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解说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的应用(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05:1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绘画解说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绘画解说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第一篇:“绘画解说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绘画解说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

实践能力中的应用

这里说的“绘画”不是美术课的绘画,它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只要求学生依据课文的内容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乃至人物情绪,然后进行想象、加工,创造成的示意图,不一定要求美观,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给出图画但不慎满意的地方可以加上解说,以展示自己头脑中的丰富图画。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此法对调动师生双边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

首先、“绘画解说法”比板书优越

1、板书是老师为了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而书写的内容,虽然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是绝对的主角,板书的一切内容皆出自老师的手,学生只有坐在那里看老师写,然后自己跟着抄的义务,而无参与板书的权利,长此以往,老师的思维是发达了,而学生的思维难免要僵化一些,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思维的培养。而绘画则不同,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老师只是提示学生或启发学生,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再加上绘画后的补充解说,说的能力也就不断的提高了。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要求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点,同时标出另一条线索——溪流的路径,这样,学生知道了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思路就清晰了,学生的手脚放开了,思维搞活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2、板书只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知识,学生没有再创造的权利,师生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浅层次理解上,如果这种理解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的话,还是不错的。如果是在老师的满堂灌下,学生恐怕只能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理解”恐怕也就值得怀疑了,而绘画法是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要求学生必须先动脑筋理解课文,主动的去思考,然后才能进行创造,从而完成“超越”课文本身,做到知识的迁移。这一高层次的能力培养,符合创新的教育思想。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三、四自然段时,老师先让学生默读,在课本上画出写爬山虎的句子,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嫩茎、叶柄、嫩叶,让学生用彩笔在准确位置画出爬山虎的脚。再评议,口述爬山虎的脚的形状、颜色以及长在什么地方,以此深刻的了解爬山虎的脚。

其次、“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绘画解说法,学生人人可做,但也有一个标准,就是看谁的图画的最符合、最准确、最全面地反映课文文章的本来情况。为了达到展示自我的心理要求,学生会主动的反复学习课文,力求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自觉学习的习惯就会养成。教学《挑山工》一课中,关于“折尺形路线”这一难点时,老师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挑山工是怎样在折尺形的路线上行走的。学生蜂拥而上,顿时有十来个学生在作画。结果答案有对有错,学生议论纷纷,老师这时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正确的答案来。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第三、“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为了将文字表现为图画形状,就需要学生源源不断的想象,想象力也会随之增强。教学《乌鸦喝水》中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一句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旁边、许多、小”的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瓶子,让学生画小石子,然后请学生评议,加深理解,并检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度;学习《趵突泉》中的小泉时,作者觉得小泉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老师让学生将小泉的形状画出来,并根据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画不明显的地方可以加一些说明,来表达比大泉有趣。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嘴能力

将心中想象的情景用手描绘出来,用嘴表达出来,都是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学完《火烧云》后,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像什么,用彩笔画一画,并仿照课文写一段话。这样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第五、“绘画解说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

通过小组学习,共同商议讨论设计,这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理解课文最为深刻,再现课文最为准确。板书绝大多数使用汉字来表意的,而汉字只能将重点、难点的相关内容书写在黑板上,对于一些深层的意象却表达不出。而绘画却能够将它表达出来,虽然过程复杂了,但思维却活跃了,动脑又动手了,创新也就开始了。学习《小珊迪》这课时,学生了解了小珊迪的身世和遭遇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小珊迪的形象画出来,大家经过讨论,认为

要反映小珊迪生活贫穷、又冷又饿等形象应该选深色,老师进一步提示:仅用深色就能把小珊迪这个人物由内到外表现完整吗?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在小珊迪的周围画一些金色的光芒来反映他的那颗金子般的心灵比较好。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发挥想象力,更加形象的理解课文,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绘画解说法”在语文教学中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二0一二年五月九日

第二篇: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科学课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许多科学常识,科学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有些在现在看来也还是很抽象,很难理解的。实践出真知,科学精神更应该包括实践精神。实验是人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科学科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上好科学科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创新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唤起,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1.好奇意识的保护,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我在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我是对该生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2.创新情境的构建,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我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良好氛围,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我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2、适时点拨,激发思维

如学习《热空气》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一盏自制的走马灯,在走马灯下面点燃酒精灯后,走马灯转动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对走马灯不停地转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通过这种现象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静止的走马灯在点燃酒精灯后为什么能转动?”“是什么力量让走马灯转起的?”“走马灯转动与什么有关系呢?”„„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3.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材实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了瓶里;你还有其它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一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索、鼓励学生自行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科教学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是手把手地教,还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标志着两种教学观。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1.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同学们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同学们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把这些材料连到电路中去检验”;“可以用这些材料来代替开关或导线连到电路中去”;“把这些材料分别连到电路中,看一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如果小电珠能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能导电,如果小电珠不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不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如:铜片、铁片、铝片、钢片„„),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如:玻璃片、塑料片、橡胶片、木片、纸片 „„),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对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篇: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方伯君

