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观研究

时间:2019-05-13 04:0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教学观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教学观研究》。

第一篇:孔子教学观研究

孔子教学观研究

——与现代教学的结合点

*** ** 【内容摘要】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传播到东亚及世界各国,今天他又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名人,古代大教育家。在现代教学里,如何吸收他宝贵的教育经验,为今所用;如何将他的教育思想融入现代教育观念中。【关键词】 孔子 教育理念 现在教育 教育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学的创始人。在他的一生中,除少数时间从政外,几乎将毕生精力贡献教育事业。他留给我们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集中反映在记录孔子及其学生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论语》里。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传播到东亚及世界各国,今天他又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名人,古代大教育家。在现代小学教学里,如何吸收他宝贵的教育经验,为今所用;如何将他的教育思想融入现代教育观念中,下面就谈谈认识和做法。

一、明主体,用启发,因材施教 1.把学生带入“愤悱”境地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其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启发。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

可是,当前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把清楚、明白的知识全“灌”给学生,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有悖于教学规律。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个性在教育中张扬

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他首先承认学生在个体与才能上的差异,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 彦‛(《论语〃先进》)。接着了解学生。孔子了解学生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谈话法,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然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展学生的特长,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一种是补偏救弊,促进其正常发展,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样问题答案却不一样,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多么生动的因材施教课!

那么,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今天,如何因材施教呢?对此,不少教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分层教学便是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保持原行政班级不变的前提下,按学生某学科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把全年级的学生分为该学科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教室里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从分层教学的含义可以看出,实施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承认并允许学生在学习进度、学习深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允许学生在学习进度、思维能力等方面暂时落后;不断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在适当的条件下,促进学生超常发展。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比如

A(基础层次),要求低起点,走小步,重基础,多鼓励,让他们“吃得了”。B(普通层次),要求有变化,多练习,重能力,勤反馈,让他们“吃得饱”。C(提高层次),要求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让他们“吃得好”。这些要求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作业量和作业内容、个别辅导等各个环节中得以落实,使各层次的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每学期期末调整一次,前五名可以升级。分层次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求得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而使层次差异明显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提高,使优生“锦上添花”,对差生“雪中送炭”。培养多类别、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

无独有偶,有个中国女孩进入美国一所公立中学后,她竟说不清自己上了几年级。原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除了任课老师之外,还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每门课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的建议。结果,这个女孩的英文、化学在12年级,数学和美国历史在11年级,法语在9年级。这大概就是美国式的分层次教学吧!

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孩子个个身心健康,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挥,这是每一位父母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入不断地探讨现代教学形势下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从而为教育作出应有贡献。

二、激动机,重内化,学以致用(如何学)1.立志为学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以切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而且还告诫学生“立志在于有恒”。他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子路》),他经常以流水、筑山和平地为例阐发这个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极言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短暂,暗示学生一旦理想已定,就要争分夺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去实现它,践行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则进一步解释为学成败的一般规律,即大功告成与否完全取决于学者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当冉求说:“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论语·雍也》)意思是: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当然,志向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仍很重要。有了志向,就 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就能达到“好之”“乐之”的治学境界。因此,我们有必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努力。

2.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思是学的升华与提高,“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客观知识,只有通过思考、感悟,才能内化为主观知识;离开了思考、感悟,学生习得的仍是机械的、外在的记忆性知识,而没有形成内在结构知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记住什么,而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内化的余地。

3.学以致用

孔子积极地正视现实,要求弟子大胆地投身社会之中,做一个能“躬行”的“君子儒”,而非“巧言令色”、有言无行的小人儒。他强调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光有知识,没有能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他要求不但要读书,而且应该经常置身于实践之中,因为这样才能做到“多闻”、“多见”,才能“寡尤”、“寡悔”,才能“择其善”,改己过,才能把所学的东西与改革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现在我们的小学教育也不应该“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不应该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来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如果学生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少适应社会的能力,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贫乏,那真是教育的悲哀。因此我们应积极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改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进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与学联系)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成就了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教育功绩。当然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正因为要“诲人不倦”,孔子便更加要求自己“学而不厌”。他非常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八佾》)。他曾问礼于老子,学乐于师襄。他对学习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善于学习,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对学习的勤奋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地步。

孔子教学从不以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讨论,而且常常从学生的体会中去寻求对自己的启发。如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他向学生提出“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的要求,要学生服从真理,不盲目崇拜个人,在真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相反,他对最喜爱和最好学的颜渊,对他的话没有不欣然接受的表现,却表示不满:“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

他不希望学生对他言听计从,他要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有分析地接受教师讲的话。从教学相长的的思想出发,他提出“后生可畏,然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的命题,对年轻一代寄予殷切期望。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陈旧率加快,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是千姿百态的,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更需要以“学而不厌”的精神去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如有一名小学生问老师什么是“克隆绵羊”,老师含糊其词:“大概是非洲的一种动物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更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前进。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传播到东亚及世界各国,今天他又被国际公认为世界名人,古代大教育家。在现代教学里,如何吸收他宝贵的教育经验,为今所用;如何将他的教育思想融入现代教育观念中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我们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里朴素的素质教育观点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在现代教育中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利用。

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 师担任 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

