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道作文题素材及构思点拨
11道作文题素材及构思点拨
【作文题一】快时代与慢生活·快与慢的度
一、作文素材
今天是一个崇尚快捷的时代,“快”无处不在,信息有“快报”“快讯”“快信”,传递有“快递”“快运”“快件”,出行有“快车”“快艇”“高铁”,唱歌有“快歌”,摄影有“快照”,婚姻有“闪婚”,写作有“快枪手”,餐饮有“快餐面”,连购物都时兴“秒杀”。
“快”使得经济快速成长,潮流快步翻新,今天的社会呈现出全然不同以往的面貌。在这样的快节奏中,你还记得“慢”吗?你认为今天还需要“慢”吗?你怎样看待“慢”与“快”的主题。
二、构思点拨
品味当今时代万象,反思生活之本源。“快速时代”成名要快,致富要快,内心仿佛总有一个声音驱使着人们卖力地工作,拼命地赚钱,快餐果腹,行色匆匆。然而,人们的灵魂却往往跟不上身体的步伐,当大自然的野趣和闲情逸致离人们越来越远,当过劳死、抑郁症、亚健康开始笼罩职场阴魂不散,当急功近利的育儿方式开始剥夺宝贵的童年,当暴戾的情绪在整个社会迅速蔓延„„诸多不正常的状况,让有识之士不得不反省这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从而遵从内心的需求,投身于全球“慢生活”潮流,慢慢吃,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思考,慢慢地享受人生„„
如何把握快时代与慢生活的“度”,既要提高速度,讲究效率,也要提升品位,有条不紊,是令我们深思的主题。
【作文题二】与你无关·蝴蝶效应
一、作文素材
1、有一句话社会上很流行:与你无关。
一位 富家小姐随手扔了变质的香蕉,穷人家的孩子拣起吃了,结果坏了肚子。当晚,这个小孩的父亲值班警卫离开了岗位带儿看病,致使小姐父亲的工厂失火时无人在场,物资全部被烧毁。
2、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
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3、思考题
A.可曾想过好友节日递给你的贺卡与西双版纳的野象冲入政府办公大楼之间的关系?
B.可曾想过陕西某城市建一个开发区与山东的黄河泛滥间的关系?
C.可曾想过巴西木材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与伦敦全年平均气温增加之间的关系?
二、构思点拨
在人生的旅途,人不能是独行客,总会有种种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去面对。富家小姐的不幸,在于她以为“无关”身边的人而做了一件极不起眼的小错事。问题是,现实中,我们常因小错而酿成大错。由是,可以延伸、拓展我们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这显然是有意义的。有心的考生,可以上升到道德与精神的层面,做关于如何做人的思考。
物欲横流的社会,金钱成为了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人与人之间只有被金钱所量化的利益关系。于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们学会冷漠,学会冷眼旁观。我们是社会的一员,冷漠的我们也就只能造就冷漠的社会。当坏人当街抢劫,却无一人阻挡时;当老人步履蹒跚地走上公共汽车,却无一人让座时;当交通事故肇事者逃逸后,留下伤者痛苦呻吟,却无一人上前营救时,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社会。
关心别人也就是关心自己。在关心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不求回报。可是,我们却也获得的回报,获得了内心的欢愉,获得了自己的肯定,明白了原来自己并不是那样冷漠的,明白了自己也有善良的一面。这一切难道不比金钱带来的暂时的欢愉强得多吗?
【作文题三】经济卖点OR文化堕落
一、作文素材
1、“古惑仔”一词,常用来指称黑道上的混混,如果用一个书面词来代替,则首推“流氓”。最近,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檀作文耸人听闻地提出了“李白是唐朝排名第一的古惑仔”的论点,并专门著书《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对此,作家陆天明表示,这种玩弄知识、投机取巧的做法值得人们怀疑和沉思。“我认为是该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了”。当听说此观点提出者竟是北大博士生时,陆天明更是无比惊讶。“他这样的做法和芙蓉姐姐没有什么差别.有很大的欺骗性,在自己的祖宗头上动土,简直就是耻辱”。
2、山东阳谷县与临清市争相打起“金瓶梅”文化牌。两地在开发“金瓶梅”的形式上都利用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等人物大做文章。在阳谷县狮子楼旅游城内,“潘金莲”是旅游城公开招聘的,身份是“景区形象大使”;“武大郎家”对面是“王婆茶坊”,茶坊内,西门庆初次幽会潘金莲的蜡像塑造得惟妙惟肖。临清文化城内还有“武大捉奸”等节目,邀请游客参与表演并拍摄成光碟。
二、构思点拨
颠覆经典文本,重编轻浮故事,借龌龊文学形象,打发展旅游招牌。两者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寻求“卖点”!从文化本身来说,这是从垃圾中淘金,是一种文化堕落,一种文化危机。从社会影响来说,糟蹋名著,误导世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背叛,更会造成年轻人理想信念的缺失。追求文学的通俗化,追求经济效益,都不能把传统的民族文化踩在脚下。
思路一:在进行“生态环保”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倡导“文化环保”,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绿色的文化环境,健康的生存空间。
思路二:对历史文化要有敬畏之心。文化遗产充满了鲜活而富有个性的生命风采,是本民族最基本的标识,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尊重历史文化,不能肤浅地理解经典的思想,更不能以草率的态度去改头换面。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培育人的工程,我们既不能把它当作古董把玩,也不能目光短浅地指望它们不断给你增长物质财富。
思路三:不要把垃圾当“卖点”。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记忆。这种记忆通过一个个文化符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西门庆”“潘金莲”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中,也有自己的位置——他们是淫靡、好色的代名词。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当然要找“卖点”,但怎能在历史的垃圾里淘金!
【作文题四】快乐的起点
一、作文素材
1、小男孩跟随父母去海边玩耍.当潮落的海水一点点消退的时候.男孩挣脱父母的手心,赤着脚奔跑在沙滩上,然后站在微波荡漾的海水里„„潮起的时候.海水追逐着浪花.瞬间淹没了小小的脚丫留下的足迹,顽皮地把男孩撵到岸边。
不经意间,他发现一些小朋友手里拎着螃蟹、贝壳等战利品,他委屈地抹开眼泪,后悔自己的贪玩,父亲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当你在沙滩上与海水里嬉戏玩耍的时候,你就收获了一种喜悦的心情,体验了一种玩耍的快乐?男孩甜甜的笑容重新洋溢在脸上。
2、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二、构思点拨
世界上许多生活环境优越的人整天看到的是烂泥,而许多生活在逆境中的不幸者却找到了星星,例如拿破仑拥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可他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又瞎、又聋、又哑——却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美好。”她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著作。
人生的得与失、学会放弃才能拥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快乐就在身边、用快乐占据心灵、生活的态度、拥有良好的心态,就会拥有良好的心情,就会拥有成功的喜悦。
许多的时候,人们每每只顾在人生的旅途上匆忙前行,而忽略了欣赏沿途的风景,等到某个时刻突然回首时,才发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已经没有了对曾经历过的人或者事留下任何印象。故此,放慢你那匆匆的脚步吧,在人生的旅途中,一边前行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吧,这不失是一种睿智的人生哲学。
【作文题五】飞翔
一、作文素材
一天,所有有飞翔本事的动物开会。麻雀说:“我的翅膀太小了,飞不到鹰的高度,别人都嘲笑我。”鸵鸟说:“我的翅膀拉不起沉重的身体,已经快要成为摆设了。”蝙蝠说:“正因为这翅膀,人们都说我是禽兽。”动物们在不停地吵嚷。忽然看见有一个人在角落里,便问他:“人啊,你没有翅膀,为什么也来这里呢?”人说:“我确实没有翅膀,但我拥有思想,我可以凭借着思想的翅膀飞到任何我想要到达的地方,这才是世间最美的飞翔。”
二、构思点拨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话题是“飞翔”。它给予我们的写作空间是很广阔的。众所周知,飞翔原指鸟儿扇动翅膀盘旋而飞,本是鸟类世界的正常活动;有些昆虫也会飞,如蜻蜓之类。但作文提示中明确提出了“人类的飞翔”的说法,它启发我们要由实到虚、由表及里,积极展开思考。“天高任鸟飞”,飞翔常让我们联想到摆脱束缚,自由自在:此外,飞翔还可以与超越、奋进、开拓等概念相联系。如果变换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飞翔必须有矫健的双翅,而且不能离开空气;风筝飞翔必须有拉着的丝线,还要有风的帮助。【作文题六】敬畏生命挑战生存
一、作文素材 1、2010年8月5日,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33名矿工被困于701米深的矿井中。33个从19岁到63岁的矿工,生活在约50平方米的避难所内.他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极大摧残,被困矿工只能每隔一天吃两小勺金枪鱼罐头和半块饼干,用几滴牛奶将这些食物冲进肚子里。他们在地下建立了一个“组织”,选出领导者,并且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任务分配,做好了长期迎战的准备:比如建立一个公厕,有人定期清扫和处理一些杂事等,领导者和上面沟通安排家属交流。他们还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了地下水,用汽车的蓄电池给头灯充电,利用头灯的亮和灭来模仿白天黑夜,规范睡觉时间,每天还开会打牌,尽管生还的希望非常渺茫,但他们从未放弃,只有一个信念——活着出去!在被困井下两个月后,他们终于等到了被营救出来的那一刻,这些矿工已创造矿难最长生还时间世界纪录。
2、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一种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其他生灵的歌声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穴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它的歌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二、构思点拨
1、敬畏生命是“人文”精神的重点之一,培养具有敬畏生命精神的新人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界的重要任务。敬畏生命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之一。当前我国大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首先就要以生命为本,确立起生命至上的原则。目前,人们越来越注意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然而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敬畏生命的现象:残害动植物、矿难不断、自杀、药品制假等,让人痛心疾首。社会迫切需要我们去敬畏生命,因此我们发出了“举国敬畏生命”的号召,我们自身也有必要去敬畏生命。
2、在生命中,忍受痛苦的磨练,往往能得到美丽的结果,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达到人生更美好的境界。挑战生存,冷静是绝望的出口,合作产生力量;敬畏生命,不轻言放弃;纪律,创造奇迹的保证。
【作文题七】曾经与现在
一、作文素材
有ABC三个候选人,如果要你从中选择一位能造福人类的人,你会选择谁呢?三位候选人的情况分别是这样的:A笃信巫医和占卜家,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床,读大学时曾经吸食鸦片,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着素食的习惯,从不吸烟,只偶尔来点啤酒,年轻时没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情„„答案不是明摆着的吗?除了C之外,人们难道会去选择A或B?不,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就能做出的选择告诉你:因为这三个候选人分别是:A的名字叫罗斯福,后来不仅成了美国总统,而且还四次连任;B的名字叫温斯顿·丘吉尔,1940年出任英国首相,而且算得上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首相;而C的名字叫做阿道夫·希特勒,谁都知道.他最终成了臭名昭著的法西斯魔头„„曾经的污点(也包括曾经的优点)是只能够用来说明“曾经”的,而“曾经”并不能完全决定现在和将来——能决定现在和将来的,最重要的是你今天的所作所为。
二、构思点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看人要因时、因事而异,不能带有成见、偏见。在学校里有些老师对待优等生宠爱有加,可他们有些人到大学里竟变坏犯法,令人难以置信;而有些“差生”却卧薪尝胆,冰冻三尺,终于学有所成。社会上也有不少类似的事情。曾经和现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改变靠自己,不能把别人看扁,也不要把自己看低。
【作文题八】思索幸福
一、作文素材 1、2009年1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做的关于“幸福和屋子的关系”的在线调查显示,八成中国被调查者以为“幸福和屋子有关系”,不过对此结果,日本网友的意见大相径庭,约九成以上日本网友以为幸福和屋子没有关系。
2、一位哲学家不小心掉进了水里,被救上岸后,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呼吸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活着就是幸福,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为了“所谓的幸福”葬送了自己。
3、有人认为:人生的幸福最浅层的是欲望、物质带来的,欲望和物质的人生是永不能满足的。
二、构思点拨
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
幸福毕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所以,对幸福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国内外已经有众多的幸福评价指标体系,如国外有法国的“快乐指数”、英国的“国民福祉指标体系”等,国内也出现了如“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评价体系。但目前并没有公认的幸福评价体系。
许多关于幸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个人幸福的最重要变量中,前三项分别是就业、婚姻和教育。政府对个人的婚姻状况影响可能有限,但与就业和教育却直接相关。其他影响个人幸福感的因素如安全、环境、医疗、文化生活等,也与政府治理关系密切。
幸福是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幸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个人幸福依赖集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要幸福,就要追求,就要奋斗。
【作文题九】海外大撤离·国与家
一、作文素材
近年来,撤离人员事件已不鲜见,乍得战乱、海地强震、吉尔吉斯斯坦骚乱,一次次的考验,一次次的胜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无论撤离人员的距离有多远、规模有多大,保护每个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论他身在何处,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正如汶川地震我们不放弃不抛弃,即使远在万里,我们也要全力以赴,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缺。飘零在外的游子,终于踏上国土,就像投入了母亲温暖的怀抱,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对妈妈的爱:“终于回家了,感谢祖国”。
二、构思点拨
国家命运决定个人前途。曾几何时,身处旧中国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备受列强侮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摆脱了受侵略受欺凌的屈辱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团结一致,奋起直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几百年的建设成就。中国的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正是有这样强大的国力做后盾,我们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调动如此多的国内外资源,陆、海、空三线联动,齐头并进,将身陷险境的同胞从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营救回家。
有比较才有鉴别,正是目睹了他国**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我们才倍加珍惜现在安定团结的祥和局面。正是祖国一次次的不离不弃,我们的企业才会勇敢地“走出去”。因为我们知道,无论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祖**亲永远关怀着我们,守护着我们。万里撤离,大爱无疆!
