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星星变奏曲-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3.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4.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5.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6.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一首《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诗歌朗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谈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七: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星星变奏曲》。
二、新课讲授: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明确:“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在第二节中诗人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4.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
明确: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5.理解“星星”的象征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明确: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分析: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6.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三、课堂小结:
“星星”是光明的使者,诗人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星星”是诗歌意象,暗含诗歌的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因此,欣赏诗歌要学会抓住诗题和诗眼。
四、本课总结: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这正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一。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寂寞()颤动()覆盖()冻僵()2.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1)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
凝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弥足珍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在静谧的深夜遥望星空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朗读的角度看,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4.根据示例仿词。示例:闪闪烁烁 朦朦胧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让你配乐朗诵,你将用哪一首曲子?请说说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星星变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6.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你认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中的“涌出”改换成“冒出”或“跳出”,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话,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再摘抄一首江河的诗歌,并与同学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mò chàn fù jiāng
2.(1)聚精会神地看。(2)孤独,冷清。(3)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宝贵。(4)安静。
3.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4.完完整整、堂堂正正、高高兴兴等等
5.示例:钢琴曲《海边的星空》因为这首名曲委婉动听,透射出一种莫名的力量,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盼,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和联想,与本诗的意境相似。
二、6.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盼,也流露出淡淡的无奈之情。
7.既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温馨,月光的柔和与淡雅,更能把一个静夜中心灵的不平静表现得淋漓尽致(答案既能符合文意又能自圆其说即可)。
8.都有数目众多、纷繁复杂、变化多端、引人注目之感(大意正确即可)。9.不好。“涌出”一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星星”出现的多、快,而“冒出”和“跳出”就没有这种效果。(言之有理即可)
10.示例:如果我是一座高山/就让我矗立在祖国的最边缘/帮助战士们守卫着祖国的大门//如果我是一条小河/就让我流淌在母亲的心底里/帮助孩子们抚慰着母亲的心灵„„
11.示例:《回旋》你提着那盏易碎的灯/你把我的眼光拉弯/像水波在你脚下轻柔消失/提着那盏铜制的灯/你用手遮着你像影子样柔和/把我的眼光擦得微微发疼/提着那盏熟透了的杏子/你绿得透过了你的裙子/让我染红云彩作你的背影/慢慢收回坠着的夕阳/你提着那盏梨子那盏樱桃/你在我嘴里嚼着/我的眼光飘出香味像果子/你把我拉弯拱上夜空/你碎了我把你拾起来
第二篇:星星变奏曲教案
星星变奏曲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二、简介作者和朦胧诗
1、江河:“朦胧诗”运动的主将。原名江友泽,北京人。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
2、《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
3、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于坚等一批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
三、朗读课文
1、节奏划分、语气、语速等进行指导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齐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 对比 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
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五、局部品味探讨:
1、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提示:
(1)、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2)、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
晚上
湖
黑暗(残酷)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
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视觉的;
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
(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等词句的含义?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A、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六、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 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第三篇:星星变奏曲教案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 法。(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生初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凝望(ning)颤动(chan)萤火虫(ying)安慰(wei)闪烁(shuo)朦胧(menglong)疲倦(juan)冻僵(jiang)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明确: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总结: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第二节: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 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C、“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四、介绍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解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两节异同: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六、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 浪漫 ———————————————寒冷、残酷
(对比)附课后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第四篇:星星变奏曲 教案
星星变奏曲
教案
邢文军
一、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这首诗作者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用天上的幸福自由来反衬现实生活黑暗。从而表达了作者憧憬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描写也是星星的诗——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而这首诗中作者又借助星星来表达怎样的思想呢?
二、整体感知: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一):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三、局部品味探讨:
1、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2)、“谁不愿一,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提示:讨论板书: 晚上湖
黑暗(残酷)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A、视觉的; 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5)、分析:“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等词句的含义?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A、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四、布置作业:
(一)、阅读第一节诗完成:
1、字词略
2、这节诗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为三层,请具体概括每一层中作者所抒发的美好意象世界。A、B、C、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写句子:
如:春之生机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第五篇:星星变奏曲教案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高新区辛店一中 董慧芳
教学目标 :
1.了解朦胧诗特点及其背景。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难点: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探究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写作背景
师: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经说过“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今天就让我们暂时放下繁重的作业,走进艺术的殿堂,走进《星星变奏曲》,来享受一下诗意的生活。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星星变奏曲》。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懂这首诗了吗? 生:不太懂,又觉得有些懂。
生:感觉好像是写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师:那么这首诗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课前导语。生齐读。
师:从这段文字中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诗人希望生活像诗一样浪漫,心灵像鸟一样自由。生:诗人渴望美好的生活。
师:诗人为什么渴望美好的生活呢? 生:因为他经历过心灵的劫难。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看是否如大家所言。老师展示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师:从这些背景文字中,我们明白了诗人为什么渴望浪漫而自由的生活。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
生齐读全诗。
师:朗读了几遍,想必大家对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理解。现在请同学们按照我的提示语找出相应的诗句,并且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老师出示提示性语句: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
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 一个春天般温馨的世界:
生读“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师:这位同学读准了节奏,语调低沉轻柔,表达出了诗人对蜜蜂一样的甜蜜生活的向往。如果语速再稍微慢一点效果会更好。
生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 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来朗读吗?
