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级教师陈兴才作文课《也学牡丹开》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陈兴才作文课《也学牡丹开》课堂实录
整理者叙述:2018年3月20日镇江市第一外国语学校举行了镇江市语文学科第九届“对话式教学”作文专题研讨会。当天我收获颇多,特别是特级教师陈兴才老师的课让我耳目一新。我当时用手机语音备忘录录下了整节课,回来后的第二天晚上就将课堂实录整理出来了。几个月后才将课堂实录发出来,是因为那天下午听课,我迟到了几分钟。很遗憾的是陈老师上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我没听到。我担心一份不完整的课堂实录是不是对教者的不尊重。所以迟迟未发。而这两天,我看了有关任务群与写作支架的文章,觉得陈兴才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可学习可研究的地方,因此发出来期待与更多的语文人共享!
《也学牡丹开》课堂实录(课堂前几分钟省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也学牡丹开》。(播放视频)
师:刚才我们看的这个视频,是经典永流传中的第一个节目,无数人诉说着自己的感动,然后刷屏。那么这个节目究竟好在哪里?请大家用带有文学意味的语言,为这个台这个节目写一个推荐理由或入选理由。学生写6分钟 师:好,我们时间到,我们没写完的也先将笔放下,我们先来交流。生:这首歌表现出了即使再渺小的苔花也会学着像牡丹一样开放,展现自己的青春,正如山里的孩子们,即使不引人注目,也会像城里人一样展现自己的风采,给观众带来了美好的震撼。师问另一个学生:你刚才注意听了吗?刚才有没有用心听?告诉我,他写了什么内容? 生:他写的是《苔》这首歌在梁俊的演绎下,表现出大山的孩子即使在大山深处,即使默默无闻,像牡丹一样努力开放的样子。他为《苔》这首歌入选做了一个很好的诠解。师:别怕!他为《苔》这首歌入选找了一个理由,首先他讲了苔本身的意思,本身渺小的苔花也会学着国色天香的牡丹,像牡丹一样努力开放,迎接属于自己的青春。这是从苔花说起,然后正如山里面的孩子,即使不引人注目,说了它的象征意味。然后再说了这个推荐。生:这个节目以这位教师和这些孩子相处为内容然后唱的歌,能够激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能告诉人们,即使你生活在黑暗的角落,即使你多么渺小,只要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去努力,你一定会取得成功。师:你解释一下你写的内容。生:苔像牡丹一样努力开放,然后联想到人们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写的是意义。师:它的意义就是它的推荐理由。是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给我们生活的启示。刚才两位同学展示的内容起码是符合我的方向的。但是跟前面是不一样的,前面我在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大家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苔》上面。《苔》那首诗的内容以及苔花的意义,但是我给大家的任务,大家明白了吧,是什么任务?要写出推荐理由,那么一定要说出这个节目或老师带着同学唱这首苔花的意义。写什么内容,你是什么目的要清楚。师:我给大家一点例子。
1、来自清代袁枚的小诗,在岁月了默默无闻了近300年之后,带着诗人对平凡生命的悲悯和尊重,化作一颗真善美的种子,撒播在了21世纪的中华大地。
2、这首简单的五言诗,有形有意还不晦涩,非常适合小孩子读,而且很励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师:停一下。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是关于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这个理由我觉得成立呢?是对这首诗的评价,没提大山里的孩子,为什么这个理由也是成立的? 生:适合小孩子读师:适合小孩子读(读是重音),为什么适合小孩子读就可以推荐给这个节目呢?生:浅显易懂吧。听了这首诗改编的歌曲之后的观众,引发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师:你是从节目的角度去考虑,观众们都清楚。其实这位同学所回答,或者我问的用意是什么呢?因为这个节目的名字叫“经典永流传”,要适合歌咏。这个理由成立,我们再看,再齐读。
3、一首20字的小诗《苔》,是诗人袁枚写于三百年前的清代,如今被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在舞台上重新唤醒,也让我们终于知道,曾经有一首很美的小诗,它描写了低等的植物,却被赋予了最高级的绽放。
4、献给每一个如苔一般可人、明媚、平凡而珍贵的你。最纯净的声音,最简单的旋律,唱出最经典的诗句。师:大家自己所写的可能会跟它有点距离,但是我觉得你们写的也不会差。课后去仔细的揣摩。这种推荐理由或入选理由我们应该怎么写?