【作文题十】网络的力量·微博打拐·人肉搜索
一、作文素材 1、201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网友们零碎的、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部门、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迅速形成舆论焦点。或许,在微博传播的历史上,这是一起值得被铭记的事件。事件起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一时间,微博与“打拐”分别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关键词。
2、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由于网络的炒作传播,使他们快速家喻户晓。因此,网络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贾君鹏”“双刀男”“犀利哥”“凤姐”这些网络现象也恰能说明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状。正确对待网络,是当今生活哲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3、被网友称为“天价烟局长”的周久耕被江苏省南京市中级法院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1年。随着周久耕的倒下,网络反腐再度成为热点,不少官员不约而同地“艰苦朴素”起来:穿旧衣、抽当地产的普通烟、喝当地产的普通酒、戴电子表或国产表,避名牌唯恐不及„„过去,不少官员,包括周久耕,恐怕是“不怕报纸点名,就怕电视曝光”,可现在恐怕是“报纸电视都不怕,就怕网上人肉化”。人肉搜索也逐渐倍受大家关注和使用,人肉搜索是双刃剑,如何更好使用她值得深思。
二、构思点拨
网络知识共享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共享人类知识和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相一致,也与互联网的开明思想相一致,可以说互联网最完美地体现了知识共享的前景。网络搜索引擎是一场充分发动群众互联网的革命,使团结互助美德发扬光大。每天它都在默默地为网友排忧解难回答问题,无形中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潜移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作为一种工具,所有群体性活动一样,人肉搜索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而作为人肉搜索的载体,相关网站无疑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去提炼和萃取人肉搜索获得的资源,约束不当言论和行为,维护网络搜索平台的秩序。让人肉搜索能够通过互联网健康、规范地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
互联网见证了公民意识的成长。互联网是杂糅的。公民在互联网上的集体行动,有最早的“闪客”、“闪族”等无意义的,甚至带有行为艺术性质的行动,也有各种为了商业目的集体炒作,利用“水军”达到目的,令人不齿。但现在,从无意义的,到追求个人利益的,再到诸如公民观察团、“微博打拐”这样的公民行动时,我们感受到了公民意识的成长。“微博打拐”帮助的是他人,保护的是他人的利益。于建嵘网上呼吁后,这一行动在短短十余天内,而且还是很多人不上网的假期里,就能有如此大的参与度,这说明,与追逐个人利益是天性一样,保护他人的利益也是一种天性。而这种天性则是公民社会必不可少的内涵。有了它,社会更加温暖,也更加成熟。
【作文题十一】说“零”
一、作文素材
1、“零”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任何数字加上或减去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再大的数字乘以零都会变成零,零放在一个数字前面不会有任何意义,放在一个数字后面却可以将数字放大十倍。“零”在生活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可以是一切努力的成果化为乌有,只剩下一片伤感,也可以是抛弃原先的喧哗躁动,保留下一份安静。
2、健康好比数字1,事业、家庭、地位、钱财是0;有了1,后面的0越多,就越富有。反之,没有1,则一切皆无。
3、柳传志说过,企业中的一把手,就好比是阿拉伯数字中的1,后面的人就是0,有一个就变成10,两个就变成100,三个零就是1000,没前面的1你就什么都不是。单位中领军人物选不好,也就发展不好。
二、构思点拨
1.审清题目,确定立意。材料中对“零”已经做了比较全面的诠释,材料中不仅交代了“零”在数学领域的特点,也写出了“零”在生活中的含义。“零”可以让数字变大,也可以让数字变小。“零”可以作为一切的开始,也可以作为一切的结局。关键就在于我们对待“零”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我们面对“零”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作为中学生的作文,立意应当积极昂扬,因此,应该更多地看到“零”的积极意义,立意可以是追求完美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宽广博大的胸襟、鄙弃名利的情操等等。
2.强化文体,修饰语言。题目“说‘零”’,“说”基本确定了文体,一般偏向于议论或说明,所以文体最好选择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创新文体可以选择座谈会、报告会等。写议论文可以从类、因、果的角度设置分论点,即回答“零”是什么、为什么要追求“零”的问题。结构以并列式和对照式为宜。如扣住材料可以拟“零是告别红尘的灯红酒绿而退回到心灵原点”“零是抛弃原先的喧哗躁动而保留下一份宁静”“零是忘掉旧日的是非对错而重新去开始人生”。写议论性散文相对容易出彩,但更需要注重语言,好的语言是成功作文的基础。
第二篇:全国高考十八道作文题审题点拨(精)
2013全国高考十八道作文
题审题点拨
高考已过,高考作文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个人认为,从全国18套作文题看,17套材料作文,1套半命题作文,形式太单一,足见出题者心有灵犀。综观,有以下特点:
1、作文题注重文化底蕴,诗歌、名言、文化名人直接进入材料的有好几个,北京卷的莫言(暗),山东卷的莫言(明),安徽卷萧伯纳的名言,福建卷顾城的诗歌《忧天》(暗),浙江卷的三句名言。
2、注重对个人修养的反思。新课标1卷的勇气,上海卷“更重要的”,四川的“平衡”,江苏的“善”,湖南的“付出”,福建的“扎根”,广东的“感恩”,山东的“改错”,重庆的“改变”,湖北的“善与用”,浙江的“童心”,广西的“善”。此外,课标2卷的“同学关系”,天津卷的“求知”也含有个人修养的成分。
3、能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展望将来生活。比如北京的“手机”,江西的“周树人”,是学生身边的东西;重庆的“豆腐”,课标1的“经验与勇气”更为学生的未来磨剑。
4、注重思辨性。北京的“科技双刃剑”,课标1卷的“经验与勇气”,安徽卷的“现实和梦想”,四川卷的“平衡”,福建卷的“飞翔与扎根”,辽宁卷的“珍珠与沙子“,广东卷的“施与受”等,作文时都要注意两方面的思辨性。
5、文体限制明显。湖南、福建、江西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有的是“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当然,今年的高考卷个人认为也有些瑕疵:
1、词语意思难理解。四川卷“平衡的生活”,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江西卷的“周树人”等,意思让学生在短时间里难以把握。
2、个别题目的要求限制太死。比如江西卷。“对上述学习的怕与不怕”,课标2卷的“同学关系”。有的材料不一定科学,比如江苏卷的“蝴蝶”真的会自觉飞向更深的山洞吗?有的材料审题难以明确,比如湖南卷的两则材料,从一则材料入手立意算不算偏题呢?下面是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对18套高考作文题的审题进行的点评,能力有限,不足或错误处敬请谅解。
1、新课标Ⅱ卷(适应:贵州甘肃 青海 西藏 云南 河北 黑龙江 海南吉林)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点评:
这篇作文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很明显,这道作文题切合了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在导向上,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所以,在开始以优美抒情的文字抒写同学关系,“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材料是一篇调查报告。涉及的既是常见的“同学关系”的话题,又涉及到个体的差异性,不易套作和抄袭。
据材料立意:
1、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给留下难忘的记忆,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序,可以用日记,书信等体裁。
2、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以攻其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3、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第二点。
从总体上说,本文写记叙文较有话可说,但要注意不要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要从小处着眼,讲究波澜与语言。写议论文,要注意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以前人友谊的典型事例为证,不要通篇以周边同学论证,因而缺乏说服性。
注意立意要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
二、新课标Ⅰ卷(适应:吉林 黑龙江 山西 河南 新疆 宁夏 河北 云南内蒙古)
题目: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
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的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作文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800字作文。点评: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涉及到三个人:商人,老工匠,年轻工匠;还有三人围绕的中心之物是宝石。从理论上说,三个人有三个角度,但本材料在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这里赞扬的是年轻工匠,赞扬的是他的“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因此,立意的重点应放在勇气上。不过,在赞美勇气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老工匠”和“宝石”的象征意义。
可以这么看:年轻工匠是勇气的象征,他们敢打敢拼,能抛弃顾虑,做事敢于对事不对人,不论在社会变革的道路上还是在各行各业里,这样的人才能用于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展。老工匠是经验,老资格的象征,他们有正面的作用,他们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甚至人事关系丰富,遇到事情能恰当处理,容易使团队关系和谐;但是他们身上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他们畏首畏尾,做事缩手缩脚,怕得罪这个得罪那个,顾虑重重。宝石的象征意义特别重要,它价值高昂的象征;我们在处理小事时无需过多顾虑,但涉及到大事就难以应对了。不如,最近的热点问题。新一届政府上台,政府的招待问题,官员的腐败问题,食品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土地占用问题,房地产调控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宝石,敢切割就能为子孙后代带来更美的宝石,不敢切割,只能是混沌一片。当然,宝石的象征意义远不止这些,大到企业、团体的发展,小到个人创业,个人前途、发展等。
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些象征意义,便可以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写出立意更高,思想更深的作文。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抛开顾虑,勇往直前。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也可以写写论文,可以选择历史上的政治改革先锋,科技创新先锋,个人创业先锋,卓尔不群的文人典范等。议论时最好有一些对比。
2、经验与勇气。
可以写童话故事,不过有些幼稚。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可以写小说,需要有一点的文学修养。可以写议论文,采用层进结构,表明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可以二者兼顾,也可以将二者看成正反面。关键是注意事例的选择和议论的展开,注意过渡的巧妙。
3、勇气真的可嘉吗
?采用逆向思维,从反面着手,通过例证,证明勇气往往和鲁莽、冲动融为一体,一定要将勇气中的消极因素排除方能成大器。可以写记叙文,要把握好细节。可以写议论文,不过负面事例不容易举,要提前想好;最好是采用对比论证,在批判的同时让我们认识什么是正确。总之,在写作时不能只写经验和勇气的一面,不能忘记了“宝石”的含义,切记。
三、北京卷: 题目: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者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点评:
这段材料来自杨振宁和莫言的一段对话:5月15日,在北大举行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中,91岁的杨振宁频频绕过主持人范曾向58岁的莫言发问。(片段)杨振宁:这个当然是。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里生活一个礼拜,然后问他,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是最新奇的?(全场笑)莫言: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杨振宁:对,我同意。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这是不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幻想出来的产物呢?我想应该算是。当然,这段材料大多数学生是不知道的,而且这段材料跟审题的关系也不大。
咋一看这个材料,让我们很快会联想到99年的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好像带着穿越性质的。但是,细细审题可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材料的主体是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评论语是“不同看法引起的想象和思考”。作文题属于给材料作文中的社会现象类作文,但不算“社会热点”。作文题很有现实感,不太容易“套作”,也就是不容易借用别人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这篇作文要让考生思考的,无非是以“手机”为媒介、为触点、为引子,思考科技进步与人文情感之间的关系,如果从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的关系角度写会比较容易有深度。现在技术在突飞猛进,但科学精神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科技发展是把双刃剑,值得反思。这则材料学生看到后第一印象应该是手机,因为手机几乎成了所以学生的重要的伙伴,又手机引发的故事不胜枚举。比如,某一天忘了带手机是什么感觉?难以控制玩手机,甚至边吃饭边玩,怎么办?同学把我的手机弄坏了、丢了怎么办?等等。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写出来都符合题意的,这就要求审题时抓住关键。材料跟手机又关联的是文学家和科学家,强调的是“功能”,科学家也就是科技的;文学家强调的是“情感”、“观念”,也就是人文的。科技是把双刃剑,原子能可以发电,原子弹也可以杀人。怎样以手机为媒介,既写出科技给人们带来方便,又写出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应该是本作文审题的关键。综上,可以从如下角度立意:
1、手机,让我欢喜让我忧。
以记叙文为主,写自己的经历,不能泛泛而谈,要注重细节,特别是不能脱离材料中的科技和人文。可以从交往方式、个人情感等方面,写出细节。
2、便利与烦恼。(科技是把双刃剑)可以写议论性散文,也可写典范议论文。以手机为引子,联想到北京的雾霾天气,联想到汽车的方便和尾气的危害,由此引发开去,谈一下科技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科技的发展与伦理的矛盾(如克隆),科技的发展与亲情的缺失(电脑孤单症)等等。
四、天津卷: 题目: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前面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提示,应该说审题不是问题。当然,在写作之前要想好是写记叙文还是写写论文。以此来定下自己的写作角度。按照前面的提示,横杠上可以填写“玩,交往,实验,旅游,游戏,读书„„”,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多广,就能填多少。除了填写词外,还可以填写短语。比如“打球,参加夏令营,做家务,给妈妈写信,做了一天的家庭主人,演讲比赛”等。不管怎么立意,一定要强调是通过以上这样“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本题写成记叙文应该更合适一些,更容易使人感到。当然也不排除议论文,比如写常规内容“实验而知之”,可以写实验能巩固课本的知识,实验能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实验还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五、上海卷 题目: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点评:
题目的前两个字就是生活,紧扣课标要求:高中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里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自己认为重要的是”,“世界上”,“更重要的”,“思考不尽相同”。这些词告诉我们,这次作文中要有“事”,有“两个”事,有“更重要的事”。不管写什么文体,都不能忽略了这一点,不能忽略这种递进的关系。这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要想抓高分,除了内容充实,层次清晰,语言有文采之外,立意深刻也不容忽视。
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下角度立意:
1、低头干与抬头看。
2、自家门前雪与他人瓦上霜。
3、学习知识与培养技能。
4、合作其实也很重要。
5、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6、我是打酱油的吗?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总之,应该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自己的与别人的,个人的与社会的,知识的与能力的,金钱的与情感的,经济与环境„„方面,只要能打开思维,等能写出立意深刻之文。
六、安徽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点评:这是一篇以名人名言为材料的作文。这句话采用了对比手法,把别人的做法和自己的做法形成对比。审题的重点当然是关注萧伯纳自己的做法,“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我认为萧伯纳的话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某些话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想,就没有做不了的事。”我想,出题者的用意其实很明显,就是紧扣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而设题。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过很多让人不如意的事,大家都在问,“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在这条道路上是没有榜样可以学习的,是没有先例可以遵循的,我们只有多想一想没有发生的事,比如“中国梦”,多想一点“为什么不能这样”,才会将“中国梦”早日实现。如果有考生能从这样的高度去审题,去写作,我想这应该与出题者的意图是一致的。除了这种紧扣时代脉搏的审题角度外,常规的角度应该是“敢于梦想,敢于创新”,“梦想未发生的事情”就是不为前人思想所羁绊,在创新中求发展,求生存;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道题化为常规的话题来作文了。如果从前半句入手可以从“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别老是为做过的错事而埋怨而消沉;但这一角度不能片面,一定要联系后面的话,把前面的作为反面来写,后面的作为正面写,采用正反对比的结构模式,论证应该是比较前面而深入的。进一步理解可以是敢于放弃过去,积极面对未来。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立意角度:
1、为“中国梦”的实现献计献策;
2、放飞梦想,向未来挑战;
3、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4、别只是看着打翻的牛奶哭泣,一切要向前看;
5、放弃必须放弃的,梦想应该梦想的。
七、四川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用规范汉书书写。
点评:拿到这个作文题,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平衡”这个词。平衡一词,百度百科里对此的基本解释有7项,详细解释有10项。对照本材料,可以关联的解释:
1、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2、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情况。体内平衡,心理状态稳定。3.谓保持平衡;同等。
如果通过一些例子来化抽象为具体的话,我们可以从如下事例中来体会。
1、你爸妈疼你哥不疼你,你不平衡。
2、我比他努力,但成绩老是不如他,我不平衡。
3、学习成绩上去了,身体健康下来了,不平衡。
4、有知识,缺乏实践努力,不平衡。
5、学习也顺心,老觉得没有朋友,很孤单。
6、知识有了,道德严重缺失。以上主要是从学校生活的角度去考虑。
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层面考虑,也可以这么想:
7、一天十多小时的工作与几乎没有娱乐的不平衡。
8、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破坏。
9、综合国力的提高与贫富差距的加大。
10、父母的挣扎与孩子的铺张。
如果我们能将思维放宽一些,立意就会深一些。但是,在写作时,如果写记叙文,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角度太多而流水账。写写论文更不能面面俱到,想着各方面都不平衡而侃侃而谈,从而导致议论如蜻蜓点水。
八、江苏(70分)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
点评:这是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中讲述了探险者和蝴蝶的故事。探险者是善良的,他们发现了美丽的蝴蝶,没有想法去占有,而是“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这是多么善良,多么理智,多么细心的举动啊。如果说探险者的举动让人感动,那么蝴蝶的举动则更让人值得反思:蝴蝶为什么要离开,要“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
审题时,要抓住两个对象:探险者和蝴蝶。要抓住关键词句:不想惊动打扰,到更深更黑,影响了。从故事本身看,这是一个关注自然环境的故事。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看出故事中显示的人文关怀不单单是自然环境,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逆向思考,可以想到很多反面的事例——破坏自然,伤害弱势群体。我们在审题时要放宽思维的范围,不能局限在蝴蝶本身,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环境上,也应该联想到更多的家庭、学校、社会等问题。综上分析,从探险者的角度看,探险者的象征意义应该有:政府建设部门,科学家,旅游者,父母,老师等等。可以立意为:
1、关爱环境,从细节入手。
2、城市扩展与关爱农民耕地。
3、父母应该给孩子留下一点自由的天空。
从蝴蝶的角度看,蝴蝶是美好的象征,是美丽的大自然,是原始森林,是濒临灭绝的生物;是孩子们的无忧的童心,是人们独立私有的空间;是城市中的文物建筑,是城市边沿的农民的耕地;是国有资产,是个人的血汗钱„„立意为:
1、我们需要独立的生活。
2、该如何保护弱势群体。
3、我们无处可躲时。
4、我的地盘我能做主吗?
