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总结
“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阶段小结
大悟县新城中学课题组
田忠宏
一、课题概述
“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是2004年市教科院下达到我校的研究课题。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让我们的语文老师进一步明确“读、说、写”教学不仅是个体的活动,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综合能力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与教学水平。初中语文教学有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的语文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层制订训练计划,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总之,“综合教学”是指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把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纳入语文教学范围之内,使课内训练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本课题实验基于“大语文”教学理念,着眼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值得大范围推广。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校长熊齐云、常务副校长丁强亲自担任课题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另有三名副校长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同时也得到市县教科院、所领导专家的帮助指导,市教科院的董中华先生、县教科所吴普明先生、徐改云先生在百忙之中多次亲临我校关心指导,课题组全体教师在此对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实施过程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综合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时间及阶段为:
2004年9月——2005年元月为学习准备阶段;
2005年3月——2005年12月课题可行性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2006年3月——2007年元月,实验研究阶段
(一); 2007年3月——2008年元月,实验研究阶段
(二); 2008年3月——2009年元月,实验研究阶段
(三); 2009年3月——2010年元月,结题总结,研究反思; 2010年10月专家论证,结题验收。
三、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与目标
1、对象为七、八、九年级学生。
2、目标:
①读、写、说综合教学的一般规律; ②读、写、说综合教学与新课标的关系; ③读、写、说综合教学的板块结构; ④读、写、说综合教学的教法与学法; ⑤读、写、说综合教学融合点的开发和利用; ⑥读、写、说综合教学中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⑦读、写、说综合教学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利用; ⑧读、写、说综合教学水平与能力的评估体系。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综合实验”要求教师从整体把握读写说的教学目标,变分别教学为整体教学,整合读写说三者优势,共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2、联系性原则:读写说既是相对独立的教学个体,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规律,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同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3、主体性原则:“综合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探究,了解特征、掌握规律、学会运用。
4、差异性原则:在实施“综合教学”实验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基础水平的差异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照顾两头,促进中间”,让优秀者领跑,让落后者跟上,让中间部分保持前进速度,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5、科学性原则:“读写说综合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结合语文新课标科学引导学生在读写说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6、创新性原则:“读写说综合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观,抛弃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思维训练,注重创新实践,注重过程体验。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去体悟语文魅力与特色。让大语文观、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过程体验这些当代思维理念和模式融入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五、经验与成果的积累读写说三者既有联系,又各有特点,读写说综合教学的核心是“综合”,肯定的是读写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这绝不是说三者可以相互替代,混为一谈。读写说是三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读是写和说的基础,写和说是读的发展。可以说,写和说的材料源于读,写与说的表现形式源于读,写与说内容的观点和思想也是从读中得来。
(一)关于“读”。
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和规律,首先是感性认识,然后才是理性认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向前发展。因此,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读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大量、广泛、深入地读,才能让学生在大量已知信息中进行梳理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就是在读的过程中积累了语文知识,训练了思维,丰富了语文素养,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意识。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和默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法,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第一基本功。我们课题组的语文老师,都十分注重在实验中狠抓“读”的环节,落实“读”的教学目标。例如,课题综合组长高炜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时,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来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和本课题的实验目标。授课教师没有在诗歌的体裁及诗歌的写作背景与方法上花过多的时间,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诗歌的阅读上。第一,配乐朗读,利用视频再现曹操面向大海,站在高山之巅吟颂《观沧海》的壮观景象,让学生领略大海的浩瀚与壮阔,进而领悟诗人豪迈博大的胸怀。第二,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共同演绎一代枭雄与豪杰的齐天激越与豪情。第三,通过分角色与分组朗读,让学生去领悟和感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江的广阔和诗人驾舟踏浪的风华意气。第四,再通过默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体悟离人感伤的情怀。就这样,课文的内容、景物的描写、诗人的情怀,通过反复的读一一为学生接受,成为学生新的知识积累,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把需要三至四课时的内容,用一课时完成了。第五,在读的基础上,辅以写和说的训练。写的训练通过改写马致远的《天净沙》来完成,作课堂练习;说的训练是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改写成景物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白话文,在下一节语文课时作为课前演讲材料。高炜老师的这节课,既突出了“读”的训练,又将写和说的训练在读的基础上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效果很好。
