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金融实训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金融实训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基于“就业导向”下的高职金融实训教学对于高职金融教学向高标准、高水平的高职教育推进工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业导向”下的高职金融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研究需要高职院校在结合当下的高职金融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培养适应就业市场的金融专业的学生为目标,认真展开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金融实训教学研究工作。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金融教学工作展开就有方向,有指导,高职院校在这大方向下要积极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努力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适应现代金融行业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工作,利用金融专业学习的特征,办好金融实训教学,注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训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学习的金融实训教学模式。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金融;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8-0164-02
引言:
高职金融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得高职学生在进入金融就业市场领域之前有基本的金融领域工作的体验,实训教学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金融技能和金融技术的应用能力。所以,实训教学模式在整个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金融教学模式的创新在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毕业进入金融领域工作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性教育的作用。在高职金融实训教学工作中,要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有清晰的定位,对金融人才培养要向实用型、技能型的方向发展,全面结合金融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特点,将高职金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在一起,全方位的结合、多层次的构建,做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一、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金融实训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向地区,向社会培养技术师,也就是所谓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将所学的专业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服务和生产,将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设备运作起来,为企业服务。因此,高职金融专业也要在这一大目标的指引下,积极努力地做好金融人才培养工作,社会的期望就是高职院校要培养更多的具有实用性的金融专业人才,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优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创造社会财富。所以,在面对社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的局面,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做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高职院校作为现在中国等人才培养学府之一,其工作重心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为主的人才,把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要做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金融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展开,是在践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重心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训教学是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训教学课堂上能够有机会及时进行检验,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给予学生对于日后真实的金融工作环境有一个提前的感观体验,一方面,更有利于教师将复杂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灌输于学生大脑中,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训教学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如何开展,如何能够做到完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更倾向于培养实践型人才,金融实训教学模式就是在积极响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也能够使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样具备在金融实践工作中能够应对基本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为地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承担起高等教育者的责任。
二、当前高职金融实训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传统高职教育理念的影响
传统的高职教育思想并没有正确认识自身教育工作的准确定位,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错位。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一直就是种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强调对理知识的教授,在实践型教学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学校教育工作的定位就出现了问题,缺乏一个完整、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这种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展开,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进行也没有显著性的改善,教学质量也一直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二)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对于教师选任工作没有做到严格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没有在相关的金融领域内从事有关金融实践工作,缺乏金融实践操作能力。金融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如果教师没有相关的金融工作经历,很难在课堂上开展金融专业的实践型教学。这也是因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绝大部分教师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技能操作的双向能力,在面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的任。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不具备展开实践教学的能力,对于在高职院校开展金融实践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要致力于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或学习工作。
(三)校内体系化实践性教学不成形
所谓的实践性教学是将学生在日常教学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时地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需要不断努力完善教学体系。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O不仅仅是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更为强调的是教师的课堂讲授,包括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校内实训等,建立起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然而,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金融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仍需不断加强改进,教学效果也有待提高,实践教学的制度保障工作也并不到位。
(四)校外实训教学基地不成熟
高职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是需要高职院校与校外企业共同出力,开展合作,搭建学生实践学习的桥梁,共同为高职金融实践教学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性。但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这一教学模式,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存在一个外在的天然的问题,金融信息本身就是一个企业或金融机构重要的机密,其保密性也很高,学生的实践学习是否会造成一定问题,这是每个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工作之前最先考虑的问题。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学生很难有机会在银行或者是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公司获得实习的机会,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所参与的校外实训教学不过就是技术性不高的金融营销工作,深度的金融领域工作却没有机会参与,金融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实训机会基本就只是个幌子,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实际作用。高职院校的金融教育承担着为地区金融行业培养掌握技能、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金融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的金融教育工作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寻求多途径帮助学生全力开展金融实践教学工作。
三、完善高职金融实训教学工作的措施
(一)积极改进高职教育工作重心
