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4:0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第一篇: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赣榆县青口第四中学

张化钦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新课程下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写作主体的潜力,把写作主体定位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观察,学生会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学生会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这样,学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生自己真实的感觉与体验,学生的悟性才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

体验

作文

教学

中学生作文是一种个性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对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学生在写作时体验到了什么就写什么;没有体验,就写不出作文,即便是写了作文,也不是表达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所以,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提出,既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它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回到了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它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作文,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新课改的核心要求。

目前的高考作文题所引用的材料不是古代的,就是外国的。不是古诗美文,就是名人轶事。有的甚至是一些虚构痕迹很浓的所谓哲理故事。这些材料远离考生,远离现实生活,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气息。高考题的设置如指挥棒一样控制着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作文训练也脱离学生实际,搞“假、大、空”的道德说教,心灵考问。忽视了中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不少学生叙事胡编乱造,议论故作高深,文风之虚浮让人担忧。因此,中学作文教学要密切关注学生生活,作文命题要贴近中学生的心灵,要彰显时代精神。一句话要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然而生活体验从来都不是主动撞上学生自己的。不置身于细雨下、微风里、蓝天里寻觅诗的踪迹,学生静坐冥想,是想不出好诗来的,中学生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繁重的桎梏,主动经历和体验才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善于体验的学生来说,一个特殊而具体的生命情境就会变成“诗意的东西”。生活处处充满诗意,学生的本领就是把自己体验到的生活的诗意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统一体。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音真实表达自己切切实实情感体验的过程。然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真实体验怎么办?有了丰富的体验不能表达出来怎么办?中学生如何才能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是中学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生活体验

“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主体全身心地进入客体之中,客体也以全新的意义与主体形成新的关系,此时,无客体也无主体,主客体的这种活生生的关系成为体验的关键。”①但并不是每一个中学生都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如让学生写“感恩母爱”话题的作文,一部分学生总是寥寥几笔写母亲送伞、督促功课、补衣等事情,缺少动人的细节描写和情感深度。大部分学生没有什可写,觉得腹中空空,这表明学生并没有深刻的生活体验。针对学生没有感受、体验,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可能的方式、手段、创造一定的条件、情景,诱导、激发学生相关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和欲望。1.开展体验活动

潇洒而浪漫的抒情诗人徐志摩,对泰戈尔创办的那所“把大自然当成绝妙奇书”,坚持在森林中上课的学校情有独钟,“再别康桥”之后,他一度为在国内办一所类似的大学而奔走,尽管终未如愿,但他经常带着学生走进茂密的树林,靠着梧桐树,一手拿书,一手指着蓝天白云讲授欧洲文与中国的诗学。徐志摩的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可能很难实施,但他的注重体验,积极开展自然体验活动的做法,确是开启了学生情感智慧的大门,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要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一次,为了让学生写好“师生情”这篇话题作文,我开展了“与实习老师联欢”活动,晚会上,大家尽情唱、舞、说笑,不亦乐乎,特别是师生手拉手肩并肩跳起了“兔子舞”,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触发,思维已经启动,随时都可能闪现出感悟生活的思维火花。

2。构建体验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情境。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因为“学习产生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②创设体验情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唤醒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记忆。促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如有一次训练联想能力的写作课上,我创设这样一个体验情境:生活中能够触发我们联想的事物很多,如月光、故乡的小路、一张照片,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请选择一个能触发你联想的事物作为题目,展开联想写一篇作文片断。由于情境的创设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活跃起来,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生活记忆被唤醒,在课堂上写出了一篇篇联想丰富、内容充实的短小作文。

前苏联作家冈察洛夫曾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然而进入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变得敏感而又容易陷入自恋、自怜;变得孤独,喜欢独立,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的写作就成为一种例行公事,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这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更广大的世界。扩大学生的胸襟,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出自我的圈子。从写自我、写学校逐渐扩展到对社会的关注。

二、唤醒学生的体验

中学生整天处于题海之中,渐渐体悟不到生活的真滋味。有时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大脑中冒出来小见解、小感受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无影无踪。这时体验式作文教学必须唤醒学生心中的体验。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方天空都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作文的欲望。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怀想天空”,一位考生由天空想到了高考前几天的生生活体验。他以质朴、真情的语言描绘了父亲在烈日当空下辛劳割麦的情景,最后结尾是这样的:“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对父母的深深的感恩之情,让人怦然心动,甚至 潸然泪下。正是试题中的“天空”唤醒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学生产生了不可遏止的创作情绪,以一种纯净的诚挚的心灵去勾勒、去描绘、去倾诉,怎会不能打动人心呢?作为中学生,他们有许多渴望:对童年的怀想,对青春无悔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不老的奢望,对纯洁友谊的向往,对忠贞爱情的憧憬„„。也许有共同的感受:颓唐感、虚无感、崇高感、卑微感、超越感、庄重感„„。或许有着共同的爱好、阅读、聚会、游历、听歌„„。这些共同的渴望、感受、爱好活跃于学生的心灵无意识层,它总是隐而不露地左右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创作欲望、倾诉情感等。作为教师要随时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这对于中学生创作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也是极其宝贵的。

