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第三届‘赢在课堂’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第三届‘赢在课堂’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学习报告
回龙小学:唐治美
作为一名刚踏入教学岗位的七八年的年轻而且长期在农村学校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一直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在今年5月15至16日有幸在学校的安排下,参加了由全国第三届“赢在课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在学习中,观摩了名师的课堂、聆听了专家与名师的报告,开阔了眼界。愉悦的学习让我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现将我的一点学习心得总结一下:
观摩吴正宪、张齐华、徐长青、贲友林、王延安5位老师的课堂后,使我看到了他们教学设计的精妙、指导的精巧、用词的精辟、教师语言风趣幽默,语言上的抑扬顿挫,灵活的教学机智等让一节课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这样的课堂是何等的完美!
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中把学生的错误放大,从错误切入,先证伪后证实,错误的东西知道后,正确的就自然出来了。
徐长青老师风趣幽默,他上课简直就象是在说相声,说学逗唱之功俱佳,常有经典之语爆出,令人捧腹不已。现在回想起来,还感觉意犹未尽!
有人这样评价张齐华:“他让数学课也能像语文课一样诗情画意;像哲学一样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像美学一样具有欣赏的价值;像历史一样,让数学得到本质的追溯。” 听了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一课,使我深有同感。感叹他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能力,佩服他杰出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他与许多教师不同,一改数学课的呆板,整堂课笑声不断,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爱学、乐学。而这一切与张老师的幽默、精练的语言是分不开的。评价语言到位,重点处抑扬顿挫,充满激情,使每个听课者如沐春风。同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平均数》教学中,所选的材料都是直接来自学生的生活中,(如投篮球、姚明所在球队队员平均身高、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池塘里的水的平均深度等等)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隐藏着,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习惯
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我清楚的知道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如多观摩一些教学名师的教学实录;认真的设计好每一堂课,因为“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有章可循;认真投入教学,数学课必须讲究艺术,而不是将就,只有自己认真投入,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引领学生,从而使课堂有所生成,因为“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聆听吴正宪、张齐华等几位老师的的讲座后,我感觉到他们不愧是名师,不仅能使整个课堂100%的被激活,而且他们所作的讲座更是相当的精彩,这源于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前沿的教学理念以及他们对教学的所感所悟。
吴正宪的《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讲座中,通过讲解一个故事“人皆可以成尧舜”引出教育该给学生留下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在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时应该想到除了知识以外,还能给学生留想什么?她说:数学教育教学生,做真人、去伪存真;数学教育教学生,守规则、懂得自律;数学教育教学生,敢承担、坚守责任;数学教育教学生,不怕困难、拥有毅力;数学教育教学生,会自省、善于反思。
王延安老师的讲座中引出的关于学困生的思考:课堂教学需要“快节奏”,也需要“慢镜头”!在深度对话中,提升认识;课堂教学少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动作!少一些表面的热热闹闹,多一些扎扎实实;课堂教学要保底!后进学生接受的状况决定课堂教学的进程;对待学困生要“感同身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常想:谁会有困难?谁需要帮助?这对我们一线老师在“培优助困”是有一定帮助的。
张齐华在题为《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便是捷径》的讲座时绍其成长之路时说到:“记得那时在卢专家的书橱里看到一本读《特级教师课堂实录》,我如获至宝,卢老师答应借给我一个星期,在那一个星期里,我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我沉醉在上海教育专家们生动鲜活的教学艺术里,每天只是拿方便面充饥,睡眠也相当少,不停的写啊记啊,竟写下近十万字的笔录。” 这些专家与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从不同层面得到丰厚;读书,可以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张齐华说:“要想方设法走进小学数学领域的名师大家们,阅读他们的名著,阅读他们的博客,并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张齐华还说:“他的成长,他的成功,他的一切都缘于他的阅读,是阅读成就了他”。并且还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耳闻目睹他们之后,我觉得自身的知识贫乏得可怜。
贲老师在报告中设问:作为教师,你懂你的学生吗?甚至把了解的程度比作谈恋爱,不用说出来也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调皮”,细细琢磨,不禁汗颜,高高在上的我们真的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现状吗?真的读懂了他们的需要吗?真的处处有服务于他们的意识吗?很多课堂中,似乎更多的是学生在附和着教师。
五位名师专家虽然各有不同的风格,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师干脆利落的语速,评价丰富的语言,对学生亲切和蔼的称呼,在情景的创设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掌握都做得非常到位,他们虽然没有新颖的情景,没有精心设计的小组合作,但他们的课依然非常出色纷呈。他们自然质朴的语言、高超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课堂张驰有度的调控能力,布满聪明的提问,让所有听课教师敬佩不已。
首先,处于不惑之年的他们是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走到今天的,成为名师、成为专家、成为人们敬仰的楷模,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他们有付出,有了收获。我在反复的问自己,你能做到吗?
