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故事

时间:2019-05-13 05:5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肖邦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肖邦的故事》。

第一篇:肖邦的故事

生平:

1810年,弗里德里克·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ózef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之墓 肖邦之墓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并受邀访问英格兰和苏格兰。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于巴黎的家中去世。

故事:

肖邦1819年出生于波兰,父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特别喜欢唱歌,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便一首一首的唱给肚子里的孩子听,她真希望,宝宝能听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那是肖邦只是一个喜欢哭哭闹闹的婴儿,但是每当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非常的安静。

在肖邦4岁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母亲常常带着肖邦边弹,边唱波兰民歌。

一天,肖邦自己爬上了钢琴上,去寻找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而母亲和父亲正在隔壁房间里商店给肖邦找一位钢琴老师呢,当他们听到钢琴房间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他们惊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弹琴?”肖邦的父亲非常惊讶的问 “是的,是那首民歌”

他们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头找琴键呢,就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弹的非常专心,知道父母在一旁听见肖邦把曲子弹完。

“孩子你真聪明”父亲一把抱住了肖邦。父亲在看到孩子的音乐才华以后,毫不迟疑的给他请了个钢琴老师,对他进行了严格正规的演奏训练。

老师不仅教他弹琴,还给肖邦讲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成才故事,这样以来,肖邦在练习上更加刻苦了。不久以后,7岁的肖邦就学会了自己作曲。

8岁的时候肖邦便登台演出了,流水般的乐曲从一个8岁的孩子手中流淌出来,人们都惊讶不已。

有一年的夏天,肖邦的父母带着他到乡下去度假,在那里他听到了好多好听的波兰民歌,14岁那年,肖邦对波兰民歌已经到了迷恋的状态,他经常去乡间收集民歌,到农田干活听农民们唱歌,然后把这些歌曲记录下来。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9岁那年,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了,第二年,他决定到法国去寻找艺术前程,从此,他开始了大量音乐创作,这些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波兰民族色彩。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一次,肖邦创作了一首优美的夜曲,写完之后,便把它寄给了自己的好友——作曲家梅亚贝尔,请他给自己提些改进意见。肖邦把乐谱寄出后,就开始急切地等待回音。可梅亚贝尔收到乐谱后却不以为然,这位老朋友由于忙于自己的创作和其他琐事,很快就将放在钢琴上的乐谱忘在脑后了。

一天,梅亚贝尔和他的妻子因为一点儿小事吵起了架,两人谁也不让谁,各说各的理,越吵越凶,特别是他的妻子,不依不饶地嚷嚷,最后,她跑到里屋委屈地哭了起来,弄得梅亚贝尔左右为难。有心去劝劝妻子吧,可自己又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想来想去,便想随便找点儿什么事,转移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

他走到钢琴前坐了下来,随手拿过肖邦寄来的乐谱,连看都没看一遍就照着谱子弹了起来。当他刚刚弹了几个音符后,眼睛忽然间亮了起来,一个出奇美丽的音调立即回响在屋子里。再接着往下弹!太美了,温柔淳朴的旋律,如同一缕淡淡的月光,顷刻间飘洒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里。梅亚贝尔被这奇妙的音乐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不顾一切地往下弹,内心激动的感情随着音乐的轻轻流淌而不断翻滚着。

不光梅亚贝尔已经完全沉醉在这动人的音乐当中,那位在里屋啼哭的妻子也被屋外那令人心醉的音乐所感染。她慢慢站了起来,随着音乐声来到了外屋。听着听着,她脸上的怒气慢慢消失了。她不顾一切地抱住正在弹琴的丈夫,与他激动地亲吻起来。梅亚贝尔这时也忘情地抱住了妻子。他们热烈拥抱着,沉浸在无比幸福的气氛中。肖邦那优美感人的夜曲,如同一块轻软的纱巾,充满柔情地覆盖在这对夫妻的身上,温情地安抚着两颗受伤的心灵„„

