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时间:2019-05-13 04:5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第一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师宗县龙甸学校课题

研究论文

题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姓名:吴华斌

工作单位:师宗县龙甸学校

邮政编码:655704

电话号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内容摘要:古诗,它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诗歌是感情的种子,又是智慧的语言。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背诵的古诗词篇目,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积累,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基本修养。

关键词:欣赏能力 意境 培养 古诗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较为丰厚的光辉灿烂的古诗文化资源,有着璀璨如繁星的古诗词名人,更有着浩如烟海的经典古诗词佳作名篇。这些古诗词,深刻的文化内涵,愈久弥香的文化底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沦,反而在新时代的文化思潮中,更显其回味修长的渗透性。小学语文从一年级的孩子开始,语文课本里就有了三到四篇的古诗,到了小学的高段,除了古诗,更有一些浅显的词与古文的学习,这时老师们总是觉得教孩子们古诗词没味,到了这种时候课堂上也总是活跃不起来,究其原因还是孩子们距离古诗词太远,没有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加上古诗词的语法与现代的又所不同,让学生学起来倍感压力与乏味。那如何来改变这一现象呢?得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着手,只有学生具备了这样一种能力,才能对古诗词的感兴趣,才有了学习它的那种激情。

一、培养学生对古诗欣赏能力的方法技巧

(一)知作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古诗词的作者距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我们可以从作者入手,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所具备的特征,而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心情下写了这首诗。这些背景的了解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然后再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对于写作背景还有不明白的,老师可以进行补充和讲解,力图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对作者当时所处的境遇和环境有全面的了解,为后面的诗词学习做好铺垫。介绍这些背景资料既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古诗的深刻内涵,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杜甫《春望》一诗时,学生介绍杜甫是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即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以长安陷落为背景。当时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通过这样一个人物与背景的了解,学生在未学诗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感伤”的感情基调。对后面诗文的学习与情感的体验做了准备。又如杜甫的《望岳》一诗,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全诗表达了诗人那种壮志豪情的胸怀,学生了解到的杜甫是一个感伤诗人,忧国忧民,但此时的杜甫正值青春年少,国家的局势也没有那么动荡与凶险。与之前的 2 那首诗有着不同的情感与境遇。这么一来,学生对诗的情感的把握才对更准确。

(二)创设条件,激发古诗欣赏兴趣

1、家庭条件的潜移默化。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古诗不应只是存在于教学之中,所谓“功夫在诗外”,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家长应不嫌“汗牛充栋”,只要是对孩子欣赏古诗有益的书籍,可以事先买好,放在孩子每日见到的地方。孩子每天看到它,犹如看到一个老朋友,或许一时之间并不会可以去了解它,但是天长日久,某一天就会随意翻翻,有了良好的第一次,第二次也会随之而来,慢慢地孩子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

2、校园环境的熏陶感染。除了在家里要潜移默化,在校园里、教室中也不妨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书法作品,并定时进行更换,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氛围;在教室的黑板上可划出一个小角落作为“古诗廊”,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读到、听到古诗;再如语文课前进行3分钟读背古诗,结合假日小队、班会课、兴趣小组,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古诗诵读活动,花木上悬挂的标牌除了介绍植物学的知识外还可以附上一首以它为题材的小诗„„学生置身其中,会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和感染。对于这一点,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孩子听的作用仅次于拥抱。”在这样的“拥抱”下,孩子对古诗的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

3、理解感悟,提高古诗欣赏技巧(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优秀的古诗,都是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结合体。古诗的押韵和节奏性,是他便于吟诵和流传的主要优势之一。拿到一首新的古诗作品时,我们先要解决文字表面的难关,看是否有疑难繁字,是否有生僻奇字。待到字形、字音、字义都详知了,然后对读几遍,达到耳熟能祥;再吟诵几遍,做到察其语言,味其语感;如此以来,反复再三,表象文字先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以便品其语义时,能及时、准确地调出所有的字面痕迹来。

反复诵读,欣赏古诗的语感美。不少教师习惯于用“串讲”的方法教古诗,即先简单解题,然后释题,接着一句一句讲解,整个过程是老师讲、学生听,讲完了,课也就教完了。这样做往往难以把学生领入意境,学生也就难以体会作者的感情。有些诗句一看就能明意,或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时,不必强让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2)品诗句,感受语言和想象意境

