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5:0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

第一篇:《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

四川师范大学课程结业论文

《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激流》对比赏析

——反传统背后的传统阴影

写于前

我们完全可以获知,即使是在人类文明最黑暗最蒙昧的时期,狩猎归来的男人或许也会偶尔捎上一两片白垩纪的贝壳或者寒武纪的兽骨去增彩为他持家育子的女人,抑或用自己捕获的猎豹亲手为她制作一件丝毫不逊于范思哲普拉达时装的豹纹小背心。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爱情的表达与文明程度无关。于是当我们源自于人类本能的斑斓的情感诉求在上世纪60-70年代渐渐地被样板戏、蓝布衣裤、口号标语漂成死白,对于生活在此间的每一个敏感的个体来说,1977年3月舒婷《致橡树》的出现则无异于一道强烈的光亮,无谓普世的照耀,更是着色于我们日益苍白干瘪的爱情。

当我仔细品读这两首诗,蓦然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位的幻觉。仿佛假设置二者于人类整体的诗歌流变体系中,如果没有舒氏《致橡树》于前的布道,就决然不会有裴氏《我愿意是急流》于后近二百年的流香。而现实恰恰是《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年,而《致橡树》却写于1978年,其间整整相差了132年。这近1.5个世纪的时间差倒不能解读为此间彼处的差距鸿沟,只能说我们在这132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若干个关于阵痛成长鼎盛分蘖衰亡的循环后又蹒跚地回到了起点。而当我们今天在同一个时空中品味这两首源于同一文明母体的诗歌时,才发现,我们原来曾经是世界的弃儿。

下文为自己读诗时一点粗浅的感悟。学生固知立论之不易,前贤之难追,但为尊重自己内心最本初的想法,所以才无奈棋行险招剑走偏锋。如果能知晓分数无虞,那所谓“形为心役,随心所欲”的幸运与幸福,大概也如我此时的感受吧。卑之无甚高论,或牵强或做作,还望老师不吝指正。正文

舒婷写于1977年3月的《致橡树》作为文革之后的第一首爱情诗,也作为遭受了历史苦难的这一代年轻诗人的第一次爱情发声,不仅仅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更多的是对女性自我独立人格的确认。而其中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并不仅仅是女性独立的檄文,实际上更是对共性和群体的排斥与恐惧。而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及捕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的写作特点及其女性的身份,则使其成为这种“温柔的嘹亮”最合适的发声体。

诗歌中的女性自我首先假设:“我如果爱你„ „”已表明了自己非同一般的爱情观。接着表述出对理想爱情的想象:“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中的“我”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在爱情中,不是依附于爱人或者忘我的奉献,也不是“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而是坚持自我个体的独立,在心灵的默契和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和信任。诗人又以浪漫的抒情形象予以未来爱人“温柔一刀”:“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如“根”“叶”“风”“铜枝铁干”“花朵”等都带有象征意义。而象征型诗歌本身“暗示性” 和“朦胧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在诗歌主题的理解上的可能偏差。而这种偏差在宣扬诗歌的主题时无疑会产生一种负作用。由此,《致橡树》由于周遭的寂静固然嘹亮,但却不致命,不足以震慑敌胆。是为一种

四川师范大学课程结业论文

“温柔的嘹亮”。

作为传统女性世界反叛者的诗人,以如此温柔的象征表述向传统的男权世界宣战,也吹响了聚合与诗人有着一样爱情理想的战士的集结号。而这浪漫“温柔”的表述却又是对“共性和群体”的代表——男权世界的一种妥协和让步。我们从中能体会到的不单单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还有严肃主题在浪漫的象征表述方式下意义的弱化。爱情此时仅仅作为诗人宣扬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一个载体,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之同时,真正需要更多关注的女性独立主题反而流失掉了视线与焦点。但无疑,这已是最明智的方式。