三、引导学生倾吐心中的体验

有些学生作文功底略欠缺,对自己的作文感觉总是低人一等,他们认为自己的体验是薄弱的、幼稚的、片面的、缺少理性的,因此,不敢倾吐自己的真实体验,怕遭人嘲笑。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把不易把握的瞬间的、内在的、神秘的体验积极表达出来,是体验式作文教学一个重点。

1。注意使用情感化语言 卡西尔在《人论》中写道:“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但是这些运动是不能与任何单一情感状态相提并论的„„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力量。”这是说,艺术不等于情感,而是情感的外衣。情感本身是创作的动力。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悲伤或欢喜的情感体验。在作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性的语言——用会痛苦的语言、会流泪的语言、会欢笑的语言来写作。

请看某一学生写某一学生被撞时的感受:“我似乎把一切都忘了,四周一片黑暗,死一样寂静,冰一样寒冷,我想起了冠儿的温暖,那是痛苦的温暖。我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在黑暗中痛苦挣扎,任凭她一点点消失、模糊。却依旧不忘深深地默念着自己心中熟悉的名字——冠儿,任凭脑海中每一秒都忍受着钻心的痛苦、绝望。直到这世界:扭曲了、安静了、寒冷了、黑了„„”读着读着我们是不是也痛苦了、绝望了?

2006年山东一位考生写了“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中有这么一段情意浓浓的文字:“你说在你看到我的一瞬,便被我的清纯征服了。你认为清纯是一种美,你说那是我转学刚来到高二(3)的时候,老师带我走进教室时,我穿着一件藕荷色的上衣,面带微笑,在同学们的注视中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这时的你好像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清纯„„”读着读着是不是勾起我们情窦初开时的美好的回忆?

不仅是语言这种形式,结构本身也可以传达某种情感,比如采用倒叙手法。另外反复、对比等表现手法都可以用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作为形式而存在的,形式便意味着情感”。(王一川《意义的瞬间生成》第290页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使用个性化的语言

体验式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化的情感,那么与这种烙有学生主体生命痕迹的言语内容相一致。文章的语言也应是有个性化特征。即用个性化语言表达原创性的思想和真实情感。还举江苏某一考生写《怀想天空》为例,其中这样写: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第8段这样写:我做好饭,洗好 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饭便下地了。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这篇作文不铺张,不事张扬,素朴的语言勾勒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如“搞好”、“没本事”、“好好考”、“别紧张”,全是父亲的口语,饱蘸着浓浓的父爱之情,读来沁人肺腑,久久不能释怀,这正是个性化的语言带来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再看,另一位作者写的“怀想天空”:很小的时候,我喜欢在夜幕笼罩时分仰望天空,看明晃晃的月亮,看星星眨着惺忪的睡眼。那是迷恋童话的年龄,以为星星和月亮是从天堂窗子或是门的缝隙里的漏光,总希望有那么一天,自己会生出轻盈的翅膀,去看一眼鲜花满径的天堂。(金陵晚报6月13日,C叠第5版,作者连谏)这段充满着甜蜜梦幻般的文字,使人对自己遥远童年产生无边的怀想,确非一般中学生所能比得上。

上面两段文字语言与其认识相统一,呈现出个性特点。可见学生必须以属于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这样才是外在形式和内在体验的一致、融合。当学生富有个性的真实而又充满情感表达出自己的内在体验时,他人作品就是有了独特性、正确性和真实性。当我们读着学生真切的体验时,我们难道没有一丝的心灵颤抖和感动吗?