师:请设想一下梁老师离开时,和学生之间的互相留言,要求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关。请1、2、3排写老师的话,这边三排写学生的话。老师支教两年要离开了,会说什么?生写4分钟师:把笔放下。先同学来还是先老师来,先同学来好不好?生:梁老师,两年的时间如同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感谢您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感到了力量,知识的力量,生活的力量,我们虽然生活在山区,不与外世接触,但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也定不负好时光,努力向上,谢谢您老师!师:同桌位,请你评价一下他写的怎么样?生:我觉得他写的很好,他联系到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话。他写到了对梁老师的敬意,同时梁老师支教两年的感谢。也写出了同学们的精神,虽然他们像苔一样渺小,但是他们努力奋斗也是可以开出花来的。师:把你自己写的也读一下。生:老师,您就要离开我们了,之前你教我们的一首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虽然是大山里的孩子,就像这小小的苔藓一般鲜少有人关注,但我们会努力向上,开出美丽的花朵。感谢您两年来对我们的谆谆教诲,现在您就要离开我们了,我们会好好学习,努力向上的。师:刚才你评了这位同学的,也读了自己的。那么这种与老师之间的留言,你觉得一般会写哪些东西?生:写这两年来,同学对老师的感激,然后他们虽然是大山里的孩子,只要努力学习,也是会开出鲜艳的花朵来的。师:刚才是学生给老师的留言,下面请同学读老师给学生的留言。生:同学们,你们虽说可能一辈子待在山里,但是你们也不能自卑青春,青春应该精彩,应该充实,只有青春成长,才能开花。连开花的心都没有的人,连最低等的青苔都比不上。师:这位同学评价一下。生:写的精炼而简短。然后解释了这句话,也表达了对同学的衷心的祝愿。师:有没有觉得不妥的地方?生:他说可能一辈子待在山里。师:为什么不妥?生:因为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去,而不是把话说在前面。师:这话最好别说。还有没有?生:后面也有一点,感觉话说的太偏激,应该委婉一点。“连最低的苔都比不上”觉得苔其实不是最低的,也没有他说的这么不堪。师:怎么理解这句话?你觉得不能把苔说得这么不堪,是不是?生:觉得说的与诗句有冲突的地方。诗句写的是虽然渺小,但也去追求梦想,也去努力的绽放,即使渺小也像牡丹一样。师:下面的同学听明白了吗?有没有不堪?在家有没有听爸爸妈妈讲过: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像清洁工一样。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这样的话好不好这样说,不好这样说。生:孩子们,在离别之际,我祝愿你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即使你们来自大山,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可你们和外面的孩子一样,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请你们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去勇敢的追求,去拼尽全力,去努力,去拼搏,让自己的未来像花儿一样绽放。师:请你将带有“也”字的那一句再读一下。生:也请你们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师:老师的留言应该强调什么?或者说着重突出什么?现在通过两位同学的议评,你们应该明白了,请你做个总结。生:第一先鼓励一下学生,因为学生在山里可能心里会有一点卑微,所以就是要给予他们鼓励。然后就是要给他们一种力量,让他们继续向未来前行。虽然老师走了,但不一定事事依赖老师,自己要有自己的梦想,要有自己的力量。师:这位同学强调的老师的留言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大家明白了吗?老师给学生的留言,要特别注意你的身份是老师。
师:现在如果让你把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要送给谁?身边的人也可以,文学作品中的人也可以,新闻里的人也可以,为什么想送给他,想对他说什么。考虑一下,不动笔。生:我想送给孤儿院里的孤儿们,或者有残疾的人。残疾人不像我们有健全的身体,孤儿不像我们有父母,虽然无依无靠,很坚强的生活着,虽然他们有残缺,但还是在坚强的生活着,还是希望他们勇于追寻梦想。生:我想送给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曾经看他奋斗的时候,我内心很兴奋,后来看他堕落的时候,我内心很失望。我觉得他虽然在文化底层,但却变成了走兽,他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车夫,但他也可以通过努力,像之前一样,重新焕发他的光彩。师:你的选择里面打动你的是因为祥子后来堕落了,勤奋。一开始很想送给他,想让他像苔一样。生:我想送给高考落榜生,一些没有考到自己想去的学校的人,因为这些人往往会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整日像行尸走肉一般。我想告诉他们,没有好的学校,只有最好的自己。即使落到最低处,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奋斗,让自已一生没有那么遗憾。师:大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谁都有可能在不满意的状态,最有意义的是静下来想想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师:这仅仅是我给大家开了个头,这就是今天大家回去要去写的一封信。记得把信寄给你想送给的那个人。师:这首诗里面,如果我把它当做作文来写,我们要注意的方向。
1、学牡丹,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去努力,实现愿望,我也能。
2、把自己看成牡丹一样自信,从容,实际上是不去学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不是学牡丹,而是学牡丹开,我学的是牡丹的从容自信。)
3、卑微的苔藓啊,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像牡丹一样盛开梦想,表达我的赞赏、同情、给以帮助。
4、苔花学牡丹,学的不像样,不如做自己。(学的是样子)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让我们和作文一起行走在阅读与生活之间!
