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能更加 地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易理解;把课堂的容量进行扩大,使学生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对学生智力的提高也有促 进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对化学进行教学
在教学的课堂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更加的注 意,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注意,也就不会在课堂上开小差,这样学习的效果就能有效地得到提高。而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 过来,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职称论文范文http://www.xiexiebang.com/学的策略,根据学生在哪方面的不足做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利用计算机巨大的信息存储量,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使学生的认知领域得到拓 展。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除了做实验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的平台,对真实的情境进行模拟及再现,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模拟实验,并对实验的仪器 以及其使用的方法进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会觉得很有趣,而学生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还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对知识的不了 解,并及时地学习,使学习的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3)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所以,微观、宏观领域的教学内容特别适合运用多媒体 课件,可以把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进行展示,对微观的过程、状态、结构进行形象的模拟和再现,使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深刻的理 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感性的认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为不能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核心期刊发表http://www.ksfabiao.net/的思想。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这个 知识点时,学生对“原子内部的结构”“电子如何在原子内进行运动”等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教师也很难表述清楚。如果运用多媒体,把内容知识做成直观的画面 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能通过画面进行了解,再配上一些解说,也就可以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再比如“原子和分子间的区别以及联系”这个知识点,在进行电解水 实验时,学生用肉眼根本就不能看出水分子的变化。但如果通过多媒体来演示“水分子在通电后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之后不能再进行分解,只能再组合成为氧 分子和氢分子”,学生会对分子和原子形成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并深刻记住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进行培养。当枯燥又乏味的分子模型活动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会觉得耳目一新,顿时有了 学习的兴趣,并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而这样的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会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热烈的讨论。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葡萄糖的分子的结构进行探讨,把一些知 识点探讨出来,比如它与活泼的金属会发生反应,与新制出的强氧化铜会发生作用,和羧酸会进行酯化反应,等等。这样活跃的课堂会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完成作业和作品后,可以及时展示给大家看,让同学和老师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进行改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还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2)多媒体有 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建构教学情境,把神奇和精彩的化学世界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学习的意识大大增强,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有效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够自觉去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掌握。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时,可以播 放一些能量在生活生产中得以运用的画面以及影片片段,用这些生动形象且直观的画面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心理的刺激,使学生能够对能量的重要性进行了 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比如“无机非金属材料”这一 课,虽然内容很多,但是整体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己通过网络来对其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在网上对所涉及的资料进行查找和了解,如对工业生产硅酸盐的设 备、原料、流程以及对硅酸盐工业产品的性能和成分做了解,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用途、特性、种类、特点等作了解。这样通过学生自己上网对资料进行查找了解,可以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又可以使学生在自学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 不断发展,把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已经迫在眉睫,它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外,还可以有效改变 教学的方式,有效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因此,化学教师要充分 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宗平.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4):47-48.[2]黄晓东.试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6(4):58-59.[3]许海燕.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化学学习力的提升[J].科技信息,2010(12):205.[4]孙本哲.信息技术在化学课中的妙用和禁忌[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2):41-41.[5]林炳持.信息技术让化学实验课绽放异彩[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1):49-50.
第二篇: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定稿)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湖南省沅陵县大合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 曹新建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应用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化教育手段,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化教育教学的春风正以迅猛之势荡然渡过偏远贫穷乡村这一“玉门关”,直进学校、走入课堂。她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这种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并构建起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以其鲜明活泼的教学特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使教育教学的多样化、信息化和质量化。基于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素质教育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名农村的数学及信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致力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现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乡村办学实际,粗浅地谈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重新审视自我,革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作为当今的教师,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好教师,理应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化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媒介,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催化剂。是故要想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我就必须先做到以下三点理念的认识和转变。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教师必须树立起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知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并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创新意识需要终身渗透,故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已发展成为班级教学中的小组教学、分层教学、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其次是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和演绎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成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提出问题”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3、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化进程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的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一门综合技术。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信息技术与现行的教育及教学观相整合,并运用教辅软件制作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以情景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和学习都要依赖于一种兴趣和氛围”。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教辅软件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在上《绘画〈三世同堂〉》这节计算机课时,我自制了课件,通过几幅不同年龄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完成人逐渐衰老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体会其多变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我还体会到,把教辅软件制作的课件引入到其它学科教学中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还能根据教学需要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生动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又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
三、以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式教学模式能把学习设置到既复杂又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去,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一些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知,大疑则大知”。可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心扉,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如在上《圆心角》之后再上《圆周角》这节数学课时,为了很好地探究圆周角的定义和定理,我制作了课件,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如下一些图片和相关问题: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
1、图⑴和图⑵中的角哪个是圆心角?它们都属于什么角?(答案:图⑴是圆心角,二者都属于圆内角),这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顶点在圆内的角都属于圆内角,且顶点在圆心的角又叫圆心角。
2、通过逐渐平移角的顶点得到图⑶和图⑷,再展示问题:图⑶和图⑷中的角是不是同一类型的角?如果是,它们是什么角?而图⑷与图⑶中的角有什么区别?它可另叫什么角?(答案:图⑶和图⑷的角都属于圆上角,其中图⑷中的角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圆周角),这样可让学生在直观感受角顶点的位置发生变化后,发现图⑶和图⑷中的角与图⑴和图⑵中的角不是同一类型的,而且学生们会大肚地道出图⑶和图⑷中的角都应该是圆上角,因为其顶点在圆上。当我再次展示出“图⑸中的角是什么角时”,学生们几乎是一口同声地说出:“是圆外角,因为这个角的顶点在圆外”,回答得多好呀!
