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被删之后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5:3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文章被删之后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文章被删之后的思考》。

第一篇:鲁迅文章被删之后的思考

鲁迅文章被删之后的思考

有同行对中学课本里鲁迅的文章减少甚为快意,似乎这代表了时代的进步,语文的进步。我倒不反对大家快意,作为老师有快意的时候实属不易的。但是快意的原因是几篇课文的增减,实在没什么大的意义。

如果我们能说出为什么不需要了,为什么需要了倒是很让人高兴的,其实世界在变,抱住一样东西不放,确实影响人的进步。但是语文课本改革这些年到底有多大的进步呢?就在几篇文章上做文章,能做出什么大文章呢?问问学生有几个喜欢语文课本的,问问老师有几个认为课本有大作用的,这点调查都不做,闭着眼睛编书,注释的读音都不一致,参考书更是官话套话连篇。多少年都那个样子。如果不是硬性规定,放到市场上去,且看有几人肯掏腰包。

第二篇:热门点评:鲁迅文章被删 无妨鲁迅价值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热门点评:鲁迅文章被删 无妨鲁迅价值

鲁迅文章《风筝》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再一次引发了坊间激烈的讨论。许多人对我们的中小学教材渐趋表现出的犬儒化、浮浅化而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如果孩子们不知道鲁迅是谁,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可能就不会培养出来。甚至于有人有这样的担忧:因为鲁迅代表了我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气节,删除鲁迅很可能会让下一代国民失去铮铮民族魂。

然而,笔者认为,删除鲁迅,挡不住公众对鲁迅其人其文的阅读,无损于鲁迅的伟大。不可否认的是,鲁迅,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批判和革命精神的知识分子,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气节和风度。鲁迅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贡献,不可抹杀,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的那些经典文章,也不会消逝。站在这个层面讲,鲁迅存不存在于教材之中,只是一种存在形式。无关其他。

语文教材,只是教科书的一种。语文教育,当然要承担起培育公民精神、传授正确价值观的基本责任,但是,语文教材,从来都不应因为某个人的文章非常有意义而必须将其列入其中。没有一部法律和制度规定,语文教材中就必须保留鲁迅先生的文章。此外,语文首先是在传授汉语这种文字工具。在这个层面上讲,教孩子们学汉字和语句,是用鲁迅的文章还是用朱自清的文章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可能读不懂、不想学鲁迅的文章;而有些学生更愿意学一些优美的散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或许,比删除鲁迅文章更让人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更让人揪心的是,我们对于民族魂魄在教育体制中失去份量之后,对于类似内容的无处寻觅。但这种思维,仅仅是一个单线思维。近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一次演讲中说,“文学是根据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写作,写作时无党无派,保持客观中立。”莫言的意思是说,文学有时比关乎政治的东西更伟大,范围更广。

笔者并非赞同教材删除鲁迅的做法,而只是想说,删除鲁迅,无妨鲁迅的伟大,也无妨中小学生们对鲁迅本人及作品的兴趣。一名伟大的文学家、一篇篇伟大的文章,绝不会因为“是否存在于公民教育的教材”而受到影响。更不会存在丢了鲁迅,就等于丢了民族魂的莫名担忧。

课改专家:鲁迅文章太晦涩 初中生不如去看宫崎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1/3课文调整 删除鲁迅《风筝》

近日,新学期开学,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发现,新课本30篇课文中,9篇课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而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也消失不见了。有专家认为,鲁迅文章太深刻,不是初中生能感知的,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也有人认为,很多删除的文章可能是几代人的记忆,不让孩子学很可惜。关於鲁迅文章从语文教材大撤退的问题再次引发广泛争论。

鲁迅有些文章地位“尴尬”

新学期伊始,初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发现,新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删掉了鲁迅的《风筝》和郭沫若的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这一变化引发广泛讨论。多位资深初中语文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评价教材调整的效果,必须结合实际教学的效果进行,现在就表扬或批评为时尚早。也有老师坦承:“鲁迅的有些文章在初中教材里地位尴尬,就算老师花费大量时间精讲,学生也不能很好地理解。”

初一学生难懂《风筝》

对新教材的讨论焦点,在於删除鲁迅文章。七年级上学期新教材删除了鲁迅的文章《风筝》。

一位资深初中语文老师向记者坦言,鲁迅文章的思想性、文学性当然毋庸置疑,但选入教材还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观察到,鲁迅几篇选入初中课文的文章都出自《朝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花夕拾》,内容多是作者回忆自己少年和青年时期往事,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很近,学生就很喜欢、也能够较好地理解。但有些鲁迅的文章,比如《风筝》,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就不那麽好理解。”

现在已经读初二的男生阿健认为,这篇文章很难懂,而且学完以后也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是鲁迅的文章,他更喜欢初二下学期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学过之后,他为“覆盆子到底是种什麽植物”跟妈妈讨论过多次,也记得《社戏》中作者钓虾、烧豆子来吃的情节。

有老师更直言,有些内涵较深的鲁迅文章在教学中“地位尴尬”。“这样的文章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去理解,如果要读懂,还需要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就算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去讲,以学生的年龄、阅读量,还是很难理解。”

“好还是不好学了才知道”

很多网友反对删掉鲁迅的作品,认为这是一种“倒退”。甚至有人说,鲁迅的“淡出”是“教育的悲哀”。但也有家长和老师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家长何女士就表示:“不应该用成年阅读者、甚至文学爱好者的观点去评判初中教材。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最好的。”

她举例说,自己当年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时似懂非懂;直到上大学后专门找来鲁迅的文集看,才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她认为,将一些晦涩、难读的鲁迅作品或名家作品放到初中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无异于“揠苗助长”。“文章是好文章,但学生消化不了。”

人教社:删除鲁迅文章并非因其不合社会主旋律

近日有媒体爆料,今年5月出版的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风筝》也消失了,意味着人教版教材彻底没有了鲁迅作品。网友纷纷热议此事,有网友认为中小学生读鲁迅作品确实太难,也有人表示经典作品不应从语文课本中撤掉。

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解释称,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网上“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为标题的稿件为失实报道。

“鲁迅被删”纯属误读

针对网络上鲁迅文章彻底退出义务教育教材一说,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这一说法是很不准确的。本次教材的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据介绍,目前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里,依旧有鲁迅的6篇文章,所占比例仍是国内作家最多的。

