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效课堂中的几个误区
浅谈高效课堂中的几个误区
竹峪中学
梁婷
摘要:高效课堂的创新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但在此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导学案违背教材规律;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这些误区的产生都是由于教师的思想观念的更新不足造成的。所以要顺利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
关键字:高效课堂 误区 教师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尽可能用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如何让课堂更高效,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有限的课堂获得无限的收益,在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的前辈和同仁发表过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我也看过与之相关的多篇文章。这些见解都值得我学习与借鉴。可是在此过程中我却发现,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存在一些误区。
一.导学案违背教材规律
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在形式上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高效课堂的导学案。导学案对于高效课堂的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却常能发现这两种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是导学案完全脱离教材。导学案必须教师根据教材自行编写,可有的教师在编写的过程中为了自己能”超长发挥”,假借拓展教材之虚名,天马行空,肆意发挥。而整堂课学生根本没机会打开课本,只能跟着老师的导学
案转。这种方式是“幸福”了教师,坑苦了学生。教师顺着自己的思维畅快淋漓的抒发了,听起来热闹。可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却可能让学生如坠雾里,学不到真正的东西;第二种现象却恰恰相反。教师完全依赖教材,导学案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编写,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方式虽抓住了教材,却失之创新。因此高效课堂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还有,教师还要准备充足的时间在下节课前处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所以,以上两种现象都违背了教学规律。教材是实施高效课堂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应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
二.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随着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与优化。然而,在当前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问题尤为突出,存在不少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我在听一些公开课时发现即便是新课,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知识的运用与拓展,仿佛学生天生就会一般。我们经常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游戏连游戏,活动加活动,热闹非凡。学生是忙忙碌碌,喜笑颜开。一堂课看着热闹,效果很好。但当我们下课之后走出教室,脑海里还能留下多少本节课的内容?我们是这样,那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这样。高效课堂只针对传统课堂之低效所提出的。构建,创设高效课堂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杜绝、摒弃或消弭课堂低效的种种弊病,彻底让学生做主人。把课本知识当成游乐园,教师带着学生在知识的园地游玩,学生主动学习,在快乐中接受知识。而不只是改换课堂的形态和面貌。改教师讲为学生讲,改同向坐为相向坐,改安静为言说,改坐着为站着,改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这些变化本身并不是高效课堂。这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误把课堂活动的多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少等同于课堂是实施新理念的多少,把自身思想观念更新的问题归咎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总不能认识到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肤浅,热
闹的课堂形式的区别。所以要达到高效,教师就要扎扎实实的教授知识,学生能实实在在的学习和运用知识。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收到最高效益。
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种的误区呢?我认为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教师的观念更新上。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一套再好的教学理念也需要教师去具体操作。如果连教师都没有理解透彻该教学理念,那这样的教育改革只能是流于形式。因此说要想避免这些误区的出现对于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对于教师的培训是进行课程改革和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于课程实验的启动和前期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我为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也参加过几次有关高效课堂的培训,但这样的培训多以知识培训为主,旨在使教师了解并认同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信心,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实施高效课堂的准备。然而随着高效课堂实施的不断深入,我觉得我们教师需要的更多的是具体的,实用性强的培训,需要深入研究课堂的具体问题,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我们更加需要与科学相结合的,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的,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另外,从培训形式看,除了讲授式,报告式或讲座式之外,我们教师更渴望一种直观的,探究的学习,案例分析式的培训。
总之,实施高效课堂任重道远,在未来的路上我们肯定还会遇到各种的困难,但我相信我们在实施高效课堂过程中误区会越来越少的,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第二篇:高效课堂误区
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要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
一、高效课堂并非教师不讲
有些课堂上一味地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做“甩手掌柜”。很多东西教师都让学生去自学,去让学生给学生讲解。而事实上,很多知识只靠学生自学是理解不了的。传统的教师讲授仍然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只要你不是满堂硬灌就可以。
二、高效课堂并非简单的拉开桌子
高效课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但并非将课桌摆放到一块就是高效课堂,这只是合作探究的表面形式。课桌摆放组成学习小组只是给学生提供了合作探究的载体,然而要真正通过竞争和合作来达到高效学习。不能为了场面上的热烈和表面上的活跃而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合作要有合作的必要,探究要有探究的效果,要让学生真正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东西,提升能力。
三、高效课堂并非掌声越多越好。
掌声是教师鼓励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一节课掌声泛滥的话,那样的掌声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掌声应该送给课堂上展示精彩、互动充分的小组和个人,而不是逢讲就鼓掌。当然实施高效课堂的初期,应该多给予学生掌声,但是当同学们都适应高效课堂之后,便要有选择的鼓掌,让掌声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也就成了形式。
