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

时间:2019-05-15 15:4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

第一篇: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

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

钟正会

重庆市机电职业学校

摘要:班主任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要求班主任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敬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因材施教,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职业综合能力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性质

1、职业中学的生源具有特殊性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也有了显著增加,但是相应地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层层选拔后的落榜生,他们是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进入职校的,所以学生素质普遍较低,文化知识基础也相对较差,易发生偶发事件。职中学生由于识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面对复杂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思潮往往不能自持,不少人随风倒,有的甚至把那些消极和腐败的东西当作正确的目标去追求。同时由于社会上分配不公、不正之风的存在,在用人问题上尚未做到公平竞争,择劣汰优现象时有发生。职中学生对此十分敏感,失落感随即产生,“读书无用”论重又抬头,不少后进生便由此产生。

2、职业学校的教育方法决定因素

职业中学的教学内容有其特殊性。职业中学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场所,学生具有确定的专业方向,要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并有专门的实验、实习时间。实习分散到厂,用通常的方法来管理学生行不通,因为一个工厂有不同的实习岗位,且班次不同;有些实习甚至要分散在相距较远的几个工厂进行。其次学习方面,表现为:厌学,怕吃苦,贪玩,爱玩电脑、游戏机,学习能力差,因学习困难而焦虑,因成绩差而自卑,怕某一门功课或某一位老师而导致偏科现象严重。

3、由于职业教育尚存的不完善状态

由于职业教育尚存的不完善状态,而造成职中教学要求偏低、教学安排欠紧、教学秩序较乱。学生自我放松,把大量精力转移到低级趣味上去。与老师、家长难以沟通,不合作,不诚实;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不关心班集体;对同学冷漠,易冲动,自制力差,强烈的表现欲。

4、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时期

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时期,他们貌似大人,内心却很幼稚。生理与心理发展很不平衡,常使他们易于动感情,行为冲动;易于受坏人教唆和“朋友”引诱;在黄色出版物的刺激下不能控制自己而产生坏念头;在打击和挫折面前易于失望和消沉等。情感方面。表现为:青春期烦恼,抑郁、忧虑;孤独,对感情渴望;交友不当;早恋问题等。

1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班主任工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我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言到:“没有爱的教育 将会只是枯燥教育,像山泉枯竭一样”。可见,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情感教育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 怀、理解、尊重、赏识、信任和期望等等。多年的班主任上作经验表明,班主任日常管理卜作 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又以“爱”为中心。

1、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敬业精神

班主任引导学生合理的人生目标定位,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让他们懂得学好专业技能,并通过自己将来的出色工作,定能使自己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获得人们的尊敬,使之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他们分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学业成绩,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巨大差距。积极而热情地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通过持之以恒的帮教工作,使他们能按照职业的需要来规范自己的行动,逐步转化为具有敬业精神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新一代技术工人

2、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育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理健康维度上,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学生在心平气和、轻松兴奋、情绪稳定、有自信心等因素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职高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因为过去学业上的多次失败,变得心灰意冷,丧失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因此,全面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认真分析引起学生学业不良的心理健康因素的原因,在教育中尤其注重鼓励和唤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就成了班主任工作中的关键一环。比如,针对同学中普遍存在的认为自己是无人喜欢的双差生(纪律差、学习差)的思想,可利用主题班会,在班里及时组织开展了关于双差生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会认识到,只要自己有信心,有毅力,肯下苦功夫,遵守纪律,自己也一定可以成为有用之材的思想。在教学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尽量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动机。

3、要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做好目标激励

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多,要想避开社会上的落后现象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宣传正面人物的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对消极现象进行摆事实、讲道理的分析、认识活动。引导学生明是非、辨利憋,从中吸取教训,增强免疫能力。职中后进生的道德判断往往具有矛盾着的两面性,他们既表现出在一些问题上是非不明、荣辱不分的消极一面,但在对待职业道德、行业行为上却往往具有是非观念积极的一面。因此多利用下厂实践中碰到的事例来进行分析,更容易使他们认清什么是光荣的榜样,什么是卑贱的行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集体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增强对社会消极影响的抵抗力。

4、注意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

职业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因此,我们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要把握正确的心理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应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此外,开展好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真地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成功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跨世纪的一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和发展,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能力,在班主任对班级遥控中,学生自我管理,且人人参加,优秀生、后进生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得到明显的提高。班级活动,学生个个出谋化策;学校活动,学生人人积极参加,班主任不用再为组织活动发愁。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5、共同推进班级民主管理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必须做到:(1)增强民主意识,树立正确学生观(2)建立班级规章制度,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3)根据教育要求努力创造多种民主管理形式,使学生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班级实行管理,增强他们建设班集体的责任感。