而在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中,作为一首诗人写给恋人尤丽娅的情诗,诗歌清新自然,一气呵成,毫无造作斧凿之感。裴氏在摒弃了华丽的词藻修饰与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之后,诗歌中所蕴含的炽热而真挚的爱透过诗人朴实的语言与一个个简单的意象表现得更加淋漓。与《致橡树》中宣扬的爱情观相异,裴氏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恋人忘我的奉献与牺牲精神,甚至近似于一种与舒氏《致橡树》中所反对的“男尊女卑”大相径庭的“女尊男卑”的伦理观念。而这恰恰是和诗人与恋人的社会地位是契合的。这时,传统的伦理观念已无法穿越社会的阶级地位。诗人固然作为男权世界的一份子,而在面对恋人的贵族身份时,却无力遵循传统的“男尊女卑”伦理甚至于独立平等的爱情观。穷困的诗人此时仅有的只是自己的生命和诗歌。我们无法也不能揣度诗人的心理,但可以相信纯粹的诗人此时思考的只有爱情。因为物质上的奉献无法实现,诗人只能用仅有的生命来做承担,用仅有的诗歌来做誓言。而之后尤丽娅与裴多菲的婚姻则成为这首生命之歌的艺术感染力最耀眼的试金石。

诗歌中诗人所采用的“发愿体”在主观情感的推动下成为一种最直接最酣畅的方式。诗人自喻的一系列意象“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无一例外都带有一种灰暗甚至于颓废的基调。而比喻恋人的意象“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等则带着一种明亮鲜艳的色彩。在这种意象基调与色彩的象征对比中更加表现出了裴氏“牺牲自己,无私奉献”区别于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接着诗人又对应地表述出自己能而且只能做出的奉献:“(我愿意)在崎岖的路上、崖石上经过” “(我愿意)在河流的两岸面对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 “(我愿意)静默的毁灭” “(我愿意)饱受风雨的打击” “(我愿意)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而这一切自我毁灭式的奉献,都只是希望我的爱人“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在我稠密的树枝间作窠、鸣叫” “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 “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飞蛾扑火,只为自己燃烧时恋人面容的清晰定格。于是我们明白《我愿意是急流》朴实外表下的厚重,不仅因为一个天才生命谶语般的早夭,还因为诗人源自于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对爱情的承担与牺牲。诗人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一切甚至生命的态度应该让现世的我们感到汗颜。裴氏或许无意但的确超越并担负起一切传统的偏见与禁锢,成为19世纪中叶欧洲男权世界里最痴情的“叛徒”。

综上,舒氏与裴氏作为自己所属性别群体的反叛者,二者都表现出反传统的特点,但在两人看似决绝的身影背后,却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传统的阴影。由于传统力量的强大,二人在进行人类本能的自由与爱情诉求时也不得不做出让步。但这并不影响两首诗歌的地位与意义,相反,正是因为这些或理性或无意的让步,才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人性关怀的光芒。我们拒绝神及神性的降临,我们需要的只是人性的先知先觉。

四川师范大学课程结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阎月君等编《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2】 裴多菲著、兴万生译《裴多菲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3】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4】 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5】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第二篇:我愿意是激流教案

武功职业教育中心

单招二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我愿意是激流

(一)编写人:孙敏

丁伯霞

编写时间: 审核人:

使用时间:

【教材分析】《我愿意是激流》是中等职业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学习这首诗歌重在诗歌欣赏和体会诗歌语言的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先反复朗读,再用心感悟、品味; 抓意象,品情感;抓语言,欣赏技巧;

2、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熟读诗歌,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正确理解诗歌中所涉及的意象。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 三. 导入新课

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在你们心目中,爱情是什么?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说明。请学生回答。

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爱情令人痛苦。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回答吧!

四、进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

炽烈()攀援()炫耀()...慰藉()雾霭()虹霓()... 红硕()霹雳()..

