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年级立体图形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圆柱体的认识)

时间:2019-05-13 04:2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高年级立体图形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圆柱体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高年级立体图形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圆柱体的认识)》。

第一篇:利用高年级立体图形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圆柱体的认识)

利用高年级立体图形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课前思考: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关空间图形的内容。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材安排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学生对圆柱的知识知道多少?了解到什么程度?为此我做了下面的调查问卷。

① 你能用平面图形变出圆柱体吗?用什么平面图形?

② 圆柱体和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圆柱体有几个面? ③ 你觉得这单元会学习圆柱体的哪些知识?为什么? ④ 对于圆柱体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简单的四道题,使得我对学生掌握圆柱体知识的程度有了清晰的了解,其中第二题70﹪以上的学生都能基本答对,且在第三题中学生们说到圆柱的高,侧面是个曲面,打开有可能是个长方形等等有关知识,而对于一、三两道题有见解的学生较少。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圆柱的基本知识对孩子来说很多都见过、听过,但稍有提升、拓展就不知所以然。为此我指定了下面的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在概括抽象中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等实践活动,认识圆柱的底面、高、侧面。

3、在猜测、验证的动手实践中探讨出侧面展开图形状及其与圆柱其他部分的对应关系,并能做出一些结论,培养学生观察、质疑、推测、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4、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提升空间观念。第一次教学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1、看大屏,你都看到了什么?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面的转动出现了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圆柱。

2、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出示课件)它们也都是圆柱体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什么决定了圆柱体的高矮胖瘦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拿出圆柱体进行观察。

二、探索学习

1、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摆弄摆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你能猜测一下吗?你怎么想的?(排除三角形和梯形)

到底是什么形状的,请同学们围一围。你用什么形状围出的圆柱体侧面?为什么其他的图形不行?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提高

1、判断是不是圆柱体

2、利用手里的工具同桌一起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课后分析:

1、“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点?”意图在于让学生初步直观的感受到这些圆柱体都是“上下一样粗”,“只是高矮胖瘦不同”但学生不理解问题无人解答。我想教师作为成年人去预设教学出发点总是有意无意的从自身为起点,有时也会想当然。而学生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和漫长的抽象内化,这样才能形成“不同、相同”这样的概念内涵概括。

2、在“看一看、摸一摸、摆弄摆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发言很少,原因在于问题问的太大,而且学生的基础不够,不知道要发现些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有所发现。

3、围一围的活动预设是要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也不是所有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在有些太大有些太小的矛盾冲突中感受必须和底面周长一样才行。但效果不好,原因在于学生将提供的平面图形学具围成侧面粘贴后无法直观感受到这些平面图形底于高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而且在粘贴的过程中学生将平面图形重叠粘贴,无法体会底面周长与侧面底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侧面与底面关系显得尤为困难。感悟:

1、做好充分的预设。所谓“预设”就是对自己教学过程的一种预先假设和判断。罗杰斯的人本思想认为: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经验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情感,决不把任何一个学生排除在外。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和落实这种教育思想,必须有高效的课堂教学,而高效的课堂教学则来自于合理的智慧的教学预设。只有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生成。首先,课堂预设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预设,而根本出发点都是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在设计问题时,对于我们这样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学校学生问题太开放,学生无从下手,指导性不够。其次,深入研究教材后的预设。教师要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编写者按一定的方式(形式、内容)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是对学习的一种预设。而教师依据自己经验对教材的再解读就是一种二次预设,最后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认知以及以往教学的积淀。

2、操作活动的高效。动手操作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便于学生动手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课改以来对这一点一直非常认同。如何高效的操作?①、操作前要定向指导。学生的学习是从眼、手、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操作可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小差距,它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过程和结果,並有利于揭示概念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②、在认识“结点”上操作。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操作要注意小学生的动手操作习惯和能力。现在的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广泛的涉猎知识,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独生子女在家和学校承担的劳动较少,这都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在设计操作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设想学生拿着学具会如何折、剪、画,甚至做一下前期的诊断性前测都是有必要的。

3、什么是好的数学课堂问题?能启发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唤醒知识储备,归结到最朴素就是适合学生情况的问题。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首先了解学生的经验水平,把准问题起点。其次,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问题。然后,发现学生学习的共性,调整问题策略。还要,正视学生的认知差异,落实分层问题。为此我进行了第二次授课