摘要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妙趣横生的想象,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动力。尊重学生作画的自由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养成创新习惯。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提高各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关键词绘画教学创新精神

在目前的中小学绘画教学中,不少教师仅依赖于教材,局限于课堂,用成人的思维,让学生在教室里面凭空搞创作。实际上,这违背了少年儿童学画的规律,忽视了少年儿童绘画的特点,让少儿的绘画远远脱离了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受和表现,这只能让他们机械地复制对象,对少儿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少儿绘画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他们当画家,而是培养他们的素质和才能。绘画教学活动允许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去开启艺术殿堂之门,从而达到培养少儿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多角度的自我创造,使他们在绘画中能够获得充分运用创造的机会。这,也许是他们为什么喜爱上绘画课的原因之一。如何发挥绘画课的这一优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些看法。

一、丰富的生活,是少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的源泉。

一位艺术大师曾说过: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确,每一幅少儿绘画作品都是他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其对生活的体验。

假若儿童没有见过各种动物,怎能画出精彩的动物世界?假若儿童没有玩过秋千,又怎能有《在月亮上荡秋千》的构思。他们往往在不自觉的美术游戏中体验着像艺术大师们所体验到的创作之路。有趣的动物园,美丽的小河,难忘的游乐场,和全家一起度过的除夕之夜„„在他们的头脑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都构成了少儿创作画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绘画中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然后根据自已的记忆,把难忘的见闻画出来。虽然开始画得很简单,不完整,但持之以恒就会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力和进行独立创作的能力。

我校一位学生很好玩,我就让他画出各种玩法,记不清的,就想到哪里画到哪里,然后再去留心观察其他同学的各种玩法,用线描的方法将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画下来。最后,这位同学创作出了《玩得真痛快》,画出了一百三十多位小朋友的三十四种玩法。这幅作品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更重要的是这位同学在绘画中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吃火锅是巴渝著名的饮食文化之一,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这里的男女

老少都喜欢吃火锅。张嫱同学在创作《吃火锅》时,多次到火锅店去观察,去感受吃火锅,最后创作的《吃火锅》,人物众多,有聚有散,有密有疏,形态各异,把人们吃火锅时那种

热情、温馨的气氛都统一到了紫红的色调中,艺术地再现了巴渝人吃火锅时豪爽奔放的个性

和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这幅作品以其特有的生活情趣荣获金奖。

实践证明,在绘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深入认识对象,积累生活素材,他们的创作才

会有生命力。一句话,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学生绘画就不可能有创造。

二、妙趣横生的想象,是少年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动力。

想象是以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

造能力就越强。想象是少儿美术创作的动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

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

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

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少儿在生活中常产生丰富的想象,指导他们绘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尊重这些神奇的想象,以适当的教学方

法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月亮上荡秋千》正是以其大胆的想象,荣获世界大奖。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画添画、意愿画、记忆画、讲故事配画、儿歌配画、命题画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使他们的品德情操受到教育,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们绘画的联想范围和培养

了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

一位同学画了一幅题为《爸爸真威武》的作品,画的是威武雄壮的大公鸡引颈高歌,一只小鸡侧头仰望,羡慕不已。还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只温顺的猫蹲在地上,背上站着一只活

泼可爱的小老鼠,它俩友好相待,一起钓鱼,题为《好朋友》。这既是妙趣横生的想象,又

是大胆的创造。

三、尊重学生作画的自由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少儿总是从自已的角度认识和表现生活,他们不理解的事情,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强迫

接受,而应尊重他们作画的自由表现,支持他们画自已熟悉的生活。

少儿的绘画,是他们用幼稚、真诚的心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不理解他们真

诚的心和艺术语言,过多地指责他们,什么比例不协调,形象不准,粗糙等等。叫他们这样

改,那样画,弄得他们无所适从,把作品改得面目全非,也许这样以后,形准了,比例也协

调了。但是,他们自已的“童心”、“童真”全没了,他们绘画的兴趣也只能埋在心里,以致

渐渐消失。天真的少儿面对什么“钉头鼠尾”,一笔下去分五色,“三大面五大调”,“近实远

虚”,这些玄妙繁多的技巧晕头转向,容易乏味和引起疲劳感,使他们表现不出童趣美,也

体会不到绘画的艺术美,更谈不上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应提倡让他

们去观察、分析,表现生活,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技巧训练中,只教会学生造型、色彩、透视等一般原理,而不是以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童心童趣。