从二者关系的角度看:
1、关爱与躲避。
2、进军与退让。从文体方面看,本文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被关爱”的生活经历,叙述时要中心突出,细节感人。可以写成书信,日记等形式。不要套作扩写改写本故事。可以写议论文,要定好立论的角度,选择好事例,最好选择新鲜,热门的事例,能涉及社会热点,关注环境,关注民生等方面。
九、湖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点评:
一、审立意。
考生看到作文题的第一感觉就是:是二选一还是找共同点。这儿有两则材料,一则是写飞向苍天的鸟的自白,一则是写儿子陪伴父亲时的内心表白。两则都是故事类材料,所反映的信息量较大。第一则是个寓意故事,我们应该通过寓言看出道路:为了实现理想,我们需要拼搏,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第二则写了一个“幸福”的画面,写了一家人的和谐。材料一是才个人奋斗方面着眼,材料二从与人交往方面着眼。但两则材料放到一个题目中,是二选一还是找出共同点呢?这是审题的关键。按照多个材料组成作文题的审题要求,我们应该找出材料的共同点来着手立意。两则材料字面上的共同点都有“愿意”两个字。另外,材料一中有“充实而满足”,材料二中有“充溢着宁静的幸福”,这两句其实说的都是幸福,为理想拼搏,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能体会到家人的辛苦,多陪陪家人也是幸福的。也有人认为两则材料还要一个共同点:劳动最美丽;材料一的鸟是劳动,材料二的父亲也在劳动。不过我感觉这样的说法有些勉强。
综上,较好的立意:
1、幸福需要付出:鸟为了追求理想,付出了艰辛,感觉到是幸福的;孩子为了陪父亲,付出了自己玩的时间,感觉是幸福的。应该从个人奋斗和与人交往两方面着笔,不要脱离材料含义。
2、我愿意,我幸福。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态度决定行动。为了实现理想,我付出了艰辛,我愿意我感觉幸福;为了和谐家庭(集体,社会等),我只有心甘情愿付出,我才感觉幸福。现在时,不能把材料化为话题“愿意”,要扣住材料及含义作文。
如果单就一个方面写,最多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比如从材料一引发的立意:
1、为理想而拼,其乐无穷。
2、为了寻求美,不怕苦和累。
3、走自己的路,别怕别人的质疑。
4、成功需要付出。
从材料二引出的立意:
1、家庭和谐,需要相互理解。
2、爱,需要付出。
3、让理解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有人认为这则材料中有负面表现:儿子看着父亲剪报却不去帮忙,剪报既不是重体力活也不是复杂的技术活,孩子是可以帮忙的,既然“父亲辛苦”,孩子为何“坐在那里”,这些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想这样立意的话太过牵强,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应该审视出题的用意。这则材料给出的是如此和谐的画面,我们强拉硬扯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该不太恰当。当然,这也反映出这个作文题的一点缺憾,如果材料中写孩子帮着整理父亲的剪报,控制父亲的面容,应该更加合适的。
二、审文体。
材料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也就是说除了这两种文体外,没有第三种选择。也就是说不能写成小说,不能写随笔等。写论文将两方面结合倒是容易,写记叙文该怎么做呢?不如说,叙述自己为某次比赛付出了特别多的汗水,最终取得了好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自己也在其中理解了家人的爱。像这样的记叙文,我认为应该是符合题意的。
十、福建卷(70分)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么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
一、审立意。
这是一篇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时,我们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比喻义。关键词:夜空,流星,“自由”,树根,地层。这里是两组组对比的景象,天空的和地层的,他们的本质区别是“自由”。天空中的流星比喻什么?是无约束的自由,是“无依无附”的,是“我”所拒绝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不愿受约束地自由玩乐,整日地泡在网吧,离家出走,不受任何人管束的我行我素等等。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断了线的风筝”,只有受约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长久。那么,扎进地层的树根又比喻什么的生活呢?树根扎根地层,是为了吸取营养,为了大树长得更茂盛。那么,人要想让自己更强大,应该应该扎进怎样的“地层”呢?由此我们可以吧“树根”可做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把“地层”看做是家庭,班级,组织,社会(道德,法律),世界,等;我们要强大,就应该拒绝所谓的“无依无附的自由”,在家庭,班级等约束下,努力提高道德素养,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把这些比喻义弄清楚了,立意也就容易了。
综上,可立意如下:
1、家庭,我成长的摇篮。
2、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团队精神等)是成长的根基。
3、合作,使你我更强大。
4、“根”深“叶”茂。
5、“自由”谈。
在写作中,我们要根据材料,从“自由”和“扎根”两个方面写,可以从正面强调“扎根”,但不要忘了反面;也可以详写反面表现,给予批驳,肯定正面。也就是说要注意文章的思辨性。
二、审文体。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只能二选一。这种要求主要是防止一些学生套用文化散文,小说等。若写记叙文,比如从正面写自己参加比赛,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看到其他学生有时间自由自在地玩,我也曾动摇过,但我最终排除干扰,经过打拼,取得了好成绩,认识到了根深叶茂的道理。也可以从反面写自己不受约束,整日跟所谓的朋友上网吧,到处乱逛甚至打架、喝酒等,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有所反省而努力拼搏。注意,这里是写记叙文而不是小说,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身份特点。若写议论文,最好写规范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清晰的层次,丰富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过程。比如写“文化知识是成长的根基”,可以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道德素养的基础”,然后强调学生必须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能为了追求小小的“自由”而停止学习。
【转:1.从“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思考:做一个有“根”的人。这“根”是根基,是家国的认同、是亲情的牵绊、是传统的文化、是知识的底蕴、是坚定的信仰、是社会的人脉„„2.从“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思考:写“家园”与个人的关系,人们从未觉得地球引力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未对此有所感恩,可如果有朝一日人类失去了地球的重力,就将成为宇宙的流浪儿,根本无法生存。当然,这更多的是哲学层次的“忧患”。但由此可以引出许多类比:地球的引力可以是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某一种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体制的“庇护力”等等,而这一切,真的有可能会失去„„我们可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3.从“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以及后文内容反向思考:“仰望夜空”象征着对未知时空、对人类前景的思索和追求,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难免有顾虑、有恐惧,甚至畏缩不前。但人类不会因为有可能会“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便放弃对宇宙的探索。人类更需要的是那种不畏牺牲的精神„„但这种写法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过分批判“愿变成一段树根”的人„„ 4.从“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思考:失去地球引力的约束固然自由,但这种自由带来的是毁灭,可以写自由与适度约束的关系。(福州高三语文教师阿笨猪)】
十一、辽宁卷
题目: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点评:
应该说,这则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没有什么难度,一般不会跑题。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故事中有老者和年轻人。他们围绕“珍珠”展开了思维碰撞。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他们的比喻义,“沙子”指的是普通人,“珍珠”指的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此题在审题时要注意年轻人的“疑问”,也就是说要注意思辨性:珍珠固然能引人注目,但沙子就不需要吗?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强调做“珍珠”的重要,也要说一下“沙子”的意义;强调“沙子”的重要,也要说说“珍珠”的意义。
综上,可以立意如下:
1、珍珠与沙子。
2、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3、是金子总会发光。
4、红花与绿叶。
5、甘做沙子。
6、雕像与铺路石。
7、怎样才能受人尊重?
因为审题难度不大,所以我们要想有所突破,就应该有一定的创新。本题在“文体”上没有约束,为我们创新留下了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寓言,小说,文化散文,日记等从形式上吸引阅卷者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内容上。应该说,强调“沙子”的立意应该比强调“珍珠”的立意好一些。有思辨性的作文应该比单一强调的作文得分高一些。在语言上,层次上,议论文的论据使用上有特色点的也是提高分数的亮点。
十二、广东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这是一个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的主题是常规话题也是热点社会问题:捐助。材料中涉及到捐助者和三类受捐助者。如果从多角度立意的话,材料中的四类人应该有四个角度。
从捐助人的角度看:奉献是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快乐之源等等。
从接受捐助的角度看,应该有三类,这实际反映的是三种人。有人说,我跟捐助没有缘分,其实,跟我们学生关系最大的就是国家和集体的一些捐助:国家助学金及某些企业助学金,助学基金等;我们也会成为捐助者,比如为生病的同学捐款,为灾区捐款等;应该说我们离捐助并不遥远,这些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综上,可以有如下立意:
1.接受捐助,理所应当; 2.捐款是债务吗;
3.自食其力;
4.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捐助。
上面的立意应该说都算“符合题意”,但最好的应该是从捐助与受捐助之间的关系入手,谈深入一些。比如,材料中给的是一个富翁做慈善,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以反问:“慈善,带有功利目的吗?”另外,三种受捐助的人中,第三种人让我们刮目相看。他为什么拒绝?本文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捐助别人的经过,也可以叙述自己接受别人捐助的经过。不过,本题写议论文比较合适。因为文体不限,也可以写散文,小说,剧本等。
参考拟题:
1、我与慈善有个约会
2、我得到过的一次捐助
3、我该接受捐助吗?
