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①②【乙】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③④⑤⑥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
⑦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再:同“在”。⑥过:苏轼的小儿子。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B. 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C.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过:经过 D. 归舍已三鼓矣
鼓:动词,击鼓 【答案】C 【解析】题考查文言实词。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所以“过”应是“拜访”的意思。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欣然起行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而笑 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
山间之朝暮也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B项中的“而”都“表修饰’’;C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D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D项中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不正确,从甲文最后一句、乙文“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一句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译文: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 竹 柏 影 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怀民亦未寝 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3.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译文: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④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乐观旷达 的心境。(2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 竹 柏 影 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1、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盖/竹柏影也
4、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
6、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
2、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3分,意思符合即可)
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 户 ②怀民亦未寝 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答案:①门 ②睡觉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答案:①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3.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消散)②月色入户(门)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院子)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描写 议论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闲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仙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一、真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_(人名),他与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__”,三人都被列入了“_______________”称号中。
二、翻译下列加点字词:
1、解衣欲睡()()..
2、月色入户().
3、欣然起行()..
4、念无与为乐者().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
7、相与步于中庭()..
8、庭下如积水空明()..
9、水中藻荇交横()()..
10、盖竹柏影也().
11、何夜无月().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翻译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月色入户”并非难得之景,作者为什么如此欣喜?
3、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请写出描写这种景物的语句。
4、品析文中写景句的妙处。
5、揣摩文章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闲人”是什么意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
9、全文没有一句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分析一下,你选择它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一、《东坡志林》、北宋、苏轼、苏洵、苏辙、三苏、唐宋八大家。
二、1、(脱)(想要)
2、(门)
3、(高兴的样子)
4、(想到)
5、(就)
6、(睡觉)
7、(一起)
8、(清澈透明)
9、(交错)(纵横)
10、(原来)
11、(哪)
12、(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三、1、脱了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里,就高兴的起来到走到户外。
2、想到没有跟我一起同游共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
5、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1、答: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下清澈透明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景色,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2、答:作者心情烦闷无睡意,当美好的月光悄悄入户时,自然喜出望外,想出去走走。
3、答:月光,竹柏影。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下清澈透明,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景色,语言凝练。烘托出人物豁达乐观的心情,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5、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虽屡遭贬谪仍豁达乐观。
6、答:闲人指清闲的人,两人不是闲居而是带罪之身,是处逆境追求心静的人。本句的感慨既有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又有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作者虽屡遭贬谪却仍豁达乐观。
7、同第6题
8、答:不是,第一闲人在这里指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人,第二指心情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9、答:1、怀民亦未寝:心境相同,志趣相投。
2、相与步于中庭:关系密切。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一、《东坡志林》 苏轼
二、(1)念 / 无与乐者
(2)怀民 / 亦未寝
(3)盖 / 竹柏影也
三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
3.清澈透明 4.只是
四、1.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五、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情感目标: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勾起文人的觅友之情,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情肠。正是那一缕月光引着文人苏轼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游览承天寺,好,一同走进文本《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习任务:
1、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赏读:欣赏月夜美景
3、悟读:体会作者闲情
三、初读
1、学生听一遍录音,并读准字音和节奏。
2、师生解决听录音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太把握的字音和节奏问题。
例如: “藻(zǎo)”“荇(xìng)”的读音,“藻”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遂(suì)”不是“遂(suí)”
3、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听他能否读准节奏?
4、教师做评论,并强调个别句子的节奏问题,例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第一处停顿应该在哪里?
5、鼓励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
四、知文意
1、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结合课下注释自通课文,有问题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解决,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疑难标画出来。自学完成后大家讨论,由老师或别的同学给予帮助,来解决所存在的疑问。
2、交流自学成果,并请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通过此环节解决较难的文言词语,并借此机会给学生加强积累文言词语来解决问题的理念 例如:(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怎么解释?
学过的文言文《孙权劝学》中“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遂”就翻译为“于是”(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耳”,译为“ 罢了”(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口技》中“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的“但”就译为“只是”
(4)、“盖竹柏影也”中的“盖”、《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原来)(5)、“月色入户”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户”就译为“门”
2、通过一组抢答,检测同学们在翻译句子方面的自学成果(1)、出示:念无与为乐者 抢答:想到没有与自己一同游乐的人(2)、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
抢答:月光照在院子里,像一潭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出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抢答:水中的藻荇等水草交错纵横,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4)、出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男生抢答: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教师在学生抢答后做简单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
五、品闲情
1、在检查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苏轼和张怀民两个闲人夜游承天寺欣赏月下美景的故事)
2、在第一题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 “闲”该如何理解?可以用组词的形式解释。(清闲、闲情、闲趣、闲暇、闲愁、闲置)
3、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闲”藏在哪些句子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前后四人形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投影】此部分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1)“闲”字藏在“解衣欲睡”一句中,因为与前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连起来,让我们感觉,到了晚上,苏轼就睡觉,说明他很清闲。
(2)“闲”字藏在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因为他本来就要睡觉了,突然看到月光很美,然后便出去观赏月色,可以看出他有闲暇。(引导学生试着用欢快的语气读出这种闲情雅致)
(3)“闲”字藏在“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因为“步”是散步的意思,说明他很悠闲。(4)“闲”字藏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因为苏轼能将月色写得如此细致、美丽,能将竹柏的影子观察得如此仔细,表明他很有闲暇,很有闲情雅致。
4、有人曾评价此句用墨高明之处在于“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你能读出月光隐身在哪些地方吗?