(二)基础知识了解 简介作者:

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出生于贫困的屠户家庭。15岁开始写诗,题材多取自人民生活,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被喻为匈牙利的“抒情之王”。著名长诗有《使徒》《亚诺什勇士》《农村的大锤》等。他的诗歌充满革命激情,风格清新,语言通俗,富有民歌味。其作品不仅对匈牙利民族文学发展影响很大,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光辉的一页。

(三)、诗歌欣赏

1、分组朗读诗歌,听录音。(班分男女角色逐段朗诵)

2、全班朗读全文,初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爱情观。

(四)理解分析

1、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1)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2)师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2、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

(1)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2)师明确: 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3、只要一组意象就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为什么诗人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1)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2)师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4、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小结: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5、五处对照可以看出诗人的爱情观是以什么为核心的? 小结: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是诗情的倾诉,是画意的泼墨,是至美的追求,是真爱的憧憬。

6、这种具有巨大反差性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这样的句式结构有什么作用?

全诗各节以“我愿意是„„”为开头,“只要我的爱人是„„”为转折,用这样一种倒装的条件复句形式,展现了五幅激情洋溢的艺术画面。诗句回环反复,整齐而富有韵律。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默默奉献的炽热情感得到的不断深化和升华。

五、当堂检测

阅读《我愿意是急流》,模仿诗句的形式,再造两组诗段,内容是:

我愿意是……

只要我的母亲……

我愿意是 ……

只要我的祖国……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继续朗读诗歌,达到朗读成诵的效果。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急流、小河

(穿越崎岖的路和岩石——不怕爱情有重重艰险、坎坷)第二节:荒林

(同狂风勇敢作战————不怕爱情遭受磨难、打击)

第三节:废墟

(静默中毁灭荒凉———— 不怕爱情遭受毁灭、遗弃)第四节:草屋

(饱受风雨打击————— 不怕处境孤单、风吹雨打)第五节:云朵、破旗

(漂泊苍凉孤独—————不怕浪迹天涯、东游西荡)

九、教后记

武功职业教育中心

单招二年级语文教案

课题:我愿意是激流

(二)编写人:孙敏

丁伯霞

编写时间: 审核人:

使用时间:

【教材分析】《我愿意是激流》是中等职业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学习这首诗歌重在诗歌欣赏和体会诗歌语言的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涉及的意象。

2、通过对爱情观的讨论,联系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手法领会诗歌的情境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我愿意是激流》,了解了诗歌的写作意象,今天我们将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来理解这首诗。

三、讲授新课

(一)预习检测。

《卜算子 咏梅》这一首词,完成题。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眷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D)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

(二)探究讨论:

比较阅读舒婷《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激流》

(1)学生讨论;(2)师总结:

(一)朗读《致橡树》、《我愿意是激流》

(二)回顾《致橡树》 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凌霄花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痴情的鸟儿是没有价值的单方依恋的爱情模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仅仅是一味的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一种独立性,所以女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橡树、木棉的关系是: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

(三)比较两诗的异同

1、艺术手法上的相同点:

借助一系列自然物象,通过一连串鲜明生动的比喻,排比和象征,构筑一个抒情网络,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使意象更有感染力,诗歌更有韵味。

2、不同的爱情观:从国度、时代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考虑,它们矛盾吗,为什么?

《我愿意是急流》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以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致橡树》则否定了小鸟依人似的爱情观,她所追求的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1)、认识不同——《我》男性视角;《致》女性视角(2)、时代不同——《我》热恋时期;《致》时代更替

四、讨论:通过学习,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爱情观。

(1)学生讨论;(2)师总结:

1、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他就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2、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

五、当堂检测

对《我愿意是激流》理解不正确的是()

A.“急流 ”“荒林”“废墟”“草屋”“云朵”, 荒凉冷落,喻自己;“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美好欢快,喻爱人。诗人在对比和比喻中告诉我们: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险恶,只要是为了爱人,就会感到幸福。