我们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的论述:“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设: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仔细分析揣摩这段经过《学会生存》的引用后影响相当广泛的著名论述,我们便可发现其并不比中国二千多年前即明确提出的“教学相长”有更多的新意。较之言简意赅、辩证全面、蕴含丰富的“教学相长”,我们不能不认为这段话显得冗长、晦涩、偏颇和在逻辑上有失严谨。两相比照,我们更可为我国古代所具有的辉煌灿烂的教育思想而骄傲,同时又为我们尚未将之很好地推向世界以致世界尚不太了解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而愧疚!孔子同其弟子的教学实践活动鲜明地贯穿着教学相长的思想。

孔子提出“当仁,不让于师”的准则,他鼓励学生坚持以“仁”为标准,而不要碍于师生情面,在“仁”的面前学生无需对老师谦让.较孔子晚一个多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有“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名言;可见东西方民族虽相距万里,但其先哲对于教育的基本原则的认识却是高度一致的。在孔子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孔门教学活动颇具民主学风。孔子可以批评学生,而学生也可批评孔子。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承认自己的过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但他们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 , 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接受学生的意见;使教师不断提高,这也是荀子的观点。他指出,为师者应“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决不能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拒绝诌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 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法。“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强调对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乐趣。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达到了“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孔子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看问题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观妄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惟我独尊,而要实事求是。这些都是做学问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光思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孔子提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简称为“由博返约”。孔子主张教学中广博与专精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他认为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的广博,又要强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学生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颜回能“闻一知十”,就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主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认为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就证明有所学。他的弟子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学过程,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其中许多主张和做法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一、“愤悱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思维。西方教育史过去公推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而实际上比苏格拉底早1000年的孔子就提出了系统的启发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孔子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基础,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要求时,不要勉强灌输知识。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想不通,心中充满愤懑的时候,再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在学生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点拨他;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是没有培养前途的。这说明孔子反对注入式教学,主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的教学思想。

二、主张教学相长,发扬教学民主,将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我们还不妨审视一下《论语》这部书的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基于教育意义上的启发。《论语》以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提问记录为主体内容,书中把当时诸位弟子的提问及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了下来。所谓论者,是指这些记录是由其中七十名高足弟子讨论编辑的。可见其间弟子和先生的教学互动对《论语》的问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论语,从字面理解,便是论者语录。如果不论,不积极展开讨论,论语从何而来?在今天看来,这种以讨论为主的“论语”式教学方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当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三、孔子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

大体上,孔子采取了个别教学、集体教学和游历教学三种形式。孔子的教学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施教。例如对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而对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的严厉批评促使他学习。据《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这里的“杏坛”就是孔子聚徒讲学之所。可以说“杏坛设教”就是我国集体教学的雏形。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他一面进行政治游说活动,一面进行教育活动。尽管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孔子仍坚持教诲学生。在宋国被困,孔子“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国断粮,孔子仍“讲诵弦歌不衰”,其“诲人不倦”之精神可见一斑。就孔子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言,也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从来不是一个赶着在学生不耐烦的时候填鸭一样去教育的老师,孔子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他的心思用啊用啊,用到快要穷尽处,特别想要探索,想要发奋努力知道结果了,不到这时候孔子是不会去开导他的;一个人心中若有所思,但嘴上就是说不出来,着急,不到这个份上孔子是不会去启发他的。谓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但开导了,启发了之后还要看你是不是能够做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跟你说了这一个叫墙角,不能自己反应出来这屋子还有另外三个叫墙角,那就不再教你了。就是说老师点到了,但你没有领悟的能力,就不给你多讲了。这就是要求你要会举一反三。

一个好老师,不见得非要喋喋不休、苦口婆心,要学会画龙点睛,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领悟的过程。近几日女儿每天都看电视剧《宝莲灯前传》,对杨戬的法力、霸气、傲气赞不绝口,我倒是很佩服杨戬的师傅,那个叫玉鼎真人的,他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却教出了如此天地无敌的徒儿。他常说的一句就是:我只会说,不会练,你自己去领悟。乍一听起来似乎很可笑,但细一想想,不这样就没有了杨戬的用心领悟,也就没有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可能。学会知识很简单,但要举一反三的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引导我们的学生努力去思考、彻悟,他们会更好的学习,我们也会很轻松。

一日,子路来问孔子:“,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做吗?”孔子教导他说:“你还有家长呢,你不请教他们,上来就做,好像不合适吧?”又一日,冉也来问孔子:“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做吗?”孔子断然地说:“听到了就要做。”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就不解地问:“老师,怎么同样的问题,你的答案却完全不同啊?”孔子说:“冉这个人生性怯懦退缩,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的,所以要鼓励他赶快去做,给他前进的力量。而子路勇猛过人,就要让他谨慎一点,多思考,凡事掂量之后再做,所以要约束他一些。”针对不同的主体,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由衷的赞叹:高,实在是高。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要不同的感悟,这是个必然,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要做一个行动着的知识分子,完成孩子们的扬长避短。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陈旧率加快,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是千姿百态的,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更需要以“学而不厌”的精神去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更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版 傅佩荣:《傅佩荣说孔孟论人生》,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篇:观《孔子》后感

观《孔子》有感

在被商业化覆盖的今天,看《孔子》如同“心灵的鸡汤”百味俱全。圣人的哲理既高深又朴素,深入浅出,如高山仰止,高不可及。在这个和谐社会的文化时尚自是越趋古雅的时代,不但没有鸿沟,还是人生的航标。它涵盖中华母体文化的博大精深。

