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给我的启发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给我的启发
福州市麦顶小学 林群
摘 要: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上流传最广、最新颖最先进、最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音乐教学法之一,我有幸参加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培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把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每个孩子都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关键词:奥尔夫
欣赏、节奏、表演
以往,给学生上音乐课,总是根据课标要求,该教什么就教什么。课上要求学生纪律要好,不允许学生乱说乱动,这样就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挥,虽然课上纪律学生的表现不错,但是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不是很喜欢上音乐课,有的学生甚至把上音乐课当成一种负担,种种原因限制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乐趣,更让我感到工作起来不是得心应手,缺乏与学生的默契配合和心灵上的沟通。
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奥尔夫音乐的培训,觉得奥尔夫音乐教学令我眼前一亮,首先音乐教学中,将音乐各要素变为最基本的元素,降低音乐学习难度,以节奏为先导,以游戏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令我折服,其次,奥尔夫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不注重教学的结果,而注重教学的过程,当教师给学生某个任务时,他怎么去做不重要,尽可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怎样都无关紧要,教学过程的愉悦性必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而兴趣的提高又必然促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去探求音乐的奥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音乐教育真正落于实处。
这次培训让我对音乐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对于其理念和内容理解得非常肤浅。但我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地尝试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改进教学方法,多为学生着想,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发挥其创造性,从而调动了课堂气氛。下面,我谈谈运用奥尔夫音乐法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欣赏中的应用
(一)直接欣赏音乐,课例1:《草原巡逻兵》把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用打击乐器木鱼,第二组用绸带,播放音乐,听到热烈奔腾的音乐,第一组用木鱼敲击,模仿马蹄声,听到抒情优美的音乐,第二组用绸带即兴挥舞律动,这种不经过准备让孩子们直接欣赏的教法,看是简单,但是它却贯彻了奥尔夫教学法中“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的原则。运用分组的活动安排、木鱼、绸带的先后使用,声响和律动的交替等多方面的对比,体现了这首作品的三段式的结构,A、B两乐段特点、色彩的对比等,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音乐的内涵。
(二)主动的欣赏音乐,课例2:(1)教师为《维也纳的音乐钟》设计了打击乐队伴奏谱,这里的({{{{}用三角铁、大鼓等能发出较强较长音响的乐器,读谱时用“咚”发音,(~~~~~~~)用沙锤、串铃能发出沙沙响声的乐器,读谱时用“沙沙”发音,(*)用木鱼、碰铃等适合点击的乐器,读谱时用“铃”发音。(2)读谱,教师先读,学生领会意思后跟读,与老师一起将全谱读完。(3)放音乐,随音乐的进行,教师逐个指点着图谱上的符号,孩子们用打击乐器按图谱分组演奏。(4)请学生指谱,再听,奏一遍。(5)再换一位孩子,要求不要逐个符号地指谱,而是一行一行地指。(6)拿掉图谱,听音乐伴奏。
边欣赏,边看图谱、看指挥来演奏,这就是主动的欣赏音乐的方法。这样欣赏音乐可以让孩子更注意的听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孩子们只听不动,是很难受的,很少能自始至终十分集中地认真听完一曲,他要么不听,要么心猿意马,教师通过一个简单明了的图谱和打击乐器,把乐曲的结构明确地显示出来,教师只须稍加指点,孩子就能毫不费力地演奏起来了,这时孩子感觉到自己融入音乐,为乐曲伴奏是件开心的事。
边欣赏边演奏,孩子一定努力让自己的演奏能与乐曲吻合,他就必须注意地聆听音乐了。在反复的演奏与聆听之中,这首乐曲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乐曲的精髓也就渗透到孩子的心里。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唱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节奏 课例3:节奏“0× 0×”是常见的节奏型,在伴奏声部中更为多见。许多孩子较难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动作、体感、视觉、声响等方面解决难点:(1)坐姿,右手拍右腿,每拍(拍子)一次连续拍击。这是基础节奏。(2)上述动作继续,同时抬起左臂,屈肘,前臂横置于胸前,手掌平伸,掌心向下,位于拍动着的右手上方。(3)右手动作继续,向下击腿时,发出较沉闷的声响(这时便是前半拍);向上时,右手背与左手心相碰,发出较清亮的声响(这时便是后半拍),因而出现了“啪嗒啪嗒„„”的节奏声。(4)以上动作继续,右手向下渐成“虚拍”,即实际上不触及右腿,不发出声响,只有向上两手相碰时发响,便形成了“0× 0×”的后半拍节奏型。这种训练,做法简易,效果显著。
课例4:塔塔尔族民歌《跳吧、跳吧》歌曲结构短小共八小节,先是按节奏朗读歌词,进一步发展为朗读与拍手,朗读与踏脚,拍手与踏脚节奏互补的二重声部节奏类型,最后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类型。节奏的训练,很少用谱,让学生直接随教师一起做声势动作,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中记住它。同时培养了合作协调等“非音乐”的素质,使教学气氛轻松活泼。
(二)表演游戏,适合做表演游戏,又能很好地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表演游戏中的童话和故事有很多,如《猫虎歌》选用幽默诙谐的音乐渲染气氛,表现猫、虎斗智斗勇的场面。经典童话故事《小红帽》在准备好人物图片、头饰等道具后,让孩子随着剧情的进展依据音乐,发挥想象,自由设计。表演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是孩子根据故事和童话的内容,通过语言、动作、表演、扮演角色进行游戏。表演游戏对促进孩子的发展有特殊的作用。表演游戏可以加深孩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养成具有对周围事物的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游戏;可以促进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可以促进孩子语言发展;可促进孩子集体观念的形成,同时,还有利于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