由于远离祖国和亲人,思乡之情和对祖国波兰前途的深刻担忧一直在折磨着肖邦,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肺病久治不愈,日渐恶化,稍一走动就虚汗如雨,弱不禁风。一八四八年二月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了他最后一次音乐会。那天,音乐厅布满鲜花,音乐会的票在几天以前就已预售一空。演出前,肖邦是被人用一顶轿子抬上后台的。虽然他已虚弱得难以支撑,但是那天晚上他的演奏依然是那么出色,扣人心弦,像他风华正茂时演奏得一样充满生气和诗意,优美而动人。当他用尽全身力量弹出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了。肖邦把手指从琴键上移开,擦去额头上渗出的汗珠,慢慢从钢琴旁站起身来。这时,静穆的音乐厅突然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向肖邦袭来。过度的辛苦和兴奋,肖邦只觉眼前金花飞闪,一切都在晃动,人们连忙把他搀扶下去。

音乐会的第二天,肖邦的病情就加重了:发烧,气喘,极度虚弱。给肖邦看病的医生感到这对一个重肺病患者不是一个好兆头。而这时,正是一八四八年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之时。巴黎人民反对暴君、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烈火已熊熊点燃,肖邦躺在病床上,望着映在窗玻璃上的火光,倾听着远处枪炮轰鸣和大街上“自由万岁”的口号声。没过多久,革命的烈火已蔓延到整个欧洲,人们奔走相告:柏林革命了,维也纳革命了,意大利米兰人民赶走了奥地利侵略者。密茨凯维奇正在组织波兰军团。波兰的波兹南地区爆发了起义——病弱的肖邦听到这些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波兰祖国又有了希望。有的波兰同胞要回国去参加战斗了,肖邦感慨万分,不管医生怎样劝阻,他坚持要到车站上去为他的同胞送行。从车站回来,心情的激动、行动的劳累使他严重的肺病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心脏急剧地跳动,大口大口地喘息着。

他在病痛中延缓了一年,一八四九年十月,三十八岁的“钢琴诗人”肖邦离开了人世。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取出十八年前从波兰带来的银杯,把杯里保存了十八年的祖国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他一生想念祖国,死了也要嗅着祖国泥土的芳香离去。遵照肖邦的遗嘱,他的朋友们又把他的心脏装在一个匣子里,从巴黎运回到波兰。赤子之心只有回到祖**亲的怀抱里才能得到安息。

肖邦的心脏被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大教堂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波兰。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波兰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把盛有肖邦心脏的匣子珍藏起来,使它免于遭受德国侵略者的破坏。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七日,肖邦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那天,肖邦的心脏又被庄严地迎回到古老的教堂里。

肖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的心永远在祖国人民中间跳动,他的音乐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了世界人民。

肖邦十六岁时,进入华沙音乐院就读.次年萧邦到奥国首都举行演奏会,此次音乐会相当成功.评论虽然指出肖邦的演奏缺乏充沛的音量,可是对他纤细的触键和灵巧的指法都相当欣赏.对於他自己谱写的作品,也认为极具才华.肖邦所写的「芵扎特唐乔望尼主题变奏曲」(Op.2)立刻引起浪漫运动骁将舒曼的注意,他在此曲的乐谱写下这样的名句∶

「诸位请脱帽,天才已出现!」 小故事〈二〉

一八二八年秋天,有一辆驿马车,从柏林赶往波兰首都华沙,中途跑到一个小镇时,不料马蹄脱落了,马车无法继前进.马车夫只好带客人们走进一家客栈休息.这家简陋的旅馆中,有一台相当古旧的钢琴,琴盖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突然有一个老人喃喃埋怨说∶

