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时代的音乐课堂
信息化时代的音乐课堂
巨野县高级中学
刘晓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音乐课堂也打开了一条教学改革的新路。如今的信息技术早已走进了音乐教学课堂。这些技术辅助音乐教学模式,创设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知识信息容量。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主宰课堂、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音乐教学方式,提高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上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许多音乐教学资料都可以从音乐网站上查找,下载,许多网站都有mp3音乐,而且音效音质都不错,文件容量不大,适合教师存放在电脑资料库中,可实现网络共享。Flash动画歌曲还有与之相配的画面,歌词字幕,这使得学生在熟悉歌曲,了解歌曲内涵上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更要发挥网络作用,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资源,根据需要,从网络上查找、获取资料,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
学生对生动、直观、形象、动态的信息比较容易接受。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在综合处理和控制声音、图像、影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音乐教师将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用于音乐课中,可以使音乐语言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通过筛选有益于音乐教学的素材,能创设意境,学生感官受到刺激,使它们觉得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现成的知识,更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应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恰如其分的为他们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作和创新的能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高效率,增加教学的容量。但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否则,如果脱离音乐教学实际,过分强调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则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屏幕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之中。因此现代信息技术不是全能的,只有老师根据课堂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上的最大优势。
第二篇: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许多高校也开始实行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代共同进步。笔者就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当前我国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以及在今后大学课堂改革中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化 大学生 课堂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6.054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Information Age
SHEN Xiang,LIU Jianji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Guangdong 51136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any of the college classroom also started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which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school's own development,improve students’ achievement and school teaching level,but also to continue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progress with the times.It conduct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troduced and presented under current urgency of the information ag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strategies in the future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Key words information;college students;class teaching;reform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参加的课程进行积极的认识和学习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所掌握的各种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将知识转化成日后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① 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和方法
1.1 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
大学作为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它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学课堂的教学特征,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比如有的学者就将大学课堂教学的这种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1)大学的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注入了教学过程中。(2)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或者是职业倾向性。(4)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多样化。②
1.2 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大学课堂的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进行,实现教学目标。这个过程是一个将技巧、策略和技术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对大学的教学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1)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大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也就是说,大学中所有的教学课程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它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此。③所以,任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存在,它是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能否长期存在,或者说教学方法的作用有多大,都在于它能否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体,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他们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发起者、实现者和体验者。到底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制约,需要考虑他们自身的发展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学生来说,本身就要有学习热情。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师要掌握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方法是对技巧、技术和策略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有很多,关键是看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和教学的自身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技术、技巧和策略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说,那些脱离实际、脱离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行的,无生命力的,无意义的。④所以,一定要结合实际、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实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从普通高中进入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由于本身具有的众多缺陷,使人们开始对其进行改革,反对基础教学的“死记硬背”,提倡“自主学习”,反对基础教育中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合作学习、参与式教学”等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行改革之后,各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改革后的方式,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仍然是老师占主体地位,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开展,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只是在座位上听,这就不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造成了学生之间缺少配合,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较差。这样的教学方法正在受到信息技术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想实现这一转变,就要使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相互衔接,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彻底改革,从而使教育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第三篇:论文:信息化时代