四、精英展示也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一节课或者说每一节课都是个别学生展示,那样他们就变成了老师的“代讲者”,其他的学生也就由传统的被动听教师讲变成听几个学生讲。所以教师应预设一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如果仅仅是个别展示,那样会让高效打折扣的。
五、课堂大容量并非高效
高效不在于教师讲解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高效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笔记,而在于学生脑子里多了多少知识.六、高效课堂并非一定要完美
有些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完美的课堂,就是没有问题的课堂,就是学生全部理解了没有任何问题的课堂。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没有上完的课只要学生掌握效果好,也可以是高效的。如果只为了赶进度学生没有理解和接受算不上有效果,更别说什么高效了。
迟桂军
读完刚刚到手的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2009年第二期《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其中的一些文章很值得咀嚼和回味,好多观点和理念对我们当前进行的课堂改进行动研究和自主互助学习型高效课堂模式构建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现摘编如下:
误区一:把“主人”等同于“主子”,认为多表扬学生就能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在课堂教学上,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但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地位大有从“主人”变成“主子”的架势。课堂上不论学生读书或发言的情况如何,哪怕回答对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会得到“你真聪明”或“你真棒”之类的夸奖,廉价的表扬之声充塞课堂。对于课堂上犯错误的学生,哪怕是比较严重的错误,教师也只是说:“希望下次注意。”不敢直面学生的错误并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学生从教师“和风细雨”的处理中,很难认识自己的错误所在,更谈不上去改正错误。
表扬和批评,是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的两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新课改倡导多表扬、少批评,并不是要我们滥表扬、不批评。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把我好分寸,注重效果。学生毕竟是学生,是一个具有可塑性的生命主体,批评指正学生所犯错误恰恰是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尊重和负责。我们要正确认识表扬和批评的作用,准确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真实“主人”,千万不能认为表扬就是尊重,就会实现课堂高效和谐。误区二:把“合作学习”等同于“课堂讨论”,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随即宣布小组讨论,于是教室里嗡嗡一片。小组里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听”!学生立即安静下来。接下来就是课堂交流,学生又重复起小组讨论中所说的话。最后,教师在鼓励肯定后“演绎归纳”,总结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合作学习”就在这样一片“热闹”的讨论声中宣告结束。
如此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误认为“合作”就是“讨论”。其实,“合作”和“讨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合作学习旨在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疑难,在优势互补中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进而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密切配合,积极互动。而讨论既是教学方法,又是教学环节,更是教学策略。合作需要讨论,但讨论不是合作的全部,更不能认为“热闹”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只有在合作中讨论,在讨论中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真正体现师生间的教学民主,体现新课改要求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从而构建真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高效和谐课堂。
误区三: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认为放任学生自由地学习就是高效和谐课堂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中的关键词。但由于教师对“自主”含义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由学习、自己学习”,造成当前课堂教学中“自由化”倾向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教师角色自由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是充当“捧场者”,不管学生发言如何,一概给予表扬。由于教师没有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很难有效担负起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结果造成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引导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其次,教学内容自由化。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拓展课程资源”,以为让学生自己寻找的事例越多,学生的知识面就越广,就越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以致课堂经常成为“资料交流会”。其结果往往是游离了教学主题。再次,教学进程自由化。教学内容自由化常常导致课堂教学计划无法按时完成,从而出现“课时紧张”的表面现象。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以前那种教师一言堂的“师霸”行为和学生绝对“服从式”的学风,凸显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但决不是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担负起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密切注意学生的变化,捕捉其思想动态,该让学生“自主”的地方就应该放手,该讲解处要理直气壮地讲解、讲清楚。尤其是学生的未知领域,教师更不能撒手放羊,不问不管,放任自流。那种把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学生自由学习的方式是不可能构建起和谐高效课堂的。
误区四:把纵容学生等同于宽容学生,认为放宽对学生的管理就能构建高效和谐课堂
为人师者,当学会宽容,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课堂改进行动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认为宽容就是放宽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自由,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此“宽容”,其结果只能是纵容学生的缺点,使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认识,甚至导致有恃无恐。
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从沉重的学习与考试负担下解放出来,在轻松的心态下愉快地学习,而不是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闻不问。宽容学生,不是无原则地纵容学生,不是放松对学生的管理,而是为了寻求一个更好的教育时机与方式,给学生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反省和改正的机会。
第三篇: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几大误区
高效课堂建设中的几大误区及矫正策略
误区之一:
教师主导就是主讲。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高效课堂的建设中,不少教师片面的认为教师主导的地位和体现,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要主讲,而不是少讲或不讲。不然教师怎样主导课堂呢?