总之,体验是中学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丰富的体验,有了激情,才能有表达的欲望,作文才能一吐为快,才是好作文。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体验,让学生先有体验,在体验中表达,这才是迅速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①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第29页。②李高明:《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之友》,1998年第5期。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体育教学的实践探析

新课程背景下体验式体育教学的实践探析

摘要:体验式体育教学是在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生成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亲历某一体育项目技能发展,其能有效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的活动激情,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改进体育教学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

关键词:体验式 体育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38-01

体验式体育教学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使创设与体育教学内容尽可以一致的教学情景,课堂中能充分发掘学生对动作要领认知风格和动作自动化形成的规律,过程中反复呈现或还原需要学习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亲历某一体育项目技能发展的过程,并使学生能够从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和生成意义,以达到体育教学效果最优优化的一种教学理念或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特点就在于将学生置身于物化了的情景中达到学生知识获得与知识应用的目的,并且从中体验生命意义的存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的目标也不再单一,体育教学还要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因为在社会追求高效率、高节奏的时代背景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否有更健全的人格。而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正好改变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主题。而体验式体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在于使体育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适应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步伐,符合经济和社会的需要,有利与培养学生从事锻炼的兴趣和习惯,独立锻炼的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质发展打好基础。

然而,在具体的一线体育教学过程中,特别在较为落后的农村学校,场地狭小,器材缺乏,师资不足等因素制约了体育教学。而体验式体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权利,获得学习的体验,其基础建设以体育普及的需要和社会现实的可行性为前提,与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灵活性,选择性和农村特色,地方特色,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渴望,享受到?l锻炼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具体来讲,对于体验式体育教学,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作为体育老师,要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引导学生开发有利的体 育训练内容资源,并且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我县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树木很多,师生可以一起做接力棒,标枪等等。而河中的沙石可以做小沙包,沙袋。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考,变废为宝,用废弃的轮胎,塑料瓶做健身的简易器材。其次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利用,加以改善,提高利用率。通过这些活动,师生一起编制训练工具,不但可以拉近师生间关系,而且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氛围。转变师生思想观念,树立正确教与学的理念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依据教学目标,且以体育考试为中心,体育教学突出的是技术教学。而体育教学或训练的目标在于能在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是这只是属于少部分人,且为了达到目的,反复机械练习,使学生体会不了体育的快乐,更谈不上体验到乐趣。而体验式体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明白“我参与了,我体会了运动的快乐。”使每个参与到其中的每一个同学都体验到了体育训练带给我们的生命喜悦。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体育训练体验的机会

为调动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育训练的身心体验,教师一方面可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采用具有乡土特色,民族特色的项目,吸收了民间体育文化娱乐、娱乐活动的游戏。例如将学生很喜欢玩的纸飞机,打水漂迁移到投掷项目,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完成任务。再比如以前的民间老游戏如踢石子,迁移到跳跃的教学中,学生不仅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单脚跳等跳跃项目,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将多种感观相结合,增强学生体育训练趣味。健美操是现代体育中一项受青睐的项目,学生也很喜欢,但是对动作节奏的把握有难度。而中国武术很受男生欢迎,但比较单调。将武术和健美操结合,用当今很流行的有氧搏击操教学,既掌握了健美操又体验了武术,而且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灵活展开,使大家都体会到体育训练过程的愉悦。采用多样化教学,增加学习乐趣体验

体验式学习为寓教于乐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乐”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寓教于乐中的“乐”,一方面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另一方面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跑步是学生比较害怕的项目,采用情景教学,可以转化为乐趣。《冲出亚马逊》的电影学生多数看过,对其中激烈的战斗场面记忆犹新,采用电影中的情景,让每位同学用自己的方式摆脱对方,使“变相跑”一下变得自然轻松。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增强学生体育训练中的幸福感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价值观多元化”今天,教学评价自然也受到影响。体验式体育教学评价的评价过程不再是封闭式的,而应该是开放式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应将各种背景环境、外部变量都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过程,这有利于分析学生在怎样的情境下能有效掌握动作要领;评价的内容也更为全面,体验式体育教学评价不再专注于学生学力的评价,而是更为专注于学生的学力与教学资源的匹配度的评价;在评价功能则是通过诊断问题、改进教学情境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最优化体育课堂。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体验式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体验式学习

【内容摘要】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数学的难度比之小学要加深,但是相比较高中数学又是相对容易的,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是一个过渡时期,它是从简单的算术、方程、应用题等到复杂的函数、代数、几何等难度较大的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随着数学难度呈直线地上升,很多同学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思维,导致数学的成绩下降,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对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能够学好数学需要老师精心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信 兴趣 成功

初中数学相较于小学数学,其抽象程度加深,表达的方式不再似小学那样形象、通俗。它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求更加高,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不适应突来的变化,成绩也就迅速下降。而且,初中数学的知识点内容也相继增多,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更加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下降是很显而易见的。作为老师,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是每位老师的责任与义务。

