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新年书单|5本书,让你告别平庸的自己
2018新年书单|5本书,让你告别平庸的自己
新的一年,你是否也有许多新的目标?你是否感到焦虑、迷茫,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是否想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却不得其法?没关系,这份新年书单将从5个方面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2018,告别平庸,发现更多可能!1情绪管控篇:拒绝焦虑、不惧孤独《让成长带你穿透迷茫》作者:俞敏洪豆瓣评分:7.3内容简介:俞敏洪全新作品!指引千万年轻人成长的人生进阶手册。从方向选择、职场、交际、学习、技能提升等7个方面与渴望进步却迷茫焦虑的你,谈谈如何突破瓶颈,向梦想前进。在书中,俞敏洪根据自己五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与年轻人分享了自己关于青年成长的感悟、思考和见解,内容包括人生方向选择、职场、人际交往、读书与学习、个人能力提升、生活方式、人生价值七大方面,给年轻人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年轻人成长,朝着自己的梦想全速前进。2 社交沟通篇:好好说话、高效沟通《请停止无效社交》作者:李小墨豆瓣评分:8.7内容简介:本书一反传统社交书的思维,从社交的本质分析、社交与情商的关系、有效社交五大要点、无效社交三大模式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社交活动做了全方位分析,从上万个社交案例中挑选出几十个真实有效的案例,从中归纳提炼出“认清人脉真相”“结交枢纽式人物”“棘手沟通处理法则”“赢得关键对话”“练习社交语言”等高效的社交解决方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效人脉打造方案,4大要点、18个关键问题、数十个典型案例,职场、创业、营销、管理人员案头常备!李尚龙、蔡垒磊联袂推荐!3高效学习篇:学习需要热情,更需要方法《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第二篇:美国时代周刊推荐书单:让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美国时代周刊推荐书单:让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
1、保罗·约翰逊《文明的解析》
为什么人类成就如此集中于欧洲?为什么取得成就的主要是男性?为什么是在1400年后?查尔斯·默里证据确凿地表明,上个世纪中,人类获得伟大成就的速度在减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他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框架,让人们认识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类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表达。本书的核心部分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描述性章节:关于艺术领域内的巨人,以及他们卓然独立的原因;关于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的伟大成就之间的区别;关于人类创造伟大艺术和科学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飞跃;关于人类成就在时间和地理坐标图上的图形和轨迹。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乔治·阿克洛夫《动物精神》
如果你看不懂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你要跳槽却又担心失业,如果你想买房但总搞不清楚房价走势,如果你想投资股票但又怕股市暴涨暴跌,如果你想为未来储蓄但又想现在多消费,如果你在做这些决策时想明白其中的究竟,那就了解一下什么是“动物精神”吧。它会告诉你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有人会失业?为什么房地产会有周期?为什么股票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多变?为什么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为什么我们给将来准备储蓄缺乏计划性?为危机当下,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奏效? 本书既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颠覆之作,也是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解惑之作。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3、南茜·休斯顿《断层线》
从旧金山到慕尼黑,从海法到多伦多到纽约,本书跨越半个多世纪,从四个六岁孩子的视野,讲述这个世界的变与不变。这四个孩子的特殊连续性是: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子女。一个1940年的德国女孩,和一个21世纪的加利福尼亚男孩,他们之间并无什么共同点,却有着血缘的纽带。每一代人对生老病死、战争、和平、幸福、痛苦,都有不同的观念。
本书为21世纪外国文学大奖丛书之一。该小说曾获得2006年费米娜奖,并获得2008年英国奥兰治奖提名奖。小说通过一家四代的历史,勾勒出20世纪以来欧洲的重大事件。全书文笔清新幽默,感人肺腑。
4、安德鲁·罗斯·索尔金《大而不倒》
该书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客观而详尽地展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前所未有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示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现了从银行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身处金融危机第一现场的反应。
5、保罗·科利尔《被掠夺的星球》
作者批驳了环保主义与发展援助之间的对立,论述了为什么两者必须协作。书中写道:“大自然至关重要,而我们把它搅得一团糟。这对于生活在世界上最贫困国家的人们最为关系重大。”
6、马特·里德利《理智的乐观者》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马特·里德利集作家和商人身份于一身。他认为,纵观历史,人类进步是不同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火花的过程。在2010年TEDGlobal大会上,他强调:真正重要的不是个人智慧,而是集体智慧。
7、丹·艾瑞里《非理性的积极力量》
在《怪诞行为学》中,丹·艾瑞里用13个有趣的实验证明,我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非理性”才是人类的本能。《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中,他继续用行为实验的方法,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知识,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非理性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娓娓道来。
