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浅谈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提出了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并分别对各要素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给予高职实训体系构建的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职;实训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有着大量需求,而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却很低,这种现象表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脱节。高职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实训教学是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形成办学特色的主要途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实用性人才的主要手段,构建完善科学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技能。因此,关于如何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教学系统应该具有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使整个系统有序、有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系统的目标。结合实训教学的特点,可把实训教学体系分为由实训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条件、管理和评价等五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目标体系
实训教学目标是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知识、技能、和态度),制定的本专业总体教学目标的集合体,是实训教学结束时应达到的状态。在整个实训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容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结构,在实训教学体系中起驱动作用。
2.内容体系
实训教学内容包括实训课程的开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是实训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等环节,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由于实践教学着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通常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训练法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条件体系
实训教学体系中的条件体系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设施,它们是实践教学的支撑条件。职业院校首先应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即教师型和技师型,这是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既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技师的实践技能,使专业课教师技能化、实习指导教师理论化,以利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场所,职业院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中。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分为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两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场所,其建设不仅要体现职业性、仿真性,还要注意它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在功能方面,实践教学基地必须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研发、生产及新技术推广等多项功能。校外实训基地是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成立的,对学生进行职业岗位实践训练,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术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4.管理体系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硬件管理和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等的软件管理。硬件管理包括管理机构、基地建设和人员管理三个方面,通常采用学院统一管理与各系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软件管理包括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文件、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各项考核标准、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5.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内知识教学评价、技能和态度的评价、假期拓展学习评价和岗位实习评价。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及其成果做出的价值判断,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控制、协调和保证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轨迹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实训教学评价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评定,还要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在评价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还要看其操作过程中的品质,如劳动态度、工艺步骤、安全操作等。
以上实践教学体系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金桂兰,庄克新.浅析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体系建设[J].职教论坛.[2]杜利.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八要素及其陀螺模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4).[3]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第二篇:高职实训课程改革体系
(二)高职实训课程改革体系
1.高职实训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
1.1高职实训存在的不足
实训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技术,核心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对企业需求调研不够,对技能实训的特点研究不够;对技能实训课程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形成与企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实训课程体系。技能实训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实训内容和设备的技术含量较低、实训力度和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上,重复性单项训练多、体现工作实际的综合训练少,严重地制约了对学生现代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到企业后上手慢、适应期长,不能很快地达到企业的技术要求。
1.2当前高职课程改革需关注的若干问题
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②社会需要的高职人才规格变化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③高职生的多元生涯发展目标要求进行课程改革
④高职的内涵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⑤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成因分析
⑥供求的总体不平衡
⑦结构性就业困难---专业设置不合理
⑧不能零距离上岗---知识陈旧,软技能与硬技能都不行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有问题
⑨有业不就、主动失业---学生择业观有问题
---职业指导课没开好
⑩无业就消极等待---创业教育开展的不够
上述就业困难中,有4个与实训课程有关。如果这些实训课程问题不解决,我们不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而是制造大量的新失业者
1.3课程改革的意义
上述问题在高职院校中带有普遍性,对实现高职教育目标有重大影响,因此,进行高职实训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也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创新课
题。若能成功地完成该项课题,不但可以解决长期困扰高职实训教学的若干难题,也可为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高职实训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2.1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实训为构架,形成有技能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训课程体系改革,涉及实训课程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实训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要求接轨,与就业结合。
2.2项目教学组织方式与实训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确定以项目任务为主线,构建项目技能模块,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实训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并指出实施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2.3实训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职实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3.1什么是“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
---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目前,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之间,相同专业培养目标出现层次上的严重混乱。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不仅严重的影响到课程开发,而且严重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培养目标是我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这是我们在进行实训课改时必须要明确的!
