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字理识字法的实践与运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共)
《字理识字法的实践与运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沂市唐店镇中心小学 叶连忠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 准》的总目标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并“能 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而在一、二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又明确指出,要 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现在识字教学的 实际来看,我们教师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的方法,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普遍低下,学生学起来很苦、很吃力,效果很不尽 人意。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和研究,促使低年级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准确把握 低年级教学的侧重点,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地识字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课题的界定 袁晓园先生指出:“世界上唯有汉字有字理。”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 成规律,而“字理识字”则是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 字方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一种识字方法。字理 识字教学时间研究,正是抓住了汉字的本质规律及人的认知心理,突出汉字的表意性,以 汉字的构形理据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的意义识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习建构说:学生的能力、知识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形成的。它有两个基本观 点构成:一是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二是人们在建构事物意义时,总是与以前的经 验相结合。
2、主体教育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学会语文。
3、学生思维特点: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具有非常浓 厚的兴趣,就容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提高识字效率。2
4、遗忘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不均衡,是先快后慢,先多后 少。所以,识字教学的巩固还要充分运用遗忘规律,在新认识的生字尚未遗忘时就开始巩 固练习,使新知识在大脑中的痕迹得到加深,建立起牢固的神经联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探索字理识字的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 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 力,在丰富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像。尽早开发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热爱祖国语 言文字的感情。
五、课题的研究对象 2011—2012 学年度一年级小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1、准备阶段:(2011 年6 月——2011 年7 月)(1)、确定研究内容,制定了《字理识字法的实践与运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2)、申报课题方案,获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个人课题立项。(3)、系统学习了黄亢美老师编著的《文字学基础与字理识字》一书,对文字学的 一些基础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汉字的造字方法及演变过程做到了基本掌握,收获很大,并于2011 年7 月17 日上传了一篇读书笔记。
2、实施阶段:(2011 年8 月——2012 年4 月)(1)、系统学习了贾国均老师编写的《字理识字教学法》、《字理识字研究与实践》两 本书,掌握了字理识字的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了解了字理识字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些具体 的问题,(2)、借助工具书,借鉴了网络上的资源,参考了广西柳州市的王秀雅老师的一些图 片,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苏教版第一册的生字,依据“六书”全部进行了分类汇总。每 个字都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或演示字的演变过程,或揭示字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2012 年1 月14 日相关材料已经上传。(3)、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 形式多样的字理识字法,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 下几种方法。图示法。这种方法一般适合教学象形字。图示的作用重在解决对汉字的溯源 问题。在古文字阶段,象形字都很像一幅单线勾勒的简笔画,都是根据物体的表状,“随 3 体诘诎”描摹出来的,一望即知其为何物,所以象形字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教学中就可以 通过简单的图示,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汉字与形象的图画之间建立联系,符合学生形象思维 占优势的特点,提高识字的效率。文字又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提高其符号化、规 则化程度的,甲骨金文演变为小篆,隶书代替了小篆,楷书又代替了隶书。在这个演变过 程中,象形字的形象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后来变成了由横、竖、点、撇、捺等笔画构 形的方块字,它们先前的直观性已十分模糊。所以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变化较大的字,还 应该展示它的演变过程,直至现代楷书的写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图示法适用于对大 多数象形字的教学,但少数极容易的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则不必用图示。演示法。用 动作演示来表示字的音形义的关系。如“掰”,两手掌相对合拢,然后向两边分开,做一 个掰的动作。又如“灭”字,用一块木板盖在火上,让火熄灭。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 候,可以结合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性格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做动作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描述法。这种方法多适宜于会意字以及形 声字的教学。描述法是在图示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汉字部件本义的解释,领会汉字组构的 意图。如教学“牧”字,只要解析左边是“牛”的变形,右边的“攵”是手拿鞭、棍的意 思,与“牛”合起来指手拿鞭子放牛,就是“牧”的本义。不用图标,只要这样点拨讲述,学生也就理解和掌握了。联想法。联想法是在析解字理时引导学生合理联想,以加深对汉 字形、义、音的理解。如教“沙”字,可引导学生从河水少想到沙子出现,这就是沙字的 由来。与此同时,为便于记忆,还可引导学生奇特联想,创造出独特有效的记忆方法。例 如在教学“愁”字后让学生自创记忆方法去记住它,学生的脑筋开动起来,一位学生把“愁” 字想象析解为:过去穷人无衣无食,秋天一到,天气渐凉,心里就犯愁。这样的联想析解 老师给予了热情的表扬,大大调动了全班学生创造记忆方法的积极性。故事法。故事法是 指教师运用故事阐明字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方法。如教学“家”字,就 可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古代先民的游猎生活习性以及养豕定居为家的情况。这样,就使学 生不但理解了“家”的构字,还了解了人类生活的演变历史。另外,对于部分暂不析解字 理的汉字,教学时也可以运用一些相关的拆字等方面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如 教学“阔”字时可给学习者简略讲述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花园门上题写“活”字的故事。故事法要求讲述的故事简短、有趣,不能过于冗长,从而喧宾夺主,把识字课上成了故事 课。在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汉字,尤其是学习了一些形近字以后,学生就开始对形近字分辨 不清,易于混淆。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可以把汉字的个别部分和特征分析出来,发现它 4 们之间的异同,以利抓住字与字的区别,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对于某些形近字,可 以从形音义结合上进行综合比较。对若干形旁相同声旁各异的汉字找出构形的差异,如案、架、梨、柴等字,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共同点是形旁都是木,本义都与 木有关,其读音都由声旁决定,与声旁相近。对若干声旁相同而形旁不同的汉字可以引导 学生找出构形的差异,如忠、钟、种、冲、肿等字,我们可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它 们的共同点是声旁都是中,其读音都可从“中”的读音上得到提示;而本义都与不同的形 旁有关。歌诀法。歌诀法是指教师运用歌诀来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可以运用前人和 他人的琅琅上口的歌诀,也可师生自编自用。一般要求歌诀简易上口,既表示字形结构,又指明字义。