以上主要是课内读的训练,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训练也不可忽视。因为,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在校内课堂上,还要走出课堂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不仅如此,学生的语文实践也要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落实、去检验。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一是精读,二是泛读。实验老师在学生课内阅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我们指导学生阅读的具体方法:一是与语文相关的文章或知识要详读,理清思路,抓住要点,做好读书笔记,实现内化。古人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的是读书一定要做笔记。因为再好的头脑都有遗忘的时候,笔录以后就可以长久地保留下来,以备不期之用。二是要制定相应的读书计划,对必读的大部头著作采取零敲细啃的方式,对借来的书籍采取突击的方式,坚持每天读一至数小时的书,必须持之以恒。三是对一般的书刊文章则可采取泛读的方式,开卷有益。四是对传统的文化和外来文化做到有选择地阅读,学会采用批判的眼光去对待它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五是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异端邪学、黄色书刊等有害的东西。有害书刊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实验教师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且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我们实验教师想法设法为他们营造阅读的空间和氛围。一是成立各种阅读小组,比如古典文学欣赏小组、鲁迅作品精读小组、外国文学泛读交流小组、科幻作品阅读交流小组等。二是各班都开辟了不同规模的读书角。全体同学自愿捐献几本书刊,有的一人就捐了上百本。对私人贵重书籍则登记造册,交换借阅。三是各小组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四是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演讲比赛,鼓励优胜者。
(二)关于“写”
我们实验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注意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认真的梳理总结,学习效果不好。往往是这也知道一点,那也知道一些儿,都是些零零碎碎的东西,用的时候又记不住,不是没法用就是不敢用。这样读来的东西作用不大。那么,应该如何提高“读”的作用和效率呢?我们的结论是读写结合,边读边写。前面的一种读书方法,是一种单纯的“读”,目的性不明确,可能是为了猎奇,也可能是欣赏,还可能是消遣,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读写说综合教学”,把读写说紧密结合起来,在读的基础上,添加了写和说的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①课内作文。实验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在题目、体裁、字数、时间上不作规定,学生写好后就交教师批阅。教师批阅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可口批也可笔批;可单独批改,也可集中批改;可以是教师批阅,还可以是学生间相互评阅。总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锤炼他们的写作技能。
②课外作文。要求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生活,去挖掘素材,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实验教师江光宏、朱光道还经常把自己写的下水作文发到学生中去传阅,或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去引导、启发学生。因此,他们两个班有四个同学在全县作文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并有多人在学校举行的作文竞赛中获奖。
③创办习作园地。我们学校从2004年“综合教学”实验开题以后就动员各班自编自创手抄报。学校每月出版一期《学生习作选编》,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刊登出来,在全校传阅。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水平作用较大。很多同学都以能上校刊为荣,还在下面暗暗较着劲!校刊上的作文是不能弄虚作假的,只要是有人检举习作抄袭,是要登“报”通告的,并要求该文作者公开向全校师生道歉。各班的手抄报也各有特色,有《小荷月刊》、《春芽》、《三月》、《新星》、《墨香》、《笋》、《追求》、《明天》等,刊物虽小却渗透创作小组成员们的心血。每张小报都有报头,并注明了日期、期数、主编、责编和指导老师等项目,分版排列,大小为十六开纸正反两面,文字插图均由学生手抄手绘。
④写读书笔记。学生课外阅读时,往往不爱记笔记。实验教师针对这种现象,及时纠正及时引导。比如课题组的张红斌老师要求学生记阅读“流水账”,即每位同学都要记载自己阅读文章的题目、作者、文体、篇幅、内容摘要、名言警句、新颖佳句、精彩片断、心得体会等内容,有时还根据不同学生指定具体的阅读对象和范围,定期检查或抽查。这样“逼”了一段时间,他们班的同学大部分都养成了自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⑤写观察日记、随记、大事等杂记。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或东拼西凑,或胡乱搪塞。写的事件往往是“牛头不对马嘴”。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例如有一次,课题组教师田锋在上作文辅导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谁知道今年第一次打霜是哪一天?你第一次看见枫叶红了又是哪一天?”“谁记得去年的第一场雪是几月几号开始下的,下了多长时间?”全班竟没有一位同学能准确回答出来。什么原因?因为他们平时就没有留心去观察这些东西,更谈不上把这些东西记下来。那么在作文中如果要写这些自然景色的话,他们就只能胡诌了。由此例可见,学生写观察日记作用极大。为此,我们实验教师便经常查阅学生的观察日记,并常常与他们交换意见,作必要的指导。
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综合教学”实验启动以后,学生发现语文课与原先不同了,活动多了,大家学习语文的热情高了,甚至连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过去学生很少找老师问问题,而现在很多学生经常围绕着语文老师问这问那,还不时出现一些热烈讨论的场面。这种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将进一步推动语文教改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发展,同时也说明我们的“综合教学实验”的效果是十分显现的。