巨额奖金可以带来高业绩吗?“主人翁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奏效吗?专业化分工真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吗?速溶咖啡为什么没有煮制咖啡味道好?我们为什么会有报复的欲望和行动?为什么幸福感会很快被生活的平庸侵蚀掉?为什么现代社会择偶的成功率远低于媒妁之言的年代? 作者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8、莱因哈特·罗格夫《这次不一样》
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清晰的分析,指出在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的相似。
历史可以给研究金融危机的人提供许多经验,本书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注定会成为一本重要的书。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9、乔纳森·弗兰岑《自由》
2010年8月末,弗兰岑的第4本大作《自由》(The Freedom)在美国出版。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10、理查德·克拉克和罗伯特·克纳克《网络战争》
曾就911事件发出警告的那个人做出预测:美国没有准备好应对21世纪的最大威胁——网上战争。书中写道:“在美国为攻击性网络战争做准备的同时,它正继续推行使之不可能有效保卫该国免遭网络袭击的政策。”
11、巴塞维奇《华盛顿规则》
本书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有关美国国家安全的“华盛顿共识”,以及美国改变国家安全政策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政坛风云变幻,驴象之争此起彼伏,但是其军事政策的根本性设想始终没有改变:要维护美国的安全就必须保持美国(且只有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永久性驻军,必须时刻准备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对遥远地区发起军事行动、对任何地方进行干预。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小布什,都毫无疑问地坚持这一信念。
巴塞维奇在他生动而深刻的分析中呈现了上述共识的起源。他在书中揭示了一系列美国人的预想、偏见和习惯,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美国的军事力量信仰,尤其是军事力量能够满足其欲望——廉价的原油、贷款和消费品——的信仰。他同时指出美国的军国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承受的、与日俱增的危险。
作者认为,以上原则形塑了美国的全球政策,当今美国的全球力量变得摇摇欲坠,现在就是改变这些原则的时刻。用一种新的共识来取代这种“华盛顿共识”对美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也是美国免于灾难的关键。
12、查布里斯,西蒙斯《看不见的大猩猩》
人们总是凭借直觉认为,自己所见和所感的都是真实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学史上最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事实上,即使最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无处不在。
《看不见的大猩猩》的作者系两名权威心理学专家,生动而幽默地揭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六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以及潜能错觉。
通过阅读《看不见的大猩猩》,你会懂得,你所见的、记住的、以为的、知道的等,也许,全都不是真实的。
13、托尼·朱特《乡土式微》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这是作者身在病榻时于《纽约书评》连续刊载的回忆文章所集结成的作品。作者揭露了我们是如何到达如今这个极其危险的困惑时刻,他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并回顾了祖辈是如何应对挑战和恐吓。本书对人们提出一个挑战:要通过对抗社会弊病来对我们所在的世界负起责任。
这位已故历史学家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书中写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存在严重问题。30年来,我们把追求物质上的自私变成了一种美德,事实上,我们的集体目的感所剩下的就是这种追求了。我们知道东西的售价但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对于一项司法裁决或法案,我们不再问:它恰当吗?公平吗?正义吗?合理吗?这些曾经是政治上的问题,尽管回答起来不易。我们必须再次学会提出这种问题。”
14、阿维沙伊·马加利特《关于妥协和卑劣的妥协》
妥协可能是一个伟大的政治美德,尤其为了和平的名义。但作者认为,并不是任何时候为了和平而接受战略性妥协都是正当的,即使是因为和平而妥协也会被某些道德所限。马加利特认为,妥协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和平与正义之间的冲突,而这也是本书的核心。
15、奇普·希思《瞬变》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改变。股市会发生恐慌,企业会有兼并,即便聚焦到个人,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种改变:大多数人都会告别单身最终步入婚姻的围城之中,拥有他们的家庭和孩子。所有这些,都是改变。然而,对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一些改变,我们却常抱以抗拒的态度。老师们常感叹顽皮的学生“冥顽不化”,企业管理者们常慨叹改革收效甚微,思想家们常感慨世界因为一成不变而腐朽。在世界一流的组织行为学家、畅销书《粘住》的作者希思兄弟看来,阻碍我们进行改变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希望变革的理智思考与已经存在惰性的情感需求不合拍,两者互相牵制使得我们难以做出改变。人类的情感与理智,就如大象和骑象人:骑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存在惰性的大象却不听使唤仍在原地踯躅不前。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才能让自己内心的那头大象听话呢?希思兄弟从人类的行为出发,通过翔实有趣的案例,告诉我们进行改变的关键要素:为改变找到一个一目了然的目标;为改变找到一个闪光点;为你的改变找到一个情感化的理由。
16、刘易斯《大空头》
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以个人视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
一场金融危机,给一向声名远播的华尔街难以想象的重创,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却有一些藉藉无名之辈早已看出市场的漏洞,在众人疯狂的时候做空市场,最终赚得丰厚利润。