「真是糟糕,不知道等多久才能再出发.」 他又指著钢琴问道∶

「有谁会弹钢琴吗?请弹点音乐,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吧!」 听到这句话,一位十八岁的青年就走到前.接著,他就不慌不忙地把双手放到键盘上.从古旧的钢琴上居然泻出这麼优美的琴声,大家都讶异不已.不一会儿钢琴四周己围满一堆人,这个年轻人,就弹得更起劲,更为精彩,使人们深深著迷.最后一曲弹完后,老人就面露笑容对年轻人表示∶

「我是退休的老风琴师,在我漫长的生涯中,还不曾听过这样杰出的钢演奏.如因莫扎特还活著而且听到这个演奏,他一定会紧握你的手说∶『你是我的继承者!』

年轻人愉快地以优美、高贵的声音答说∶

「承蒙您的夸奖,实在不敢当.我叫费德利克‧弗朗梭瓦‧萧邦.」 这件轶事,发生在萧邦十八岁时.肖邦就在这一年的九月十二日,载誉荣归.就在这个时候,萧邦开始为初恋而烦恼.他所爱慕的姑娘,就是华沙音乐院声乐系的女生康丝丹奇亚‧葛拉德柯芙丝卡.一八三零年三月里,在寄给好友狄都斯的信中他说∶

「我很感伤,因为我已坠入情网.我每夜都梦见她的倩影,但还不曾和她交谈过一言半语.当我思念她,辗转难眠的夜冕,写下协奏曲中的慢板乐章.」

这就是F小调第二钢协协奏曲的甚缓板第二乐章,有人把这个无比绮丽的乐章叫做「爱人的画像」.肖邦离开祖国后,这桩爱情就中断了.一年后,康丝丹奇亚更嫁给一个商人,不久却双目失明.~革命练习曲~ 当肖邦和好友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才发现情况完全改变了.非常不幸的是,正好在这时候,华沙发生了暴动.由於波兰对俄国宣战,和俄国有同盟关系的奥国,也开始敌视波兰人.肖邦不得不离开决定到巴黎或伦敦谋求机会.在前往巴黎的中途,九月八日到达德国的斯图加特时,突听到华沙被俄军攻占的消息.这时,肖邦无比悲愤,於是注入他澎湃的爱国情怀,流著热泪,在钢琴上敲打般婵出无比泪昂的音乐,用来抒泄内心的苦闷与愤怒感人肺腑的「革命练习曲」就这样产生了!~钢琴诗人~ 一八三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肖邦在巴黎举行第一次演奏会.这时前来聆听的,只是逃亡到巴黎的穷波兰人,收入很少,可是肖邦需要用钱,流亡到巴黎的穷同胞,帮不上忙.为了生存,萧邦考虑坐船前往美国.不过,成名的机会就在这时出现.在拉土维尔伯爵的安排下,萧邦有机会在众族面前表演,当晚所有的贵族,都被肖邦的即兴演奏深深著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演奏终於告一段落后,大家都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不断称赞他.一夜之间,肖邦就变成巴黎的宠儿.不仅不再闹穷,大量的金钱还滚滚而来.这时候,肖邦已经和舒曼成为两大浪漫主义音乐的作曲家,此事要归功於拉吉维尔伯爵的友情.[ 波兰才子 ]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在人们心中

