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才:以“表达目的”为轴心,构建写作教学内容体系

时间:2019-05-15 00:5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兴才:以“表达目的”为轴心,构建写作教学内容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兴才:以“表达目的”为轴心,构建写作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篇:陈兴才:以“表达目的”为轴心,构建写作教学内容体系

陈兴才:以“表达目的”为轴心,构建写作教学内容体系

摘要:表达目的是写作活动的原点,表达目的真实则对应着真实的写作,反之则是假写作。中学写作教学的痼疾与表达目的不受重视有密切关系。表达目的直接带来文体分化,其达成程度也构成了作文评价的基础。基于表达目的,维合文体、技法、生活领域,构建写作教学内容体系,有着强大的合理性。关键词:表达目的文体

作文评价

生活与成长人文母题

地球仪 如果以表达目的作为构建写作教学内容的基础,它涉及到以下几个重要认识:

一、什么是表达目的?它在写作中有怎样的突出地位?表达目的,本来就是写作目的(但这个词还有附着于写作活动上的外在功利目的,如为考试,这里把它排除),因为写作就是表达。写作是整理和表达“思想”、“情绪”的过程,写作教学既是为了让学生“有思想”“有情绪”,也是教学生“如何思想”“如何表达情绪”的过程。前者是教学的担当与责任,后者是教学的入口与途径。笔者曾戏言,世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真正的写作,有表达目的,有观念或情感诉求。另一种是中国式考试化写作,这是“假写作”。为什么说它是“假写作”呢?因为“我”被屏蔽于场外,呈现出凌空虚蹈的道德布控、大而无当的价值蕴含、抽象虚无的哲学指示以及矫揉造作的情感造势,它纠合了八股、伪圣、小心、媚上、言不由衷、无用等所有坏毛病,是无脑式表达,除了为考试这个外附的功利目的之外,在内在表达功能上,它是无目的的。既然无目的,则不是由衷地表达,自然不会说自己话的——我们所批判的套路作文是代命题者立高言,其本质是写作者表达目的失位。写作需要在“表达目的”关照下进行,干预现实、反映生活、交流沟通等都是“表达目的”,即使只是个人情绪的流露,表面上与别人无关,但对于自己来说,也包含了宣泄、反省等隐性目的或称初衰。写作其实是离不开表达目的的,无表达目的则无写作。写作教学内容的设计自然离不开“表达目的”的观照。课程标准里有明确的表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但在应试的格局中的写作教学很难催生出真正的好文笔、好文章,并且众所诟病的学生文风的浮夸不实、套话连篇更是反映出其“育人”的功效很是糟糕。扭转无情无思无我的写作现状,有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让写作具备真实的写作冲动与表达目的。表达目的包括:我为什么要写,我是谁,写给谁看,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能实现自己的表达目的,等等。“表达目的”是写作的源动力——它指向为什么要写作;在它的观照下如何更好的表达——指向怎样写;随着学生的心智和情感的生长,表达目的又会随之多样化和深广化——指向写什么。由此看,表达目的,可能是构建写作教学内容序列,使写作教学体系化、整体化的重要线索。

二、表达目的有哪些?与文体是什么关系?近年来,写作命题得到极大关注,虽然在试卷上还保留着命题的说法,而在研究层面和教学层面,我们已经称为写作任务的设计。从“命题”到“写作任务设计”,显示的是教学观念的提升,更讲究明确的目标和过程指导。如得到较多认可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情境写作”,“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无论是“任务”、“情境”还是“交际”都显示和强调真实的表达目的。实际写作中,学生的表达目的和写作意图,具有多样性,如阐发观点、表达对具体事件的主张,表达某种情感、呈现诉求、传达心声、传播文化、展示生活、批评与颂扬……甚至连吐槽、发牢骚,都是。它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写作活动时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写作素养以及把握文体特征提出了要求。表达目的有哪些呢?英国的安东尼·海恩斯梳理出102种表达目的,如:为了道歉;为了控诉;为了应用某物;为了评价;为了安排;为了询问;为了感慨;为了禁止;为了敲诈;为了取消;为了庆祝;为了挑战;为了核实;为了声明;为了澄清;为了安慰;为了解释;为了沟通;为了抱怨;为了隐瞒;为了确认;为了提示某人;为了玩笑;为了评判;为了误导;为了使人为难;为了说服谁;为了安抚;为了表达极大的愤慨;为了责骂;为了反驳;为了详细叙述;为了威胁;为了交易;为了促使什么;为了警告什么……①他的分类非常细致,我们不必追求如此的极细化,但他的分类给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表达目的与文体是什么关系?文体正是由表达目的呈现。但现在的文体的划分却给了我们困扰:我们今天的写作,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的四分类借用的是表达方式,并不呈现具体的表达目的,或者说非常笼统;还有一种分类是按文学作品来分——小说、散文(中国的,国外无)、戏剧、诗歌,它依然与学生练习写作中应该贯穿的表达目的——为什么写、我是谁、写给谁、表达什么——不能直接相关。此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关注中国古代的成果。中国古代较早的对于写作目的的表述如“诗言志”、“不平则鸣”等理念,实际上指向了写作目的,也过于笼统。刘勰的《文心雕龙》反对浮靡,主张实用文风,这个“实用”可不是指“应用文”,体现的正是写作目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把文章划分为表、赞、盟、说、论、悼、铭、记等三十多种文体,其实可以给我们借鉴,这些文体都是基于“目的”的——虽然有的“目的”与当今学生相去太远。就学生的生活现实或成长需求来看,如“要求春游”、“反对补课”等等,就是非常明确的表达目的。现在设想有两种任务设计:一种设计是“写一篇关于春游的文章或心得”。另一种设计:

1、设想学校取消春游,你们得争取,写封信去打动校长。

2、校长同意春游了,为了打消校长的安全顾虑,制作一份春游实施方案,要求全班同学执行。

3、春游回来后,为了让校长和家长觉得让学生去春游是做了一件正确而欣慰的事,把春游中的情形作些描述。这两种设计,前一种不带表达目的,或者说不具有目的驱动性,相信很多学生不愿意写,或者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写,从选材到主旨到重点详略、安排都模糊。而后一种设计,目的驱动明显,写给谁,为什么要写,达到什么目的,都很清晰。任务1是为了说理,说服校长,属于说理文范畴;任务2是为了告知同学们执行事项及规则,属于说明文范畴;任务3是为了打动和感染校长、家长,表现自己有所得,很快乐,少不了叙事、描写,求生动,属于记叙或描写类作文范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由表达目的出发,涉及到“表达方式(叙还是议还是阐释)”、“主旨或观点(为什么写)”、“客体对象或材料(写什么)”、“重点、详略、技巧(怎样写)”,这几个元素又正好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文体特征。既然“表达目的”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元素,那么以它为轴心来构建写作教学的内容系统就有了极大的合理性。表达目的的划分可以有如安东尼·海恩斯疏理的一百多种,也可以不必那么细,设计几个大类,大类中各自重点设计数个小类,兼顾身份差别、对象不同等等,可以构成一个干枝分蘖的目的序列。当然这个目的序列不必刻板固定,它的多样性、个性化,提供了基于不同学情的丰富多彩的写作设计,并照应到“各种表达意图”所要具备的各种写作素养以及与之相应的文体特征。这个目的观照下的写作序列的构建,或许是多少年来无数老师和研究求之不得、斟酌不定的所谓作文教学内容系统的相对更为合理的图式。