3、在探索圆周角的定理时,我先后展示出有关图⑹、图⑺和图⑻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可见,在教学中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利于点燃学生探索和求异思维的火花。当然,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教师应摒弃扼杀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行为,真正做到“浪里淘沙、沙中淘金”,肯定他们其中合理的成分。并改变教师“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老教法,还学生自我钻研和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同时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开启其智慧、激发其思维、培养其能力。
四、以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思维的种类很多,这里仅谈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己有的知识和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的“重求同、轻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轻发散思维训练”的误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的发散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教学内容,提出多种设想、多种解答,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朝多种方向扩散。如在讲解如下图⑴中“已知△ABC CECEA⑴BDA⑵BD CCA⑶CBEDA⑷CBEDEDA⑸EBA⑹B
D和△BDE都为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这道几何题时,我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如图⑴的动态图,把△BDE绕着点B进行顺时针旋转(此时把线段AE和CD的数量关系在几何画板上隐蔽着),取出其中像上面图形中的⑵⑶⑷⑸⑹这种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图形,让学生进行分析论证线段AE与CD的关系,看看是否像图⑴中的一样,AE与CD相等?最后学生们发现不管△BDE绕着点B旋转到哪个位置,线段AE与CD始终是相等的结论(这时再在几何画板上旋转△BDE,并显现出线段AE与CD的数量关系)。这种变式训练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合作的、多方位的进行探究思考,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是对发散思维的整理与升华,是指尽可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和筛选,从中确定出最佳的方案。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开阔思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的结论。如在上《利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编辑》这节计算机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并思考在文字编辑时,是用Word 2003好?还是Wps 2003或记事本好?这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会得到很好地激发,思索开了,思量着究竟施用哪种软件编辑好。此时我抓紧时间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点拨并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文字编辑,小组合作探讨,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常此以往、举一反三,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不同程度地培养了学生收敛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成绩比在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要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我国的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从而导致创新意识的泯灭。可见我国学生有临渊羡鱼的嗜好,而无退而结网的能力。是故,我们应多鼓励、多指导学生大胆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进行辩论、商讨和交流,以达互启思路,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制作文稿、书签、贺卡等送于同学或老师。又如指导学生把自己用手机照的像片通过软件加工处理成明星照等。这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二是通过辅助教学,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力。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是为了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形成和发展,更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达到像科学家一样能够把一切知识和信息现象随意地、大胆地进行处理、整合、转换和创新,进而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是最佳的,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方式和途径怎样,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以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提供创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技出版社》,2002/3 [2]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技出版社》,2001/12 [3] 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第三篇: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潮安县田东初级中学教师 陈世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而人们的大部分认识活动往往是基于观察,也依赖于观察,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观察作为一种化学学习能力,对于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作为化学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特别是化学实验的内容来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做观察的有心人。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所以,若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必须激发学生对该事物产生兴趣,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提高学生在观察能力训练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持久性。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掌握技能,进而认识化学变化规律。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设计为喷泉实验;分子运动实验,可设计为“铁树”开花;“酸碱指示剂遇酸、碱变色”的实验,可设计为“雨”落叶出红花开;这样学生的观察兴趣就更浓厚。
但学生由兴趣引发的观察行为可能漫无目的、杂乱无章,未必能达到教学目的。瓦托斯基说:“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扫描,而是一种受观念
第 1 页 支配的寻找证据的活动。”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要求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要求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愈好。因此,激发兴趣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观察加以引导,明确观察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数事物或事物的重要方面,排除次要事物的干扰,从而收到理想的观察效果。如在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前,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思考:“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不同?”、“这两(几)次实验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有哪些共同点(或不同点)?”等。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结果,由学生自己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如“这两(几)次实验,结果有变化吗?”“此次实验与前次实验,结果有没有不同?”等。在条件具备后,还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等。
二、学会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
化学实验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求,必须有计划、有次序的全面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目的。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观察呢?在化学实验中正确的观察顺序应是按照“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顺序观察:
1、实验前:注意观察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反应装置(观察由什么仪器组成、怎样连接等);然后是对添加顺序及数量进行认真的观察。
2、实验中:要观察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改变、气体生成等)。这个阶段,老师在探究活动前应给必要的指导(如列出观察提
第 2 页 纲),从而避免观察的片面性。
3、实验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一些性质,当然对于仪器拆分的顺序等细节也不能忽视。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应克服以下不良现象:(1)注意变化明显的现象,而忽视稍纵即逝的一些现象和一些细微的变化;(2)只注重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忽视了对实验操做顺序,装置特点的观察;(3)只观察不思考。因为观察和思维活动是紧密接合的过程。只有认真思维,才能将观察的动机从意外引发好奇的初级形式上升到思索探究的
三、坚持长期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某种意义上,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比拥有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在化学实验课上常发生这种典型事例:本来只要认真看一下实验的装置图就可了解各种仪器的连接顺序和方法,一些学生却习惯于询问教师,或者盲目连接。针对这种反映学生缺乏观察习惯的例子,实验课上应督促学生从观察仪器的连接、药品在实验前后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等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各种化学现象和正确记录这些现象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有了观察的习惯,就会随时随地关注周围的一切,而不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1、要注意变换方位。同一件事物,方位不同,它所呈现出的状貌将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是这个道理。
2、要养成自觉意识。要注意养成自觉观察身边人事的良好习惯,随时做个“有心人”。
3、要善于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李四光曾说过:“观察是得到
第 3 页 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的步骤。”在观察中,还应注意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获,而不致使观察所得如同“过眼烟云”。
