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板书设计:
理 想
光明 星星 美好 幸 福
星星变奏曲
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案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朦胧诗《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朦胧诗萌芽于**的六十年代,发展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开始开花结果,蔚为大观,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一股诗潮。我读初中时,正是朦胧诗盛行的时候,那时我哥在上海大学读书,每到暑假回来时,都会带回一些书,其中就有朦胧诗集,诗选。我记得中午午休,我常会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朦胧诗。由于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尽管许多人对朦胧诗感到很陌生,觉得它隐晦难懂,但我却觉得它很亲切。这节课就让我引领大家走进朦胧诗。
首先,大家用心地默读这首诗,感受它的诗意诗情,然后出声地朗读两遍。
(生默读——出声朗读。)
师:刚才听大家朗读,感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好朗读的节奏,诗歌是很富有节奏感的。大家朗读的速度快了些,急促了些,试着把它读得舒缓些。听听录音的范读。
(生听录音。)
师:再来一遍,跟着轻声和读。
师:欣赏诗歌有没有什么方法呢?是有方法的,一般方法是从品味语言入手,进而感知意象,进入情境,从而理解思想感情。我们就按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品味语言,大家在读这首诗时,有没有感觉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很怪? 生:有一点。
师:感觉到了,说明你语感不错,很细心,找找看,看那些语句写得怪?
(生发现并发言。)
生1:“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怪。师:为什么觉得怪呢?
生1:星星在天上,静止的,怎么会在睡莲从中游动呢? 师:是啊,星星怎么能游动呢?想象一下诗中的情境。生1:因为星星倒映在水面。师:体会到了一点,还有没有?
生2:因为在水波的晃动下,星光一闪一闪的,像在游动。
师:嗯,体会得更真切,还有没有呢?(生沉默)我补充一点,大家看有没有道理。因为萤火虫的飞动和水面的星光交织在一起,在视觉上造成错觉,感觉星星在游动。(生首肯)接着找,找到了就按照“我觉得那句怪,因为什么,但细想又觉得不怪,因为什么。”的思路句式来自由发言,好不好?准备两分钟。
生:我觉得“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怪,因为“闪闪烁烁”是视觉感受,而声音是听觉,怎么能“闪闪烁烁”呢?但细想又觉得不怪,因为声音是从远方飘来的,听起来应该是断断续续的,感觉上就像光一闪一闪,一明一暗的。
师:说得好!诗人把视觉和听觉沟通在一起,这种修辞方法就是通感。“通”就是打通连通沟通,“感”就是感官感觉感受。所以通感就是打通不同感官的感觉和感受。接着发言。生:我觉得“蜜蜂在心头颤动”怪因为蜜蜂怎么能在心头颤动呢?但细想又觉得不怪,因为——(说不下去了)
师:我提示一下,这句诗让你联想到什么? 生:蜜蜂在花心采蜜。师:进一步往下联想到什么? 生:酿蜜。
师:嗯。联想到酿蜜,联想到甜。诗人把每天比作一首诗,又把每个字比作一颗星,最后又把它们比作“蜜蜂在心头颤动”用这些形象来表达一种美好生活,唤起读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联想。你能产生这种联想就可以了,这就是诗人要达到的目的。这几句是层进式的比喻,是一种博喻。比喻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修辞方法,它就像结婚,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经过比喻牵线搭桥的撮合,就统一在一个句子里,成了一家子,有的比喻还会生孩子呢。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领会,多运用,多创造。它会使你的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继续发言。生:我觉得“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怪,因为风不可能吹落星星,另外,用“瘦小”来形容星星也很怪。我想大概是因为星光很暗,所以觉得瘦小吧。
师:瘦小的星?难道还有肥胖的星,丰满的星。(笑)你的想法是对的,诗人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把它拟人化了,主观化了。星光暗淡,所以瘦小,风把它吹落,让我们想起一个成语——弱不禁风。
他这是在第二节里找了一句,注意,第二节里的星星和第一节的星星是不是一样的呢?比较一下。
生:不一样。第一节的星星是明亮的,第二节是暗淡的。师:还有呢?