三、表达目的与写作评价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无表达目的不写作;有表达目的,且实现得好,就是好的写作成果;虽有目的,但写作结果与这个目的没什么关系,那就不是好的写作成果。基于这个理解,我们可以为讨厌的应试腔作文号脉。这里可以重点关注两情情况:一是议论滔滔而不会分析。比如我们的学生写议论文,他有了一个观点——先不谈这个观点的价值,只看他的论证和说理——很多是凌空高蹈的人生哲学,他并不会分析,常用的是名言警句、事例、类比的堆砌,在他的意识中,以为这些就可以推出结论,而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分析和真正的说理。就如以下一文(片段):一个人只有专注于一个目标,才能在这个目标上取得成功。相信大家对麦当劳都不陌生吧,可谁又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呢!麦当劳在创业之初只是小店,当时有一个叫克罗克的年轻人和一个荷兰人从麦当劳兄弟手下买下了这个小店。克罗克是一个有点愚蠢的人,他只开麦当劳店,加工牛肉,养牛钱都由别人赚,而荷兰人却十分聪明,他不让任何人有赚钱的机会,麦当劳,牛肉加工厂,养牛场全在他一个人旗下。好多年后那个荷兰人,他除了200头牛以外一无所有,而此时克罗克早已将麦当劳店开遍世界了。这也许就是专注的力量吧!也只有专注的事情才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是因为他对科学研究的孜孜不倦,在勤奋,专注的专研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偶像歌手周杰伦……;岳飞之所以名垂千古,全然是凭他对“收拾旧河山,朝天阙”的专注。我们把这样的作文写法看作一个泥沼,大批学生陷进去出不来,以为在这些事例和名言和比喻中打滚就是在说理,其实如果我们反问克罗克的成功真的是因为只做一件事而荷兰人的不成功真的是因为做得太多吗?这类心灵鸡汤根本经不住推敲,否则你怎么理解苹果除了电脑外要开发手机和新的应用软件,怎么理解马云经历过各种创业形态的尝试才成功的,怎么理解专注于一物的百年老字号最后的倒闭?爱因斯坦的专注是怎么回事,作者知不知道他连文学哲学方面都是广泛涉猎而都有成就的?从议论文写作的特性来看,作者根本不是在说理和分析,事物与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无法得到证实。而我们如果还原一下它的写作目的实现情况——本是要证明专注的价值,结果他的那些滔滔议论,根本不能证明——读者听了,不相信,那就是“表达目的”滑坡了。如此,我们就可以形成这样一个作文评价标准:能实现表达目的就是成功的写作,反之则是坏作文。再换个角度说,如果我们学生在作文时,有着强烈的表达目的意识,他就应该会不断反省,我这样说有没有用,怎样说才有用,就不至于写出无用的话来。二是文采泛滥而不着边际。中国的传统写作就有文艺化和抒情性特征并遗传至今,这从古代诗歌散文写作可以看出。其实好多古代作品,如果站在固有的美和抒情的价值标准上,它们是优秀的,但如果以今天的公民素养和理性精神来说,它们又是原始的、虚弱的。便如《过秦论》那样的名篇,也只是依靠铺排和蓄势取胜,并不能真正提示秦亡与仁义不施之间的逻辑(它从商鞅变法就开始了集权和暴力统治,为何有几百年兴盛?而六国的灭亡难道也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古代传统遗留之外,还有今天的应试教育及其衡文观,在文采上过于重视,涉及到的高分作文标准“立意深刻”、“构思巧妙”、“生动传神”、“语言优美”几乎都是文学创作倾向的标准。如下面这个作文的片段: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那只西装革履的小兔子,一边飞奔一边看表,大喊着:“我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此举映射现代人之嘴脸。我们生活的赛制被统一规划为运动场上的赛跑一般盲目,路程被定死,只需关注时间的毫厘之差。然而,生如逆旅,重要的并非时间的一分一秒,而是生命的纵横广远。如同法国文学家左拉所说的俏皮话:“人生只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生而在世,最后尽归于圣经所言:“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只可惜飞驰出的熏心利欲,使我们聚焦于“时间”之上。凡是锱铢必较于时间,且以时间为标杆,成为王开岭先生笔下的“像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这样的表达是现在所谓高分乃至满分作文的典型样式。文中逻辑不通,立论片面,混乱不讲理。作者是把“生如逆旅,重要的并非时间的一分一秒,而是生命的纵横广远”作为主论点,貌似“明确”。然而它的意义却很不明,作者要表达的也许是“时间不重要,生命中不用那么急迫”,然而,就算这是可以成立的命题,那“生命的纵横广远”该如何诠释,究竟在表达什么?如果是从空间上说的,它能超出时间之外吗,或者,追求走得更远,与时间的珍惜是否矛盾?如果不矛盾,又怎么理解“并非时间的一分一秒,而是生命的纵横广远”,这是一个二元对立表达。作者的立论其实是悬在半空的,一追问可能就无立足之地。至于举出左拉的格言,如果如作者所说,生命质量在于空间的“纵横广远”,与例证的“微笑”、“叹息”和“爱”是什么关系?在逻辑上有何关联?然而这些致命弱点都因所谓文采而被忽视。文学性表达本非坏事,但我们的写作教学不是培养作家,更不能文采上向作家看齐,而思想上向傻瓜看齐。为什么说这种倾向很不好?还是回到表达目的上来——写文章是要说清事情的实质,把事物的联系剖开来,使读者的脑子清爽起来,而这样的文采泛滥却达不到这个目的,既然达不到,就是无效表达,就是无意义的。号脉之后,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识:表达目的可以照见写作结果的高下,换个角度说,它自然应该成为写作教学设计的牛鼻子。

四、如何以“表达目的”为轴心,建立地球仪式的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有研究者认为中学没有写作教学,虽激烈,却是有道理的。考察实际写作教学,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形:一是长期的以考代教,也就是说从初一或高一起始就是拿作文题(更多可能是类似于或直接就是中高考作文题)来给学生写作,当然会有批改、讲评、修改提升等,但其本质上,为什么写这个题目,重点要达成什么目标,是很少有具体规划的,基本上属于随兴而作。二是在“指导”中突出的是应试技巧、得分技巧以及作为“教学文体”的记叙文、议论文体式特征知识,把从课文选文、满分作文、竞赛获奖作文、杂志上的美文等“范文”的阅读中所得到的鉴赏性结论知识与技巧,臆想为写作技法,灌输给学生去摹仿,如“情节要有波澜”、“论据要有力”、“开好头、结好尾”。这两类现象的大面积和长期存在,决定了我们平常的写作教学要不就是不教,要不是只教效用可疑的技法和知识。很多人也试图努力,能建设一种相对完整的、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序列,却往往是难有令人满意的构建形态。针对此,笔者试图建立一个地球仪式的教学内容结构图式。参照地球仪的构成元素来表达:地轴——表达目的,纬线——文体类别,经线——写作技法知识,球面——生活与成长领域。为什么想出这样一个结构图式?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关于说明文写作指导有个思考:他认为我们教学生读和写的说明文,其实可分成三类,一是生活必需型,如《如何使用开关》,偏于实物或实践行为;一是生活需要型,如《统筹方法》,偏于抽象事物,它是需要的,但与前者相比,不是必需;三是有思想情感主旨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偏于文艺性表达,并有情感因素在内。笔者受到启发,发现这几种说明文,本质的差别是表达目的不同——为了实用的,为了获得实践知识的,为了呈现美和成就的,这几个不同表达目的,对写作结果又产生要求:或准确简明,或条理清楚,或生动有感染力,如何达到这样的结果呢,又有相应的写作技法。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表达目的作为轴心,已经把作为纬线的文体特征和作为经线的写作技法,组成了一个球体结构。现在还剩下一个球面,它将由生活与成长领域来填实,就像地球上布满水、山和平原又分为多个板块一样。所谓生活与成长领域其实就是相应于学生成长的人文母题而言的,与现行阅读教材的模块、单元的主题设置类似。如果说,写作技法的教学是解决“怎么写”,那这个生活与成长领域的球面,就是在观照“写什么”的问题。在笔者的“球面”构想中初步形成了“童年趣味”、“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校园生活”、“记忆与失忆”、“辩证与质疑”、“赞美与批判”、“我是谁”、“传统与现代”、“自由与容忍”、“雅与俗”、“独立思考”、“学会评价”、“道歉与反思”、“公民态度”、“契约精神”等近三十个“生活面”,还可以更多,也可以再整合精简。在这些生活内容的选择中,本着两个原则,一是“已然的”(即与中学生已经相关的生活面)要放进来,二是“应然的”(即因为现行学校教育特点可能会屏蔽掉不少近成年的孩子应该关注却没有关注的生活面)如“契约精神”、“辩证与质疑”等等。最终形成的是这样一个地球仪式内容结构: 球面很直观,由于标注有困难,再把具体内容用下表来呈现:表达目的(地轴——为什么写)文体(纬线——什么样子的)技法(经线——怎么写)生活与成长(地表——涉及什么内容)介绍自己、了解对方劝阻、解劝反对、支持表达快乐、愤怒、忧伤解释、沟通质疑、提醒表现美、丑赞扬、批判详细描述……书信、公告、通知、说明书诗歌、小说、戏剧通讯、回忆录、说理游记、科幻故事新闻特写、时事评论研究性学习报告小论文、调查报告……细节、冲突分析、论证虚构、想象结构、线索章法、修辞抒情、意境自批、润色……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记忆与失忆、辩证与质疑、赞美与批评、我是谁、传统与现代、自由与容忍、雅与俗、学会评价、道歉与反思、公民身份、契约精神……