我们课题组的实验教师经过认真的讨论分析,发现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字、词的基本功不扎实;第二,不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更谈不上准确;第三,字、词逻辑,事理逻辑混乱;第四,普通语法错误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小学语文荒芜严重,没有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学生语文知识层面,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断层,表明这些学生在小学的某个阶段语文基础薄弱(“掉了链子”),影响了后期发展。二是后面继任的教师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补缺”。这些问题给我们实验的整体推进带来了一些困难。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出了一个警示:绝不能放弃这些在知识上有了缺陷的学生,因为这不是他们的错!三是我们语文教改本身也存在某些缺陷。或许是教材,或许是课标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觉得教材弱化或淡化学科理论,突出学生的过程体验,这原本没有错。但弱化、淡化基础理论到什么程度,还有待实践给予一个相对准确的参考值。不过,我们在教学中感到现行人教版教材把过去绝大部分的基础理论都去掉了,而教学时又要常常使用(如词性、句子成分、标点符号等),特别是在考试中也经常考到,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因此,我们建议语文教材中还是要适当的增加一些“词性”、“句子成分”、“文体”等基础理论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关于“说”。
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做行政领导的不愿给教师作报告;多数学生家长见了自己孩子的老师显得手足无措,甚至连话都不会讲了。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老师都很有水平,在他们面前讲话害怕出错,不敢讲。学生在课堂上不爱讲话既有这种心理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教会学生去说,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提出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的“三步训练法”。
第一,要引导学生敢说。课题组的熊宁生老师在教阅读课文《杨修之死》时,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学完全篇。学生开始不敢说,熊老师设置了第一个问题:“是哪一件事情直接导致曹操杀死了杨修?”学生回答:“是杨修猜出了ˋ鸡肋ˊ的意思,曹操借口杨修扰乱军心,将他就地正法。”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把这件事讲述出来。熊老师的第二个问题是:“曹操杀杨修的原因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杨修必死。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接着同学们把后面的六个小故事讲了出来,解决了主要教学目标——读和说的训练。熊老师的第三个问题出来了:“曹操还是很欣赏杨修的,或者说曹操还是很惜才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又讲了曹操吃了败仗后而厚葬杨修的故事。最后熊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第四个问题:“从课文的材料中你们认为杨修是个什么样的人?曹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经过充分的讨论,有人说:“杨修很聪明。”有人马上反对:“他如果真聪明的话就可以躲避曹操的杀害。”最后得出——杨修是个爱耍小聪明的人,而曹操则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一代奸雄。
第二,要激励学生想说。课题组长高炜在激励学生想说方面颇费了一些心思。一是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二是在讨论问题时鼓励学生多说;三是经常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要求每个同学都说;四是举办小小故事会要求大家轮流说;五是分组做传花击鼓等游戏,点到谁谁就讲一个笑话或表演一个小节目;六是组织各个读书兴趣小组开展“亮一手”的竞赛活动;七是每节语文课前由学生开展5分钟的演讲活动,讲一条新闻,说一段故事,评讲一件时事,报告一则天气预报等均可;八是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做好记录,定期评价,特别是对在学校或校外获得荣誉的学生一律请上光荣榜,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他们班学习氛围更浓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更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活动中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第三,要训练学生会说。“敢说”“想说”只是初级目标,“会说”才是终极目标。能够展现出说话的技巧、才能和艺术来才算“会说”。要想真正让学生达到“会说”的境界,决非是一件易事,也绝非一日之功,而要靠他们日积月累,终其一生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能达到“会说话”的最高境界不会有很多人,但这并不妨碍让大多数学生成为“会说话”的人,我们相信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课题组的高家福老师为了训练学生“会说”,采取创设情境的办法效果十分显著。情境一:“他乡遇故知。”甲:“老伙计,好多年不见,想死我了!”(握手,拥抱),乙:“是啊是啊!也想死我了!”乙:“唉,你怎么跑这儿来了啊?有么事吧?走,我们先找个地儿喝一杯,边喝边聊。”甲:“好,好!我来做东。”(第一轮交谈结束)情境二:“酒店交心。”乙:“兄弟,你这些年在哪里高就啊,伯父伯母还健康吧?家里情况怎么样?”甲:“不瞒你说,当初在机关总想混个一官半职,后来年龄大了眼看仕途无望,前几年下了海,自己开了家小公司,做贸易的,有口饭吃而已,父母还扎实,生活基本能自理……听说你儿子出息了,到澳洲留洋去了,到底是书香门第呀!真让人羡慕啊!”乙:“哪比得上你老兄ˋ财通三江利达四海ˊ,那才叫一个阔哟!哈哈哈,来,干一杯……”情境三:“问路”。有一天你独自一人外出,访问了一个同学,碰到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你要向她问路,你该怎么开口?①“大嫂,到大智路怎么走?”结果是:“滚蛋!谁是你大嫂,你妈才是你大嫂!”②“阿姨,请问往大智路怎么走?”答:“哦,大智路,坐3路公汽到大智门下车再转21路公汽再走三站路就到了!”问法不同,效果当然就不一样,通过各种各样的情境去体悟语言奥妙,让学生知道交谈的场合不同,交谈的内容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学生掌握了这些特点和技巧后,就产生了自设情境在同学间互问互答的欲望。老师作为指导者随时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学生交谈的内容丰富了,技巧也明显提高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把这些各种情境下的对话记录下来,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就会取得很好的说和写综合训练效果。
根据“综合教学”试验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原则,实验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读写说”的教学目标,整合三者优势,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因为三者统一于语文教学目标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实验对象身上有机融合。打个比方说,读写说三个渠道的信息就像三根导管的营养液全都输进了学生的体内,经过分解、内化就变成了学生的内在知识积淀和潜能,结果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增添了新的能力。同时,根据实验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原则,读写说又是三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不能混为一谈,在具体实验教学中要有所侧重。再者,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存在着差异,还有基础与能力上的差异,这就更增添了实验主体的复杂性。因此实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验中要采取各种不同实验手段与方法。在总体上我们采取了“抓两头,促中间”的方式,来平衡实验效果的整体性,对单独个体我们又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个案,区别对待,力争补上“断层”、接上“链条”,确保大面积的获取实验成果。
当然,实验的方法还有多种,训练的方式又各有千秋,我们课题实验收获的成果也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表述。就是上述文字也恐不成章,记错之处、表达不当或观点不妥之处,还望诸位学者专家不吝赐教。就此草草收笔。
六、各种实验成果另编辑成册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帮助
第二篇:课题总结
课题工作总结