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以及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的文化。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在高中阶段,对学生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让学生学的知识用上一辈子。人们在获得生存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人们所必需的知识范围与能力素养的范围急剧扩大。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滞后于现代科技发展,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很不够的,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的。正因为如此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普通高中数学课中设置“课题研究”,即“研究性学习”,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具体一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认识知识探究与问题探索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探究、发现和改造等一切活动中进行决策的基本能力。
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是不断发现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并不断询问‘为什么’,研究的目的是提出新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经指出:“教育力图达到的目标不是完备的知识,而是充分的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说得更精辟且形象:教学中应“授之以‘渔’”,而不仅是“授之以‘鱼’”。
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不仅是我们教与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模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学会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一句话就是培养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这也就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
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呢?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可分为两个层次,开始是知识探索型学习,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研究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社会阅历较丰富后,再进行综合性课题研究性学习。
一、课前准备
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可以课前提出一些研究性问题,让学生先行探究。通过自己收集资料,甚至进行数学实验,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进行想象和猜测,然后再去进行检验和证实,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去表达所发现的数学事实.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建构”。如:在引入弧度制这一节的学习前,先布置学生利用平几知识研究:角度制在运算过程中有什么不便?圆心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从中能找出一种新的角的度量单位吗?甚至让学生设计、实践一些数学实验。又如:学习概率前,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研究硬币正反面出现的频率等。再如在学习“统计和概率初步”前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分实验小组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研究,搜集有关数据并整理。结合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一步学习本章节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完善调查设计方案,使调查更科学,结论更可靠,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课堂教学
(一)善用课本
新教材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多章节附有相对应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互相交流等方法继续深入学习。教材中也增加很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数列中数列知识在储蓄、贷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又如:教材的每一章节前言部分都以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引入,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学习自己寻找答案,再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它实际问题中。不能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粗略带过场,甚至将高考不考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删掉。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拓展课本 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应该说是比较典型性的,它将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应用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起着指导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例题的教学中,可以留下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多角度探讨,总结多种解法,这就使得课本内
cosx1sinxcosx,可以让学生自容具有拓展的可能。如例题:求证 1sinx己讨论归纳,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结果学生自己就可以归纳出多种解法。讨论的过程可以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一问一答甚至抢答等多种形式。一道比较简单的例题,通过自主的探索、讨论,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等式的证明实质就是由异化同的过程,在变形的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逐步凑出目标。作差、作商是证明等式或不等式的常用方法,而化归则是数学中很重要的思想。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展示一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误区;模仿课本例题编一些习题、应用题等,从而融会贯通拓展思维。
(三)走下讲台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总是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全部向学生灌输,不知不觉就把教学过程变为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发现、探索知识、体验发现过程的机会。到头来好象讲了很多,其实效果不一定好,有时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余地,效果可能更好。所以,在教学中尽量不要将课本现成的知识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体验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试探、猜测”的情景,模拟数学家的活动,去体验数学家是怎样由实验而归纳,由类比而猜想,由发现到证明的艰难思维、认识活动的经历。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师生的互动。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尝试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正弦、余弦定理的图象和性质”第二节课,我就曾采用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的方法。先用多媒体平台显示正、余弦曲线的图象及其变化情况,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其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对应的X值,当sinx≥0、sinx<0、cosx≥0、cosx<0时对应的X的解集。然后请学生代表上来汇报他们观察分析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并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对曲线的相关性质作了深入的思考,思维活跃,印象深刻,把性质归纳整理后,我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例题和练习。也是由学生来充当小老师,作解题示范并讲解,回答同学们的质疑。在这过程中,我则以学生的身份倾听,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他们的思维过程,关键时候则通过提出质疑、建议等方法,有序地控制课堂教学深度、广度、进度,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学生们学习的兴致很高,从开始没有人敢上台,逐步到很多同学主动要求上讲台当小老师。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同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走出课室