矫正策略:教师要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主导的真正含义。所谓主导,是指在课堂中,教师要发挥的主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的思路,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能用主讲、多讲来体现主导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发挥好指导、引导、点播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尽可能做到少讲,坚决反对教师代替学生。我们也反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不发,而倡导的是当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后依然存在疑惑不解、不前时,适时开口,进行恰到好处的精讲。误区之二:
学生自主就是自由。在倡导和落实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过程中,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由地学习,教师可以放任自流,不加指导或干预。
矫正策略: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含义。所谓学生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消极学习而言的,他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学习权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自流,不是袖手旁观,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之下,依据教师所指明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通过个体的自学,去获取知识。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指导,适时检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予以纠正,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误区之三:
小组建立就是建设。建立学习小组是高校课堂建设中的基础性和保障性环节。学习小组也是高校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但在小组建设过程中,不少教师片面地认为,建立小组就是建设小组,使小组建立的终极目标即建设文化难以达成。
矫正策略:要正确认识并明确,小组建立不等于小组建设,建立小组是指按照班内异质分组原则所成立的基本学习共同体,这只是建设学习小组的初级阶段,建设小组是指学习成立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使组内成员形成良好的学习、合作、展示规范、习惯、礼仪等,进而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我们在重视小组建立的同时,重点应抓小组文化的建设,用文化引领小组的活动行为。要做到小组的建设渗透并贯穿于高校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误区之四:
分组就是合作学习。在课程改革的的实践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相当部分的教师中,存在着对合作学习理念、方式的肤浅认识,即认为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就是合作学习,导致出现不少学校和班级在学生分成小组并未真正进行合作学习或假合作的现象。矫正策略:要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和理念本质。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科学理念。它是指学生通过小组或其他形式,围绕学习目标任务,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等问题。他的更高追究价值在于培养成员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班级划分建立了学习小组之后,必须对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等方面的培训,是学生明确要求,掌握方法,真正进行合作。误区之五:
学生展示就是表演。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学生展示,无论是组内和班内展示,使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课堂中最为精彩的高潮部分。但普遍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学生展示就是学生表演。尽管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却歪曲了展示的目的,削弱了展示的价值。
矫正策略: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展示不等于表演,表演只是展示的一种形式而已。真正的课堂展示,要求学生要做具有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在展示的内容上,要展示共同性高度的问题,在展示的分工上要增强成员的参与度,在展示的方式上,要体现师生的互动、生生互动,可以有表演,更应有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体批判、朗诵、辩论等,在展示的追求的价值体现上,应突出学法总结、规律探寻、生成发现或新成果展示。所以在高效课堂展示中要坚决杜绝把展示表演化、简单化、肤浅化。误区之六: 构建模式就是固化模式。在各地建设高效课堂的实践进程中,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必学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课程。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和教师错误地认为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固化模式,就必须完完全全地依照模式去教学,不能越雷池半步。
矫正策略:高效课堂需要构建科学的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或称之为范式。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核心工程。目前,在国内也流行或被推崇的有多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及“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等等,不少地区和学校也在学习使用这些模式,我们不能简单的评判那种模式最高效、最有价值,而是要理性的思考:为什么建模?怎样构建适时尸地有效的模式?怎样在建模的基础上去超越实现建模不唯模式,建模不能模式化,最终实现科学化、个性化、特色化?不可否认,在假设高效课堂初期必须首先要有模式,用模式来规范课堂流程,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要经历“临帖——入帖——出帖——破贴”的阶段。在经历这些之后,切不可能僵化、固化模式,而是要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发挥潜能,探索形成自己但能真正体现高效化,特色化的多种模式、多种风格的教学样本和成果。误区之七:
课堂反馈就是做练习。在高效课堂建设实践中,一些教师自认为课堂反馈就是学生做练习,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练习就可以了解捕捉反馈的信息和效果。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矫正策略:课堂中的教学反馈是指教师边教学边收集从学生方面反馈的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反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他又复习检查性反馈、新课效应性反馈、巩固深化性反馈等系统组成。一些教师认为的作业练习反馈只是整个反馈系统的一个方面。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阶段结构环节,采取多种形式的反馈形式和手段,及时捕捉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流程中的表现、收获、成效及困惑,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对搜捕的信息快速进行筛选、分类,适时调整与学生的思路,改进指导方法,寻找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的结合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误区之八:
课堂评价就是夸张。在高效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普遍受到重视,不少教师也十分注意运用评价手段,激发、调动、鼓励学生。但在不少课堂中也随之出现一种现象,即不管学生表现或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予以夸奖就,他们片面认为课堂评价就是夸奖。这其实是一种评价中的误区。