本书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群智力超群、性格怪异的“终结者”,他们之前仅是名不见经传的华尔街员工,却由于对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金融工具的泛滥充满质疑和不信任,最终洞见了美联储和财政部都不曾察觉的市场疯狂,将赌注压在美国金融机构行将崩溃上。结果,他们打败了华尔街。
这场小人物财富传奇的背后,有更多东西引人深思。投行如何用风险的复杂化掩盖产品的风险?评级制度存在怎样的盲点?金融界怎样运用术语的谎言欺骗客户?人性的缺陷和金融体系的弊端在本书中一一精彩呈现。危机过后,我们应该如何行动?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全新的思考和启发。
17、查尔斯·默里《人类成就》
《人类成就》的作者是查尔斯·默里。出版时间为2004年11月。是一部谦逊却令人大开眼界的作品,是有争议的《钟形曲线》一书合著者对知识的历史发表独特见解。作者以百科全书的方式提出了在各领域对这个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赞美了人类对真、善、美不间断地共同探索,彰显了人类成就。
18、瓦茨拉夫·斯米尔《能源神话与现实》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对于全球能源的未来,常有许多错误的概念被当作事实宣告。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对能源政策的进步发展也是一个阻碍。本书揭露了西方社会关于能源、气候最常见的错误结论,为面对全球能源的挑战而提出的建设性科学方法扫清了前路。
19、南丹·尼莱卡尼《印度畅想》
印度的企业家精英之一探讨了他的国家如果取消长期以来对增长与繁荣的限制会变成什么样。书中写道:“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超过6%的年增长率只被一个国家超越,那就是中国。我们在其它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国内市场的崛起、平均收入和强大的中产阶层。但我们的成就有苦有乐。印度在改革进行了20多年后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让我思绪万千,我的许多同胞亦如此——对实施变革的缓慢步伐感到困惑和失望,对印度各地难以根除的不公正现象感到悲哀。人们日益强烈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现正面临紧要关头。”
印度的未来远远不止依靠简单的经济增长,而同时取决于公众生活各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这位杰出的印度企业领袖对印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出明确、原创且具有远见的解读剖析,并探讨了国家所要面对的里里外外的挑战。20、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
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
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
兆龙移民 www.zhaolong.net
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
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电话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
在本书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第三篇:如何让自己不平庸度过一生
余秋雨在《中国文脉》里写过,在中国文化史上,让人佩服的人很多,让人感动的人却很少。而司马迁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号让他感动的人物。
对,就是那个写《史记》的司马迁。
司马迁在出事之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为青年。37岁那年,仅仅因为在汉武帝面前为一个叫李陵的将军说了几句好话,他被处以极刑。
当时司马迁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死,要么选择接受宫刑。
在那个开拓疆土、征战杀伐的年代,人们对死亡看得比较随便,对尊严反而看得比较重。一般人遭受这样的侮辱,都会选择舍生取义,从容赴死。
然而,司马迁却决定活下来,顶着奇耻大辱活下来。
在司马迁看来,因一时欺辱而爽然求死虽易,却似九牛失去一毛,实在不值一提。
相比之下,只有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之后再死,才大不一样。
后来就有了他说的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随后,他用了九年的时间,来完成《史记》。
设身处地想想,身受“乡党所笑,污辱先人”的欺辱时刻萦绕心头,前途茫茫,当时的他不知道这本书会留名青史,甚至不知道这本书能否被完整保存下来。那为什么还要忍辱偷生去写?
因为他觉得有价值,他觉得能从中收获成就感。
他专心致志去写,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姿态去写,不问结果不问功名去写。
这样一个人,当然令人感动。
感动之余,让我们收起情绪的波澜,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浑然忘我、全身投入到一件事情中?”
在西方,有一个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人物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他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当人心中有个目标,又有足够的能力时,他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会在自己可见的范围内,他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叫做“挑战”的力量,使个人的行动与环境的反馈之间形成“立即明晰”的互动。
个人意识的注意力被即时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个人意识作出回应,就像兵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
这时的状态,称之为“心流”(flow)。
心流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的莫大成就感,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写作《史记》的那九年时间中,司马迁应该就是时刻处在这样的心流体验当中。
如果把司马迁这种时间跨度长的体验称之为“大心流”的话,那么在我们现代日常的生活中,“小心流”的体验人人都会有,只是有时候你可能没有注意到。
就比如像这种体验,“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什么也不想,只是专心做一件事,全部活力畅流无阻,你会觉得自己跟所做的事情是融为一体的。”
通俗来讲,心流体验就是你面临一个挑战性的目标,而且这个挑战是你的能力可以达到的,而你又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来完成这样一次行动的过程体验。
有人会问,打游戏也算一种心流体验吗?