如“办”字,歌诀可编为:“办事要用力,两边流汗滴”;“互”字可编为: “上一下一,正七倒七,互相学习。”猜谜语法。把要学习的汉字作为谜底,用生动活泼 的语言描述汉字的特征或汉字所指事物的特征作为谜面,让学生在猜谜语的游戏中完成识 字。如教学“功”字时,我借用了这样的歌诀式的谜语:“出工又出力,工作有成绩”; 教学“日”字时,编了这样的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字谜法有时 还可用画谜,即根据图画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学习者猜字。如:画面上一个人靠着树,猜“休” 字;画面上一个人跑到别人家里用棍棒打人的头,猜“寇”字,等等。2012 年3 月13 日 我把这些做法整理成《常用的几种字理识字教学法》上传。(4)、探索字理识字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策略。近一年来,我们多方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探索出一套比较实用的字理识字 课堂教学流程,形成了初步的字理识字课堂教学模式。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字理识 字教学模式:读音——析形——解义——组词——书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 展示字的原始图形,然后出示概括抽象图,接着出示古体汉字,之后出示楷体汉字,在理 解字义的基础上将生字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最后,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合体字(会意、形声)字理识字课堂教学模式 : 读音——分解组合——解义——书写。在教学 合体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生字,让学生读准字音,分析合体字的结构。然后指导学 生凭部件组合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规律,学生在掌握基本字的基础上,了解 各部件的意义。接着,以字理为中心,寻求合体字中汉字与汉字的联系,进行合理联想,了解合体字各部分组合的内在联系及合理性。最后,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了解合体字各部 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及位置,巩固所学生字。2012 年2 月 17 日,我撰写的《低年级 象形字教学基本流程》一文已上传。5(5)、撰写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向教育专家名家、向同行 学习,一有机会就去听他们的课,反复琢磨与思考,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撰写了几篇教 学案例分析,于2012 年5 月21 日上传。同时,我也注意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 自己的成败得失,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撰写并上传了几篇教学心得。
3、总结阶段:(2012 年5 月——2012 年6 月)(1)、整理分析课题研究的相关的数据、材料。(2)、修改课题研究的相关教学论文、案例等。(3)、认真总结,形成《字理识字法的实践与运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做好了结 题的各项准备工作。
七、课题研究成果
1、学生识字兴趣越发浓厚。有很多老师怕教识字:量太大,字难记,容易回生。学 生学起来也非常头痛: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的乏味、枯燥,一个字多达十几画,让人看得 眼花缭乱,学的字多了,记得头脑发昏,张冠李戴。可是通过字理识字教学,学生识了字 理,一个个汉字就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 兴趣大增。学生不再把学习生字看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越来越喜欢上了我 的语文课。
2、学生识字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字理识字教学,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字理识字的 方法,学过的字不但知道怎么写,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写,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识字 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根据实际检测,学生当堂掌握率 98%以上,在单元自测中,识字巩固 率也在95 以上。
3、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进步。通过系统的学习,尤其是在认真学习了贾国均老师编 写的《字理识字教学法》、《字理识字研究与实践》和黄亢美老师编著的《文字学基础与字 理识字》后,我对文字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汉字的造字方法及演变过程 做到了基本掌握,学会了一些常用的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如:图示法、演示法、描述法、联想法、故事法、歌诀法、猜谜语法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努力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组织 教学,摸索出一套符合班级实际的字理识字教学模式,即:合体字(会意、形声)字理识 字课堂教学模式 : 读音——分解组合——解义——书写。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字 理识字教学模式:读音——析形——解义——组词——书写。本人多次在校、镇级上字理 识字教学公开课,获得好评。6
4、教师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我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 惑,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并将自己的一些收获与感想付诸笔端,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教育随笔、案例评析、研究论文,其中《运用字理识字,提高识字能力》一文获徐州市教 研室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二篇:字理识字学校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字理识字学校吟唱古诗结题报告
滑县向阳小学 张慧敏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经典诗文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而从现状看,我们的民族文化却在失落!从农村学生来看,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文明礼仪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把语文素养和人文内涵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要充分体现、落实这一目标,阅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古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鉴于以上认识,我开展把语文和音乐学科的整合,《吟唱古诗,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吟唱,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研究内容如下:
1、结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搜集整理了《古诗新曲》一书做为校本教材,教学生进行吟唱。
2、吟唱经典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探索引导学生吟唱经典诗文,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年来,学生在大量吟唱古诗文中,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陶冶他们的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塑造健康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文化底蕴也得到提升。
1、通过吟唱经典诗文,使学生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
2、在吟唱中,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文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语言、文化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吟唱经典诗文”的研究,教师在与学生的一道吟唱中也同时受到了人文的熏陶和厚实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课题属研究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家长对中华传统经典吟唱和人
(2)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3)围绕“经典诗文知多少”设计问卷调查及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研究对象,收集原始材料。
2、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
(1)观察收集学生在学校吟唱过程中人文素养变化的相关资料。
(2)学校以活动促教学,组织了合唱队、舞蹈队,对古诗进行表演。2010年6月1日,以“吟唱古诗,弘扬国粹”为主题,学校组织了《古诗新曲》的汇报演出,演出分为:传统节日篇、亲情篇、友情篇、哲理篇、爱国篇、立志篇、四季篇、思乡篇等等。给全校的师生奉献上了一道文化大餐。
3、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9月)(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2)编写“积累经典”文集。(3)学生经典诗文吟唱汇报。
五、课题实施过程
(一)重视自身学习,在“充电”中加快研究步伐。在我校“吟唱古诗”的校本课程中对经典诗文诵读有了明确的了解,认识到开展吟唱经典文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和音乐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诵读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使我明确了“吟唱经典诗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和今后研究课题的方向。