“我要学------三段一思” 教学模式是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2010年所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的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历史学科的特点做一下小结。
“我要学------三段一思”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结构分为三个阶段、一个反思:即第一段:学什么:锁定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心中有数,前进有方向,有目标。第二段:我来学:体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第三段:学为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验收,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知道学为所用,有成就感。一思即反思,思考所得。
2012年4月我做了一节课题展示课,即九年历史专题总复习《两次工业革命》,因为是专题复习课,面对中考,和新授课还不同,为了体现三段一思的教学模式,所以在第一段学什么的环节,我首先用大屏幕给出了中考说明,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侧重点,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在第二段我来学这一环节,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对所要复习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用表格的形式给学生列出了大概的提纲,然后由学生回忆、讨论、合作完成表格总的内容,教师及时加以引导、指正。因为九年级学生面对中考,这些内容要求学生能记、会记,所以我给出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然后由一名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来完成记忆效果的检测,从而真正的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且为下一环节学为用打下了基础。在第三段学为用的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组复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学为所用。最后还设计了一道合作探究题: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你怎么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为下一环节做准备。在反思环节,我意在引导学生本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我记住了哪些内容,还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但由于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这本该由学生思考所得的内容就由我来完成了,这是我觉得本节课有点遗憾的地方。最后,因为本学期3月份正好的我校的科技节,所以我呼吁大家在有兴趣并且有时间、有精力的情况下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的参与。能够和现实生活、和身边的事相联系,我觉得这是本节课最大的意义所在。
以上是我以《两次工业革命》这节课为例谈了一下我是如何践行“我要学——三段一思”这一教学模式的,此外,我还多次参加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课题学科培训会、课题综合培训会以及听评课活动,这些活动都有效的促进了课题的实施。
当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在这节课“一思”的环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把握的不是很好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方式——高效课堂。
第三篇:课题总结
今年,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及时而广泛地开展了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课题实验活动,经过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目标。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工作法已失去了它的市场,一个“自主、合作、探索”的教风与学风正在进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自主学习的时空渐趋拓宽,以此同时,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展,英语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力求体现如下目标:
1、全面性。素质教育第一要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受益。
2、主动性。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需要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变被动式的吸收为主动式的探索,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探究性。教学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合作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相互沟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总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为体现“全面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这一实验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一)、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满足学生这种需要,我们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首先,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的位置,服务者的地位。
其次,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学习,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的任务。
1、扩大自主空间,改变学习地位。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
2、提倡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过程,是若干个体共同协作,相互提升和影响的过程。我们充分发挥每一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彼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巨大的磁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与创新意识。
3、引导质疑问难,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老师,敢于用批评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亲自参与问题的解决,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的素质得到发展。通过开展课题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积累、语言 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
2、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
四、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改水平。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加强科研能力的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改水平,使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2、探索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享受到浓浓的乐趣,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就会尽情地释放,我们的课题实验目标将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来。