其次,当吴老师分析设计《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我就在想,我会利用学生的错误切入吗?也许我会直接说学生的做法不对,让其他同学上来做。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现在也在想:“要想方设法走进小学数学领域的名师大家们,阅读他们的名著,阅读他们的博客,并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就是每天要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进步。虽然不知道我的这份激情,这份躁动能持续多久?但是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培训活动是短暂的,对我而言,应该是从思想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我深知培训虽然结束,但是学习的精神将融入我的血液,我有理由坚信此次培训又将成为我的教学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二篇:“赢在课堂”小学数学名师课堂观摩有感
“赢在课堂”小学数学名师课堂观摩有感
贵州省瓮安县银盏学校:张
霞
2010年5月1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人民教育》编辑部和贵州盛典佰堉教育培训主办的“第三届‘赢在课堂’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活动特级教师、名师众多,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数学教育名师吴宗宪、徐长青、贲友林、张齐华、徐长青、王延安等。这是一次课堂经典、讲座精彩的培训学习。会上,《人民教育》编辑部总编傅国亮做了热情洋溢讲话,他那满腔的热情,激情的演讲,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在座教师;来自全国的五位教育名师各上了一节精品示范课和讲座,他们那独特的教学艺术传递了经典的数学内涵,激情的实战讲座,阐释了现代数学的最新理念„„笔者聆听了,感受颇丰。
一、课堂实战是精彩的演绎
“退、退、退„„”徐长青老师演绎数学实战教学的开门红。徐老师“退中的数学”,只用一张纸,变换一个魔术,就把孩子们带进了他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思维随时被激活,把数学学习“法宝”——“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教给了学生,把数学教学与奇特的魔术艺术及游戏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素有“数学王子”之称的张齐华老师执教了一堂丰厚、灵动的“求平均数”,他使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创新出许多相关的生活数学问题,并逐一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最简洁、最实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教学,不但把数学与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猴子摘桃”情景创设法,引导学生进入一次次激情学习的热潮,他将直观的课件演示融入学生的数学练习过程,轻松愉快的完成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教学;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著名数学教育名师贲友林也带来一节“找规律”的数学演示课,贲老师让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提出问题,从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去解决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任务;特级教师王延安的“猜猜是单数还是双数”,以“猜”、“想”、“看”激活学生探讨、思索、归纳、总结,创建了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
在他们的数学课堂,学生个个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热情。台上台下时时为他们引导学生出色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甚至是在学生发言时他们都会微微前倾身子,仔细聆听,仿佛学生才是他们的主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是被学生的精彩课堂演绎所深深吸引似的,成了学生诚实、灵动、富有激情的观众。
二、名师讲座是课堂教学的深化 观赏五位教师的课堂演绎,再聆听他们的精彩讲座,你会感到他们的课堂是在自己独具教育个性的理念下完成的,如果说课堂是精彩的实战演绎的话,那么,讲座就是课堂教学的理念提升,每一位教师都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一套自己教学观,他们的教学观形成了新课程改革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育崭新局面。
他们课堂教学与教育理念的共同点是:语调极富磁力而不乏幽默,眼光布满热情与鼓励,言语评价内涵丰富而感亲切,对学生的称呼亲切和蔼(“孩子们”,“宝贝儿”等等)而温馨„„总之,老师门只要一开口说话,我就会被吸引,我就会沉醉,就会给我带来课后的思索。纵观两天名师课,笔者感到教师的情景创设及对学生学法的引导,失去了往昔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形式,失去了庄重僵化的课堂环节,显示了灵活、自由而极富磁力的课堂学习实效,于简约中流出灵动的美,形成自成一家的教育艺术风格。教师们自然质朴的语言、高超娴熟的教学技艺,张驰有度的课堂调控能力,让所有听课教师敬佩不已。名师们的报告更是生动而耐人寻味,引领我们朝着课堂教学所蕴涵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度的理性思索。名师们课堂与讲座,真是一次“人课合一”的精神盛宴!