(二)提炼吟唱内容,提升文化底蕴。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取分时段进行,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顺序安排吟唱内容。
(三)营造吟唱氛围,把各项活动做细做实。
(四)教学品味经典,诗文香溢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音乐与语文相结合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五)活动精彩纷呈,学生快乐成长。
通过诵、背、唱、演、画等多种形式把活动做细做实,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吟唱的乐趣和魅力。
大型活动有: 1、2010年6月1日,以“吟唱古诗,弘扬国粹”为主题,学校组织了《古诗新曲》的汇报演出,演出分为:传统节日篇、亲情篇、友情篇、哲理篇、爱国篇、立志篇、四季篇、思乡篇等等。
2、结合课题研究内容,进行了手抄报评比、习作评比,获奖的同学颁发奖状,贴在班级“快乐之星”一栏中,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
3、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开展“课前一唱”活动。让学生吟唱经典,并做好学生的考核工作。
4、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吟唱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五、研究成果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对经典诗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小学生通过吟唱经典古诗文,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为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实践、摸索,证明古诗文的积累,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两年来,最主要成果:
1、教师方面: 开展吟唱经典文不但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进一步深化语文及音乐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吟唱的基本要则、主要内容和所达目标等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提高科研理论水平,转变教师原有的观念。
2、学生方面:
为了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经典、美文的魅力。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在准备阶段我进行“经典诗文知多少”问卷调查、在实施阶段,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开展“课前一唱”活动。让学生吟唱经典,并做好学生的考核工作。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进行经典吟唱、表演等经典学习游戏活动。进行日、周、月评价,确
第三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GS[2013]GHB1098
负
责
人:
朱彦文
工 作 单 位:
嘉峪关市育才学校
课题组成员: 贾艳萍、郑翀、胡晓玲、李萍、熊文
目 录
一、课题的题目.......................................3
二、课题的提出、背景、内容...........................3(一)课题的提出......................................3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4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5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6
四、课题的界定.......................................7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7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成果.........................8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8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8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9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9
九、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步骤......................10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10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0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11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12(一)系统理论学习,建构研究策略.....................12
(二)研究课堂教学培养策略,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13
十一、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15
(一)提高了教师的自我研修能力......................16
(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16
十二、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18 【参考文献】........................................19
/ 20
2013年10月我承担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立足于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三年来,完成了大量而细致的调查研究,期间我们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积累整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已结束,特以此报告总结我们课题组三年来的研究实验成果,展现我们课题组研究的轨迹,争取专家的鉴定和验收。
一、课题的题目
本课题题目为《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主要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形成自主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的提出、背景、内容(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的课堂教学偏重于“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能机械地理解接受文本。这种做法,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 3 / 20
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的力度。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我提出并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就是站在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角度,力求构建起一套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和手段,并最终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教育布局中的特殊定位,学校的在读学生大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我任教的班级,44位学生中有35位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其中13人是外省的)。学生大多为普通家庭的孩子,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学生的自主学能力、生活能力等比较薄弱。在日常教学中,这些孩子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孩子的父母主要以从事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为主,大部分人是集贸市场和路边市场的小商小贩。工作不稳定,早出晚归,每天和子女见面的时间很少,回到家里又忙于家务和休息,没有时间、精力去管理教育孩子。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这些家庭多数都是租住简陋的平房,孩子缺少自己独立的学习与活动空间。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的习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作业书写不规范,4 / 20
字迹潦草,不注意认真写字的习惯;课堂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而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听课不善于作笔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作笔记的习惯;作业中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不善于温故而知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复习的习惯;学习懒散,依赖性强,常常照抄作业,甚至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中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过程,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偏低,厌学情绪很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加强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进行学习引导,构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尤显重要。为此,根据本校当前具体情况,针对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确立了《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的实验课题研究。由此,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路子来。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并采取多种