第二篇: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音乐家肖邦的故事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3.1--1849.10.17)是一位波兰伟大的作曲家。父为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为波兰人。肖邦出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师从阿达尔贝·瑞夫尼。七岁时创作第一首波洛奈兹舞曲(g小调),八岁时登台公演。其父为法浯教师,在华沙担任多种职务,他坚持肖邦除受音乐教育外必须同时受普通教育。十岁时,歌唱家卡塔拉尼为肖邦的演奏所感动,赠送给他一只怀表。十五岁时肖邦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赠他钻戒一枚。十六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波兰民间音乐、意大利歌剧的美声线条和胡梅尔的风格,都正在对他产生影响。1829年他创作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通常称为第二协奏曲,虽然实际上它在作为第一协奏曲出版的e小调之前写成)。同年在维也纳举行两场音乐会,访问了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回国后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爱情。但翌年在华沙演奏了他的两首协奏曲后,就离开了被俄国古领的波兰,于1831年定居巴黎,开始授课并举行音乐会演出。他与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利尼结识,1837年开始与女作家乔治·桑交往。当时刚刚废除了他与马利亚·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约。1838至1839年冬与乔冶·桑同居在玛略尔卡岛上,但恶劣的气候及筒陋的生活条件影响了他的健康,此后他的结核病不断恶化。1840至1847年仍和乔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诺安的别墅中。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于焕发他的才华。许多最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都是在他们结合的时期写成的。他们的关系破裂(乔治·桑的两个孩子挑起了争吵)后,肖邦的灵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继续教课并举行私人音乐会。1848年,虽然病情严重,他仍访问了英国和苏格兰。他的学生简·斯特林把肖邦带到她姐夫托菲肯勋爵的乡村别墅内休养,并送给他当时迫切需要的一万五千法郎。在伦敦,他为维多利亚女王演奏,但英国的社交生活使他精疲力竭。翌年死于巴黎。肖邦的作品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他从菲尔德和胡默尔的作品中学到一些东西,对巴赫作品的学习也使他获益匪浅,但当时的主要作曲家对他几乎没有影响。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其它影响有的来自波兰民间音乐,在《玛祖卡舞曲》中特别明显;往往要求高度辉煌技巧的旋律风格则源自意大利歌剧。但肖邦谨慎地指出,他的玛祖卡“不是供跳舞”用的,事实上它们也是他的最有个性的作品,犹如私人的记事录,记下了一生事业中听作的和声和节奏试验,所探索的最为精致和变化多端的钢琴音色,也记下了他的全部情绪变化。最早一首《玛祖卡舞曲》是在1830年离开故乡之前写的;最后一首(f小调)感情强烈的吉光片羽,是他一生所写的最后一曲。肖邦使钢琴上的《玛祖卡舞曲》成为他所独有的形式;他所作的叙事曲(共四首,受密茨凯维奇的诗歌的概括的启发而写)和键盘谐谑曲也是如此,他使谐谑曲具有与贝多芬谐谑曲大异其趣的尖刻嘲讽的性质。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每首用一个不同的调,是肖邦对巴赫艺术的创造性贡献。肖邦认识到他的天才的用武之地主要在于比例完美的钢琴小曲,他在这类作品中注入了丰富而又强烈的诗意,但在奏鸣曲中也表明他有驾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松散的能力。迂腐的学究也许会有争议,说它们不是“严格的”奏鸣曲(虽然每部奏鸣曲都遵守由几个乐章构成的传统形式),但是人们不会希望这些奏鸣曲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因为它们的结构别有一种使人感到惬意的逻辑性。他的协奏曲(往往被人们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评论者认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实远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总是灵活而敏感的。有时甚至富于积极的独创性(如大管的应用)。他的演奏在细腻及紧张度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把他的同时代人感到谱上难以理解的经过句弹奏得出神入化。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钢琴与乐队曲:协奏曲两部;《流畅的行板和波洛奈兹舞曲》;《波兰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维亚克回旋曲》;《把手伸给我》主题变奏曲。

(2)钢琴独奏曲:叙事曲四首;苏格兰舞曲三首;练习曲二十七首;即兴曲三首;玛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兹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谐谑曲四首;奏鸣曲三首;圆舞曲十七首;船歌;摇篮曲;f调幻想曲;幻想即兴曲。