面对网络上“鲁迅文章退出是因为‘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鲁迅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的批评之声,人教社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网络名人根据错误的解读进行连篇累牍的反驳是很不负责的。

按照现行做法,语文教科书每年再版都会做一些微调,每隔一个周期都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一来吸收新的文学成果,二来紧跟社会变化。“主要根据教学一线老师、学生的反馈,来做一些技术层面的调整。与其他因素无关。”

据悉,此次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也有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鲁迅未离开初一课本

记者调查发现,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初一)上册的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风筝》确实不见踪影,但鲁迅作品彻底离开初一语文教材的说法言过其实。人教社今年5月出版的《初中语文》,下册中依然保留着鲁迅经典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除人教版外的语文教材版本,也仍然保留有鲁迅的作品。

在人教版新版的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不止鲁迅的《风筝》被换掉,包括周国平的《人生寓言》、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静夜》两首诗歌等在内的9篇文章都被撤下,换上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贾平凹的《风雨》等文章。

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之前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中,鲁迅的作品多达9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孔乙己》。2008年后减少为7篇,去掉了《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雪》。2013年减少为6篇,去掉了《风筝》。

新教材需老师重新备课

对于所产生的影响,石景山区苹果园中学初一年级备课组长王志勇说:“被删除的文章大多是时间跨度较大的文章,取而代之的多数是距离现在时间点更近的文章。如果新教材在暑期发放可能让老师备课的时间更加充分。目前,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按照老教材完成了本学期的备课,直到开学前才知道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需重新备课。”记者了解到,由于刚刚开学,各个区县对老师新课本的培训还没有开始,开学后,各区县都会组织相应培训,针对教材变换的内容进行解说。

“鲁迅去留”各有说法

鲁迅作品再遭“撤下”,网友热议不断。有人认为鲁迅文章确实难懂,不适合孩子阅读,应该删去。《仙剑奇侠传》小说作者张凤翔就在微博上表示赞同:“初中时就觉得鲁迅的课文过于晦涩,那时对语文印象不好就因鲁迅课文。初中生最重要是体验文学之美,培养兴趣而不是讲批判、论沧桑。”

同时也有一些坚决反对鲁迅作品被删的声音。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通过微博说:“我坚决不赞成’删除教材中鲁迅作品和初中生阅读不宜过于深刻‘的观点。当下不少编教材的以一己之浅薄揣度鲁迅之深刻并殃及学生,是很恶俗的。当下问题是如何编出真正的语文教材和改革教学方法。”

着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之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我小学五年级时,没什么书好看,只有读鲁迅作品的单行本,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初中时达到痴迷程度。”他认为鲁迅作品非常有“文脉”,适合小孩子读,很多人只说鲁迅文章难懂,却不去反思读者本身的阅读趣味和境界,“我们那个时候就能读懂,现在的孩子就读不懂了?难道大家的阅读能力退化了吗?”

鲁迅文章遭删除是文学教育的回归

日前,中小学生逐步进入了正常的学习轨道,而在人教版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初一教材仅存的唯一一篇文章《风筝》也被删除,在其余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对此,很多人表示反对,认为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着“民族魂”。(9月4日《河南商报》)

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基本上都接触过鲁迅的文章,其文章旗帜鲜明,沉郁中带着幽默,诙谐中透着辛辣,更因其作品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鞭挞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不少人认为其代表着“民族魂”。

面对此次教科书改版中鲁迅作品遭遇删减的现实,很多人的情绪可谓是“出离愤怒”,难以接受,甚至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所以坚持认为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不能减少。对待这一群体的诉求,首先我们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欣慰的,因为其反应的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对教育对孩子教化作用的重视。

然而,给鲁迅作品赋予太多的意义及附加值其实是一种固化的思维。鲁迅的文章首先是文学作品,但因其所处时期的特殊性使得其所富有的含义远远超过了文学作品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其更体现的是一种政治教化,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其作品较为艰涩难懂,这也是语文教科书改版后删减鲁迅作品的重要原因,但是仅仅因此就判断说“民族魂”教育远离了孩子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未免是一种过度诠释。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时代精神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必须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加完善,其内涵也需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更何况对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分量所做的并不是剔除,而是删减,所以对鲁迅作品作用的过度阐释可谓是一种多余的担忧,毕竟其核心思想与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当中,并非遭遇删减就使得其影响力就此止步。

就拿文学教育本身来讲是纯粹而不含任何“杂质”的,其更应该在注重学生情感和心灵培育的基础上让其能够运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涤荡自己的心灵,最终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而非让其它的意义大于其本身的文学价值,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新版教科书中对鲁迅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文学教育纯粹性的一种的回归。

毋庸讳言,在中国的现代化向前推进的过程当中需要我们慢下来,并且去思考一些本源性的问题,国人身上一些传统文化的丢失也确实需要我们去反思,但是这些都不是拒绝语文教科书随着时代进步而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进的理由,更何况现实中很多人是受过鲁迅文学作品的影响的,而其部分行为所彰显出的一些传统文化精神的缺陷使这一群体所持有的观点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对语文教科书中鲁迅作品的删减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其更应该是文学教育更加纯粹性的一种回归,切不可赋予其太多的意义从而违背了文学教育的初衷。

鲁迅被删不宜过度解读

鲁迅的文章《风筝》,消失于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专家的一些话成了批判的靶子,比如“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孩子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

专家的话有问题,给人的感觉是,鲁迅不如宫崎骏,这是哪跟哪啊。鲁迅和宫崎骏根本没有可比性。不过,如果改成这个说法,或能行得通:初中时代,适当接触鲁迅即可,富余出来的时间,可以去接触一些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谈到初中时代读鲁迅,许多网友都表示难以理解,围绕鲁迅文章所展开的阅读,也浑浑噩噩。鲁迅文章的晦涩与深奥,成为不少中学生喜爱鲁迅的一大阻碍。

批评教材删掉鲁迅文章的人,觉得这是不重视鲁迅文章的批判价值和独立思考能力,觉得孩子们不读鲁迅,就会变得轻飘和浮躁了。这种担心是可贵的,任何时代的孩子,都需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但这种能力和精神的养成,不能单单依靠鲁迅,而是需要系统的思维教育。