第二篇:大学之道:构建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

[内容提要] 《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 修身 三纲领 八条目 治国平天下 《大学》在早期儒家典籍中可称得上是一篇结构严谨、体系完整的作品,尽管历代学者对《大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家认可的,那就是,历代学者都认定此书是儒家嫡传所著,是正宗的儒学作品,最能体现儒家的精神价值。《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在借鉴和吸收孔孟荀思想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建构了一套以“三刚八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这套道德修养体系对中国未来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一.三纲领:对道德主体实践的指导《大学》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总结,《大学》统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大学》一开始便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把“修身”作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具体说就是,《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儒家道德修养思想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而“修身”正是《大学》“三纲八目”说的核心。这两条思想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三纲领之一:明明德《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所谓“三纲领”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1] 很显然,后人认为这三点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可能是与朱熹对《大学》的重视与推崇相关联的,如果没有朱熹对《大学》的竭力推崇以及他在宋明理学上的权威性地位,“三纲领”学说就不会受到后人如此的重视。“三纲领”学说所要阐述的精神实质是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人学思想一脉相承的,“明明德”重在“明德”,而“德”的思想在周初时便出现了,周人“明德慎罚”、“敬德保民”的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儒学思想对“德”观念的认识,此时“德”是指先王圣哲的政治行为或高尚的个性品德。孔子和孟子也讲“德”,但“德”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政治意义上的特征逐渐弱化而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比重则逐步加强。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民,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敬,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2] 从朱熹对“明德”的解释来看,有两点是应该值得注意的:一是“明德”的内涵是人本来所具有的,是一种先验的理解万事万物的内在的心理状态;二是由于“明德”被个人气质或人的欲望所迷惑,这样一来,“明明德”便成为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努力来恢复本性的过程,个体后天的活动都是为了能找回自我、寻求本来善良的内在特性,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孟子先验的“性善论”的影子。在《大学章句》里还有一段有关于“明德”的解释。“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9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康诰、大甲、帝典分别是从周书、商书、虞书等上古先王圣哲的典籍中概括出来的,显示出《大学》对早期儒家思想继承性的一面。这一段文字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自明”,这是理解《大学》“明明德”的关键,实际上这也是朱熹所持的观点:人固有之善性被欲望所迷惑,所以要自己来解放自己,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自明”。“自明”就是说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积极的学习,最终达到恢复自我本性的目的,别人是无法代替你自己的,一切要靠你自己。做到“自明”的主导因素还是主体自身。这里强调了“德”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我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它由周初之“德”到孔子之“德”,再到《大学》之“明明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变历程。在这一漫长的转变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以政治-伦理为思想的主线贯穿其中。“三纲领”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表明了“明明德”的先验性,给试图接受儒学思想的人以正确而深刻的价值引导,甚至我们也可以说给群体或个体一个内心的道德规定,《大学》所要做的也是给人一种“明明德”的道德设定,要恢复人之本性,就要从儒学经典中、从儒家思想中去寻找,这就是《大学》的“明明德”所昭示于我们的基本思想倾向。[!--empirenews.page--]三纲领之二:新民“三纲领”中的“新民”之“新”,旧版本作“亲民”,“亲”字有两解:一释为“爱”,“亲民”即为“爱民”;另一解为“新”,程子认为“亲,当作新”,[3] 那么,《大学》中的“新民”究为何意?为什么能够列入“三纲领”中?《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做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4]《大学》在这里所表述的“新”代表的是一种“革新”的政治作为,也就是朱熹所说的“新者,革其旧之谓也。”[5] 朱熹在解释“作新民”时说:“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6] 鼓舞民众的志气,振奋民众的精神,称为“作新民”,在这里,《大学》所说的“作新民”是从政治角度来讲的,朱熹还说:“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7] 这是对“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的解释。如果说“明明德”所注重的是对个体主观精神状态的一种规定或启发,那么“在新民”则涉及个体道德完善之后如何运用到群体的外用之道。由个体之善扩充至天下万民,这正是孟子由“修心”、“养性”到“仁政”思路的总结,《大学》在这里以一种更精炼的表达来说明这个原则的重要性。自春秋以来,“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股思潮,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管子》中提出的“以人为本”,还是《孟子》中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都是对民众力量的一种肯定,都是呼唤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大学》充分借鉴吸收了早期儒家这一优秀的思想成果,把“新民”作为其“三纲领”之一,使之成为是否达到理想人格境界的评判准则和道德修养纲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有“新民”这一纲领性的规定,才有“八条目”中“治国、平天下”的出现,二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三纲领之三:止于至善《大学》的第三条纲领是“止于至善”。“止”在这里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遵循某种道德准则的含义。它始终应保持或致力于“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为。“至善”显然是指一种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而言,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最根本规律就体现为一种“至善”,实际上此处“至善”既有社会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含义,又有政治生活方面具体的行为规定,它所针对的对象既可以是一般道德个体或大多数“士”阶层,也可以是上层贵族或封建统治者,所以朱熹注解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8]“至善”的道德境界和准则当然是最高的,是“明明德”和“亲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归宿,也是对二者发展的目标要求,要求在实践中把“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新民”的外在事功这两方面的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所以朱熹又说:“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9]“尽天理”、“绝私欲”正是朱熹理、欲之辩的核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政治势力的干预[1][2][3]下一页[!--empirenews.page--] 以及对“人欲”的压制,人学的发展没有走上一条真正关心人、尊重人的道路,理论上的提倡与社会的现实具有极大的反差。《大学》所标榜的“至善”完全从政治统治的角度出发的,从思想上、行为上对封建知识分子进行全面控制。他们可以在“至善”道德的遮掩下,堂而皇之地要求社会各阶层人士服从于宗法统治的各种规范,谁要是脱离了“三纲领”的规定,就是“离经叛道”,这实在就是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两千年官方统治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通过对《大学》中“三纲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的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表明了道德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新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这种对主体修为实践活动的规定直接引发出“内”“外”两种相联系的具体修为方式,儒家同样以逻辑发展的合理结果提出了“八条目”的具体实践之道。二.八条目:个体道德修为的具体步骤 《大学》在提出了“大学之道”即“三纲领”说之后接着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一般来说,我们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修身的步骤:正心诚意和致知格物《大学》提出的“修身”途径主要是指“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正心诚意和致知格物。《大学》认为,修身的起点是致知格物,《大学》对致知格物没有作过多的解释,通过历代一些学者的注疏,我们可以看出,所谓 “格物”就是指“对自然外界进行研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格物”的逻辑结果是获得了对万事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而这正是“致知”的内在含义。而“致知”的来源首先是个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认知,所以《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致。”朱熹解释说:“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10] 刻苦地研究探讨事物的道理达到穷尽的地步,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是“致知”、“格物”所要达到的高度。朱熹在对“致知”、“格物”进行阐释时强调的是理想人格在“修己”时应时刻注重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习、研究,以丰富自身的知识,以便为“诚意”、“正心”做准备,从这一点上看,朱熹的观点是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规律的。没有对外界事物的研究考察就不可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外界的万事万物是人的认识的唯一源泉,只有通过主、客观的互动才能达到真正“修己”的目的。朱熹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他注意引导人们勇于探索、善于学习的兴趣,抓住人们为修身而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特点,促使人们对自身及外界事物进行必要的研究。