3.2实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
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注意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
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是知识记忆。
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理论下,课程按任务引领型模式来建构。
3.3实训项目课程改革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紧迫心情,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实需要,促使许多院校、教师开始经验性地探索高职实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而在这些改革中,最具广泛性的就是项目课程。
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发表了不少关于这一主题的论文,进行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探索,并形成了项目课程的不同实施模式。有的院校采取的是叠加式项目课程,即在学习了原有学科课程后,让学生通过完成几个完整项目,来获得综合实践能力。有的院校采取的是用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改造原有学科课程的教学,这比前者明显进了一步。有的院校采取的则是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系,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这又进了一步。
项目课程应当成为当前高职实训课程改革的方向,因为它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针对项目课程的这一发展趋势,以及实训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在对项目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以期促进项目课程改革实践更为顺利地进行。
3.4实训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即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换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专业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改革有别于建立在学科课程基础之上的附属式项目课程。
3.5实训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要开发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就必须培训自己的实训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另外,教师只有参与实训课程开发过程,才可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
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应当是,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如寒暑假、周末)承担实训课程开发主体任务。但要注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实训课程改革尚存在不少机制上的障碍,比如对其工作量核算不足,成果不能用于评职称等等。这必然影响教师参与实训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3.6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训教学反馈机制
为保证实训教学的质量,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训教学反馈机制。我们将领导听课、督导听课、教师相互观摩、教学研讨和师生交流会等活动制度化,多渠道听取教学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7建立实训教学保障体系
在实课程改革的探索中,课题组提出了实训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实训教学保障体系由实习教师、实习设施、教学文件、教学反馈和管理制度五大要素有机构成的观点。在实训教学保障体系中,教师、设施、教学文件、教学反馈和管理制度五大要素是相互补充、循环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每一项要素的改进和提高,都可带动其他要素的同步提高,从而带动实训教学保障体系的整体提高。这些都为实践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观点,新思路。这个观点成功地用于数控车床实训车间的建设实践中,使实训室自觉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文件体系;开发和装备了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设施;广泛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和管理手段;锻炼了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最终形成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实训保障体系。
90年代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学习西方模式,而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90年代的课程改革是从上往下的,而这次课程改革是从下往上的。
只要我们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把实训课程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家引领、全员参与的实训课程改革机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一定能够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实训课程模式。
第三篇:实训教学体系
谈高职高专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法律职业教育代写论文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技能型法律职业人才,突出实践 教学应是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实训教学在各地法律职业教育 中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致不少高等甚至中等法律职业学校实际上办成了法学本科教 育的翻版或压缩型。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 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高专中的法 律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专业型和操作型法律专业技能人员的重任。因而在高等法律职业课堂 教学中就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和能力本位理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以提高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和大胆 的创新能力为 目标,运用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高职教育中的法律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学术素养,而且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 应 社会需要的掌握法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运用法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 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法律人才。要实现高职 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丰富多样而又切实有效的实训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基地(硬件)建设问题。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 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实训教学基地是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是 实施实训教学计划 的基本条件,是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重要基地。实训 基 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 技能操作,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 训练。校外实训基地是依托行业特色对学生进行训练,促进其职业技能养成的重要场所,是 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
实训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做为支撑,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没有必备的实训基地,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实训。因此,一定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校 内的实训基地是学校经过自身努力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而校外的实训基地的建立则有赖 于 相关部门,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实训教学基地的建立 方法和操作方法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软件)问题。通过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了解,发现 有些院校根本没有建立实训教学的管理制度,有些院校虽然建立了却没有严格 实施。由于学校的管理和制度的缺失,教师和学生也对实训环节采取敷衍的态度,其实效就可想而知了。实训的质量基本上靠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自律,使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3.实训教学的考核问题。从对学生实训严格要求的教师那里了解的情 况是,教师进行实训考核时都感觉到左右为难,原因在于学校对实训教学一般都不采取与理论教学一样的 严格的评分制度。实训教学的考核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而且考核一般都让路于 学生就业等情况的需要。这样做的后果导致学生的不重视和教师的不认真考核,实训教 学就这样流于形式了。
