达,让他们多说,养成交流学习的习惯,指导他们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往技巧。

其次要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教学实际决定着教学方法,但不是每一种实际只能千篇一律地运用一种方法,“条条道路通罗马”,因此要注意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集中体现在一个“活”字上。

第三要软硬并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已显陈旧,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手段要走向现代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要软件、硬件一起上,适时引进投影仪、电影、电视、微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在于多,过多过滥的声、电反而会污染了课堂,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使得多媒体摇身一变成了“倒霉体”。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的教学设计里,我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忆一忆】昨日重现中,一边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同桌的你》,一边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同桌》的故事。其他的同学听着悠扬的曲子,静静地欣赏逸芳小作者的美文:《同桌》,走进逸芳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她的喜怒哀乐。这样的软硬结合后,学生完全沉浸在昨日的回忆中,注意力集中,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萌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三、教学情境的设计要适宜,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情适时适地创设。

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情商,情境能催动学生的灵感、、、、、、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教材需要和学情尽可能的提供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有: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故事引发情境、模拟体会情境、疑难诱发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灵活选择不同的创设方式,往往取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例如:我在《回忆那一刻》的导入环节上,根据学生新步入初中不久的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创设了“开学一个多月了,班上还有你不认识的同学吗?还有你叫不出名字的同学吗?如果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会怎么做?”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就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初中新生活的回忆与分享,并自然进入主题。而在第二个环节中,我根据课本内容的需要,运用多媒体播放曲子《同桌的你》,为课本内《同桌》的故事渲染音乐情境,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既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到了昨日重现的意境中,从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恰当,要掌握相关的技能。

课堂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课堂教学技能。它对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提示重点,获取教学反馈信息和培养学生的能力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要选择好问点,问点指的是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可以从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对比处、不意处(教材中学生不在意、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寻找。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中,同学们欣赏完逸芳小作者的美文《同桌》后,我重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逸芳的情感世界里,在作者的记忆深处,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作者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感受?”“怎样做才能避免留下这样的感受呢?”一连串的设问将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囊括其中,抓住了教学的重点,便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 整体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这些提问方式有直问、曲问、追问、设问、激问、互问等。教师恰当引导提问,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是提问要抓住时机。

俗话说,工人打铁要看“火候”,教师课堂上提问也要注意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因此,只有当学生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心中有所体会而又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时,才可去开导和启发他,这样就达到了提问的最佳火候了。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的第二个教学流程中,当学生回答是否留下过遗憾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说留下了,有的学生说没有。我趁学生兴趣盎然、神经兴奋,伺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留下了遗憾,以后怎样避免呢?现在没有遗憾,那分享一下你们的高招,好吗?虽然问法不一样,但都是引导学生向着同样的方向去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争论,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回答问题的有效性。

第四是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面向全体的学生。教师提问一定要面向全体的学生,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要注意组织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倾听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五、要重视作业的功能,作业布置要适度。

作业的功能有很多,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其次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各种技能;第三,它能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它能检验教学效果以及教师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但是,作业的布置必须遵循适度原则,一旦过度,不仅不能发挥作业应有的作用,还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导致厌学,进而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例如:在《回忆那一刻》的第五个教学流程中,我将课堂作业融入到【试一试】的生活场景里面,既“温故而知新”,又检验了教学效果,弥补了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还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实现了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鄙人的一些粗糙感受与体验。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实践,需要学校及教学研究室的“特别关注”,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将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徐世贵,《新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指南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指南

(讨论稿)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十大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分目标(7-9年级40条分目标),具体体现了以下三个基本理念,我们也可理解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将价值观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习惯的先决条件;语文课堂教学应强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有创意地表达。

2.凸显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信息社会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重视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关注现代公民素质的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应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要注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体现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丰富积累,发展语感;要注重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强调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设计的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从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特征分析与教学条件把握、影响教学各要素的决策四个方面综合考虑。1.教学内容分析与学情研究

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语文教材的版本多种多样,但其内容大都包括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和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部分。其中阅读部分是教材的主体。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可按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教学来进行一般性的分类。(1)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 分析年段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要求,以建构阅读教学的教学体系。② 研究本课教学在单元教学中的意义并给其恰当的定位。

③ 解读文本(课文)。通过解读文本可以确定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对文本的解读。初中语文阅读教材选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不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对文本的分析主要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理解,要深入挖掘文本所蕴藏的人文因素和教育价值,细致分析文本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文体特征的把握,教材选文文体形式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等不同体裁的文章,要准确把握各自的特点,特别是有利于文本解读的因素。(2)写作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写作部分的内容相对单薄,且系统性不强。对写作教学内容的分析应更多地围绕《语文课标》中的“写作”课程目标,参照教材中的内容展开,并充分开发课外课程资源。(3)口语交际教学

教材中没有单独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因此,确定“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首要任务。“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应以《语文课标》为依据,进行系统建构并逐一分解为各单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这之后,再对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分析。(4)综合性学习教学

各个版本的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人教版教材每册6个专题)。这些综合性学习专题一般与本单元阅读部分内容相关。因此,对综合性学习专题内容的分析应有单元意识,尽量与阅读教材联系在一起,形成教学内容上的呼应。同时,还要力求将写作、口语交际的内容整合于其中,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学情研究

学情研究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特征进行了解和分析,把握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特别是针对将学内容,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情况。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等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情况。研究学情,可以帮助我们对学生的文本解读情况进行预设,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及时的指导,创设贴近学生的口语交际情境,策划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式。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 则:

(1)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可达成的教学目标。

(2)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综合确定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表述应准确、具体,不空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切实落实语文知识的学习,真正关注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2)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切忌“假大空”,要细化到可以操作,能够达成。