还是要感谢敢于制作《孔子》的胡玫导演,和优秀的演员们,《孔子》这样的历史片拍出了激荡豪迈、剑拔弩张的大张力。

【 一】

一开场便是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掩杀,孔子居高仗剑岿然而立,强敌季恒子露出-阴-冷凶煞的真面,万箭冲天,高台上奋力击鼓的孔子指挥重兵倾泻沸油巨鼎,春秋霸道化为一片火海……紧接视听震撼而来的,是心灵的震颤:幻梦昭然的子见老子,生死契阔的颠沛流离,颜回号召圣贤生死相随,跳入冰窟拯救孔子“文明之光”,皓首苍颜的衰老终回……从人心灵深处揪出最热切的感触。

有看点的当然是周润发。发哥演的很是入戏。银幕上的孔子,与卫国谈判时的咄咄逼人、被驱出鲁国的失落、弟子遇难时的哀伤、回鲁国后的激动,都极具说服力,让观众轻易地就进入春秋时代。知天命之年的发哥大气传神地演活了那个中华历史上的千古圣人。

看电影不是看热闹,需要去思考。片中孔子经过卫国,受到卫灵公夫人南子的赏识,暂时在该国开馆授学。两人相见之时,南子虽有情挑孔子的意思,但遭到后者婉拒。片中的南子更像是孔子的红颜知己,感叹孔子怀才不遇的痛苦,并认为外人不了解孔子的内心世界。周迅饰演的南子一角戏份并不多,但层次丰富,从顽皮、放荡、威严到折服,均极具说服力。

【二】

片中孔子的弟子颜回是任泉演的,可谓演技上佳。

电影中,颜回的死让我感触颇深。颜回死得“窝囊”。夫子与弟子行于浮冰上,冰裂,回与负简之车堕入水中。回为救简,数次往来于冰冷的水中。夫子与众弟子高声呼喊亦如未闻。终溺亡于水中。

颜回是夫子的得意门生,是最能领会夫子精神的人。所以,他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拯救记载着夫子精神的书简,他的眼中,这些书简就是万世后的夫子。这里的颜回,不再是那个跟随在夫子身边的学生,而是后世乃至现代无数个追随夫子精神的勇士。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夫子的“仁”,用全部的力量让夫子的财富流传了数千年。很幸运,正因为有着许多个“颜回”,直至今日,这个已经无限趋近于“礼崩乐坏”的年代,我们能宛如跪拜在夫子跟前,聆听着先贤的教诲。谢谢“颜回”们。

【三】

在外漂泊十四年的夫子,带着那多年的沧桑和感叹,带着那讲经论道的倦意和素风,回到了那片养育自己的故土。

人们早已守候在相隔百里之外的城门口,恭迎着在外漂泊许久的亲人们归来。顺着那崎岖的道路,夫子的身影一点点的靠近,映入彼此眼帘的是一些非常熟悉而似陌生的脸孔,那挂满岁痕的脸颊上,抹不去的是那一份思念和牵挂,就在目光相聚的那一刹那,人们激动的眼泪,像泉水一样奔涌下来,像是在无声的呼喊着:夫子,您终于回来了……片尾天后王菲“幽兰

操”沟通人间与天空之美的绝世咏叹,令全片浑然而成一卷悲壮豪迈直入肺腑的史诗篇章。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然而正像有关历史的评论一样,历代以来对孔子可谓崇拜者有之,褒誉者有之,诋毁者有之,嘲讽批判者有之……如今的学界对孔子的解读也是莫衷一是。但是影片把孔子的一些思想精华放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去表现,对我们了解历史人物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四】

看《孔子》最感动我的地方,就是他终其一生对自己的信念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机会,还是要宣扬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说到底,理直气壮地宣扬一种精神并不难,难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拥有这样一种精神,并准备用它指导自己的行动。

夫子的儒雅,夫子的气度,夫子的仁爱,夫子的宽容,夫子的悲悯,夫子的情怀……我仿佛看见孔子安坐在马车上,在蒹瑕苍苍,白路为霜。荒芜的古道上悠然而行,弟子围着他,倾听他滔滔不绝如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迸发出的精辟警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仁者不优,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启迪学子们的心智,点燃每个人心中的那一盏明灯…… 忘记大制作吧。忘记八卦的剧情吧。忘记俊男美女吧。夫子的教诲是万古流芳的。

第三篇:观《孔子》有感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电影《孔子》。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不华丽,却很真挚。于是,就在刚才,我又重新细细观赏了一遍,而这一次,真正让我重新正视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对我国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与取代的贡献。

电影开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毕生所追求的儒家经典思想:礼乐仁和。孔子生于公园前551年,故事开始的时代背景是公园前501年孔子约五十岁之时,孔子时任鲁国中都宰。在当时的鲁国,鲁定公执政,但是,政权却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族的手中。

当时,大司徒季平子刚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面对鲁国的法理制度,面对季氏家臣轻蔑挑衅面对“三桓”的压力,用智慧舌战群臣,用“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及“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表达了对残忍陋俗的反对,同时也建议鲁定公变古改制,推陈出新。最终在孔子的努力下,国相大司徒放弃了让漆思弓陪葬。