总之,辅导少儿绘画创作,应懂得他们心理、生理、性格及他们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保护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心,保护他们的作品所具有的童真。只有保护了这些,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尊重少儿作画的自由表现,但同时也要防止其过于偏好某一题材,如男孩总画飞机大

炮,女孩喜欢画美女,现实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我们应引导他们放宽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在绘画中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只有让学生画他们理解和热爱的生活,尊重和爱护

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自由表现,不要过多地依附家长和教师,勇于自我表现,他们的创造才能

才会以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来。

四、采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养成创新习惯。

多种绘画工具、材料、技法有着供学生选择的很大余地,如废物的造型,可以化腐朽

为神奇;平滑的纸张,可以表现精致的细节;版画的笔触、色彩、肌理和一般绘画相比,具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电脑绘画,将学生的创作引进一个崭新的世界。在绘画工具、材料、技

法的运用上,鼓励学生偏离文化常规,自由发挥,不依赖条件,引导学生探索绘画创作的新

渠道,这对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养成创新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提供创作题材,点燃创作火花。如:让学生在老师事先准备的范画上添画、根据小

故事进行想象绘画,创作插图、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想象情景,再进行创作等等。这些做法

可以使学生在创作中洋溢着创新的灵气,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五、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但创造思维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思维

方式上。在绘画创作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散思维,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在写生黄角树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表构图的意见,有的说画树上的叶片,色彩很美丽,充满生

机;有的说画粗大苍老的枝干,能表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岁月的沧桑感;也有的说画地上的落叶,因为叶落归根,回归大地,以自己的生命回报养育了它们的大地„„。学生的这些发

散思维,我都积极地予以鼓励和肯定。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

果。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不断加

强。

六、因材施教,提高各类学生的创造力。

很多学生都喜爱绘画,这是天生的爱好。但年龄相同的学生,表现出的绘画能力不同。

在绘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同样的教法,提出同样的要求和相同的指导,就会出现后进生吃

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增加了后进生学习绘画的畏难情绪,挫伤了优

生的积极性,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绘画教学中,对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教他创作一些场面大,内容多,表现技巧高的绘画,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就选择内容少,易表现的绘画进行练习,对美术特长生,将他们吸收到课外绘画小组进行培养,逐步使他们的水平不断提高。

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总之,应因势利导,全面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各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诱引着他们不懈地追求,使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油然生趣,有兴趣的更加兴趣盎然。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培养。

七、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进一步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让他们多欣赏绘画作品,增强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力。经赏将学生的各类优秀美术作品及时展出让学生参观,使学生能直接学习同龄人绘画作品的构思,构图形式,绘画技巧,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得到启发,积极进步,争当优秀,创造出更有特色的作品。

我校宋思翰同学在欣赏了凡高的绘画作品后,凡高绘画作品一系列热情奔放的强烈个性色彩,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画中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他的创作的版画《放鸭忙》中,色彩的高度概括,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金秋时节的灿烂。白色的鸭群在浓重的色彩中格外明亮。强烈的情感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作品真实的反映了南方农家生活的场景,让人在美的享受的同时产生出许多联想。这幅画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七届世纪之星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金奖,最佳创意奖,并被选为第七届世纪之星全国艺术教育成果展标志性绘画。

另外,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认识人类文化的尖端艺术品,这不仅从各个层次开阔了他们的艺术欣赏领域,增长了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而且使他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对创造力的进一步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创作热情。

“赞许犹如阳光”。教师在绘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大胆探索,不断进取。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使学生好奇心得以调动,敢于创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创作热情高涨,从而孩子的创作潜能得以有效开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绘画创作热情

现今,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肓,艺术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生学习绘画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实现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的高度统一。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省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中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在关于“把能力还给学生”的问题上特别强调:我国基础教育确实有自己的传统和优势,这就是学生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但是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不够。从国际范围内来看,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确实不高。而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在整个社会宏观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弊端一:乱用权威,缺少交流。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因为教师牢牢控制了课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势必受到制约,常常出现课堂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等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有机械的讨论和活动,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这样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这种模式使学生不会交流,不会思考,不会质疑,这种没有交流的课堂效率极为低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无条件地尊重教师,甚至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必然导致盲从和迷信,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主体性。

2.弊端二: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教学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势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课堂上学生想说就说,胡乱插嘴,旁若无人;或者人声鼎沸,高谈阔论,游离主题;或者想动就动,东张西望,自由离开座位。这样课堂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成了一句空话。

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所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都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在学习活动过程中