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对于现代高职教育叫许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阻碍和影响作用,当代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求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深刻并且认真的学习国家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示,找准定位,尽快从传统的职业教育的影响里走出来。要积极地学习现代高职教育思想,将教学目标对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要将自身教育目标与其他高等教育学府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区分,做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步。
(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是学生投入到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做到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为此创造更好的条件,给予教师机会。要通过利用校内原有的实训中心的资源,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相互学习,可以采取教学技能比赛的形式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的学习。或者可以选派一批教师暂时离开教学岗位,到基层金融机构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告知教师实训教学的培训,注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工作,提高自身学问素养。另外,学校可以积极寻求机会,请求校外企业或金融机构中资深的工作人员进校园讲学,通过校外工作人员的讲授,更能使得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感受,兼职教师的教学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生传达关于金融工作的心得体会,显然这有助于实践教学效果,同时也为高职教师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三)进行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性教学活动
丰富的课堂实践性教学能够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成果。首先,案例教学是一种具有多项优势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切实的案例,会改学生更为真实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问题分析和知识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分析问题,知识应用的能力,也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场景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现实的情况,能够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实例中,进行真是环节的金融工作训练,通过此类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最后,多媒体教学也是高职金融教师应该要好好把握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视频或音频的方式经金融专业中所遇到的问题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四)加强校内校外金融实训基地建设
由于金融行业的工作的保密性特点,学生进入企业或金融机构实习工作的可能性就比较小,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开展校外实训难度就比较大,学校就需要通过积极构建校内实训的方式来弥补,让学生在校内通过一套仿真的商业金融体系系统进行学习,让学生了解商业银行业务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实践训练。尽管金融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高职院校还是要尽可能的促进校外企业与本校构建实训基地,可以将学生实习与校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签署实习协议的方式,破解金融工作保密性高的难题,学生可以在企业或金融机构首先顶岗操作,以此达到实训目标,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学习将优秀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留在企业,促进企业和告知院校的双向合作。
四、结束语
高职金融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人才,保障人才输出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积极发掘更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金融教育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费玄淑.实践育人视阈下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4,24(02):84-87.[2]姜?Z.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探析[J].时代金融,2014(20):204+215.[3]吴继良.高职院校教学产业园发展模式探析[J].时代金融,2017(32):321+323.
第二篇:关于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
钟静 易灿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1)
Research on the Based on Action-oriented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Zhong Jing, Yi Chan
[摘要] 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将“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运用到高职物流实训教学中,构建“335”分阶段分层次分环节的实训教学模式,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
[关键词]行动导向;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
Abstract: The teaching idea based on action-oriented is a kind of idea which is student-centered,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and to arouse students’ enthusiasm.Applying the action-oriented teaching idea to the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constructing “335” staging hierarchical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model, and building the skills evaluation system combined various forms, are the inevitable in the refor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ing.Key words: Action-oriented,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Practical Training Teaching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扩大的同时,对其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培养物流领域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全国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广泛关注。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训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在教学上尽可能地以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为准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和职业素质,强调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教师根据教材讲课,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听课的少,走神的多,学习没有积极性,属于典型的被动型学习,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觉得只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训相结合,改革传统的“填鸭式” 教学方式,重视实训教学的研究。
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虽然普遍得到了重视,但无序无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实训教学设计方面缺乏系统性,二是实训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三是实训教学效果缺乏科学评价方法。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职业情境中发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很好地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行动导向法在实训教学中的优势
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即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中的“行动”有三层含义:一是指职业行为;二是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三是指认知规律。“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的标杆,在其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理念就是行动导向。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行动”在这里构建成这样一个框架:在框架内,“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的,因而在具体的行动情境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将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换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
因此,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实训证明,行动导向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易于形成职业中的关键能力。使学生通过主动地用脑、用心、用手,较快地掌握在工作中够用的知识和实用的工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团队精神及学习能力,提高了与团队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三、行动导向法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技能型的物流人才不仅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满足学生迫切需要提升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岗位实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和职业素质,强调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行动导向实训教学要求做到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现场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技能考核制度,将“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运用到高职物流实训教学中。