对诗作有了大体的了解,就可以更深入的去品读一些重点的诗句或字词了。小语教材中选用的古诗,或抒情、或状物、或议论,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所以要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就要帮助学生先读懂诗句。试想学生不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字面意思,又怎么能领会李白和好友汪伦的深情厚谊呢?虽然字面意思是浅显的,但它是学生进入古诗意境的基础环节。古诗中也往往因为有 了一些感情色彩浓厚、个性鲜明、含义深刻的字词,才成为古今文人吟诵的佳作。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体会,进入作品的意境。通过对这些诗句与字词的细细咀嚼,学生从中感受诗人的细腻的情感,从而更好的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者的情感里去,正所谓感同身受。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的理解了诗,读懂了诗。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整首词很轻快,让人读来感觉很惬意很舒服。而在讲诗时只要抓住“相媚好”和“最喜”这两个词,让学生从词里去体会那对和谐幸福的老夫妻的平凡的乡村生活,而在诗人的感情迸发的高点即“最喜”的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儿”:天真、顽皮,这样的夫妻,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生活,人自然“醉”了。又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发挥想象力是切实体会诗歌意境的必然要求。我们需主动补充诗句省略的内容,合理勾勒出诗句隐含的画面,并将诗词不连贯的场景扩展、合成为一个情景交融的整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学生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所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古诗教学不能“见 槐是槐,见柳是柳”,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再如欣赏诗句“独钓寒江雪”,不能仅字面理解为钓的是雪,而应理解为:在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的江面上,独自一人垂钓;赏析诗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以通过想象,描绘出如下意境:天上,飘落着蒙蒙细雨,燕子,成双结对地比翼双飞„„

(三)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古诗欣赏结合起来,让课本中的诗词名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1、文字输入及修饰

利用PowerPoint多媒体大纲模式,将事先编制的大纲按照程序,逐一对每一幅幻灯片进行文字输入,内容包括需要讲解的诗词、有关诗词的背景解释等。在幻灯片模式中,对该片的文字进行修饰,让它与中国的书法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

2、动画效果

在多媒体动画功能的辅助下,对输入和修饰好的诗词及有关解释,逐字逐句进行动画效果设置,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教师的朗诵速度保持一致,可以使文字产生动感。

3、图像背景

图像背景设置是将一个图像文件设置为一幅幻灯片的背景,使幻灯片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与文字,主要是诗词互为衬托,如《送元二使安西》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还有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对饮。此情此景能体 现王维当时内心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就为学生深层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了烘托作用。

4、配置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给唐宋诗词配置音乐,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送元二使安西》恰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正是这节课最牵动人心的地方。

(四)独特感受,不人云亦云。

欣赏古诗,是一种将文字信息,转化成某一画面,某一情绪,某一感受的过程。由于欣赏者之间有着千差万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价值取向,所以即便针对同一个意象,也会得出千差万别的结论。可能有的答案是大众化的,而有的结论却可能很狭隘。我们不应该否定狭隘者,而是引导他梳理出为何会得出此种结论,如果他的结论确实是偏差的,请先理解,再辅以开导。总之,不要“人云亦云”,应鼓励说“真话者”。

二、形成常规,养成古诗欣赏习惯(1)古诗欣赏前:了解古诗背景。

古诗用词准确、凝炼,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作者歌江山美,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进入诗境与作者对话,一定要 学生把相关的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2)古诗欣赏后:

①展开说写训练。古诗语言凝练,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去说、去写。只有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才能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②坚持每日积累。古诗的欣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心理学家指出,任何知识都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我们可试着让学生每天与古诗见面,每日读一读、背一背古诗。开始,可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写在黑板一角,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能背下来的更应大力表扬。

③平时巧用诗句。熟读、理解、背记了的诗句,别让它们关在学生脑中,要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用时更觉趣:带学生春游时来句“绿遍山原白满川”;扫墓遇雨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交谈中,不时冒出一句诗来加以概括,是一种较自然的引导;来了新同学,“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要让诗走进生活,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是“诗”,从而启发学生把诗写进文章里,来一个“诗到用时方觉少”,教师再补上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此,在简单应用中得到无穷乐趣,便可形成古诗欣赏的良性循环。

三、培养古诗欣赏能力的成效

1、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增强。

学生对古诗文诵读有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在学校里兴致盎然地诵读以外,课外也会积极诵读。在古诗文诵读中,学生提高了审美能力,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