6、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勤于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工作。通过家访或者电话联系,及时的把学校的素质教育要求和职业发展趋势面对面的与学生家长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又能将学生在学校与社会的各种行为表现与家长交流,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目标和道德规范。师生间形成和谐的关系,需要思想情感交流沟通,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7、搞好爱心激励工作,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爱,是教育的前提。班主任一定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了解他们为什么喜,为什么忧,要用真心换真心,平等相处,努力做学生的好朋友,要使学生始终感觉到“老师是爱我的”。老师以满腔的爱心关心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比如,在与学生交谈时,可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受到鼓舞。但是,必须指出,爱好学生是容易做到的,而要真正热爱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真正带好这些“丑小鸭”决非一件易事。因为这些学生的坚持性、自制力、责任感、心身适应等多种心理素质都比较差,对他们的教育需要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者,在管理实施过程中有了当家作主的体验,造就他们的责任心。“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职高相当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决不应该斥责学生“屡教不改”、“本性难移”“朽木不可雕”等等,我们要尊重这些学生的个性,应该容忍这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要永远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

8、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处处谨慎,真正为学生作到了示范作用,学生都很遵守纪律,倾听,提供正常渲泄场所,设立畅通渠道。利用周记、心得笔记、悄悄话热线等形式与学生沟通、谈心。多侧面了解。与学生家长联系,听取家长的意见,争取家庭的配合。利用班会、主题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和班集体的温暖进行教育。提供有关书籍,教学生对症下药、自我调节。教师是教育学生的,要求学生达到一个高的标准,而教师本身也必须先达到要求。在要求学生俭朴时,我也做到了这一条,生活上不铺张,衣着装不求华丽,这样一来,学生也不去追求过分的要求了。要求学生不迟到的时候,我也首先作到了,我坚持每天提前20分钟到校;在要求学生遵守纪律的同时,自己也严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有待我们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迟传荣.班主任应具备几种能力考[J].吉林教育.2008.17.赵淑伍.班主任如何确立威信[J].教书育人.2007.S9

李永红.如何做好职业中学的班主任[J].西北职教.2007.11

冉启芳.巧做轻松快乐的班主任[J] 新课程研究.2007.12

第二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大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综合实践课是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它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同学自己进行的科技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长科学意识的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运用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因此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如教学《月饼包装“绿”起来》一课,学生在了解了月饼包装的要求,懂得月饼包装应该具备的条件后,能自已根据想象设计各种各样的月饼包装盒。从了解到设计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行探索,自己想办法努力地去设计。随着一个个月饼盒的出现,得意、喜悦、自豪等表情明显地写在了同学们地脸上。情趣盎然的组装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触发着学生创新的火花。二.创设和谐的氛围,发展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的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如我在教学《凉拌豆腐》一课时,书本上把需要的配料和制作过程介绍得很清楚,学生自己就能看懂,学会如何教学呢我课前先作调查,有哪些同学在家自己独立做过或和家长一起做过,课上请他们起来介绍.想不到有同学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配料“皮蛋”,我当场肯定并表扬了他,于是其他同学受到启发,纷纷讲还可以有肉松,肉沫,小虾,辣椒,胡椒粉等.还有同学提出给凉拌豆腐配上一些西瓜片,桔子片,菠萝卜,这样色,香,味更佳.一盘盘凉拌豆腐在学生的手下,俨然成了一件件艺术创作.这样的综合实践课,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起来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三.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发明家从小喜欢创新性活动,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车、风筝等,爱迪生从小喜欢做实验。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如教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三年级上册时,我重新组编教材,把制作沙包,制作毽子这些内容组合成一个单元,进行单元教学,准备材料:线一根,针一枚,花布一块,重点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教室中播放轻音乐,制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老师给他们分好小组后开始活动.在动手制作中,我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穿针线,打结特别的快,原来他们进行了分工,按照制作沙包的步骤实行了流水作业,创造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此外,还要多开展自然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四.鼓励发散思维,挖掘创新的潜能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发散性。所谓发散性就是求异,是从多方面推测、假设。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流畅度(发展量),变通度(灵活性)和独创度(新奇成分)三个维度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关键。如研究物体沉浮规律时,师生一起做实验。把橡皮泥和小木块一起放入水中,学生看到木块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则沉入水底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小木块沉入水底?学生马上动手实验,并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找到了办法,如有的学生把稍大的一块橡皮泥按在小木块上,有的则直接用手把木块按入水底;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能否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同样,学生在思考和操作的实践中很快作出反应:有的把橡皮泥放在稍大的塑料泡沫块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或小船的形状等等,最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出方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这样做,学生手脑并用,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发散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