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大学》与早期儒家思想一样,所提倡的“格物”、“致知”主要还是侧重于社会伦理道德方面,他们的致思取向主要是放在社会生活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而不是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对于自然界万物的探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目的还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这充分反映了儒家人学思想的政治性、伦理性特点。个体在“致知”上的“修己”功夫也多表现在仁、礼、智、信、孝悌等道德层面,服从于群体关系,其实并没有使个体得到发展和成熟,只是成为了心中的“圣经”不得随意摆脱而已。[!--empirenews.page--]“格物”、“致知”是修身的重要方式,它从社会伦理的层面丰富和限定了人们的认识范围。在修身的第一步完成之后,《大学》又逻辑地提出了“诚意”、“正心”的行为步骤。关于“正心”、“诚意”,《大学》做了详细的解释:“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8,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11] 在《大学》看来,恐惧、忧患等不良情绪深深影响着“心”发挥其正常的认识功能,因此,所谓“正心”就是摈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辩知事物的功能,一句话,就是要做到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儒家所强调的“正心”主要是指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各项行为规范,知识分子只有按儒家或正统社会所提倡的要求来做才是正当的,否则便是不正当的,这种引导人们克服私欲,削除不合理、不健康的欲望和情绪才能修身的提法表明道德主体主观努力的极端重要性,只有主观内心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修养的熏陶才能产生具体的行为动力。对于“诚意”,《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2]“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先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个体内心树立真正“修己”的诚意。“„„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3]“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独善其身,就是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在通过“格物”、“致知”的步骤后,个体已经认识到事物发展的高深道理,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应注重和施行的内容,如果自己下决心追求理想人格境界,就得在心里首先设定追求目标的美好愿望,在日常行为中自觉地以理想人格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这种完全个性化的行为是萌发于个体内心,然后表现在外在具体实践中的。这里最重要的是“慎独”,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4]“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朱熹对此解释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15] 这实际上是提倡一种道德自律,把修己作为自我主观意识较强的一种修养行为,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也不自欺欺人地借修为的幌子而专做给别人看,钓名沽誉,这些都是个体修为中的大忌。这一点完全体现了《大学》的理论特点,重视内心道德的严格自律,调节自我情感,坚持所选择的修养之道。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empirenews.page--]由“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体现的正是主体道德修养的层次,然后经由主体来加强这种内在的向最高道德境界的追求,最后落实到外在的治国平天下的层面,这种由内到外的递进式的修为之路是主体道德修养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由观念到行动的具体实践过程,很显然这里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实践体验。对于外在的具体实践之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是递进式的、渐进的过程,这一切都经由“修身”而引发。“修身”是指在心中保持一贯的良好作风,时刻注重把自我调适到社会伦理所要求的规范中来。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把主观的意志力强制性地移向了能否遵循宗法礼教的规定上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学》与孟子提倡的“内圣”之道的继承关系,内心道德体验的程度直接导致了“修身”效果的好坏,故而朱熹论曰:“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16] 心里要“上一页[1][2][3]下一页 常存”什么呢?常存的是通过“格物”、“致知”所得到的关于社会伦理方面的道德规范,这是“修身”的关键点。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修身”直接来自于道德主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把这四项内心的道德修为做好了,“修身”的目的也就可以达到了。修身的价值目标:治国平天下我们说,“修身”既是《大学》人学思想的根本目的,同时又是《大学》“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家到国乃至天下的实践之路是有先后顺序的。《大学》又提出了“齐家”之论:“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17] 人之感情易被一时之好恶、贵贱之情所蒙敝而不能以正当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对事物的片面性理解。这一段话旨在说明“齐家”与“修身”之间的关联。从现代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而人又是组成家庭的最基本元素,只有社会中每一个独立个体在自身的整体素质方面有了全面的提高,才能可能维系家庭的内部稳定,最终也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这一层面来讲,《大学》所谓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齐家”的重要作用要依“修身”的情况而定,“治国”必须以“齐家”为基础,为此《大学》又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其机如此。„„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18]“一家作风的好坏影响了一国的兴亡大事”这种论调充分说明了“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性,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国”具有同质同构的特点,“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因此,“家”、“国”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家”之不齐,“国”必将不治。实际上一人、一家的状况反映的是道德主体在日常事务中的所作所为,出发点的好坏当然会引起相关联的反映。若以良好的出发点去行事,引发的好的结果就可能多些;若以邪恶的心态去行事,那就必定引起坏的结果。《大学》强调“齐家”对“治国”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引发人们对“修身”、“齐家”的重视,以便更好地做到政治伦理化与伦理政治化的稳态结合和统一。那么,“齐家”如此重要,应该如何“齐家”呢?在这一问题上,《大学》提出了“齐家”的行为准则:“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19] 孝、悌、慈这些概念都是孔、孟、荀在他们的人学理论中反复提到的,孔子的“忠恕”之道以“孝悌”为中心;孟子的“仁义”学说也以“孝悌之道”为根基。至于说“慈”也是“人性善”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孝、悌、慈作为德育教化的手段在“齐家”和“治国”中都可以运用,用在“小家”之中可以取得家庭和睦、井然有序的效果,扩而充之,在治理国家中运用起来可以使君王的形象更加完美、统治更易进行。实际上,《大学》的这一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这种以内制外,以德教化的做法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治国之准则,这一思想的运用造成了中国社会结构中“国”“家”不分的特有的政治现象,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对于中国正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来说,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empirenews.page--]“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历代一些有作为的知识分子无不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宽大胸怀激励自我,追根溯源,这句至理名言正是从《大学》的“八条目”中引伸而来。《大学》有言:“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88之道也”。[20] 从《大学》的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上”指的是君王、统治者。这样看来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修为之路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作为一国之君主或一国之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在提高自身道德修 养的同时,还要对广大民众予以教诲,把“老老”、“长长”、“恤孤”作为“治国”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治国平天下”就有了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保障,“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也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大学》这段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与孟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之掌上”的思想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综上所述,《大学》一书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八条目”指示人们修为应该怎样做。“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尽管《大学》中使用的这些范畴都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但在具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实践中却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稳定社会、重塑道德人格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从当代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一书中所阐述的某些思想观点,仍有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必要,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来说,挖掘《大学》中有价值的思想内涵同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8380字)注释:[1]《大学》第一章[2][宋]朱熹:《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3][宋]朱熹:《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4]《大学》第二章[5][宋]朱熹:《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6][宋]朱熹:《大学章句》,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第三篇: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