其实,在电影《孔子》中,蕴含了太多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问自己“三桓”是什么,大司徒是什么,大司寇又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一个什么状况。也因为能够写这篇观后感,查阅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知识,比如,在电影中孔子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对鲁定公所说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和“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等等表达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欢孔子说给群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很自豪,我把这句话作为我待人处事的信条。孔子告诉子路“见义不为不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仁爱。在之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别有深意的让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壶代杯饮酒时,说了句“贪杯”,后来在翻阅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这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性和为人师表。接下来的故事是孔子辅佐鲁公治国有方,他的执政能力使的齐国感到威胁,并用计使齐鲁两国国君在交界处会盟,实则想借此操纵鲁国。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况下,运用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齐国退兵并且归还曾经侵占鲁国的失地汶上。

从这段故事中,我深深的记住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我也深深的记住了他的弟子在鲁国会盟胜利后,说的一句话,“兵以正合以奇胜”,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人会称孔子为政治家,也让我更加钦佩这位圣人的博学多才与儒学的博大精深。以前总听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时候真的是辩无可辨,百口莫辩,因为这句话出自于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说”来堵众女性悠悠之口。没想到在电影《孔子》里竟然能让我感受到孔子对女性的认可与赞颂,也击破了很多人这多年来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电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顾孔子生活起居上的无微不至,让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蕴下中国女子贤良淑德的形象,在给孔子调配写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时,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聪慧过人的另一种智慧。

在之后孔子传道到达卫国,与卫灵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见。在此,我不得不说下我很喜欢周迅,她诠释的君夫人虽然有艺术色彩,但是一样从侧面体现了孔子对女性的认同与尊重。君夫人的智慧,大气,让我映像深刻。在之后与孔子见面时两人的对话中,孔子说,“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说“世人也许很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父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这其中的真谛,也许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泪眼朦胧。

《孔子》让我从某一角度了解到了,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不但能够面对疾苦的环境,而且能在这种疾苦的环境里,依旧坚持信仰,终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的不解与压制的情况下,最终决定离开故国,周游列国,传授儒学,在世人的不解下,依旧克己律己,传授知识,让人为之叹服。同样的,《孔子》也让我了解到当成为圣人的时候,也许已经是最孤独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对压力不得辅佐,然视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怀,都是我为之感动。《孔子》让我看一个鲜活的孔子的形象。他有远大的抱负,面对“三桓”,他决议除之,为国为民;面对齐国给予鲁国的压力,他告诉鲁公,“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面对弟子的背叛,他痛心疾首;面对弟子的追随,他衷心相告,“前面没有平坦的道路,没有富贵的人生,只有大野茫茫”;面对宋国大司马桓魁的不礼遇,他依旧气定神闲,讲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孝为本,可以使人道和谐”;面对故国的危难,它摒弃前嫌,让弟子帮助鲁国解救危难;面对前嫌的道歉,他毅然接受。

《孔子》让我真正走近了孔子,也让我认识了他无数的弟子,并敬佩有加。子路,路见不平,救下漆思弓,在帮助卫国抗战时,谨记孔子教诲,直至身亡,都是冠正身直;颜回,面对困苦,告诉师兄弟孔子的教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孔子毕生心血将赴于冰寒之时,依然在冰冷的海水里抢救着老师的心血之作,直至身死;冉求,在孔子的许可下,回到故国,解决战事困难,胜利后不忘恳请恩准老师回国。还有子贡,漆思弓,子羔……

也许,对于这部《孔子》,我并不是在谈感想,而是在陈述它的故事,因为,孔子的修为,不是我能够评论与评价的,入学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我的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面对孔子这位圣人,我从新认识,拿出了十二万分的敬仰与敬佩。也将用孔子的精神激励着自己,面对生活的疾苦与挑战,迎难而上,面对知识的殿堂,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骄不躁,不急不殆,在为人处事上时刻都用入学的思想多方位的了解与总结,取长补短。

也许这份观后感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却是我将自己对五千年文化积淀所述出的最大感慨与敬仰,同时在博大精深的入学里,更学会了谦虚谨慎,踏实做人。

第四篇:观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精选多篇)

看、读中华史诗《孔子》有感

今天一个机会有幸观看了本部影片,在这之前对该影片只能称之为听说,并没对其了解。在较为宏大的场面背后,可见导演的功底。起初想可能只有像“胡玫、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才能较为全面的诠释《孔子》给予国人的意义,后来印证了自己的判断。

我是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也是在别人不可思议的眼光下看完的这部电影。下面让我带你走近圣人,走入一个平凡人,走进感动之中。电影主要讲述了:孔子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毁等

重要历史经历。我从中感受了一番圣贤孔子的悲壮之情,每一个故事里的感人情节:孔子被逐行走于泥泞之中;一碗马肉汤被大家让来让去;颜回跳入冰河中打捞书简;南子被射穿胸膛;孔子像是感应到的那一幕幕。还原了一个布衣孔子,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一个真实的孔子。我又读完了它的原创文学作品,之后才写下了这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孔子第七十五代直系孙、滕阳户掌门人孔健是这样评价的:一部中日韩三国同步出版的东方圣人传,一部耗资上亿元的中华史诗电影《孔子》。这是一部电影史诗,一部影视小说,也是一本历史!是一个故事,也是无部哲学;是一部文学之作,也是一本中国文化精神的教科书。