学习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它不仅仅让我在音乐教育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让我真正认识了音乐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是多么的重要。社会教育目标与音乐教育目标和谐共存 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之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教会孩子积极地评价他人,并运用语言和身体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共同追求歌声、器乐演奏声与集体舞蹈表演的整体和谐;共享有限的空间,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孩子之间形成和谐的同伴关系。此外,在对唱、小组唱等多人演唱中,在双人舞、集体舞等多人舞蹈中,孩子可用眼睛与同伴进行情感交流,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孩子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鼓励,互相帮助,以争取活动的成功。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奥尔夫教学法的目的不单纯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而是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感受力,团结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以及自我肯定和自信心的培养.这些能力都是作为一个人生存在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也是我们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革的新时期,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瞬息万变,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不仅要学好教法中的即兴性,发挥其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主体性,使孩子在掌握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具有审美素质,促进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最终使其全面发展。
第二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法的内容很多,这里简要说出了其中的要点,有兴趣的同行可以看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特别是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因此,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系统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借鉴其精华,促进我们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法、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但证明了它的科学性,而且逐渐得以发展、成熟和完善。其教育体系包括它的音乐教育思想理论、元素性音乐教育观点、音乐教学育人目的等。
一、节奏为先导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溶为一体。“节奏先导”不是一条原则或一个公式,而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对于基础音乐教育,节奏训练显然占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比较单纯,直感强,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着手,易于被感受和领会。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技术难度降至最低的限度。节奏为先导,具体在每节音乐课,常以节奏开始,其内容大都是儿歌(如:“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梨„„”等),或与该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一般先是进行朗读与拍手同节奏的类型,进一步发展为朗读与拍手,朗读与踏脚,拍手与踏脚节奏互补的二重声部节奏类型,最后可再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类型。节奏的训练,很少用谱,让学生直接随教师一起做声势动作,再配合接近人体的乐器(打击乐器)的使用,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中记住它。同时为了培养合作协调等“非音乐”的素质,或是为了使教学气氛轻松活泼,也使用一些不是直接为本课的后续教学作引导的节奏内容。
第三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吴兴昌
卡乐·奥尔夫,德国人,20 世纪伟大的艺术家,他为儿童精心设计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师及音乐爱好者所一致肯定与推崇。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相联系的。他们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奥尔夫音乐教学所追求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借音乐去寻找人类已遗失或将要丧失的本,心灵中可贵的东西,奥尔夫说: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音乐家,但我们可以人人都成为音乐欣赏家”。奥尔夫教学法成为了教师教育儿童通向艺术殿堂的一架坚实的桥梁,特别契合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一、节奏为主导,注重综合性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融为一体。对于基础音乐教育,节奏训练显然占有许多独特的优势,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比较单纯,直感强,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被感受和领会,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难度降至最低的限度。节奏为主导,具体在每节音乐课,常以节奏开始,或与该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
在音乐教学中,把语言的节奏、体态的节奏、大自然的节奏、敲打出的节奏(身体、打击乐器)经常综合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在上欣赏课时,采用多变的活动形式:声势、走动、舞蹈、乐器演奏、独奏、伴奏、合奏、轮奏、齐唱、合唱、轮唱,几乎调动了音乐的一切手段,即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练习,又高度统一于欣赏;在上唱歌课时,如在上小学音乐第二册歌曲《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我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1.从歌词的道白节奏入手,每一首歌的歌词都是合辙韵的,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创作出不同的节奏型来。2.尝试着用打击乐器配出伴奏(二声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3.进入旋律,水道渠成。4.启发学生创编律动或舞蹈动作,创编打击乐器伴奏,让学生有的唱、有的伴奏,有的综合表演自己感受的音乐。
二、注重创造性,培养创造能力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即兴演奏是一大特点,由于打击乐器的技术简单,和声单纯,而且伴奏的各声韵以固定的节奏为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让低年级学生一开始就作即兴性演奏,这对培养他们奏乐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合作能力极其有益。