据人教社的最新声明称,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七至九年级中,鲁迅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册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所以,对于《风筝》被删,不宜作过度解读,在教材中的鲁迅,仍然是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用并没有被否定。

而且,单就《风筝》这篇文章而言,更多是在回忆鲁迅与他的“小兄弟”放风筝时的情景,整篇文章只在最后一段,有着对灰暗时代的批判含义,此前全部段落,都是散文式的记述,它不算是鲁迅文章中的精品,被删掉固然遗憾,但替换上来的文章,单就文学性而言,不弱于鲁迅。

教科书对于孩子而言,有着重要的引导价值,教科书里收录什么样的文章,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会被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所以,鲁迅文章被删引起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知道,现在孩子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远远不止教科书这一个渠道,丰富的课外读物选择,以及互联网技术导致的信息全覆盖,让他们拥有了更广阔的求知空间。

我觉得,借鲁迅文章被删的时机,更适合谈论鲁迅被神话的背景与诱因,一位作家的价值,在于其立场,也在于其文本贡献。尊重但不迷信鲁迅,学习但不崇拜鲁迅,这才符合鲁迅一贯倡导的立场。

第三篇:鲁迅文章

鲁迅文章

1、风筝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社戏

4、阿长与山海经

5、藤野先生

6、雪

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8、故乡

9、孔乙己

第四篇:鲁迅文章

周作人《人的文学》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新旧这名称,本来很不妥当,其实“太阳底下,何尝有新的东西?”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要说是新,也单是新发见的新,不是新发明的新。新大陆是在十五世纪中,被哥仑布发见,但这地面是古来早已存在。电是在十八世纪中,被弗阑克林发见,但这物事也是古来早已存在。无非以前的人,不能知道,遇见哥仑布与弗闹克林才把他看出罢了。真理的发见,也是如此。真理永远存在,并无时间的限制,只因我们自己愚昧,闻道太迟,离发见的时候尚近,所以称他新。其实他原是极古的东西,正如新大陆同电一般,早在这宇宙之内,倘若将他当作新鲜果予,时式衣裳一样看待,那便大错了。譬如现在说“人的文学”,这一句话,岂不也像时髦。却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无奈世人无知,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走这正路,却迷人兽道鬼道里去,彷徨了多年,才得出来。正如人在白昼时候,闭着眼乱闯,未后睁开眼睛,才晓得世上有这样好阳光,其实太阳照临,早已如此,已有了无量数年了。

欧洲关于这“人”的真理的发见,第一次是在十五世纪,于是出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两个结果。第二次成了法国大革命,第三次大约便是欧战以后将来的未知事件了。女人与小儿的发见,却迟至十九世纪,才有萌芽。古来女人的位置,不过是男子的器具与奴隶。中古时代,教会里还曾讨论女子有无灵魂,算不算得一个人呢。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又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因此又不知演了多少家庭的与教育的悲剧。自从弗罗塔尔与戈特文夫人以后,才有光明出现。到了现在,造成儿童与女子问题这两个大课题,可望得出极好的结果来。中国讲到这类问题,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说人的文学,须得先将这个人字,略加说明。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顿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

我们承认人是一种生物,他的生活现象,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是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他的内面生活,比他动物更为复杂高深,而且逐渐向上,有能改造生活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人类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而其内面生活,却渐与动物相远,终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排斥改正。

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古人的思想,以为人性有灵肉二元,同时并存,永相冲突。肉的一面,是兽性遗传。灵的一面,是神性的发端。人生的目的,便偏重在发展这神性。其手段,便在灭了体质以救灵魂。所以古来宗教,大都厉行禁欲主义,有种种苦行,抵制人类的本能。一方面却别有不顾灵魂的快乐派,只愿“死便埋我”。其实两者都是趋于极端,不能说是人的正当生。到来了近世,才有人看出这灵肉本是一物的两面,并非对抗的二元。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英国十八世纪诗人勃莱克在《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一篇中,说得最好。

(一)人并无与灵魂分离的身体。因这所谓身体者,原止是五官所能见的一部分的灵魂。

(二)力是唯一的生命,是从身体发生的。理就是力的外面的界。

(三)力是永久的说乐。

他这话虽略含神秘的气味,但很能说出灵肉一致的要义。我们所信的人类正当生活,便是这灵肉一致的生活。所谓从动物进化的人,也便是指这灵肉一致的人,无非用别一说法罢了。

这样“人”的理想生活,应该怎样呢?首先使是改良人类的关系。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第一,关于物质的生活,应该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换一句话,便是各人以心力的劳作,换得适当的衣食住与医药,能保持健康的生存。第二,关于道德的生活,应该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力以上的因袭的礼法,使人人能享自由真实的幸福生活。这种“人的”理想生活,实行起来,实于世上的人,无一不利。富贵的人虽然觉得不免失了他的所谓尊严,但他们因此得从非人的生活里救出,成为完全的人,岂不是绝大的幸福么?这真可说是二十世纪的新福音了。只可惜知道的人还少,不能立地实行。所以我们要在文学上略略提倡,也稍尽我们爱人类的意思。但现在还须说明,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理由是,第一,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备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墨子说“兼爱”的理由,因为“已亦在人中”,便是最透彻的话。上文所谓利已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正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用人的位置。耶稣说:“爱邻如己。”如不先知自爱,怎能“如已”地爱别人呢?至于无我的爱,纯粹的利他,我以为是不可能的。人为了所爱的人,或所信的主义,能够有献身的行为。若是割肉饲鹰,投身给饿虎吃,那是超人间的道德,不是人所能为的了。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其中又可以分作两项,(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