第二篇:《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两天,整个朋友圈都被被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刷屏了,整个中国好像都被它感动了。其实,莫说这首20字的小诗以前很少有人知道,就是连袁枚这个人大多数人也是不知道的。这首小诗之所以能火起来,是因为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了它。小梁用最朴实无华的天籁之音,既唤醒了这首小诗,也唤醒了我们心中的那个自己。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们?难道是这区区20个字和山里可爱的孩子们吗?还是梁老师山区支教的精神?当然,他们都很打动我们,但在我看来,这首诗最打动我们的,其实是中华文化中那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梁老师、小梁以及袁枚的《苔》,他们都在传递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之所以这么感动,就是因为我们自己,骨子里都有这种精神,我们都曾努力或在努力开放。而《苔》这首诗、梁老师传承给小梁及山里的小梁们,他们传递的也是这一中华精神!
这首诗,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候,农村很穷,平时基本吃不上肉,一年下来还经常吃杂面馒头,馒头里能偷偷夹点白糖,就是上好的美味了。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才会割点肉。
夏天和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因为可以到河里抓点鱼、到树林子里抓知了、到田里捉母蝈蝈或逮青蛙,这些都是可以解馋改善生活的时节。遇到下雨天,阴凉处的腐木上会长点蘑菇或木耳,也是可以当肉吃的。
那时候,家里都孩子多,父母在忙农时基本顾不到孩子,更不可能像现在孩子那样享受那么多关爱及丰富的物质生活。偶尔,有什么事没搞对的事,还会挨上父母的一顿“破鞋炖肉”或“皮带炖皮”。然而,就在那样的环境下,该成长也还是成长了。
记得大约三四岁的时候,自己和很多孩子不太一样,喜欢往距家不远的小学跑。说是小学,实则就是几间土坯房字,里边连课桌都没有。一个年级一个班,两个村二三十个孩子,都是从家里搬小板凳,趴在大约20公分宽的长条木板上学习。黑板也很简陋,就是在土坯墙上抹了点水泥、刷了点黑漆。教室的门非常破旧,窗户就是几根木棍,连块挡风的塑料布都没有。我当时跑到学校玩,就是趴在那个土坯房的窗户下听老师讲课。记得有一次老师教了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领读几遍,让孩子在里边读她出来透气,占豪在外边已经会背了,这让那位年轻的女老师好惊奇了一阵逢人便说。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后来还真的当了我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启蒙老师。想想自己的成长,可不就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吗”?自己从一个农村娃,经历波折到城市,然后又一步一步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扎扎实实地发展自己走到今天,何尝不是“苔花如米小”?而这一切的过程,不正是“也学牡丹开”吗?
仔细想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如苔花般渺小,我们的父母没有给我们特别好的发展基础,他们大多为了养育我们不得不为生计奔波。但是,我们就是再小,我们也是一个有梦想的花蕾。一个花蕾,到底能不能开放,除了环境之外,更多的因素其实是自己。
所以,哪怕我们小如苔花,那也要像牡丹一样开放。或许,没有人欣赏我们,但我们要对我们自己负责,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负责,怒放一次,今生无憾。
中华文化第一经《易经》的首卦首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苔》这首诗,传递的正是这种民族精神,而我们身上,流淌的就是自强不息的血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这首经典小诗被小梁的天籁之音唱出来时,我们的心一下子就被触动了。
看了视频之后,我有感而发,针对袁枚的这首《苔》和了一首小诗。
《牡丹》
清风无抚处,绿意盖青山。一日强怒放,馨香满天观。
袁枚的《苔》,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生观:自强不息;这首诗,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兼济天下。
清风,无所不抚,任何一个空间都不会错过,这就是自然。只要有清风就能化雨露,就能绿意满人间,就能生机勃勃。我们就是再小,我们也要有梦想,也要努力开放,这就是“苔”,就是我们自己。
一旦有一天,我们爆发了生命的怒放,有了足够强大的能量,就应该把自己的馨香传给他人,哪怕只让最近的人闻到。如果有幸,自己成了一朵“大牡丹”,那就更该怒放,让那股馨香,尽量盈满所能传递到的空间。这一思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达则兼济天下!希望,每一个达的中国人,都不要忘记自己,也不要忘了他人。自己要自强,要记得把自己的馨香随清风送到远方,让自己的温度化作他人的一点温暖!