判断心流体验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当你经历完这个体验过后,是空虚还是感到充实。
真正的心流体验是在你完成了一项挑战后,你会从内心感到愉悦与快乐,充实与满足;而“伪心流体验”则会让你在体验过高潮后感到空虚与失落,就如同吸食毒品后那种麻木与空幻一样。
我对此深有体会。手机和kindle是我每天必带的两件电子产品,在乘地铁、公交、火车时,会有大量的碎片化时间。
有时候,我会利用碎片化时间不停玩手机,刷微信刷微博刷淘宝;
有时候,我也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打开kindle,看几页书。
两者在过程中体验都差不多,但是体验结束后感觉却迥然。
刷完手机,一脸茫然与空虚;
看完kindle的书,尤其是书中内容正好能引起我共鸣或思考时,那种愉悦的感觉会回绕在心头好长一会儿。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完全放松的时候,其实不然。
虽然这些时候我们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出现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
这样的心流体验在生命中出现的越多,越能感到快乐。与此同时,日积月累的心流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能够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掌控感,这种感觉就是一般人认为的一生中最为愉快的时光。
心流体验之所以能产生这种愉悦、快乐与幸福,是因为它能够让一个人的内心意识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当事人可以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地去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其他企求。
现在很多商业成功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常说自己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追求金钱或权位,而是在追求做这件事的意义或者享受做这件事的乐趣。
这倒不是他们成功之后的惺惺作态,而是他们的确在创造着并享受着自己的心流。
与心流体验所造成的“内心和谐有序”相反的一种状态,是内心的失序。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给这种状态也起了一个心理学专用术语:“精神熵”(psychic entropy)。
这种状态指的是外部的信息跟我们内心的意图发生冲突,或者使得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内心的意图而努力。
内心的失序,表现出来的症状有痛苦、恐惧、愤怒、焦虑、迷茫、彷徨等,基本上它是一种对生存的恐惧,一种生命没有意义、不值得继续的感觉。
现代社会,焦虑普遍成了一种病。
二十多岁的人,没有过多阅历,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迷茫而又焦虑;
三十多岁的人,经历了几年社会摸爬滚打,完成了一些人生大事,一回头却发现离当初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年龄又催人老,还是焦虑;
到了四十几岁的人身上,事业、家庭、生活基本定型,社会却变化得越来越快,新的知识新的行业不断涌现,突然开始怀疑自我的存在价值,突然开始害怕被这个社会边缘化甚至淘汰,又是焦虑。
一个人一旦焦虑了,那么他的内心肯定是处于失序状态。出现这种状态,往往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不知道能够引起心流体验的“挑战目标”在哪里;
第二个则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太大或者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足以实现那么大那么多的欲望,当挑战与能力不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时,内心一片混沌失序,你难免会迷茫、焦虑。
人,的确是生而无意义的。
毛姆曾在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里说过,“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这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但是在这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个经典桥段,那就是主人公菲利普在巴黎学习艺术期间,遇到了一位落魄的作家克朗肖,他对菲利普说,“人生的意义就像那块挂在墙上华丽的波斯地毯,答案得由你自己找出来,否则就不能成其为答案。”
也就是说,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但你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一个心流体验,从混沌中创造内心和谐的秩序,就如司马迁一样。
“如果一个人决心完成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的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
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受就会形成蔚为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
钱穆老先生在《人生十论》里也提到过,人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则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道理简单易懂,但在实际生活中,找寻目标与方向的过程却非常困难,以至于如你如我绝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明了自己生命有何意义。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
这群人中,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他们的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那些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目标不断被达成,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而那些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是那些这么多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你是想成为那占绝大多数的60%甚至是27%呢,还是想成为那有着清晰目标的10%甚至是3%?