(二)是侧面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都狠可以供研究之用。这类著作,分量最多,也最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因此明白人生实在的情状,与理想生活比较出差异与改善的方法,这一类中写非人的生活的文学,世间每每误会,与非人的文学相涵,其实却大有分别。譬如法国莫泊桑的小说《人生》是写人间兽欲的人的文学,中国的《肉蒲团》却是非人的文学。俄国库普林的小说《坑》是写娼妓生活的人的文学,中国的《九尾龟》却是非人的文学。这区别就只在著作的态度不同。一个严肃,一个游戏。一个希望人的生活,所以对于非人的生活,怀着悲哀或愤怒。一个安于非人的生活,所以对于非人的生活,感着满足,又多带着玩弄与挑拨的形迹。简明说一句,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便在著作的态度,是以人的生活为是呢?非人的生活为是呢?这一点上,材料方法,别无关系。即如提倡女人殉葬——即殉节——的文章,表面上岂不说是“维持风教”,但强迫人自杀,正是非人的道德,所以也是非人的文学。中国文学中,人的文学,本来极少。从儒教道教出来的文章,几乎都不合格。现在我们单从纯文学上举例如:

(一)色情狂的淫书类

(二)迷信的鬼神书类(《封神传》《西游记》等)

(三)神仙书类(《绿野仙踪》等)

(四)妖怪书类(《聊斋志异》《子不语》等)

(五)奴隶书类(甲种主题是皇帝状元宰相乙种主题是神圣的父与夫)

(六)强盗书类(《水游》《七侠五义》《施公案》等)

(七)才子佳人书类(《三笑姻缘》等)

(八)下等谐谑书类(《笑林广记》等)

(九)黑幕类

(十)以上各种思想和合结晶的旧戏

这几类全是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平和的东西,统应该排斥。这宗著作,在民族心理研究上,原都极有价值。在文艺批评上,也有几种可以容许。但在主义上,一切都该排斥。倘若懂得道理,识力已定的人,自然不妨去看。如能研究批评,便于世间更为有益,我们也极欢迎。

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这道德问题方面狠广,一时不能细说,现在只就文学关系上,略举几项。譬如两性的爱,我们对于这事,有两个主张,(一)是男女两本位的平等,(二)是恋爱的结婚。世间著作,有发挥这意思的,便是绝好的人的文学。如挪威易卜生的戏剧《娜拉》、《海女》,俄国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英国哈代的小说《苔斯》等就是。恋爱起源,据芬兰学者威思德马克说,由于“人的对于与我快乐者的爱好”。却又如奥国卢闿说,因多年心的进化,渐变了高上的感情。所以真实的爱与两性的生活,也须有灵肉二重的一致。但因为现世社会境势所迫,以致偏于一面的,不免极多。这便须根据人道主义的思想,加以记录研究。却又不可将这样生活,当作幸福或神圣,赞美提倡。中国的色情狂的淫书,不必说了。旧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的思想,我也不能承认他为是。又如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伟大的人道主义的作家。但他在一部小说中,说一男人爱一女子,后来女子爱了别人,他却竭力斡旋,使他们能够配合。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虽然言行竟是一致,但我们总不能承认这种种行为,是在人情以内,人力以内,所以不愿提倡。又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做的小说,时时颂扬东方思想。有一篇记一寡妇的生活,描写他的“心的撒提”,(撒提是印度古语。指寡妇与他丈夫的尸体一同焚化的习俗。)又一篇说一男人弃了他的妻子,在英国别娶,他的妻子,还典卖了金珠宝玉,永远的接济他。一个人如有身心的自由,以自由别择,与人结了爱,遇着生死的别离,发生自己牺牲的行为,这原是可以称道德事。但须全然出于自由意志,与被专制的因袭礼法逼成的动作,不能并为一谈。印度人身的撒提,世间都知道是一种非人道的习俗,近来已被英国禁止。至于人心的撒提,便只是一种变相。一是死刑,一是终身监禁。照中国说,一是殉节,一是守节,原来撒提这字,据说在梵文,便正是节妇的意思。印度女子被“撒提”了几千年,便养成了这一种畸形的贞顺之德。讲东方文化的,以为是国粹,其实只是不自然的制度习惯的恶果。譬如中国人磕头惯了,见了人便无端地要请安拱手作揖,大有非跪不可之意。这能说是他的谦和美德么?我们见了这种畸形的所谓道德,正如见塞在坛子里养大的、身子像萝卜形状的人,只感着恐怖、嫌恶、悲哀、愤怒种种感情,决不该将他提倡,拿他赏赞。

其次如亲子的爱。古人说,父母子女的爱情,是“本于天性”,这话说得最好。因他本来是天性的爱,所以用不着那些人为的束缚,妨害他的生长。假如有人说,父母生子,全由私欲,世间或要说他不道。令将他改作由于天性,便极适当。照生物现象看来,父母生子,正是自然的意志。有了性的生活,自然有生命的延续与哺乳的努力,这是动物无不如此。到了人类,对于恋爱的融合,自我的延长,更有意识,所以亲子的关系,尤为深厚。近时识者所说儿童的权利,与父母的义务,便即据这天然的道理推演而出,并非时新的东西。至于世间无知的父母,将子女当作所有品,牛马一般养育,以为养大以后,可以随便吃他骑他,那便是退化的谬误思想。英国教育家戈思德称他们为“猿类之不肖子”,正不为过。日本津田左右吉著《文学上国民思想的研究》卷一说,“不以亲子的爱情为本的孝行观念,又与祖先为子孙而生存的生物学的普遍事实,人为将来而努力的人间社会的实际状态,俱相违反,却认作子孙为祖先而生存,如此道德中,显然含有不自然的分子。”祖先为子孙而生存,所以父母理应爱重子女,子女也就应该爱敬父母。这是自然的事实,也便是天性。文学上说这亲子的爱的,希腊荷马史诗《伊理亚特》与欧里庇得斯悲剧《德罗夜兑斯》中,说赫克多尔夫妇与儿子的死别两节,在古文学中,最为美妙。近来挪威易卜生的《群鬼》,德国士兑曼的戏剧《故乡》,俄国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等,都很可以供我们的研究。至于郭巨理儿,丁兰刻木那一类残忍迷信的行为,当然不应再行赞扬提倡。割股一事,尚是魔术与食人风俗的遗留,自然算不得道德。不必再叫他混入文学里,更不消说了。

