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议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创新精神如何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培养,以及如何实施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综合实践 创新精神化学实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和形成创新意识、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为中心,以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化学活动课的发展和升华,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责无旁贷,下面我结合自己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浅谈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1.1 “趣味化学”实验
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基础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独特优势。趣味化学实验往往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背景,以学习、生活、科技知识为素材展开的。其现象奇特、方法新颖,深受学生的喜爱。而学生对实验的这种浓厚的兴趣,就是一种潜在的创造力,它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坚持不懈地探索,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可选择“水点酒精灯”、“钻木取火”、“空瓶发烟”、“红花绿叶”、“银装素裹”、“冰雪燃烧”、“照燃不误”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利用生活废弃的容器,经过加工成为实验仪器,如:用注射器制量筒,用饮料瓶代替洗气瓶和集气瓶。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实验及制作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花露水、补尼纶袜胶水等。配制这些小化工产品,经济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1.2化学探究实验
化学实验探究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 1
练,培养实事求事、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我曾为学生设计了探索性趣味实验课题:自由设计配制多种隐形墨水。面对课题,我启发学生:所谓隐形墨水,就是写出的字无色、通常显不出字迹的墨水。但是这样写出的字,又必须有破读的方法。所以,我们探索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隐形墨水,寻找破读方法。通过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进入忙碌的设计活动中,他们试验了几十种化学药品的溶液,最后选择了以下一些溶液做隐形墨水:①Pb(NO3)2②Hg(NO3)2③CdSO4④KSCN淀粉溶液酚酞指示剂,相应的破读试剂分别
是:①KI②KI③Na2S④FeCl3碘酒氨水。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位同学竟用(NH4)2SO4溶液作为隐形墨水,破读方法是将写过字的纸张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烘烤。经过试验,此法确实可以在纸上显出黑色字迹。在这里,学生将铵盐热分解和浓硫酸脱水性这两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发现了一种新颖的隐形墨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1.3家庭小实验和小制作活动
给学生一个自行设计、自行操作的机会,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家庭趣味实验,启发学生巧用日常废旧材料和厨房材料制作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代替品;尝试用自制的代用品和材料做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将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粉笔,自制汽水,柠檬电池的制作等。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是化学。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比如,我设置了下列课题:
⑴某村有一块酸性较强的土地,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此土壤呈酸性,并提出改进措施,查阅资料,建议种植哪些作物。
⑵小河周围有许多石灰粉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河水呈碱性。
⑶冰箱用一段时间会有异味,饭烧焦了也会有异味,利用活性炭吸附作用,设计一个装置,除去异味。
⑷小张新买了一串珍珠项链,他怀疑是假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⑸小李的金项链有些脏了,你能否给她洗一下。
⑹小李买了一瓶“娃哈哈”纯净水,她喝了一口,感觉口感不对,怀疑是假的,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
⑺某日,某农村地区来了一个陌生人,称自己是一个外地商人,因买卖赔了,无法回家,要将家里祖传的金元宝低价买掉,这是真的元宝吗?设计一个实验鉴别一下。
通过激烈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使每一名同学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
3、根据评价原则,强化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观念和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和水平,而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力,在趣味化学课的评价上,本着激励性,主体性,诊断性、创新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客观性评价,对有独特性,创新性的学生,不论其实验成果是否成功,都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并在评价结果上有所体现,以此来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往往伴随在实践的过程产生突破旧的习惯思维的障碍,找出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才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创新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促使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亲历创新实践活动全过程,丰富了积极创新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积极创新以及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进而培养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这使得创新意识得以巩固,强化和升华。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对任课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科学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德伟、何晓芳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出版社,2005
2.魏所康 《创新教育论》 江苏人民出版社
3.湖北教育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二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大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综合实践课是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它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同学自己进行的科技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长科学意识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运用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因此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月饼包装“绿”起来》一课,学生在了解了月饼包装的要求,懂得月饼包装应该具备的条件后,能自已根据想象设计各种各样的月饼包装盒。从了解到设计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设计。随着一个个月饼盒的出现,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二.创设和谐的氛围,发展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的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如我在教学《凉拌豆腐》一课时,书本上把需要的配料和制作过程介绍得很清楚,学生自己就能看懂,学会如何教学呢我课前先作调查,有哪些同学在家自己独立做过或和家长一起做过,课上请他们起来介绍.想不到有同学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配料“皮蛋”,我当场肯定并表扬了他,于是其他同学受到启发,纷纷讲还可以有肉松,肉沫,小虾,辣椒,胡椒粉等.还有同学提出给凉拌豆腐配上一些西瓜片,桔子片,菠萝卜,这样色,香,味更佳.一盘盘凉拌豆腐在学生的手下,俨然成了一件件艺术创作.这样的综合实践课,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起来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三.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发明家从小喜欢创新性活动,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车、风筝等,爱迪生从小喜欢做实验。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如教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三年级上册时,我重新组编教材,把制作沙包,制作毽子这些内容组合成一个单元,进行单元教学,准备材料:线一根,针一枚,花布一块,重点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教室中播放轻音乐,制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老师给他们分好小组后开始活动.在动手制作中,我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穿针线,打结特别的快,原来他们进行了分工,按照制作沙包的步骤实行了流水作业,创造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此外,还要多开展自然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四.