总之,造就和培养新时代创造型的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综合实践课教师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者,理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站在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扎扎实实地抓好科学教育的每个环节,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吸收科技成果,贴近现代生活,顺应时代大潮,可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更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与现代劳动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农村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农村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势

1.多种多样的创新教育基地基地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基础工程,是搞好创新的必备条件。建好、选好、用好创新教育基地是任课教师的职责。农村创新教育的基地多种多样,仅农业方面的有校园基地、家庭基地、社会基地;养殖场、种植田、果树园;科技示范户的实验田、生产专业户的生产田、农业示范田等。

2.种类繁多的创新教育材料体现教学大纲的教学资料,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教材,是搞好创新教育的有利条件。这种材料,在农村随手可取。如:水中游的鱼、陆上跑的马、空中飞的鸟;家中用的农具、家中养的鸡鸭、野生的山菜、栽培的蘑菇;普通的花草等。

3.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

4.机会频繁的创新教育实践由于社会现实环境、家庭生活条件、学校办学的需要。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课余时间、节假日在家要参加一定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在校期间,每周安排一次劳动实践活动。这些劳动实践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搞好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利用农村学校的学生优势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和创新教育质量的好方法

1.采取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欲望。学生只学习了书本上的文化科学知识还不够,还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阔视野, ,体验和感受生活,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这样不仅使他们开阔了眼界,而且激发了创新欲望。

2.利用种植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反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种植是我们当今绿化环境之一,也是小学生自己动手、陶冶审美、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创新虽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复杂性,但还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应用知识创新方法。这种在 学生的方法无疑简单又有效。

3..建立学校、家庭小实验园,以乐启创、以美诱创,培养学生乐于创新兴趣爱好,是创新的起点,让学生在乐中实践,在美中创新。近来来学校经常开展果树嫁接、蔬菜移植、家畜饲养实践活动,形成“ 课内学知识,校外做实践,家庭搞应用”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在享受教学成果中充满欢乐,在欣赏科学成果中获得美感,有力地启发、诱导了他们乐于创新与发明的心理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见解,能够提出新想法,在实践中,能够依据所学到的知识、技术,协助家长或他人劳动,创造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创新教育的前提,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利用农村优势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欣赏、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一、在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节奏教学是音乐的灵魂,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在教学中,教师把日常生活和语言中所体验到的节奏引导到音乐种,通过拍击实践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

针对二年级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利用学生喜爱游戏的特性,选择有趣味性、学生广泛喜爱的游戏,把音乐知识技能贯穿其中,让学生在充分自由表现自己的主角游戏中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例如:学习《大鹿》一课时,课前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头饰分别代表“大鹿”、“小兔”、“大象”、“小鸟”、“狐狸”等。请几位同学架起一座房子,大鹿站在房子里,教师分别按先后弹奏小兔、大象等的旋律,弹到谁,谁就学做自己所代表的动物的动作走到大鹿门前、用木鱼的敲击声作为敲门声(不同的动物敲门声的轻重、强弱都不同),在进门前还得过一关,大鹿在门内大打一个节奏,要求门外的小动物变换其中一个小节节奏,打一个新的节奏才能进门。每一个小动物打的节奏尽量不要重复,等所有的小动物都进了门,大家才能一起欢快地唱《大鹿》这首歌。全体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活动中学会听辩旋律,又能自立创造出新的节奏,也能控制好强弱,还能玩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去感受音乐。这样,才能把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变为实际的音乐音响,并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在欣赏教学中,采用听、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教学中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把动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相结合,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和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让学生随音乐进行表演,当听到欢快的旋律时,学蒙古少年做骑马的动作,当听到优美抒情的旋律时,模仿蒙古小姑娘做应肩、耸肩、挤奶等的动作。通过表演,乐曲的情绪、速度很容易地被学生掌握。