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

摘要:证据是公诉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公诉工作具有主导诉前、庭审指控、保障合法权益的功能,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建立新型的诉辩关系,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进程,阐述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的重大意义,解剖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面临的现实困难,提出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增强检察机关在证据审查机制中的监督作用,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证据核心;刑事指控;公诉体系

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部署。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为契机,司法机关需完善和出台改革意见,健全重大疑难案件听取公诉机关的建议机制,落实以证据为核心的判决制度,充分发挥证据审前主导、诉讼过滤、庭审指控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保障律师执业权利,认真听取辩护律师意见,依法审查核实处理,使刑事案件的指控和审判程序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和说服力。

一、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的重大意义

(一)符合我国刑事诉讼目的和规律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1]。国家机器赋予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的权利,要求其坚持法律规定与法定程序,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是检察机关应坚守的底线。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模式以侦查为中心的流水线型,以案卷为中心,下级服从上级,辩护流于形式的辩护模式。这样的现状是完全违背刑事诉讼目的与诉讼规律的。以证据为核心和以审判为中心,就是要彻底解决有罪推定、刑讯逼供、控辩失衡、超期羁押、庭审虚置等现实问题。我国司法机关必须摒弃过去抓人定案、忽视证据的诉讼观念,依法推进诉讼制度改革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有利于保障公正司法,防范冤假错案的产生

过去的刑事诉讼实践,过分强调实体公正而忽视程序正当,司法机关为达到绩效考核标准不择手段,有的甚至不考虑现有证据能否达到刑事证明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条。而先入为主、有罪推定。以张氏叔侄案为例,被害人王东体内鉴定出的其他男子的DNA被认定为与本案事实并无关联,不予采信;证人袁连芳的证词成为认定叔侄俩强奸罪的主要证据。若司法机关坚持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证据为标准,深入实际调查,不偏信口供,用证据实物说话,张氏叔侄冤案就可以避免了。正是由于当时司法机关忽视程序公正性,先入为主,不理清案件证据,贸然进入起诉、审判程序,才制造了这一起性质恶劣的冤案。最高检提出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推行以客观性证据为主导的证据审查模式,有利于发挥审前程序的过滤功能。坚持起诉法定流程,将非法证据排除在法庭之外,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作其他处理,可降低案件风险,防止亡者归来和真凶现身等冤假错案的发生。

(三)有利于确保公诉质量和效率,促进公诉办案模式的转型发展 检察机关作为代表国家依法行使提起公诉权利的国家机关,公诉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反映着国家法律的公信力与司法权威[2]。长期以来,司法系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公安是做饭的,检察院是端饭的,法院是吃饭的。公检法机关彼此之间应相互配合,互相监督,维护司法的公正性。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首先,强化检察机关的证据裁判与人权保障意识,不断完善证据的审查机制,不仅要做书面审查,更要强调采取亲历性办案模式,从而防范侦查部门证据采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证据的真实客观,从源头上杜绝瑕疵证据和非法证据的侵蚀,保证案件质量。其次,公诉部门加强侦查介入、取证引导工作,检察机关严格把控案件在移送审查起诉前证据充分性与合法性,坚持以证据为核心,破除先入为主、先定后审的封闭式的传统观念,从偏重实体向实体与程序并重的司法公正观念转变;将证据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促进刑事指控工作由抓人破案向证据定案的转变。再次,强化检察机关当庭指控,从以审查起诉为重心的办案观向审查起诉与当庭指控并重的办案观转变。

[2]刘欣兵:《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初探》,《检察理论》,2011年第8期,第11页。

二、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面临的现实困难

(一)庭审虚置化与案件请示汇报上级现象严重

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最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3]。可以看出,该条文是对公诉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但没有规定案件的宣判时间。在司法实践中,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庭审中突发的疑难问题、复杂情况,往往出现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择日宣判的现象。有的法院甚至为避免被害人不断闹访以及改判影响本院的绩效考核,将案件汇报上级,二审法院做出决定意见,一审法院将二审法院的批复意见作为案件审理结果予以宣判。这种案件“择日宣判”现象,不仅违背了直接言词原则,而且使得法官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案件开庭审理成为走过场的形象工程。以证据为核心,不仅要求检察机关保证审查起诉的案件证据真实充分,也要求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核审证据的证明力,听取控辩双方的辩论和质证,根据确凿事实做出正确的裁判。

(二)司法人员缺乏法律职业认同感,证据采集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

证据采集,也称证据取得,是司法工作人员和诉讼参与人按照法律规定收集并掌握一切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事实和材料的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收集证据的手段。首先,在21世纪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严禁刑讯逼供虽被明确写入我国刑法,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各级司法机关办案人员通过刑讯逼供获得犯罪供述的情形。在一次调查“违法行为调查获取证据是否可以采用”这一问题时,昆明市公安局机关警察回答“是”的有9人,回答“否”的有62人,基层派出所民警回答“是”的有65人,仅有3人回答“否”。其次,在特殊的刑事案件中,陷阱取证问题运用不恰当。由犯意诱发型与机会提供型的侦查方式获取的证据能否具有证据能力还待商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02条。

唐晓宇:《打赢“证据仗”打通“法律关”》,《检察日报》,2015年第4期,第19页。榷。如果对特殊的侦查措施没有规范性原则与严格的法定程序,实施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将是无稽之谈。

(三)公诉办案模式亟需转变,面临诸多挑战

1、是对公诉人主观意识方面的挑战

公诉人以往自认为其庭审地位高于辩护人的观念被摒弃。公诉人将关于定罪和判刑的一切事实、证据在法庭上提出,并依此进行质询、辩论和申诉,通过庭审,以证据为核心呈现真实完整的案件真相。公诉人在法庭上有责任对被告人的嫌疑进行举证,出示相应证据,证据必须充分、准确和有效。被告人或辩护人在法庭上就证据内容提出质询和辩论,可出示对被告有利的证据,并且可对司法机关的办案程序提出质疑,祛除不合法证据,被告人是否有罪、该受刑罚与否,最终也完全由法官根据庭审情况作出判决。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建立书面审查与实际复核相结合的亲历性办案模式,推行以客观性证据为主导的证据审查模式,实行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制度,重视瑕疵证据补正和定罪量刑关键证据补强,巩固、完善证据体系。随着司法机关之间的合作办案力度的加强和体系的完善,对检察院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同时检察机关庭审提出问题、出示证据、发表辩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等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有能力提供更加权威合法合理的公诉证据,发挥庭审在查清案件、判定证据、保护人权、公平审判等方面的作用。以往的庭审仅仅是公诉人简单的出示证据,法庭根据证据进行裁决,形式比较简单和容易,然而随着刑事指控体系的不断完善,庭审不在以公诉人的证据为唯一审判标准,不再以公诉人的意志为裁决依据,而以各种客观性强的确凿证据为准绳,对公诉人的主观意识方面发起了极大的挑战。