4、慈善小议
5、是关爱还是施舍
6、我得到了助学金之后。以上都是就捐助这个话题而谈的,侧重点应该在受捐助身上。如果吧捐助扩展一下,扩展成爱心,怎么样呢?面对爱心,第一个家庭认为是理所当然;第二个家庭认为是一种债务,在感恩的同时,承诺偿还;第三个家庭表示感谢,但明确拒绝。作为爱,我们该如何选择?由此我们联想到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不可脱离材料作文,可以延伸到爱,感恩,回报,但一定要从材料中引出,还要回归到材料。
十三、江西卷(50分)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用。(4)不少于700字。
点评: 这是一篇话题讨论类材料作文。讨论的话题是学生的学习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三方面时或多或少都碰到过烦恼。如果写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学习中表现的害怕或喜欢的经历,当然是非常扣题。问题的关键是,材料中涉及学习的三个方面:英文,无疑意;奥数,和周树人是什么?奥数,能代表数学吗?周树人,能代表语文吗?如果写“思考”,也就是说写成议论文,该怎么审题呢?我认为,要想写好议论文,首先要审好“周树人”。奥数和周树人是什么意思?是让我们对数学和语文学科的反思。如果我们单就“周树人”来反思语文学习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奥数反思数学学习难度过大,实用性不强,应该不算太扣题。
这样,我们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怕,为什么怕;不怕,又是为什么不怕。“怕”,是大多数学生的体验,但真的思考起来却很难。是努力不够,方法不对还是老师教得不好?如果稍不注意,可以会扯得太远而导致偏题。
写“不怕”,可能只有少数学生的真实体验,思考起来也简单得多:只有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勤能补拙;勤奋加方法加自信等于成绩等等。如此,跑到了老套路上去了。因此,写这篇文章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别想着去套范文。另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文体的界定,不能乱写。
综上,立意如下:
1、我怕学英语(语文,数学)
2、我喜欢英语(语文,数学)
3、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学奥数的一点思考
4、自信与成功
5、勤能补拙
6、方法也很重要——由学英语想到的7、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趣味是最好的老师。
不过,个人认为这个题目出得不是太好,首先,“周树人”不能和“奥数”相比,它很难代表语文学习的最高难度,切鲁迅作品在高中教材中并不多,难度也不是太大;这样的代指给学生的审题增加了难度。其次,材料的最后一句限制太死,“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让学生在作文时好像只能写上面的三“怕”(喜欢),如果学生对其他方面延伸,比如“孰能生巧”、“喜欢你就不怕你”,不是写学习上面三门可的体验,算不算跑题呢?第三,有些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既没有怕也没有喜欢,那他们只有“造假”了。
十四、山东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点评:
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指向明确,就是针对“错误”而设臵的叙事类材料作文。围绕“错误”设臵了对立而统一的两个对象:杂志社——纠错人,作家——出错人。面对错误,是不是人人都敢于纠正?面对错误,是不是人人都理解并感谢别人的纠正呢?此题,不仅为高考作文提出了论题,也为我们的价值观提出了一个挑战。题目能紧扣时代脉络,联系时代背景,让学生有话可写。本文要求文体不限但要求文体特征鲜明,也就是说写什么文体像什么文体,不要“四不像”。比如,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给别人(同学,父母,老师等)纠错的过程,也可以写自己出错后受别人指正的过程。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感恩之心。可以写童话,比如《灰太狼改错记》等,写小说,散文等都行。不少学生会写成议论文,要求写成规范议论文,在选择论据时列出一定的名言,充足的事例;举例时最好能联系当地的名人勇于改正错误的事例,当代官员一错再错的事例,当今政府勇于纠错的事例,也可以放眼世界,联系日本和德国对待二战错误的态度,关键要注意文章的论点,结构层次,事例后的议论和衔接等。
综上,可立意如下:
从杂志社的角度看:
1、敢于改正错误。
2、敢于挑战权威。
3、职能部门要尽到监督责任。
从作家的角度看:
1、敢于承认错误。
2、面对纠错者,应抱有感恩之心。
3、良药苦口利于病。
4、面对挑战者,应虚怀若谷。
5、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十五、重庆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要求:
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类材料作文,介绍的对象是大豆;当然,出题者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就大豆写大豆,而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让我们做大豆那样的人,做大豆那样的事。那么,大豆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要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大豆,丰富,廉价(好而不贵),胀气,豆腐,柔软变通,品类繁多,适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豆到豆腐,本质没变,品质得到了升华。
由此我们想到了那些人呢?
1、改变自己,做一个让社会能接受的有用人才。
2、善于变通的人。
3、多才多艺的人。
由此,我们从材料中可以提取以下立意:
1、从大豆境遇的尴尬角度看:莫让固执束缚人。
2、从“盐卤点制豆浆”看:
(1)磨难是成功的前提;
(2)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或催化剂的意义。
3、从“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看:
(1)变通很重要;
(2)以柔克刚很重要。
4、从“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看:
多才多艺,更能适应这个社会。
总之,本题审题难度不大,但一定要抓住材料,不能单一地把材料变成“执着于变通”的话题而进行作文。
十六、湖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一般又装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这道题猛一看不难,不就是写“上善若水”吗?细想想又难:开头介绍各类容器干什么?“任方圆”什么意思?“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什么意思?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上善若水”。这是老子的名言。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是一个“善”字。
“上善若水任方圆”,出自唐朝诗人顾况的一首闺怨诗:《宜城放琴客歌》。诗的上下两句是“上善若水任方圆,忆昨好之今弃捐”,在诗中的意境并不高妙。当然把这句话拎出来,其哲理还是成立而深刻的。这句话的直白意思就是,只有你善良了,为人处世就能可方可圆,适应一切。“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意思是,方形器物和圆形器物虽然是不同的器物,但他们的作用确实都呈现出来了。也就是各现其能,各尽其用的意思吧。其实,我们把这些意思梳理一下就明白了:方器物也罢,圆器物也罢,都是有用处的,我们只要有“善”(善心,善行),该方的时候我们可以方,该圆的时候我们可以圆;也就是说“善良能行天下”。但材料明显不是让我们单单就“善”论“善”的,我们要把善和“方圆”联系起来。“方圆”就是用途。联系起来就是:善良之人,能成为有用之人。
综上,可以立意如下:
1、永葆善心,服务他人。可以联系慈善家,雷锋精神等,立意应该较高。
2、善良是做人的基础。
3、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付出善,得到有用)
4、莫将善良丢江中。(反面立意,扣住恶报)
5、善有善报。(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作用或自己受到重用而有用武之地)。
总之,不能光写善,还要写“器”,写自己能发挥作用。因为文体不限,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因为善行被别人认可的经过;写小说,把善与用通过故事展现出来。如果写议论文,要注意联系时代,尽量举一些名人事例。无论如何,写作中不能把“方圆”丢掉,切记切记。
十七、广西卷(全国卷大纲版)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庐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一、审立意。
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个人修养方面的。是一个常规话题:拾到物品后是否归还。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丢物品的人尚先生,拾物品的年轻人。本题审题难度不大,能扣住拾物是否归还的话题写作,应该不算偏题。但材料中的休息又是很丰富的,所以审题的角度也是丰富的。尚先生的手机丢了,为什么能找回来?不时因为他愿意出2000元买回,而是年轻人看到了手机的休息受到了感动,这不单单是拾金不昧的问题了。我们要想把常规的话题写深刻,写出新意,就要细心审出题目中的细节,题目中的新意。
我们要揣摩出题的意图:本题是褒扬一些精神的,是什么精神呢?是拾金不昧精神吗?显然不全是。应该说出题者主要褒扬的是尚先生的“爱心”、“真诚”和“友善”,之所以会出现物归原主的好结局,关键是“感动”。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正能量”,由此立意才可高远、深刻。
综上,从尚先生的角度选立意:
1、好人有好报;付出与回报。
2、失而复得。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榜样的力量。
2、善良是攻打贪心的利器。
3、利与义。
4、战胜心魔。
二、审文体。
可以写记叙文,写自己的“得”与“失”(丢物或拾物的体验,感动,要真实,有细节)。写议论文,论点最好由材料引出,表达自己对榜样,商量,付出等的看法,要注意层次清晰,论据充足,围绕论点有深度地议论。也可以写小说,散文,剧本等,可以用日记体,书信体,实验报告,病例报告等创新形式写作;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作文时不能脱离材料含意,中心要鲜明,能彰显正能量。
十八、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点评:
这是一篇名言连缀累作文题,和多材料作文题类似,我审题时要找出各个名言的共同含义。题目中有要求:综合上述材料。你们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呢?从字面看,都提到了孩子。
第一句从正面赞扬了孩子的优点:真诚、直爽,不拐弯抹角、虚情假意、尔虞我诈、阳奉阴违等等。第二句从反面写了孩子心灵的“硬化”,“硬化”是什么意思?这当然是比喻义。硬与软是相对的。这句应该是赞扬孩子心灵的“软”,也就是善良,有爱心。
第三句也是从反面说的,“沉沦”的反面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沉沦呢?可能是因为人性的阴暗面(假丑恶)太多才会沉沦吧,孩子王国中充满了真善美,所以才是“伟大”的。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的主题应该是道德修养反面的,是让我们多保持一颗童心,多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由此,我们可以引出如下立意:
1、永葆一颗童心。
2、莫让功利占尽孩子的心灵。
3、童心与童年。
4、少年强(心灵)则国强。
5、直爽(善良)不可丢【扣住材料】。
6、不能失去的孩提王国——真诚价更高(针对各种假货)。
总之,本题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作文时想得到高分,就应该剥开乌云见日月,扣住社会热点,深入挖掘,个人认为本题写成议论文比较有优势。
第三篇:2013年全国高考十八道作文题审题点拨
2013年全国高考十八道作文题审题点拨
一、新课标Ⅰ卷(适应:吉林 黑龙江 山西 河南 新疆宁夏 河北云南 内蒙古)
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
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的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作文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800字作文。
【点评】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涉及到三个人:商人,老工匠,年轻工匠;还有三人围绕的中心之物是宝石。从理论上说,三个人有三个角度,但本材料在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这里赞扬的是年轻工匠,赞扬的是他的“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因此,立意的重点应放在勇气上。不过,在赞美勇气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老工匠”和“宝石”的象征意义。
可以这么看:年轻工匠是勇气的象征,他们敢打敢拼,能抛弃顾虑,做事敢于对事不对人,不论在社会变革的道路上还是在各行各业里,这样的人才能用于创新,有创新才能有发展。老工匠是经验,老资格的象征,他们有正面的作用,他们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甚至人事关系丰富,遇到事情能恰当处理,容易使团队关系和谐;但是他们身上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他们畏首畏尾,做事缩手缩脚,怕得罪这个得罪那个,顾虑重重。宝石的象征意义特别重要,它价值高昂的象征;我们在处理小事时无需过多顾虑,但涉及到大事就难以应对了。不如,最近的热点问题。新一届政府上台,政府的招待问题,官员的腐败问题,食品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土地占用问题,房地产调控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宝石,敢切割就能为子孙后代带来更美的宝石,不敢切割,只能是混沌一片。当然,宝石的象征意义远不止这些,大到企业、团体的发展,小到个人创业,个人前途、发展等。
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些象征意义,便可以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写出立意更高,思想更深的作文。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抛开顾虑,勇往直前。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也可以写写论文,可以选择历史上的政治改革先锋,科技创新先锋,个人创业先锋,卓尔不群的文人典范等。议论时最好有一些对比。
2、经验与勇气。
可以写童话故事,不过有些幼稚。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可以写小说,需要有一点的文学修养。可以写议论文,采用层进结构,表明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可以二者兼顾,也可以将二者看成正反面。关键是注意事例的选择和议论的展开,注意过渡的巧妙。
3、勇气真的可嘉吗?