有这样的机会,走近名师,领略名师风采,聆听名师课堂。我的内心很激动,也很敬仰,感慨良多。
第三篇: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
心得体会
毛口乡小学 白云
2012年12月8日至12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在六枝特区煤机厂影剧院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在这一天半的培训学习中,聆听了三位名师的经典课堂以及他们的专题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特拟以下几点想法:
星期六上午,我听了罗鸣亮老师的课堂《可能性》,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始终以“摸球活动”为主线,在第一次摸球活动中,学生没有受到老师的限制,而是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盒子里放多少个球,摸多少次……一切都由学生做主。学生通过第一次摸球,深深地感受到不管盒子里放几个球,也不管摸几次,在不看的前提下,如果只放黄球,就一定只能摸到黄球,不可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如果既放黄球,又放白球,就既可能摸到黄球,又可能摸到白球。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体会了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可能性作为一种随机事件,是不受人的主观愿望控制的。但许多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即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就该摸到白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他又设计了第二次摸球活动,让学生先猜再摸,既暴露学生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想一想,感悟到对于某一次摸球来说,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事先是无法确定的,并且前一次摸球的结果不会对后一次摸球产生影响。通过逐步拿出球,让学生感悟到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一定”、“不可能”、“可能”是可以互相转化。
下午,听了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仲广群的课《 找规律》以及他的专题
讲座《数学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其教学意蕴》,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丰富的数学故事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增设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了解读。仲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丰富的数学故事对“基本数学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精辟解读。王老师则以课为例,结合相关理论,对数学教学中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谈了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两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解读,与会者高度认可,颇为受益。
星期日上午,便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松,从他上的精彩示范课四年级《解决问题》,这节课中刘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酷似学生中的一员,有疑惑、有成功的欢呼雀跃、有与学生面红耳赤的争论,他俨然成为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刘松老师对课堂的投入让人感叹,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能学到这种执着和敬业,全身心投入教学,对学生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通过刘老师的课堂,听刘老师的赞扬的语言,诸如“神仙”“王老师”称学生为“高人”……,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大胆的表达,我们不难发现刘老师把课堂主动给了学生,一句“你真了不起”(握手),体现了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他关注到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有那么多的问题,学生那么的善于思考,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刘松老师的课让学生养成的是一种数学的眼光、一种数学的情怀,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数学之美、之妙、之变化无穷。你想让我们的孩子感动吗?你先感动自己,数学一定要有激情,美好的事物都是激情的产物,课堂的最高境界就是人课合一,也就是一定要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通过这次学习,对我的教育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才能当一名顺应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
第四篇:“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
“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有感
白花小学
杨
红
在这一次“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中,有朱国荣、蔡宏圣、刘松、许卫兵、张齐华、黄爱华、曹爱华、华应龙等8个特级教师主持,其中上的有二、三、四、五、六年级的教学内容的观摩研讨课。
朱国荣在上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指名板演,得到了两种结果,即:5×7=35(平方厘米)和3×7=21(平方厘米)。他让学生讨论,你在计算面积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就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以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时他请学生上台拉动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最后成了一个长方形,拉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学生得出了结论,拉成的长方形变大了,所以利用拉后的长方形计算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变大了。最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把它理解成拉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所以5×7=35(平方厘米)的算法错误。
那应该怎样算才对呢?学生开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学生动手画再剪拼,在画和剪拼的过程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不会觉得无趣,也不再是老师把课本上的知识硬塞进学生脑袋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老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再者,老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对课本外的一些数学常识要了解,比如在上认数时,在课的最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110”除了表示数还表示代码如电话号码,可表示“6”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去查资料,但在学生去做之前老师对这样的典故就应有所了解。