就中学数学教学内容来讲,不能只考虑代数、几何、三角之间的联系,还应该研究数学与现实世界各种不同领域的外部关系和联系。如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货币流通和商品生产经营等的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一方面获得既丰富多彩而又错综的“现实的数学”内容,掌握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另一方面,学生也有可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中去.课本有些跟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内容,学生必须经过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此时,若再局限于课室内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显然不能满足学习的要求。如学习解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室,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带上简单的测量工具,在校园内自己寻找一个测量目标(有障碍物或不便于直接测量的两点间距离),利用所学的解斜三角形的知识,自己设计测量方案,转化为数学模型计算。然后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体会。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用”和“用数学”的方法。
(五)跨学科整合
新教材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改变是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内容。如学习习近平面向量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这对我们数学老师是一个新的挑战,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并实际应用于物理学习中。我尝试与物理老师合作,把学生带到了物理实验室,让学生利用物理器材进行相关实验,如力的合成、平抛、斜抛运动等,取得原始数据后再用数学方法建模求解验证。课后再让学生思考总结,还有哪些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解决物理或其它学科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在实践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后提高
研究性学习在课后的延续也是很重要的,把握好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实践中,可以尝试了以下的做法:(1)要求学生写反思小结,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进行串联,典型例题、典型方法、典型错误等进行归类总结,写出心得体会、小论文等。(2)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制作一些模型、教具。如用硬纸折叠出各种柱、锥、台体、简易经纬仪等。(3)配合课堂教学进行一些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如:高一上学期结束后,我建议同学们在寒假利用本学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些研究性的学习,自定课题,写出调查报告。下学期开学后发现每一位同学都进行了一些研究性的学习,而且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从交来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到,既有常规的函数模型,如:物质溶解的速度和时间的函数,物体影长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等,又有数列模型类问题,如:银行存、贷款利息、分期付款问题,各类分红保险的特点的调查比较等。甚至还有一些奇思异想,如:金鱼的生长速度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出租影碟的付款与租期的函数关系,香的燃烧速度的研究等。让我很有感触的是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智慧是无穷的,其中不乏闪光点。尽管他们的研究方法可能还简单、幼稚,他们的研究成果很还粗糙、肤浅,还有一些是借鉴了现成的资料,原创的成分不是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是他们从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体会了独立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养成了动手求证的习惯。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假以时日,也许他们中就会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研究性学习”理念是新教材中比较重视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革命。与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方式比较,“研究性学习”由于注意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从而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注重了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很有收获,对新教材,甚至是未来的新课程的改革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学生通过学习不但掌握了数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真正学懂了数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用”数学,并且能延续到他们以后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有长远的影响,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因此,我会在以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坚持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并且不断探索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坚持教中学,学中教。
第四篇:信息化课堂
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促进信息交流,也带来的教学改革,现在可以利用网络中的云平台实现课堂翻转。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学结构在时空上颠倒了过来:课前,学生利用教师上传在云平台上的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老师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学生开展协作学习,积极参与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
信息化课堂等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新形态可能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室授课模式之后的重大变革。在语文课程改革步入深水区后,引入翻转课堂意义重大。此次课改的核心是以生为本的回归、以学定教的转型,语文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推动课堂转型。
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借着网络云平台信息化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
1.转变教学观念。
信息化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一直以来,教师适应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翻转课堂的实践,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模式,需要的是教师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有前瞻意识,改变自己惯有的教学观念。伴随着教师身份和观念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老师们每月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总结和反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持之以恒,不断改进,实效性强。
2.进行前置学习。
“信息化课堂”的前置学习不是简单地在云平台上看微课,教师若只提供几节微课给学生看,学生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习的。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设计出合理、有趣的任务,并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微课和其他资源),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同时达成学习目标。这种学习指导的设计是很多教师不擅长的,甚至可以说,很多教师还不会写学习指导,因为他们常常把给学生看的学习指导写成给教师看的教案。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很无趣,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许多教师所不擅长的。
3.开展练习设计。“信息化课堂”中的练习不仅要完成传统练习的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分析和掌握学生学习的问题。因此,练习的设计,需要更多的考虑和安排。例如选择题,每个备选项都应是学生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并且能反映出一定的认知偏差。只有这样的习题,教师拿到统计结果后,才能判断出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出了错,这些错误又是由于怎样的认知偏差所导致的,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课堂讨论的话题和流程,并有效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4.增强学习互动。