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认真了,而且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一些缺陷,而古诗文诵读只讲求勤读多背,而且难度不大,当学生能流利地背诵时,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也尝到了学习语文成功的喜悦。

3、学生的品德修养得到提升。

学生学习的目的首先是“修身”,在“修身”与“学问”之间,是以“修身”为本,这是以德行为先、求知学文为后的中国儒学传统。

4、教师知识涵养大有提高。

老师也与学生一齐利用课余时间读点古诗文,促进了对文学的兴趣与爱好。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除了要主动带动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

在古诗文欣赏中经历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最终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长期诵读古诗文,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

诗歌的欣赏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的提高不可一蹴而就。除了在课堂上运用以上方法之外,我们还要注意“滔滔江 河水,始于涓涓细流”,即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训练,在我们的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拓展,可以是作者的,也可以就诗文的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自习课时播放课外的古诗词,配以精美有意境的课件进行赏析,日复一日,学生在古诗词赏析这方面一定有所收获和提高。也可以在学校或者班级中定期举行古诗词的朗诵比赛,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古诗特有的音韵美、节奏美和状物抒情美,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等。总之,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诗的境界,在于它可以在无数的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和情趣中汲取新鲜生命。”提高小学生的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将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净化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灵魂。也让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孩子们身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

竹基中心学校本寨完小

阮茂林

内容提要:阅读,是人们由感觉器官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通过神经系统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产生感情上的冲动,产生对人与事的联想、想象、评价等。小学阶段共编排了360多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它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美”字,每一篇课文都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美的世界。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染。加之欣赏评价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因而小学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是合情合理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教学

阅读

欣赏

评价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欣赏评价是这样理解的:“欣赏”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评价”是评定价值高低。“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欣赏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上也是爱憎分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美的世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明确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

陶。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发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揣摩品味课文中表情达意深刻的词句,悟出美妙之处,从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上受到美的感染,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教育。

欣赏评价除了读物的重要条件外,也与学生自身的一些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如与知识量有关,知识越丰富,欣赏评价能力就越强;与阅读量有关,读的作品越多,就有更多、充分的比较余地;与兴趣爱好有关,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越浓,则评价欣赏的欲望愈强烈;与读者的人生观,道德情操有关,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高尚的情操,评价欣赏文学作品愈正确。根据以上关系,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欣赏评价能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提高教师自身欣赏评价水平,提高进行欣赏评价教学的自觉性。因为学生的欣赏评价水平的形式与提高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兴趣有赖于教师的影响与熏陶。《论语·颜渊》中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再者说,如若教师对欣赏评价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谈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那无疑是痴人说梦,其结果必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之险。

第二,把欣赏评价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其他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欣赏评价能力。首先,在释词、辨句中评价作品语文的优劣,欣赏某些语句的精妙。朱自清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的吟

2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S味;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版)第3课《一只贝》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通过引导分析,学生知道“可怜”的是这只普通的贝受尽了钻入壳内的沙子的折磨,壳上失去了光泽,没有图案,瓦砾似的,以致于被孩子们遗弃,甚至用脚踢飞;“可敬”的是这只贝用血和肉磨制成了一颗稀罕的大珍珠。这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对这只平凡的贝产生了敬佩,也轻松地体会到——“伟大从平凡中来,在历经磨难后取得成功”的道理,再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S版)《我的伯父鲁讯先生》中,“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一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文和时代背景,知道这里的“黑”并非是夜黑,而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国民党反动派肆意屠杀进步人士,这样,“碰壁“便轻易成了遭受迫害之意。加上鲁迅在这儿使用了反问,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深恶痛疾使跃然眼前,而他顽强的革命斗志,语言的风趣幽默更激发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其次,在朗读中玩味作品语文的优美。朗读,就是出声读。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感能力;朗读要求感情的投入,可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就要求师生必须以课文为内容,发音正确,清楚,克服方言,按普通话音的声、韵、调来读,语气、语调要恰当。——表示疑问、愤怒、惊异、命令、号召等句子,朗读时应前低后高,表示肯定、沉重、感叹、请求的句子,朗读时要前高后低;音量强弱,大小(轻重)要适当,把握好重音和轻声;停顿准确,语速适当,把握好节奏。一般说,小学生朗读应该慢一些,以便“咬”准字音,一句话中有若干个音节,“这些音节成串连续发出,叫做‘语流’。语流中间