一、让学生在自信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

在学习中,一旦丧失信心,那么他的学习之路就可能就此打住。很多学生在小学简单的数学学习中能够轻而易举的斩获高分,但是上了初中,数学难度的提高,方法的改变,老师的交替,学业的繁重等种种原因,致使一些学生的数学成绩如滑铁卢般下降,这严重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一些学生如果在成绩下降中丝毫没有丧失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那么在将来的初三复习阶段的学习中,成绩依旧能够取得辉煌。但是,如若在进入初中阶段的过程中成绩下降严重并且丧失学习的信心,那么将无法弥补。对此,老师在初中阶段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就显得异常重要。这一点常常被很多老师忽略,所以很多学生在信心建设这一块没有得到及时更正。为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对于学生要求不要太苛刻,让每个学生都做到尽善尽美,出现丝毫错误就言语相向,这是极为打击学生的信心的。其次,也不要把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相互比较,这样的比较无疑给学生树立了一种“我不如别人”的错误思想。也许老师并没有发现伤害到任何学生,可是已经在无形中给学生的信心造成了伤害。所以,让学生在自信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极为重要。

二、让学生在兴趣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学习兴趣是?W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人作为一种生物,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按照自己意志去行动的,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兴趣,学习的行为才能够高效地持久下去。有了兴趣,才会自己想去做做看,才会尝试,努力,没有兴趣会感觉被逼着做事情,干劲不足。在学习中没有兴趣,就逐渐有了惰性,有了各种推辞的借口。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很多教师对这一方法提出质疑,按照传统教学,学生一般只在课堂上听课,根本没有时间或者机会去接触外在世界来学习数学。其实,近些年来我们教育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要解放学生在课堂上的束缚,让学生主动去学,所以让学生在课外中学习数学,增进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变为可能。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积极性也大为增加,不用任何人监督或者督促就能自主学习。

三、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欲望,每个人渴望实现自己的欲望。成功对于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大多数人对成功都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可能因为正确解答了一道数学题而喜悦,也可能因为数学考试中取得了高分而感到成功。这些成功的体验也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上数学课堂,爱上数学这门学科。比如,当学生理解了有理数,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对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法则、运算等一些知识点的掌握也就在成功的激励下全面掌握。再比如,很多学生在做完一道有关圆的数学题目时,对相类似的题目一眼就可以找到解答方法,这也会让学生爱上有关圆的任何题目。上面成功的体验是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收获,老师的肯定也是学生成功体验的来源。对于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突然成绩进步,老师可以大加表扬,这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些学生爱玩、懒惰,不爱上交作业,结果突然有一天作业做得很完美,老师对此也要加以表扬。还有些学生成绩优秀,但是不擅长交际的学生,老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无论是学生自身所收获的成功,还是老师给予学生的成功的感受,都会激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加努力。

结论

让学生在自信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能够对数学学习重视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能够对数学学习更加自主,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能够对数学学习更加进步。

【参考文献】

[1] 林江琴.让学生在自信、兴趣、成功的体验中数学学习[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上).[2] 申晓梅.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J].学周刊,2011(18).(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七中学)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体验式学习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体验式学习

《生活中的透镜》课例研究报告

一:课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能否成功推进新课程的关键。课程改革使教材趋于多样化,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唯一法定文化的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使用着新教材,在实际的教学中跳不出旧的依纲靠本框,感觉新教材不好教了,知识不系统了,结论不明确了,自己很还适应,甚至很茫然,很苦恼。

当我接到区里研讨课的时间安排,按教学顺序刚好上到《生活中的透镜》或者《透镜成像原理》,老教材中一直是先讲《透镜成像原理》,然后再运用的实际生活中讲生活中的透镜,可现在新教材把生活中的透镜提前了,先从生活中认识透镜,有了透镜的体验,带着问题走进下一节的学习,即探究透镜成像规律。面对这样的调整,教师有些疑惑了,没有讲原理,学生能理解透镜成像特点吗?没有成像原理能理解实像和虚像的成像原理和区别吗?觉得新教材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本节是光学的重点知识,亦是难点易错点。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确定了我的课例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体验式学习

二: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1 团队

胡旭东 哈思丹 高波 林立 蔡元华 张翼研究行动

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 作课教师:谭群 3 行动流程

课前研讨 二次备课 课例展示 课后讨论 再次备课 课例展示 课后再研讨 教学反思 理论聚焦

三:行动回顾 【课前研讨】

当备课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怎样利用新教材把生活中的透镜讲透,让学生真正实现学在课堂,教在课堂,落实在课堂时,发现本节内容虽和生活息息相关,但面向全体同学,是否能很好的掌握各透镜的成像特点,让全体同学参与到生活中的透镜的体验中,在没有透镜成像原理的铺垫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还是有点疑难和困惑,我们一起对比老新教材的编排,明确教学目标,一起研究,一起商讨,知道了: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平台,即本节内容生活中的透镜3 要让学生主动思考,联系实际,动而不乱 4 教师要做好学习活动的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两次备课】