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当教师由内容的传递者变为指导者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发展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互相帮助、学习和借鉴。此外,还增强了课后家长和学习者的互动,学习者在家完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在监督的同时也能积极参与其中。而互动性在语文课堂中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师生”互动演绎情思共鸣,另一方面,“生生”互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语文课堂互动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追求和对学习内容的把握,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自己把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了这样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但语文学习要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纯粹的书本知识,或者说是单纯技巧、方法的内容似乎容易掌握一些,一些人文的要素,却只有在师生交流、沟通、互动中,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把握得更加深刻。语文课堂互动还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交际能力不仅是一个人能说会道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人与他人沟通的问题,与社会交往的问题,能融入群体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问题。这也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又一基本素质。语文“翻转课堂”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淡化了课的形式,消融了师生在空间上的隔膜,拉近了师生、生生互动的心灵的距离。
5.变革学习方式。
在信息化课堂里,学生是主动地自主学习,教师是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在建构微课程时,我们尝试用系统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整体策划,追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把一些课时较长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小主题,把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织成小专题,供学生选学,使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重,集中精力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云平台成为师生微课互动的平台,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便是这个课堂的主角。
6.改变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流程,学生在课堂上齐步走,学习新知识,课后自主学,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翻转课堂则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
“信息化课堂”颠倒了传统的学习流程,利用云平台采用课前在线学习与课上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的沟通,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第五篇:信息化时代的利弊(本站推荐)
暑期社会调查
姓名:黄东华
学校: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班级:学号:选题:信息化时代的利弊 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1)班 20092166
江西科技学院 通信与电子学院
2011-9-8
信息化时代的利弊
黄东华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通信与电子学院 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班)
摘要:不知不觉现在我们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变影响了全世界。信息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变化极快,许多事物是按指数速率发展的在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大型企业也在纷纷减员,媒体预测2010年将有数千万人下岗。自从中国加入了WTO,已掀起新一轮企业兼并,将导致更多的产业工人失去工作岗位。这实际上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信息化时代必能存在着利弊,对此,我们没有理由抱怨,我们应该好好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利弊。以下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对信息化时代的利弊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 利弊 战略 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是渗透性强、应用普遍、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更广泛地传播、更充分地利用,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信息技术进步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随着高速、宽带的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与社会活动,都将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网络。
世界上诸多国家之所以纷纷提出自己的信息化战略,争先恐后地建设本国信息高速公路,不遗余力地发展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根本原因在于信息化可以对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功效,可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本章从分析信息技术的特点入手,继而讨论信息化的社会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的情况论述我国选择加快推进信息化战略的意义所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程,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发展信息技术是强国之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没有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
信息化时代按照托夫勒的观点,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过渡,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智能为主。
美国的一家著名新闻机构说过:在21世纪,我们处在一个无固定化职业的社会。也就是说,不管你现在是老板,还是工薪族,如果你认为你有现在的职业或事业,就可以无忧无虑。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想法。未来学家预测,现有的很多职业,再过20年,将永远地在这个地球上消失。失业和倒闭将是21世纪最时髦的名词。而信息化时代的21世纪的最大的危机就是没有危机感。
人类正在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进入21世纪后,信息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同时将构成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技术物质基础。工业社会的庞大结构将解体,然后将集中进行调控,分散在各个销售市场进行生产,这就是当前进展最快、影响重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并在该趋势推动下出现难以估量的跨国企业。这一切,都将依赖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因此,各国朝野、企业家、科学家等有识之士无不在追求拥有一个理想的信息资源库。如今,各国大建信息高速公路,电脑广泛普及,这就给形成全球性的信息库和信息交换中心奠定了可靠和重要的技术物质基础,这个信息库和信息交换中心就是全球互联网。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作岗位的消失,就业机会的减少,造成个人创业是通向未来的必由之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每天大约有8000个家庭开始个人创业,不到5年时间,就有90%的个人创业者的生意走向困境或破产。个人创业的选择并没有错,不论是中国平民,还是美国平民,个人创业艰难且成功率不高,主要是人们对个人创业认识有局限性和盲目性,更重要的是没有把握住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要想把握住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首先要了解一下世界经济的趋势。如今的世界经济已经到了,由信息经济、消费经济和合作经济结合而成的新经济时代,所以,我们在选择个人创业时,要把握住信息、消费、合作这些明显的时代特征,去为个人创业定向、定位,这才是个人创业成功最根本的保障。信息化时代的流行随时在变,趋势无法阻挡。个人创业只有把握了经济发展的趋势,把握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才能借势而行,借力而动,踏上正确的轨道。信息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过多追求物质而缺乏精神享受。同时全球化进程加快损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某些缺少竞争的传统文明难免走向没落。
从宏观方面看,信息时代的若干发展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改变着当今世界的面貌和格局。首先,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并行,发达国家正出现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后工业化扩散周期,在全球形成两个周期并行、交叉、重合的局面,由此对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全球经济结局、组织结构、管理决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历史性变化。其次,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全球性趋势,促进了新经济秩序的出现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世界经济所出现的以互相依赖、分工合作、协同发展(当然隐含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由此建立而发生的经济发展中心东移的趋势,应当看作是信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因素。第三,由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和趋势,市场和生产中心的全球化;传播和电讯网的全球化,即信息技术的全球化;资产的全球化;企业组织全球化以及商业竞争的全球化等必将引起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经济关系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第四,国际社会信息化正在成为历史趋势,使得国家和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更加相互依存。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冲击,这种全球性依存关系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国际政治过程和经济文化关系,并将引导历史向着未曾预料的方向发展。