没有人会挺身而出告诉我们,这就是值得你一生投入的目标和方向。
每个人都必须发掘自己的终极目标,通过尝试和犯错,通过努力和学习,经历一段漫长的时期,才能从纷乱中理出头绪,挑出一个能带给我们行动方向感的那一个。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懒得去研究,都需要不停求助于外界时,那他就不会静心倾听自己的感觉,也就不可能形成对自己所渴望之目标有意义的行动。
在管理学上,美国的一位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创立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他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变化规律设为12年一个周期,在这一个长循环的周期里,又分为四个不同的小周期,每个周期3年。
这个对于我们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许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我们很少有人在年轻时候就树立一生的志向,如果找不到长期的目标,那么我们可以试着把我们的人生也以12年为一个周期,找一个未来10-12年来可以奋斗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又把时间切割成四个“三年”,每一个三年都有一个短期而有清晰的目标。
在这个不断追寻目标过程中,我们会成长会思考,也会不停对目标进行修正,直到我们找到我们真正想要为之付出一生的大方向。
能够找到一个目标和方向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实干。
一个人制定了目标后,最重要的事情是有没有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而不让自己的精力消散或者浪费掉。
英国浪漫诗人布莱克曾说,心中有欲望却不付诸行动的人是在毒害自己。
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另外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专注。
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欲望与诱惑太多。与过去的时代相比,我们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大大增加,选择机会一多,不可避免就带来方向的摇摆不定,方向不定,决心去干的劲头就会受到影响,决心不足,你的目标自然也就贬值了。
“我们的灵魂骚动不已,正是被无限的机会和臻至完美的可能性开放所赐。”
伴着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能力的成长,我们为自己设立互相矛盾的目标会越多,不能协调的行动机会也越来越多,内心开始分散,难以分配,“精神熵”的现象不停出现。
应付这种情况唯一的方法,就是挑出最基本的目标,把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剔除,并为挑出来的那些目标排定先后次序。
方向、实干、专注,会让你重建内心和谐的秩序,让生命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
我们并不能保证这样的人生一定会成功,但这样的人生一定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生。
因为活着的每一刻都饶有意义,而且乐趣无穷。
第四篇:让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
1.《断层线》(Fault Lines)
作者:拉古拉姆•拉詹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
2.《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
作者: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
3.《被掠夺的星球》(The Plundered Planet)作者:保罗•科利尔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家 保罗向世人阐述:经济学与环境相关。
4.《理智的乐观者》(The Rational Optimist)
作者:马特•里德利
英国著名科普作家、曾任《经济学人》记者
作者以欢快的笔调阐述了为什么一切都会好的,包括非洲和全球变暖问题。
5.《非理性的积极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作者:丹•阿里利
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和经济学教授 6.《这次不一样》(This Time Is Different)作者:肯尼斯•罗戈夫和卡门•莱因哈特
分别为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家
回顾了人类历史800年中如影随形的金融危机,作者是少有的金融危机预言者。7.《自由》(Freedom)
作者:乔纳森•弗兰岑
美国小说家
作者刚刚荣膺“最伟大美国小说家”,小说探索美国精神的转变。
8.《网络战争》(Cyber War)作者:理查德•克拉克和罗伯特•克纳克 分别为政经咨询师、国际事务研究员 曾对“9•11”事件发出警告的那个人,再发危言:美国没准备好应对网络恐怖主义。
9.《华盛顿规则》(Washington Rules)作者:安德鲁•巴切维奇
战争问题学者 剖析了流行看法对国家发展的阻碍。
10.《看不见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作者: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和丹尼尔•西蒙斯 心理学家
解开日常生活中的错觉之谜。
11.《乡土式微》(Ill Fares the Land)作者:托尼•于特
英国历史学家 已故历史学家愤慨拷问集体价值观。
12.《关于妥协和卑劣的妥协》(On Compromise and Rotten Compromises)作者:阿维沙伊•马加利特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教授 和平与正义之间的冲突是本书核心。13.《瞬变》(Switch)作者:奇普•西斯和丹•西斯 美国《快公司》杂志专栏作家
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探讨从个人到政治的巨变,一本帮你改变事物的书。
14.《大空头》(The Big Short)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
华尔街知名立传者
15.《人类成就》(Human Accomplishment)作者:查尔斯•默里 美国企业研究所社会学家
《钟形曲线》一书合著者,曾因“智商决定社会地位”的言论轰动全美,这是他对“知识”的有一次独特见解。
16.《能源神话与现实》(Energy Myths and Realities)作者:瓦茨拉夫•斯米尔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环保科学家 比尔•盖茨力荐的环保书。
17.《印度畅想》(Imaging India)作者:南尼•尼莱卡尼
印度企业家 作者对印度的蓬勃发展提出反思。
18.《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作者: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席勒 分别为社会经济学家、耶路大学经济学家 作者认为人类的不理性推动着市场。
19.《一览表宣言》(The Checklist Manifesto)作者:阿图尔•加万德
美国外科医生、《纽约客》撰稿人
作者呼吁用更好的工具—“一览表”来综合信息,这已得到世卫组织采纳。
20.《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Here Comes Everybody)美国时代杂志列出了书单――“使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书让人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古人云开卷有益,如果你还不知道该看什么,看看国外的精英们最爱的书籍吧!如果你还没有一个自己的书单,推荐收藏以后慢慢看吧!