(3)室内乐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引子和波洛乃兹舞曲》。

(4)歌曲:波兰歌曲十七首。肖邦其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且多为小型乐曲,但卓越的想象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他的音乐灵感源于自己和波兰的悲剧性的经历,旋律独具个性,表达了内心深处不仅仅是伤感的感情。其作品虽有浪漫主义的本质,但有古典的纯真和分寸,丝毫没有浪漫主义的表现癖好。生性体弱敏感,幽默而又善于模仿、讽刺。其父系法裔法语教师。全家都酷爱艺术,在襁褓中便对母亲和姐姐的钢琴声有奇特反应,并深受民间音乐熏陶,6岁时即能在琴上弹奏听到的曲调,7岁起随音乐家瑞夫尼学琴五年。8岁首次在慈善音乐会公演,次年敢于在著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前演奏,3年后又为出席波兰议会开幕式的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即兴演奏。作为“天才儿童”,他不但会弹琴,还会作曲,7岁时作《g小调波洛涅兹舞曲》并公开出版,康斯坦丁大公将其一首进行曲用于阅兵式上。随后又作了一些波洛涅兹、马祖卡、变奏曲、苏格兰舞曲、回旋曲等。曾师事作曲家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数年,16岁入其领导的当时新建的华沙音乐学院。1829年为扩展音乐视野首赴维也纳,应当地出版商、钢琴制造商和贵族之请于8月间公演两场,获很大成功。1830年3月在华沙作成年后的正式首演,弹奏所作《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当年11月再离波兰,车行至华沙郊外埃尔斯纳令停车,让精选的一个合唱团演唱了他为爱情专作的一首告别合唱曲为他送行,似已预示波兰将永远不能再见其游子归来。到达维也纳后,种种情况令人失望,时又值波兰发生起义,奋起抵抗俄国侵略军,他为之十分激动不安,但家人不愿他回波参战,于是决定去巴黎寻求更理想的环境。在等待护照签证期间作了《b小调谐谑曲》、《革命练习曲》等一些富于激情的乐曲,同时还为一些爱国诗词谱曲。后行至德国斯图加特,听到华沙被俄军攻陷的消息,悲痛欲绝,几至不能自拔。1831年9月抵巴黎,为该地极端的“豪华与肮脏、美德与罪恶”而感叹不已。通过一位维也纳朋友的介绍结识了那里的波兰流亡者及著名作曲家罗西尼、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等人。与此同时,在德国的舒曼极度推崇他,称他为新浪漫主义时代的代表。但他过分纤细的演奏未能在大音乐会中获得所有人的赞赏,只是在沙龙里很受欢迎。这个时期作品有两集《练习曲》、《e小调叙事曲》、《幻想即兴曲》和一些受强烈民族感情激发而作的马祖卡与波洛涅兹舞曲等。1836年结识放荡不羁的女作家乔治·桑,并于1838年秋私奔至马略卡岛,开始了他们十年的同居生活,至1848年终因意见不和而分手。这段时间里写了《24首前奏曲》、戏剧性的《升c小调谐谑曲》、悲壮的《c小调波洛涅兹舞曲》、《f小调幻想曲》、《船歌》、《波洛涅兹幻想曲》、《f小调叙事曲》及《b小调奏鸣曲》等。与桑决裂后精神沮丧,再加上巴黎革命烈火又起,在此情况下接受了其苏格兰女学生斯特林之邀首途访英及苏格兰,由于体弱多病,思乡心切,在英期间全无创作,仅为波兰难民演奏一次。1848年11月返回巴黎后,病情恶化,临终前唯求销毁其未完成手稿,以及在葬礼中咏唱莫扎特的《安魂曲》。死后一周年,当其墓地纪念碑揭幕时,人们在他坟上洒了一盒祖国波兰的泥土。

第三篇:肖邦简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1-2]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1810年,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ózef 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并受邀访问英格兰和苏格兰。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于巴黎的家中去世。[1]

练习曲

肖邦创作的练习曲完全突破克莱门蒂、车尔尼、莫谢莱兹以来纯技术性练习曲的创作手法,不刻意突出华丽的炫技性,让音乐传递出更深刻的感情。

如《C大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12“革命”)是肖邦1831年赴巴黎途中,在得知俄军入侵华沙后悲愤之余写下的。从技巧上看,这是一首左手跑动练习曲,但从右手壮烈的八度音旋律和左手狂风暴雨般的倾泻中却都不难看出作曲家当时内心情绪的极度激动。[4]