/ 20
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时的心得体会。主要有: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2)培养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3)培养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4)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5)培养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是具备了积极的参与意愿与良好的参与动机。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的方法、技巧,也就是掌握了一系列自主学的策略,自主学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探索、理解、思考、质疑、接受、评价等,课外自主地选择,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理论价值:
⑴通过研究,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⑵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
/ 20
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⑷通过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四、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相对的是“被动学”和“机械学”。“自主学能力”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这里的关键词是“自主”:即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课题旨在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B.J.Zimmenrman)教授。20世纪90年代齐莫曼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理论。齐莫曼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作了研究并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
/ 20
践界的广泛关注,在继承我国古代自主学习思想和借鉴国外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也明确地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并对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有关自主学习的所有重要问题一一进行系统、全面论述的是华东师大的庞国维,主要体现在其专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2003.7)一书中。书中论述了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问题、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问题等。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慢慢养成习惯,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机,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提问,学会作业,学会复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就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五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课题研究,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素养等。
/ 20
研究成果主要有:
1、《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2、《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
3、《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厌学、不按时交作业、作业不工整等现象不断改变,许多学生能够积极提问。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仅仅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团结合作的关系,资源共享,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
3、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能够自主探究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来获取资料,完成自己的自主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强化。
4、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师生的负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学生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
/ 20
学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才会源源不断。
3、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倡导、实施新的学习方式。
九、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根据我校实际,主要针对我校六年级二班学生进行研究。主要通过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资料,边修改方案的做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自主发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为把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本特征寻找支撑与依据。
3、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
/ 20
问题。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班级、老师、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支持性环境和条件。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结果。利用个案研究以使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全程分为自主学习惯的培养阶段、自主学能力形成阶段和总结验收阶段三个阶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自主学习惯的培养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月)首先对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习惯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虽然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但他们也渴望学好,也想自主学习。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共同探讨交流如何进行自学及有哪些方法,通过自学如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养成相互交流的风气,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⑴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⑵学习课改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⑶深入课堂调研,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2、自主学习能力形成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2月)通过学生自己完成课前预习卡,预习情况评价,预习检测等活动
/ 20
不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学,推动学生自己学,教师指点迷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并严格要求,慢慢将其变成习惯。
⑴研究教师确定子课题,制定阶段计划。⑵按方案进入实验阶段。
⑶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效果分析,并针对问题调整方案,及时积累资料和成果展示。
⑷积累研究案例,分析研究效果。
3、总结验收阶段:(2016年1月——2017年4月)⑴课题组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⑵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反思、典型案例,装订成集。⑶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装订论文集。⑷准备鉴定验收相关材料。⑸申请鉴定验收。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
(一)系统理论学习,建构研究策略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边学习、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将研究的主要策略定位为:系统理论学习——细化研究课题。
1、系统理论学习。
/ 20
课题立项伊始,我们就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甘肃教育》、《教育革新》杂志上的相关文章。通过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明显提升,对学生的指导有了明确的方向。通过学习和研究,朱彦文和贾艳萍老师撰写并发表了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2、细化研究课题。