B.诗中比喻自己有着独特的新意:“小河”的百折千回,“废墟”的付出、牺牲,“草屋 ”的孤独处境,“云朵”的浪迹天涯。这一切都含蓄地体现出主人公刚毅不屈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C.诗中比喻爱人也值得回味:“小鱼”的活泼自由,“小鸟”的欢乐天真,“常春藤”的永不枯衰,“炉火”的温暖,而珊湖似的夕阳“不但美丽迷人,还能给人带来光明和憧憬。”

D.这首诗通篇采用了排比手法,即用一连串丰富多彩的比喻,来表达同一中心意思。每一个比喻,都同对比结合运用,从而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具有更浓郁的民歌风格。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1、有人说,这是爱情诗,也有人说这是政治抒情诗。你认为呢?如果是政治抒情诗,那么诗中的“我”和“我的爱人”又代表了什么?

2、关于裴多菲的死是个谜。九十年代初,有人去西伯利亚考证。有人说,他在该战役中被俄国人俘虏,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与当地邮差的女儿结了婚,现在还留有后代,他死于1856年5月。于是有人说,裴多菲既未忠于爱情,更未为自由献身,他的言与行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八、板书设计

《我愿意是激流》爱情观——对爱情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倾慕依恋。

《致橡树》正确的爱情观——相互依存、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平等独立、坚贞不渝、外内兼蓄,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伟大的爱情!

(1)、认识不同——《我》男性视角;《致》女性视角(2)、时代不同——《我》热恋时期;《致》时代更替

九、教后记

第三篇:《我愿意是激流》教案设计

自读重点:

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自读程序:

一、听朗诵录音

诵读提示:这首诗情真意切,情味盎然,洋溢着诗人的强烈感情。作者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表现形式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诵读时既要注意诗中的缠绵的倾诉,又要读出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二、写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800多首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

三、学生自行研讨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

四、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1、诗人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我愿意”“只要”。

2、这样写表现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3、讨论:这首诗五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明确:例如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次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巢”“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的生活的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等。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的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4、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5、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6、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a、思想的多义性: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也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到其他意义。

b、意象的独创性排列:这首诗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使诗情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

第四篇:《我愿意是激流》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解说] 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因此讨论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自读程序] 听朗诵录音或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解说] 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剂。尤其是学习抒情诗时,采用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的方式,可以营造出一种弥漫着浓浓抒情意味的独特情境,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学生自行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

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可以概括为几组、几类?

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的表现。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解说] 教学中采用讨论研究的方法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深入研读全诗,思考并讨论:

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我愿意”“只要”。

这样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奉献精神。

讨论:这首诗多处运用对照的写法,请分析每处对照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明确: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满足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的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辉煌,诗人甘愿飘泊。

五处对照使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口头表达训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改写成散文。(略)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全诗共有五个诗节,就表白爱情这个主题来说是同意反复,借用的景物层出多变,千差万别;每个诗节的结构安排也整齐划一,诗节的前半部分都是诗人自喻,后半部分都是爱人的比喻。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解说] 把握诗歌形象之间的联系是深入理解诗歌主旨的一个较好的切入口。这首诗中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通过两组意象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的,而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把握表现力极强的关键性短语入手赏析诗歌也是鉴赏原则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在这段教学活动中安排一段学生的口头作文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对诗歌中美好纯真脱俗的感情的感悟能力,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扩展阅读] 将莎士比亚《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见附录)、舒婷《致橡树》(略)和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这三首诗进行比较,理解体会三首诗表露出的诗人的不同的爱情观。明确:《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30首,是表露诗人对于自己的恋人的仰慕之情;舒婷的《致橡树》塑造的是与爱人并肩站在一起的形象,表达的是对爱情的另一种理解:独立、平等、忠贞不渝。而《我愿意是激流》写在诗人和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诗人坦露自己真诚热烈的胸怀,表白自己无私奉献的心愿,不管这种奉献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作出什么样的牺牲,诗人都欣然接受,无怨无悔。在对爱情的奉献上,这首诗达到了巅峰,具有极其强烈的感人力量。[解说] 向课外扩展,进行同类题材的比较阅读,既可以弥补课内学习在教材上的局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在比较中鉴别、欣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附录] 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 [英国]莎士比亚

