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4:1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第一篇: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8年12月12日

结合洋思、东庐、杜郎口3个学校的案例以及我个人20多年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3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我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曾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认为在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说教学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整体阶段来讲,初中学生就进入了相对独立学习的阶段,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独立性就得到了全面提升。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也称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水平是最近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是先学后教的心理学依据。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点拨、启发、引导才能解决。从专业角度来讲,有效教学就是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而“先学”就是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就是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那么,先学的“学”与后教的“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先学之学有以下3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后教的“教”也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 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根本的在于促进和完成这一转化。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3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是这条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布卢姆认为只要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就能够帮助“笨”的、“学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而且学得一样的好。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快”即快反馈。这些策略的精神实质与“掌握学习”是相同的。只有让学生学会了才有兴趣,学会了才是进步的动力。因此,对不同起点、不同基础的学校、教师及学生,教学应该是不一样的。(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第二篇: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先学之“学”有三个特点:一是超前性。从时间上讲,先学后教就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二是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的基本环节。三是异步性。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先学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后教之“教”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要力求全面系统,但是教师的教一定不能全面系统,而是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它的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

一、出示尝试题;

二、自学课本;

三、尝试练习;

四、学生讨论;

五、教师讲解;

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练习”。课堂教学五环节:

一、出示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在汇报时,“后进生”有优先权;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

3、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第一个 “三”指三个追求: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 “三”指“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指六个教学步骤: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4、卢仲衡老师的“自学辅导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可以自己做相关练习题;

四、评议,就是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

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5、黎世法老师的“异步教学”,主要步骤:

一、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

二、启发,就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

三、复习。梳理一下自己已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四、作业,也就是练习;

五、改错。学生做了练习,学生相互改错。

六、小结。

这几项教改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于教授认为: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许多优秀教师总结出这样的教学过程:教——扶——放。按照我们实验的体会,这个转化过程可分为教读、导读和自读3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教读阶段。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而学生一旦进入独立阶段,就必须先学后教了,所以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具有内在的联系。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

1、钱梦龙教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这种教法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为理论设计基点,以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三主”和“四式”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这一理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的教学结构模式,即“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其操作方式为: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颖难问题。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提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需要10分钟左右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检查学习效果。第六步,总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习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及进得到强化。

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金华一中于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于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学案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即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讲学稿”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拐仗,让学生尝试自学”。它肯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讲学稿”像一根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正如该校校长陈康金说的:“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除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外,讲学稿还是学生的练习册。东庐中学的教师除了“讲学稿”,教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此外,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考评也紧紧围绕“讲学稿”,东庐中学测试或考试时,教师通常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目标。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和装订,就成为很好的复习资料。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于教授提出: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美国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是这条规律的教学实践中的创举。“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有以下三条:第一,目标导向。“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清晰明确的目标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处于期望的、有目的的控制之中。目标导向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都有达标感。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由于目标模湖不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第二,反馈纠正。布卢姆强调指出,通过频繁反馈和按照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帮助进行纠正,可以及时弥补和纠正群体教学所必然带来的不足和误差。布卢姆和他的学生花了近十五年的时间证明,在掌握学习的条件下,各年级的多数教师能够利用反馈——纠正措施获得一个标准差的效果。第三,循序渐进。布卢姆认为只要从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识、先决技能、初始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地提供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就能够帮助“笨”的、“学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学生像“聪明”的、“学得快”的、“有才能”的学生那样学习,而且学得一样好!所以最终的学业成绩的分布应该是“负偏态”的,多数人的分数将集中在成绩测量的高分一端。

“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低”即低起点,“小”即小步子,“多”即多活动,“快”即快反馈。这些策略的精神实质与“掌握学习”是相同的。

显然,上述三条规律是有内在联系的,对各条规律的内涵的理解也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只有深记得全面地理解各条规律的内涵及其相互的关系,并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