照上文所说,我们应该提倡与排斥的文学,大致可以明白了。但关于古今中外的一件事上,还须追加一句说明,才可免了误会。我们对于主义相反的文学,并非如胡致堂或乾隆做史论,单依自己的成见,将古今人物排头骂倒。我们立论,应抱定“时代”这一个观念,又将批评与主张,分作两事。批评古人的著作,便认定他们的时代,给他一个正直的评价,相应的位置。至于宣传我们的主张,也认定我们的时代,不能与相反的意见通融让步,唯有排斥的一条方法。譬如原始时代,本来只有原始思想,行魔术食人肉,原是分所当然。所以关于这宗风俗的歌谣故事,我们还要拿来研究,增点见识。但如近代社会中,竟还有想实行魔术食人的人,那便只得将他捉住,送进精神病院去了。其次,对于中外这个问题,我们也只须抱定时代这一个观念,不必再划出什么别的界限。地理上历史上,原有种种不同,但世界交通便了,空气流通也快了,人类可望逐渐接近,同一时代的人,便可相并存在。单位是个我,总数是个人。不必自以为与众不同,道德第一,划出许多畛域。因为人总与人类相关,彼此一样,所以张三李四受苦,与彼得约翰受苦,要说与我无关,也一样无关。说与我相关,也一样相关。仔细说,便只为我与张三李四或彼得约翰虽姓名不同,籍贯不同,但同是人类之一,同具感觉性情。他以为苦的,在我也必以为苦。这苦会降在他身上,也未必不能降在我的身上。因为人类的运命是同一的,所以我要顾虑我的运命,便同时须顾虑人类共同的运命。所以我们只能说时代,不能分中外。我们偶有创作,自然偏于见闻较确的中国一方面,其余大多数都还须介绍译述外国的著作,扩大读者的精神,眼里看见了世界的人类,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

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何自而来乎?曰,革命之赐也。欧语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与中土所谓朝代鼎革,绝不相类;故自文艺复兴以来,政治界有革命,宗教界亦有革命,伦理道德亦有革命,文学艺术,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兴而进化。近代欧洲文明史,宜可谓之革命史。故曰,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乃革命之赐也。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推其总因,乃在吾人疾视革命,不知其为开发文明之利器故。

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国风》多里巷猥辞,《楚辞》盛用土语方物,非不斐然可观。承其流者,两汉赋家,颂声大作,雕琢阿谀,词多而意寡,此贵族之文古典之文之始作俑也。魏、晋以下之五言,抒情写事,一变前代板滞堆砌之风,在当时可谓为文学一大革命,即文学一大进化;然希托高古,言简意晦,社会现象,非所取材,是犹贵族之风,未足以语通俗的国民文学也。齐、梁以来,风尚对偶,演至有唐,遂成律体。无韵之文,亦尚对偶。《尚书》、《周易》以来,即是如此。(古人行文,不但风尚对偶,且多韵语,故骈文家颇主张骈体为中国文章正宗之说。——亡友王无生即主张此说之一人——不知古书传抄不易,韵与对偶,以利传诵而已,后之作者,乌可泥此?)

东晋而后,即细事陈启,亦尚骈丽。演至有唐,遂成骈体。诗之有律,文之有骈,皆发源于南北朝,大成于唐代。更进而为排律,为四六。此等雕琢的阿谀的铺张的空泛的贵族古典文学,极其长技,不过如涂脂抹粉之泥塑美人,以视八股试帖之价值,未必能高几何,可谓为文学之末运矣!韩、柳崛起,一洗前人纤巧堆朵之习,风会所趋,乃南北朝贵族古典文学,变而为宋、元国民通俗文学之过渡时代。韩、柳、元、白,应运而出,为之中枢。俗论谓昌黎文章起八代之衰,虽非确论,然变八代之法,开宋、元之先,自是文界豪杰之士。吾人今日所不满于昌黎者二事:

一曰,文犹师古。虽非典文,然不脱贵族气派,寻其内容,远不若唐代诸小说家之丰富,其结果乃造成一新贵族文学。

二曰,误于“文以载道”之谬见。文学本非为载道而设,而自昌黎以讫曾国藩所谓载道之文,不过抄袭孔、孟以来极肤浅极空泛之门面语而已。余尝谓唐、宋八家文之所谓“文以载道”,直与八股家之所谓“代圣贤立言”,同一鼻孔出气。

以此二事推之,昌黎之变古,乃时代使然,于文学史上,其自身并无十分特色可观也。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惜为妖魔所厄,未及出胎,竟而流产,以至今日中国之文学,委琐陈腐,远不能与欧洲比肩。此妖魔为何?即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是也。此十八妖魔辈,尊古蔑今,咬文嚼字,称霸文坛。反使盖代文豪若马东篱,若施耐庵,若曹雪芹诸人之姓名,几不为国人所识。若夫七子之诗,刻意模古,直谓之抄袭可也。归、方、刘、姚之文,或希荣慕誉,或无病而呻,满纸之乎者也矣焉哉。每有长篇大作,摇头摆尾,说来说去,不知道说些甚么。此等文学,作者既非创造才,胸中又无物,其伎俩惟在仿古欺人,直无一字有存在之价值,虽著作等身,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

今日吾国文学,悉承前代之弊:所谓“桐城派”者,八家与八股之混合体也;所谓“骈体文”者,思绮堂与随园之四六也;所谓“江西派”者,山谷之偶像也。求夫目无古人,赤裸裸地抒情写世,所谓代表时代之文豪者,不独全国无其人,而且举世无此想。文学之文,既不足观,应用之文,益复怪诞:碑铭墓志,极量称扬,读者决不见信,作者必照例为之。寻常启事,首尾恒有种种谀词。居丧者即华居美食,而哀启必欺人曰“苫块昏迷”。赠医生以匾额,不曰“术迈歧、黄”,即曰“著手成春”。穷乡僻壤极小之豆腐店,其春联恒作“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此等国民应用之文学之丑陋,皆阿谀的虚伪的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阶之厉耳。

际兹文学革新之时代,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以何理由而排斥此三种文学耶?曰:贵族文学,藻饰依他,失独立自尊之气象也;古典文学,铺张堆砌,失抒情写实之旨也;山林文学,深晦艰涩,自以为名山著述,于其群之大多数无所裨益也。其形体则陈陈相因,有肉无骨,有形无神,乃装饰品而非实用品;其内容则目光不越帝王权贵,神仙鬼怪,及其个人之穷通利达。所谓宇宙,所谓人生,所谓社会,举非其构思所及,此三种文学公同之缺点也。此种文学,盖与吾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使吾人不张目以观世界社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日夜埋头故纸堆中,所目注心营者,不越帝王,权贵,鬼怪,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以此而求革新文学,革新政治,是缚手足而敌孟贲也。