我的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 红珊瑚远远胜过她嘴唇的红色; 如果发是丝,铁丝就生在她头上; 如果雪是白,她胸膛就一味暗褐。我见过玫瑰如缎,红黑透白,但她的双颊,赛不过这种玫瑰; 有时候,我的情人吐出气息来,也不如几种熏香更教人沉醉。我挺爱听她说话,但我清楚 音乐会奏出更加悦耳的和音; 我注视我的情人在地上举步,同时我承认没见到女神在行进; 可是,天作证,我认为我情人比那些 被瞎比一通的美人儿更加超绝。

第五篇:“我愿意是激流”在《人到中年》

“我愿意是激流”在《人到中年》

13汉语言师范二班 *** 欧楚君

摘要:“我愿意是激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这是裴多菲的一首小诗,谌容在其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引用了它。本文以为,“我愿意是激流”在《人到中年》起到推动故事情节,映衬、折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烘托了悲剧的气氛与基调,而且通过其小诗分析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年知识分子的社会形态。关键词:小诗,融合,中年知识分子

我愿意是激流,„„ „„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林间做窝、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我觉得裴多菲的小诗与谌容的《人到中年》两者结合的非常巧妙而富有韵味。它与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丰满人物的形象,烘托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谓是诗化了小说,诗歌与小说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一、激流中的浮沉

《人到中年》讲述了到中年的眼科大夫陆文婷,因承受工作和家庭两方面压力的“超负荷运转”而使得自己“疲劳,断裂”濒临死亡的悲剧故事。小说开头说的是陆文婷半回忆半昏迷的状态,是因为心机梗塞躺病床上,听到爱人为她念着“我愿意是激流„”回想起与傅家杰的相识相爱过程。可以说,这个故事从发生、发展到高潮,都与“我愿意是激流„„”这首小诗的蕴意相一致。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小诗是小说故事情节的浓缩。构成陆文婷悲剧故事的的重要情节,就是陆文婷、傅家杰相互认识、共同生活,以及几近生离死别。在故事的开端部分,是“我愿意是激流„„”这首小诗开启了陆文婷、傅家杰这两位年轻人的爱情之门。可是美好是短暂的,随着两个孩子的降临,十二平方米的房间,低微的工资,紧张的工作,都使得她们像在激流中的一茎瘦草,任由激流打压飘零。傅家杰在冶金研究所里专攻金属力学,是当时的知识型人才。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使得她只能做“家庭妇男”,还试图去招聘男保姆,个人建立是“本人大学毕业”精通两门外国语,擅长烹调煮、缝纫洗涤、兼做男女精细各种杂活。体格健壮、性情温和、勤劳勇敢、任劳任怨。最后一条,报酬面议。多么幽默讽刺啊。傅家杰人到中年后,“头顶秃了,头发白了,额头的皱纹多深了啊”,简直就是一片残垣断壁,一片“废墟”;而在他“荒凉的废墟上攀援上升的常春藤———陆文婷,也在断裂”。陆文婷在一个上午为她的病人做完三个手术后,病倒了,她的生命像是已经耗尽最后一滴油的灯芯,只剩下微弱的光和热了。当傅家杰感到陆文婷放弃了生的希望时候,他反了疯似的为陆文婷念诗,他要留住她,像当年用诗歌打开了文婷的心房,今天要再次用着美丽的诗句唤起她最美好的回忆,唤起对生的希望和勇气吧。当家杰半跪在她床前,含泪着念诗。可她却“不能„„游了”,“飞不动了”,也“攀不动了!”当她终于说出“给圆圆„„,买一双白球鞋„„”,“给佳佳,扎,扎小辫儿„„”后便“闭上嘴,好像已经用尽了力气,再也开不口了。”故事进入高潮,也戛然而止。可以说,作者是以这首小诗开始对陆文婷悲剧故事的讲述,又以这首小说结束对其悲剧故事的讲述的。小诗的蕴意与小说故事情节的推进,是一个互相注解,互相融合的过程。《人到中年》成功塑造了陆文婷的形象她是瘦弱的“坚强”者,在事业和家庭上事业总是优先的,初到医院后,“把自己全身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兢兢业业地在医学的大山上攀登。”倾尽所有的心血在眼科的手术上,“眼睛放出异样的智慧的光芒”。在文革中,依然执着钻研业务,成为医院眼科的支柱之一,她是病人的好大夫,“每治好一只眼睛”给予她巨大的慰藉和快乐。在医治焦副部长用手术针工具的苛刻,对待王小嫚的哭闹、害怕,她像个妈妈一样去呵护,对待乡下来的张老汉也是真心实意的,体现手术台上医患之间的和谐。“眼科大夫的威望全在刀上,一把刀能给人以光明,一把刀也能陷入与黑暗,像陆文婷这样的大夫,虽然无权无职,无名无位,然而,她手中救人的刀就是无声的权威。”陆文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党培养的一个新型知识分子形象,把全部精力和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但也是不称职的母亲和妻子。当佳佳生病了,只能交给院子里的大妈照顾,圆圆回来来不及给孩子做饭,只能让孩子买个饼充饥,而且在狭小的空间里,小小的三屉桌,丈夫只能在她研究完自己的文献之后才能再用。刘学荛说:“陆放翁的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年骨干的甘苦有谁知道?他们外有业务重担,内有家务重担,他们所以发挥着骨干作用,不仅在于他们的经验,还在于他们忍受着生活的煎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包括他们的爱人和孩子也忍受了痛苦,作出了牺牲。”“我愿意是激流„”笨哦拿来塑造陆文婷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感人肺腑,也使小说弥漫着温馨、浪漫的诗的色彩和情调。