张齐华老师在上《圆的认识》时,先是在一堆平面图形中找出圆,再让学生自己对比圆与其他图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画圆,得出圆之所以如此饱满,是因为它的半径都相等,由此又引出半径,再由半径引出直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概念,而且知识点是一环紧扣一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后由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n边形引出圆是一个正无数多边形,边数越多的正多边形越接近圆。学生还了解到一个图形,当它旋转后的轨迹能形成圆。而且在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语非常风趣、贴切,这样能达到师生配合的最佳效果。
从这次研讨会来看,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上课的特色,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比拟的,但有些方法在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可以用到的,而且是每个教师都能用的,如:教师上课要对教学内容熟悉,当然不是单指一课或者一本书熟悉,应该是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熟悉,因为高年级学习的知识是低年级学习的知识的加深或者升华,如果你能准确地了解到每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级的不同说法,那么在教学是你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那么陌生,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其次,教师对数学知识的了解要广,特别是在农村,学生受生活条件的限制,它们所了解的知识、信息绝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和教师。它们就是坐在井里的小蝌蚪,没有跳出井口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它们时也只是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那可以想象,学生对外界的了解对知识的不了解又能有多少。但相反,如果教师知道的多了,通过教师的教育传导给学生,学生知道的东西也自然会增多,哪怕他只是井里的小蝌蚪,他们也能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再次,农村学校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学习能力弱,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就应注意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尽量解决本节课中的难点,掌握好新知识,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增强,学习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如果当堂课出现的问题不及时解决,那学生堆积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从而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也不会得到提高。但怎样发现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多关注学生,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说:“你们会了吗?你们做好了吗?”如果你只这样问,而不去看,不去了解,那不会的学生他也会说:“会。”没做完的学生也会说:“做完了。”等批改作业和考试的时候才发现问题那就晚了。
再有就是转变差生的一些方法:第一,激发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你还担心他会学不好吗?第二,培养习惯。学习差的学生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用一定方法培养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如培养预习、看书、整理复习、小记的习惯,相信你会看到学生有明显的进步。第三,打好基础。学习差的学生基础非常重要,如果最基本的知识、方法他都不会,那你讲深奥一些的他就更蒙了。这点我深有体会,我教的有一个学生在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别人做作业,他就坐着不动,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做时,我才发现,原来他连几加几和几减几、十几减几这类似的计算题都不会,于是我布置作业时就选最基础最简单的让他做,他会做了再增加难度,最后我发现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当然,不能在一次两次的练习中提高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但长时间的训练,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
这次我们学习的是“赢在课堂”观摩研讨会,即重视课堂上的教学,所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在上新课的时候给学生留下新的问题和难点,最重要的还是课堂上的那四十分钟。
第五篇: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教师:毛洪志2012年12月8日到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贵州省六枝特区煤机厂俱乐部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学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受益颇深。名师们另类的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地赞叹。其体会如下:在培训学习中,我观看了3位专家老师的经典课堂教学,聆听了专家老师的专题讲座。充分体会了专家们广博知识的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两天的培训学习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想洗礼。每天的学习都引发我对自己教学和专业发展的不断思考,通过学习让我看到了差距,让我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尤其是在听了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副校长仲广群上的三年级《解决问题》这一课时,让我由衷的佩服仲老师思维的缜密,在处理教学环节时,环环紧扣,另外,仲老师只是在一旁进行引导,而让学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通过学生之间的问答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仲老师的这种授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仲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他的这节课,让学生“活”了,教师“退”了,课堂“美”了,最后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最终让学生知道有不
同的思想就会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得很好,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推广。
总之,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争做一个专业化的优秀老师,用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中去,力争做一个人民满意的教师。
2012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