研究伊始,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课题组多次研讨、反复学习、细化课题,合理制定子课题,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预习卡”、“预习评价”、“预习检测”和“导学案”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自申报《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后,课题小组力求做到: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状况;做到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为课题研究活动的扎实、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研究课堂教学培养策略,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自主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导学、导语、导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策略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20
1、自主读书的能力。
制定出读书细目,利用班级图书角和教学楼内开放式阅览室加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培养,每生每学期至少读5本书。通过读书摘要、读书体会、读后感、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2、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有“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的要求,从低年级起就有“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学会查字典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孩子们一旦学会,会受益终身的。一旦和字典交上朋友,身边就会多一位老师。我们非常重视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养成。要求学生每人一本《新华字典》,并对字典使用明确规定,每节语文课上都要查1——2个字词,读准音,理解义。
3、口语表达的能力:每节语文课前,用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内容为唐诗宋词、经典篇目的积累诵读。
策略二:构建培养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三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导学、导悟、导练” 的教学策略。
(1)导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尝试学习,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触摸语言文字,初步感知知识。开始时,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因而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 20
(2)导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理解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这一切教师的教是替代不了的,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3)导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当堂练习。
①练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我们借助课件动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②练背。背诵是学生积累、吸收课文语言的重要一环。我们采用情景背诵法,让学生看着逼真的动画课件进行配音,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③练听说。听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听课、朗读、复述、答问、讨论、造句、口头说话等,这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机会,教学中教师认真设计练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十一、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
/ 20
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累积,且实验效果明显。
(一)提高了教师的自我研修能力
在三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潜心钻研理论,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勤于总结和反思,使新的教学理念扎根与心中。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们通过理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实验方法的研究,实验对象的分析熟练运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1、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
实验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明显增强,他们在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敢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自主学已经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出多样化,课堂质疑的触角延伸到课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普遍提升。学生的课堂状态发生较大的转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我们由衷感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被动接受,而是自己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敢与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3、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 20
由于教师运用导学案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明显加强,使得一大批优秀生脱颖而出。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本课题的研究,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使学生学会了主动、自主的学习。通过交流,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使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突出表现在:
⑴强化了自主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全体教师深切地认识到,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主体自我实现的过程,是释放学生能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语文课教学从教课文中跳了出来,树立了为学生而教,根据学生的学而教的意识。一年多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改变了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⑵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了他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了良好的广阔的语文环境,并努力诱导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主动地展开自主性学习活动,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了成绩。
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 20
通过课题实践,学生逐渐摆脱了对课堂和教师的依赖,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之前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能主动地提出问题,直接参与课本知识的讲解分析,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结论,而且课外知识的阅读量也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明显增强了。
⑷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利用“五步教学法”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语文转变为主动的学,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十二、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此项课题研究,参与者掌握了通过五步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自主性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1、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有效性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
/ 20
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仍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不断探究,力争使课前预习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达到最优化,教学无止境,吾将上下而求索!