第三篇: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

规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规律二: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处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规律三:温故而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一切教学都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第四篇: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策略。

大家都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我觉得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的如何,关键是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相吻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有效备课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二、有效指导。

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三、灵活运用教法。

学生的参与程度与教师传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关系很大,如果知识难度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脱离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识过与简单,学起来毫不费力,学生就会感到厌烦。只有难度适中,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以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充分激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的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四、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的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注重过程教学,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我们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

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尽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五、注重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

我觉得应该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见微知着。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

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永保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动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六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六讲主要讨论教学的规律,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分别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只有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

区。先学之学具有三个特征:超前性、独立性、异步性。后教之教具有三个特征:针对性、参与性、开放性。“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

2、洋思模式;

3、杜郎口模式;

4、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

5、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

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

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就是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最根本的也就在于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具体来说,也就是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主要教学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1、坚持传授

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

2、注重学习过程本身的教学。

3、坚持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

1、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

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

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

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

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告诉我们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转化而成的。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和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的“成功教育”就是这一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创举。“掌握学习”的核心策略:

1、目标导向;

2、反馈纠正;

3、循序渐进。“成功教育”的教学策略是“低,小,多,快”四字要诀。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南通陈厝小学翁丽云

回想自己毕业后的几年,在教学上就是一个茫茫然的迷途者,不明白一堂课中该教什么,怎么教,只知道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更未曾反思过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心中感慨良多,在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但也涌起丝丝惭愧,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起码是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现在才更清楚地意识,教学必须有效,追求高效教学。说说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吧。

在这本书中,余文森教授就把教学的有效性放在第一讲,过玉米地掰玉米的隐喻形象地对应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指标:

一、学习速度;

二、学习结果;

三、学习体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余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学的几个表现。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众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参加小语学科工作室课题研讨

会议时,张校长就点出了:很多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从第一课复制到最后一课,从一年级复制到六年级,成为雷打不动的铁三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懂得……道理

而目前教学,我们部分老师恰恰忽略了这点,上课时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以致于出现课文中该教的内容没有教,有些内容却一再重复等现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明确了教学目标,就会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实际上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余教授又“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论述,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更是每一名教师的发展方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随着课改的深入,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渐渐发现,由于过分注重情境 的创设,课堂热闹了,但教学效率却低下了。记得一次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课堂上也出示有关图片的辅助教学,老师极力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学生却反应平淡,最后也勉强上完了课文。课后一位老师的点评一针

见血:这篇课文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背景知识了解不充分,仅靠几张图片,阅读也是没法有效进行。在第四讲中,余教授就说:“你不能绝对化,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凭借或工具。”一个形象的比喻又点出了情境的价值: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创设情境,就得有效地辅助教学,而不能成为摆设,否则,就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就让学生直接把“盐”吃进去了。

余教授还归纳出了几种教学情境,并结合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窦老师就巧妙设置了教学情境。开始上课,窦老师就说:“今天课上,要为同学们带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们学校的一位校友,他叫史铁生。这位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今年已经54岁了,21岁的时候,突发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双重灾难,并没有让他倒下去,他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读到了什么。”

简洁的语言所描述的作家不幸的遭遇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介绍作者的同时也介绍作者的作品,把“情”激发了出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也把那种“境”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那种情境,整堂课的教学也就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进行,课堂效率怎会不高呢?