二、在激流中挣扎

“我愿意是激流,„„„„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冰冻的北海湖面,漫天飞舞的片片雪花,融化了陆文婷 “那宁静甚至是刻板的生活”。她和傅家杰“并肩滑翔着,旋转着,嬉笑着,那是多么快乐的日子!”“我愿意是废墟,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缘上升。”他们追求着,奋斗着,愿意为对方、为事业付出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陆文婷的生活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她是母亲,要抚养、教育孩子;她是妻子,要照顾丈夫,尽职家务;她是医生,要为千千万万个病人解除痛苦。“不论酷暑和严寒,陆文婷往返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放下手术刀拿起切菜刀,脱下白大褂系上蓝围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分秒必争的战斗。”战斗中,她因应接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往往来不及给丈夫和孩子做上一餐热饭,挤不出时间去给儿子买一双小白球鞋,甚至连给可爱的女儿扎上一根小辫儿也不可能。她深深地忏悔:“我有家,可我的心思不在家里。不论我干什么家务事,缠在我脑子里的都是病人的眼睛,走到哪儿,都好像有几百双眼睛跟着我,真的,我只想我的病人,我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尽做到母亲的责任„„”一个对事业孜孜以求,对病人极端热情和负责的人的如此忏悔,必然更加削弱她的身体,蚀耗她的精力。事业和家庭,病人和孩子和丈夫,她都要,都要向他们挥洒爱的阳光爱情的雨露。为此,肉体瘦弱的陆文婷怎么能够不“断裂”,怎么能够不成“废墟”呢!丈夫和孩子不能失去妻子和母亲,病人不能没有热情负责的好大夫。千呼万唤,只有“我愿意是激流”这美丽的诗句才“好似惊动了她”,生的欲望和勇气依然强烈。她乐意做浪花中的小鱼,荒林中的小鸟,废墟上的常春藤,但却“不能„„游了„„”,“飞不动了„„”,也“攀不上去了„„”。也许,冥冥中,生和死在抗争,责任和忏悔在搏斗,当她终于艰难地说出“给圆圆„„,买一双白球鞋”,“给佳佳,扎,扎小辫儿„„”的时候,让人顿感撕心裂肺般疼痛。晶莹透明的心灵,纯洁善良的爱情,我活着就是要奉献他人的至真情怀,即使在陆文婷濒临死亡的当儿,也没有消失。美丽的诗句在催促着她,她还要像快乐的小鱼那样在浪花中游泳,她还要像自由的小鸟那样在树林间做窝,她还要像青春的常春藤那样亲密地攀缘上升„„