(1)隐身在“盖竹柏影也”中,因为没有月光就没有影子。
(2)隐身在“如积水空明”中,我认为月光皎洁、明亮,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明”字看出,空就是没有,写出了月色的清澈,就像没有一样。
5、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既然月光那么的澄澈透明,去掉“如”行不行 【投影】(如是好像的意思,是比喻,是不真实的,是作者的相像。如果删掉,就与事实不相符,如字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想象,本身没有水,其实是作者把月光照射的庭院里比作有水,以此表现月光之明,之美。)
6、朗读这美妙的句子,第二次朗读时去掉“盖”字,第三次加上“盖”字再读,把“盖”字读得重一些,拖得长一些。体会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直到体会出“盖”字是“原来”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恍然大悟,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摇曳在风中的竹柏经过月光的照射,影子投在庭院里,形成一处在水中摇摆的动景,与积水空明的静景相结合,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7、读一读这句美景,注意语气要舒缓些,面有喜色。读出了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然后用自己的话来将想象到的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如果你喜欢绘画的话可以将想象到的画下来,以画代写。(2分钟后,学生展示。)
(1)月光在漆黑的庭院中洒下银色的光辉,苏轼和张怀民来到院中,月光照在地面上亮闪闪的,像水面一样澄澈、明亮,院子旁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映在月光中,参差披拂,宛若水中的藻荇,非常美丽。
可以做简要评价:你写出了那晚皎洁的月光和淡雅的竹柏。
(2)清幽的月光落在地上,脚下,像积水一样清澈、明静,水中布满了灰色的柔软,水草一般随风飘动,在那银色的水中变幻着,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淡雅的影在空明中,显得越发醒目了,衬着月夜的特有的宁静和独具的自由。那院中,同样自由、清闲的苏轼和张怀民在正在悠闲漫步。
8、你不仅读懂了那夜的景,也读懂了那夜的人。有谁画出了美景,展示一下。同学们我想即使是作者在世也定会认定我们是他的知音。是穿越时空的知音啊!作为知音也必定能理解先生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我们来看一段背景资料。(大屏幕)
教师引导过渡: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六、悟闲愁 【投影】 出示苏轼被贬官黄州的背景资料 附:背景资料库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庭,被捕入狱,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公事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1、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
2、一个被朝廷闲置不用的人,你说他的心情会怎样? 失望、郁闷、愁苦、压抑(学生尽量多说)
3、套用句式“我之所以,是因为。”替作者倾吐心声。老师为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之所以“入夜便解衣欲睡”,是因为做此闲差,无事可忙,不如倒头睡去,忘却烦恼。
大家可以前后四人形成小组,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起来与大家分享。
(1)我之所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因为我在这里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在是太少了。(苏轼当时是孤独的,他本是一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余秋雨先曾说,苏轼一生的一半是为朋友活的,但是到了黄州之后,他的境遇却变成: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大家可以想象苏轼当时是怎样的落寞。)
(2)我之所以出来欣赏月光,是因为我想忘掉之前的一切烦恼。
(正所谓“寂寞无人见,浮生半日闲”,赏月的闲情雅趣背后却是谪居的孤独与惆怅啊。)
七、懂闲人
1、这种闲愁集中在哪些句子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呢。低沉、失意、缓慢
3、如果将“闲人”换成“闲雅之人”来读,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1)学生试一试(2)感觉到什么呢? 自豪、骄傲
(3)那应该用什么语气 高昂、明快
(有一种能够赏到美景的自豪感)
4、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就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意者变成大自然的欣赏者,从大自然的神秀中得到精神的安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乐观、豁达
八、悟人生
1、他在遭贬期间,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之作,成就了苏轼的美名。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大屏幕)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大屏幕)贬官蕙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大屏幕)
3、同学们面对逆境能泰然处之的苏轼,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4、同学们,做人就要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要放射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要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用首字提示法,齐背美文来结束今天的承天寺之旅吧!
5、齐背
附: 元丰六年 → 解衣 → 月色 → 欣然(喜悦)→ 念(微憾)→ 遂(激动)→ 寻(急切)→ 亦(心有灵犀)→ 相与步(悠闲)→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 何处 → 但少闲人
九、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