信息化时代人类正在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进入21世纪后,信息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同时将构成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技术物质基础。工业社会的庞大结构将解体,然后将集中进行调控,分散在各个销售市场进行生产,这就是当前进展最快、影响重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并在该趋势推动下出现难以估量的跨国企业。这一切,都将依赖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因此,各国朝野、企业家、科学家等有识之士无不在追求拥有一个理想的信息资源库。如今,各国大建信息高速公路,电脑广泛普及,这就给形成全球性的信息库和信息交换中心奠定了可靠和重要的技术物质基础,这个信息库和信息交换中心就是全球互联网。
每一个新生事物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都给人带来巨大的希望和机会,同时也会由于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被建立而产生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认识和梳理信息化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信息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这里就信息化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作初步分析: 1.学校
信息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与人们业已熟悉的工业化时代的大学教育将有很大的区别。大学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会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发生巨大变化,突出反映在学校地位的变化和培养模式的变化上。
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球化学习基础结构将不再局限于某个实体大学,传统大学的许
多功能将随着信息化被分解,大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组织共同影响着学生,争夺着学生。信息激增和来源广泛使学生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加大,可能造成学生仅对学校教育认同的观点受到质疑。这些都将使得传统大学的地位受到挑战。此外,学校教育和管理制度、专业知识的产生、存储、传播和变化速度将随着信息化的特征而变化。2.教师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学习化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将逐步弱比,代之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教师的职责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信息化时代的老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对其他领域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给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3.学生
在信息化时代,顾客的主导权得以提升,消费者通过掌握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交易中逐渐占据主动地位,传统的市场交易各方的权利平衡关系被打破,使主导权从卖方向买方转移。这一现象也逐渐在教育界显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挑选学校,“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在校园的流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对大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另外,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如,有人会用网络技术等手段以极少的经济成本获得巨大的学术“收益”,用“最新的偷懒办法”“科学作假”等。因此有人呼吁:在信息技术的挑战面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上狠下功夫。
信息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里仅就信息化在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和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作初步分析。
1.道德品质
信息技术是人类为自己锻造的又一把双刃剑,善意的应用将造福于社会,恶意的应用则将给社会带来祸害。因此,从信息化时代特征开始显现之初,人们就不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它。人们认识到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互动模式,数字化生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蕴涵着复杂的伦理问题。从现有的关于信息化与大学生的相互关系的文献看,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道德问题最引人关注。许多专家指出,当前信息技术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安全问题,二是自律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即要求人们自律和防止人们不自律。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时候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面对面接触,而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的间接接触。加之在互联网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因此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能想像,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大学生,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当然,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识也不可忽视,依靠国家强制力有效地打击那些在信息领域造成严重恶果的行为者是必要的。事实上,在这方面的“越轨大学生”,从伪造信息、窃取资料到传播电脑病毒无所不为,如何使他们有所收敛是至关重要。2.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的进步,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生活中一切要素流动的方式与规模,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的副产品就是人们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们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评价标准,如何让学生确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十分重要,这比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效得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广泛性对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引导学生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上的复杂性。因此,我们认为确立一个先进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尺度至关重要。
3.学习方式
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的个体化趋势日益凸显,大学生学术生活与非学术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传统的大学按学科来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培养传承本学科的意识主要是通过学术生活达到的,非学术生活主要使学生认识并遵循做人的基本规范,培养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人际交往等。过去这两者的界限十分明确,简单说:学就是学,玩就是玩。然而,凡是有过数字化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边玩边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玩电子游戏使学生了解了计算机运行的基本规则,许多电子游戏也教学生如何制定策略,培养他们的规划能力,这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将大有用处。
结束语:
我们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这种转变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行业已经永远的消失了。很多人已经下岗,生意也越来越难做。我们没有必要抱怨,这实际上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表现。任何事物都是有利弊之分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学习速度在不断加快,也就是说从数字处理时代到微机时代,到现在的网络化时代,学习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我们的管理模式也要适应新的特点和新的模式。信息化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它同时深刻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牵引力。信息化使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日益广泛和加强。而信息化时代的利弊将一直伴随着信息技术。
参考资料: 1,汪向东:《信息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2,郑友敬、明安书、汪向东、刘满强:《跨世纪: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3,吴锡军、何国平:《高技术——跨世纪的战略问题》 4,金澈明, 孙霓刚, 汤云剑《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 5,冯登府,余生,《信息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