第三篇:作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作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安徽省淮南十中 高二(2)刘俊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第一次读到袁枚的这句诗,心中便涌出深深的感动,作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尽管如此,他也会像其他的植物一样生长。它的花虽然小,也不好看,但它还是要向牡丹那样开放。同样拥有脚下的一寸土地,同样拥有头上的一片蓝天。
我是个普通的学生,各方面都不突出,在学校里默默地存在着。每天上学到校放学回家重复着这样的日子。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学好,到了高中知识一下变得又多又难,所以学习起来很吃力,成绩自然越来越差,如何努力成绩都不理想,学习兴趣和信心越来越小。就像一句名言说得那样:第一粒纽扣没扣准,整件衣服的纽扣就无法扣好。
于是整天和伙伴疯玩,时间久了,也渐渐感到空虚,浑浑噩噩,很茫然,家人是期盼又无奈。终于有一天,偶然间看到小时候的画作,儿时在纸上沙沙作画的画面,依稀又浮现在眼前,看着那歪歪扭扭的动物画,我不禁笑了起来。
于是我走进了美术课堂。我拿出水粉,水粉笔,调色板,小桶等工具,画起我最钟爱的漫画和小动物们,一会儿就把不快乐的事情抛到了九宵云外,高中二年级作文《作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分享好文◆因为自己的底子薄,起初的时候画的一般了,但自己也是爱好画画,感觉也不比别人差在哪里,经过老师的点拨,自己的画大有进步。而且自己画画干净,不像别人总用橡皮擦啊擦的,反正自己画画很少用到橡皮,老师还总表扬自己。
在爹爹的生日那天,我兴趣来了想画张画,开始在纸上大胆发挥我的想象。爹爹属马,我就画匹带一对翅膀的马,在马蹄下面加了几朵云,马背上坐着一个小女孩,那就是我。我越看越觉得有趣,越看越完美,我喜滋滋地拿着我的作品去给我爹爹,爹爹看到后,笑得合不拢嘴,开心得不得了,夸我是个才女,我可高兴了!
一次,我和美术班的同学来到风景秀丽的八公山,这里是普通的豆子经过转化变成美味豆腐的地方。
我们聚在忘情谷溪水边,这里有一个世外桃源一般感觉的。我们就坐在那里,一个个拿着画架对着远处的美景细细描绘了起来:曲径小溪、古木参天、树生石中、奇花异草。有许多辛勤的蜜蜂和蝴蝶,她们在花中飞舞,好像一个个仙子跳着优美的舞蹈,好看极了。我仔细地观察着,认真地画着。
我终于画成功了,老师和同学夸我画的好,真是画的惟妙惟肖,我心里感到甜滋滋的。
当我感到有压力、心情烦躁、生气时,就坐下来画画。不一会当我画好后就会觉得情绪早已没那么浮躁和压抑了。并且在孤独时,画就像我的朋友一样,与我一起与心交流。
我认为生活中的乐趣是靠自己打造出来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果你成不了大树,那就努力地成为一棵茁壮的小草;如果你不能像牡丹一样盛开,那就让自己成为如米一样努力开放自己的苔花!
第四篇:特级教师陈金才《泊船瓜洲》教学实录整理
特级教师陈金才《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整理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846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整理 执教:特级教师陈金才
(课前,学校领导介绍陈老师。)课前谈话: 师:认识我吗?听了刚才的介绍,我想考考大家听话是否很认真。
2、学生回答:你是特级教师;你叫陈金才……
3、出示教师名片,阅读两分钟,学生补充发言
4、刚才同学们把听到的信息告诉我了,看到的信息也传递给我了,能不能透过这些信息发现些什么?