当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得并不周全,但看了这本书确实带给我不少收获。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不断学习,把收获播种入教学行为中,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十讲主要讨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问题。校本研究即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

教学型教研是以教为着眼点,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成果主要呈现样式的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教学型教研在课例研究方面 的运用多于它在课堂和案例方面的运用。课例主要涉及与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关的课堂中具体的教学事件、教学行为,与完成教学任务直接相关。课堂则不单是教学活动的场所,而是师生活动的综合性环境。案例是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的。在教学型教研中的课例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1、一人同课多轮;

2、多人同课循环;

3、同课异构;

4、互助式观课;

5、邀请式观课;

6、反思式观课。反正,无论是哪种课例研究,都应具有教学性、研究性、实践性。

研究性教研以研为着眼点,这种研究一般以“课题”为载体。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的确立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学科背景、经验基础、兴趣爱好、教学意义、实际可能。课题有不同的类型,比如规划课题和个人课题。其中,个人课题是指有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个人课题”具有以下特征:

1、从研究目的看,主要

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从承担者的角

度看,由教师个人自己确定并独立承担。

3、从研究内容看,一般是小课题。

4、从研究方法看,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5、从研究成果看,强调“做得好”还要“写得好”。确定课题后,就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在开展研究后,要注意课题研究方案的验证性、探索性、教育性。最后,总结研究成果时,要整理和描述、评价和解释、重新设计。总而言之,一份相对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其构成主要包括: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已有研究成果;

4、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

5、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6、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学习型教研,是以学为着眼点,旨在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学习型教研在

广义上可以被看作一切有利于教师教学的直接或间接的准备性研究活动。教师学习的意义:

1、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为学生而学习;

2、对教育教学的意义——为教学而学习;

3、对教师个人的意义——为自我而学习。教师学习可以采取读书、读“图像”、读“人”、“第三条通路”。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盘点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及对问题反思,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三维目标确定与教学目标虚化分析上,在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因此,为了让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关注学生 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可是因为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使教学目标虚化,表现在:

1、知识和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2、过程和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的分析上,说到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突出表现为:

1、教材受到了冷落;

2、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

3、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的分析上,虽然新课程改革下使教学进步很大,但也有些问题不容忽视,表现在:

1、强调了学

生的独特见解,却忽视了对文本的

基本尊重;

2、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即自主建构,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即价值引领。

3、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的分析上,提到学习方式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教学方式上面出现形式化,盲目化,具体表现在:

1、“对话”变成“问答”;

2、有活动却没有体验;

3、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4、课堂有温度却没有深度;

5、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第五篇:听完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

听完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收益很大。其中“洋思模式”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一亮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从中立或客观的角度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是一个准确的事实判断,有着过于主观、绝对和不切实际的色彩。不过,教育工作并非仅仅是关乎事实判断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需要有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付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充分表达这种精神和情感属性,它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责任心,有助于树立教师坚持教好每一个孩子、永不言弃的精神理念。

在洋思中学,老师会“怀着歉疚的心情”给学生补课,他们把学生的落后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在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中,令人感触最深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充满了教育关怀的学生观。他们从不挑剔、不选择学生,而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尽心的老师。”洋思中学要求教师将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差生身上,讲课的起点、课堂提问和课后辅导的重点都是差生。在洋思中学,处处都“执着地洋溢着一种教育的博爱精神、对学生的赏识与信任精神,这即是‘爱满天下'、‘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的精神。”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所表达的教育追求是任何一种负责任的教育所必需的,这也是教育的艺术魅力所在。

课程中提到的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论述,这句话中,“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在我看来,听起来很是简单,但其实意味深长。“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

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要站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高度,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变为以智力开发为主,让学生掌握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学会怎样创造性地学习。

下载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文森:有效教学绕不开的三条规律(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盘点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及对问题反思,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5篇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读完《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之后,我深有感触,也受益匪浅。这本书语言简洁朴实,内容浅显易懂。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展示了精彩的理论依据,为教师怎样......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六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六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六讲主要讨论教学的规律,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分别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知新”—......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八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八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八讲分析了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包括了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和创新性等八大......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盘点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及对问题反思,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九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九讲 《有效教学》的第九讲主要讲的是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以及专业引领。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研究的......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十讲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的第十讲主要讨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问题。校本研究即校本教研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平易的表达 深刻的道理 ——读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后有感 读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是一年以前的事了。今天想起来依然还饶有兴趣。 余文森教授是国内课程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