1.《文明的解析》——保罗·约翰逊(PaulJohnson)
为什么人类成就如此集中于欧洲?为什么取得成就的主要是男性?为什么是在1400年后?查尔斯·默里证据确凿地表明,上个世纪中,人类获得伟大成就的速度在减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他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框架,让人们认识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人类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表达。本书的核心部分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描述性章节:关于艺术领域内的巨人,以及他们卓然独立的原因;关于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的伟大成就之间的区别;关于人类创造伟大艺术和科学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飞跃;关于人类成就在时间和地理坐标图上的图形和轨迹。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你无须赞成查尔斯·默里的方法,却不能否认,此书令人惊异,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2.《动物精神》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Akedof)
如果你看不懂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你要跳槽却又担心失业,如果你想买房但总搞不清楚房价走势,如果你想投资股票但又怕股市暴涨暴跌,如果你想为未来储蓄但又想现在多消费,如果你在做这些决策时想明白其中的究竟,那就了解一下什么是“动物精神”吧。它会告诉你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有人会失业?为什么房地产会有周期?为什么股票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多变?为什么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为什么我们给将来准备储蓄缺乏计划性?为危机当下,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奏效?
本书既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颠覆之作,也是期待找到这些问题答案的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解惑之作。
3.《断层线》南茜·休斯顿NancvHuston(1953—)
从旧金山到慕尼黑,从海法到多伦多到纽约,本书跨越半个多世纪,从四个六岁孩子的视野,讲述这个世界的变与不变。这四个孩子的特殊连续性是: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子女。一个1940年的德国女孩,和一个21世纪的加利福尼亚男孩,他们之间并无什么共同点,却有着血缘的纽带。每一代人对生老病死、战争、和平、幸福、痛苦,都有不同的观念。
本书为21世纪外国文学大奖丛书之一。该小说曾获得2006年费米娜奖,并获得2008年英国奥兰治奖提名奖。小说通过一家四代的历史,勾勒出20世纪以来欧洲的重大事件。全书文笔清新幽默,感人肺腑。
4.《大而不倒》——安德鲁.罗斯.索尔金
该书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向读者客观而详尽地展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在这部作品中,你可以看到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断生路,监管机构是如何在“政治正确”的牵绊下做出选择,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力求自保。前所未有的访谈,不曾公开的华尔街决策内幕,揭示了美国经济萧条如何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再现了从银行到政府再到整个美国身处金融危机第一现场的反应。
5.《被掠夺的星球》——保罗·科利尔
作者批驳了环保主义与发展援助之间的对立,论述了为什么两者必须协作。书中写道:“大自然至关重要,而我们把它搅得一团糟。这对于生活在世界上最贫困国家的人们最为关系重大。”
6.《理智的乐观者》——MattRidley(马特•里德利)
马特•里德利集作家和商人身份于一身。他认为,纵观历史,人类进步是不同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火花的过程。在2010年TEDGlobal大会上,他强调:真正重要的不是个人智慧,而是集体智慧。
7.《非理性的积极力量》——丹·艾瑞里
在《怪诞行为学》中,丹·艾瑞里用13个有趣的实验证明,我们并非想象的那样理性,“非理性”才是人类的本能。《怪诞行为学2:非理性的积极力量》中,他继续用行为实验的方法,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知识,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非理性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娓娓道来。
巨额奖金可以带来高业绩吗?“主人翁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奏效吗?专业化分工真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吗?速溶咖啡为什么没有煮制咖啡味道好?我们为什么会有报复的欲望和行动?为什么幸福感会很快被生活的平庸侵蚀掉?为什么现代社会择偶的成功率远低于媒妁之言的年代?