3当然,必须有被人听得出来的音界(音节与音节间的界限)”。○朗读时更不可随意改字、改词、添字、减字、颠倒等。教师可通过示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也可采用领读、仿读、接替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S版)第1课《小麻雀》中有这样一句话,“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教学时应用平缓的语调来读,且“扑下来、推、竖起、张大、瞪”应重读,以表现出妈妈为保护孩子的勇敢无畏、奋不顾身。

另外,在理清作者思路中欣赏结构安排的缜密。如《詹天佑》一课,先总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再分别从“认真勘测线路”“克服困难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等方面来写,不但文章结构更紧密,而且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也有了依附。

第三,从对事物的批判中培养欣赏评价能力。朱自清说:“欣

4欣赏是感情的操练,可增加感情的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赏既然是“感情的操练”,就需要感情的投入,自然对读者产生影响。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因此不仅要欣赏美的一面,而且

要批判丑的一面。评价就得一分为二,评价之中带有批判的任务,这是不容忽视的。如在教学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如泉水般清澈、如万花筒般五彩缤纷的童话故事,及世界各国的瑰宝——名著时,我们除欣赏其中精美的语句,别具匠心的构思,主人公伟大的品质外,还要对寓言寓意及其间个别人物的无知、横蛮、凶残进行批判,这样才会使阅读效果锦上添花。

第四、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举办与生活和学习有关的评论,使欣赏评价活动课内外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学生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想得深广,评价起来才会更合乎实情。教师每教学完一课,应让学生结合本课内容和自己的经验充分展开想象后,再进行练笔,以使教学内容得以扩展延伸,欣赏评价才会更妥帖。如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S版)第1课《稻草人》后,可组织学生展开想象,想想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再写下来。教学五年级语文上册(S版)第7课《海上日出》后可安排学生仿照第三自然段的写法,把自己观察过的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某一自然景象的变化过程写下来,这样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5只有学生在阅读中领略到文章的美,享受到其中的乐关系。”○趣,才会产生思想共鸣,进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把其倾吐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循序渐进地,有的放失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及其他能力,才能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性人才。因为“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或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页。

2朱自清:○《国文教学·序》,《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3徐世荣:○《朗读·默读·背诵》,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4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

5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

6小原国芳:○《思想问题与教育》,《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第三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点明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为实现小语教学的目的,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就要在教学中转变观念,创建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加强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多参与,引导实践。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个体学习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有效学习。例如,在朗读训练时,怎样培养学生语感,怎样使学生在朗读时入情入境,光凭教师的几遍范读,学生听听就能达到要求是不可能的。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训练之中,亲自试一试,读一读,悟一悟。朗读时学生可能内心感觉都很好,可是读出的效果和感觉不一样,引导学生再读再悟,让学生反复实践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关键,学生从感觉到读,就是实践的过程。在指导朗读《小抄写员》这一课时,让学生紧紧抓住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围绕叙利奥瞒着父亲抄写签条时担心、害怕、高兴、矛盾、伤心等的复杂感情,自读自悟,通过示范、交流,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次次的练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一步步加深,学生再朗读时就会被叙利奥从小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优秀品质所深深感染。这就是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实践的结果,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达到了朗读目标,但不同的学生通过实践对语文学习有了不同的收获。

二、多动手,学习实践。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头上。”儿童看别人操作和自己动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感受,有体验,进而深入理解。培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强调在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的操作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进行实践活动。如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燕子》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中对燕子外形的描述,让学生画出机灵活泼的小燕子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像《捞铁牛》《曹冲称象》等一系列涉及物理原理的课文,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积极动手实验,在操作实验中发展语言和思维。另外,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实践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做批注、写读书笔记,每月还可以指导学生办一期手抄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办报,并对版面、内容、书写做出具体的要求,如“新北京、新奥运”、“环保小卫士”、“科学小知识”、“英雄故事”等。并把手抄报放到橱窗进行展示,使每个同学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多活动,大胆实践。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因此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相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实践中提高语文水平。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登山》一课中,巴果茨基认为列宁“是不能通过那条危险的小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巴果茨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让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两组,仔细研读课文,找出依据,展开辩论。正方认为:列宁是俄国革命领袖,俄国人民不能没有列宁,万一不幸失足会影响俄国革命的进程。反方认为:列宁不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就看不到日出,同时作为一个革命领袖,遇到危险时不能害怕,更应该勇敢地面对它。在争辩中,学生对革命领袖列宁的伟大品格不