生:这个夜晚是柔软的,所以要读得轻柔和缓慢。
生读“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师:读得舒缓轻柔,如果再带上微笑的表情,更能表现诗人对这个鸟语花香的世界的向往。
老师出示提示性语句:一种写满苦难的现实:
一个如冬夜般冰冷的现实: 一颗如火般炽热的心: 生读“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生读“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生读“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师:大家找的都非常正确。只是诗歌的最后几句应该读得再高亢一些,以为这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我来给同学们范读一下。
师范读“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师:同学们一起朗读这几句诗。生齐读。
师小结:在反复地朗读中我们就总体把握了诗歌内容。面对“两种黑暗的现实”,诗人依然保持着“一颗追求光明的心”,并且描绘出了“三个美好的世界。”
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我们不仅掌握了诗歌朗读的技巧,还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这首诗上下共两节,它们有什么异同吗?
生:第一节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柔美的、静谧的世界。第二节反映了苦难、寒冷的社会现实。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她关注到了刚才我出示的提示性语句。大家说她说的有没有道理?
生齐说:有
师:也就是说上下两节的情境不同。那它们还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点吗? 生:诗的第一节用了“如果„„谁还需要„„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句式,第二节用了“如果„„谁还需要„„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句式,它们的句式相同、结构相同,只是个别字有所变化。
师:还有异同点吗? 生:有。前后两节都出现了许多次“星星”。
师:说得好。诗人为什么多次提到“星星”呢?“星星”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生:象征着光明和美好幸福的生活。多次出现,说明诗人愿望的迫切。师:上下两节的主题意象相同,追求光明的主旨相同。
生:还有不同。上节侧重抒发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下一节侧重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憎恶。
师:这位同学对诗歌理解的比较透彻。也就是说,上下两节的感情色彩有所不同。
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句式基本相同,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情境、意味形成对比。这种情形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因此题为“星星变奏曲”。
三、品读诗歌,揣摩语言
师:《星星变奏曲》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又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其中滋味需要我们品味才能领会。现在请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向同学推荐,从意象、意境、情感或语言方面谈谈喜欢的理由。学生小组合作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老师示范赏析:
“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蜜蜂”的意象使人联想到春天,联想到甜蜜,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憧憬。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己喜欢的诗句。
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 我喜欢“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几句诗描绘的世界很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说具体一点。生回答不出。
师:从视觉上来说,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落满枝头的鸟,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师:从听觉和嗅觉上来说呢?
生:有断断续续的音乐声,有白丁香的芳香。
师:对呀!所以,这几句描绘出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营造了一个静谧朦胧的意境,令人心生向往。
师:所以赏析诗句,无论情感也好,意境也好,都可以先从意象方面来分析。
生:我喜欢 “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在那个寒冷黑暗的世界里,诗人是那么的孤独,那么的寂寞,但他依然执着地追求着光明。在那样一个暗无天日的时代,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写作背景来赏析,非常不错!
生:我喜欢“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之句中的“柔软”一词,诗人用触觉上的“柔软”来写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用词新奇生动。
师:眼光很敏锐!诗歌的语言往往打破常规,让人耳目一新。比如“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中的“闪闪烁烁”,本来是视觉上的忽明忽暗、若隐若现,用在诗中却写的是听觉上的时断时续、忽有忽无。这种写法叫做“通感”。
生:我喜欢“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找不到的地方”。这句诗表现出诗人献身的精神,如果没有星星来照亮黑夜,他愿意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大地。师小结:这首诗语言精炼而生动,联想、想象丰富,使诗歌含蓄委婉,意境优美。
四、仿写诗歌 表达期盼
师:这样美的诗歌大家想不想模仿一下?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页,看第三大题。
学生看题思考。
师:我先来给大家示范一句。昨晚我看了一条新闻,说是叙利亚的战争导致儿童们遭受严重的饥饿,瘦得皮包骨头。“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和平/谁还需要忍饥挨饿,谁还会/在战火中东躲西藏/寻找片刻的安宁。” 生进一步思考。
生:“如果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不再考试/谁还需要挑灯夜战,谁还会/在深夜里发奋苦读/寻找升学的希望。”
生:我接着他的来说。“谁不愿意在寒冷的冬天睡个懒觉/谁不愿意在双休日玩一玩电脑。”
师:他们两个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啊!我想这是大家共同的心声吧? 生齐说:是!
师:现在我用顾城的一首诗来结束这节课,并且送给奋战在中考战线上的同学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