矫正策略: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课为要克服教师评价过多、过乱、过滥的现象,更要改变评价的片面化、单一化,尤其要纠正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叫指正而是一味夸奖的做法,做到平价准确、适时、适度、适可,真正发挥评价在课堂中的导向、诊断、教育、强化等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误区之十:课堂热闹就是高校。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独霸当主角,学生被动消极,教学气氛沉闷、寂静的现象,一些教师采取分组等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热闹起来,认为这样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校。其实这就是对高效课堂教学“高校”的认识的误区。
矫正策略:关于什么是高校课堂,目前还存争议,暂无定论。但仅仅把课堂的评价标准、依据或标志,显然是不科学的。如果热闹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那么建设高效课堂就不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也就没必要花大力气研究,攻克她了这种认识显然是一种短浅片面的眼光。我们认为,衡量高效课堂至少应有以下几方面的标准,即教学目标设置科学、全面、准确;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科学新颖多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效益高;学生思维等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发展、课堂充满生机、生命活力等。
总之,建设高效课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和最高价值追求,建设高效课堂是一项系统复杂的教学改革工程。在建设高效课堂实践中,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改革观,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审慎、务实、创新的态度和精神,既要做好顶层设计,更要注意实践探索,切不可急功近利,违背规律,大搞运动,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走出高效课堂建设中的误区,扎扎实实地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真正改变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低效化的现状,为实现建设高效课堂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课堂中的十大误区
直面课堂教学中的十大误区
来源:考试吧(Exam8.com)2008-11-5 15:09:58
面对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教师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有的教师依然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完全独立;或是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或是教师观念难转变,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等,使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许多误区,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矫正,将会后患无穷,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把一般教学手段无法表现的内容开发为不仅包括文、图形、声音、动画和录像的教学课件,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教学资料,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多方位地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用课件是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生物标本或模型制作成图片放在课件中。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还有极个别的教师使用教学课件,可能是为了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水平,在所展示对象的周围制几个不停闪动的小动画,不时播放与所学内容无关的精美图画或动人音乐。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一个无关的过渡,都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内容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往往顾此失彼,喧宾夺主,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淡化了文本研读,冲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首先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确定该不该用课件,应该在哪个环节上使用;其次使用课件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卫生的要求;第三是课件制作要简洁明了,注意教学课件的科学性、艺术性;第四是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生物简笔画、模型、挂图,精心设计的板书,这些教学方法更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二、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
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设置疑难,能自始至终激起学生学习旺盛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利于教师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表现为盲目提问,人为地给学生认知制造障碍,备课时缺乏提问环节的设计,形成“满堂问”,学生感到疲倦,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的思维;含糊提问,教师提出问题的语言含糊,词不达意,学生感到盲然,搞不清题意;平淡提问,提问平铺直叙,没有趣味性,对概念的简单复述,引不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逐渐使学生思维僵化;突然提问,提问题一步到位,既大又难,高不可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滞;追逐提问,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站立回答,没有思考时间,有的甚至先让学生站起来一个个问题“连珠炮”似地步步紧追,显然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高明的提问应当“在不疑处设疑”,抓住问题的本质,符合创设问题的原则。(1)设计问题精心构思,问题少而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2)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能得出正确的解释,难易适中,问题有梯度、宽度和深度。对难度较大问题的设置,解决采取“铺”垫递进式,“化整为零”,先易后难,让学生始终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保持活跃的思维,主动积极地学习。(3)创设问题按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循序渐进,涉及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接近到“最近发展区”,把握住问题的程序性和实质的显示度。程序过细,问题的关节过于显露,引不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程序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不易抓住要点,会使讨论无法深刻进行或只作肤浅的理解。(4)设计的问题要力争开阔、新鲜,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教师提问语言准确,亲切和蔼,尽可地运用生物学科术语。提出的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空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