1、选择合适的实训教学环境
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环境是影响行动导向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训教学环境可分为现场环境和虚拟环境。现场环境是指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和真实环境基本相似,这个环境包括实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实物,实习时通过使用这些实物来完成学习任务。其特点是:实习过程直观,职业氛围更浓;需要较多的活动空间;设备的专用性强,难以实现多个实验共享。虚拟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环境,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实训教学的任务。虚拟环境的特点是:实训的过程便捷灵活,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实现设备共享,实训室具有通用性。
目前,物流实训现场教学环境主要有校企合作实训和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而虚拟教学环境则以计算机模拟实训为主。现场教学环境中校企合作实训是一种双赢的实训方式,院校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一批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缩短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创造良好条件。但如果企业为了防止商业机密外泄,或考虑到生产成本与效率问题,在接受学生实训时,根本不让学生接触实质性的物流实训,因此,学校只能组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运营,对学生进行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虚拟教学环境以计算机模拟实训为主。比如3D动画整个系统提供包括现实生活中各类物流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包括写字楼、配送中心、现代化立体仓库、区域配送中心,制造工厂、百货超市、收货、配送网点,以及真实城市、大街、公路货运场、航空货运大楼、港口码头、集装箱堆场、海关等众多场景,覆盖了与现实物流相关的绝大部分场景。采用3D 动画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现实企业的场景以及各种业务的流程操作,达到迅速上岗的目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训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预算投入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实训教学环境。
2、运用倒推法,系统开发实训项目
将“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运用到高职物流实训教学中,分析研究物流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认知规律,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335”分阶段分层次分环节的实训教学模式,即:由专业初识实训阶段、专业单项技能实训阶段、综合能力实训阶段形成的能力点、线、面三层次和课堂实训环节、仿真模拟实训环节、现场操作实训环节、方案设计+操作综合实训环节、毕业顶岗实训环节五个实训环节。由综合工作任务实训设计到单岗位作业实训设计到课程实训设计,以物流系统作业流程为主线,以物流作业情境为依托,将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技能点,尤其是核心技能融入作业情境当中,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系统地开发实训项目。
3、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
建立技能比赛制度。实训的目的是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训和提高,考评的方式应该是学生手、脑、嘴的并用,通过方案设计、作业操作、语言表达综合测评,各种技能比赛是最适合的评价方法。因此建立各种技能比赛制度,以目标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进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改革。
建立以技能测试为主的考试制度。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技能型人才,以综合技能为主考核替代以知识体系为主的考核,改革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笔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制度。
在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训教学过程中,根据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适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技能的培养,把实训环节的训练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相结合,要求学生必须取得助理物流师资格证才能毕业,这样既可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以与社会结合,走开放办学的道路,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鲍里奇 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38-40
[3]邓新红.谈行动导向法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09(28):24-26
[4]钟静等 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标准与题库开发丛书 物流管理[M] 湖大出版社,2011.10
基金项目:湖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Xjko8bzco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钟静(196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
方向:物流职业教育
详细通讯地址:
邮编:410131
地址:湖南长沙东郊泉塘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工程系
联系电话:***
第三篇:高职就业导向分析
高职就业导向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于2003年12月10日至2004年1月10日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7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少量的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学院、成人高校,进行了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截止2004年1月10日,共收到28个省市自治区347所高职高专院校(近19.4万名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反馈。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率(6月底一次派遣就业率和12月底的实际就业率)、未就业率和不就业率等三个项目。各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未来三年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业情况预测,也作为这次调查的内容。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教育3大特点:培养模式创新 开展产学合作 拓宽就业渠道
面向需求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调查表明,部分高职学校、专业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办学有特色,就业受欢迎。
特色,就是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的一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是全新的形态,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能力本位的方向。这种不可替代性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解决或正在解决着因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的需求矛盾。
(1)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调查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很多学校搭建与市场需求这一链接的第一步,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应运而生,如“会展策划”、“微电子技术”、“软件工程”、“商务日语”、“商务韩语”、“通关管理”、“工程监理”、“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机电技术操作”、“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机械电子”、“眼镜技术”等——这是很多学校保持较高就业率的一个必备的前提条件。
通过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学校专业设置的定向是明确的,专业建设的目标是清楚的。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很多学校一些传统专业的改造、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甚至一些专业的撤销或停止招生,同样是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在发挥着作用,如“秘书/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纺织工艺/工业外贸”、“机械设备及自动化/工业外贸”,“机电一体化与市场营销”、“服装工艺与国际贸易”、“广告设计与企业策划”、“纺织品检测与国际贸易”等复合型专业的设立,以及“仓储管理”调整为“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调整为“报关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调整为“国际贸易与日语”等情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瞄准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技术、工艺、管理、服务岗位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能找准就业方向,较快地进入到工作岗位。
(2)从培养模式做起,努力打造订单培养方式
调查表明,很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起,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方面迈出了卓有成效的步伐。
——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内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是“2+1”的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即调整部分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等。