采用逆向思维,从反面着手,通过例证,证明勇气往往和鲁莽、冲动融为一体,一定要将勇气中的消极因素排除方能成大器。可以写记叙文,要把握好细节。可以写议论文,不过负面事例不容易举,要提前想好;最好是采用对比论证,在批判的同时让我们认识什么是正确。总之,在写作时不能只写经验和勇气的一面,不能忘记了“宝石”的含义,切记。
二、新课标Ⅱ卷(适应:贵州甘肃 青海 西藏 云南河北 黑龙江海南 吉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点评】这篇作文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很明显,这道作文题切合了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在导向上,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所以,在开始以优美抒情的文字抒写同学关系,“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材料是一篇调查报告。涉及的既是常见的“同学关系”的话题,又涉及到个体的差异性,不易套作和抄袭。
据材料立意:
1、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给留下难忘的记忆,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序,可以用日记,书信等体裁。
2、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以攻其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3、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第二点。
从总体上说,本文写记叙文较有话可说,但要注意不要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要从小处着眼,讲究波澜与语言。写议论文,要注意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以前人友谊的典型事例为证,不要通篇以周边同学论证,因而缺乏说服性。
注意立意要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
三、北京卷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者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点评】这段材料来自杨振宁和莫言的一段对话:5月15日,在北大举行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中,91岁的杨振宁频频绕过主持人范曾向58岁的莫言发问。(片段)杨振宁:这个当然是。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里生活一个礼拜,然后问他,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是最新奇的?(全场笑)莫言: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杨振宁:对,我同意。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这是不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幻想出来的产物呢?我想应该算是。当然,这段材料大多数学生是不知道的,而且这段材料跟审题的关系也不大。
咋一看这个材料,让我们很快会联想到99年的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好像带着穿越性质的。但是,细细审题可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材料的主体是科学家和文学家的对话,评论语是“不同看法引起的想象和思考”。作文题属于给材料作文中的社会现象类作文,但不算“社会热点”。作文题很有现实感,不太容易“套作”,也就是不容易借用别人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这篇作文要让考生思考的,无非是以“手机”为媒介、为触点、为引子,思考科技进步与人文情感之间的关系,如果从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的关系角度写会比较容易有深度。现在技术在突飞猛进,但科学精神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科技发展是把双刃剑,值得反思。这则材料学生看到后第一印象应该是手机,因为手机几乎成了所以学生的重要的伙伴,又手机引发的故事不胜枚举。比如,某一天忘了带手机是什么感觉?难以控制玩手机,甚至边吃饭边玩,怎么办?同学把我的手机弄坏了、丢了怎么办?等等。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写出来都符合题意的,这就要求审题时抓住关键。材料跟手机又关联的是文学家和科学家,强调的是“功能”,科学家也就是科技的;文学家强调的是“情感”、“观念”,也就是人文的。科技是把双刃剑,原子能可以发电,原子弹也可以杀人。怎样以手机为媒介,既写出科技给人们带来方便,又写出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应该是本作文审题的关键。综上,可以从如下角度立意:
1、手机,让我欢喜让我忧。
以记叙文为主,写自己的经历,不能泛泛而谈,要注重细节,特别是不能脱离材料中的科技和人文。可以从交往方式、个人情感等方面,写出细节。
2、便利与烦恼。
(科技是把双刃剑)可以写议论性散文,也可写典范议论文。以手机为引子,联想到北京的雾霾天气,联想到汽车的方便和尾气的危害,由此引发开去,谈一下科技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科技的发展与伦理的矛盾(如克隆),科技的发展与亲情的缺失(电脑孤单症)等等。
四、天津卷: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前面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提示,应该说审题不是问题。当然,在写作之前要想好是写记叙文还是写写论文。以此来定下自己的写作角度。按照前面的提示,横杠上可以填写“玩,交往,实验,旅游,游戏,读书„„”,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多广,就能填多少。除了填写词外,还可以填写短语。比如“打球,参加夏令营,做家务,给妈妈写信,做了一天的家庭主人,演讲比赛”等。不管怎么立意,一定要强调是通过以上这样“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本题写成记叙文应该更合适一些,更容易使人感到。当然也不排除议论文,比如写常规内容“实验而知之”,可以写实验能巩固课本的知识,实验能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实验还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五、上海卷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点评】题目的前两个字就是生活,紧扣课标要求:高中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里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自己认为重要的是”,“世界上”,“更重要的”,“思考不尽相同”。这些词告诉我们,这次作文中要有“事”,有“两个”事,有“更重要的事”。不管写什么文体,都不能忽略了这一点,不能忽略这种递进的关系。这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要想抓高分,除了内容充实,层次清晰,语言有文采之外,立意深刻也不容忽视。
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下角度立意:
1、低头干与抬头看。
2、自家门前雪与他人瓦上霜。
3、学习知识与培养技能。
4、合作其实也很重要。
5、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6、我是打酱油的吗?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总之,应该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自己的与别人的,个人的与社会的,知识的与能力的,金钱的与情感的,经济与环境„„方面,只要能打开思维,等能写出立意深刻之文。
六、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点评】这是一篇以名人名言为材料的作文。这句话采用了对比手法,把别人的做法和自己的做法形成对比。审题的重点当然是关注萧伯纳自己的做法,“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我认为萧伯纳的 6 话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某些话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想,就没有做不了的事。”我想,出题者的用意其实很明显,就是紧扣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而设题。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过很多让人不如意的事,大家都在问,“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在这条道路上是没有榜样可以学习的,是没有先例可以遵循的,我们只有多想一想没有发生的事,比如“中国梦”,多想一点“为什么不能这样”,才会将“中国梦”早日实现。如果有考生能从这样的高度去审题,去写作,我想这应该与出题者的意图是一致的。除了这种紧扣时代脉搏的审题角度外,常规的角度应该是“敢于梦想,敢于创新”,“梦想未发生的事情”就是不为前人思想所羁绊,在创新中求发展,求生存;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道题化为常规的话题来作文了。如果从前半句入手可以从“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别老是为做过的错事而埋怨而消沉;但这一角度不能片面,一定要联系后面的话,把前面的作为反面来写,后面的作为正面写,采用正反对比的结构模式,论证应该是比较前面而深入的。进一步理解可以是敢于放弃过去,积极面对未来。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立意角度:
1、为“中国梦”的实现献计献策;
2、放飞梦想,向未来挑战;
3、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4、别只是看着打翻的牛奶哭泣,一切要向前看;
5、放弃必须放弃的,梦想应该梦想的。
七、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用规范汉书书写。
【点评】拿到这个作文题,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平衡”这个词。平衡一词,百度百科里对此的基本解释有7项,详细解释有10项。对照本材料,可以关联 7 的解释:
1、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
2、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情况。体内平衡,心理状态稳定。3.谓保持平衡;同等。
如果通过一些例子来化抽象为具体的话,我们可以从如下事例中来体会。
1、你爸妈疼你哥不疼你,你不平衡。
2、我比他努力,但成绩老是不如他,我不平衡。
3、学习成绩上去了,身体健康下来了,不平衡。
4、有知识,缺乏实践努力,不平衡。
5、学习也顺心,老觉得没有朋友,很孤单。
6、知识有了,道德严重缺失。以上主要是从学校生活的角度去考虑。
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层面考虑,也可以这么想:
7、一天十多小时的工作与几乎没有娱乐的不平衡。
8、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破坏。
9、综合国力的提高与贫富差距的加大。
10、父母的挣扎与孩子的铺张。
如果我们能将思维放宽一些,立意就会深一些。但是,在写作时,如果写记叙文,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角度太多而流水账。写写论文更不能面面俱到,想着各方面都不平衡而侃侃而谈,从而导致议论如蜻蜓点水。
八、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
【点评】这是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中讲述了探险者和蝴蝶的故事。探险者是善良的,他们发现了美丽的蝴蝶,没有想法去占有,而是“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这是多么善良,多么理智,多么细心的举动啊。如果说探险者的举 8 动让人感动,那么蝴蝶的举动则更让人值得反思:蝴蝶为什么要离开,要“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
审题时,要抓住两个对象:探险者和蝴蝶。要抓住关键词句:不想惊动打扰,到更深更黑,影响了。从故事本身看,这是一个关注自然环境的故事。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看出故事中显示的人文关怀不单单是自然环境,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逆向思考,可以想到很多反面的事例——破坏自然,伤害弱势群体。我们在审题时要放宽思维的范围,不能局限在蝴蝶本身,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环境上,也应该联想到更多的家庭、学校、社会等问题。
综上分析,从探险者的角度看,探险者的象征意义应该有:政府建设部门,科学家,旅游者,父母,老师等等。可以立意为:
1、关爱环境,从细节入手。
2、城市扩展与关爱农民耕地。
3、父母应该给孩子留下一点自由的天空。
从蝴蝶的角度看,蝴蝶是美好的象征,是美丽的大自然,是原始森林,是濒临灭绝的生物;是孩子们的无忧的童心,是人们独立私有的空间;是城市中的文物建筑,是城市边沿的农民的耕地;是国有资产,是个人的血汗钱„„立意为:
1、我们需要独立的生活。
2、该如何保护弱势群体。
3、我们无处可躲时。
4、我的地盘我能做主吗?
从二者关系的角度看:
1、关爱与躲避。
2、进军与退让。
从文体方面看,本文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被关爱”的生活经历,叙述时要中心突出,细节感人。可以写成书信,日记等形式。不要套作扩写改写本故事。可以写议论文,要定好立论的角度,选择好事例,最好选择新鲜,热门的事例,能涉及社会热点,关注环境,关注民生等方面。
九、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点评】考生看到作文题的第一感觉就是:是二选一还是找共同点。这儿有两则材料,一则是写飞向苍天的鸟的自白,一则是写儿子陪伴父亲时的内心表白。两则都是故事类材料,所反映的信息量较大。第一则是个寓意故事,我们应该通过寓言看出道路:为了实现理想,我们需要拼搏,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第二则写了一个“幸福”的画面,写了一家人的和谐。材料一是才个人奋斗方面着眼,材料二从与人交往方面着眼。但两则材料放到一个题目中,是二选一还是找出共同点呢?这是审题的关键。按照多个材料组成作文题的审题要求,我们应该找出材料的共同点来着手立意。两则材料字面上的共同点都有“愿意”两个字。另外,材料一中有“充实而满足”,材料二中有“充溢着宁静的幸福”,这两句其实说的都是幸福,为理想拼搏,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能体会到家人的辛苦,多陪陪家人也是幸福的。也有人认为两则材料还要一个共同点:劳动最美丽;材料一的鸟是劳动,材料二的父亲也在劳动。不过我感觉这样的说法有些勉强。
综上,较好的立意:
1、幸福需要付出:鸟为了追求理想,付出了艰辛,感觉到是幸福的;孩子为了陪父亲,付出了自己玩的时间,感觉是幸福的。应该从个人奋斗和与人交往两方面着笔,不要脱离材料含义。
2、我愿意,我幸福。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态度决定行动。为了实现理想,我付出了艰辛,我愿意我感觉幸福;为了和谐家庭(集体,社会等),我只有心甘情愿付出,我才感觉幸福。现在时,不能把材料化为话题“愿意”,要扣住材料及含义作文。
如果单就一个方面写,最多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比如从材料一引发的立意:
1、为理想而拼,其乐无穷。
2、为了寻求美,不怕苦和累。
3、走自己的路,别怕别人的质疑。
4、成功需要付出。
从材料二 引出的立意:
1、家庭和谐,需要相互理解。
2、爱,需要付出。
3、让理解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有人认为这则材料中有负面表现:儿子看着父亲剪报却不去帮忙,剪报既不是重体力活也不是复杂的技术活,孩子是可以帮忙的,既然“父亲辛苦”,孩子为何“坐在那里”,这些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想这样立意的话太过牵强,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应该审视出题的用意。这则材料给出的是如此和谐的画面,我们强拉硬扯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该不太恰当。当然,这也反映出这个作文题的一点缺憾,如果材料中写孩子帮着整理父亲的剪报,控制父亲的面容,应该更加合适的。
材料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也就是说除了这两种文体外,没有第三种选择。也就是说不能写成小说,不能写随笔等。写论文将两方面结合倒是容易,写记叙文该怎么做呢?不如说,叙述自己为某次比赛付出了特别多的汗水,最终取得了好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自己也在其中理解了家人的爱。像这样的记叙文,我认为应该是符合题意的。
十、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么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这是一篇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时,我们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比喻义。关键词:夜空,流星,“自由”,树根,地层。这里是两组组对比的景象,天空的和地层的,他们的本质区别是“自由”。天空中的流星比喻什么?是无约束的自由,是“无依无附”的,是“我”所拒绝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不愿受约束地自由玩乐,整日地泡在网吧,离家出走,不受任何人管束的我行我素等等。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断了线的风筝”,只有受约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长久。那么,扎进地层的树根又比喻什么的生活呢?树根扎根地层,是为了吸取营养,为了大树长得更茂盛。那么,人要想让自己更强大,应该应该扎进怎样的“地层”呢?由此我们可以吧“树根”可做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把“地层”看做是家庭,班级,组织,社会(道德,法律),世界,等;我们要强大,就应该拒绝所谓的“无依无附的自由”,在家庭,班级等约束下,努力提高道德素养,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把这些比喻义弄清楚了,立意也就容易了。
综上,可立意如下:
1、家庭,我成长的摇篮。
2、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团队精神等)是成长的根基。
3、合作,使你我更强大。
4、“根”深“叶”茂。
5、“自由”谈。
在写作中,我们要根据材料,从“自由”和“扎根”两个方面写,可以从正面强调“扎根”,但不要忘了反面;也可以详写反面表现,给予批驳,肯定正面。也就是说要注意文章的思辨性。
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只能二选一。这种要求主要是防止一些学生套用文化散文,小说等。若写记叙文,比如从正面写自己参加比赛,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看到其他学生有时间自由自在地玩,我也曾动摇过,但我最终排除干扰,经过打拼,取得了好成绩,认识到了根深叶茂的道理。也可以从反面写自己不受约束,整日跟所谓的朋友上网吧,到处乱逛甚至打架、喝酒等,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有所反省而努力拼搏。注意,这里是写记叙文而不是小说,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身份特点。若写议论文,最好写规范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清晰的层次,丰富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过程。比如写“文化知识是成长的根基”,可以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道德素养的基础”,然后强调学生必须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能为了追求小小的“自由”而停止学习。
【转:1.从“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思考:做一个有“根”的人。这“根”是根基,是家国的认同、是亲情的牵绊、是传统的文化、是知识的底蕴、是坚定的信仰、是社会的人脉„„2.从“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思考:写“家园”与个人的关系,人们从未觉得地球引力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未对此有所感恩,可如果有朝一日人类失去了地球的重力,就将成为宇宙的流浪儿,根本无法生存。当然,这更多的是哲学层次的“忧患”。但由此可以引出许多类比:地球的引力可以是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某一种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体制的“庇护力”等等,而这一切,真的有可能会失去„„我们可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3.从“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以及后文内容反向思考:“仰望夜空”象征着对未知时空、对人类前景的思索和追求,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难免有顾虑、有恐惧,甚至畏缩不前。但人类不会因为有可能会“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便放弃对宇宙的探索。人类更需要的是那种不畏牺牲的精神„„但这种写法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过分批判“愿变成一段树根”的人„„ 4.从“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思考:失去地球引力的约束固然自由,但这种自由带来的是毁灭,可以写自由与适度约束的关系。(福州高三语文教师阿笨猪)】
十一、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点评】应该说,这则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没有什么难度,一般不会跑题。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故事中有老者和年轻人。他们围绕“珍珠”展开了思维碰撞。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他们的比喻义,“沙子”指的是普通人,“珍珠”指的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此题在审题时要注意年轻人的“疑问”,也就是说要注意思辨性:珍珠固然能引人注目,但沙子就不需要吗?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强调做“珍珠”的重要,也要说一下“沙子”的意义;强调“沙子”的重要,也要说说“珍珠”的意义。
综上,可以立意如下:
1、珍珠与沙子。
2、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3、是金子总会发光。
4、红花与绿叶。
5、甘做沙子。
6、雕像与铺路石。
7、怎样才能受人尊重?