生:第一节的星星是生动活泼的,第二节的星星是颤抖僵硬的。
师:还是冰雪覆盖着的寒冷的星星。他说“生动活泼”这个感觉真是太好了。——第一节里还描写了夜晚和春天,去感受一下那个夜晚和春天。先把它们读出来。
(生读诗。)师:夜晚是什么样的? 生:柔软的。师:诗人说它是柔软的。你能不能从他的描写里感受到更多?它还是—— 生:优美的。宁静的。温馨的。
师:我以前也写过一首写夜的诗,抄给大家看看。
《夜》山撑起夜/夜从山头披拂下来/长裙的下摆飘落在水面/河水把它流淌得很远、很远/一直漂泊到/布满星星和河卵石的天空。
春天又是什么样的春天呢?“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生:很明亮。很安静。很有生机。
师:感觉不错。加上后面的白丁香,就有了朦胧的美感。作者对他描写的夜晚、春天、每天的日子,是什么一样的感情呢?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向往、喜爱的感情。从“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可以看出来。师:在第二节“谁不愿意”则变成了什么?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变成了“谁愿意”。感情由向往变为否定。师:对什么的否定? 生:对黑暗寒冷现实的否定。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对一二节进行比较朗读。两节都可分四层,第一节的第一层和第二节的第一层对照着读,其他各层也一样。
(生分层比较朗读。)
师:通过对比阅读,我想大家肯定会有一些发现。
这首诗我就讲到这里,留些余味让大家自己去咀嚼,留些问题自己去探究和实践。自己的领悟和发现,更能让你感到阅读的快乐。
思考探究与实践:
1、诗题为什么叫《星星变奏曲》?
2、写一首诗。
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课堂小结】: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4、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 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5、理解“星星”的象征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明确: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分析: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6、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课堂小结】:
“星星”是光明的使者,诗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星星”是诗歌意象,暗含诗歌的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因此,欣赏诗歌要学会抓住诗题和诗眼。【本课总结】: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
第二篇:星星变奏曲 公开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诗。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诗歌,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审美特征。
2、理解本诗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怎样读诗
(板题)我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诗的举手。
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活!今天这节课,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读诗。今天早上布置了预习附录中的文章《怎样读诗》,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来说说怎样读诗?(见教材附录)
文中有一句话很重要:“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看下面这首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引自梁实秋)这首诗好不好?
请记住这句名言:枪中有子弹才能射倒敌人,文章有感情才能打动读者。谁说的?我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江河的处女作《星星变奏曲》。希望同学们能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昨天布置了预习,要求你们诵读全诗五遍,读得怎样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生齐读。)
这首诗到底要怎样读呢?我们来看看丁建华朗读的感受。(生看课后练习一)你从这段文字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如冷场,我可说:读完这段文字,我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丁建华居然是个女的。后简介丁,再说:当然这不是主要信息。那么主要信息是„„)
谁再来读读?(如没人)我来试试怎样? 但有两个条件,因为我也是鼓足了勇气、拉下了面子才敢读的。所以你们等下回答问题时也要把勇气鼓足了,鼓到不怕这止;第二,我读完后,请你们把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读一读,并说点感受。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你认为最好的句子。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诗人把我们的生活想象成诗,构成它的是星星,我觉得很美)老师:对,诗意的人生,谁都愿意人生的每一天都充满诗意。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很温柔的美丽的夜晚,很安静。)(“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
我觉得在火光中也能看到星星,是金黄色的。是在燃起的火光中看到了星星。即使天上没有星星给我们遥远的安慰,可是在火光中我们也能看到星星,得到温暖。)
三、小组探究,读懂诗歌的意蕴。
问题设计:
1、前面我们学了“怎样读诗”,现在我们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引导回顾“怎样读诗”中的第一点。)
①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请同学们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分类板书。)明确: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
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②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结合“怎样读诗”中的第二点讲解。)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营造出温馨、浪漫、自由的的氛围,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一种是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2、诗人透过这两种意境,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学生,注意诗的结构特点。