——实施订单培养试点。鉴于一些学校的办学管理体制本来就隶属于相应的产业集团,他们积极利用这种天然的联系纽带,进行订单式的培养试点;另外一些学校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
——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毕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毕业设计、岗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三合一”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
——开展各种技术竞赛、科研训练等活动。无论是教育部与信息产业部每两年一次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还是各省的技术、技能大赛,高职高专院校逐渐成为主角。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参与竞争,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一些高职高专学生积极参加由教师承担的科研与科技服务等活动,对提高自身的实际技能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社会性的竞赛,尤其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学生,正在受到用人单位的特别关注。
(3)从双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双证培养在一些建校时间较长的高职高专院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些学校的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9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逐步扩大提高 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学校由原来起步阶段(技术等级培训)初、中级的3-5个工种,逐步扩大到以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10-20个职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培训的技术含量,提高了适应要求。
——逐步引入规范 双证书培养制度从无到有,现已在更多的学校内实行。但是,每个专业如何对口社会需求以及实施哪几个相应的职业资格培养还在摸索,这是一个尚需逐步完善、健全的工作领域。目前,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学校正在深入进行研究、调整,其结果会是专业性更突出,适应性更明确,对毕业生就业会更具有拉动作用。
——逐步纳入计划 随着双证书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在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双证书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双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目前,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均为试点时间较长、具有工作基础且社会基本认可的一些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在一些学校做得很有成效。如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7月初全区2000余名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6.7%,而青城大学毕业生此时签约率为100%。原因是,青城大学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进行技能培训,313名毕业生在校两年内共考取了1327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整合资源 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调查结果反映,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他们通过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
初始阶段——一般性的参与合作。企业参与接收学生实习、选用优秀毕业生、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开展联谊等活动。从调查中反映出,这类较浅层次的合作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影响不大。
过程之中——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企业介入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训练。这种协助性的介入合作,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推动与促进的作用。调查表明,很多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最终目标——互动性的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这种形式是在前两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性产学合作。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协助企业完成营造“学习型企业”的任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这种形式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已初见端倪,并赋予了合作双方更积极、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间。当然,这种形式目前只是在少数一些学校和具有行业主管隶属关系的学校内能够实施,但它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订单培养方式的实施。
拓宽渠道 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
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西部,这应该是必需的。
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既有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股份、个体等企业,而后者愈来愈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方面的管理与操作人员。
就业状况反映4大问题: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地域差异影响就业 突发情况延缓就业 尚未得到社会认同
调查表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学校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一些学校与专业之所以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与市场需求脱离,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其根本点是没有面向市场需求,没有把就业作为导向。
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就业率
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是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反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本身对人才吸纳的能力有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依据对2003年12月底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新疆为60.8%,四川为64.6%,安徽为61.64%,而北京则为84.5%,广东为88.9%。
突发情况延缓了毕业生的就业
“非典”疫情在一定时间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特别是导致了一些服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
另外,2003年是我国1999年本科扩大招生后的首届毕业生就业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冲击,影响了就业率。
社会不认同高职高专学历
调查反映出,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很多偏差。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声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这种情况既有高职高专不适应需求的一面,也有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毕业生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行业(基层)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动者,而大批高职高专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岗位。
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
根据34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有效数据统计,截止2003年12月底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87.6%,未就业率平均为11.7%,不就业率平均为0.7%。其中,“就业率”项目中5个具体栏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签约率平均为56.8%,待签约率平均为18.4%,上岗率平均为7.7%,升学出国率平均为11.2%,自主创业率平均为5.9%。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2003年6月底的毕业生一次派遣就业率平均为60.9%,未就业率平均为37.9%,不就业率平均为1.2%。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2003年12月底较6月底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大幅攀升。
另据此次调查反馈的347所高职高专院校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学校有153所,占调查反馈学校总数的44.1%。其中,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调查统计,就业率在95%以上的专业共有383个。
同时,部分高职高专院校2002年12月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较2002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有一定的提升,增幅为1.9个百分点。
另外,2003年12月底与6月底高职高专男女毕业生的就业比,调查统计分别为:1.22∶1和1.29∶1。调查表明,由于管理方法的不同步,毕业生的就业率不等同于签约率。
高职高专毕业生往往首选三资、大型企业等用人单位,之后再向民营、私企等中小企业应聘,其签约时间必然拖后;同时一些民营、私企根本不办理就业协议,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一方面毕业生已经走入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仍然没有办理协议手续。
有的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而此时的签约率仅为1%;一次就业率高出同期签约率10倍、20倍、30倍的院校在广东并不是少数,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广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东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广州市职工大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说明,签订就业协议已不再是毕业生就业与否的惟一标志。