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有什么伟大的发明,只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老师,不死记硬背,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思维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地掌握所学知识,即是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家陈景润因为爱好数学而发明“哥德巴赫猜想”;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努力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声、像于一体的教学场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发现,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授重力时,我对同学们说:千百年来,“苹果”不知“落地”多少次了,而人们只看到“苹果落地”就可以吃了,但有一个人──牛顿却独具慧眼看到了“重力”,并由此推广到宇宙间的万有引力,再介绍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引力定律推导出了海王星的运行轨道,并导致海王星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及知识的力量所在,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艰辛、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知难而上,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从中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在创造背后所隐藏着的鲜明的个性。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场。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特别注重教室的布置、板报的设计、墙上悬挂条幅的选择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学生会在不自觉中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创新能力。只是有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些,有的学生可能在那方面表现突出些。要想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就应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营造一个创新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及手段,都应给予理解和重视,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克服那种满堂灌,一切都教师说了算的教学方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态要和蔼可亲,语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即要有严父般的谆谆教诲,又有慈母般的暖暖爱心,使学生在学习中敢想、敢说、敢做。即使学生说错或做错了,教师也不要讽刺挖苦学生,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要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善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环境,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努力把教学活动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3.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就必须打破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渴望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学生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于质疑,敢于发问,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并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克服老师主宰课堂,只有教师提问学生,不准学生向教师质疑的弊端,要把学生提问、讲座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的封闭的圈子里解放出来。对能提出一些创见性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其次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年龄特征和教材本身特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互相讨论主动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模仿“气功”大师,通过憋气、运气、跺脚、伸腰等一连串优美而夸张的动作,将一只手插入半盆水中,然后大喊一声,将脸盆用一只手吸了起来。同学们看得目瞪口呆,不知老师用什么办法能把半脸盆水提起来。等老师把手伸出,原来手中有一塑料吸盘,这种吸盘可以贴在镜子或墙壁上,可用来挂衣物等,用手将吸盘内空气挤出后,利用大气压,便可把脸盆吸了上来。从而顺利引出了《大气压强》,并揭穿了生活中的“空手取物”伪科学表演。使学生认识到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就会发现处处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拘泥课本,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通过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探究过程体验,学生能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实中的美妙与和谐;能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实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通过一个个探究性实验,来辨析真伪引发认识冲突,激起探究的深入,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体会成功的乐趣,为以后创造、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带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如在《光的传播》一节时,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为核心,重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传统教学常常将“光的直线传播”作为介绍课来处理,忽略了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力图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常见的“人眼看物体”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比较灵活的方法,使学生产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安排“个体探究”、“小组探究”、“集体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的环节,让学生体验到“发现规律”的快乐,达到深化知识,弘扬个性,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5.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新课标教材中很多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识点都是彼此的联系,按一定逻辑顺序组成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大胆创新。

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能改变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模式,形成了对于知识进行主动探求,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学习《热和能》一章时,可以拟订“走进微观世界”这个研究课题,让学生登陆网站、翻阅图书,丰富的图片资料和形象的结构模型会展现一个异彩纷呈的微观世界。“花香从何而来”、“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快乐的水分子”„„这些生动的小课题有对分子性质的描述,有对分子、原子发现历史的探讨,有对原子结构的概说,也有对生活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生们用现代的眼光、用自己的智慧注视着微观世界,比较着宏观与微观两个世界的异同,不断地收集整理,不断地创造展示,通过《分子热运动》和《内能》讨论了地球资源的供不应求;通过《比热容》和《热机》感悟物理世界的神奇;通过物理与生活单元探讨了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鲜明地感觉到“原来物理的世界这样精彩,原来物理世界离我们这么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学生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了新知识,创新能力也逐步形成和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代赋予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进行教学改革,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立足实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探索其有效的培养方法,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现的需要。

第五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并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一.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性教师。

本,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外出参观学习、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示范课观摩等形式,开阔教师眼界,让教师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做勇于创新的教师。二.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空间和时间,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周课时量,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时间,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寻觅新鲜的事物,启迪创新智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2、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给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实行“开放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端,喜欢采用一段动情的导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配乐的小诗,一组电视画面,一支动听的歌,一段感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把学生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再创造的灵感。引导“自主式”的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不同教学形式组合中,人人有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从众心理、胆怯心理、惧怕心理的压力减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供创新思维平台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并举的今天,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生在学校单凭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去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收集处理现代科技信息,打破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3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内蒙古气象局,使学生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201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蒙牛公司,走进特色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总之,一年来,我校通过课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的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海西路小学 2012年12月

下载“绘画解说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的应用(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绘画解说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的应用(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范文大全)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

    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

    关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为以后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特开展本次调查。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1.你认为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集五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Xxxxxx公司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学院:科技学院学号:2011201229姓名:向琪 摘要:这是一篇关于暑假实践的论文,从中得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 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该如......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以新的形象展现在新的时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

    谈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谈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新的世纪,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