明确:“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这就说明: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那么,这首诗的主题也就是: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具体分析: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这表明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是1.富有诗意的世界;2.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3.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从而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这一节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并由正面表达对自由的企盼转而从反面加以表达。由“谁愿意”以下八行,写出现实的寒冷与苦难。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诗人一年又一年总在写着苦难的诗,夜晚被冻僵,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被风吹落。这些描写与第一节的氛围构成强烈的对照。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3、找到诗中有关“星星”的诗句,把握“星星”这一主要意象的内在含义。文中多次出现“星星”的意象,含义都不尽相同。有的是实指天空中的星星,有的是指没有光明时的希望,有的比喻光明和温暖,还有比喻艰难困苦之后微弱的自由与温暖,也有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总之,“星星”在诗歌中象征光明,象征着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如诗意、春天、温暖、希望、自由等。四:再读,说说你看不懂的地方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当我们没有温暖没有自由的时候,我们颤抖还是舒畅?颤抖,所以不是星星颤抖而是失意悲观的人在颤抖。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孤独寒冷的时候,划燃了火柴,火光中她看到了什么?喷香的烤鸭,奶奶的笑容,所以孤独中的她想办法找到了支撑她的那些星星点点的希望,也许在我们寻找光明的时候,我们肯定面临寂寞,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燃烧,比如丑小鸭面对同伴的嘲笑还是向往飞翔,比如灰姑娘白雪公主虽经魔法,但是终于等来了希望。
3:“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瘦小怎么形容星星呢?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5、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五、学以致用
朗读并赏析《错误》。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六、课堂总结:
我再来做个调查,喜欢读诗或以后想读诗的请举手。最后,让我借诗人邵燕祥的一段话作为总结,送给大家:“诗歌像春花,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为我们倾唱出了人们最细微的心声;诗歌像海水,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像火焰,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如果 谁还需要——
星星、诗、蜜蜂 苦难的诗、冰雪
谁不愿意—— 湖、萤火虫、睡莲 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 ——谁愿意 谁不喜欢—— 春天、鸟、白丁香
瘦小的星
温馨、浪漫、自由
寒冷、残酷
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第三篇: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星星变奏曲》教案
高新区火炬中学
魏涛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标准目标:
1.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2、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3、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仅供有能力学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和整体思路:
本课是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朦胧诗。属于略读课文,朦胧诗是诗歌中比较难懂的一种,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锻炼学生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能力,教学安排上准备采用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为辅助的原则进行教学,基本采用“导入——自读——小结所得——再读——再次总结——挖掘主题——诗歌欣赏(三读)——朦胧诗和江河知识导入——技能练习——拓展延伸——结课——作业”的思路进行教学。课前教师准备课件,课件突出“美景”欣赏。学生准备预习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走知道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告诉我们,星星点点的希望,可以染成一片光辉灿烂。是的,漆黑的夜里,众星拱月的美景曾给过我们许多的梦想和希望。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对
着浩瀚的星海发出各种感叹。你知道哪些?(李白的《夜宿山寺》、杜牧的《秋
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1、夜宿山寺
李白
3、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危楼高百尺,远远的街灯明了,手可摘星辰。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不敢高声语,天上的明星现了,恐惊天上人。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2、秋夕
杜牧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红烛秋光冷画屏,你看,那浅浅的天河,轻罗小扇扑流萤。定然是不甚宽广。
天阶夜色凉如水,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坐看牵牛织女星。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不过,无论是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还是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亦或是郭老的“天河街市”,他们看到星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想到了天上的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的一篇诗作,看看,今人面对浩瀚夜空,繁星闪烁,又想到了什么,和古人想的一样吗?(板书:题目)
二、首读:单人读。
试着读读诗歌,看你能读懂吗?