一、情景导入

1、看大屏,你都看到了什么?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面的转动出现了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圆柱。

2、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出示课件)从图中你找到圆柱体了吗?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柱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柱体。(板书课题)

3、圆柱体是个立体图形,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学习的过程,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有6个面以及它们每个面的形状和这些面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到它们的平面展开图,之后通过展开图知道如何求表面积,接着推导出它们的体积公式。我们也将按这个顺序学习圆柱,今天只是初步认识了解圆柱有几个面什么形状大小关系以及展开图是什么样的。

二、探索学习

1、请拿出你带的圆柱体看一看、摸一摸、摆弄摆弄,看看圆柱有几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学习圆柱的三个面,两个底面圆形一样大,以及一个侧面是曲面)

无论立体还是平面图形多有高,你能推测一下圆柱的高是什么吗?强调“距离”一词必须是和两个底面垂直的,(课件演示)它们都是圆柱的高,圆柱有多少条高?

圆柱有三个面,两个底面是圆形完全一样,一个侧面是一个曲面,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它的高。你能拿着自己的圆柱体像我一样边指边说吗?同桌互说,指名说。

练习:判断是不是圆柱体?为什么不是?

2、底面是圆形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你能猜测一下吗?你怎么想的?围一围(排除三角形和梯形)

怎么验证其他图形呢?剪一剪,你准备怎样剪?同桌一起将侧面剪开,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合作要求

(1)、剪开侧面

(2)、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3)、它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指名汇报,你还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

三、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接下来会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依据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分析:

1、能从“有点连线,由线成面,由面旋转成体”的高度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认知结果,浅显直观的理清空间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提供平台。

2、以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作为学习圆柱体的依托,构建了人教版教材学习立体图形的知识体系,找准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使学生了解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

3、回归朴素扎实的课堂。“利用手中的圆柱体边指边说”,“你还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这些都是学生不断内化知识,巩固习得的过程。

4、空间观念的培养不够,特别是圆柱体高的认识不扎实、不透彻。感悟

小学高年级在立体图形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指导观察。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非常紧密,也就是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周围的实物,重视现实生活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从视觉上去感受空间观念,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动手动脑,看一看、摸一摸、摆弄摆弄。教师要想方设法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在本课中高的突破不好最直接的就是这个原因。如何直观的看到高,有老师提意见:可以拿酸奶直插管子,形成的就是高。还有的老师提出是不是可以拿圆柱教具利用铅垂的线直观展示高。还有的提出可以让学生测量高,再问问高有哪些。其实这些方法都是让学生直观的看到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也可以在圆柱内,只要是与两底面垂直就行。

2、训练概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练习用语言来进行概括描述,较多的去参与活动,从语言表达和听觉上感知空间观念,不断地丰富空间经验,使空间观念得到形成和巩固。在引入圆柱体高时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说说什么是圆柱体的高”使学生讲以前学过的高抽象成语言,并做出合情推理。之后在演示高后应进一步让学生看着演示在说一说,不能急于给出相对较精准的概念。这比观察实物更有难度,但是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有很大的好处,这是在观察基础上的一个飞跃。

3、练习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不但要重视观察,而且要重视变被动听讲到一起动手、共同参与,亲身操作。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视觉、触觉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以丰富空间观念。先看教具演示,后自己操作从而获得知识,然后上升为概念、法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在教学高时还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高感受圆柱体的高处处相等。这种实际操作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牢固地建立起圆柱体的空间观念。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等方法来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空间与图形问题。

4、发挥想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分解图形、想象实物就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而想象具有伴随性,学生在观察实物、概括实物及几何图形时,在练习、操作过程中都始终伴随着想象,这些想象既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本节课结尾部分应让学生闭眼想象一个圆柱体,它的底面、侧面、高。通常先观察实物,然后闭眼想象,其中运用猜想、设计等手段,借助直观图形来进行合情推理,这样既增强了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又逐步形成合乎逻辑的思考,严谨求实的态度,形成创新意识,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到了培养。