本片一直已仁、义、礼、信、智为主题,阐述了在春秋诸侯尔虞我诈、身为鲁国的孔子有家不能回,背井离乡的画面,与他的弟子与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踏上了十几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走访的国家视乎都容纳不下他们,可这并

没有动摇孔子传扬布道的决心,直至73岁的去世,也没有在仕途之路有大的作为,可是他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理念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是孔子是圣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片可称之为国人思想的教科书,我们的社会、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在物质文明的逐步发展,精神文明的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的时候正是需要这样的一种“儒家思想”进行宣传与发扬的,下面对此片本人认为亮点的部分进行阐述: 亮点一:

影片对白,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 如果在当时现实生活中南子真的说出此话,这是什么寓意,是挑逗,是勾引还是崇拜孔子呢? 而对于发哥所扮演的孔子好像并没有做出什么回答,回应的是淡定的表情。

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这

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

我觉得回答的很有水平.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么解释?” 孔子答曰:“诗经三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

南子:“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

亮点二:

有一组画面,是师徒经过一个冰面,由于冰面断裂竹简从马车上滑落到水里,孔子弟子不顾个人安危,来挽救竹简的场面。

爱书如命,保护书籍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而且境界比这更高一筹。与如今的“要钱不要命”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在这个场景中,一部分人被感染了,另一部分人被这种行为启发了,不管下意识的出于什么样的心态,都是一种心灵的收获,也可以称之为一份很

好喝的“心灵鸡汤”。

亮点三:

孔子在晚年的时候把自己一生的积累,著书立说,编排整齐的竹简,苍老慈祥的面容、心无挂念的去世,导演巧妙的安排下,完成了孔子的结局。孔子为后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儒家思想体系,也为今后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引申意义:

我与一个朋友说,吃苦也是一种财富,如果一个人从上下来,到去世一点儿苦都没有吃过,就太枯燥与乏味了,朋友也较为认同,但像孔子的苦,并不是常人所能够做到。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基础,才造就了孔子宝贵的儒家思想。我们在对比当今,我们当今是不是需要适合现在社会的儒家思想呢?

附:

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 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万师之师,夫子也。

1002511110交通运输朱胜兰观《孔子》有感

电影由孔子51岁时仕官于鲁国开

始,把孔子在鲁国的坎坷仕途、周游列国时种种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晚年返乡祖国,直至与世长辞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电影就像一阕悠远的古筝曲,把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你被迫离开鲁国时,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躯时,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怨恨吗?你似乎知道这是大司徒的阴谋,可又似乎不知道。看着手中的?决玉?,你是否心酸不已?大雨中的大笑声,是你的心声么?努力,不让眼泪流下,你的心,也变的沉沦了么?是否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你额前的几缕发丝轻轻的在飞舞。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么?是在诅咒那姓季的么?还是在担忧自己的未来……颜回来了,你却不愿他跟随与你,你望着无垠的沙漠,说:“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没有荣华富贵,你怎能走呢?”殊不知,颜回的的话,却让你改变了主意,“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这,曾是你对颜回说过的话……

你弹琴数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弹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这荒凉的山谷里。指尖抚琴,一个个音符飞舞出来,这是否是你想说的话,你那紧锁的眉头,是在思考吗?在抱怨命运的不公,在伤心自己的遭遇,还是在……就像南子说的:“人们都只是领悟了孔丘那痛苦,却未真正体会他那痛苦的境界……”

抱着颜回那冰凉的身体,听着子路战死的消息,你,落泪了。你曾经面对齐国几百乘战车,没落泪;在武子台上面对血流成河,你没落泪;自己被迫离开鲁国,你没落泪……可如今,你却落泪了.......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是孔子身上那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他渴望鲁国强大,怀有一腔报国热血;他机智勇敢,在夹谷会盟中不战而胜;他关怀弟子,有一颗善良之心、、、、、、而令我感触最深 的是他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尽管孔子的人生处处不如意,但他那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的。

理想,是我们人生的航向;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旗帜。生活因理想而波澜壮阔,生活因实现理想的恒心而精彩美丽。但实现理想的道路总是不易的。“彩虹,要经过雷电的激战才出现。理想,要经过困难的考验才能实现。”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有重重阻挠,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经过挫折的磨砺。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无论前方有多少荆棘,有多少悬岩,我们都要去穿过,去履践;无论会经历多少黑夜,走过多少彷徨,我们都不能害怕,不能仓惶。我们要始终怀着心中的理想,想信花儿总会开放。在千锤百炼之后,在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之

后,我们才会迎来黎明破晓时的曙光,迎来风雨后的彩虹,迎来胜利的掌声!