因为审题难度不大,所以我们要想有所突破,就应该有一定的创新。本题在“文体”上没有约束,为我们创新留下了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寓言,小说,文化散文,日记等从形式上吸引阅卷者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内容上。应该说,强调“沙子”的立意应该比强调“珍珠”的立意好一些。有思辨性的作文应该比单一强调 14 的作文得分高一些。在语言上,层次上,议论文的论据使用上有特色点的也是提高分数的亮点。
十二、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这是一个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的主题是常规话题也是热点社会问题:捐助。材料中涉及到捐助者和三类受捐助者。如果从多角度立意的话,材料中的四类人应该有四个角度。
从捐助人的角度看:奉献是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快乐之源等等。
从接受捐助的角度看,应该有三类,这实际反映的是三种人。有人说,我跟捐助没有缘分,其实,跟我们学生关系最大的就是国家和集体的一些捐助:国家助学金及某些企业助学金,助学基金等;我们也会成为捐助者,比如为生病的同学捐款,为灾区捐款等;应该说我们离捐助并不遥远,这些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综上,可以有如下立意: 1.接受捐助,理所应当; 2.捐款是债务吗; 3.自食其力;
4.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捐助。
上面的立意应该说都算“符合题意”,但最好的应该是从捐助与受捐助之间的关系入手,谈深入一些。比如,材料中给的是一个富翁做慈善,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以反问:“慈善,带有功利目的吗?”另外,三种受捐助的人中,第三种人让我们刮目相看。他为什么拒绝?本文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捐助别人的经 15 过,也可以叙述自己接受别人捐助的经过。不过,本题写议论文比较合适。因为文体不限,也可以写散文,小说,剧本等。
参考拟题:
1、我与慈善有个约会
2、我得到过的一次捐助
3、我该接受捐助吗?
4、慈善小议
5、是关爱还是施舍
6、我得到了助学金之后。
以上都是就捐助这个话题而谈的,侧重点应该在受捐助身上。如果吧捐助扩展一下,扩展成爱心,怎么样呢?面对爱心,第一个家庭认为是理所当然;第二个家庭认为是一种债务,在感恩的同时,承诺偿还;第三个家庭表示感谢,但明确拒绝。作为爱,我们该如何选择?由此我们联想到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不可脱离材料作文,可以延伸到爱,感恩,回报,但一定要从材料中引出,还要回归到材料。
十三、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用。(4)不少于700字。
【点评】这是一篇话题讨论类材料作文。讨论的话题是学生的学习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三方面时或多或少都碰到过烦恼。如果写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学习中表现的害怕或喜欢的经历,当然是非常扣题。问题的关键是,材料中涉及学习的三个方面:英文,无疑意;奥数,和周树人是什么?奥数,能代表数学吗?周树人,能代表语文吗?如果写“思考”,也就是本资料来自广祥 16 大语文说写成议论文,该怎么审题呢?我认为,要想写好议论文,首先要审好“周树人”。奥数和周树人是什么意思?是让我们对数学和语文学科的反思。如果我们单就“周树人”来反思语文学习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奥数反思数学学习难度过大,实用性不强,应该不算太扣题。
这样,我们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怕,为什么怕;不怕,又是为什么不怕。“怕”,是大多数学生的体验,但真的思考起来却很难。是努力不够,方法不对还是老师教得不好?如果稍不注意,可以会扯得太远而导致偏题。
写“不怕”,可能只有少数学生的真实体验,思考起来也简单得多:只有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勤能补拙;勤奋加方法加自信等于成绩等等。如此,跑到了老套路上去了。因此,写这篇文章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别想着去套范文。另外,在审题时还要注意文体的界定,不能乱写。
综上,立意如下:
1、我怕学英语(语文,数学)
2、我喜欢英语(语文,数学)
3、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学奥数的一点思考
4、自信与成功
5、勤能补拙
6、方法也很重要——由学英语想到的
7、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趣味是最好的老师。
不过,个人认为这个题目出得不是太好,首先,“周树人”不能和“奥数”相比,它很难代表语文学习的最高难度,切鲁迅作品在高中教材中并不多,难度也不是太大;这样的代指给学生的审题增加了难度。其次,材料的最后一句限制太死,“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让学生在作文时好像只能写上面的三“怕”(喜欢),如果学生对其他方面延伸,比如“孰能生巧”、“喜欢你就不怕你”,不是写学习上面三门可的体验,算不算跑题呢? 17 第三,有些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既没有怕也没有喜欢,那他们只有“造假”了。
十四、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点评】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指向明确,就是针对“错误”而设置的叙事类材料作文。围绕“错误”设置了对立而统一的两个对象:杂志社——纠错人,作家——出错人。面对错误,是不是人人都敢于纠正?面对错误,是不是人人都理解并感谢别人的纠正呢?此题,不仅为高考作文提出了论题,也为我们的价值观提出了一个挑战。题目能紧扣时代脉络,联系时代背景,让学生有话可写。本文要求文体不限但要求文体特征鲜明,也就是说写什么文体像什么文体,不要“四不像”。比如,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给别人(同学,父母,老师等)纠错的过程,也可以写自己出错后受别人指正的过程。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感恩之心。可以写童话,比如《灰太狼改错记》等,写小说,散文等都行。不少学生会写成议论文,要求写成规范议论文,在选择论据时列出一定的名言,充足的事例;举例时最好能联系当地的名人勇于改正错误的事例,当代官员一错再错的事例,当今政府勇于纠错的事例,也可以放眼世界,联系日本和德国对待二战错误的态度,关键要注意文章的论点,结构层次,事例后的议论和衔接等。
综上,可立意如下:
从杂志社的角度看:
1、敢于改正错误。
2、敢于挑战权威。
3、职能部门要尽到监督责任。
从作家的角度看:
1、敢于承认错误。
2、面对纠错者,应抱有感恩之心。
3、良药苦口利于病。
4、面对挑战者,应虚怀若谷。
5、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十五、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要求:
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这是一篇科普短文类材料作文,介绍的对象是大豆;当然,出题者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就大豆写大豆,而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让我们做大豆那样的人,做大豆那样的事。那么,大豆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要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大豆,丰富,廉价(好而不贵),胀气,豆腐,柔软变通,品类繁多,适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豆到豆腐,本质没变,品质得到了升华。
由此我们想到了那些人呢?
1、改变自己,做一个让社会能接受的有用人才。
2、善于变通的人。
3、多才多艺的人。
由此,我们从材料中可以提取以下立意:
1、从大豆境遇的尴尬角度看:莫让固执束缚人。
2、从“盐卤点制豆浆”看:
19(1)磨难是成功的前提;
(2)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或催化剂的意义。
3、从“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看:
(1)变通很重要;
(2)以柔克刚很重要。
4、从“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看:
多才多艺,更能适应这个社会。
总之,本题审题难度不大,但一定要抓住材料,不能单一地把材料变成“执着于变通”的话题而进行作文。
十六、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一般又装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这道题猛一看不难,不就是写“上善若水”吗?细想想又难:开头介绍各类容器干什么?“任方圆”什么意思?“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什么意思?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上善若水”。这是老子的名言。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强调的是一个“善”字。
“上善若水任方圆”,出自唐朝诗人顾况的一首闺怨诗:《宜城放琴客歌》。诗的上下两句是“上善若水任方圆,忆昨好之今弃捐”,在诗中的意境并不高妙。当然把这句话拎出来,其哲理还是成立而深刻的。这句话的直白意思就是,只有你善良了,为人处世就能可方可圆,适应一切。“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意思是,方形器物和圆形器物虽然是不同的器物,但他们的作用确实都呈现出来了。也就是各现其能,各尽其用的意思吧。其实,我们把这些意思梳理一下就明白了:方器物也罢,圆器物也罢,都是有用处的,我们只要有“善”(善心,善行),该方的时候我们可以方,该圆的时候我们可以圆;也就是说“善良能行天 20 下”。但材料明显不是让我们单单就“善”论“善”的,我们要把善和“方圆”联系起来。“方圆”就是用途。联系起来就是:善良之人,能成为有用之人。
综上,可以立意如下:
1、永葆善心,服务他人。可以联系慈善家,雷锋精神等,立意应该较高。
2、善良是做人的基础。
3、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付出善,得到有用)
4、莫将善良丢江中。(反面立意,扣住恶报)
5、善有善报。(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作用或自己受到重用而有用武之地)。
总之,不能光写善,还要写“器”,写自己能发挥作用。因为文体不限,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因为善行被别人认可的经过;写小说,把善与用通过故事展现出来。如果写议论文,要注意联系时代,尽量举一些名人事例。无论如何,写作中不能把“方圆”丢掉,切记切记。
十七、广西卷(全国卷大纲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庐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个人修养方面的。是一个常规话题:拾到物品后是否归还。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丢物品的人尚先生,拾物品的年轻人。本题审题难度不大,能扣住拾物是否归还的话题写作,应该不算偏题。但材料中的休息又是很丰富的,所以审题的角度也是丰富的。尚先生的手机丢了,为什么能找回来?不时因为他愿意出2000元买回,而是年轻人看到 21 了手机的休息受到了感动,这不单单是拾金不昧的问题了。我们要想把常规的话题写深刻,写出新意,就要细心审出题目中的细节,题目中的新意。
我们要揣摩出题的意图:本题是褒扬一些精神的,是什么精神呢?是拾金不昧精神吗?显然不全是。应该说出题者主要褒扬的是尚先生的“爱心”、“真诚”和“友善”,之所以会出现物归原主的好结局,关键是“感动”。
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正能量”,由此立意才可高远、深刻。
综上,从尚先生的角度选立意:
1、好人有好报;付出与回报。
2、失而复得。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榜样的力量。
2、善良是攻打贪心的利器。
3、利与义。
4、战胜心魔。
可以写记叙文,写自己的“得”与“失”(丢物或拾物的体验,感动,要真实,有细节)。写议论文,论点最好由材料引出,表达自己对榜样,商量,付出等的看法,要注意层次清晰,论据充足,围绕论点有深度地议论。也可以写小说,散文,剧本等,可以用日记体,书信体,实验报告,病例报告等创新形式写作;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作文时不能脱离材料含意,中心要鲜明,能彰显正能量。
十八、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点评】这是一篇名言连缀累作文题,和多材料作文题类似,我审题时要找出各个名言的共同含义。题目中有要求:综合上述材料。你们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呢?从字面看,都提到了孩子。
第一句从正面赞扬了孩子的优点:真诚、直爽,不拐弯抹角、虚情假意、尔虞我诈、阳奉阴违等等。
第二句从反面写了孩子心灵的“硬化”,“硬化”是什么意思?这当然是比喻义。硬与软是相对的。这句应该是赞扬孩子心灵的“软”,也就是善良,有爱心。
第三句也是从反面说的,“沉沦”的反面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沉沦呢?可能是因为人性的阴暗面(假丑恶)太多才会沉沦吧,孩子王国中充满了真善美,所以才是“伟大”的。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的主题应该是道德修养反面的,是让我们多保持一颗童心,多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由此,我们可以引出如下立意:
1、永葆一颗童心。
2、莫让功利占尽孩子的心灵。
3、童心与童年。
4、少年强(心灵)则国强。
5、直爽(善良)不可丢【扣住材料】。
6、不能失去的孩提王国——真诚价更高(针对各种假货)。
总之,本题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作文时想得到高分,就应该剥开乌云见日月,扣住社会热点,深入挖掘,个人认为本题写成议论文比较有优势。
第四篇:作文素材点拨
一、关于题意内容
〈一〉总体把握本题属新材料作文,它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一段文字材料来引发考
生的思维,引导考生写思想、写社会、写人生。考生可从陈小姐、司机、警察、车上
数十人的行为或事件造成的影响等角度切入来谈自己对事件的认识。文章可以写成时
评或短论,短论可以是驳论,也可以是立论。
以下角度视为符合题意:
1.做事要坚持原则(或维护自己的权益)。2.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情与理是可以变通的。
3.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多与别人方便、将心比心、理解与沟通)。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5.“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6.人的素质与智慧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7.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照顾和帮助。8.社会呼唤责任感。