欧洲文化,受赐于政治科学者固多,受赐于文学者亦不少。予爱卢梭、巴士特之法兰西,予尤爱虞哥、左喇之法兰西;予爱康德、赫克尔之德意志,予尤爱桂特郝、卜特曼之德意志;予爱倍根、达尔文之英吉利,予尤爱狄铿士、王尔德之英吉利。吾国文学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张胆以与十八妖魔宣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一九一七年二月一

第五篇:作文:鲁迅文章大撤退的思考

【题目再现】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1日开学后,一些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学校发现,新初一的语文课文中,有些篇目被更换,其中包括鲁迅的《风筝》。一些专家解释原因说“鲁迅的文章过于深刻”。对此有人忧虑,有人遗憾,有人觉得很正常„„这让人不禁想起这几年“鲁迅文章大撤退”的类似新闻,一旦有鲁迅作品撤换就会引起广泛讨论,被反复提及。

请阅读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整体看材料

2.专家观点

3.大众反应

4.专谈鲁迅的意义价值 【范文1】

撤退中的变革

“鲁迅文章大撤退”这一曾经仿佛不可能的变化,现如今却真真正正地上演了。

每逢变革,必有人跳脚,有人大骂。这一次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此忧虑者层出不穷。而对于专家“太过深刻”的解释,更是遗憾之声充耳不绝。(引)

然而,再多的反对也遮不住这一变革带来的希望。鲁迅,那个神坛上的伟人,已经走下来了。虽然他的作品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但那犀利的笔风和深邃的思考毕竟属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提)

曾经的中国,因鲁迅的文章而有了一扫阴霾的勇气。可是现在的社会已不是一片黑暗。阳光下的孩子们,如果从小便“横眉冷对”,他又怎么去面向光明。鲁迅的文章批判的手法太过锋利,让懵懂的孩子们执此利刃,只会伤人伤己。(议)

科技上的进步依赖改变,《物种起源》可以从生物“圣经”被打到“不完全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在改变世界之后,被新的理论所取代。真理永远在下一篇论文中。

科技如此,社会亦如此。从马克思理论到毛泽东思想,再后来治国方针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条理论是错的,改变是为了选择适合时代的暂时真理。

思想的变革虽不是科技和社会所能简单相比的,但就发展与改变的必要性来说,又是遵循这一普适规律的。鲁迅的思想,作过中华民族的北极星。但已经迈进黎明的我们,对于那“过于深刻”的文字,应该去批判的继承。很明显,孩子们还没有那个能力。(联)

曾经普及鲁迅的原因,是中国太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了。而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批评和谣言,甚至远超现如今的缺点。这时再培养出一批愤青,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思想上的改变。“鲁迅大撤退”是一种表象,而这种表象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从初等教育开始,指引下一代中国人思想发展转变的改革。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千年前的圣人对于礼乐的崇拜已被淘汰,但他的一些思想,例如对于变革的追求,却依然伟大。鲁迅,也应该走上这么一条路。(联)

未来的孩子们,大概只能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认识伟人鲁迅了。而他的思想,则应是被致力于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反复咀嚼,以取其精华。

让鲁迅撤退吧,让思想改变吧,让社会进步吧。否则孩子们太累,社会也太累,就连鲁迅也该累了。(结)【范文2】

教育的酸碱度

当四五岁的幼童在父母的监督下抱着一本厚厚的唐诗三百首记诵,当小学的孩子在本应闲适快乐的时光中对着奥数蹙眉无助,当初中生对着无法理解的鲁迅文章挠头,我们是否可以轻轻叹息然后语重心长地说“这对你们好”,然后发现一切被灌输的知识都被遗忘了?(引)

教育的超前性与强迫性的弊端在如今愈发显现。不免想说:教育也有自己最适合的酸碱度。(提)

教育的超前性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当鲁迅的文章渐渐退出初中语文舞台的时候,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教育者们所做出的尝试与努力。众所周知,鲁迅的文字深奥难懂,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难以理解透彻,更何况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呢?用一个无法理解的视角去对待厚重的历史,结局往往不是误解、曲解历史,就是放弃。硬要一个低层次的个体接受更高层次的知识,超越了正常逻辑范围,不利于今后的思维发展。我们更常看到的是,当学生提出“不懂”之类的问题时,难以让学生理解的老师往往会搪塞或给出标准答案,这无疑对培养良好思维模式无益。究其根本,是超前教育惹的祸。(议)

更进一步说,过早开发儿童智力对于教育这个事业并无任何好处。《伤仲永》提供的模板便是所谓“天才儿童的陨落”。这足以成为一个血淋淋的鲜活事例:别让“深刻”伤了“深远”。(联)

而教育的强迫性则让教育本身无法突破。放弃“深刻”是适时而止,而不是彻底放弃。鲁迅背后所承载的是一腔爱国热血,是历史的沉淀。鲁迅的淡去并不是历史的淡去。诚然,作为义务教育的初中课本担负着让这种历史与精神为一代所传承的使命,但不一定非要以“课文”这样强迫的方式出现。强制的文化输入注定是失败的,因为其忽视了个体的感受与反叛力。而软性的文化输入也许可以更成功,因为只有一个人主动地去感知历史,体味文化,其所能得到的教育益处才会更加明显。只有深深根植于精神体系中的教育才是成功的,而其强制的“外壳”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方式。所以我们该欣喜教育者们的尝试,而不是跳着脚责骂这是对文化的遗弃,对历史的亵渎。(议)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转动,昼夜不息。而教育这个承载着它的重要土地,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土壤。当教育真正避免了超前性与强迫性的过酸过碱离子,这片土地才能培育出一代更优秀,更有民族使命感的学子,而中华民族,才能看到更辉煌的明天。(结)

例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学生高健,今年七月份毕业后在北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在北大三角地和北大未名BBS上发出信息,称将以“陪聊”为职业。他说,“陪聊”的创意来自与同学聊天,“陪聊”不是瞎聊,而是帮助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如就业、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费用随意给,但不接受没有目的的聊天。