鼓励发散思维,挖掘创新的潜能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发散性。所谓发散性就是求异,是从多方面推测、假设。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发展量),变通度(灵活性)和独创度(新奇成分)三个维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关键。如研究物体沉浮规律时,师生一起做实验。把橡皮泥和小木块一起放入水中,学生看到木块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则沉入水底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小木块沉入水底?学生马上动手实验,并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找到了办法,如有的学生把稍大的一块橡皮泥按在小木块上,有的则直接用手把木块按入水底;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能否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同样,学生在思考和操作的实践中很快作出反应:有的把橡皮泥放在稍大的塑料泡沫块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或小船的形状等等,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出方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样做,学生手脑并用,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发散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
总之,造就和培养新时代创造型的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综合实践课教师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者,理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站在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扎扎实实地抓好科学教育的每个环节,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吸收科技成果,贴近现代生活,顺应时代大潮,可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更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与现代劳动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农村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农村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势
1.多种多样的创新教育基地基地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基础工程,是搞好创新的必备条件。建好、选好、用好创新教育基地是任课教师的职责。农村创新教育的基地多种多样,仅农业方面的有校园基地、家庭基地、社会基地;养殖场、种植田、果树园;科技示范户的实验田、生产专业户的生产田、农业示范田等。
2.种类繁多的创新教育材料体现教学大纲的教学资料,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教材,是搞好创新教育的有利条件。这种材料,在农村随手可取。如:水中游的鱼、陆上跑的马、空中飞的鸟;家中用的农具、家中养的鸡鸭、野生的山菜、栽培的蘑菇;普通的花草等。
3.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
4.机会频繁的创新教育实践由于社会现实环境、家庭生活条件、学校办学的需要。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课余时间、节假日在家要参加一定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在校期间,每周安排一次劳动实践活动。这些劳动实践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搞好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利用农村学校的学生优势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和创新教育质量的好方法
1.采取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欲望。学生只学习了书本上的文化科学知识还不够,还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阔视野, ,体验和感受生活,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这样不仅使他们开阔了眼界,而且激发了创新欲望。
2.利用种植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反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种植是我们当今绿化环境之一,也是小学生自己动手、陶冶审美、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创新虽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复杂性,但还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应用知识创新方法。这种在 学生的方法无疑简单又有效。
3..建立学校、家庭小实验园,以乐启创、以美诱创,培养学生乐于创新兴趣爱好,是创新的起点,让学生在乐中实践,在美中创新。近来来学校经常开展果树嫁接、蔬菜移植、家畜饲养实践活动,形成“ 课内学知识,校外做实践,家庭搞应用”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在享受教学成果中充满欢乐,在欣赏科学成果中获得美感,有力地启发、诱导了他们乐于创新与发明的心理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见解,能够提出新想法,在实践中,能够依据所学到的知识、技术,协助家长或他人劳动,创造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创新教育的前提,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利用农村优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科学课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许多科学常识,科学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有些在现在看来也还是很抽象,很难理解的。实践出真知,科学精神更应该包括实践精神。实验是人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科学科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上好科学科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创新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唤起,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1.好奇意识的保护,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我在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我是对该生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2.创新情境的构建,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我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良好氛围,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我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2、适时点拨,激发思维
如学习《热空气》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一盏自制的走马灯,在走马灯下面点燃酒精灯后,走马灯转动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对走马灯不停地转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通过这种现象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静止的走马灯在点燃酒精灯后为什么能转动?”“是什么力量让走马灯转起的?”“走马灯转动与什么有关系呢?”„„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3.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材实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了瓶里;你还有其它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一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索、鼓励学生自行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科教学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是手把手地教,还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标志着两种教学观。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1.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同学们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同学们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把这些材料连到电路中去检验”;“可以用这些材料来代替开关或导线连到电路中去”;“把这些材料分别连到电路中,看一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如果小电珠能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能导电,如果小电珠不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不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如:铜片、铁片、铝片、钢片„„),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如:玻璃片、塑料片、橡胶片、木片、纸片 „„),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对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篇: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莫连英 文章来源:星槎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7 10:18:51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此阶段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内容。