(3)教学目标不能游离教学内容,避免为追求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盲目延伸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教学目标,使整个教学内容脱离文本教学内容。3.教师特征分析与教学条件把握 ●

教师特征分析

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行为特征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层次和风格,分析教师特征有利于选择恰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条件的把握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教学条件(包括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的可能性,寻求理想和现实的契合点。4.影响教学各要素的决策 ●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要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指导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们各有作用,各有所长,课堂教学中要有机的综合使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以全面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设备和手段的运用

图书馆、教学媒体等教学设备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出发,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流程,即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要具体、严谨,体现可操作性,便于把握。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重视的问题: 1.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开发课堂教学资源,利用好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广播甚至网络等现有资源。同时还应提倡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外课程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

当前,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和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应注意的是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和运用,体现适用性、辅助性价值,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的。2.关于预设与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预设是生成的前提。为了更好地生成,语 文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为生成留有更大的空间。3.关于阅读教学(1)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语文课标》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很大变化。《语文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语文阅读课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因此,设计课堂教学时,一方面要重视文本的解读,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准;另一方面要调动可能的教学手段,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2)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标》强调要加强朗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教学应成为农村学校和七年级语文阅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3)处理好语文知识的教学

语文知识的教学应以知识的运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出发点。过份重视和过于忽略语文知识的教学都是不科学的。语文知识教学应以有用、好懂、简要为原则。

4.关于写作教学

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设计写作课的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将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有意识贯彻到教学目标之中。

同时,写作教学还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步发展。

5.关于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设计口语交际教学时应以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为目标;应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精心设计口语交际情景,不必过于重视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综合性学习应以培养合作精神和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的能力为目标。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并提倡跨领域学习。

(二)教学实施的策略

严格来说,已形成的教学设计在实施前应有一个评价、反馈、调整的过程。但常规教学中,一般会忽略这一点,往往是形成的设计直接进入课堂,得以实施。因此,教学实施中教学设计的调节和教学设计的监控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至关重要。

1.教学设计的调节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的交织,容易使得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现象。此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补充甚至创新。

(1)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语文学习重视感受和体验。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尤为重要。而其中关键在于学习动机的维持。有时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对教学设计进行适当的调节,以营造和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2)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这就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观因素增大,可变性增强。语文教学不应追求程式化和标准化,而应强调自主性和独立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3)动态生成中的有效引领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学设计中的预设是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前提,课题教学中的生成又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及时对教学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应为了贯彻实施教学设计,而以教师的主观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教师的感受来压制学生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课堂学习中的生成资源进行选择、整合和提炼,以补充或创新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的监控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课堂教学设计是对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深思熟虑后所形成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方案。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设计实施中的完整性,避免有所缺漏,不能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进行随意的删减;另一方面要对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进行监视,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科学的评价和不断的完善。

第五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江陵县资市中学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既要做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要提高学生教学质量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已成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的新难题。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构建初中思想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是势在必行。

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师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指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在老师教与学生学这方面对教师和学生有新的含义。.一、构建思想高效品德课堂要求教师改变教与学的模式。

高效课堂是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是双方共同努力完成。教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要不断地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课堂效率。传统教学教师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做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是传授课本知识,而是通过教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同时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理,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以及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能力提高。

教师要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往的教学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学生感觉知识枯燥,再加上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又比较单一,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情境,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新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呈现方式。如采用图片、游戏、表格、多媒体等直观、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教材,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将时事政治的材料,现实生活材料运用多样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出来,效果更加明显。这样学生不仅乐于接受新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淡化教师传统的精心讲解,鼓励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认识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仅仅看一次考试分数。教师应通过书面考试、考评、鼓励、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成长记录等方式,灵活地评价学生,充分体现评价的指导性、激励性、尊重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会在教师的鼓励下,大胆地自学、合作、探究。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

二、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要求师生建立起真正教学相长模式。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只是学生,教师仅担当教书的职责,学生的任务只是学习知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彼此孤立、机械,教师只有通过考试、作业检查学生,体现不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往往导致教师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学生为识记知识而被动听。为了应试考试只有加重负担,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而打造高效课堂,要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转换彼此的角色,做到该为师时做教师,该为“生”时做学生;学生做到该为生时做学生,该为“师”时当老师。彼此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地转换角色,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在理论知识的预设环节让学生大胆搜集信息,互相交流;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生成,师生共同求知,教师教学生,学生教老师,学生之间也互相交流。这样的师生关系很显然既有利于师生教学相长,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三、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要求师生共同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环境的模式。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推进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需解放学生,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一起合作、探究。为此,师生要共同创设共同探究的教学环境。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方式,也能为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提供有效支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形式能有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多项互动的交流,增加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交往和互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如在讲解《身边的诱惑》的有关知识时,我就事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到同学中去采访身边的诱惑,然后师生在课堂上分组交流、展示,大胆地让学生们自己去操作,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参与社会实践,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感觉这样的课堂很轻松有趣。可见,师生创设探究合作的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才能搞好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我想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就一定能够实现。

2013年10月23日

下载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策略指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初中思想品德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策略指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合集5篇]

    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后所镇中学牛丽芳 [关键词] 有效课堂 方法 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实施后,课堂教学的有......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旨在引起学习物理的师生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物理素质的提......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其为“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论文题目: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姓名: 广东实验中学 蓝师江 摘要: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激发......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策略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

    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评价

    初中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评价 作者: 文章来源: 添加时间:2008-09-18 17:38:48 点击数: 969 添加到收藏夹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旨是减负增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永......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微范文大全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