对此社会上议论纷纷。高健认为自己搞“陪聊”没有错误,是很阳光的,没有给父母丢脸。但还是对学校有点歉意,怕影响到学校的声誉。要求:

①根据上面的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写一篇议论文。③不少于800字。

范文:

谁在无聊

初读此消息,我不免惊愕:堂堂一个北大光华的毕业生,竟无法在众多职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而只能出此下策以“陪聊”为业?读罢我不禁陷入思考,高健的作法,究竟可不可取。

思考的结果是:此举纯属无聊,实乃浮躁在作崇。

因为浮躁,所以没有想到人之于社会的责任体现在对职业的认真严肃上;因为浮躁,所以不曾认识到人生而为人,应对自己同样负责。若说全国一流高等学府如此大者,花费四年光阴竟培养不出一个能立足于社会的人才,试问那是何等悲哀?如果北大竟果真无法教会学生如何行走于社会,又怎会每年千万学子不远千里前来报考?如此观之,问题似乎只能是出在高健自己身上,择业时的浮躁,让他不能静下心来选择;而失业时的浮躁,直接导致了这一出看似无奈实则无聊的**。如果他有心择业,专注于个人素质与企业素质的配合,一个接受十六年教育的毕业生,怎会在偌大一个市场无处容身?如果他真的想以“陪聊”为业,何不去修一门心理学专业,再来服务社会,岂不更加实际而有效率?为什么弄得自己不伦不类,高不成低不就,最终没有一技之长?这样的选择,我想带给高健的不会是事业的成功,只能是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那么,问题真的只出在高健自己身上?高健现象所反映的浮躁心态,难道只是他一个人?不,不会是他一个,整个社会都在浮躁,这已不仅仅是教育改革的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个物质文明腾飞的时代,学生在追求更高的年薪,人民在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政府在追求更高的GDP,全国都在追求高速发展。在经济突飞猛进的洪流中,谁在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安宁?谁还在崇尚“宠辱不惊”的潇洒恬淡?谁仍能像古人那样,拥有一份“闲看庭上花开花落”的优雅与悠静?有人担忧中国的经济会无法持久的发展,这种担忧不无道理,难保高速发展的背后,那愈演愈烈的全民浮躁不会变化为利刃,捅它一刀!更为可怕的是,全民的浮躁太容易被当成全民的“热情高涨”,被当成是社会在进步的标识,而实际上,社会的进步所需要的并不是万人齐声的口号,也不只是一串串数字,一座座高楼,美国一位学者说了,社会进步的标识是人民的幸福感提升,幸福感从哪来?心灵的富足与安宁,道德的高尚与纯净,文化的丰富与活跃„„总之,不会是心态的浮躁,和因浮躁产生的对人生的轻率和不负责。

一个人的无聊,千万人的浮躁。浮躁的社会氛围,那终点不会是民族的崛起的复兴!

例题3:近日,山东省发行了以孔子为主题的福利彩票。该彩票选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八句名言作为奖符,对应彩票的八个奖级,是中国第一款以孔子和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即开型彩票。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被出卖的孔子

电影《孔子》票房正创佳绩之时,“孔子彩票”又闯入了人们的视野。如果说这样的举动还不算是在“消遣孔子”的话,那么试想若“孔子彩票”被日本、韩国发行,国人又会有多么激烈的反应呢?幸好,这次出卖孔子的不是“外邦人”,而是山东省福利彩票中心——这想必孔子在焚书坑儒、十年批斗之后也没有料到吧?

我们消遣孔子,表面上说在弘扬传统文化,然而谁又能否认我们在购买彩票甚至是同意彩票上市的时候其实是在消费经典呢?文化和金钱本不对立,然而讽刺的是我们的文化需要用博彩去推广,我们的博彩又需要用《论语》去推动。博彩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多数购买彩票的民众关注的是奖金的数额,而并不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开奖。人们看到“谢谢参与”时并不是因为没有学习到“有朋自远方来”而失落,反而是因为没有得到从天而降的人民币而黯然神伤。因此,孔子彩票显然不符合其推广的理由以及其想打造的“文化效应”。给博彩一个高尚的理由其实才是发行这款创新彩票的独到之处。然而我敢肯定,那八个奖符中定没有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句。博彩,谁是冲着文化而去的呢?还不是为了自己那投机取巧的消遣心理,为了那看似容易得到的、不费脑力体力的利益嘛?那么,卖彩票和买彩票的人即都是“喻于利”,都是在所谓“传承经典”的同时狠狠地当了一回“小人”。也不知这彩票发行后我们到底该购买这彩票去当小人,还是该因这彩票感悟《论语》从而放弃求利、抵制这彩票来当君子。

为了钱出卖自己的文化着实说得有些绝对了,但不可否认,当下借文化之名敛财的现象早就一发不可收拾。红楼选秀出卖了《红楼梦》,干脆面中不符史实的三国形象出卖了《三国志》,网络游戏更是接连出卖了《西游记》、《水浒传》,人们抱着“大话”“水煮”的心理一探究竟,直到如今人们甚至更加直白地借论语奖符之名去吸引国民去当孔子所不屑的“小人”——这一切都还是当初弘扬文化的初衷所期翼的吗?这一切都还不是以利益收场,靠文化吸金,模糊了演义与史实之界限,模糊了商业营销与精神信仰之界限的愚昧。更严重地说,是一种模糊了消遣与敬畏之界限的缺失啊。

文化经典可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遍布大街小巷,也可以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然而,只希望我们并不是因为它们背后的金钱和虚构而津津乐道,而是因为它们真正浸入我们的精神世界,能够随时随地被人们想起并予我们智慧的道理和健康的心态。作为被国人称为“缺失信仰一代”的90后中一员,我又可否有资格问——

是谁出卖了孔子们?又是谁让我们“缺失了信仰”?

当阳春白雪化为下里巴人

相信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为祖国五千年来留给我们的无数文化瑰宝而赞叹、而自豪的。尤其是对于儒家思想,不论赞同与否,我们都会在心底深处为其留下一方净土,这是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敬与深爱。

然而,近日山东省发行了孔子主题彩票后,却引来了纷纷议论。孔子是坐在神坛之上的国学之父,而彩票却是市井间的功利之物。当阳春白雪生生化成了下里巴人时,人们所持的怀疑态度也是不难理解的。

我们对孔子的爱与尊敬,自此纷争之中可见一斑。然而尊爱虽存,我们对于孔子的了解与感悟又实在是太少了。人们把孔子这一文化符号看作是阳春白雪,正是其只可远视而难以亲近的表现。当国学经典终于成了心中一个高尚而模糊的影子,当学者们的提倡与呐喊终于再打不动我们麻木的心,我们还有什么资格为孔子的“被贬”而不平?