二、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1.制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教学大纲。学校应该制订比较具体的实训 计划,内容应包括各项具体技能的训练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实训方法和手段、实训效果的测试与鉴定 等。同时学校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实训计划的基础上制订翔实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应 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有一个切实的和可操作性的阐述。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订 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与法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的关系,特别是内容衔接和时 间的合理分配等;二是实训教学计划中综合计划与专门计划的关系。
2.鼓励教师编写实训教材。在法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将 职业技能训练作为主干课程予以合理安排。现实中的问题是实训教材的匮乏,教师苦于无一套成熟的实 训教材进行实训教学,从而导致了实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校应采取与理论课教材相同 或对等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实训教材的编写和创新。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材的编写应 坚持兼顾法律职业伦理的原则、观照法律生活实际的原则、训练法律职业技能的原则、反映法学理论研 究动态的原则和学以致用的原则。
3.建设实训教学队伍。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师队伍可以分为专任教师 和特聘教师。专任教师由法律职业院校的教师构成,专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从 事法律实践活动、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特聘教师是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学队伍中不可 缺少的力量,它是对专任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特聘教师主要来源于法律实务部门,由实践 岗位的专家、能手构成,其主体主要是知名的法官、检察官、警宫及律师。这样的教师队伍 构成是很理想的,可以充分运用合理的教师资源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但实 践中仍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特聘教师一般都是兼职,他们由于本职工作的需要,在时 间和精力上与对学生的实训指导存在着工作和教学的时间上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如何解决,还 有待学校的实训教学管理者思考。
4.建立实训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情景仿真化、功能实 用化、管理专门化的原则,以真正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校内的模拟法庭、模拟监狱、模拟劳教所、模拟侦 查室等都可以作为校内实训场地,用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语言技能和社交技能等。以 模拟法庭为例,模拟法庭实训是指以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为蓝本,让学生充当各个诉讼法律关 系的主体,模仿各种真实法庭审判情景,按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模拟审判的 实训活动。模拟法庭实训活动具有可控性、仿真性和重复性等特征,因此,每一名学生均能 有机会扮演各种角色,锻炼各种法律技能。这种实训,注重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培 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有效地克服了以往法律教育模式的弊端,有利于 实现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做为高职法律职业教育经常采用的形式。
合格的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例场所、设备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学校管理者应以发展的眼光全面规划,科学论证,有效运作。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 识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综合应用法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模式,尽可能与法律职业 工作的实际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法律职业环境。
此外,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基地的选择可以与教师实践基地、学生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进行统筹考虑,尽量做到一“地”多能和一“地”多用。基地建设应 坚持相对稳定、管理方便、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 单位,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5.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训基地建好了,硬件齐备了,要 想使硬件充分发挥 作用,就要对实训教学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实训前指导教师要安排好实训任务,提出具 体要求。实训期间要与学生经常联络,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建立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多 的固定联系制度,学生要向指定的指导教师汇报实训情况,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与辅导。指 导教师要对学生的阶段实习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分数计入实训总成绩。实训管理包括设备 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
高投 资效益。为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文件。各 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实训守则、实训基地负责人职责、指导教师及专业技术 人员岗位职责、设备管理制度、学生实训考勤与请假制度等。
6.进行严格的实训教学考核(从学生角度)。实训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 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规范实训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训教学质量。首先要制订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及实训成绩 评定办法等实训教学文件。实训成绩评定办法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考核。实训结束 时,各实训基地要成立实训考核小组,负责评定学生实训成绩。凡被评为实训成绩不及格者,一定要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应随下一届学生重新 实训。各实训基地可收取一定的补考费。若能认真落实以上措施,便可在较大程度上确保实 训教学的质量。
7.检测实训教学效能(从教师角度)。我们认为,法律实训教学效能的测 评应该从以下 几方面来进行:第一,优秀的实训教学效果。从质与量两个维度来体现,衡量的标准以学校 培养出来的法律职业人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标准。第二,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 素质。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提高效能和效率为指导思想,坚持因事设岗,组织建设围绕实训目标和任务进行,倡导工作人员一专多能,最终实现“高效率、高质量 ”的组织建设目标。第三,实训计划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第四,实训效果是否符合 法律职业岗位的要求。建立这样的实训教学效能评价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励进行实训教学 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鼓励其认真负责,勇于创新,从而保证实训教学体系的良性运行。
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校三年来秘书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原则、实施过程、实训效果等诸环节的分析评估,探索适应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实训教学的模式,培养适应社会 发展 需求的实用型秘书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 秘书实务 实训教学