2、课前预习设计的层次性具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做到既设计出适合每位学生的课前预习,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练习,让学生机械的做题;既让学生留有学习发展的空间,而又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挖掘出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力?这些都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
虽然本课题已结题,我们课题组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研究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入,很多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今后去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因此我们将不断努力,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永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4-05-11)禹城市辛店镇中心小学教科所
②顺城区将军二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2014-10-26)顺城教育网
③自主教育王明平的博客,国外自主学习的研究现状(2013-11-09 17)④庞国维,《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2003.7)⑤刘海红,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初探
(2010-07-18)
/ 20
洪洞县大槐树镇西街小学
/ 20
第四篇:浅谈字理识字法的特点
浅谈字理识字法的特点
自从参加课题以来,我发现了字理识字教学法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的科学性上,它符合汉字构形规律、人的认知心理和识字教学规律。
1、符合汉字构形规律。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象形、指事、会意字的表意性是不言而喻的,形声字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成,但即使是表音部分,也仍然是以象形、指事字为基础的表意符号,具有表意功能。这样的汉字决定了它的形与义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虽经隶变和历代的简化,汉字的象形意义大大减弱,但仍然保留着象形的残骸,可以借助教学手气追本溯源,使其形与义的关系显而易见。字理识字教学正是把握了汉字的这个本质特点,以字理为中心,从汉字字义上理解字义及构形、读音,特别是重视汉字各部分组合的内在联系及其合理性,使学生理解每个汉字构形的道理;以字理为中心,体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性;以字理为中心,寻求汉字与汉字的联系。
2、符合识字教学规律。字理识字教学重视循序渐进和直观教学的原则。
(l)循序渐进。字理识字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安排。在汉字中,象形字的数量不多,但它是汉字形成的基础。指事字是符号或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增加符号造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指事)字的组合。字理识字教学法把象形、指事字看成是最基本的字,认为教好了这些字再教会意字、形声字就势如破竹了。因此,教学内容宜按先象形、指事字,后会意、形声字安排。如先教“女”和“马”,再教“妈”就水到渠成了。
(2)直观教学。直观性是我国教学原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字理识字教学法鼓励教师运用多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在解析字理时,除了运用形象化语言外,还提倡使用形象物体,如挂图、幻灯、录像、电脑等,也可采用自然物体或象征性教具。如教“象”字,可以依次出示侧面向左的大象图、甲骨文“象”字、篆体“象”字和楷体“象”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象”的象形意义和大体演变过程。有时候还可引导学生直接实践。如教“看”字,可引导学生学学孙悟空做以手遮目远眺的动作。
3、符合人的认知心理。字理识字教学与人的认知心理具有一致性。
(1)重视形象思维。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儿童更是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不少已经十分抽象,看上去仅是点点画画。字理识字教学法主张将汉字的构形理据直观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加深了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
(2)增加理解记忆。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这是字理识字教学法的理论构想要点之一。字理识字教学法主张从汉字的构形理据这个根本的问题上找到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使学习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汉字的理解,从而强化了记忆。儿童的机械识记能力强,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理解识记,就“如虎添翼”了。
(3)引导知识迁移。在字理识字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字以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会意字、形声字的学习中,推及它们的字理。用它们表义时,多与其本义有关;表音时,大多能从这个基本字的读音上得到提示。这样,就能既快又好地学习汉字。这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
第五篇:字理识字教学八法
字理识字教学八法
字理识字教学内容丰富,操作性强。为便于教师根据汉字不同的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现归纳出八种字理识字教学的方法,简介如下。