第四篇:课题总结
绿怡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2012——2013第二学期)
这学期来,我校深入进行《随笔化写作》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子课题的研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想要的目的。下面就对这学期的课题研究做全面的总结。
研究目标:这学期来,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我校教科研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反思,推动整个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业务能力、专业能力的提升。
研究成果:通过半年来的研究工作,能够明显感觉到教师的专业水平显著提高,教学能力明显上升,教学研究和反思水平相对于以前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语文教师能够做到情境为主,活动为先,体验感受,动笔成文。重视对学生习作过程的指导,习作兴趣的培养,注重对习作的修改和评讲。很多老师设计的随笔化写作课能够与时俱进,添加进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进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和目的。通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师们明显感觉到因为有了现代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和完美整合,整个课堂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升级。
研究手段:课题研究只有深入课堂,和自己所教学科紧密结合才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本学期我校的课题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随笔化写作》方面。
1、狠抓理论学习。利用教研组活动空隙,组织校语文老师对随笔化写作方面的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让所有老师对目前最前沿的观点,论点和相关论据了如指掌。
2、开展相关活动。这学期,语文组老师除了进行理论学习,武装自我外,还组织了两次教学评比活动。首先是教学设计评比,我们精心做了策划工作,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引。教师的教学设计篇篇都别出心裁,亮点倍出。有的紧跟时代特点,有的结合电视节目,还有的抓住学生喜欢的话题进行设计,总之是花样翻新,新颖别致。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方面
1、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开学初期,学校教学部门就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开展了有效的培训工作。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培训,指导和帮助。培训工作分为白板操作培训、信息理论指导、专家现场示范、名师点评纠正等几个环节。培训下来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校4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能够灵活运用白板教学,实现了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
2、通过评比活动展示研究效果。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校主要通过开展相关的评比活动来展示我们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收获的。首先我们在四月份开展了一次以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为载体,结合各科教学为内容的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从各位教师上交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来,大家都能够在设计中体现媒体的运用,以媒体的介入来促进课堂的生动和更高效,实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们在五月份又举行了一次教学课件评比工作。同样要求教师设计一个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教师们利用现代网络平台,结合学校教学条件,创设出风格迥异,别具一格的教学课件。
虽然老师们先后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收获了累累硕果,可是课题研究是无边无际的苍茫大海。我们知道,我们所撷取的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而已。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继续沿着先前的道路,在课题研究的旅途上鼓浪前行,采摘明珠。
合肥市绿怡小学
2013-6-8
第五篇:课题总结
结题报告
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由我组申请的课题“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历经准备阶段(2011年9月—12月)、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的研究,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现将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汇报如下,敬请专家组评议。
一、课题研究基本问题和理论依据
1.近年来,社会及家庭对青少年健康都比较关注和重视,但由于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其现状并不理想,我国许多学校正处在发展中,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课时间得不到保证,导致青少年学生的耐力、力量等部分体能指标以及肺活量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学生视力近视年龄越来越小,近视率居高不下。2005年一项针对38万多名学生的监测显示,7至18岁的城乡男生平均身高比2000年监测结果分别高出0.7厘米、1厘米。体重和肥胖的学生比例迅速增加。但是,学生多项体能指标却呈下降趋势。如肺活量,2005年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85毫升、303毫升;乡村男生和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了237毫升、259毫升。另外,2005年和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也绝大多数下降,如7至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3.7厘米、3.9厘米。
2.2007年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北京全面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出席启动仪式,国务委员陈至立主持启动仪式。足以体现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课题颇多,也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最近才提出的体育口号,对本课题的研究,目前还都是刚刚起步,还是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想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滁州市中小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制度,让学生自觉的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本课题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教材教法等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二、研究任务、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和任务是在不同环境下实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我们选择了水平