作者一一剖析了我们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发生的原因——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到我们的择偶和婚姻生活,再到情绪的效应和幸福的标准——赋予我们看待工作和生活的全新视角。更重要的是,作者认为,非理性未必是坏事,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坦然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彻底颠覆工作和生活中徒劳的逻辑,重新作出适合自己的完美决策,工作上的成就感和生活中的幸福感唾手可得。
8.《这次不一样》——莱因哈特·罗格夫
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清晰的分析,指出在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的相似。
历史可以给研究金融危机的人提供许多经验,本书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注定会成为一本重要的书。
9.《自由》——乔纳森·弗兰岑
2010年8月末,弗兰岑的第4本大作《自由》(TheFreedom)在美国出版。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10.《网络战争》理查德·克拉克和罗伯特·克纳克
曾就9·11事件发出警告的那个人做出预测:美国没有准备好应对21世纪的最大威胁——网上战争。书中写道:“在美国为攻击性网络战争做准备的同时,它正继续推行使之不可能有效保卫该国免遭网络袭击的政策。”
11.《华盛顿规则》(美)巴塞维奇
本书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有关美国国家安全的“华盛顿共识”,以及美国改变国家安全政策的必要性。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美国政坛风云变幻,驴象之争此起彼伏,但是其军事政策的根本性设想始终没有改变:要维护美国的安全就必须保持美国(且只有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永久性驻军,必须时刻准备对遥远地区发起军事行动、对任何地方进行干预。无论是奥巴马,还是小布什,都毫无疑问地坚持这一信念。巴塞维奇在他生动而深刻的分析中呈现了上述共识的起源。他在书中揭示了一系列美国人的预想、偏见和习惯,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美国的军事力量信仰,尤其是军事力量能够满足其欲望——廉价的原油、贷款和消费品——的信仰。他同时指出美国的军国主义已经成为不可承受的、与日俱增的危险。
作者认为,以上原则形塑了美国的全球政策,当今美国的全球力量变得摇摇欲坠,现在就是改变这些原则的时刻。用一种新的共识来取代这种“华盛顿共识”对美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也是美国免于灾难的关键。
12.《看不见的大猩猩》——查布里斯·西蒙斯
人们总是凭借直觉认为,自己所见和所感的都是真实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学史上最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事实上,即使最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无处不在。
《看不见的大猩猩》的作者系两名权威心理学专家,生动而幽默地揭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六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以及潜能错觉。
通过阅读《看不见的大猩猩》,你会懂得,你所见的、记住的、以为的、知道的等,也许,全都不是真实的。
13.《乡土式微》——托尼·朱特
这是作者身在病榻时于《纽约书评》连续刊载的回忆文章所集结成的作品。作者揭露了我们是如何到达如今这个极其危险的困惑时刻,他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并回顾了祖辈是如何应对挑战和恐吓。本书对人们提出一个挑战:要通过对抗社会弊病来对我们所在的世界负起责任。
这位已故历史学家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书中写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存在严重问题。30年来,我们把追求物质上的自私变成了一种美德,事实上,我们的集体目的感所剩下的就是这种追求了。我们知道东西的售价但对它们的价值一无所知。对于一项司法裁决或法案,我们不再问:它恰当吗?公平吗?正义吗?合理吗?这些曾经是政治上的问题,尽管回答起来不易。我们必须再次学会提出这种问题。”
14.《关于妥协和卑劣的妥协》阿维沙伊·马加利特
妥协可能是一个伟大的政治美德,尤其为了和平的名义。但作者认为,并不是任何时候为了和平而接受战略性妥协都是正当的,即使是因为和平而妥协也会被某些道德所限。马加利特认为,妥协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和平与正义之间的冲突,而这也是本书的核心。
15.《瞬变》——奇普·希思(ChipHeath)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改变。股市会发生恐慌,企业会有兼并,即便聚焦到个人,我们也无时无刻不面对着各种改变:大多数人都会告别单身最终步入婚姻的围城之中,拥有他们的家庭和孩子。所有这些,都是改变。然而,对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一些改变,我们却常抱以抗拒的态度。老师们常感叹顽皮的学生“冥顽不化”,企业管理者们常慨叹改革收效甚微,思想家们常感慨世界因为一成不变而腐朽。在世界一流的组织行为学家、畅销书《粘住》的作者希思兄弟看来,阻碍我们进行改变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希望变革的理智思考与已经存在惰性的情感需求不合拍,两者互相牵制使得我们难以做出改变。人类的情感与理智,就如大象和骑象人:骑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存在惰性的大象却不听使唤仍在原地踯躅不前。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才能让自己内心的那头大象听话呢?希思兄弟从人类的行为出发,通过翔实有趣的案例,告诉我们进行改变的关键要素:为改变找到一个一目了然的目标;为改变找到一个闪光点;为你的改变找到一个情感化的理由。
16.《大空头》——(美)刘易斯
华尔街翻天覆地的闹剧之中,刘易斯照旧洞见烛微,以个人视角重现华尔街上演的市场传奇和诡谲道德剧。一场金融危机,给一向声名远播的华尔街难以想象的重创,然而,在一片狼藉之中,却有一些藉藉无名之辈早已看出市场的漏洞,在众人疯狂的时候做空市场,最终赚得丰厚利润。本书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群智力超群、性格怪异的“终结者”,他们之前仅是名不见经传的华尔街员工,却由于对次贷市场的繁荣和金融工具的泛滥充满质疑和不信任,最终洞见了美联储和财政部都不曾察觉的市场疯狂,将赌注压在美国金融机构行将崩溃上。结果,他们打败了华尔街。这场小人物财富传奇的背后,有更多东西引人深思。投行如何用风险的复杂化掩盖产品的风险?评级制度存在怎样的盲点?金融界怎样运用术语的谎言欺骗客户?人性的缺陷和金融体系的弊端在本书中一一精彩呈现。危机过后,我们应该如何行动?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全新的思考和启发。
17.《人类成就》——查尔斯·默里
《人类成就》的作者是查尔斯·默里。出版时间为2004年11月。是一部谦逊却令人大开眼界的作品,是有争议的《钟形曲线》一书合著者对知识的历史发表独特见解。作者以百科全书的方式提出了在各领域对这个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赞美了人类对真、善、美不间断地共同探索,彰显了人类成就。