1.图文并茂·形象法
象形,是最早的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形状的方法来造字,字形即为事物的图形。因此,象形字的教学应该根据字的特点来进行,即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让学生观察,了解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字形、字义与字音的联系,其中应重点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如“日”字的教学,先出示“日”字甲骨文形体⊙,像太阳形,○像圆形的太阳,里面的一点像太阳里的黑斑(有的说像太阳里的光);再讲解由⊙到日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演变为“口”,“·”拉长为“一”);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日”字的构形原理。
图文并茂·形象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适用于象形字的教学。运用这种方法教学象形字,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编制字谜·联想法
汉字的众多以及复杂的笔画和结构,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看到,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制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字谜是用暗示字义或描摹汉字形体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以文字为谜底的一种谜语。它分为两种类型:
① 揭示汉字形体的字谜。如下述字例:
乖:乘人不备(拆字法)。
碍:砸左边,得右边(拆拼法)。
更:与人方便(反拼法)。
囱:窗下(特指法)。
妙:少女(拼字法)。
泵:水落石出(会意拼字法)。
②揭示汉字形体、暗示汉字意义的字谜。如下述字例:
暗:站在两日旁,反而不见光。
泛: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
丸:本来圆又圆,原来是九点。
臭: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崩:一对明月,毫不残缺。躲在山下,左右分裂。辛:立着工作十个小时真辛苦。
制谜要求告诉我们,编制既通俗、形象、简短,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的字谜,让学生猜射,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或意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得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3.动作示范·示意法
汉语单音节动词中,有很多是表示人体动作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词义做示范性的动作,让学生从中领会动词的意义,掌握动词的构形特点。如“睁”、“握”、“踮”三字的教学:
张开两眼(动作)——睁(目字旁)。
五指收拢(动作)——握(提手旁)。
提起后跟,脚尖着地(动作)——踮(足字旁)。
动作示范·示意法,既可用于动词的词义教学和词形教学,又可用于动词的听写。它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动词的词义和使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形近比较·辨异法
汉字从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类型。独体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组合而成,合体字则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合而成。用其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数万汉字,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近字,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要解决这个困难,就要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区别形近字的异同,寻同辨异。重点是辨“异”,即区分形近字的不同点。辨异可从字音、字义、笔画、构件、结构和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如下述形近字的教学:
①货——贷:都与钱贝有关,故从“贝”。“货”字读huò,以“化”为声符,本义为商品。“贷”字读dài,以“代”为声符,本义为借入或借出。
②爰——爱:“爰”字中间是“丿”,读yuán,以“爰”为声符的形声字,韵母为uan,如“缓、暖、援、媛”等字。“爱”字中间是“冖”,读mī,以“爱”为声符的形声字,音节是ai,如“嗳、暧、嫒”等字。
③冠——寇:“冠”字从冖(读mǐn表示覆盖的意思),从元(人头),从寸(手),合起来表示手拿东西(帽子)加在人的头上。因此,冠字本读guān,指帽子,如衣冠不整、张冠李戴。“寇”字从宀(房子),从元(人头),从攴(读pú,手持器械),合起来表示手持器械闯进别人家里打人家的头,这种行为就是强盗行为。因此,寇字的本义指盗匪。
形近比较·辨异法,既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又能够规范学生对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
5.部首表意·求同法
在编撰字典、词典时,为方便人们检索,编撰者将同一偏旁的汉字归为一类,这个类就是部首。辞书中有三大部首系统:一是“形体型”部首系统,如
一、ㄧ、丿、丶、乛等部首,它们一般与字义无关(若按安子介辟文切字的理论,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是有其特定意义的);二是“形位型”部首系统,如“腾”字中的马部,“颍”字中的水部,“叛”字中的八部和又部,它们有的与字义有关,有的与字义无关;三是“形义型”部首系统,它按字形分部,以表意的偏旁作部首(即按义分部)。因此,“形义型”部首系统是辞书中主要的部首系统,它最能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合体字,尤其是在形声字的教学中,尽可能引导学生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部首都存在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顶、额、颊、颈、项”等字的意思,让学生认识页部的表义类属:从页的字,字义多与人体头部有关;分析“侈、伏、俭、儒、侠、仰”等字的意思,让学生认识亻部的表义类属:从亻的字,字义多与人的类别(儒、侠)、品行(侈、俭)、行为(伏、仰)等有关。