圆舞曲

肖邦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

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如《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则为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如《升c小调圆舞曲》。[5]

第四篇:肖邦音乐欣赏课

音 乐 欣 赏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肖邦

一、课题:音乐欣赏

二、教学对象:七年级

三、课时:一课时(40分钟)

四、教学用具:电脑

五、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肖邦个人生平与欣赏肖邦作品

六、教学重点、难点:欣赏肖邦作品

七、导入

师:同学们听过周杰伦的《夜曲》吗?同学们听过后,感觉这首歌的意境是怎样的呢?大家都知道,“夜曲”是一种钢琴曲的体裁。而周杰伦这首歌在我初中2年级的时候才出,当时我没有正正经经的欣赏过钢琴曲,只知道“夜曲”是钢琴曲的一种体裁,在听过周杰伦《夜曲》这首歌后让我感觉,“夜曲”是很黑暗压抑,让人伤心的音乐。但在我真正欣赏“夜曲”时,才知道“夜曲”是一种旋律优美,如诗如画如景,夜的沉浸与人的内心抒发。大家知道谁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师:西方古典音乐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18世纪是古典音乐的分界线,在18世纪以前宗教音乐占有很大的地位,18世纪以后,进入古典音乐时期。大家知道什么是古典音乐吗?古典音乐的定义非常广,一般的理解就是所谓的“正统”音乐,或者是距离我们很远的音乐。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古典音乐因为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下环境不同,而出现了很多的音乐流派;比如说巴洛克音乐时代,浪漫主义乐派,印象主义乐派。而肖邦就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入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世界。

八、新课教学

师:肖邦全名是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在1810年3月1日出生于波兰的首都华沙,1849年10月17日在巴黎病逝,享年39岁。他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6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在创作。

肖邦1926年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后,就想去欧洲最主要的音乐中心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在20岁时决定出国,当时波兰是被异族统治的国家,政治形势不断紧张,革命一触即发。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他的音乐事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在1830年12月开始了他的艺术旅行。肖邦没有意识到他就要永远离开他的祖国。在巴黎,肖邦的第二故乡,他很快的解释了一批当时的艺术家,包括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这些朋友为他在巴黎的艺术之路做了很大贡献。肖邦的作品有自己独有的风格,他的音乐诗意连绵并具有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一生创作了大约200部作品。欣赏《G小调玛祖卡舞曲》 又名《G小调波兰舞曲》“玛祖卡”是波兰一种舞蹈的名称。这首钢琴曲创作于1817年,当时肖邦才7岁。作品为g小调,不过分的快板。其内容非常明朗,中部有着优美的旋律。

欣赏《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即兴曲”一词,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即往往是一时灵感的流露。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肖邦的即兴曲在形式上相当自由,但也不是毫无规则地发展,而是有着明显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欣赏《降E大调夜曲》

本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最好的夜曲之一。欣赏《升C小调圆舞曲》

这首是最能体现肖邦个性及民族性的圆舞曲,本曲作于1847年,在肖邦去世前两年完成的。当时他刚与他的女朋友乔治.桑中断关系,身染重病,这首曲子细腻抑郁,隐藏着肖邦抑郁,彷徨,憧憬,感叹等复杂心态。

欣赏《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第二乐章 浪漫曲

这是他初到巴黎时的演奏曲目。本曲作于1830年。《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共分三个乐章,我们听的是第二个主题。第二主题充满浪漫情感,旋律相当优美,作者当时正处于恋爱时期,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爱情的欢娱与芬芳。第二乐章是慢板,钢琴在乐队的衬托下缓缓奏出优雅而浪漫的旋律,就象情人们在明媚的月光下,伴着潺潺流水声在溪边互诉衷肠,缕缕清风轻拂树梢,和着树叶的簌簌声传来夜莺婉转流长的歌声。为了纪念肖邦,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严格、最权威、级别最高的钢琴比赛之一,从1927年开始在波兰华沙每五年举办一次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严格、最权威、级别最高的钢琴比赛之一。