一、水平
二、水平三具有典型代表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有以下几项任务:
1.认真学习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2.分析滁州市体育教育工作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3.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4.确定六个年级为试点,进行一年跟踪调查、研究。
5.组织督查对各年级“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抽查。
6.总结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年级如何最有效地实施“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并定期交流观摩。
三、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 3.对比法
四、课题组的分工情况
蔡卉、朱承平、周海军:课题总负责人,主要调查研究、撰写开题及结题报告等。
柴爱民: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和调查分析工作。
董新生: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调查研究及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
吴涛:负责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资料分析工作。
五、研究条件
1.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要求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对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做出具体安排,确保在下学期有一批学生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合格或优秀等级,获得“阳光体育证章”和“阳光体育奖章”,以此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2.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廖文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近一个时期,教育部出台了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如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将达到标准作为“学生评选三好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体育课时;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延长课间操时间,推广课间体育活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等,众多措施的出台,给“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
3.本课题组人员由专职体育教师组成。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同时有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4.理论资料有图书馆可以查阅,各种文件在县教育局可以查阅。实践材料有一线教师在活动中收集。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课题组按实际情况将研究调整为四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是2011年9月—12月,全面启动,展开理论学习,拟定实施方案。第二阶段为具体落实,分片实施与跟进研究阶段,时间是2012年1月—2012年7月,按实施方案开展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材料。根据国家新政策,充实研究内容,做好学生阳光体育冬季
长跑活动的跟踪调查。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是2012年9月—12月,分析总结实施材料、汇编相关材料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1.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教育部部署了2008年工作重点:大力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广泛、深入开展。市教育局成立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县(市、区)、各中小学校成立相关组织,加强领导,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课题成员多数参加了此项工作的具体层面,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通知国》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及省市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在实地工作中有了理论依据。
2、我县对学校体育工作历来比较重视,高度关注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近三年陆续出台了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制订了学校体育工作奖惩考核机制;逐年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增加体育教师的招考比例,实行体育教师三级培训制度,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以上说明我县的学校体育工作基础是好的,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体育工作的氛围。我校制订了详细的宣传计划,大力宣传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我校中小学生自觉地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
动。
4.深入学校,开展调查,收集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资料。本次研究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水平
一、水平
二、水平三三个阶段,通过全面抽查和样本校的调查。
七、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1.教育部、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决定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非常及时,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在学校均能有效地组织实施,完成率100%、有效率85%。
2.“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引起了中小学校长的高度重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校制订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近一年来,学生体质状况有所改善,中考体育如: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成绩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4.“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推动了体教结合工作,促进了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开发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运动项目(如手球项目),对学校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5.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程度;其次是场地、器材等外部因素,与三个层面环境因素的差异相关性没有显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