三、在歌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教学是重头戏。在歌曲教学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打击乐器,即可以起到辅助伴奏歌曲的动作,又可以在伴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如《我是小骑兵》的教学,可加上骑马、瞄准、行军礼动作,以舞代词,让学生边读边演,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培养了乐感美感,而且也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如《看龙船》这首歌曲,宛如一幅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端阳节竟渡龙舟的热烈场面。在教唱时,先准备好打击乐器,一部分学生边唱边做划船的动作;另一部分学生按歌曲节奏敲击锣鼓进行伴奏。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边伴奏。这样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场面和意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歌曲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创造,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妙用。总之,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很多,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探索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莫连英 文章来源:星槎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7 10:18:51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创新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小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此阶段的创新意识主要指培养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内容。这些东西虽然还不是创新品质,但这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实践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观察、思维、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特定的社会场所,如:市场、游乐场、商场、车站等。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较窄,因此,对这些场所缺乏了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使他们获得正确、鲜明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使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讲解效果好得多。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本上有许多插图,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每幅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到室外进行观察,观察校园花坛、树木、体育设施等,还要组织学生参加访问农村、工厂、商店、、饭店等,了解自然,了解社会生产,观察要同说、做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得懂,说得清,会操作。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小学生由于知识面较为狭窄,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我们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因素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适用“导入新课”的环节,可以产生一种“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外在的情境不断刺激与内在的好奇,需要不断撞击,不断协调,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自觉地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当家的重要性,当家要考虑第天理财的开支,每餐吃什么等等问题,要为全家人服务。如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没有人做饭,您吃什么?进行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会儿同学们有的说:“我等爸爸妈妈回来才吃饭。”有的说:“我会在冰霜拿东西吃。”有的说:“我会自己来做饭”。我针对第三个同学回答的问题,先给学生讲述做饭做菜方法。第二天刚好学校搞一次野吹活动,我趁机让学生尝尝自己做饭做菜并谈谈品尝后的感受。结果,学生纷纷汇报:有的说青菜炒得太咸了,有的说太淡了,有的学生将青菜烧焦了,有的还没炒熟,有的说我的饭烧焦了,有的说我的饭还生的,有的说我们的饭湿了„„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失败或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到别班观察了老师做的炒青菜,让学生观察、品尝。老师又提问:“你们还想再来做一次吗?”学生又跃跃欲试,气氛高涨。紧接着让学生再实践。经过多次操练,学生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教训,炒出了油亮、细嫩、可口的青菜。学生在尝试实践中,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直至成功的过程,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学生乐意创新的基础。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教学《废物利用》一课时,我让学生知道废物利用的作用,废物利用还可以制作许多作品。我先教学生利用空可乐瓶做成了鲜花、树叶和花篮。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自己意愿的装饰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一会儿,学生们分别制作出了发夹、垃圾桶、动物盆栽花卉等栩栩如生的作品。学生做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教师就要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对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例如,在教学第七册《自制笔筒》一课时,教师只教了笔筒的基本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并制作他所设想的笔筒,有一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笔筒,但是利用现有的材料很难制作出他所设计的笔筒,这时,我没有叫此学生重新设计,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让他试着做一做,后来,他从家里带来的一些材料,真的制作成功了。所谓“触类旁通”,正来自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得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得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学生的亲身感受体验和感知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其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结论,并发现创造性的结果。小学生的生理决定了他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人的大脑发达;动手,可使小学生把想象变为现实。当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新成果时,他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会激起他不断创新的兴趣。

(五)课外劳动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科教学构造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 “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能力的训练“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直线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内容不多,对于爱思索,爱创新的学生来说,是不够的,也是肤浅的。因此,教师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全面体现教学大纲要求,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而且要积极鼓励和辅导学生开展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并力求把这种活动化为他们乐意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与课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许多观察和操作,单凭课堂的有限时间,往往无法完成,如植物栽培、种植等需要课后来完成,如能结合课堂上所学内容,在课外去扩展、去实践,则往往能加深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2)与科技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创造活动。(3)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织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课外兴趣小组与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可以完全在兴趣和特长的支配下参加课外活动,这样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多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生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潜能的生命体,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本身的优势,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让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跨世纪人才脱颖而出,才无愧于时代的呼唤和期望。

第五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唐德贵

【摘要】: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本文浅析了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优势,并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教学大纲综合职业能力

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2008年教育部职成教司修订并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大纲”明确了中职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综合职业能力是时代对中职学生的需要

人的职业活动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方法能力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例如与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对促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以及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不仅是指与所从事的某一特定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综合能力,还包括适合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综合职业能使学生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是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加快,各种工作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只承担某一工作中的些小环节而已。不少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很多具体的技能要求由用人单位在学生上岗前进行短期培训即可解决。但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却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转岗能力、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交流表达、心理承受力等却有更高的要求。

2、是实现中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时常听到中职学生抱怨就业太难、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用、单位人际关系复杂呆不下去了、不能发挥个性特长、上班不好耍经常闹辞职、干某工作没有前途等。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单位管理严格规范这正是目前所有中职学生就业面临的现状,不能正确应对这种现状也正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欠缺的普遍表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现代人必须具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不正是综合职业能力吗?中职学生要实现就业和发展,就必须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就业、发展的“秘密武器”。