我国高等 教育 秘书专业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秘书专业适应 经济 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随着 现代 文秘职能从过去专注于文书写作转向综合辅助管理,文秘专业教学要从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转向综合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
一、我校文秘专业实训模式的探索
文秘专业实训要充分体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切实贯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具备更广泛的适应能力来应对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也要考虑尊重学生的发展期望;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修养。
以往在教室或实训室的实训教学空间太小,大部分同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印象不深。所以我校秘书专业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大部分实训活动,在校内和校外都建设了实训基地。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本校内部资源为学生接触社会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安排学生接触社会,为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做好准备。我校实习大纲明确:秘书专业的实训分成实训室模拟、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块。
(一)实训室模拟
第一、第二学期,配合课堂理论教学,教师设计实训项目,提供项目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轮流角色扮演。一部分学生扮演领导、办公室其他人员、来宾等,学生轮
流扮演秘书。假设处于某种办公环境和工作事件当中,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要求学生在实训室中模拟秘书实务的动作、语言以及处理各类突发情况的技巧,强化实务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秘书工作的特点以及职业定位,使理论学习成果得到初步检验。全过程用摄像设备记录下来,在角色扮演完毕之后,进行过程回放,教师与学生共同加以分析、点评,强化对秘书职业行为的理解。
(二)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选择校内与秘书工作贴近的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各系部办公室等部门,在第
三、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到这些部门实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自
然的工作环境,使学生适应秘书工作,进一步强化秘书工作技能。
校内实训要求涵盖秘书实务的所有内容,在校内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实训日志,把一天中最有感触、印象最深的一点记录下来,并尽可能结合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索和独立的判断,这对教师指导实训,学生 总结 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校内实训结束阶段进行实训总结。实训总结采用口头报告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讨论,加深印象,锻炼演讲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表达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校外实训
校外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校外实训一方面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景。另外校外实训基地也是对校内实训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在校外实训前的准备阶段召开一系列的实训工作小组座谈会,研究、确定本阶段具体的实训方案。落实实训督导老师(每个基地安排一个督导老师),并对实训督导老师进行督导培训。召开实训基地、实训督导双方座谈会,商讨实训的有关事宜,以总的实训方案为依据,根据督导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督导方案和要求,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以及合作的方式。
校外实训前召开学生实训动员大会,向学生说明实训的目的、要求和安排,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实训方向和对即将到来的实训和实习做出充分的准备。
我校要求学生在校外实训中完成一份秘书职业调查报告,让学生通过对现代 企业 的考察了解,熟悉专业和职业的具体情况,了解秘书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现代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要求,同时锻炼学生的调研能力和观察模仿能力。学生在有聘用意向的单位实训,如果在实训、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与学生双方都非常满意,则可以顺利签订就业协议书,实现就业。
我校一方面不断完善实训管理制度,成立实训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实训的组织和管理协调工作;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秘书实务,提高教师指导实务的能力。针对实训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应付、拖延和不按规定要求完成实训任务的情况,我校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评估制度,包括实习学生的自我评估,实习督导老师的评估,学生对督导老师和实训部门的评估等,通过评估及时发现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训督导的选择提供 科学 的依据。
二、对我校秘书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实训课程建设中,我们也遭遇了实训指导难、实训基地建设难、实训成绩评定主观性
强等方面的困难。文秘实训很多过程难以量化评判,办公自动化操作、档案管理可以根据实际操作步骤和结果给予量化评判,其他实训,如接待训练、会务管理训练、公共关系训练等属于行为、观念的范畴,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根据现实环境加以调整。因此难以做出量化评判,容易导致评价实训质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病。
三年来,我们从无到有的建立了将近10家校外实训基地,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与实习单位相互了解、深入合作的过程。和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合作给专业教学带来的好处也是巨大的。首先,学生能得到正规的实训指导和大量的实习机会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其次,我们的教师得到了深入实际的机会,有利于其从中提高专业素质,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再次,实训同时是一种向社会宣传和展示学生素质的窗口,而且也是学生就业的极好宣传。
指导教师是实训 教育 成败的关键,有效的实训督导应该做到:第一,有系统地安排整个实训的内容,包括考虑实务工作是否适合学生的能力,在有需要时提供适时的支持,保证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得到专业水平的训练;第二,促进学生的学习,熟知学生处理问题的经验、弱点、强项和疑虑,协助学生克服实训中的困难,提供情绪的支持,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给学生有益的教导,包括协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理论,教导学生在实务方面的工作技巧,帮助学生不断在技巧及能力上得到锻炼及提升的机会,促使学生建立个人对专业的认同;第四,给学生做好实践的示范,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仿效自己排除困难以及推动同事间合作的技巧,并在模仿过程中,让学生慢慢理解自己的工作技巧的优势与不足;第五,不断对自己的督导方式及学习表现做出反思,包括描述自己在督导过程中所做的,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实训中成长。
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开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我们的尝试是局部的、初步的,认识是粗浅的。我校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大 发展 力度,不断 总结 经验,把高职高专文秘实训教学开发建设工作健康地进行下去。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内容摘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的培养目标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学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从而导致会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深化高职会计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新观念、构建教学新体系、探索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会计电算化 实践性教学 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精髓所在,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不断强化、创新实践教学,使其更加科学、规范,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从培养目标的定位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的应是适合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是解决职业岗位综合的、复杂实际问题的“职业通才”,而非理论型、科研型的“知识通才”。