18.《能源神话与现实》——瓦茨拉夫·斯米尔
对于全球能源的未来,常有许多错误的概念被当作事实宣告。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对能源政策的进步发展也是一个阻碍。本书揭露了西方社会关于能源、气候最常见的错误结论,为面对全球能源的挑战而提出的建设性科学方法扫清了前路。
19.《印度畅想》——南丹·尼莱卡尼
印度的企业家精英之一探讨了他的国家如果取消长期以来对增长与繁荣的限制会变成什么样。书中写道:“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超过6%的年增长率只被一个国家超越,那就是中国。我们在其它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国内市场的崛起、平均收入和强大的中产阶层。但我们的成就有苦有乐。印度在改革进行了20多年后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让我思绪万千,我的许多同胞亦如此——对实施变革的缓慢步伐感到困惑和失望,对印度各地难以根除的不公正现象感到悲哀。人们日益强烈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现正面临紧要关头。”
印度的未来远远不止依靠简单的经济增长,而同时取决于公众生活各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这位杰出的印度企业领袖对印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出明确、原创且具有远见的解读剖析,并探讨了国家所要面对的里里外外的挑战。
20.《未来是湿的》——[美]克莱·舍基
一位妇女丢掉了手机,但征召了一群志愿者将其从盗窃者手中夺回。一个旅客在乘坐飞机时领受恶劣服务,她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动了一场全民运动。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和印度洋海啸中,公民们用可拍照手机提供了比摄影记者更完备的记录。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由管理甚少的参与者们撰写的„„
不论在何处,你都能看见人们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发起某种公共行动。一部集众人之力的百科全书、一个丢失手机的传奇,这些事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它们乃至更多事情的影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根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我们的交流工具支持群体对话与群体行动。聚集一群人并使之行动原本对资源有极高的要求,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群体努力都被置于一种制度的垄断之下。今天,全球分享与合作的工具终于交到了个体公民的手中。如同印刷机放大了个人的头脑,电话加强了双向沟通,一系列新工具如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也强化了群体交流。因为人类天生就擅长群体工作,所有能够强化群体努力的东西终会改变社会。商业模式以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速度被改变,更大的社会影响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以致我们无法认识。现在一个拥有笔记本电脑的人可以掀起一场颠覆10亿美元产业的运动。在本书中,克雷·舍基,一个新文化的最敏锐的观察者,对此种社会革命的后果——无论是好是坏——给予了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并思考了我们是谁,我们可以做什么。
第五篇:如何让你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如何让你自己保持心理健康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17日
一、确立明确而合理目标。借个梯让你登天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是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前提。有抑郁或焦虑心理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理想和目标,看不到生活的前景;或是理想和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产生不良心理。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制定出明确的、分阶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奋斗目标,使自己在做出努力后,经常有达到目标后的成就感和欣慰感,从而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培养起良好的心态。
二、提高自我意识。自己的事自己作主自知、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制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内涵。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给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是自知;爱惜自己、保护自己、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是自爱;遇事不退缩畏惧,不妄自菲薄,是自尊;有强烈的自信心,有积极的进取精神,是自信;凡事要么不作,要做就力求最好,是自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御各种不良的诱惑,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是自制。当然,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要求自己都能做到这些,但是应该注重在这些方面的自我培养。
三、增强适应能力:你在他乡还好吗?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与环境发生调节作用的能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人的一生都是由“组织”决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小一般不会对人的进退产生多大影响。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人都必须接受市场的筛选,竞争的考验,任何人都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否则便会被无情地淘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应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并逐渐适应社会。
四、人际关系:让我们真诚地握握手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获得安全感,要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善意地和他人相处,多一些真诚的赞美和鼓励,不要轻易怀疑他人,甚至轻视、厌恶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强加于人,既乐于助人,也坦然接受别人的情感和帮助。实践证明,有好的人际关系就会有好的心情。大学生应参加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