显然,“我愿意是激流”所显示的意象,是对陆文婷勤恳工作、无私奉献精神的映照和折射。诗歌的第一节是激流和小鱼的意象。激流为小鱼而存在,快乐的浪花是献给我的所爱。第二节是荒林和小鸟的意象。只因小鸟在林间做窝、唱歌,荒林也会青春长在。我活着,就是为了我之所爱。第三节是废墟和常春藤的意象。废墟是为遗忘的角落,但如果为常春藤所攀援,我愿让自己留下大漠的荒凉,为你换取永恒的绿乡。这三组意象就如一曲乐章,所弹奏的主题是———为了我之所爱,我愿作无私的奉献。陆文婷为了她之所爱———工作、事业和家庭,向祖国、社会、人民和亲人奉献出了自己的爱,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人到中年》在艺术上给人以如诗如歌的感觉,笔力苍劲,内涵深厚。“我愿意是激流”如同小说的主题歌,旋律优美,气氛哀怨,而且积极向上。

三、激流中的勇进反思

中年人是国家的骨干,他们已经超负荷运转。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新奏响时,一个忙得甚至要在研究室住,一个因三个手术累垮,一个已经随爱人孩子飞离祖国的土地。这不仅是人的悲剧,也是特定时间段内国家、民族的悲剧。细细品味,我们不能发现,作者最终的意向,不仅让人们正视中年只是分子的问题,还要求我们透过中年的问题,进一步思考一些更具社会普遍性问题。“陆文婷,还有傅家杰、姜亚芬、刘学尧们的“疲劳”和“断裂”难道仅仅是身体上的某种病变吗?他们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到了不惑和知天命的中年,不也同样面临着可怕的疲劳与断裂吗?看了《人到中年》,我们难道仅仅对“马列主义老太太”感到厌恶?秦波那样的人,难道只是激起我们些微的不快,而不触发我们对某种高调话语的怀疑和反思吗?秦波们该不该对我们社会外在和内在的“疲劳”和“断裂”负责呢?在诸如祖国、民族、时代、社会、人民这些宏伟的概念底下,个体、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绝对可靠的价值定位?” 【1】

四、结语

《人到中年》精致美丽,深沉幽怨。每每读它,都能引起心灵的震荡,惊叹作者文笔的美丽,惊叹陆文婷形象的纯美„„也总觉得“我愿意是激流„„”在《人到中年》中推进了故事情节,映衬、折射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渲染、烘托了悲剧的气氛和情调,并且,二者水乳交融、天衣无缝,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参考文献

[1]摘自郜元宝:《{人到中年)摘评》,《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3期

下载《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愿意是激流》与《致橡树》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愿意是激流》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汇编)

    教学目的 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2、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3、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教学......

    17 爱情诗两首 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17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知识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诵,在诵读中领略异国情趣。 2、了解裴多菲。 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2、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本诗表现手法,展开......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的: 1、领会诗中丰富的意蕴,并进行多样解读。 2 、欣赏“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并独创性递进排列,营造一个感情流动的回族天地”的艺术表现手法。......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 一、教学课题:《我愿意是急流》 二、 三维教学目标: 1、三个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与人生经历不可分割的关系; (2)体会本诗的每组意象,并通过各自的特点领悟诗人要......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自读重点: 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2、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

    我愿意是急流教案(精选4篇)

    篇1:《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篇一:《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我愿意是急流》教案知识目标 1、学习诗歌朗诵,在诵读中领略异国情趣。 2、了解裴多菲。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2、品味诗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