第二篇:《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东邵渠镇中心小学 张燕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但是有些遗憾的是,三班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而一班只有两个孩子准备了,兴好我也准备了许多教具。一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三班的孩子相比较弱,所以在布置课前准备时我必须要求到位。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第三篇: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篇一: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备课时,我借鉴教参,查阅优秀教案,上网搜集资料,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贴一贴、看一看、说一说、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没想到上课伊始,当我让小组同学拿出我课前让他们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的实物时,孩子们兴奋的玩了起来,有的球甚至滚到了地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接着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特征时,孩子们用小手摸了,但是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后面还算顺利,好歹把这节课上下来了,但是回想起来,这两天一直很郁闷,没想到第一次遇到课堂如此失控的局面。上完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年龄小,人数多(有44人),又加上眼前很多实物的诱惑,结果导致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难以掌控的情形。

2、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互帮互助的意识,别舍不得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拿出来放在一起分类,搭一搭,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小朋友们各玩各的局面。

3、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5、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要儿童化,比如:“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身边的实物,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可以换一种提法:“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家里的一些物体,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

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篇二: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所以,本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铅笔、吸管、粉笔盒、奶粉盒、魔方、胶棒等,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篇三: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这节课的时候,我先从长方体教起,然后又教的正方体、圆柱和球。但是,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具球和圆柱总是乱滚,影响了同学们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的同学手里不断地玩球和圆柱。所以我反思,如果先教学球和圆柱会更好。因为球和圆柱会乱滚,最先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同学们会最先抓住球的特点: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而圆柱的特点是: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滚动。其他两个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能滚动的。然后再按照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顺序,逐个观察立体图形的特点。相信这样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认识不够清晰。有的同学认为是正方体。我想原因是,一年级的同学还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应该拿一个这样的实物,跟正方体实物进行比较。同学们肯定能够一目了然,并且印象深刻。最后,再布置回家制作或找到今天学的立体图形,带到学校来。同学们一定会把这一部分知识学的更扎实。

第四篇: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及初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教具、学具准备】若干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小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听他说了些什么?你们能帮上贝贝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结交好友为开头引入本课,唤起学生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操作感知 :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设计意图】学生对各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使学生经历认识各类物品特点的过程。)(3)出示课件,揭示概念。课件出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图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4)齐读图形名称。(5)板题:认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别出示实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辩认。

2、学生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3、亲身体验,感知特点。

(1)学生选一个喜欢的物体做好朋友,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游戏“看谁摸得准”。

1、老师与一生做游戏(示范)。

2、小组游戏。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形状物体的体验。

五、巩固练习(第37页1、2题)。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数数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六、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或者参与运球游戏。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球能任意滚动。

2、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七、小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好朋友?他们的样子你都记下了吗?

2、猜一猜。板书: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第五篇: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页。

2.教材编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的: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三个层次编排: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1 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48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知道爱大家今天都准备了许多学具,老师这也有,不过这些都是一位小朋友准备的。(课件展示动画)贝贝准备的 2 东西太多了,他想请一位小朋友帮他分一分类,看看他有什么要求?(按形状相同分)

【设计意图:抓住儿童好奇、好动的主要特点,诱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在他帮贝贝的时候,我们也别闲着,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但要注意:把最容易掉的一类留在盒子里。(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这些形状相同的物体都有共同的名字,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初步感受将外形相同的物体 放在一起,通过交流汇报,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实物的(不同)形状。】

4.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刚才老师问过几个分的又快又好的小组,他们都有一个秘诀,那就是通过观察他们的特征来分的。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让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征;通过组织交流汇报和引导思考,让学生区别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初步建立各类物体的表象。】

三、巩固练习,强化特点

1.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交流:你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形状物体的外形特征后,适时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有利于学生理解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图形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4.数一数。

课件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不同特征,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到数学知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五、全课总结,情知共融

师: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知道了什么?

下载利用高年级立体图形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圆柱体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高年级立体图形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圆柱体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 小学数学新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因为......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1篇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 《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数学 教学目标: 1、在操作和观察中,学生能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知道他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转)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2.教材编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模版)

    认识立体图形 教材简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上使学生初步认......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单位:东津新区大埠小学 执教者:李有军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简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图形》的第一课......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0篇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1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