这些东西虽然还不是创新品质,但这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实践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市场、游乐场、商场、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当家的重要性,当家要考虑第天理财的开支,每餐吃什么等等问题,要为全家人服务。如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没有人做饭,您吃什么?进行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会儿同学们有的说:“我等爸爸妈妈回来才吃饭。”有的说:“我会在冰霜拿东西吃。”有的说:“我会自己来做饭”。我针对第三个同学回答的问题,先给学生讲述做饭做菜方法。第二天刚好学校搞一次野吹活动,我趁机让学生尝尝自己做饭做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有的说我的饭烧焦了,有的说我的饭还生的,有的说我们的饭湿了„„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到别班观察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学《废物利用》一课时,我让学生知道废物利用的作用,废物利用还可以制作许多作品。我先教学生利用空可乐瓶做成了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兴趣。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 “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内容不多,对于爱思索,爱创新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全面体现教学大纲要求,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而且要积极鼓励和辅导学生开展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并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意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与课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许多观察和操作,单凭课堂的有限时间,往往无法完成,如植物栽培、种植等需要课后来完成,如能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在课外去扩展、去实践,则往往能加深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2)与科技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创造活动。(3)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课外兴趣小组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可以完全在兴趣和特长的支配下参加课外活动,这样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多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生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潜能的生命体,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本身的优势,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让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脱颖而出,才无愧于时代的呼唤和期望。
第五篇: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想象能力
[内容摘要]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创新精神来看,作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拓展新理念,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现开放状态;其次,要突破命题,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并且要密切注意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做到言之有物;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创新灵感,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作文才能走进一个崭新的天地。
【中图分类号】G633.34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发学生创造的潜力,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创新精神来看,作文教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尤其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更有其优势。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一、创造实践条件,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写作总感觉材料少,我就在每日的早读课上组织“五分钟故事会”每日由一位学生讲一则名人轶事,然后由老师或同学进行评论。写作时,有时引上一句名人名言对突出中心能够起很大的作用。我在讲授课文时,讲到谁的文章,就介绍谁的一句名言,就是文章中碰到的名人名言也不放过。要学生记在文章题目的空白处,以后复习功课,一眼就瞥见,久而久之,便烂熟于心中了,写作时用到随手便可拈来。有了材料,不等于会写文章,我要求学生创办手抄报,稿件从学生中产生,每人要求两篇或三篇体裁不限的文章,不到一月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百多篇题材新颖、文体不同的文章,并且真实地再现了学校风貌、班级生活。经过筛选、校正,第一道工序排版顺利完成。对于登载出来的文章,允许他们评头评足。因此,好的有特色的文章或者问题较多的文章,都有可能在周记中得到评论。这样没有谁不认真写作,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他们认真写作的习惯,认真写作养成习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而是很快会变成现实的事情了。
二、营造轻松氛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现开放状态。我认为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要如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能创新的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训练和发展。
1、命题的新突破,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一旦冲破命题作文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的激情。有了激情的驱使,他们就会走进那色彩斑斓的“大超市”,他们会用睿眼透视生活光圈中摄入眼帘的最为欣喜的或深恶痛绝的最富情趣的或令人伤感的,最有社会意义的或违背情理倒入胃口的典型材料,他们那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就会与独立创新的理趣产生灵感的碰撞拨动写作动机的心弦,就会情不自禁的呼之欲出,“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说真情”,命题的开放,使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聚合起来的任知激情将裂变成发散思维的创新核能源,用它去重新审视自己亲手制作的那件作品。此时,他们会文思泉涌,刻意创新,写出他们最为满意的作品来。因此,教师在命题上要有新的突破,迫使学生开启创新思维。
2、密切注视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做到言之有物。中学生大都十四五岁,开始具有独立意识,迫切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针对这点,我在每学期开学初,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兴趣的、困惑的、不满的问题写在周记或纸条上。我发现这个班大都是“影”迷,渴望老师理解他们的爱护,之后,我就以《理解万岁》为题写作,由于是他们关心的问题,他们都有米下锅,长长短短按时写出交上,基础好一些的注意布局谋篇,所写更让人满意。生活是作文之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多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把学生目光引向社会这个“万花筒”,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总之,作文教学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实际上也就是为做到写文章言之有物。
三、关注生活点滴,提升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有一次,因有意外的事情,上课时迟到了两分钟,本想向同学们道歉,脑子中突然闪过借此机会写心理描写片段练习的想法,于是,我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二分钟内,我在想……》的题目。要求大家在十五分钟内完成。作文交上来,有的写老师从来不迟到,今天该不是遇上什么事吧;有的写如果老师这节课不来上课,自己该学哪些内容;有的写这节老师不来上课,真的万幸,因为老师上课会提出我们上节课的问题,由于所写是自己的真实心理活动,因此,大都描写细腻,非常成功。根据具体情况,我推出了“三日一思”的训练方法。所谓“三日一思”,就是要求学生每三日做一次思考,当然必将思考的结果记录下来。要求写两种内容不同的文章。其中一篇是凡是生活中的事件、现象、问题、言语乃至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思想的源泉,一则寓言、一个玩笑、一个举动、一个关系、一个变化,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启发着人们的思考。
四、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
1、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让学生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2、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在周记训练中,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班主任》、《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推测、想象。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外,还应重视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比如不定时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会等,还应重视作文教学与课内阅读的关系,多从写作的角度和学生一块分析课文等。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才可能使作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①《中学语文园地》(2003年第三期)
②《再塑生命》选自美国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