孩子的生活经验少,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听到一首乐曲,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象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来对音乐进行演奏。如小学音乐第二册活动《春光好》,我启发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利用生活中的声音表现图画的内容,并分组创编表演用声音编织的故事。
音乐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在一般教学形式(舞、奏、唱、律动、游戏)中的情感表达外,主要应用于音乐创作的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发展和增强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同时,使孩子们对音乐艺术的特性,基本表现手法和基本结构原则,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音乐创作练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多加鼓励,关键是要孩子们去“做”,至于“做”的怎样则是无关紧要的。先是由朗读入手,让学生选出名词类二字词组、三字词组、四字词组和五字词组为节奏原形,进行各种节奏创作练习,逐步加进小节、节拍、音调、旋律的创作练习,可以是标准的记谱法,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新的记谱形式。
三、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所以,不论是唱歌、欣赏,还是音乐活动,我都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自己感受的音乐,比如演唱、创编歌词、律动、舞蹈、打击乐器伴奏等。
四、从本土文化出发,从学生出发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教学法理念相同,具体内容却不同,不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从学生出发,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例如,小学音乐第四册音乐活动:“童谣说唱会”,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中国的童谣,然后自编表演动作、打击乐器伴奏有节奏地朗读或演唱。地方童谣还可以用方言读。例如,《螃蟹歌》用四川方言读就很有特色。
五、注重游戏性,使学生玩中学
按照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首先是“育人”,要求在音乐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材中的内容是易被孩子们所接受的,并且最好带游戏性,不能用成人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根据这一特点,结合现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奥尔夫体系中大量的与培养音乐素质有关的游戏,使音乐教学不限于音乐学科本身,也不限于只是智力因素的开发,而是注重于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结构感、美感、敏感反应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合理分散能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训练,特别明显的是由于把教材内容载入游戏之中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
例如,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节奏练习,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先练习节奏,练习按节奏朗读,再练习拍手、拍腿,最后三个声部同时进行,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动作、声音、节奏要整齐准确。
六、课内器乐教学以打击乐器和口风琴为主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器乐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显著区别于其它教学法的特点。注重多声部的音乐:
常以分组合奏、大合奏等形式,尽量不搞大齐奏,尤其要重视分组的练习和演奏。总体的演奏效果比较丰富和复杂,但其中每人的演奏都是比较简易的,这样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配合协调的习惯,同时掌握了常用的歌曲伴奏形式以及较复杂的打击乐合奏形式。例如,响板、沙锤等:三角铁、碰钟等。
由浅入深,融合贯通。由于奥尔夫器乐课堂教学是从最简单的肢体活动开始,逐步引伸到接近人体的乐器,再发展为口风琴吹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开始器乐学习时,接触的是最易感受和领会的形式,完全消除了学生的各种学习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且保证在其后所进行的每一项内容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完全熟练掌握前一项的基础上发展延续的,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力所能及的状况之下,使学生的参与面达到百分之百。目前,学生无论在校内或校外,音乐的学习都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2015/01/30
第四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法
奥尔夫音乐教法的内容很多,这里简要说出了其中的要点,有兴趣的同行可以看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特别是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因此,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系统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借鉴其精华,促进我们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在深入研究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法、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但证明了它的科学性,而且逐渐得以发展、成熟和完善。其教育体系包括它的音乐教育思想理论、元素性音乐教育观点、音乐教学育人目的等。
一、节奏为先导
节奏本身能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又是音乐、舞蹈和语言共同的基因,从节奏入手,可以通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也可以把三者贯通起来,溶为一体。“节奏先导”不是一条原则或一个公式,而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对于基础音乐教育,节奏训练显然占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节奏活动与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节律有着直接的联系,它比较单纯,直感强,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肢体活动”来表现,易于着手,易于被感受和领会。使孩子们参与音乐活动的技术难度降至最低的限度。节奏为先导,具体在每节音乐课,常以节奏开始,其内容大都是儿歌(如:“小老鼠,上灯台……”、“小白兔,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梨……”等),或与该课主要内容相一致的节奏内容,作为其后教学的前引。一般先是进行朗读与拍手同节奏的类型,进一步发展为朗读与拍手,朗读与踏脚,拍手与踏脚节奏互补的二重声部节奏类型,最后可再发展为朗读、拍手与踏脚的三重声部节奏类型。节奏的训练,很少用谱,让学生直接随教师一起做声势动作,再配合接近人体的乐器(打击乐器)的使用,让学生在多次反复中记住它。同时为了培养合作协调等“非音乐”的素质,或是为了使教学气氛轻松活泼,也使用一些不是直接为本课的后续教学作引导的节奏内容。