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符合高职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操作能力的培养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全面领会会计工作的方法和流程,突出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专业特点,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的距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今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数为上世纪 90 年代后新建或改建的院校,其中大部分是由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等专业学校等改制而来的。这些学校原有的办学条件是按中专或成人教育目标的要求配置的,显然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办学实践上,沿袭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造成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理论知识不深、动手能力不强,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我认为目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
构不够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面广而深度不够。如某高职院校2006年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所开课程中,公共基础课7门、专业基础课7门、专业技能课17门、专业素质拓展课5门、综合素质拓展课4门。在开设的众多课程中,主次不清,内容重叠,如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太低,在专业课程中,手工会计占到50%,计算机课程占到35-40%,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不到15%,仅设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54学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又如对该专业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只设置了72学时的理论教学课,没有实践教学学时,对 《审计实务》这门在会计类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专业技能课程也没有实训要求。对这些主干课程其实务性非常强,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熟悉,但目前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造成专业实践意识不强且专业特色不明显,使得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缺乏系统、实用的模拟实训教材及实践教学基地
会计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和其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为了防止会计信息外流,严守商业秘密,许多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不愿意让外来人员知道其真实的会计资料和财务状况,这就造成会计实践教学的难度,为了完成会计实训课程,许多学校都是通过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来进行。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是搞好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措施,既能解决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难的问题,也能弥补聘请有关部门会计人员讲课存在的不足,对于解决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国家经济政策经常都会有一些变化,如2006年国家新增或修订会计准则39项,涉及会计核算的方方面面,但模拟实训教材却很难跟上这种变化,现有的许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比较陈旧,漏洞也较多,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即使经济理论与政策变动,教师能通过备课来使理论教学与时俱进,模拟实训教材却难以及时进行更新,这就使得实训的政策依据与最新经济政策脱节,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取决于它是否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高职师资状况普遍存在教师学历层次较低、梯次结构不合理,学科型教师仍占有很大比重。如某高职学院会计教研室的7位专职教师,其中5位是本科学历、2位是硕士研究生,只有1位从事过会计工作。他们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从没有真正出过校门,专业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缺少从业经验。教会计的教师没做过会计工作,大多数教师没有专业技能证书,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远远不足,这种师资结构状况在高职院校绝非少数。另外,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使得很多学校没有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实践和体验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对教师的考核和收入分配仍然以课时量为主要标准,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围绕评聘职称进行的,而现行职称评审条件中对教学研究的规定太少,主要是强调学术论文的数量和档次,根本没有相应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要求。从而造成会计教师在观念上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试想没有一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师资队伍,怎么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师资结构不合理已成为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瓶颈”。
(四)对实践性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
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检查和督促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质量考核,各学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却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多数学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就是在期中或期末试卷中,编制几个会计分录或是填制几个报表数据;而对于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的考核,通常也是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且存在较强的滞后性,因此无法形成实践教学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另外,目前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也主要是应试式的,缺少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理性的认识,只要考试能通过就万事大吉了。由此造成了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多数用人单位认为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很快满足会计岗位的需求。
三.对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改革课程体系设置,突显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知识来源于实践,技能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要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应该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开始。对于会计电算化这种操作性特别强的专业应立足于在课程改革中突出应用性,体现职业性。而理论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不能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要强调教学以社会实践和实用训练为主,理论知识要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为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打破普通高校“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格局,应以社会需求为核心,按模块设计课程,综合考虑知识结构、应用技能与特殊个性化需求等因素。按照专业基础课为主干专业课服务的原则,根据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映射对应关系,重复的内容进行合并,无关重要的内容删减,确保其为专业主干课服务,增强专业基础课的实用性。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它涉及到的会计电算化原理、常用商品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和开发,这些内容绝非一门课程所能包含,因此,应增加电算化课程比例,使之与专业技能要求相匹配。又如会计学原理这类专业基础课程可少讲理论适当增加会计基本技能的实训,为核心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的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双基”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学时必须设置相当的实践学时,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亮点。