待教师讲,自然都理解了,同时也受到了感染与熏陶。论辩展示了他们的灵气和才华,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激发了智慧的光芒,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再如,学习了《西门豹》、《将相和》等课文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它们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把静态的文字演变成活灵活现,生动感人的剧情,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是实践活动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很多,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放手让学生参与,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就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刚刚开始从识字阶段向阅读阶段过渡,加强这一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指导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提高阅读指导的全面性。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那么,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到底如何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我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5.3%的学生或多或少地读课外书,只有4.7%的学生从不读课外书。可见,课外阅读在学生中已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真正对阅读感兴趣,能在课外阅读中汲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享受阅读中的快乐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没有对课外阅读真正感兴趣,不具有经常阅读的习惯,尤其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体会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施教是为了不教。

同时,在教学中不仅注意教师授“法”,更要重视学生悟“法”,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授之以渔”而且还应让学生悟到“打鱼之术”,鼓励学生去积极地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这说明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只有这样,学生语言能力才会得以提高,而能力的获得又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动口、动手、动脑。笔者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线,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减少自己不必要的讲解和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语言行为的实践,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批划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讨论、剖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

(二)、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那些生动的画面,美好的向往,都会随着老师的范读,向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在教学中,每学一篇课文,我都会用最美的语言来给学生范读。如教学《春风吹》[1]时,我在范读课文时,注重了诗歌的韵律美,突出了“绿、红、醒”等重音,读出了“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的轻柔和“大家快来种树,大家快来种花”的欢快。我读完后,孩子们好象都陶醉了,有的孩子说:“春天太美了,老师读得更美,我好象看到了绿绿的柳树,红红的桃花。”有的孩子说:“我好象看到了燕子在天上飞,听到青蛙在呱呱叫。”这样,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美的语气感染了,激起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就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断句。完成对重点词句的准确理解。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只有对词语准确地把握,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精彩的马戏》[2]时,文中用了“哈哈大笑、哄笑、喝彩”三个词来写观众的反映,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三个词的联系与区别,猴子爬竿,观众哈哈大笑,因猴子很顽皮,又穿着小孩的衣服。熊踩木球,观众哄笑,因为黑熊笨重,一会儿要摔倒,一会儿又稳住身子,观众紧张后发出一阵阵欢笑。山羊走钢丝,观众喝彩,因为山羊既没有猴子顽皮,又不像黑熊那样笨重,而是稳稳地走在钢丝上,表现出色,因此人们高声喝彩。又如《我要的是葫芦》[3]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两句话,充分表现了种葫芦的人根本不只虫子、叶子、果实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小葫芦都落了”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以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全文。

(四)、教给学生语言行为实践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所谓“动口”和 “动手”,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活动,努力使学生成为阅读过程的主人,尽量多留出时间,激励、启发和指导形式动口、动手、动脑去对语言文字,对课文的字、词、句、段进行具体的阅读思考,让学生具体的读一读、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去开动脑筋独立地对字、词、句、段、篇进行分析、比较、揣摩、品味和表达,只有这样,阅读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质量。

(1)、让学生“动口”把握文章的内容。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训练。“读”是理解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课文,去感受语言文字。学生只有“读”得充分,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当然这个“读”必须带着问题有目的得读,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分析《黄山奇石》[4]中的“仙桃石”一段时,要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给这块石头起名叫“仙桃石”?就得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读,不难理解:仙桃石是由于这块石头样子象个大桃子,而且像从天上飞下来似的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人们根据这个想象而成的。另外“读”还应包括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引导学生体味情节时的自由轻读或表情朗读。这些“读”要贯穿课堂的始终。在小语界不是盛行一种“以读代讲”的说法吗,其根据就是语言文字常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我们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感模糊的识别功能,就能达到不需教而“自能读书”的境地。

(2)、让学生“动手”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动手画圈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一些画圈的符号,使学生易于操作,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从现在开始》[5]一文时,当老师提问:“小猴子当万兽之王与其他动物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时,就得出示明显的训练目标,即请用“~ ~ ~”画出小猴子的做法,用“——”画出其他动物的做法。目标的出示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令性较为明确,效果良好。这样学习,学生首脑并用,使思维趋于定向,读书有了凭借,易于操作,学生析句品词等语言文字训练就能落到实处。有的文章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草图,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3)、让学生“说、议”,理解语言文字,领会文章中心。