观孔子有感

观看影片是学生喜爱的环节。《孔子》自上映以来褒贬不一,所以一直想要看也没有花时间去找。这次因着专题学习的要求,跟学生们一起看了两遍,片子拍的有诟病的地方,但也有触动人心的场面。也许,是两千年前的这种精神打动了我们。撷取学生的只言片语,望所有人都能更深入地去读《论语》,读孔子。

电影中的孔子,对我来说,形象丰满了许多。孔子也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但他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有着呢跌宕起伏的一生,而这也造就了他丰满的思想。

春秋时期,各诸侯王自立称王,割据混战,虽说动荡不安,却也气势恢宏。电影中的孔子,在百分钟的影片中,经历却也称得上是大起大落。鲁国执政时的文才武略,鲁国庙堂之上讨论“堕三

都”的明枪暗箭,“夹谷会盟”中的金戈铁马,还有孔子与他弟子们的师生之情。

孔子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在鲁国,因受季桓子等人的排挤,一枚破碎的玉珏,便使他背井离乡,远走他国,与他的弟子们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征途,而这次征途,注定了是充满艰辛与苦难的。孔子师徒行经冰河,冰面爆裂,书籍全数落入河中。孔子最疼爱的门生颜回不忍老师的书册毁于一旦,奋不顾身跳入冰河救书终因体力不支而离孔子和师兄弟们而去。门生子路为实现孔子的理想,前往卫国为官,不幸卫国发生政变,为了保卫自己的主公而舍生取义,直到战死的那一刻还未忘记孔子的教诲,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帽。令人叹息,为之泪流。

在外流亡多年,孔子是否也在日夜思念着鲁国,也是一只玉珏,完整的玉珏,把孔子带回了思念的家乡。这时的孔子,也许再也无心于政治,回到鲁国后便一心教学着书,直到死去的那一刹

那。

孔子的一生,埋藏了春秋混战的一个时代,颠沛流离的一生,早已淡褪了他没落贵族的气质,他就是一个人,一个触手可及的普通人。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电影《孔子》。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不华丽,却很真挚。于是,就在刚才,我又重新细细观赏了一遍,而这一次,真正让我重新正视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对我国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与取代的贡献。

电影开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毕生所追求的儒家经典思想:礼乐仁和。孔子生于公园前551年,故事开始的时代背景是公园前501年孔子约五十岁之时,孔子时任鲁国中都宰。在当时的鲁国,鲁定公执政,但是,政权却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族的手中。

当时,大司徒季平子刚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

思弓。面对鲁国的法理制度,面对季氏家臣轻蔑挑衅面对“三桓”的压力,用智慧舌战群臣,用“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及“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表达了对残忍陋俗的反对,同时也建议鲁定公变古改制,推陈出新。最终在孔子的努力下,国相大司徒放弃了让漆思弓陪葬。

其实,在电影《孔子》中,蕴含了太多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问自己“三桓”是什么,大司徒是什么,大司寇又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一个什么状况。也因为能够写这篇观后感,查阅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知识,比如,在电影中孔子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对鲁定公所说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和“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等等表达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欢孔子说给群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很自豪,我把这句话作为我待

人处事的信条。孔子告诉子路“见义不为不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仁爱。在之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别有深意的让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壶代杯饮酒时,说了句“贪杯”,后来在翻阅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这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性和为人师表。

接下来的故事是孔子辅佐鲁公治国有方,他的执政能力使的齐国感到威胁,并用计使齐鲁两国国君在交界处会盟,实则想借此操纵鲁国。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况下,运用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齐国退兵并且归还曾经侵占鲁国的失地汶上。

从这段故事中,我深深的记住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我也深深的记住了他的弟子在鲁国会盟胜利后,说的一句话,“兵以正合以奇胜”,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人会称孔子为政治家,也让我更加钦佩这位圣人的

博学多才与儒学的博大精深。

以前总听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有时候真的是辩无可辨,百口莫辩,因为这句话出自于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说”来堵众女性悠悠之口。没想到在电影《孔子》里竟然能让我感受到孔子对女性的认可与赞颂,也击破了很多人这多年来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电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顾孔子生活起居上的无微不至,让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蕴下中国女子贤良淑德的形象,在给孔子调配写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时,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聪慧过人的另一种智慧。

在之后孔子传道到达卫国,与卫灵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见。在此,我不得不说下我很喜欢周迅,她诠释的君夫人虽然有艺术色彩,但是一样从侧面体现了孔子对女性的认同与尊重。君夫人的智慧,大气,让我映像深刻。在之后与孔子见面时两人的对话中,孔子说,“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说“世

人也许很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父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这其中的真谛,也许你也会像他们一样泪眼朦胧。

《孔子》让我从某一角度了解到了,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们不但能够面对疾苦的环境,而且能在这种疾苦的环境里,依旧坚持信仰,终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的不解与压制的情况下,最终决定离开故国,周游列国,传授儒学,在世人的不解下,依旧克己律己,传授知识,让人为之叹服。同样的,《孔子》也让我了解到当成为圣人的时候,也许已经是最孤独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对压力不得辅佐,然视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怀,都是我为之感动。

《孔子》让我看一个鲜活的孔子的形象。他有远大的抱负,面对“三桓”,他决议除之,为国为民;面对齐国给予鲁国的压力,他告诉鲁公,“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面对

弟子的背叛,他痛心疾首;面对弟子的追随,他衷心相告,“前面没有平坦的道路,没有富贵的人生,只有大野茫茫”;面对宋国大司马桓魁的不礼遇,他依旧气定神闲,讲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孝为本,可以使人道和谐”;面对故国的危难,它摒弃前嫌,让弟子帮助鲁国解救危难;面对前嫌的道歉,他毅然接受。