9.要加强服务意识的宣传和教育。10.要提高办事效率。
11.解决问题要在关键处着手。12.以大局为重(应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
13.宽容〈包容、退一步海阔天空)。14.礼让(学会礼让)
15.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以上角度有交叉重叠,阅卷时应全面考虑,根据实际增补观点。作文观点必须有从原材料得出的痕迹,不能脱离材料以及对材料的认识作任意挥洒。以下角度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1、伟大的母爱
2、反抗意识
3、生命的执着以下角度舰为偏离题意:
1、实事求是
2、传递爱
【一模作文·教师示范】舍小我,成大我如果司机不为一元钱的利益而争执,及时开车;如果陈小姐暂不与司机计较,而交了一
元钱的“委屈费”;如果有座位的乘客中有一人发扬风格,让位给带着婴儿的陈小姐……那么,几十名乘客就不必换车,车厢内会充满和谐的气氛,大家都可以早点抵达目的地,继续愉快而温馨的生活。(排比句概述材料并提出假设带来的好处)
舍小我,成大我,是徐虎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风雨无阻地为千家万户维修水电设施,送去关爱的无私;是浙大校长空可椒全家在大年夜吃霉米,却把薪水分给学校教员,心系他人的高尚;是贵阳市两万私家车司机过年期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将被风雪封堵的市民送达目的地,温暖万家的伟大。(用例子给中心句下定义,意蕴丰厚)
舍小我,成大我,是相互体谅、和睦相处的基石;是化解摩擦、解决矛盾的良方;是理解
礼让、社会和谐的关键。(中心句+排比判断句——提出分论点)
舍小我,成大我,可以奉献社会。胡鸿烈、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是司法界的才俊。
上世纪70年代,他们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倾其所有,创办树仁学院,节衣缩食,劳心劳力,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被称为“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简述材料,精炼描述,引用别人的评价)舍弃小我的利益,也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整个社会的进步足以骄傲一生;
舍弃小我的舒适,可能要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但精神世界的富有足以美化一生;
舍弃小我的快乐,或许会含辛茹苦,但他人的受益,足以抚慰心灵。(排比点评,作出假设并表明带来的益处)
舍小我,成大我,可以彰显高风亮节。教授费巩曾当众讥讽气象学家竺可桢“只会看天,不
会看人”,但身为浙大校长的竺可桢忘掉情感的不悦,舍弃个人恩怨,依然聘请才华横溢的费巩做训导长。物理学家束星北,曾暴跳如雷地数落竺可桢的种种不是,但把人才当宝贝的这位校长,忘却个人尊严的受辱,摒弃前嫌,毅然聘请束为教授。于是,浙大聚集了一批大
师级的教授,名震遐迹。(正面立意)
当小我与大局冲突时,毅然决然地选择顾全大局,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境界。
远大的目光,恢弘的气度,宽广的心胸成就人生的高度。(简略点评,含意深刻)
舍小我,成大我,可以昭示人性的善良。百年一遇的大雪阻断了南北的交通,44
名乘客滞留在一辆大巴上,生死未卜。衡阳农民刘吉贵义无反顾地将他们全部领进了自
己的家门。家里的钱物用完了,他借钱,借米,借棉被,苦不堪言。但44个鲜活生命的延续,支撑着他排除万难,昂然挺立。(材料新鲜)
也许要好长时间的劳作才能弥补用去的钱物,但个人财物的暂时损失能换来一大群人的平安
幸福,那这种舍弃就是至高无上的!因为显示了人性的善良,人格的高尚,人品的无私,这
种大爱才刻骨铭心,日久弥芳。(揭示原因)
想想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苦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贴心话,那位为一元钱而争的司机应
该汗颜;想想这次大雪袭击中,宋志永等13位唐山农民舍弃春节团圆的天伦之乐,义务支援
灾区的善举,那些不肯让位的乘客应该惭愧;想想总是想着他人利益的牛玉琴,那位“得理不
让人”的陈小姐应该愧疚……(提出借鉴之处)
愿我们的社会,人人相互关怀,个个互相体谅,顾全大局,和谐相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
法)
互让·互惠·互存
最美丽的夜空是星月齐辉,最迷人的原野是花草共生,最辽阔的大地是山河同存„„
同坐一辆车,只有司乘人员相互理解、相互忍让,才能谱写一曲和谐的进行曲;
共处一个社会,只有全体成员相互宽容、相互谅解,才能构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不难想象,如果公交司机包容一点,其他乘客谦让一点,陈小姐理解一点,那么事情的结局绝对不会是几十个人窝着一肚子气苦等几个小时,非得由警察来解决这个小
小的民事纠纷。(由自然到材料再到社会,层层递进,提出事物的好处)
曼德拉说过这样的话:人活着,就是“与人共存”在同一个地球上。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理解的。生活中的人们大多强调的是自己的权利,而不太顾及在谋
求自身权利的同时是否影响了他人权利的获得。就像公交司机要求得到“执法权”,陈小姐
要求得到婴儿车的摆放权,其他乘客要求得到座位权,都因为对自身权利的强化而忽视了
对方,从而演化出一场不小的闹剧。(揭示原因)
当然,这样的闹剧还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不久前,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黑人女议员麦克妮,因为没有佩戴议员身份证,却要绕过金属探测门直接进入,而与自人警察发生肢体冲突;后又因双方肤色这个敏感问题而引起一场全国性的政治事件。我们可以想象,麦克妮可能是因为赶时间去处理要务,且认为白人警察应该认识自己;白人警察也许由于把“9.11”恐怖事件牢记在心,坚决严格执法,天大的理由也不能放过。他俩谁都没有大错,唯一的小错就在于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无法互存,非得拳脚相向。(揭示原因)互存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既简单又高深。说它简单,就在于它只要求人们心目中有“互惠”的意识,行动上有“互让”的举动;说它高深,就在于“互惠”“互让”直接撼动人类“私心”这根软肋,因此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心甘情愿放下私心,让惠于他人。(对比点评,照应中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澳大利亚人现在是真正搞懂了这门“互存”的学问,从而使澳大利亚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现在看来,这门学问的获得确实付出了他们几代人几百年的努力。它有过上岛白人为提高全民素质而强行立法一一由白人收养不愿让孩子接受教育的原著民的子女的粗暴行为;它有过原著民为保卫家庭的完整而流血拼杀的惨痛经历;它也有过政府不断修订法律保护原著民利益,使他们心甘情愿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成果;它更有过新任总统陆克文公开向原著民道歉的惊世之举„„因为“互让”“互惠”,澳大利亚在“互存”的道路上越走越精神同样的精彩也无处不在。(引证)农民把良种赠与村民,盛开的鲜花也使自己的花儿更美;
哈佛打开校门、推倒围墙,民众的融入也使自己声誉更高;
中国把友好传播给世界,邻国的合作也使中国更繁荣„„(概述事例)这就是互让互惠,和谐共存。让一步,惠满世界;和一场,泽被天下。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换来的是南方的资金和沿海的技术,于是,一个和谐的中国发展了;西德不在乎经济上的得失,东德不计较政治上的分歧,于是,一个和谐的德国强大了。我们衷心希望这股和谐共存之风能吹到台海两岸、朝鲜半岛、巴以上空、美伊大地,让世界共享和谐的欢乐!(提出发展希望)分析素材
●支持司机
“司机很无奈!”曾经开过公交车的黎先生说,如果不按规章收取这1元而又被发现,司机可能会面对200元的罚款!他还说,BB车阻客作用大于实际作用,交纳1元实际上是带有惩罚性的。
不少支持公交司机的市民谈到,公交车是大家的车,不是专车,理应遵守规范。“如果陈小姐想坐得舒服就去打的士,公共汽车的位是先到先得;如果去酒楼,我们也不能贪舒服睡着吃啊。”黎先生说。
●力“撑”乘客
“她的较真精神很难得!”外籍华人李先生直言非常支持陈女士,“司机应该协助乘客,扶老携幼是传统美德;婴儿不属于物品,是一个人;在国外,司机会马上停下车来帮这样的乘客,其他乘客也不会有微辞。乘客不是为了1元钱的花费问题,而是寻求一个真理的问题。”●建议“一人少一句”
“1元纠纷”,以司法途径解决,似有牛刀杀鸡之嫌。因此更多的市民认为,还是应该从道德层面上解决问题比较现实。
首位打通电话的听众笑言,这是广州的“巴士阿叔”事件,如果自己在,就当场用手机录
下来。他说,如果自己是车上的乘客,他选择替陈女士交这1元钱、并帮手折叠BB车。“一人少一句,才能共建和谐城市。”
“司机合理不合情,乘客合情但不合理。”梁先生用两句话概括自己的观点。他说,社会中,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敌对态度很深很深。以前很少出现这种事情,父辈“与人为善”的品德在现在很难体现。一人退一步,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如果乘客还是觉得不行,应当选择事后投诉,毕竟“现在机制这么完善”。
用“乐于助人“书写人生答卷
我们赞赏许多美德:勇毅,勤奋,坦诚,谦逊。闪烁这种种美德光辉的行为都不止一次让我们青春的热血沸腾。但若静心思忖,“最赞赏同学什么品质”?我们的确会工工整整地写上“乐于助人”四个大字。
是啊,当我们还在妈妈怀抱的时候,就谙熟了司马光砸开水缸救助同伴的故事。我们羡慕那位古代少年的机智,更赞赏他助人的美德。这之后,从金庸笔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胡斐大命令侠,到《悲惨世界》里悲天悯人的米里哀主教,都熏陶着我们纯真的心灵。这其中,最强烈感召我们的当然还是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哦,必须把赶路的大嫂护送到家,现在是夜深,雨大,路远,泥泞!”《雷锋之歌》的节奏敲击着我们成长的步点。我们形成了一种理性的信念:“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助人为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
不是吗?当攀登香炉峰的“第二台阶”时,你多么需要同学有力的手拉上一把;当雨夜淋在汽车站时,你多么渴望与同学共同撑开一柄小小的折伞;当几何图形已被涂抹成零乱的“蜘蛛网”时,你多么切盼同学轻轻擦掉纷乱的笔道,再准确填画上清晰的辅助线。正是无数的生活经验,将“乐于助人”推上了我们心中美德的第一位。
但是,面对“别人碰上麻烦事”的提问,不少青少年却抛弃了“乐于助人”,而选择了“悄悄走开”。是的,在生活实际的答卷上也有许多同样的选择。我曾看到,一个路人滑倒在寒风冰雪里,放学的同学笑得前仰后合却无一人上前搀扶:我还曾读到,流氓闯入某校女生宿舍施暴,隔壁八名男生,一个个屏气敛声,把头缩进棉被......可悲啊,为什么我们的知与行如此背离?今天,面对反差巨大的两份调查,我不禁再次深思:为什么我们最赞赏的品质,在需要自己身体力行时,却缩裹进了明哲保身的硬壳,如寒风冰雪,没有半点青春的热度?
是的,可能你也曾滑倒在地领受过他人的潮谑,可能你自觉敌不过凶横的暴徒:任何冷漠总可以找到堂皇的理由。但这些理由的本质却是卑劣。因为,人类文明的灿烂花朵就从这里凋败,人类社会的基石就从这里销蚀。
同学们,种种美德点燃着我们青春的热血,从司马光到雷锋的榜样也应是我们选择的准绳。人类文明将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让我们把“乐于助人”四个大字庄严地写进自己人生的答卷。
正本清源的忠告
“乐于助人”的确是同学中最值得赞赏的品质。某杂志社调查的结果显示着同学们对真,善,美的确切认知。这种鲜明的是非观念,本身就值得赞赏。
但是,另一项不记名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对待别人的麻烦,选择的答案却是“悄悄走开”!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亲爱的同学在这时抛弃了他们赞赏的品质?我不知道,在复杂的社会里,还有哪一阶层像学生这般纯洁?我不知道,在茫茫人海中,还有谁比我们青少年更热诚,更有同情心?但是为什么,就连他们也做出了如此卑怯的选择?
望着暑气蒸腾的天空,我发问:“这是谁的罪孽?孩子呱呱坠地,是一个粉红色的天使,一页纯白的纸。不是有人告诉我们,世上的一切没有无缘无故的吗?那么,是谁用尘世的烟灰玷污着粉
红?是谁在纯白上乱笔涂鸦?我怨愤而遗憾的目光只能投向人海,投向那些只乐于教诲我们的父兄。
一次,上海街头一辆公共汽车熄火,下来推车的只是一群去春游的小学生。当他们憋足吃奶的劲儿推动满车大人,回到车上时,他们先前的座位已被大人们占光。
一次,克拉玛依的剧院失火,大人们喊着”让领导先走!“把孩子践踏在脚下。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自己避藏入厕所,把拍门呼救的孩子紧闭在门外熊熊大火之中。
不错,我们的父兄中有雷锋,徐虎,李素丽,他们的确十分可敬;但是,也有不少”榜样“却立在反面。不是吗?若不是,平凡怎么会成为伟大?若不是,怎么会有第二份调查令人心寒的结果?是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无声的行为甚或有声的唆使都在诱导我们:”莫管他人瓦上霜。“我们中的不少人就这样过早地继承了”民族“的传统。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第一份调查表明,我们良心未泯;第二份调查也表明,我们只有在不记名问卷中才会”悄悄走开“,我们毕竟是以此为耻的,我们大多也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或熊熊大火之前去履行这”悄悄走开",因为我们终究是红旗下的孩子!
两份调查结果,展示了希望,也昭彰着危机。正本清源,在这庄严的考场,我只有忠告我尊敬的父兄:毁灭了青少年的热诚,便毁灭了社会的希望!例文: 要留奉献满乾坤
最赞赏“乐于助人”的品质,可当别人需要向你求助时,却要“悄悄走开”。难道这就是当今青少年的处世良方吗?朋友,先伸出自己的手吧!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人生的真正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们民族千秋相传的美德。范仲淹在岳阳楼下长叹,杜少陵“安得广厦千万间”,乐于助人,已升华为忧国忧民之情。无怪生活上人们总赞赏这一金玉良言。
可见,人人坐而待助而不伸手助人,乐于助人只能是幻影。“希望工程”招贴画里的小女孩,她深邃的眸子里会充满失望。孔繁森生前领养的两个孤儿,何处去寻她们的家?帕米尔高原上谁保卫我们的国家?再毋谈什么社会保障体系和国际援助法。那些“悄悄走开”的人们啊,你们又何以安身立命呢?
用我们一片丹心换你一片真情,这世界充满了爱。朋友,真诚地奉献吧!奉献,能使你变成一棵大树,云为歌,风为步,洒下绿荫是真情的祝福;也能使你心中装着人民,而非那些猥琐狭隘的乐趣。当你为人人而奉献,以乐于助人为准则之后,别人也不会在你的困难面前而走开。奉献,乘一路碧绿的春风,撒一路繁花硕果,从天山南北到南疆飞翔鸽群的天空,从天安门到紫荆花开处,祖国,在儿女的奉献中将千秋万代花果飘香。
我听见那位老人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为身下的热土奉献了生命。我说:“我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赞美奉献精神,我愿留奉献满乾坤!”乐于助人,为他人和社会而奉献吧!没有人再“悄悄走开”时,你的心中会充满爱,奉献的彩虹将辉映蓝天!