(1)个人备课:首先由我独立备课,通过对出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我知道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

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本节内容刚好与生活联系紧密,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经验理解生活中透镜的应用,透镜成像特点,及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为后面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铺垫。

明确课程标准,我继续研究教材,介绍生活中的透镜,要使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应该对它们有所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了解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际应用,感受“物理是有用的”,以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实践,体验生活中的透镜,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通过体验生活中透镜成像特点的不同,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应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透镜成像特点,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学会交流,学会思考总结,主动获取新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备课的同时,我有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如:本节课内容不仅多,琐碎:有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4块知识的内容,还有实像虚像的易错易考不易理解的内容,怎样合理的安排时间?已经有4块知识内容,新教材还把实像虚像的成像原理用光路图显示出来,它肯定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没有成像原理的学习背景下,虚像虚像在这这节课中究竟讲到怎样的程度?学生怎样才能很好的理解?

(2)集体备课:在办公室里,备课组进行了集体备课,大家根据我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大家解决我个人备课的困惑,大家研究决定首先要尊重教材,就是在施教时按照教材设计的流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进行施教,其次,因本节内容的多而繁琐,提出了以后面一节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光具座为导索,有序的进行教学,这样既能让整个教学有条不紊,教学思路清晰,而且能让学生从感官上再次体验透镜成像特点,还能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个很好的铺垫。集体备课中大家既达成了共识,:又产生了分歧:1:只讲生活中的透镜,并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起讲出来,将实像虚像及其习题再另增设一课时进行讲解,这样能把生活中的透镜讲的更透彻。2:在本节内容中把实像虚像一起讲解,让学生对透镜成像特点有整体性体验,对于照相机的原理在后一节的学习中在继续加深探究。

最后根据集体研讨情况决定先按顺序往后上一次,看时间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再上区里研讨课。

四:第一次上课的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实像、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据生活中亲身拍照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原理;

2.经历投影仪的现场工作,了解投影仪的原理;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得出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的透镜的现场使用,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体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特点的认识。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使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

2.对实像和虚像形成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幻灯机、望远镜、眼

镜、显微镜、胶片、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过相机吗?它最重要的光学器件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透镜这样的光学器件呢?

学生回答,展示图片、实物„

师:凸透镜有两种作用:改变光路使光路发生偏折和成像。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凸透镜的成像应用,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

新课: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提问:给武汉著名景点黄鹤楼照相,景点黄鹤楼是怎样进到相机底片上的呢?(提示从光路上思考)

生:景物的光通过镜头到达底片

师补充:光源的光到达景物,经景物反射后通过镜头,最后成像在底片上。

[师演示一]:给蜡烛照相

师:照相的景物 镜头 底片分别是什么?

生小结: 蜡烛相当于照相时的景物

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光屏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师:(1)物像镜头三者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2)光屏即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即像距,蜡烛距镜头的距离即物距,观察思考:照相机成像时,物距相距是什么关系?(3)看光具座上,像比物大,还是比物体小?(4)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5)怎样观察像的左右是否相反?

生:物像在镜头的两侧

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

照相机的成像,像比物体小 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可以通过向左吹烛焰,看烛焰往那边偏来判断。[生演示 观察并小结] 向左吹烛焰,光屏上的像往右偏,照相机成左右相反的像。2 照相机的结构和使用

小组观察讨论照相机的结构并讨论

(1)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还凹透镜?(2)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既能照全身像又能照半身像?由相机的哪部分结构决定的?怎样决定的?

(3)照相时有时照片很白,有时较暗,是怎么回事?又由哪部分结构决定?(4)相片是如何得到的?

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可以让镜头前移和后缩,镜头前移,像会变大,能由全身像变半身像。镜头后缩,像变小,可由半身像变全身像。

光线强时,照片很白,光线暗时,照片很暗。

教师讲解:光圈环控制通光面积,快门控制通关时间,在照相时,光圈环和快门共同配合,控制进入相机的通光量,使底片达到合适的感光程度。

教师讲解:来自被摄物的光经照相机镜头会聚在胶片上,胶片上有感光物质,胶片曝光后发生化学反应,景物的像记录在胶片上,经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底片冲印得到相片。

小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指光屏上能接收的像)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过渡:凸透镜只能成缩小的像吗? 二:投影仪

对比照相机,观察投影仪的结构 结合实物,图片,和生活经验思考

(1)物距像距的关系?物距小于像距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______,屏幕相当于______?凸透镜 光屏(3)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师演示二]

对比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结构

(1)投影仪中的平面镜有什么作用?