《孔子》让我真正走近了孔子,也让我认识了他无数的弟子,并敬佩有加。子路,路见不平,救下漆思弓,在帮助卫国抗战时,谨记孔子教诲,直至身亡,都是冠正身直;颜回,面对困苦,告诉师兄弟孔子的教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孔子毕生心血将赴于冰寒之时,依然在冰冷的海水里抢救着老师的心血之作,直至身死;冉求,在孔子的许可下,回到故国,解决战事困难,胜利后不忘恳请恩准老师回国。还有子贡,漆思弓,子羔……

也许,对于这部《孔子》,我并不

是在谈感想,而是在陈述它的故事,因为,孔子的修为,不是我能够评论与评价的,入学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我的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面对孔子这位圣人,我从新认识,拿出了十二万分的敬仰与敬佩。也将用孔子的精神激励着自己,面对生活的疾苦与挑战,迎难而上,面对知识的殿堂,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骄不躁,不急不殆,在为人处事上时刻都用入学的思想多方位的了解与总结,取长补短。

也许这份观后感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却是我将自己对五千年文化积淀所述出的最大感慨与敬仰,同时在博大精深的入学里,更学会了谦虚谨慎,踏实做人。

观孔子有感

《孔子》将在一月二十二号全国公映。今天有幸得以提前看到这部影片,实属巧合。其实在这部影片开拍之时,宣传的如火如荼。早已在心中有所期待,但又害怕失望。这也是最近几年中国所

谓的大片使我产生的恐惧后遗症。

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伴着王菲空灵的《幽兰诗》画上了句号,可是我的内心却澎湃不息。胡玫没有让我们观众失望,她将新历史主义在电视剧创作中的运用较为完美的呈现在了大银幕上,为它披上了更为华丽的外衣。这部影片确实感动了在座的我们。

《阿凡达》还没有看到,准备过几天看。美国电影喜欢将影片触角伸向外太空,而中国电影向来喜欢回顾历史。美国电影喜欢在小人物上赋予我们难以想象的重大责任,而近几年的中国影视则往往将英雄人物平民化。胡玫导演的《孔子》正是沿袭了这一套路。这部影片的卖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力派演员的强强联合:周润发、周迅、陈建斌的演技是得到观众认可的,这里的实力除了指演员的表演实力以外,还涉及到演员的观众群和票房号召力。周润发无疑是国际市场最好的招牌。而陈建斌的加入无疑会吸引一大

批喜爱他电视剧的观众。周迅一直以来灵动的演出也是我们所欣赏的。这些演员在这方面有着一定得优势,可能这也是从商业角度来考虑,而这无疑是成功的。

二、出人意料的虚构情节:这部电影最明显的虚构有两处,一是子见南子,二是颜回之死。这两个情节设置是在孔子开始周游之时。这部分给我们观众带来了极大地新鲜感和震慑力,但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在这个圣人身上我们能否虚构,是否应该完全依照史实。历史学家、哲学家和孔子的研究者们必将提出质疑。但电影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科教书,毕竟它们在诞生之初就要面对残酷的市场考验。这是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体。电影的前半部分“拯救小奴”、”夹谷之盟”、“堕三都”三件事衔接紧密,丝丝入扣,叙事的节奏张弛有度。后半部分如果没有这些虚构的情节,单讲其流浪经历之地,未眠太过单调、拖沓。于是,在绵绵无期的流浪途中,插入了暧昧却不失调剂的“子见南子”,但导演也只是让这种暧昧不明的气息“发乎情止于礼”,并未大肆渲染、夸张出格。其次是颜回之死,漫漫白雪之地,拳拳赤子之情,丧失爱徒之痛。

三、凡人孔子,圣人孔子:孔子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地位及其崇高之人,但我们对其的印象总是模糊不确定的。脑子里残存的只是学生时代的记忆。电影版《孔子》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未曾被我们所知道的孔子。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学者,文人,但在电影中却通过“夹谷之盟”、“堕三都”等给我们观众呈现了一个满腹抱负的政治家、谋略家。孔子的形象更为丰满化。这部电影是从孔子壮年时期开始讲述,前半部分通过三件典型的事例反映了孔子壮年时期的激情满怀,斗志昂扬的出世情结。这和周游列国时期落魄如丧家之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影结尾曲《幽兰诗》更是直接的契合地表达出了孔子如幽兰一样高洁品质。无论是小奴隶,还是南子、颜回,都是在侧面的烘托出他的智慧、师德。同时,后半部分灰暗阴冷的色调与前半部分较为明朗、大气的草绿、土黄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给整部影片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出世思想无疑是后半部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个圣人的身上我们不禁有了悲天悯人同情。

四、赵氏招牌:赵季平的音乐魅力我们在《大宅门》以及老谋子的影片已经见识过了。在这部有着人物传记性质的影片中也没有让我们失望。音乐时而激情昂扬、时而磅礴大气、时而轻快活泼、时而压抑忧伤。

当然,把孔子后半生的成就通过一部电影来表达,有时难免力不从心。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交战时的特技让我们想起了《英雄》、《赤壁之战》。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难免会招致观众话柄。