三、分组学习无实效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然而一些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和新的理念支持,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有:一是每一堂课都应该使用探究的方法,生搬硬套,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问题是否值得研究,教师都给学生讨论,使探究教学内容无实效。二是要体现课改理念,不少教师认为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来得出答案,尽量让学生自由探究,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同样是违背课改的精神理念。三是追求合作效果,经常是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认为学生在动手操作就是在探究,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多数人迁就少数人的看法和做法,先做完的同学随意玩耍,不守纪律,而后动手的学生手忙脚乱,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四是交流时间由教师控制。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探究的时间很短,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教师在无形中控制着学生,致使其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被扼制。五是选题随意,缺乏研究,不少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缺乏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讨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甚至出现了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但有些问题不宜在课堂内进行探究,不应随心所然。
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明确探究的主题。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其次是学习内容较多,单凭个人的努力很难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的,操作难度较大,实行相互交流与讨论。第三在分组活动前慎重确定组员,力求避免随意性,分组以中等生为基准,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及平时成绩等因素,明确组长职责,注意课堂氛围的驾驭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问题,充分让学生交流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既要肯定答案,但对错误的回答必须预以矫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第四教学应力图把知识的传授与探究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在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原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两者之间保持合理平衡。对于有些问题让学生研读文本,能够直接给出答案的就直接讲解。
四、公开课表演作秀
教学贵在得法,不应有整齐划一的教学范式,否则就会陷入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然而,不少生物公开课、观摩课在课堂上让人眼花缭乱,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让人觉得不像上生物课倒像在表演。表现为现代化手段一齐上阵,音乐悠悠扬扬,画面花花绿绿,唱歌、戏剧、小品、配乐朗诵,法庭辩论异彩纷呈,“演员”在台上拼命煽情,从布置提问,学生回答到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有板有眼,可以说是无衣无缝,浑然一体。听课者“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如置身剧场,但生物课本身如何,却又如坠五里雾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不少教师的观摩课等,教学设计活动都是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表演才能,或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活动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的“游离成分”,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但在“热闹”之后,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这是在看戏呢?还是在上观摩课?学生是在演戏呢还是在学知识?这样算是学生探究吗?知识点能落实吗?学生能从中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吗?难道这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简直是哗众取宠,卖弄花枪,玩弄花拳绣腿。
教师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效,适切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切学生发展的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敢于整合学科知识,充分发挥集体教师的智慧。每节课的内容根据“三维”目标确定教法,深研教材,广博知识,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务实,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既遵循教案设计,又跳出设计方案,把生物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精心组织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首席者”的地位;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原生态”,关注生命课堂的质量和水平,展示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对学生的提问及问答解答要及时进行评价,指出错误的答案,及时矫正不明确的地方。
五、课堂教学滥用赏识
赏识教育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然而,有些教师却滥用赏识教育,一堂课中常挂在教师嘴边的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将来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这个学生将来的成就要超过牛顿”等等。不错,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教师都曲解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大加赞誉。这样做,显得老师的“赞誉”用得太滥,很虚伪,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同时容易给学生以误导,难以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影响其学生的发展。
六、教师上课满堂游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能主动走下讲台,在来回游动状态中开展课堂教学,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的做法也值得关注,一堂课中教师几乎不登讲台,而在台下不停地来回穿插游动,前后左右方向莫辨,其中还伴随着大量的动作和表情,使学生的眼球不得不随老师,精力很难集中。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讲台,但是讲台是学生学习最容易关注,最易于聚集精力的地方,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教师最好还是站在讲台讲解效果更理想。台下“游动”也是必要的,游动能真正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合作互动,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
七、教师上课随心所欲
上好每一节课功夫在课前的准备,研究教材,解读课标,剖析学生等。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没有成熟的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不清楚,课堂教学层次不清楚,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和对话,讨论缺乏明确的话题,课堂时间没有明确划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总体归纳和评价,就在下课的铃声响后匆匆结束。一堂课到底完成了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有哪些收获不清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更有甚者课前从不搞教学设计,上课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上课随心所欲,跟着感觉走。为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学习,领会课改理念精神,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本领;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应该精心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技艺,做务实的课改推动者。