我们有理由为孔子走下神坛走上彩票而惋惜,也可以认为有关人员是在贩卖孔子贩卖文化。然而,我们终于无法否认现代人尤其广大群众与孔子儒学之间,存在着一条极难逾越极难弥补的深渊。这深渊,便是那下里巴人的琐事——柴米油盐,住房生计。我们的老百姓自是跨不过这深渊的,那么也就只好请孔子屈尊。我们的希望,就在于彩票刮开之时,无论中奖与否,购买者在看到孔子的名言——或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是“学而不思则罔”——之时,心底里就有一块柔软,被轻轻触动了一下。这触动便是一个开端,这因文化的冲击而生的感动,便是深渊被填补的开始。让百姓亲近孔子,从这份感触开始。当百姓讲坛渐渐升温时,我们看着于丹另类地解读孔子,我们耳畔也响起各样反对的声音,然而《论语》的销量却也有了飞跃;当电影《孔子》进行宣传时,多家媒体均对片中孔子与南子的暧昧关系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当大家走进影院,看到电影中那个正直善良的老人时,我们终于对孔子有了一份了解。我们心目中阳春白雪的孔子,或许会以下里巴人的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但他高雅的实质,却不曾改变,也不会改变。

当阳春白雪化为下里巴人,谁又能说这不是件好事呢?

文化的生存

山东出大汉,想象中的大汉们都应是鲁而直的,可这回却干了件精细而又实用的事。

想必,山东彩票的发行部门也是想了很久才决定用孔子来做彩票的形象代言人的,而且,光是选出孔子的八句话来,就非常的费神。这很有点实用主义的味道,借用孔子的文化影响力,以及自己的地缘优势,造势、宣传,来扩大彩票的销路,可谓是一妙招。

是啊,这样的一种彩票,打开了彩票的销路,而那彩票上印着的儒家经典和其代表着的儒家文化“销路”又在哪里呢?

这销路,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的传播,这其中,文化的传播方式是值得我们所探索的。当然,对于这件事来说,有人会提出质疑,毕竟,将孔子这种两千年来被中国人奉若神明的文化宝库与彩票、金钱直接挂钩,好像还不太能为人接受。但想想看,这样的一种方式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孔子及其思想的传播呢?传统文化的缺失,一定程度上说,并不是由于人们的蔑视,反而是因为人们的过于敬仰。孔子在两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已经在人们的心底被捧上神坛。是的,敬若神明带来的结果是被束之高阁,这就是伟大的代价。而这一次,山东人们却换用了一种方式,第一次将孔子与即开型彩票联系在一起,从而当了一次宣传的媒介。

有人说,这样的传播方式会让儒家文化变了味,与现实世界的金钱联系到一起。但是,文化就是一个坚强而又脆弱的东西,坚强在于其长久而广博的生命力,而脆弱就在于其在传播过程中会被修改、润饰,包括与最实际的金钱联系在一起。我认为,儒家文化的坚强是寄寓在其变通的传播方式上的。在漫长的历史中,又有多少刚强、不知变通的文化消失了呢?也许亚历山大图书馆中的,那些希罗的被埋没的手稿,能告诉我们高高在上的、骄傲的文化的没落吧。更何况,文化需有其最适合的载体,在特定的社会中,必然有其最适宜的存在形态。于是,所谓的变了味儿,也只是一种人们的主观的看法,并不能说如何做,是对文化好的,抑或是坏的。如果没有适应性的调整,恐怕“至刚易折”这个道理就有要应验了。孔子的“即开型彩票”,这种对儒家文化的操作,可以说是一种尝试,为了儒家文化能继续生存下去的尝试。

诚然,文化的转变是无法“即开”的,而且彩票的发行单位也许也不是有我上面讲的文化宣传的想法。但这应是一种趋势,是传统文化自己走下神坛,推销自己的趋势,是文化在找其传播途径的一种尝试。

还记得在电视中看到有一间在魏玛的小酒馆中,服务生扮演浮士德,并于扮演魔鬼的演员进行表演,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动作令人捧腹。都说德国人死板,但他们不也在进行对文化传播的一种尝试吗?

是的,文化不是一个死的东西,它更像一种生命体,为完成其使命必须做出适应。这就是文化其必然要完成的过程。至于其过程中,必然要付出走错路的代价,这也是甜蜜的痛苦。

下载鲁迅文章被删之后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文章被删之后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文章读后感(范文模版)

    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

    鲁迅文章赏析

    随感录 65 暴君的臣民 《热风》 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再论雷锋塔的倒掉 《语丝》 《坟》 雷峰塔倒掉了,这本来是一件平常的事。为什么倒掉的?“因......

    鲁迅文章选读

    鲁迅文章选读(2015.10) 《鲁迅全集》总目录 第一卷 坟 热风 呐喊第二卷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华盖集续编补编而已集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

    这篇文章是学生到高中之后接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学生到高中之后接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考虑到这一点和文章本身理解上的难度,我做了如下的思考:。 首先解决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鲁迅文章的难于理解有几个原因。......

    鲁迅文章 读后感(精选五篇)

    读书笔记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呐喊》、《彷徨》之类的大作。但我尤其爱读的是鲁迅先生的一些小的杂文,先前读过的《漫骂》、《一思而行》、《论秦理斋夫......

    论“删除鲁迅文章”

    删得掉的文章,删不去的鲁迅 新学期开学之际,有人发现中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改变,许多原有的课文被删除了。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有人惊呼“鲁迅大撤退”。提起鲁迅先生的《......

    浅谈鲁迅文章的教学

    一直以来,谈到鲁迅先生,我的内心就不由得感到惶恐。因为在我从小到大所获得的信息中,鲁迅先生绝非一般的文学家,他是我们的“民族魂”,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导师。他高高在上,遥不......

    鲁迅文章的特点

    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