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郑风·溱洧》赏析
《诗经·郑风·溱洧》赏析
上巳节是最古老的情人节,《诗经》中曾举办了一次又一次,其中也有表达爱意的花朵——芍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里是一副欢乐无比的游春图,我们似乎能够听到鲜艳的芍药花瓣中开出的爱之声:少男少女们手持鲜花,衣着光鲜,青春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坚定地牵起心上人的手。
先秦时的法令允许男女自由相会,那就是仲春之会。当时郑国的风俗中,仲春时的上巳之日是很重要的节日,男男女女纷纷来到溱水、洧水边,洗涤污垢,泼水相戏。这时的河水两岸鲜花满地,草长莺飞,少男少女们尽情踏青嬉戏,遇见心仪的人,就会择偶成家。这一天,就是官方默认的“鹊桥会”。
诗中的少男少女们陶醉在一片春光里,爱情与幸福在心底一起滋长。他们的瞬间对白很有趣:
女子说:“我们过去看。”
男子说:“我已经去过。”
女子又说:“那就再过去看看呗!”
或许女孩子很早就喜欢这位帅哥,聚会时正好找个理由一起玩儿;或许他们并不认识,只是一见钟情,在女孩子大胆邀请之后,两人之间迸发了爱情的火花。然后是无数的“士与女”,互赠芍药,欢乐定情。
美好的春天,上古时候的人们也有着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艺术视窗] 孔子与音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
他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不但会击磬、弹琴、鼓瑟、而且还会唱歌作曲。他学音乐非常认真,《史记,孔子世家》说,他跟师襄学琴,师襄再三说:“可以益矣”,但他却一再表示“未得其数也”,直到彻底掌握了各种技能后方才停手,把老师感动的“避席而拜”。
孔子酷爱西周礼乐,看到“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的局面,便积极从事传统音乐和诗的整理考订工作,他从周室保存下来的三千多首诗歌中精选了三百零五首,经加工整理后都达到了能够合乐弦歌的地步。
他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向学生授课。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甫,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他认为音乐如果与诗、礼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化的目的。
孔子写过许多古琴曲。《史记》中说,他为了哀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创作了《陬操》,现存的《猗兰操》、《龟山操》、《将归操》等古曲的后世琴曲题解都说是由他所作。孔子的音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诗经:溱洧》赏析
《诗经:溱洧》赏析
《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经:溱洧》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讠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
1、溱、洧:河名。溱,古水名。源出河南省密县东北,东南流,会洧水为双洎[jì]河,东流贾鲁河。洧,古水名,源出河南登封县阳城山。
2、涣涣:冰河解冻,春水满涨的样子。
3、秉:拿着。
4、蕑:香草名。生在水边的泽兰。当地当时习俗,以手持兰草,可祓除不祥。《-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蕑。”这里用为兰草之意。
5、既且:已经去过了。
6、且:姑且。
7、訏:广大无边。
8、维:语助词,无意义。
9、伊:嬉笑貌。
10、勺药:又名辛夷。这里指的是草芍药,不是花如牡丹的木芍药,又名“江蓠”,古时候情人在“将离”时互赠此草,寄托即将离别的情怀。又:古时“芍”与“约”同音,“芍药”即“约邀”,情人借此表达爱和结良的意思。
11、浏:水深而清。
12、殷其盈兮:人多,地方都满了。殷,众多。盈,满。
13、将谑:与相谑同。
14、相谑:相互逗弄玩笑。
译文:
溱与洧溱水流来洧水流,方涣涣兮春来涨满那沙洲。
士与女青年小伙和姑娘,方秉阑兮清香兰花拿在手。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且去游!“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虽游过;
且往观乎不妨再去走一走!“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洵訏且乐地大人多其快乐
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伊其相谑又是笑来又是说,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溱与洧溱水河来洧水河,浏其清矣河水深清起微波。
士与女殷青年小伙和姑娘,其盈矣一伙一伙其是多。
女曰观乎姑娘说道:“去看看!