读不懂?很费解?一句也不懂?阅读的必备资料:背景,作者,可供参考的导读等(教师简单指导),参考书不能用。找到相关的资料——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再读:讨论读。把你们集合的信息总结起来,看看能不能碰出一点思想的火花。
提示:结构、句式、分节、修辞、词语、给你的感觉等 目标:初步读懂。教师之后范读。
总结:结构上的,句式上的,感觉上的。总结板书。
1、给你什么感觉?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3、这些词语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展示句式叠合的句子。第一节:感觉好,美(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第二节:感觉不好,丑恶的(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
作者通过这样的表达,想表达什么?(不明白?太模糊?作者的意思不明了?那老师昨天晚上冥思苦想,耗费了无数的脑细胞,把它改写了一下:
学习变奏曲
作者:魏涛
如果我们的梦想都会实现 如果我们既定的梦想都会实现
谁还需要学习,谁还会 谁还需要学习,谁还会
在寒冷的清晨早起 在教室里挥汗
追逐稀疏的晨星 寻找梦想的符号
谁愿意 谁不愿意
一天又一天 每天
总写歪斜的字 都是星期天
每一个都是辛苦的标志 每个小时都没有妈妈的唠叨
像石头压在心头 让我自由飞翔
谁愿意,自己把美梦惊醒 谁不愿意
不管有没有做完 在一个快乐的周末,晨风吹醒脑袋和双腿 快乐得像一只蜘蛛
谁不喜欢美好的未来,喜欢自由 电脑可以任我支配
梦想在未来实现 谁不喜欢清晨,鸟落满枝头
在我们父母老去,祖国需要的时候 梦想全都实现
挺身而出 自由在心中来来往往
去贡献自己用汗水换来的幸福 风筝自由飞翔
这首诗歌和大家的生活很切合了,你是否从中了解些什么呢?继续讨论。认真观察诗歌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举例,假设句式,表明现实没有,谁不愿意表达的是追求,谁愿意表达的是什么?)
四、再读:讨论读。
目标:找出诗歌的内涵,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提示:参考自己的生活经历。读完后,教师总结:
第一小节:肯定句式,肯定梦想中的美好
第二小节:否定句式,否定现实中的丑恶(也同样表达美好的追求)总结内涵: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
好了,明白了诗歌的内涵,让我们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欣赏一下名家朗诵。
五、重点问题:
找一下星星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他们都有什么含义?整体象征什么? 文中出现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个同第一个的含意;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揭示变奏曲的含义。
六、揭示朦胧诗和江河以及题目“变奏曲”的含义。(课件展示)
同学们,是的,这首诗没有出现任何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字眼,但是,这样在我们看来很模糊的写法却在我们读懂之后,作者对梦想的无限渴望,对现实的无奈痛苦却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作者用文学技巧、象征手法完美诠释了自己的追求。是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如此模糊的写法,正是这种诗歌的魅力所在。他让我们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之中,了解作者的思想,获得更深刻的体会。七、四读:结课。
回顾本诗,作者的追求仍然深深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是的,他用一个简单的句式,完成了梦想的企盼。让我们再次带着理解的眼光,却感受江河的内心吧!配乐朗诵(集体)那么,我们也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希望的星星永远闪烁在心头,并为了实现而努力只求,梦想就一定就实现。八:作业:
一、背诵全诗,仿写句式:“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二、仿写一首诗歌。(提示:可以用美丑相对的两个概念)
三、课后题。
(第一个作业给实现基本目标的同学,第二个作业给完成能力目标的同学,第三个作业全做)
附:板书:
第一节:美(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肯进句式。表达梦想的美好。直接企盼
第二节:丑(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否定句式。表达现实的丑恶。间接表达
总体:向往光明、自由、温暖!
教学反思:
第四篇:星星变奏曲教案
星星变奏曲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
1、江河:“朦胧诗”运动的主将。原名江友泽,北京人。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
2、《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
3、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于坚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
三、朗读课文
1、节奏划分、语气、语速等进行指导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齐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 对比 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
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五、局部品味探讨:
1、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提示:
(1)、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2)、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
晚上
湖
黑暗(残酷)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
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视觉的;
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
(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等词句的含义?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A、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六、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 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第五篇:星星变奏曲教案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 法。(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生初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凝望(ning)颤动(chan)萤火虫(ying)安慰(wei)闪烁(shuo)朦胧(menglong)疲倦(juan)冻僵(jiang)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明确: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总结: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第二节: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 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C、“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四、介绍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解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两节异同: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六、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 浪漫 ———————————————寒冷、残酷
(对比)附课后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