最后用孔子在电影中总结陈词的一句话“因为《春秋》,后人了解了我;也因为《春秋》,后人误解了我”——因

为电影《孔子》,我们了解了孔子;也因为电影《孔子》,我们误解了孔子。

第五篇:观《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

也许是教育的原因,我们都是从语文课本的那一段段“子曰”里,从历史课本的诸子百家的发展历程中了解孔子,他渐渐就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圣人。我们学习他的思想、了解他的生平,却忘了他也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人。

大学里选修了宋颖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鉴赏》和孔老师的《国学概论》,渐渐让我重新认识孔子及他的弟子们,他们的形象也渐渐鲜活了起来。

看到有很多人批评《孔子》这部电影,老实说在周四的课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之前,我都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伟人的电影不好拍,尤其是这样一位两千多年前的伟人,当时知道这部电影也更多的是从一些娱乐节目的新闻中了解,记忆深刻的是主持人兴致勃勃的为观众们介绍“发哥”和周迅在拍摄孔子与他的“红颜知己”南子的对手戏的种种,一下就对这部电影失去了兴趣。

这次终于能够投入进去看这部电影本身,发现这部电影虽然有些剧情不符合史实,有些台词实在太有时代气息而显得有些突兀,还有些地方为了煽情而显得刻意,但是我还是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周润发也尽力展现了一个有力量有抱负,有丰富感情的孔子。

在影片初期,孔子受鲁公赏识,他急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希望能推行“礼治”,施政者可以为政以德,影片还着重展示了“堕三都”的经过,但最终“堕三都”的结果却是半途而废,正像片中颜回说的那样,孔子他错在把所有的政治理想都寄托在了鲁公身上。之后季氏派人送玉玦给孔子,意为诀别,表明了不想再用他,孔子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生活。

后来弟子们不离不弃的追随、对老师的敬重,以及他们在困苦的生活环境下依然不改变心志的对理想的坚持。这时候我就更能理解《论语》不是像于丹说的那样,是一本教人怎样获得幸福的书,而是教人怎样在不幸中还能坚持做自己的学问。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周游列国时仍然不能得以实现。

影片后半部分还有子见南子、以及颜回救书冻死两个比较重要的剧情,这两个剧情我都不太喜欢,因为除了不符合史实外,搏眼球、搏眼泪的意向太过明显刻意。南子那句:“世人或许刻意理解子的痛苦,却无法理解子在痛苦中所体会到的意境”,然后就看到孔子热泪盈眶,这段也比较缺乏铺垫。而颜回救书这一段,虽然当时观看时也被感动了,但却有一种荒谬和罗曼蒂克的感觉。不过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孔子》也是一部商业电影,所以孔子需要一位红颜知己,颜回需要以这种方式死去。

影片描写了孔子的生平,但是在孔子的思想方面着墨较少,也许是编剧和导演觉得观众们对孔子、对儒家思想都太熟悉了吧,但是我总觉得既然是讲孔子,他的思想就应该占相当大的比重。虽然有一些涉及,比如后半段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这时影片内的时间就过得非常快了,但是却没有表现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孔子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和升华,不够深入。

不过电影仍是值得一看的,他没有穿越戏说,是真的想为大家呈现出一个孔子,至于网上一些人说的什么“主旋律”、阴谋论,大家也就看过就过了。

还有就是这部电影又提醒了我,对于孔子,我仍是很不了解的,最好的了解他的方法,莫过于认真读一读《论语》,在没有背诵、默写、考试等的硬性要求下,想必我也能换一种心情,读出不一样的东西,重新认识一遍那些生动鲜活的对话,重新认识子路、颜回、子贡等弟子们,重新认识孔子。

下载孔子教学观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教学观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孔子有感(模版)

    观孔子有感《孔子》将在一月二十二号全国公映。今天有幸得以提前看到这部影片,实属巧合。其实在这部影片开拍之时,宣传的如火如荼。早已在心中有所期待,但又害怕失望。这也是最......

    观孔子有感

    1002511110交通运输朱胜兰观《孔子》有感 电影由孔子51岁时仕官于鲁国开始,把孔子在鲁国的坎坷仕途、周游列国时种种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晚年返乡祖国,直至与世长辞的动人故事娓......

    观《孔子》有感5篇

    观《孔子》有感 大学语文课上,助教组织观看了电影《孔子》,虽然当晚没有看完,但被剧情撩的不要不要的我还是和舍友回去看完了整部电影。鉴于本人对孔圣人的了解着实不深,我还是......

    观电影《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 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子》观影笔记

    《孔子》观影笔记读了《朝花夕拾》才觉得鲁迅也有平凡人一样天真的童年和懵懂的少年时期;看了《孔子》才知道圣人有免不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艰难苦痛,不再只是教科书上讲的那样遥......

    孔子观水观后感

    孔子观水读后感 大家好,我是一七班的董奕含,最近我看到孔子家语之孔子观水,印象深刻,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孔子观水这篇文章和我的读后感。 孔子观水的原文是这样的: 孔子观......

    观《大哉孔子》有感

    观《大哉孔子》有感《大哉孔子》引发的思考《大哉孔子》是2011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亮相的大型文艺演出,正如某报记者所称‚这台节目融通古今,渗透着传统文化精......

    观 孔子 有感(精选五篇)

    看、读中华史诗《孔子》有感今天一个机会有幸观看了本部影片,在这之前对该影片只能称之为听说,并没对其了解。在较为宏大的场面背后,可见导演的功底。起初想可能只有像“胡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