改变光的传播途径,是胶片成的像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那我们要在屏幕上看到正立的像,胶片应该怎样放置?

[学生演示],胶片倒放使屏幕上出现正立的像。三:放大镜

师: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像吗?

[学生活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看指纹。

师提问:(1)放大镜的实质

(2)放大镜成像时,物像还是在凸透镜的两侧吗?(3)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生小结:放大镜的实质是凸透镜。

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教师补充:成的虚像,光屏无法承接)教师演示: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提问:放大镜的实质是凸透镜,那能成缩小的像吗? [学生活动]看远处的教学楼成倒立缩小的像。

提问:凸透镜既能成倒立的也能成缩小的像,既能成放大的又能成缩小的像,由什么因素来决定?

生: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决定成像特点。四:实像 虚像

小组讨论:实像虚像的区别

实像:光屏能够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光屏不能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仪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 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小于像距

投影仪中的平面镜作用:改变光的传播途径,是胶片成的像出现在投影仪前方的屏幕上

三:放大镜

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 虚像

实像:光屏能够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光屏不能承接的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

五【课后讨论】

听完本节课后,大家针对此课展开了交流讨论: 好的方面

一:联系生活,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物理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尽量让学生来思考回答,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养成思考,交流,沟通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小结实现知识的应用。

二:思路清晰,利用光具座为导线,既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铺垫,又让本节课干净,清晰。为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特点提供了直观的感受,加深成像特点的理解和记忆。三: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观察,对比的学习方法。值得思考的方面 四:本节把照相机的知识讲的很细很全,很完整,以光具座来理解原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学生仅通过观察光具座上的成像特点,当时确实也能理解知识,但是这个知识点是中考中易考易错的知识点,仅通过观察没有学生自己的体验很难把知识点应用,或者还有很多同学下来可能就忘了本节课的内容,下来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本节的内容,这样没有很好的实现减负增效的效果。五:

本节课注意了学生的观察,讨论,思考,联系实际,但是学生的体验环节不是很够,比如:照相机虽然生活中学生都有体验,但平时的体验中是没有思考活动的,能不能把照相机拿到课堂上来现场体验呢?变体验变思考,把无形的体验教学用到课堂上,教学效果肯定要显著些,同时也要主要如果加入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的体验活动放出去了能否很好的收回来也是要思考的问题。六:

照相机的内容全了,细了,但是它的成像原理学生又是后面一节的内容,学生还没有学,提出物距像距的问题,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是否会一知半解,到后面的学习中是否会像没有煮熟的饭再次加工时就很难再煮熟了,这些很细,有深度的知识是否放在讲完了成像原理之后再来讲解,前面先只让学生体验凸透镜成像特点,从体验中理解并当堂记忆当堂课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这样把前面内容节省下来的时间,讲解后面的实像虚像,并把实像虚像的知识点通过光路图的演示一次性讲解透,因为这个知识在后面的新课中是没有再现了。

六【再次上课】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初步判断实像、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亲身拍照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原理;

2.经历投影仪的现场工作,了解投影仪的原理;3.通过光路图的展示,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的透镜的现场使用,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使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难点:

1.通过观察,使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像的特点。

2.对实像和虚像形成初步认识。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凸透镜、幻灯机、望远镜、眼

镜、显微镜、胶片、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过相机吗?它最重要的光学器件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透镜这样的光学器件呢?

学生回答,展示图片、实物„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凸透镜的几种应用,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 新课:

[演示一]:取下幻灯机的镜头,把投影片倒插上,在屏幕上不能成像.再装上幻灯机的镜头,屏幕上出现清晰的倒立像.师:.猜测刚才所加的镜头是什么透镜?怎样判断?