说一说,议一议实质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是受高考指挥棒——只考笔试,不考口试的制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说话训练方面都被忽视了。因此,我们语文教学要大胆地进行课堂结构改革,凭借教材,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说。教师要从鼓励入手,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感和自卑感,教给方法,指导他们练说。一般地说,可选用先听后说,先看后说,先读后说,先想后说,说写结合等方法。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和有关的读写等学习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目标,有依据。例如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相或插图后,要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奇石像什么,在读了课文描写的段落后,再让学生不看书说一说、记一记课文是怎么说的,这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议一议这种形式要求较高,它既是学生思维的训练,又是形式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要注意的是,课堂议论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例如在教《草船借箭》[6]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师可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议论知人情,先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忙,并叮咛鲁肃不要把造箭的计划告诉周瑜,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知道鲁肃老实,周瑜疾贤妒能,然后讨论船只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为什么知道“曹军不敢派兵出来”,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最后小结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知人情。第二,议论知天文,讨论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赶造十万支箭,为什么第一、第二天都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才出发“取箭”,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第三,议论懂地理,讨论诸葛亮为什么敢于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诸葛亮通晓地理。通过议论,水到渠成,学生弄清了这个了神机妙算的原因是知人情,识天文,懂地理,从而领会了文章的中心。

(4)、让学生“做、写”,深化中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可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又能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课文中的有些知识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学生只能从书本中得到间接的理性知识,这个认识仅停留在记忆水平,如果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这种认识则达到了理解水平,学生的印象较深。例如在《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猴子“抱”、“蹲”、“望”这三个动词时,教师可让学生上台分别表演出这三个动作,师生在台下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地理解词意,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学《乌鸦喝水》[7]一文时,边教边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做演示实验,一边指导学生把小石子漫漫地放进装水的瓶中(半瓶以上的水),一边观察水面的高度变化,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乌鸦遇到问题勤于动脑,积极想办法的良好行为,受到教育;在教学《詹天佑》[8]一文时,可以做“人”字形的铁路和两个火车头的模拟火车,边教学边让学生进行演示,从而加深印象,深刻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写”挤进课堂,这也是当前得到小语界共识的问题,俗话说得好“磨嘴皮不如烂笔头”。因为书面语言表达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思维,对于记录思想的文字可以进行推敲修改,因而可以使表达更准确、更条理、更严谨。它可以大大减少口头表达的毛病,使语言比较规范;另一方面,把“写”挤进课堂实质上就是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面大,不论程度深还是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语言文字得到训练。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在学生感知四块奇石的形状后,让学生动笔写出“它们像什么”的句子,进而继续加以深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什么像什么”这样的句子。这无形中就是给学生一次句式的训练,坚持这样做,时间长了就会提高形式语言表达能力。至于在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哪些“写”的训练,我想,只要我们有了进行“写”的训练意识,就会找到众多的训练形式和内容。造句、命题作文不必说,还可以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进行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等。另外,凡是课文中要求口述的,好多都可以进而转为笔述,如说段意、说中心思想,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课后问题等。总之,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爱动、好奇,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手、眼、脑等协同发展。

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我又体会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着联系,如在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联系,重视课文内在的联系,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重视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联系中让学生自己去看事实,去理解思想品质。

(二)、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可以说,作家离开想象,就无所谓作品。同样,我们读文章离开想象,就不能披文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小学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属于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来读。通过想象,把话变为画,让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好。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时间。三是创设安静的环境,留给学生开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驰骋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是阅读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称象》[9]这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气氛,让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如果不用石头,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吗?”这一问,顿时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更为流畅了。有的说:用泥土,因为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这样既省时又不费力气;还有的说:用人最方便了,能上能下。随着学生各种方法的提出,我及时又问:“这些办法合理吗?谈谈你的看法。”班里一下子更热闹了,大家议论纷纷。“可以用土。”“用水最好。”“用人不方便,无法和大象同样重。”这样一来,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阅读教学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苏霍姆林斯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不无裨益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越读越爱读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摆正教与学、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语言行为实践的方法;同时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注意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和能力,注意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教科书小学《语文》 [2]百度“阅读的重要性”。

[3]百度“阅读的意义”。

[4] 百度“目前学生阅读的现状”。[5]读者。

[6]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7]小学《语文》研究。[8] 中学《语文》研究。

[9]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中学《语文》教材。[10]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第五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011—2012学上学期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

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临翔区南美乡九年制学校教师:何兴彩 邮编:677004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何兴彩