【简评】首段提出中心观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第二段提出分观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接着以事例论证;第三段反面论述“不伸手助人,乐于助人只能是幻影”;第四段是一首奉献的“赞歌”;最后,以邓小平的话作结,“我愿留奉献满乾坤”。
不管从事何种事业,工作的质量、社会的认可与自己对社会的付出是一致的。
1、以质取胜,2、磨刀不误砍柴功,3、功到自然成。
“以质取胜”侧重谈产品质量的优劣。“磨刀不误砍柴功”侧重点是要练好基本功。“功到自然成”侧重谈平时努力与最后成功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平时生活的积累,选择其中最适合自己“口味”的论点来写。
中心论点确定后,就应考虑选用哪些材料来证明、阐发中心论点。例如确立“以质取胜”这一中心,我们就可以从画家卖画想到社会上的产品销售,联系平时对产品销售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可列出以下几个要点: 1)、产品能在市场上打开销路,关键在质优。2)、产品滞销主要原因是质量不过关。3)、推销伪劣产品的虽然可能一时得利,但最终身败名裂。4)、产品质量好,还需讲究外包装的美观和推销产品的方法。5)、不能只求数量,忽视质量。6)、赞扬“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做法。
要点开列出来后,还需根据有利于阐发中心论点的要求,对要点逐一作甄别、筛选,确定详略。例如上述六点中,第3、4点不属于直接论述中心论点,可以简略提及或删去不写。
[例文展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例子。一位画家拜访门采尔时向他诉苦道:“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工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劝他倒过来试试看--花一年的时间画一幅画,那么只需一天便可把它卖出。这位画家照办了,果然他获得成功。这位画家不是天才,否则他卖一张画无须等一年。但是,经过一整年的努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下的苦功终于得到了回报,那便是他的画获得了成功,而他从创作这幅画中悟出的将是更多更多。
我们总习惯于赞叹名家们的成就,以为妙不可及,自叹弗如。我们很少关注名家成就背后的艰辛劳动,不知道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看惯了一挥而就的辉煌,便自然地将成就归功于天赋、灵感。这种看法,便将名人神化,在实践中必将导致轻视主观努力,强调客观条件的错误,必将不利于个人的顺利成长。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在验证着这条朴实无华的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下苦功夫,铁杵都能磨成针,还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布拉凯特从两万多张云层照片上的四十多万条x粒子径迹中发现八条产生了分叉,从而推动原子物理的发展;居里夫妇经过无数次的称量、提取、实验、计算,才发现了镭元素;伴随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的斗室里堆着数麻袋的稿纸------科学史册里记叙着科学家们探索的足迹,艺术殿堂里镌刻着艺术家们创作的历程。这些都重复着一个昭然若揭的事实:没有谁能轻易成功。即使真有所谓天才,不努力,也有天才泯灭的一天。而机遇,也只有对能把握它、利用它的人,才真正成其为机遇,那些庸人在机遇与之擦肩而过时,或许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
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这是一切有作为的人们改变命运,获得成功,为人类作贡献的锐利武器。只希冀付出“一天”代价以求成名获利的人,胜利的女神是决不会垂青于他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在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用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去培育成功的花吧。
记住,功夫之苦,皇天不负!
【点评】这是一篇在50分钟内完成的考场作文。该生抓住所提供的“一天”与“一年”的关系,透过表面现象,挖掘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主旨,同时联想到青年学生往往只艳羡名人头上的光圈,而忽视名人成才的艰辛,从而确立文章论述的重点:需下苦功方能获得成功。可见该生在快速审题立意中,既抓得准所供材料的要害,又注意论述重点的现实针对性,从而使写作获得了成功。
第五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题构思指导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题构思指导 [文题设计] 美好的心灵
有这样一句名言:“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类美好的心灵,有如大地般厚实沉稳,有如海洋般广博深邃,有如天空般明净高远;她是温馨的驿站,她是幸福的港湾;她有时庄严得令人叹为观止,她有时细腻得叫人不忍触摸……请你以“美好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文题分析]
应该说,文题的本身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立意指向:歌颂心灵,赞美心灵。本文写作的主体是“心灵”,要求写的内容是“美好的”。引言中的许多词语已经给“美好的”作了很好的注脚;这些词语可以开启我们的思路,能够帮助我们立意。[构思指导]
选材,可以从大处着眼,捕捉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著名的历史人物来写作成文,如 写屈原的“汨罗江之魂”、写杜甫的“茅屋之歌”、写扬利伟的“崇高”等等;也可以从小处着手,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灵闪耀之光”,如写父母关心子女成长的“慈爱”、写同龄人真纯情感的“心灵之约”、“星语心愿”等等。[文题设计] 生活的滋味
作家刘增山在《秋魂》中写有这样一段话:
“你品味过秋吗?它是什么滋味?
苹果说:秋是香的,不信你闻闻;甘蔗说:秋是甜的,不信你尝尝;槐籽说:秋是苦的,不信你嚼嚼;秦椒说:秋是辣的,世上的人没有不知道;红果说:秋是酸的,连山里的石头都晓得……”
那么,你品味过生活吗?它是什么滋味呢?请你以“生活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题分析]
这个话题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但是,相对于一篇文章的写作而言,则要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张扬个性,凸显自我。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的海洋”里仔细地拣拾,披沙沥石,剖石为玉。——
最后选取为文的,必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倾心之作罢。[构思指导]
(一)从文题材料中得知,秋的滋味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滋味同样如此。写作时,可以用“酸”“甜”“苦”“辣”……或“童年的欢笑”“少年的烦恼”“青春的憧憬”……等作为小标题来串引全文。内容上可以是连续性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
(二)学习和模仿文题材料的写法。在内容上,从不同的人物身份(诸如父母、子女、老师、学生、农民、军人、作家……)、不同的人物性格(诸如乐观者、悲观者、富有者、贫穷者……)等角度,运用语言描写,将他们各自对生活的感悟加以恰如其分地阐释;在结构上,可以把“生活的滋味是什么呢?”作为建构全文的标志语及各个层次的总起句。[文题设计] 美梦成真
国有国的希冀:申奥,飞天,奔小康……家有家的渴望:和睦,安康,盼团圆……人有人的憧憬:自由,快乐,上大学……每一个向往都代表着一个美丽的梦想:只要有梦,就有希望,就会有实现梦想的一天。请以“美梦成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文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的“理想、目标和追求”的作文题。选材的内容可大至国家、人生,也可小至家庭、个人,但都应注意写出一个清晰的过程:梦想的确立、追求、实现……这里面一定包含着一段较长的时间跨度和一次次不懈努力追求成功的经历,正因为如此,写起来是大有文章可作的。[构思指导]
可以写成记叙文。“美梦成真”这个文题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美梦”,是希冀,是渴望,是憧憬,是向往……它暗指着从前,隐含着回忆,也标示出立意的方向;“成真”,则点明有一个孜孜以求的过程,最终得以实现、达成。写作时,可按“是什么”(美梦产生的缘由)——“怎么样”(美梦实现的过程)——“为什么”(美梦成真的原因)的思路行文。在记叙方法上可采用顺叙或倒叙。
也可以写成议论文。①列举现象,提出问题——美梦,怎样才能成真?②运用论据,分点论证——要认定目标,要坚持信念,要创造条件,要努力奋斗……③回扣论点,总结全文——美梦终会成真。应特别注意,本论部分的几个分论点
可采取并列段式结构,每个分论点的论述都要有恰切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与之相匹配,并且都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予以论证。[文题设计] 生活中的发现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发现。你看,曹操发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王维发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冰心发现“纸船托浮着对母亲的思念”、余光中发现“邮票船票寄载着浓浓的乡愁”、朱自清发现“父亲那催人泪下的背影”、宗璞发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相信你在生活中也一定有很多的发现,请你以“生活中的发现”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文题分析]
这是一个要求抒写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的作文题。既然是“发现”,就应该含有一定的新鲜成分,要选择为自己所独有、而别人绝少知道的材料来写。要写好本文,选材最关键。[构思指导]
从写作体裁来看,可以写成散文、诗歌,或者议论文,甚至说明文;从写作内容看,可以写景、叙事、说理、甚至描物。
例如,写“我”发现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刚小学毕业的我,在放暑假的第一天晚上,就听到了爸妈为我决定的暑期日程安排:早晨6∶00起床,背记十个英语单词;上午进语、数、外英才补习班;下午学舞蹈,练钢琴;晚上做竞赛辅导丛书……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从懂事起父母就强加给我的种种“栽培”……我觉得苦不堪言。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父母并不知道,孩子已被他们“捆缚”得透不过气来……
[文题设计] 在 的影响下
从小到大,你在生活中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可谓多矣。其中,一定有一些人、事、物对你的影响挺大、印象较深吧。请你将上面的文题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如选填雷锋、妈妈、老师、同学、书、《语文报》、电脑……然后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文题分析]
这是一个状语式的半命题,在它后面明显地隐状着一个“怎么样”的问题,这恰是这篇文章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将文题中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之前,必
须得先考虑好这个“怎么样”的问题,然后再行定夺。——这个文题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十分分明的“意在文先”的作文思想。[构思指导]
结合文题中点示的“人、事、物对你的影响”,可从以下方面构思——
(一)在“人”的影响下。如《在奶奶的影响下》:①奶奶吃我吃剩下的馒头,奶奶拣起餐桌上的饭粒往嘴里喂。——我学到了节俭。②奶奶爱吃香蕉,可总是要等到我们吃不完快烂掉时她才吃;奶奶大口地抢吃弄咸了的菜,可她患有高血压,最不能吃咸。——我感受到了体恤。③奶奶从不责骂我们,也不对任何人发火,即使你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她也是从好的方面给以劝慰。——我体会到了宽容……奶奶身体力行的影响,是我生命的财富。
(二)在“事(物)”的影响下。如《在新课程的影响下》:①新课程的实施,好似知识海洋上吹来的一股清新的风。②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手段先进了。③同学们的学习方法变化了,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兴趣更浓了。④考试的方法也改变了,死记硬背的考得少了,灵活思维的考得多了。⑤新课程带来了一次学习的革命。我们欢迎新课程,拥抱新课程。[文题设计] 感谢
从小到大,从无知到懂事,从呀呀学语到学业有成……我们需要感谢的实在太多太多:那父母含辛茹苦的哺养、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同学真诚纯洁的友谊,或是那一次对天籁的倾心聆听、对哲理的深刻思索,对人生的真切体会,还是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那一份关怀……都让我们思之若饴,满怀感激之情。你最想感谢的是什么呢?请你先将上面的文题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文题分析]
感谢之心,人皆存之。此文题便于自由选材,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写,有事可记,有情可抒。但,正是因为选材的宽泛,而可能使我们的构思流于随意。值得提醒注意的是,要用文字抒写出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感谢之情,也并非易事。[构思指导]
(一)注意选材。选择的材料应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你最想表达的、并在你心中呼之欲出的东西,这样,你才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写起来才会得心
应手。
(二)注意结构。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如用人物的极具代表性的典型语言,或用能引领各部分内容的古诗词句、歌曲词句、流行语等;也可以用“叙—议”两大部分的结构模式;等等。
(三)注意表达。例如设置场景、安排详略、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等等。[文题设计] 做一个 的人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使我们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你也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经历和见闻,从而对“做人”会产生一定的认识和看法。——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认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好呢?请你将上面文题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如选填诚实、正直、尊重他人、有责任感……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限文体。[文题分析]
本题可以写成记叙文。写作时往往是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出一个明确的中心——做人的道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文章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本题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填充后的文题就是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写作时应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证据,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或摆事实,或讲道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此文题可应对的文题有:《这件事启发了我》、《这也是课堂》、《生活这样告诉我》、《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 [构思指导]
(一)记叙文写作构思。《做一个诚实的人》:我在教室走廊尽头朝楼下吐痰,不巧正好吐到了由此经过的班主任的肩膀上,班主任朝上看时,我慌忙缩回了头。事后,我既紧张害怕又慌乱无措,内心斗争矛盾而又激烈。最后,我鼓起勇气向班主任道歉认错,班主任高兴地夸奖我。我认识到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二)议论文写作构思。《做一个谦虚的人》:①引——开篇用名言引出中心论点:要做一个谦虚的人。②议——用吴王夫差、三国刘备、闯王李自成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③联——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深入论证。④结——归结全文,点明题旨。
[文题设计]
自拟一个作文题,题目中必须含有“呼唤”二字(以此二字为题亦可),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文题分析]
这是半命题作文中灵动性很大的作文题。拟题时,可在“呼唤”前面添写,如《那一声呼唤》;也可以在后面连缀,如《呼唤友谊》;还可以前加后续,如《小鸟呼唤绿色》;甚至还可以直接以《呼唤》为题。值得注意的是,题目一定要依据写作内容来拟定,并且要尽量拟写得规范、严整、有韵味。[构思指导]
如拟题为“那一声呼唤”——题目中不定向的指代反而更能激起阅读的期待,并且还有深沉的情感蕴含其中。
写作时,可以写长辈关爱下辈的“那一声呼唤”——如写“我”在奶奶慈爱的呼唤乳名声中长大:孩童时,我在奶奶的臂弯里听奶奶哼唱着我的乳名甜睡;幼小时,奶奶在自家门口呼唤着乳名,叫在外玩耍的我回家;上学后,奶奶到教室门前呼唤我的乳名送来两个热乎乎的红鸡蛋……“那一声呼唤”伴随我成长,激励我奋进。这是以“那一声呼唤”为线索贯穿全文,纵深地凸现主题。也可以写老师令“我”浪子回头,痛改前非的“那一声呼唤”;还可以截取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写对“那一声呼唤”的见闻和感受……这是以“那一声呼唤”为主体设置场景,进而表现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