生:凸透镜,可以把它置于太阳光下,改变镜头到光屏的距离,如果光屏上能出现很小很亮的光斑则证明是凸透镜

师:.凸透镜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生:凸透镜的作用:改变光路和成像,在这里凸透镜的作用是成像.[演示二]:光具座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把凸透镜置于光具座的中央,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改变光屏到凸透镜的位置,使得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师:请同学们观察蜡烛此时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并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回答下面问题: 1.光屏上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2.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3.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

生:蜡烛此时在光屏上出现了倒立的,缩小的像,说明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生:活的中的照相机,摄影机都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生: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学生活动一]:在我们桌子上就有一台老式照相机模型,各小组仔细观察并讨论 照相机的主要结构、各结构对应的作用? 生:镜头—凸透镜,作用是成倒立缩小的像.调焦环——调节镜头前后伸缩,照出远景和近景 机壳——形成暗箱

底片——相当于光屏:承接像。

师:来自被摄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胶片暴光后发生化学反应,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我们掌声进行鼓励.师: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的原理,生活中除了刚才看到的照相机还有哪些应用? 生: 数码相机,摄影机,他们的成像原理和普通相机相同,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象。演示课件:展示生活中从最古老的相机到现在先进的各式各样的照相机,摄影机。

师:现场就有一部数码相机,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它的成像特点,谁愿意当我们现场所有同学的摄像师呢?(学生给全班同学照张集体照,再找一个同学给刚才拍照的同学照张单人照)(现场气氛活跃)

师:数码相机成放大还是缩小的像?怎样理解缩小

生:数码相机成缩小的像,因为最后数码相机取景器里看到像比实际的人远远小,所以数码相机成的是缩小的像。

师2.回忆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可以取景器里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原因是,数码相机里有一个五棱镜结构改变了光路,使最后看到正立的像 演示课件:

二:投影仪 过渡:

师:刚才拍的照,大家想看吗?像太小,后面的同学看不到,能想办法让大家一起欣赏吗? 生:想看,可以通过投影仪让所有人一下都看到照片。(学生回答很积极,热情很高)

师:把前面现场照的照片连到电脑,通过投影仪放大,教室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的照片给与充分肯定。师: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生: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师:我们还是通过光具座来演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光具座上保证凸透镜位置不动,让物体适当靠近凸透镜,使物距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教师演示:光具座上投影仪成像原理

1.光屏上有什么现象?

2.生活中的应用就是投影仪,投影仪的原理? 教师演示: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像

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提问:要想观察到正立的像怎么办?

投影仪要想在屏幕上成像怎么办? [学生活动]将幻灯片倒插到幻灯机里。演示课件:学生观看各种生活中的投影仪 过渡:凸透镜能成正立的像吗? 三:放大镜

教师演示:光具座上放大镜的原理

师:光屏上能承接到像吗? 眼睛能看到吗? 看到什么特点的像? 说明什么问题? 放大镜的原理?

生:光屏上没有承接到像,但是通过眼睛能看到像,在实际蜡烛的后面又一个正立放大的蜡烛的像,说明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也是放大镜的原理。[学生活动]放大镜看底纹,看字 小组讨论:生活中的放大镜

[学生活动]小组通过装水的烧杯看字,通过水滴看字

[学生交流]装水的烧杯或者矿泉水瓶把字放大了,通过水滴看字,字也是放大的。四:实像虚像

小组讨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除了是否正立,是否放大,还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照相机投影仪的像光屏能承接,放大镜的像光屏不能承接。师:1.实像、虚像有什么区别?能否用光屏承接;

2.实像为什么能用光屏承接? 演示课件:边演示边提问

师:有光线到光屏吗?实际光线吗?实际的什么光线?眼睛能看到吗?

生:由实际折射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有光线进入眼睛,所以眼睛能看到。3.虚像为什么光屏不能承接?

师:有光线到光屏吗?光线会聚到一点成像了吗?

眼睛能看到吗?为什么?有光线进入人眼吗?眼睛看到的像是真实的蜡烛吗? 生:有实际光线到达光屏,但是光线没有会聚在一点,不能在光屏这一侧成像。眼睛能看到,因为有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但人眼总感觉光沿直线传播过来,所以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人眼看见的虚像,师小结:实像是实际折射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眼睛能看到像.虚像是实际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眼睛能看到像.生小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的的虚像

提问: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利用的是凸透镜成像,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吗?

[学生活动]放大镜看远处的景。

师:凸透镜什么时候成怎样的像,我们下节课再研究。当堂练习

1.下列不是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2.物体通过下列光学器件可以成放大的实像的是:

A.照相机

B.投影仪

C.放大镜

D.平面镜

3.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像。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工作在 教育 前线的青年教师,深知落实在课堂的重要性,而备好课,上好课是落实在课堂的 前提。作为一名年轻 老师,上好课,上出特色课,是需要经历磨练,不断给自己学习的机会,上公开课是就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前后一周的准备和最后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很多:

一:抓住学习的机会

公开课:展示给区里所有老师,自然是要精心准备,把很完备的课展示在老师面前,那完美的课是怎样形成的,这段时间里,经历了精心备课,研究教学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怎样上好课,在整个过程体验才是最真实的,为什么从第一次备课,到最后的备课,虽然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可中间的教学过程形式多样,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才适合学生,教材里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要好好研究,才能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才能很好的用好教材。学生一碗水,教师一桶水,为了上好课就得大量的查资料,思考,一次上好了一节课,一生上好了无数节课,到后来,课课都是经典,课课都是好课。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从生活中感受物理知识,也让物理知识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水凸透镜等带到课堂,通过富有启迪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习兴趣,学生兴趣高,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很好的调动其积极性,活动对其来说就是享受,愉快的体验,从当堂练习和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来看教学效果显著。

本节课以幻灯机成倒立的像导入新课,引发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且也先入为主,让学生形成实像是倒立的的知识认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热情和动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照相机生活中学生都会用,都喜欢用,现在把照相机带到课堂上来用,对学生而言很大的兴趣,再用照相机给正在上课的同学照相,这下全班的积极性都提高了,好多学生专门摆了个姿势来拍照,最后拍下的照片,利用现代的投影仪直接放大,让所有同学老师都看到自己,它们的兴趣又再次得到了提高,有了兴趣,有了亲身的体验感受,理解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的实像一点都没有问题。

对于放大镜,看指纹,看字,利用水滴,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来观察放大现象,最后看窗外的景物又再次引起认知冲突为下节课做好准备,全课的设计都是在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下完成,教师只是在一旁引导,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研究教材,用活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

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学生都寻找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制定的新教材,比如这节内容,先从生活中的体验出发,在介绍凸透镜成像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有的老教师用惯了旧教材,觉得一定要先讲原理,再讲应用,结果出现部分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课后让学生记忆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老是出错,或者时间稍微一长就忘了,只好到考试前又记,致使一些物理课为记忆而教,为考试而授,从而忽略了学生从体验到认知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就像我的第一次上课,整个一节课下来,讲的知识点来说比我的第二节课更多更全更系统,学生能听懂吗?能!有生活经验吗?有!照全身像,镜头后缩,半身像,镜头前移。可是学生能讲知识点转移吗?自己在做题目时,能记起这样的生活体验吗?我想能记起的真的是少数,而按照我第二次课的教学设计来看,虽然知识点不多,可是教材的教学目的不就是这些知识吗?而且通过学生体验所获取的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特别深刻,掌握了知识点,才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所以新教材没有出现更多的知识点,就是要让教师更好的把教材用活,熟悉大纲,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精神为自己的思想,这样上课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教的轻松、学得愉快。

第五篇:新课程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我与教育报刊小论文

新课程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新课程下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一、在生活实践中写作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生活是写作的泉源,已成为众人的共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分数这根指挥棒的淫威下,学生们个个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又如何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于是我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

二、通过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给类教育报刊成了同学们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小学生作文指导报》,更是让大多数同学爱不释手,“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每学

年阅读两一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我让每个学生学年初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针对学生书籍少的现状,鼓励学生自愿征订一份教育报刊,教育报刊种类达到10余种,我在班级搞了一个图书箱,让每位同学献出自己喜爱的书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也拿出自己收藏的书。我还通过向学校图书室借等方式,把图书箱搞得小有规模,把读书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视野。

三、在合作交流中提高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我特别重视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的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作文教学中,我尽可能以满腔热情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珍惜学生的写作成果,让学生看到劳动的价值。其途径与方法主要有:(1)在评语和作文讲评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学生作文有一点长处,一点进步,都及时予以肯定。(2)把好作文录音后放给学生听或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3)办手抄报,刊登好作文向全校发行。(4)把优秀作文推荐给报刊,争取发表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班里学生的作文时有在省级、市级、县级比赛中获奖。

这些做法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现在他们千方百计找素材,争着写,个个都想成为大作家呢!

下载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下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

    关于体验式作文教学 ——从两节作文复习课说起 第一节,陈倬莹老师:《善待文题,提分吸睛》。这是一节模拟考试作文评讲与中考作文复习课,上得很用心。陈老师准备了《模拟考作文选......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个性化作文教学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观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习作的指导下,我尝试着新的教学习作观,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乐于动笔,写作能力有很大地提高,......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济南实验初中语文组陈皓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会泽县第二中学 董学江 [摘要]: 高中物理新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

    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浅析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 吴长宪 毕节市长春中心校 摘要:新深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它要求课堂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

    浅谈新课程下低年级识字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低年级生字教学 李 宁 【内容摘要】 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

    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的最基本的形式,它的教学优点是可以根据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