四、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
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是为了得出某些结论。观察告一段落后,要善于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然后得出结论或总结出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记录,并且分析资料,讨论观察结果。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积极自觉的观察,才能使他们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规律。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方位的观察能力,除了通过化学实验之外,还要努力开拓观察的时空范围,借助多种手段、多种媒体,努力创设观察机会,接触多种观察现象和情境。其中包括结合教材内容和音像资料的选用;组织和开展化学课外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这样,可以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观察领域,增加学生多方位观察能力的场合和机会。
总之,实验能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都是靠观察来获得的。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全面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人才素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0年8月15日
第 4 页
第四篇: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范文模版)
内容摘要: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发展 民族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人才”,是学校 教育 的奋斗目标。化学创新能力是进行化学创新活动,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是一般创新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
(一)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性格、意志、动机等。
(1)激发兴趣。化学教学首先要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创造一个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条件,帮助学生以 科学 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智力均得到培养和发展。
(2)协调师生感情。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正如《学记》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作为化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化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把自己的情感渗透于备课、课堂教学中,做好中、差生的良师益友。
(3)利用化学实验开发学生思维。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还应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看见了某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变红,红的“现象”引起了思维,此时溶液呈酸性。在电解滴加酚酞试液的nacl溶液时,可观察到两极上有气泡生成,阴极附近溶液很快变成红色。启发学生分析两极上是什么气体,怎样检验,为什么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色?电解产物是什么?两极上析出的气体体积有什么关系?边实验、边讨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步步深入,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4)运用 现代 化教学媒体。现代化媒体正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化学教学领域。其教学方式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特点,可进行快速的信息处理和图象传输,同时还配有悦耳的 音乐 和图象描绘,这必然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的欲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有关“ 电子 云”的教学,可利用 计算 机设计一幅三维空间画面,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利用化学史。化学的 历史,实际上是一种化学方法和化学智慧的历史。化学史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纯碱时,先讲一下比利时人索尔维制碱法,然后在讲一下我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使盐的利用率高达98%以上,把纯碱 工业 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加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退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实验是乙烯跟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学生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问答。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实验,又引导他们结合加成反应的过程进行讨论。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弄清了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与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的差异,理解了教材结论的局限性。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良好开端。
创新性思维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准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实验室里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1)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2)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1)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2)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中,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创新性思维还具有敏捷性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可使学生深刻认识化学 规律 和现象,缩短掌握概念、规律的时间,能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同时表达出来。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12章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历程和现状,知道整合的涵义和整合的内容;
2.了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途径;
3.辨证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各种功能和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4.了解网络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知道Webquest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构成要素、特点以及它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 2.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网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评价
收集并评价两个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的作品。
教学概要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 1.涵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具有方便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
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层面有4个: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可将其理解为我们经常所说的课件制作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的获得;二是课程资源建设。也就是网络型的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已经系统化了的教学资源;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教学应用平台的开发。2.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内容
(1)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化学教学中,就像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学生使用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
(2)以系统论的观点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3)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起“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发和管理各种教学资源,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5)在化学教学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手段相统一。
3.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途径 建构新型教学环境的整合
(1)硬环境(设施、资源、平台)和软环境的构建;(2)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发校本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基于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整合
(1)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发现式学习);(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研究性学习);(3)网上学习——协作探究(合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功能
帮助教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实现因材施教与转变学习方式,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可能会影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潜能的开发。也可能会给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带来限制,教师人格力量的直接感染和模范行为的潜移默化作用将受到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可能会导致少数学生沉湎于网络,干扰部分学生的正常学习。不能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和现象来代替实验。另外,微观结构的动态显示虽然生动,但也容易犯科学性错误。
2.网络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简称,网络的最大优势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线通讯与交流。各类网络学习资源的应用范围与教学功能:
(1)网络课件——知识点的辅助教学;(2)网络课程——全部课程的教学;(3)专题学习网站——专题的学习和探讨;(4)案例库——典型个案分析;(5)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Webquest风行一时,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