部首表意·求同法,是让学生掌握部首的表义类属,加深学生对汉字“据形知义”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汉字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望文生义”的理解能力。
6.构件分解·形缀法
有的合体字尽管结构复杂,给识字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应该看到,这些陌生的合体字大都是由人们熟悉的构字部件(简称为“构件”)组合而成,合体字的形、义、音是由构件的组合关系来体现的,这就决定了合体字结构的可分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合体字: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体字的形、义、音;再将合体字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读音和意思;然后再将几个构件连缀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构件与合体字在音或义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合体字。如“碧、染”二字的教学:
碧:①“碧”字读bì,本指青绿色的玉石。
②把“碧”字分解成“王(玉)、白、石”三个构件。
③将上述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碧”字:“王”和“石”表明“碧”是一种玉石,“白”表示“碧”的读音(此字演化至今,只能理解为两个字的声母相同,都是b),“碧”是从玉、从石,白声的形声字。
染:①“染”字读rǎn,本指把布帛等放在颜料里,使着色。
②把“染”字分解成“木(植物)、氵(水)、九(多数)”三个构件。
③将上述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染”字:把染料(古时染料多为植物的皮、叶、根)加工成液体,经过多次反复的染色过程,使布帛等物着色。“染”是从木、从水、从九的会意字。
构件分解·形缀法,是一种化难为易、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构件与字的内在联系,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这两个方面掌握合体字的形、义、音。
7.意义合成·义缀法
意义合成是会意字的一种会意方式。这种会意字的特点是字义为字中的构件义之和。因此,这种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应该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意思;再将这些构件义连缀起来,让学生理解会意字的意思;最后因义识形,让学生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这个方面掌握该字的形体。如下述字例的教学:
歪:由“不、正”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不正、偏斜。
套:由“大、长”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又大又长的东西。
腔:由“月(肉)、空”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肉体中有空洞的地方。
卡:由“上、下”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不来,下不去,夹在中间,读qiǎ。
意义合成·义缀法,是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这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意义合成会意字的意义和形体。
8.反义联系·辩证法
世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所谓矛盾的同一性,一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媒介,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二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非常有趣的是,有些汉字的形体、意义和造字方法正充分体现了矛盾的这种同一性。如下述字例:
表示树根与树梢的“本”、“末”二字:“本”字从木,“一”在木下,指示这是树根所在;“末”字从木,“一”在木上,指示这是树末梢所在。
表示大米买与卖的“籴”、“粜”二字:“籴”字从“入”,从“米”,表示从市场上买米担入家里;“粜”字从“出”,从“米”,表示把米挑到市场上卖出去。
表示空间方位的“上”、“下”二字:甲骨文“上”字以一条弧线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则指示在“上”面的意思;甲骨文“下”字则把短横放到长弧线的下方,指示在“下”面的意思。
上述三组汉字,造字方法相同,字形字义相反。教学时,我们可运用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用学习熟字的方法顺势迁移到生字的学习上,让学生掌握在形体和意义上构成反义关系的汉字,并从中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
综上所述,以上八种字理教学方法,涉及到汉字的各种类型以及字理识字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核心,以掌握汉字的形义音、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为目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为原则;在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打破传统识字教学所形成的“单打一”的平面格局,确立一种立体的识字教学的模式,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识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