2、是对公诉人质证能力方面的挑战

如何重点阐述、论证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和全案证据体现的完整性是公诉人需要重点应对的挑战。社会形势日益严峻,各种刑事案件频 发,侦查理念和办案模式陈旧,检察机关侦查人员的自主侦查意识比较淡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检察机关自主侦办的各类刑事案件的概率较低,大多数案件都是由群众报案或者举报才被纳入检察院的公诉之列,证据线索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侦别犯罪的能力有待提升,正是这种落后的侦查办案理念和传统的办案模式,导致了检察机关的公诉能力满足不了复杂案情的需要。在办案侦查中以群众举报为起点,不注意收集物证、书证等客观证据,沿用多年的由供到证的侦查办案模式,过度依赖言词证据,靠打擦边球或违规办案逼取涉案人员的口供来获取定案证据。这种陈旧的办案模式往往靠违规甚至违法的手段获取证据,同时由于过于依赖涉案人员的口供,一旦犯罪嫌疑人或者证人翻供,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证据链,在案件进入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证据的效力就大打折扣。在庭审中,公诉人主要职责在于出示定罪证据,发表量刑建议,针对被告人或辩护人的意见进行辩论,最终由法庭给出判决结论,因此公诉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情的走向,为了避免各种冤假错案的发生,公诉人要出示客观真实的证据,确保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然而由于公诉人自身思维观念和业务能力的缺陷,无法及时而准确的出示应有证据。

3、是对质证证据质的方面的挑战

公诉人要准确定位,明白侦查工作是查明事实,审查起诉主要任务是证明事实,是在侦查的基础上,核审查明的事实是否存在,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并且在法庭上依法履行证明事实的责任。从依赖庭前证据转变到依靠庭审证据。过去公诉人举证质证主要在庭前做好充分准备,法庭上只是走走程序,如今庭前证据尤其是言词证据,都要经过当庭质证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特别是辩护人更多地介入后,法庭上被告人翻供、证人翻证、专家证人或鉴定人意见发生变化的情况增多,公诉人如果仍然仅仅依赖庭前的证据,就可能应对不了庭上的证据变化,应对不了庭上的不利局势,公诉人要转向依靠庭审证据,提升对证据发生变化的预判能力,对庭审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以及与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的沟通能力等。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证据内容更加丰富,收集手段和途径更加便捷和迅速,要求庭审质证证据更加权威、全面和准确。

4、是对质证证据量的方面的挑战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的情况增多,证人、鉴定人出庭情况也将增多。因案多人少、任务繁重,公诉人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办案时限的严格遵守、法律文书工作文书的规范化程度等方面的细节问题重视不够,辩护人、司法机关对此的关注度不够。尤其是在庭审实质化变革后,对检察机关诉讼权利的行使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和标准,辩护人更加注重办案程序的合理合法化,更加慎重对待法律规范的细枝末节,需要进行多次论证。同时,社会各界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往往会不适应。健全侦查取证监督机制,保障对当事人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内容和方式的合法性,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侦查取证录音录像机制[5]。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如何有效引导侦查、审查证据、运用证据,如何充分进行交叉讯问、询问、辩论,充分发挥举证、质证、认证各环节的作用以及法庭辩论技巧等需要深思。准确界定需要排除的非法证据范围,规范调查和验证程序,坚持对案件的审核、监督,纠正案件存在的问题,确保法律权威性和强制性,定期进行专项监督,坚决打击违法和司法腐败行为,对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落实对职务犯罪案件第一审判决上下两级检察院同步审查机制,导致了质证证据数量上的井喷。

三、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全面贯彻落实证据裁判原则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实现从依赖口供向综合运用客观证据证明事实转变[6]。针对刑事办案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最关 [5][6]贺恒扬:《以审判为中心,以证据为核心构建新型侦诉审辩关系》,《检察日报》,2015年11期,第4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键的就是要强调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应完善司法机关的审查机制和当事人的参与机制,让非法取得的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都尽可能地被提前过滤,避免非法证据进入审判环节。检察机关应当建立书面审查和亲历性审查相结合的证据审查方式,防范侦查部门在证据采集和采信过程中出现问题,坚守严防冤假错案底线,坚持以合法证据为核心。

(二)坚持以证据为核心与以庭审为中心齐头并进

庭审是刑事诉讼的关键环节和主要形式,在法庭上应当对全部证据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实现庭审实质化,而不是法官通过庭下阅卷和听取承办人员的汇报形成内心确信。对于确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是否进行处罚以及如何处罚,必须完全依照法庭上对定罪证据、量刑证据的调查和研究。检察机关应当转变从依赖庭前证据转变到依靠庭审证据的观念,提升对证据发生变化的预判能力。通过法庭审判和检察监督倒逼规范侦查机关的规范取证。检察机关严格审查逮捕条件,客观中立,纠正侦查违法行为。同时强化检察机关出庭支持公诉,着力提升交叉讯问询问、科学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环节在庭审过程中的作用,平衡控辩双方的力量,通过激烈的辩论校验证据的可采性与证明力大小。

近年来,各种冤案错案频繁发生,无论是浙江的张氏叔侄案、河南的赵作海案,都严重的破环了我国司法的公正性和正义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云南省的学生孙万刚被控奸杀女友冤案时刻令人警醒。1996年,孙万刚因涉嫌杀害女友,被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由于对判决结果不服,孙万刚家人不断申诉上访。经过近7年的不断申诉,于2003年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列入四大督办案件之一,并责成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重新审理,省高院经过审判,认为原判证据不足,宣布孙万刚无罪释放,并依据《国家赔偿法》对孙万刚进行了国家赔偿,冤情得以昭雪。这一案情是贯彻和落实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的集中体现。

(三)完善证据审查模式,加强证据收集与审查判断工作

1、合规侦查取证,确保证据的可靠性

证据刑事诉讼案的基础和关键,贯穿于刑事诉讼活动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的各个环节,必须以真实可靠的证据为支撑[7]。被告人有罪与否,如何处罚,都得依靠证据说话,以证据为依据和判决标准,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负责对公诉人或被告方提供的各种证据加以分析研究、审查复核、辨别真伪,以确保证据的真实可靠性,证据左右着整个案件的判决结论。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应当加强证据核心理念,转变证据审查模式,确保用以起诉案件的证据事实经得起法律的考验。首先对涉及定罪量刑的主要证据,一定要全面、细致地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以及客观性,避免让瑕疵证据成为污染源。其次,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要重实物证据和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发挥客观证据的主导作用。再次,检察工作审查证据应当转变证据审查模式,切实证据的审查活动中,既要重视证据的形式合法性,又要重视证据的实质合法性,及时补正和纠正瑕疵证据,坚决排除非法证据。我国对刑事证明标准的表述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只有满足该条件,证据形成完整的并且能够达到有罪的刑事指控的证明标准,才能得出案件事实的唯一性结论。只有对案件的主要事实的证明达到了唯一性,才能保证通过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与客观事实相吻合,不仅强调疑罪从无,还要树立疑证从无的观念。对于检察机关来说,对不能百分百拿得准的证据,应当坚决摒弃,尽最大努力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对案件的事实要遵循唯一性标准原则,证据的指向性和结论是唯一的,倘若证据的结论不唯一,那么相应的案件就不能定性判决,应作出证据不足、罪名不成立的判决,避免各种错案的发生。