二、边玩边学
按照奥尔夫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点,音乐教育首先是“育人”,要求在音乐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材中的内容不仅是简易的、易被孩子们所接受的,并且最好带游戏性,不能用成人性的,专业的尺度去要求和衡量。根据这一特点,结合现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奥尔夫体系中大量的与培养音乐素质有关的游戏,如:“我是 集体的一部分”(进行包括空间感、协调性和听觉的多项训练)、“声音的传递”(由最初的声音模仿到多声部和声的合唱训练,以及高度的思想专注、反应敏捷性和集体协作等多项训练)、“老子与儿子散步”(通过左右手拍击不同的节奏,进行双手平衡、相互协调和二重节奏的多项训练)等,(具体的游戏内容和方法可参看秦德祥所著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一书),使音乐教学不限于音乐学科本身,也不限于只是智力因素的开发,而是注重于想象力、创造力、空间感、结构感、美感、敏感反应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合理分散能力、平衡能力、记忆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训练,特别明显的是由于把教材内容载入游戏之中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游戏中边玩边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
三、课内器乐教学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简单乐器的器乐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显著区别其它教学法的特点。
1、注重多声部的音乐:常以卡农,分组合奏,大合奏等形式,尽量不搞大齐奏,尤其要重视分组的练习和演奏。总体的演奏效果比较丰富和复杂,但其中每人的演奏都是比较简易的,这样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配合协调的习惯,同时掌握了常用的歌曲伴奏形式以及较复杂的打击乐合奏形式。
2、简而不陋:简单的乐器,简便的演奏,简朴的乐曲,但是,乐曲的结构,演奏的表现力等诸因素都得到了十分鲜明的体现。
3、由浅入深,融合贯通:由于奥尔夫器乐课堂教学是从最简单的肢体活动开始,逐步引伸到接近人体的乐器,再发展为竖笛吹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开始器乐学习时,接触的是最易感受和领会的形式,完全消除了学生的各种学习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并且保证在其后所进行的每一项加深内容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完全熟练掌握前一项的基础上发展延续的,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力所能及的状况之下,使学生的参与面达到百分之一百。目前,学生无论在校内或校外,音乐的学习都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乐趣之一。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在一般教学形式(舞、奏、唱、律动、游戏)中的情感创造外,主要应用于音乐创作练习,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发展和增强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同时,使孩子们对音乐艺术的特性,基本表现手 法和基本结构原则,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在音乐创作练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多加鼓励,关键是要孩子们去“做”,至于“做”的怎样则是无关紧要的。先是由 朗读入手,让学生选出名词类二字词组、三字词组、四字词组和五字词组为节奏原形,进行各种节奏创作练习,逐步加进小节、节拍、音调、旋律的创作练习,可以是标准的记谱法,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创新的记谱形式。在音乐创作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创作有明确的出发点,教师应先提出若干的限制和要求。例如:“小节搬家” 的练习,其中各方面的因素都是规定了的,只要求在小节调换这一点上去展开创造。这样,给创造留下了天地,这种创作余地的大小,对教学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艺术本身是灵活多样的,这正是创造能力自由翱翔的天地,在确定方向、任务、要求的情况下,要强调个性化,多样化,要学生各走各的路。避免传统教学中单一的“顺向”和“单向集中性”思维,注意培养和启动学生的“逆向”和“多向发散性”思维。比如:学生一旦明白了记谱法只是记录声音的一种符号后,便创造出了许多具有各自特点的音乐记谱形式,他们用自己创造的乐谱形式,记下了生活中所听到的自己所喜欢的歌曲或音乐。
第五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要学生“动”起来,“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这是奥尔夫特别强调的又一个重要原则。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的所谓“综合课”完全是两种概念。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奥尔夫乐器(注),是一组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并冠以“人体乐器”的美称。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应该指出,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完全符合我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方针的,对改变我过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属性的落后面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奥尔夫音乐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心身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世界。当音乐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对乐理、乐感、表演、演奏以及语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轻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同时强调创造精神的塑造,在课堂上,孩子用蛙鸣筒摩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用语言与拍打肢体来演绎节奏,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们中诞生了。奥尔夫音乐给孩子发展个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在集体表演中给了孩子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华夏爱婴还让家长参与课程,父母与孩子一道学习、表演,让课程更有乐趣和意义。华夏爱婴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真正的“本土化”。让学员在充分理解奥尔夫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真正掌握亲子教育的实质内涵。在掌握教育实质的基础上,思考婴幼儿的本质、教师本身的要求、如何进行亲子教育环境布置及其课程设置、开发等问题,并通过“练课”的方式进行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