2003年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
数控机床操作,汽车维修,生产线设备维护,微电子技术组装、检修,机电设备管理、调试、安装、维修、操作,生产线操作,功能测试技术,品质检验,生产工艺,计算机应用,会计,酒店管理,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园林绿化,民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监理,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通关管理,各类综合文秘,各类艺术设计岗位。未来三年高职专业需求情况
根据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提供的情况,下列地区未来三年的专业需求较大。
华北地区 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告设计,文秘,物业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建筑装饰,数控技术等。
东北地区 工业电气自动化,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数控技术,装潢,农业实用生物技术,畜牧兽医,保护地园艺,平面形象设计,建筑装饰,市场营销,旅游酒店管理等。
华东地区 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数控技术,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子工程,机械制造,旅游管理,工民建,市场营销。
中南地区 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机械电子设计、制造,汽车维修,工民建,建筑装饰,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宾馆管理等
第四篇: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探讨统计学教学模式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应用技术学院的主要职能。专科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统计学教学的培养方案,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岗位竞争能力为目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极大地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统计学;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专科学院的主要职能。统计学教学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现状对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当前社会应用技术类人才短缺和就业形式严峻的特点,在统计学教学中,在此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适当调整统计学教学培养方案。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出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统计学软件有: Excel、SPPS、SAS等。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由于案例所描述的大都是来源于复杂的实际生活的真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在于本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是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而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都离不开统计,无论是传统的统计方法,还是现代统计方法都是市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而案例教学则特别强调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运用理论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通过论文导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性很强,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单纯的理论和计算将有悖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宗旨,如何把它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学术论文阅读。因为任何一篇有关经济数量分析的学术论文都综合了语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等方面,阅读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新过程,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大有裨益。
(四)课堂仿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让统计专业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生动的感触,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广泛适应性,课题组采用了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分析软件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在电脑网络教室模拟出统计分析实战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提高学生。
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由于统计常常是在高维空间讨论问题,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离不开复杂的计算,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不一味追求高级统计软件,选择了软件EXCEL, SPSS、SAS。第一个阶段,利用软件EXCEL根据每种方法的步骤,一步一步计算,最终得到结果。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加深理论认识的过程。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在实践的第二个阶段选择了国际最著名的统计软件SAS,学生利用软件SAS从易到难,逐步掌握了SAS技术。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必将对学生今后从事数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工作大有帮助,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适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在教学工作之余,要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导师.首先使学生意识到只要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就是好岗位,其次引导学生就业时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和现实待遇之间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比较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专科学生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岗位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在实践教学环节时,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人格魅力)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岗位竞争力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 1 ] 雷敏。应用多种初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J ].统计教育,2007,(5)。
[ 2 ] 徐红,雷升刚。以就业为导向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J ].山东科学,2005,(7)。
[ 3 ] 严建文。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建构和变业指导研究[ Z].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海,2005.
第五篇:金融企业会计实训
《证券实训》实训总结
一、实训时间:2011年12月31日,2012年1月4日,2012年1月4日
二、实训地点:图书馆4楼40
1三、指导老师:陈少英
四、实训目的:
通过进行对银行柜台对公对私业务处理方式要使我们对本学期学到的过于抽象化的银行业务知识的理解。让我们学会如何处理银行柜台业务,使我们了解到我们平时不能了解到到银行内部业务知识。同时在进行银行柜台对公对私业务处理期间要令我们对银行业务知识的兴趣愈来愈浓,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银行日常运行和业务处理,以及使我们对日后向银行业发展的兴趣越加浓厚。
五、实训内容:这次实训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在商业银行综合业务仿真实训平台金行柜台对公对私业务处理。
六、实训收获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亲身体会到银行柜台在进行个人对私业务和单位对公业务的具体流程,在做对私业务时,里面涉及各种账户的开户类型和销户的手续,使我对书里的相关账户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公业务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里面包括了单位的开销户、贷款的申请和发放、联行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让我对银行的整个工作程序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在这段学习的时间内,虽然经常遇到一些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是对这几年大学里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了实际的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再学习。虽然这次实习的业务多集中于比较简单的前台会计业务,但是,这帮助我更深层次地理解银行会计的流程,核算程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使我在银行的基础业务方面,不在局限于书本,而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最基本的业务往往是不能在书本上彻底理解的,所以基础的实务尤其显得重要,特别是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所反映的高级技工的工作机会要远远大于大学本科生,就是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要比本科生强。从这次实习中,我体会到,如果将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与更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使一个本科生具备较强的处理基本实务的能力与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才是我们学习与实习的真正目的。
姓名:陈妙琴
学号:2009061843201班级:本经济092
日期:2012年1月4日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