(二)加强模拟实训教材建设,建立与实践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课教材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教材不少,但能跟上时代变化的高质量的却很少,而适用于高职
学生使用的则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可在相关课程的实训如《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综合实训》等, 按照大、中型工业企业财务部门设置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部门,由主讲教师编写适应教学需要的会计实训资料。编写的实训资料应结合企业实际,尽量采用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材料编写,以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实际经济事项以及与产生和形成这些经济事项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凭证在各会计岗位的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训对象,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从而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流程有个比较清晰直观的了解,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从而较好地达到实训目的。
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鉴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存在一定的难度,许多单位对此都抱有非常谨慎的态度,由此造成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到校外实习难的问题。目前各校主要以校内实习为主,校外实践、实训为辅,建立仿真会计模拟实验室无疑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施的主要途径。会计模拟实训室的硬件构建要尽量做到仿真模拟,而不是一种传统的演示性实验室,要有一种现场感,以增加学生的会计责任感;软件建设要尽量做到突出会计流程中各岗位操作要领与技巧,而不是企业财务软件的流程演示,逐步做到会计的实践教学与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零距离。但就目前而言,能够真正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的模拟实训室并不多。因为很多仿真模拟实训室的软、硬件滞后于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完整的模拟数据系统,实践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比较突出。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能够做到全真模拟企业的数据系统、运作过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对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高职会
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对专职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对口专业院校的学术、教学、人才的合作交流。建立专业教师不定期下企业进行学科调研,让教师带着课题到企业第一线实践,及时了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再将企业实际问题带回学校研究,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职称评聘管理上,要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需要将“科研型职称标准”改成“实践能力型职称标准”。
组建一支由社会同行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可以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到学校来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把企业里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兼职,承担一些课程的讲授任务,培育好这支队伍,让它与学校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互补,动态调节、优化整体师资队伍结构。这样既可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拉近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较合理的结构,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外基地建立难的问题,还可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四)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应打破一张试卷见高低的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多次考试、注重平时、加强操作、突出过程性的评价的应用,从而规范会计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考核一般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阶段考核。主要是配合各门会计课程教学而进行的期中、期末考试,阶段考核中,不能沿袭普通高校的考核形式,而应将会计理论考试与会计实务操作考核相分开。二是综合考核。在所有会计课程结束后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重点考核学生是否按照会计制度、准则规范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模拟实训计划的进度完成各项工作,并且做好相应的记录,写出实习总结,并对实习作业与总结进行评价考核。三是社会实践考核。在毕业前的一年中,让学生直接到实习单位参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工作,对于会计电算化专
业来说,由于单位会计岗位有限,以及基于商业秘密的顾虑,单位很少能大批接收学生进行实习,学生实习的单位、时间、地点都较为分散,这加大了考核的难度。因此,学校应该专门建立会计类专业校外实习及考核制度,选派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从学生到单位开始全程进行指导并考核。四是毕业技能鉴定考核。在学生毕业前,由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会计电算化人员,会同学校会计教师共同组成“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技能鉴定小组”,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进行综合鉴定,成绩合格者才准予毕业。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实践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从而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向社会输送出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10年,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实践技能是电算化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这一技能的重要源泉就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因此,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会计教师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期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娟.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j] 浙江工商职业学院学报[j].2004.2
2.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3.元传伟、任艳斐.高职高专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12 4.李海燕.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若干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5.彭培鑫.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6.王妙.高职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5.6
7.张浩良等.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1 8.刘会卿.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6.3 9.白燕等.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探析[j].会计之友.2006.18 10.程淮中.对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第四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实训项目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实训项目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广西地处北部湾的最前沿,这里有着众多的国际物流企业,随着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形成,国际物流企业的业务量也呈现快速的增长势头,对于人员的需求量也必然会随之而扩大。而作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适应这一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开发相关的实训项目以达到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国际物流企业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开发国际物流实训项目时应探讨的主要关键点。