八、课堂教学“放羊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有的教师认为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沦为“放羊式”教学。其实教学是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修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学生如何真正成为主体,学生怎样真正实现主体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成功地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实现的主要经历,参与意识的产生过程,自主学习的启动过程,积极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实现着主体性,一次又一次的重构与发展。在教学中能够紧紧抓住这些过程,认真研究这一过程的基本规律,并按规程办事,努力实现学生主体的真正参与和发展。
九、课堂教学缺乏个性
有的教师不顾自身的特点,一味采用“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缺乏个性的张扬。主要表现为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千课一面,千篇一律,死守一个模式,不会变通,直接从教辅书或通过网络“克隆”他人的劳动成果,或是听了名师的课后,便如获圣宝,不论自己教什么内容,全部照抄照搬,名师的套路或是别人推崇什么,就迷信什么,完全扔掉自己。一提教学改革,就彻底否定传统教法;或课堂教学中死守教案,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对学生有创意的认识随意否定,使学生必须按照自己的思路走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教学预案。上课时从预案出发,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充分尊重学生提出有价值有创意的学科问题,及时进行探讨学习。同时对于名师的优秀成果采取借鉴的办法,吸纳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适合自己的有用的教学模式。
十、过分淡化课堂中的知识讲授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着力提倡愉快学习,把课堂变成乐园的育人学习理念。然而,你号召自主学习,我就一字不讲,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学;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就绝不强迫他们,学到哪里是哪里,收获多少算多少;你提倡让学生乐学,我就使比赛、小品、朗诵、音乐、媒体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欢声笑语。其实,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发展中起引导作用,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取最大的效益。教师做到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机结合。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因为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有利于突破重点,破译难点,较好地把握教学的广度、梯度和深度,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疏理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第五篇:浅谈英语高效课堂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浅谈英语高效课堂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新课程倡导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更有效地达成。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形式多了,花样多了,课堂也多姿多彩了。但现实中有许多教师对高效课堂之理解,存在许多误区。关键字:高效课堂 实施 教师 误区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尽可能用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存在如下一些误区。
一. 导学案编写违背教材
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在形式上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高效课堂的导学案。导学案对于高效课堂的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却常能发现这两种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是导学案完全脱离教材。目前很多学校推广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导学案必须教师根据教材自行编写,可有的教师在编写的过程中学案内容也不涉及课本基础知识,忽视乃至游离教材,我认为不太恰当。课堂上学生也根本没机会打开课本,只能跟着老师的导学案转。上课脱离教材,全部依靠导学案,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第二种现象却恰恰相反。教师完全依赖教材,导学案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编写。这种方式虽抓住了教材,却失之创新。教材是实施高效课堂目标的重要保证,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应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高效课堂课堂要高效,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所以,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即突出能力培养,也不忽视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但也要忌讳只简单重述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随着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与优化。然而,在当前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问题尤为突出,存在不少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我在听一些英语公开课时发现即便是新课,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知识的运用与拓展,仿佛学生天生就会一般。有的教师为了 “互动”、“探究”,随便设计一些没有思考含量的问题,简单问答,满堂发问。缺乏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心灵交流,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
高效课堂只针对传统课堂之低效所提出的。构建,创设高效课堂意味着最大限度地杜绝、摒
弃或消除课堂低效的种种弊病,彻底让学生做主人。学生主动学习,在快乐中接受知识。而不只是改换课堂的形态和面貌。改教师讲为学生讲,改同向坐为相向坐,改安静为言说,改坐着为站着,改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这些变化本身并不是高效课堂。
三、对教学效果认识错误
有一些英语课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一堂课下来很多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能很好的掌握。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只重课堂形式,轻教学效果。这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误把课堂活动的多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少等同于课堂是实施新理念的多少,把自身思想观念更新的问题归咎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总不能认识到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肤浅,热闹的课堂形式的区别。所以要达到高效,教师就要扎扎实实的教授知识,学生能实实在在的学习和运用知识。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收到最高效益。
总之,实施高效课堂任重道远,在未来的路上我们肯定还会遇到各种的困难,但我相信我们在实施高效课堂过程中误区会越来越少的,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