5、学生回答:你有电脑;特级教师上课很厉害;你很谦虚,名片中名字写得很大,校长、特级教师等字写得很小;很有才华,名字中有个“才”字;喜欢白色和蓝色。
6、教师总结:看名片,就是一种阅读。(板书:阅读)你们刚才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读懂了字面上的信息;
二、看出了背后的意思,字里的意思。(板书:字面、字里),我们读书,不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读懂字里的意思。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读课题
3、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4、这节课该怎么学?要完成哪些任务?
5、学生回答:理解意思;理解诗人感情(师:也算理解);读好(师:而且这个读要放在理解前面):把诗句意思联起来想(师:这是理解方法);读懂;会用。(板书:读好、理解)
二、读好
1、自由读两遍,注意带点的字
2、个人读(师:他一个字都没读错,每个字都很响亮)
3、个人读(师:你是不是全班读得最好的?啊,还有更好的)
4、齐读(师:象他这样,读得很有韵味)
5、快速背下来。(一分钟)
6、学生背诵(师:谁的手举得高,谁更自信)
7、总结:刚才我们完成的是第一个任务“读”,同学们不但会读,还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
三、理解
1、教师示范解释:泊船瓜舟
2、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划下不懂词语。
3、学生提出问题
① 一水间(提示:“间”是什么?“水”是什么?)② 春风为什么又绿江南岸?
③ “照我还”是什么意思?(提示:照?什么照?还?还哪里?)
4、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意思。
5、现在还有什么疑问?
6、慢慢读一遍,读完之后,请你告诉我,你还知道了什么?
7、再读一遍,知道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回答:
① 思乡的感情。(从哪里知道?)
② 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解决“水”的疑惑)
③ 瓜洲跟南京的紫金山只隔着几座山。(是瓜洲还是京口呢?)④ 知道江南现在是春天。⑤ 知道诗人很久没回家了,从“又”字看出,又过了几个春天了。
⑥ 作者离家乡很远。(“远还是不远,赞成远的举手。”举手寥寥无几。教师画示意图说明。)
⑦ 我奇怪,作者离家乡不远啊,为什么不回去呢?还那么思念?(这位同学很会学习,我们应该向他那样,读的过程中要读出问题。)8、深入分析
①读第一句,这两句话就写了一个意思,是什么?(板书:近)
②读三四句,这两句又写出另一个意思。(引导:不是一般思念,是急切思念。)(板书:急)
③连起来读,读出什么?有问题吗?(引导:这么近,又这么急切回去……)④学生质疑:不是很近吗?为什么那么急着回去? 9、课外拓展,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① 快速阅读
② 提问:离家多久了?(刚从家出来。)
③ 去做官为什么还想着回家呢?(上次做官,很多人反对他,这次肯定又有人反对他,所以此次离家充满了忧虑。)
④ 王安石遥望家乡,对着天上的明月说:春风啊,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大地,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其实他内心是在说——怎么回来?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⑤ 师总结:这种改革家的路子是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忧虑。⑥ 再读这首诗,应该怎么读?(学生再读,语气自然下沉)⑦ 师范读。
四、总结
读好没有?理解没有?感情理解没有?这都是你们自己完成的,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水平真高。
总评:在这节课上,老师着力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很多方面都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如学习目标的制定: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读好、理解”的目标;在“读好”环节,安排了十分钟初读、背诵,然后又有分句读、读出问题、拓展材料读,读出忧患,读出伤情;在“理解”环节,老师没做任何一句解释,先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读,让学生说读完后知道了什么?在老师到位的点拨中,学生基本理解了诗的内容。
其次,教师对教材挖掘深刻、独到。《泊船瓜洲》一般的理解是,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但教者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得出不一样的见解——表现作者离乡的忧患心情。并通过拓展训练,让学生很好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新型玻璃》课堂教学实录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第五篇:中考作文素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中考作文素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朝诗人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翻译:春风阳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样萌动。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清朝诗人袁枚有一首诗题为《苔》,诗中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很喜欢这首诗,尤其是后两句,让多少后来者拍案叫绝!