士曰既且小伙子说,“已看过,且往观乎不妨再去乐一乐!“
洧之外一走走到洧水河。
洵訏且乐地方宽敞人快活,维士与女到处挤满男和女,伊其将谑又是笑来又是说,赠之以勺药互相赠送香芍药。
赏析:
《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动人情景。今人多把七夕当成中国情人节,秦观有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洗牛郎织女银河相隔的哀怨,但这种相爱而不得相守的爱情未尝不是短暂人生中漫长的遗憾。其实,中国情人节古已有之,即农历三月三。它称为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论语》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情境。王羲之《兰亭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这里文人墨客曲水流觞,已趋风雅;更接近于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今天,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我们多只记得“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个美好的节日连着它纯真的内涵一并湮没于时间长流。还是让我们回溯长河历史之源吧,去听听先民的涵咏吟唱。
“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一声虫唱,点醒了春光;一颗芽胞,点亮了春昼;一剪燕尾,点破了春江水先暖;一滴清露,点染了春风花草香。爱情,或在懵懂的青春里生长,或在漫漫的冬眠里苏醒。男女邂逅,情愫暗生。女子含笑询问,“一起去看看吗?”男子汉憨憨作答,“已经去过了。”(呵呵,或许没找到合适的风景呢)“傻哥啊,再去看看嘛。”这岂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前身?只是,它没有灯火阑珊的憔悴,而是诗家新景在新春的天然惊喜。
看过一道趣味题,问到罗马哪段路程最近。答案丰富多彩。胜出的是:一个朋友。放到这里,到溱洧河畔那条路最近?最贴切的答案是:伊人。“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已经去过又何妨?和你在一起,再远的道路都觉得浅近,再长的时光都觉得短暂。于是沉醉不知归路。“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第三篇:溱洧原文翻译及赏析
溱洧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溱洧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
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
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
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
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
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注释:
1、溱(zhēn)、洧(wěi):郑国两条河名。
2、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3、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4、方:正。秉:执,拿。蕑(jiān):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5、既:已经。且(cú):同“徂”,去,往。
6、且:再。
7、洵(xún)訏(xū):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訏,大,广阔。
8、维:发语词。
9、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
10、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11、浏:水深而清之状。
12、殷:众多。盈:满。
13、将:即“相”。
赏析:
这首诗好像就是写了一个古代的情人节,或大相亲的场面。诗中交代了时间,初春时节,春水涌流的时节;地点,溱洧之外。
从大处写起,“殷其盈矣”,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不可胜数,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这是下面一对情人相会的大背景。
从小处落笔,“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从这一对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识,到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花,把相亲相爱的全过得进行了艺术化的忠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很唯美的专题纪录片。
这首诗很美,美在春天;美在爱情。尤其美的是两枝花的俏丽出现:“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表现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风骀荡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溱洧原文翻译及赏析2溱洧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
溱河,洧河,春来荡漾绿波。男男,女女,手拿兰草游乐。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真宽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溱河,洧河,春来绿波清澈。男男,女女,游人越来越多。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真宽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送一支芍药订约。
注释
⑴溱(zhēn 针)、洧(wěi 伟):郑国二水名。⑵方:正。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⑶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士”、“女”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⑷秉:执。蕑(jiān 坚):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⑸既:已经。且(cú 徂):同“徂”,去,往。⑹且:再。⑺洵:诚然,确实。訏(xū 虚):广阔。⑻维:发语词。⑼伊:发语词。相谑:互相调笑。⑽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⑾浏:水深而清之状。⑿殷:众多。盈:满。⒀将:即“相”。
赏析:
读这首诗,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导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读者,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后世的经学家诬之为“刺乱也”,那是太煞风景了。道学家咒之为“淫诗”,那是太抹煞人性了。
第四篇:《诗经·卫风·氓》赏析
《诗经·卫风·氓》赏析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典型的弃妇诗,共六章,每章十节,讲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无数次上演的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在故事的开头,像所有的爱情故事的开始一样甜美浪漫,一个善笑的男孩子抱着布走向一个卖丝的女孩子。在相爱、等待的种种体验之后,女子终于怀揣幸福与忐忑坐上了婚车。新婚之后,繁杂的家务、无休止的操劳取代了花前月下,女子仍然相信爱情,希望自家的桑树枝繁叶茂,自己多子多孙,幸福满满。女子早起晚睡,勤劳贤惠,但是男子却逐渐变心了,最终女子被休弃回娘家。女子历经沧桑,痛定思痛,最后只能结束这无奈的婚姻。
我们看到的童话故事总是这样结尾的:“从此,王子和公主(或者是男主和女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将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恐怕是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
汉代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在经历了“文君夜奔”、“当垆卖酒”的浪漫爱情之后幸福生活在了一起,可是后来司马相如却有了纳妾的心思,完美的爱情故事也就变了味道。而千古爱情佳话——梁祝的故事在双双化蝶时进入最高潮,牺牲了性命,保全了爱情。但是,不敢想象,假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冲破重重阻碍走在了一起,他们会不会也像司马与文君一样,之后是爱情变味,或者索然无味呢? 究其原因,有爱情专家称,是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与观念不同。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说过,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男人把爱情当作点心,女人把爱情当成了主食。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婚姻当真是比爱情多了几分辗转。
第五篇:2017《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doc
《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
资料来源:网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本教案首次尝试构建网络与古诗文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本教案演示文稿请参见本页面“我的网站”,中“研究成员”页面。
三幕话剧参加前一篇文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如实地展示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在《诗经》中表现男女青年相思、相慕、相爱、相恋的情歌占了很大的比重。从
《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爱情重要的载体。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中民间情歌的风格奠定了后世我国民间情歌的基本基调。
教学目的:
在第一单元《诗经》学习的基础上,本课通过对《诗经 静女》、《诗经 蒹葭》、《诗经 关雎》、《诗经 逃夭》、《诗经 子衿》等情诗的赏析,引导学生以分析民间情歌常用修辞手法,如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的表达效果为切入点,预期达到以下教学效果:、使学生了解民间情歌思想内容、风格特色、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一般特色。、培养学生从以上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民间情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民间情歌中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辨别及其各自的表达效果。
教学模式:
构
建语文研究性学习与网络资源交流的平台,以学生自主研究、发现为主,以教师指导、点拨为辅,在本课结束后形成师生的共同研究性成果:民间情歌的一般特色和鉴赏民间情歌的角度。
教学方法:
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以高雅的图画,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
开课前一周,教师组织学生在图书馆和多媒体阅览室查找和本课相关的资料:
《诗经》中民间情歌名诗名句的收集。
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修辞手法的概念,例句,思考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组成研究小组,课下从研究《诗经》常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分成以下几组展开自主研究。《民间情歌的思想内容》、《民间情歌的艺术技巧》、《民间情歌的结构和韵律》、《民间情歌的风格特色》。各组设立小组长,负责汇总研究成果,最后每组形成研究性小论文《民间情歌的特色》。
课堂教学:
一、《诗经》中“爱情三部曲”导入《诗经 邶风 静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二、《诗经 邶风 静女》朗读、疏通字词,以及翻译。
三、讨论一:各小组同学就《诗经 邶风 静女》这首民间情歌的修辞手法展开讨论。
四、各小组课堂发言,展开交流,交流中教师适当点拨,最终形成师生共同的研究性成果。
五、讨论二:民间情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风格特色、结构韵律等方面的一般特征。
六、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得出研究性成果二。
七、作业:
请同学运用本课研究得出的民间情歌的常识,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南朝民歌《西洲曲》,200 字左右。
八、拓展研究:民间情歌修辞手法辨析。(请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双关和反语的联系和区别。、顶真和回环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象征和借喻如何区分,各用在什么语境中。
九、学生三幕话剧表演《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