关键词:国际物流; 企业员工; 实训项目
国际物流是物流中跨区域范围较大的物流活动,涉及到不同国家及不同区域的物流活动,相对国内物流而言所应掌握的知识点也会更加广泛和复杂。地处北部湾的广西,现已形成了以以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和北海出口加工区为重点的保税物流体系,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高效便捷“通道”。目前在这一区域内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也具有了一定的数量与规模,随着北部湾物流体系的功能逐步完善,这一区域内的国际物流量也必然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事国际物贸易与国际物流的企业也会随之而增加。而高职教育必须以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为标准,以培养符合岗位能力与素质的员工为出发点,在实训项目的开发中突出以企业员工的标准来培训学生。
一、广西国际物流企业用人标准调查
(一)广西国际物流企业类型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广西国际物流企业目前41%的属于运输型,29%的国际物流企业属于综合型,24%属于仓储型,剩下的6%为其他类型(见下图)。根据数据
可知,广西目前的国际物流企业主要以物流两大主要功能为核心开展业务,附加其他功能,但相比国内物流而言国际物流所涉及的运输线路长,环节多,各种手续复杂,规章制度繁多,涉及面广,货物种类复杂,运量大。
(二)广西国际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由于国际物流企业的作业实操性很强,因此国际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极强的业务操作和控制能力,国际物流企业需要大量的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全面的从业人员,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最终的胜利。从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于相关工作经验的最为看重,其次为实践动手能力(见下图)。
国际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在职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两方面与国内物流企业的要求并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工作内容的不同,在专业能力方面有着更多更专业的要求,除了物流的基础专业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能力、国际贸易进出口及报关报检业务的能力、控制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能力、审核和
制作各种货运单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物流市场。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实训项目教学体系
根据对广西国际物流企业的调查可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合理的国际物流知识理论与操作技能,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成功率。面对这一客观现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在传统的物流知识体系中融入国际物流的相关知识,构建基于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下新的知识体系,体现广西发展的新特点,打造更加具有特色的物流实训项目,满足国际物流企业用人的需求,符合其对员工在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标准。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实训教学现状
从广西国际物流企业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对于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比较重视,而目前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知识体系偏重于国内物流,实训多以物流的主要功能为核心开展,国际物流相关知识虽然有一定的开设,但相关的实训课程开设还未能形成一定的体系,实训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实训教学组织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使学生在实训中虽能动手,但动手能力不强,实训过程知识点被割裂,无法让学生通过实训把所学的知识变成企业真实的操作,使学生与未来的工作岗位对接还存在一定的操作问题。
(二)组建模拟企业教学组,模拟国际物流企业真实工作场景
国际物流的知识操作性较强,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去巩固所学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把国际物流的每一项流程作业变成一种习惯作业,达到国际物流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因此,从开设相关的国际物流知识开始,把学生按企业经营的模式进行重组,模拟真实的国际物流企业工作场景,以大量的真实业务为操作对象,让学生从中去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引导操作,在操作中巩固并所学知识。在整个实训中教师只进行必要的启发,使各方“主体”自发地推动“业务”的进展,从而完成“工作任务”。
在实训过程中,根据院校的自身情况,引进企业人员作企业教学组的领导,由这些有实战经验的人员作为“师傅”与学生共同开展模拟业务,让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
(三)构建以“做、讲、查、评”为一体的循环实训教学与测评体系
实训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做为主、讲为辅、查为导、评为学”的循环教学与测评体系。学生在实训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一个完整的业务实训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老师讲解为辅助,操作中让学生自行检查为引导,最后完成一个业务操作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得失,积累经验,重新开始新的业务操作。
参考文献:
[1] 陈雪.面向天津滨海新区的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13(13)
[2] 徐锋.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08)
[3] 陈彩凤.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国际货代能力目标定位[J].广西社会科学.2010(09)
[4] 王斌义主编.国际物流人员业务操作指引[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高晓莎,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2012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北部湾保税物流体系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2JGB343);2014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物流实训项目开发”(项目编号:2014JGB327)
第五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对策
摘 要:实践教学必须服务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高职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向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所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学生而言,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管理学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其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第二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管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素养。
第三 ,对专业本身而言,高职学院专业应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性质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专业理论本土化。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路径
(一)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从“必须”、“够用” 着手,开发出核心必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和实训环节,确保教材、教师、课程、实习实训与生产实践保持零距离。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岗位需求对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共设置四大模块:公共 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专业基础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知识;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岗位需求技能;专业拓展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课程模块强调能力本位,为教学的实践性、技能性提供了链接的平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的保障。