2、加强审前过滤,防止带病进入审判

我国刑事诉讼的构造,是诉辩双方同等的对抗,法庭居于中间位置,犯罪指控需要经过侦查、公诉等程序,由检察院提出公诉,并在法庭上提供证据以支持公诉。因此,在庭审时,以公诉为中心,其他譬如侦查、审核等活 [7]车向前:《浅谈刑事诉讼证据的审查和适用》,《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7期,第9页。动都服务和服从于这一中心。我国的司法体系是独立的,公检法系统是分离的,不是一体化的,彼此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对犯罪进行指控时,应以公诉为中心,前期的侦查、取证等活动程序都将成为公诉的前期准备工作,服务于整体和大局。在庭审之前,公诉机关要积极介入,主动侦查收集证据,适时适度的介入案情,强化现场取证强度和力度,实现用证据定案的目标转变。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证据、提出公诉意见和检察建议,督查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确保各种在证据在移送审查起诉前的充分性、合理性和可靠性,充分发挥审前过滤功能。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侦查情况说明会、案情分析说明会等沟通协调机制,始终坚持法定的起诉标准,提升侦查办案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夯实案件证据支持基础,降低起诉失败的风险,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防止导致案件带病进入审判程序。与此同时,在收集证据和侦查活动中,要突出工作的专业性,防止越权、越位现象的出现,杜绝滥用权力危害和损害人民的合法权益,精准定位引导和监督的责任界限,不能与领导、指挥混为一谈。

3、认真把好“四关”,坚决排除非法证据

健全证据收集和审查模式,认真把好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适用法律关,坚决排除不合法的证据,对不合符起诉标准的案情在起诉就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依法合理适用不起诉或撤回起诉,避免一些案情因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程序不合规等原因带病进入审判程序,激发民事矛盾,防止将矛盾推向审判环节。利用开庭审理之前的时间,对于可以在庭外和解或解决的案件尽量在开庭之前在庭外解决,对那些不需要、不适合在法庭上解决的案件,应提前及时解决和处理,避免司法机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譬如对于被告人的思想状态、回避问题以及被告辩护人的意见等,这些补充性细节,法庭上只解决为案情相关的实质性问题。准确把握撤回起诉的条件和程序,完善不起诉的法定标准,公诉机关在法庭上要尊重法官的主体核心地位,尊重和接受法官做出的一切判决,除无法事后纠正外,对庭审中的违法行为 应当先记录在案,事后再按照相关程序依法处理,而不应当庭就案情的细节问题与法官对质,要尊重法官的权威性和庄严性。特别要做好证据的相关侦查和分析,详查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前对于不合法起诉条件和标准的案件,及时不起诉或者撤回,避免审判工作的无效化。

4、保障律师权利,健全律师意见机制

律师是公诉活动的重要参与人员,是保证证据真实可靠的重要辅助力量。要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力,实现公诉人和律师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健全一种全新的和谐的诉辩关系,避免针尖对麦芒。公诉人员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司法理念,充分认识到律师在法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律师在保证证据可靠性和真实性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认识到公诉人与律师之间不仅仅是诉辩关系,而是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权共同的价值目标。健全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机制,明确规定律师的职业权利,充分保障和尊重律师的取证、听证、收集证据等方面的权利,在案件提起诉讼之前,要充分认真听取辩护律师对案件的分析和建议,并对律师提出的可行性意见,在案件报告中详细说明,及时采纳和吸收,促使案件更为公正客观的处理。对比各自收集的证据的契合度,调动律师在收集证据方面的积极性,提升公诉案件的庭审质量,保障证据的可靠性,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完善案件案情诉辩协商机制制度、庭前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律师的交流和沟通,协同办案,全面营造新型的诉辩关系,相互合作,尊重彼此,良性互动,在庭审对抗而不对立、交锋而不交恶,共同为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而努力。

(四)着力培养司法人才队伍

坚持严字当头,建设过硬检察队伍。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代表着国家司法的权威,决定着整个司法活动的公正性。从侦查、起诉到审判,各个部门都应该加强对其成员法律素养的培训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践行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培育检察职业精神。加强分层分 类分岗培训,弘扬工匠精神,解决本领恐慌。推行青年检察人员导师制。加大对基层检察院帮扶力度。支持基层检察人才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检察人才培养,提高侦查人员的取证能力,规范取证手段,拒绝非法证据与瑕疵证据。与时俱进,提高取证与审查证据人员的实战能力与理论水平,不断优化司法队伍。深化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健全案件质量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违法行使职权行为纠正记录通报及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检察权运行,从严惩治司法腐败,坚决防止“灯下黑”。

四、结语

以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统揽,全面推进司法改革,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建立书面审查与调查复核相结合的亲历性办案模式,推行以客观性证据为主导的证据审查模式,实行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制度,落实证据裁判原则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坚持以证据为核心与以庭审为中心齐头并进,完善证据审查模式,加强证据收集与审查判断工作,着力培养司法人才队伍。以合规侦查取证、加强审前过滤、认真把好“四关”、健全律师意见机制为抓手,重视瑕疵证据补正和定罪量刑关键证据补强,巩固、完善证据体系。以实现全面建成法治社会、司法公平正义为导向,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对深化司法改革、促进审判执行工作开展的有力推动作用,切实加强对司法权的监督,完善司法权运行机制,全力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倾力打造文明秩序性、繁荣稳定性的法治社会,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

[1]齐鑫卉.以证据为核心的形式指控体系之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36-41.[2]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51.[3]陈光中.刑事证据制度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之探讨[J].中国法学,2010(6):8-13.[4]沈德咏.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J].中国法学,2015(3):5-19.[5]柏利民.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模式对公诉工作的影响.人民检察,2015(11):23-26.

[6]龙宗智.理性对待检察改革.人民检察,2012(5):42-48.[7]王守安.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带来深刻影响.检察日报,2014(11):6-7

第四篇:以诚实守信为核心构建管理道德体系.

以诚实守信为核心构建管理道德体系

摘要:企业管理道德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持有的伦理准则!企业要适应市场化!必须突破单纯地从功利的角度衡量和考虑道德建设的错误倾向!着力以诚实守信为核心!构建适应市场化的企业管理道德体系!把道德从说教变成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的思想与准则!实现企业管理的道德化!把企业管理道德优势转化为企业的道德竞争力。

关键词:诚实守信

管理道德体系

提炼整合企业管理道德观念!构建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企业管理道德体系

当前,市场经济对企业诚信的急迫要求和它所调节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道德不能是单一的观念和要求,而应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由一组道德理念和与之相应的道德规范组成的道德体系,并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

1、以诚信为核心,整合提炼企业管理道德理念。

一般来说‘中国企业的传统道德观念不外乎由下述10个方面内容构成、即忠诚,无私,勤劳,节俭,团结,廉洁,自强,礼貌,遵纪,守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诚实守信已经从一种美德变成了必需、因此,企业要以诚信为核心,对企业原有道德观念进行整合,同时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将诚信有机纳入,重新提炼管理道德理念,如企业的义利观、价值观、诚信观、党争观、奉献观、创业观、职业道德观等,从而形成一系列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管理道德理念。

2、突出行业特点,制定企业管理道德规范。

在整合提炼道德理念的基础上,要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道德规范、因为企业管理道德所调节的主要关系无不与职业岗位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所以规范的制定除了要符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符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以外,最重要的是要突出本行业的职业道德特点,充分反映所在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本着诚信的原则,进行设计企业员工最需要的道德规范。

在综合把握行业特点的基础上,企业管理道德规范的设计,一般可按下述方法和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企业的行业性质,事业范围,了解本行为组织或其他企业制定的有关职业道德要求,这是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道德体系的必要前提)第二步,考察企业的每一类具体工作岗位,分析其工作性质及职责要求,以诚信为基本要求分别提出各类岗位最主要的道德规范要求)第三步,汇总这些岗位的道德规范,选择出现频度最高和具有共性的规范作为初步方菜)第四步,根据整合后的管理道德理念,检查初步方菜与企业理念、制度是否符合,不符合的要改正)第五步,在管理层和员工代表中征求意见,看看是否最能反映企业发展对企业诚信建设和员工道德的要求‘并反复推敲后确定。