临沧市临翔区南美九年制学校 677004

【摘要】教会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教会学生会提问是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本论文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打破“权威”培养问题意识;“巧激妙引”培养提问兴趣;教给方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提问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喜开始的。”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可见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东西也学不到。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是打开向有效、有意义学习的金钥匙。不论是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提出有一定意义和创造性的问题,如果只会解决教师提出的或书本中的问题,那并非真正的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学会“问”,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据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打破“权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因素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特别是教师和教材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改变“教师和教材上的话句句是真理”的信念。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也会错,书本也不一定对,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两个地球同时着地》时:教师在课前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了大量的介绍,学生知道了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科学历史上有相当的权威,人们把他说的话“奉为真理“。而后和学生交谈: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科学”权威“,大家都信吗?学生的回答是”当然信,为什么不信呢?他可是科学家呀。“我让学生读完课文,他们焕然大悟,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科学家也会说错话。从而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这种传统的”权威“意识。

其次是教师中要转变“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只有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贯彻”民主原则“、”无错原则“、”激励原则“等等。帮助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人人成功“机会。

二、“巧激妙引“,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它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 学生提问的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长期以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权利。学生早已习惯“师传生受“,他们思考的问题是老师提出的或课本上的疑问,可以看出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对事物不质疑问难,更不可能去探究。所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发的去观察,去发现问题,然后能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首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优、差生搭配,以优带差,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提出的问题具有实效性和创造性的可以得到”特别奖励“的待遇,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其次,运用成功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提出问题,学生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改变学习方式后,他们的提问兴趣在自主、独立、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培养。

第二是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欲望、兴趣不同,但只要教师”火眼金睛“,就能找到让学生快乐提问的”切入口“,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教师必须摸清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对症下药,扣住学生感兴趣的”疑点“,激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填补最能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白,把准他们的思维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发散性、探究性及有吸引力的问题,并使问题正好处于学生的”最感兴趣的发展区。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让学生先找出阮恒献血前和献血时有关神态和动作的句子,许多学生就很想问:阮恒为什么在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了脸?他摇头表示不痛,既然不痛,那为什么啜泣呢?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言不快”的感觉,疑问在有趣中激发,提问在乐趣中发展、在志趣中升华,久而久之,学生就越问越想问,越问越爱问。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教会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要把提问内化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使提问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仅仅激趣是不够的,还必须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向谁提问”、“提问什么”和“怎样提问”。要让学生清楚,提问不是无原则的乱问,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方法一:在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眼睛,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生命 生命》、《幸福是什么》、《梅花魂》、《钓鱼的启示》……这些课文的课题中就隐含着教学的重点和作者写作的目的,只要学生稍加注意,就能质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梅花魂是什么?从钓鱼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就能抓住重点句、关键词,步步深入,解决问题。

方法二:在预习中提问。从长远角度来说,引导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质疑,并带着问题预习,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预习中教给学生适当的提问方法,犹如教师给学生指了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但路上的困难由他们发现,也由他们解决。但教师只能适当的提醒他们,不要全指明,这样不利于他们去寻找问题。再让他们利用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去引导新知识。学习精读课文,可让学生从一组课文的导读中或习题中发现对课文有价值的问题。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课文的导读就有: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组第三篇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的习题中可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游的理由是什么?作者“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是什么“他读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在阅读课文中,可从预习提示发现文章要求掌握的重点问题……只要读懂学习组课文的导读、课后习题及预习提示就能发现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

方法三: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中心句是全文的核心,提问的内容不应是杂乱文章的,而应是有参次、有针对性的。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的质量也不相同。如学生在学四年级语文《中彩那天》时,提问问题:①父亲中彩得了多少钱?②父亲用这些钱做了什么事情?③父亲为什么要把中彩得来的车还给库伯?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得好,再让他们从文中找出中心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教师示范质疑: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通过教师多示范质疑: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通过教师多示范,多让学生比较问题的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提出问题要围绕中心。这样既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有提高了学生善问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教给学生在重点词、蕴含哲理的句或段中进行提问。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火花,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新的更高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熊开明编写,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任长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周小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下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学习的状态下解出来。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以教......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康居西城小学 付仕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课堂上专门给学生一段时间质疑,而等学生一个个说完后,教师却按事先准备好的话总结一番,接着教师不管刚才......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李延梅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8期 小学语文审美能力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张玲平【内容摘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是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十堰市文锦学校 曾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