(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与
实践融合,校企、校台(电视台、电台)
双赢。
一是推行 “前堂后台”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实行前厂后店的做法,校
内电视台与省级电视台合作,共同策
划、制作节目,让教师和学生联合担
任编导、主持人、制片人。
二是推行 “项目教学” 改革。播音
主持专业将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
干技能单元,每个技能单元为一个教
学项目,每个项目按广播频率、电视
频道的方式进行模拟。在项目教学
中,教师和学生担当广播制作人、电
视制片人,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专业
技能。
三是推行 “工学交替” 和 “订单
式” 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用人企业
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
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与用
人企业整体置换教学模块的方式,实
行联合办学,企业参与教学计划修订
和教学考核,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奖
学金,学生可以到企业见习上课,也
可以在企业边工作、边学习,毕业后
参与企业考核,合格毕业生直接为企
业录用。该模式将传统的“校内教
学—— —实习—— —就业” 的方式改变为
“订单—— —校内教学—— —企业实训
(或校内模拟实训)—— —校内或企业
教学—— —企业就业” 的方式,实现了
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从根本
上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改进人才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畅的现象。
(三)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学
校公共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完成,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基础实验课
程和公共基础实践课程。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专
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专业课
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包括依托校内
专业实验室和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课程。专业课程
实践可以结合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期论文等,根据专业特点和条件灵
活设置,也可以穿插到平时的课程教
学中进行,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
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
中引入模拟公司的形式。所谓 “模拟
公司”,是指人为创造的工作任务和
经营活动的仿真模拟环境。学生在其
中可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了解各
环节之间的联系,根据产品和服务项
目的不同定位,进行营销、财务、贸易
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中可以
按照现实经营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
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综合实践教
学,是产学研做合一的教学形式,包
括仿真模拟、ERP综合实验、综合课
程设计、综合节目制作、毕业设计与
毕业论文等,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系统的问题。如利用校内外
电台、电视台、大型综合演播厅,将新
闻、播音、电视节目制作、编导、表演、灯光、音响、工程技术、动漫、人物形
象设计、传媒策划等专业的教师和学
生按专业电视台、专题电视节目制作的要求,进行分类、分组,共同制作电
视节目。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再
到后期编辑制作,直至合成播出。这
是一个综合性、实战性、多层次的创
作训练体系,是一个多专业协作、资
源共享、真实有效的校园微型社会生
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使教师和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或 相同的实践效果。
(四)建立实践教学模块考核标
准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实践教学的成功是
高职教育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
键。而构建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完善
实践技能考核模块,是实现实践教学
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
材施教、因人施教,改革考试考核办
法,将理论与实践考核按1∶1的比例
配置,制定三类质量标准的实践教学
考核体系。一是国家级标准的考核体
系,以工科、文科和管理类为主,列出
12个模块50种专业证书供学生选考。
二是广播影视行业标准的考核体系,以新闻、播音、动画广告、制作、编导、音像为主,列出13个模块60种专业证
书供学生选考。三是建立传媒类学院
级标准考核体系,根据每个专业技能
模块的要求,设置技能模块等级标
准,制定技能模块等级考核方案,颁
发学院技能模块考核达标证书。如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编辑员、摄像员等 技能等级,经模块教学考核合格后,由学院颁发制作员证、编辑员证、摄
像员证,学生拿到 “三员” 证书后,申
请参加国家劳动技能鉴定中心或国
家广电总局的摄影师、编辑与记者资
格证书考试。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保
障
(一)建设 “双师型” 的教师队伍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就成为无源之
水,无本之木。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
是立足于内部挖潜和培养,出台优惠
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学识; 二是对教师引进严格把关,引人引智,重在引技能,优先引进
或聘用具有社会实践经验和行业从
业经验的专门人才,要在实践动手方
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通过聘用兼职
教师,引进客座教授、客座专家等方
式,使每一个专业都确保有一支实践
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从而促进实践
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配套完善的实习实训
基地
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
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物质保障。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一要有规划,按公共基础实验室、学
科专业实验室、综合训练实验室的要
求合理规划;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以
行业为主,以专业为主,以省会经济
圈为主。二要突出重点,突出示范专
业,突出薄弱学科,突出社会需求量
大的专业,突出新开的专业。三要满
足教学、超前教学,既不降低标准也
不盲目攀高,部分设备要与企业行业
同步接轨。四要加强管理,合理使用,提高利用率、完好率和共享率,为实 践教学、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贺善侃.实践主体论 [M ].北京: 学林
出版社,2001.(2)巴士光.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
才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7).(3)吴万敏.校内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与探索 [Z].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2000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
奖,2000.四、从宏观上体现因材施教应采取的对策
为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育才观念 ,培养具有基础
实、发展潜力大、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应用 人才 ,应以能力为本位 ,以“ 应用 ” 为主旨 ,以模块为要素 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对策有:.教师方面的对策
(1)建设一支既具有扎实理论技术基础 ,又具有实际
作能力和经验的“ 双师型 ” 师资队伍。(2)建立专业核心 程的“ 双教师制 ” ,聘请涵盖各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来自 业管理部门和企业运营管理第一线人员组成的客座教师
伍 ,建立专业核心课程“ 双教师制 ”。2.教学内容方面的对策
(1)加强与同行兄弟院校和企业、管理部门的横向教
协作关系 ,编写内容简洁实用、组织科学合理的教材和典 教学案例 ,并加强理论教学中的模拟教学。(2)成立由企 和相关部门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
员会 ,每年定期召开专业顾问委员会会议 ,确立、调整、修 专业人才所需的理论和知识、技能和能力 ,调整修订专业 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与社会相联系方面的对策
(1)加强与企业及有关部门共建稳定、规范的校外实
基地 ,使学生能够在全真的环境中进行阶段性教学实习就业前的顶岗实习,为管理类专业的技能训练提供一个 好的平台。(2)不定期走访主要用人单位(包括企事业、关单位),了解行业的技术、经济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情况 , 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意见 ,以便及时、有针对性地 整教学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