3、是改革现行中职语文现状的需要

目前,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开设语文课浪费时间,大量削减语文课。有人片面解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认为中职学生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能很好地就业,当然也有部分学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拼命压缩教学时间,于是大量削减包括语文课在内的“无足轻重的文化课”,语文课成了“浪费时间、没有收益”的冤大头。

误区二:语文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工具。有人认为中职的语文就应该为专业课服务,把语文看成是相应专业课的附属学科,这样实际上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性为纯粹的一门工具学科。对这种做法,倪文锦教授是反对的,倪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说:“许多同志都强调语文与职业或专业对应,失之机械,可能会闹笑话。如果搞钢铁的来个钢铁语文、搞纺织的来个纺织语文、搞汽车的来个汽车语文„„那就异化了。”

误区三:恢复语文尊崇的学科地位。抱这种思想老师还使用普高或对口高考的思维来期待语文课,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向学生讲授字、词、句、段、篇、标点、写作等语文知识,试图完整呈现语文的知识结构,企图恢复语文科的“老大”地位,全然不顾中职的特色和社会需求,只想把语文教成纯而又纯的浪漫学科。

对中职语文的种种误解,中职语文呼唤改革。国家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的任务明确规定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新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明确了要以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二、发挥中职语文优势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包括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在国外也叫关键能力。方法能力包含了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与决策、获取与利用信息、学习掌握新技术、革新创造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了组织协调、交流合作、适应转换、批评与自我批评、口头与书面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贵任感等。综合职业能力的特点在于综合而不是单一。

中职语文学科特点是综合性和基础性,其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职语文学科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语言文字、表达交流、逻辑思维、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美学哲学、伦理道德、理想信仰、人文精神等。中职语文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比其他学科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其次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确立培养目标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确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的获取和筛选能力、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等。

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应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思维能力影响着个人对问题的分析、决策和判断。良好的思维能立具有独立性、灵敏性和敏捷性、逻辑性、全面性、创造性等特性。

结合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语言与思维关系紧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严谨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捷径。当今社会各种知识浩如烟海,新知识不断涌现。因此,培养学生快速获取并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教会学生根据需要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教会学生使用图书馆、工具书;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技巧;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的阅读方式和各种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手段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成为习惯。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个体只有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首先,培养学生说普通话能力和习惯,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其次,让学生学会介绍、交谈、演讲、即席发言的方法和技能,做到说话是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第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能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第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信、大方的风度,教会学生能根据交际场合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有人对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的认识不够,因此往往不够重视,成为教学的盲区,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置若罔闻,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分的教学难度大,效果不明显。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突出对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训练。

本着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的原则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要成为中职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

2、夯实基础

近几年不论是在普通高中还是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都弥漫着一种比较偏颇的看法,那就是认为语文教学要削弱知识,强化能力。强化能力没有错,但是能力的形成与知识是有关系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空谈强化能力好比无源之水,无本这木。知识是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所获得的信息的积累,而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讲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永远不会过时。语文这一门成熟的学科其知识是丰富而全面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全部系统地讲授,本着“实用、够用”、“必要、必需”的原则选择相应知识进进行教学。很难想象一个学生连相应应用文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能写出规范的应用文。

传授基础知识基础性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完成。当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才可能形成相应能力,所谓“死去活来”。

3、改革教学形式

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努力谋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合教学内容,可推行分组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活动课堂的主角,使学生在活动教学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不越庖代厨,但要对活动课精心组织,充分准备。

分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教学中不只把学生个体作为对象,而要关注个体所在的小组或集体作为对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情境教学。可采用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手段。

拓展、整合教材内容,融入职教元素,开展模拟教学。中职语文教学要结合职业活动展开教学。如组织学生模拟应聘、写求职自荐书、模拟打商务电话,创设情境开展接待、洽谈、协商等口语交际活动。

4、涵养人文精神

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个性的是个人良好素质的综合体现。中职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阳光可爱的学生,使学生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语文的“人文性”承载着许许多多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要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现语文文本的人文关怀。重视地域文化及个人文化,重视个人潜能及人格尊严。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另外还应注意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注意选用与学生的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

只有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涵养,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沈阳:职业技术教育,2001.2、方经文.请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年第4期.3、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唐燕平.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22期.7、刘琳.语文“情境教学”的现实与理想[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

下载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主任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在职业教育中溶入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题目】:在职业教育中溶入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钱志伟 【学校】: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论文概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点明了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基础之基础。数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造一切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议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要对经历了十年实践后修定的英语课程标准重新认识,对全体与会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 宁波市曙光小学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此外,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 即......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漳州市龙师附小 施婧 发表时间:2011-10-11 9:37:54 访问次数:1287 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