诗人以比喻和拟人的方法,赋予苔藓以新的意义。苔藓,这种很不起眼的小小植物,寄生于阴暗潮湿的地方,但它并不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利而怨声怨气,也不因身处环境的恶劣而丧失努力的勇气,更没有因为别人的优越条件而产生羡慕嫉妒恨。它能正视自己的本能,从而确定自己的生活意向。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境界,很有眼光,也很有心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说得何等的妙啊!如米小的苔花,默默地开着,并不引人注目,更无人为它喝彩,但它从不自甘暴弃,从不妄自菲薄,相反,却要像牡丹那样,执著地开放,认真地开放,努力地开放。并立志要像牡丹那样,开得更阳光一些,更芬芳一些,更灿烂一些,愿把自己的美丽自己的芳香自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个世界。爱在它的努力,它的勇气,它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是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无名花不会因为别人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初艳的花蕊;蒲公英也不会因为历程的艰险,就不离开那安全的母体,去走进飘萍的流浪。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牡丹有牡丹的热闹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怎样,但仍要如这花儿一样,尽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却也要象牡丹那样,开的阳光灿烂,开的芳香怡人!花朵虽香,凝聚的是众人的汗水,我不敢独享,更不敢窃自欣喜,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 ……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沉寂了300年的诗句因何一夜爆红?
这首20字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孩子们最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我觉得这群山里面的孩子身边所拥有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可是他们却有着最纯真的爱。”梁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梁俊老师给了孩子们希望的种子,于是,种子种在每一个孩子心里,在他们的生命中开了花。
说是乡村教师梁俊选择了《苔》,不如说是袁枚的《苔》选择了梁俊。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的妻子,多可爱的小小苔花啊,可爱就可来到贵州省石门坎。2年的乡村教书时光,对他们而言是快乐的,因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遇见梁老师则是一种幸运。
梁俊骨子里的文人风骨让他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于是,他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一首一首把它们记录下来。“我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些事情。‘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们也一样,找到生命的价值,等待绽放出来的时刻。我觉得这个比我们的外表重要。”“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不能教他们一辈子,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能够唱出这首诗”梁俊老师怀揣着这一信念,为大山中的孩子们谱写了一本最棒的教材。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所说,因为有了梁俊老师,这些孩子们才能如牡丹一般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也深受触动,“平凡而卓越,才是教育的根本,而艺术也要做到平凡而卓越,这才是艺术的根本方向。”听到梁俊的故事,《经典咏流传》鉴赏团成员曾宝仪为之动容“花开得不大,但光彩一点都不比牡丹弱,梁老师能选中这首诗给孩子们唱是用心、用情的。”
除了《苔》,梁老师在2年的支教生涯中,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在大山里回响,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唱着诗歌的梁老师和孩子们,其实并没有音乐基础,却唱出最动人的旋律,让专业歌手庾澄庆热泪盈眶,让亿万中国人成为知音。
曲虽扬,声不息,《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在短短数分钟内,让这首《苔》的传播度超过300年总和。乘着音乐的翅膀,它还将流传到更宽广更久远的地方,再次照亮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它会让更多人看到,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的“梁老师”,也有很多很多大山里的孩子们,像歌里唱的那样,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为什么只有二十个字的一首小诗,却听得让我们热泪盈眶,久久难忘,因为它不光是写给梁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它也是写给你我,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生活情趣的人,他在园中遍植花草,偶然发现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藓,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生长在太阳也照不到的地方,但也能凭自身的力量开花结果,由此成就经典之作。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梁老师点赞!为孩子们点赞!
《苔》这首诗入选,是因为梁老师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因为我也是一样的,从山里出来的,也不是最帅的那一个,也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就像潮湿的角落那些苔,人们看不见”,“但是它们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我要告诉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评委和听众泪流满面,朋友圈一再转发,不仅因为这歌声浑然天成、质朴无华,是脂粉气、铜臭气和虚情假意的歌坛的一股清流,更在于,它继承、弘扬和放大了中华民族的固有精神。
《苔》这首诗,传递着“普通人也要做好自己”这样一种精神。向阳花木早逢春,而苔,却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自生自灭,自得其乐。一个“恰”字,言尽其无人态。它可以像牡丹一般开放,但是否像牡丹那样被人赏识,它从未在乎。
社会,需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只有每个人,每个岗位都这样把自己做到最好,才能铸就“工匠精神”。这“工匠”,不是大师;它是苔,不是牡丹。做人做事向苔学习,不是让大家做木头,做愚民。鼓励人胸怀大志,与勉励人做好小事,精神是一致的。大丈夫能屈能伸,难得是能屈。鼓励拥有能屈的本领、能屈的姿态,但不主张麻痹卑微者的精神,让人立志做小人物,安于现状。苔花虽小,神比牡丹。无论苔花还是牡丹,他们都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只有苔花也能怡然自得开放,才能成就百花齐放的局面。此如曼德拉所说,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