以实现管理道德的内在化为目标,小断优化管理道德的培育环境

企业管理道德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要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关键在于培育、为此,企业要以实现管理道德的内在化为终极目标,不断优化管理道德的培育环境,从而促进全体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管理道德,兄全以道德的理念来指导方方面面的工作,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1、要形成弘德的导向。要有效利用管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广泛进行传播,形成与管理道德相适应的典论、工作环境、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宣传管理道德理念)通过形成导向,把管理道德理念传导到每个生产经营岗位和员工,在企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标准,并通过员工的自身的价值判断,使管理道德内化为员工追求的一种文化自觉、2、要引导育德的实践。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是企业管理道德转化为员工自觉行为的关键)为此,首先要优化道德建设的情境,结合主题教育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使企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其次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着重运用六种方式,引导和激励员工自觉践行企业的管理道德)即:(1)链条式)就是建立纵横又错的、运转灵活的工作系统,保证管理道德培育横向、纵向到位)(2)灌输式、就是对员工进行多方式的管理道德的教育、(3)直感式、就是使员工直接感受管理道德的效果和作用、(4)调控式、就是把员工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调整到法律和企业管理道德的范围内,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5)融合式、就是把德育工作与本单位的中心工作融合起来、(6)熏陶式、就是让员工长期接触民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从而对其工作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

3、要做好励德的示范。道德榜样能够使抽象的道德原则、道德要求具体化,使员工知道如何去做,从而形成管理道德建设的连动性、我们常说“表扬一个人,带动一大片”,“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就是连动性的运用、所以,在培育管理道德过程中,要坚持培育和选树优秀先进典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从而促进整体管理道德水平的提升。

4、要建立遵德的约束。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一整套与管理道德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和保障工作机制,从而确保企业奉行的道德观、道德准则、道德规范都能在实践中得到遵循和落实、要把企业管理道德建设作为各级领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到日常工作议事日程上来,要把遵守企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励的重要指标,促使广大员工养成民好的职业习惯,保证企业管理道德执行到位,在动态中建设企业管理道德、同时,要采取健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决策程序的公开化、履行道德承诺、实施诚信经营奖惩办法等配套措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切实做到重视道德,推崇道德,践行道德,制约道德缺失行为的出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生存的空间。以管理道德全方位指导生产经营实践.小断提升企业的道德竞争力企业要加大措施‘采取多种方式‘把以诚信为核心的管理道德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企业一贯遵循的生产经营信条,并切实做到对内利用道德的约束力规范员工的百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对外树立民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以管理道德理顺生产经营链条,有效促进企业最优化管理。

一方面,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内部存在着各种联系,需要对贯穿组织各部门的活动共同实行最优化或协调、企业善于运用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理顺、改善内部联系,就可以理顺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最优化管理,进而降低总成本、比如改善设计人员与销售人员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避免设计出不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避免无谓的产品损失、另一方面,企业以计划、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及信息等基础领域为重点,[1] [2] 下一页

第五篇:供销社以大数据为引领构建为农服务新体系

播州区供销社以大数据为引领

构建为农服务新体系

2015年以来,围绕“大数据”战略行动,供销社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突破口,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着力打造“供销e家、贵农网”、农村淘宝等综合电商平台,推动供销社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通过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播州区供销社开创了“三位一体”+“供销云”精准扶贫的供销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造播州区本土农特产品,把藏在大山深处的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工艺品推出乡村,构建为农服务新体系。

一、黔货出山促农民致富

2017年,西坪镇茶元村村民李德志8年前返乡创业,成立遵义绿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领茶元村农户种植核桃。如今,培养了七年多的核桃树终于开花结果,但因缺乏劳动力和销售渠道,上好的核桃只能挂在树上,这愁坏了包括李德志在内的多户村民。得知这一情况,从8月初开始,播州区供销云电商公司与贵州电商云迅速组织专业团队前往当地帮助村民们网上卖核桃。经过前期筹备,截止到9月4日凌晨,当地的优质青皮核桃已经正式在网上亮相,上线当天销量突破5000斤。1小时销量便突破5000斤。“真没想到,我连村寨大门都没出,就把核桃卖出去了。”村民说,要不是自己亲身经历,他真不敢相信供销云和电商服务站能有这般的“威

力”。

供销云先后成功举办了山盆脆李节、龙坪提子节,与爱特购联合参与主办了遵义首届电商节,承办了播州区各乡镇O2O农特产品展销会。遵义还有很多像西坪镇青皮核桃这样的优质产品,但大多囿于交通、认知、快递物流等问题而不被消费者所知。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这些只知道低头做好产品的人打通各环节,帮助他们的好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今年,区供销社积极和平正乡、泮水镇对接,联系销售平正红李、泮水木耳等。如今,除了可以帮助农户代卖农特产品外,小到代缴话费、代订火车票,大到代购农资农具、大件家电的各种消费需求,供销社村级电商服务站、综合服务社都能满足。

二、构建为农服务新体系

在播州电商产业园,播州区电商服务运营中心格外显眼,这里建有创客中心、仓储分拣中心等。供销云通过整合本地名优农副土特产资源,运用F2C(厂家直达消费者)+O2O(线上线下)互动运营模式,整体包装销售播州名优农副土特产,总体运用播州区电子公共服务中心的现代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在现场,物流车来回不停,每天都有大量的农特产品被运送到这里,进行统一摄影、产品包装、网络上线,然后销售到世界各地。

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区供销社积极参与,协助区商务局等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搭建平台、孵化人才、打通渠道等。下一步,供销云将全力实施“遵义市放心农产品进市区

全产业链项目”,以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程为抓手,力争在3年时间内培育10个农特产品地方品牌,培训2000名电子商务中高级人才,建成全面覆盖播州城乡的农村电子商务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引领全区电子商务发展。

三、向纵深推进综合改革

从闭塞的集市交易到联络五湖四海的电商交易,从挑着担走上数十里山路到在家中坐等买家上门,供销社努力把藏在大山深处的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工艺品推出乡村、引入市场、带出贵州,为此开创了“三位一体”+“供销云”精准扶贫的供销发展新模式,供销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股金服务社三者深度融合,形成统一的综合发展体。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加工,供销社负责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社员股金服务社负责调剂和保证生产资金。三者有机结合,将农业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各个产业链串联起来,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立体式发展。

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社融合发展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9月,是以原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2016年8月10日到播州区现场调研农村“三变改革”指示精神为指引,以“大产业、大发展、大扶贫、大数据”为引领,以“三变”改革委统揽,以产销对接和资金互助为核心,以带动发展“三农”经济助脱贫攻坚而创办的全省第一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三社融合发展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

基地,蔬菜配送中心是合作社带动社员产业发展,以股份制运营的经济实体,农产品加工基地、蔬菜配送中心占地22余亩,建有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蔬菜分拣、清洗、待送、仓储车间、副食品库房3000多平方米,建设有冷冻、冷藏1188立方米、建有农产品加工车间3188平方米、生产线2组,办公用房588平方米。常年可储存生鲜蔬菜200吨、肉品100吨。农产品加工基地日处理鲜椒可达100吨,蔬菜配送中心建有独立的农残检测设备及系统,确保食品安全,配送车辆10多台,日课配送蔬菜、食材80000斤以上。

遵义市播州区供销社

二〇一八年八月二十三日

下载陈兴才:以“表达目的”为轴心,构建写作教学内容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兴才:以“表达目的”为轴心,构建写作教学内容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