最近一次比赛是2010年,是第十六届。中国有两个人获此奖项,1955年举行的第五届比赛的获奖者,第三名:傅聪。一个是2000年第14界李云迪。在李云迪之前前3届金奖一直空缺。当时李云迪才18岁,是中国的骄傲啊。

九、小结

伟大作曲家创作音乐时,都会让你感觉到深刻的情感,因为他伟大,因为他在音乐中有话要告诉你,因此伟大音乐家的音乐会永远持续,或许到永远。那种永恒的特质,或许是“古典”这个词最重要的意义,古典是永垂不朽的东西。

作为浪漫派艺术鼎盛时期的肖邦钢琴作品,他的每一首乐曲都堪称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他用钢琴演奏与创作这种罪单纯的艺术形式,创造出了完美的艺术风格。他作品所展示出的独特风格和完美精湛的技巧对后世界音乐产生着长久的影响。

第五篇:肖邦传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

在这学期选修的音乐鉴赏课上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不少音律方面的知识还给我们欣赏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最后一节课上,老师更是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名为《一曲难忘》的电影,这部上世纪40年代拍摄的影片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粗陋,但是它的故事依然深深打动了我,带我领略了一位音乐家,一位爱国者——肖邦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少年时的肖邦已经初露头角,展现了非凡的音乐才能,他积极投身波兰的革命运动,又以高超的琴艺活跃在音乐沙龙里。在一次聚会中,他公然拒绝为沙皇的手下演奏,震惊四座。之后他与老师埃尔斯纳一起逃亡巴黎,结识了当时已名扬巴黎的年轻钢琴家李斯特,在李斯特的帮助下,肖邦以他高超的钢琴技巧折服了众人,其间,他也认识了那位终将影响他一生的女子,年轻的女作家乔治·桑,两人的爱情逐渐开花结果,在绿树成荫,花香鸟语的环境里,肖邦献给乔治·桑一首又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她在乐曲声中写作,俩人形影不离,倾诉衷肠,他们拥抱接吻,沉浸在爱恋之中。乔治·桑对肖邦说:“你的天赋是创造音乐,供那些不如你的人去演奏。利用你的天赋,否则你会迷失方向,并且失去一切。对你的天赋就是要自私,留在这儿,写你的音乐!”然而,肖邦到底是肖邦,他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并没有因为时间而磨灭。沙俄对波兰的蹂躏让肖邦痛苦交加,他拒绝了乔治·桑的劝阻,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出之中,为波兰革命筹款,并利用他的名声在法国人民中争取朋友,求得帮助。超负荷的演出最终催跨了这位伟人的身体,终于在巴黎的一次演出中摔倒了。在病床上,肖邦向老师提出,想见见乔治·桑,想听李斯特的弹奏。乔治·桑却拒绝了,只有李斯特在他的床畔用缓慢的旋律在弹奏着,埃尔斯纳告诉肖邦:“她身体不好,来不了。”肖邦说:“我懂了,过去你是对的??现在,就像回家一样??。”埃尔斯纳回答:“对的,弗雷德里克,我们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 本片虽然有些戏说的成分,但毫不影响观众感受这位音乐家的伟大,音乐与爱国的情怀都是不分国界的。这部电影最打动人之处便是肖邦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他与乔治·桑之间的爱情。即便身在国外,他依然没有忘记在祖国的那些饱受摧残的同胞,幼年时沙俄对波兰的侵略便已经深深烙入他的内心,也让他饱受心灵的折磨,这些痛苦也或多或少的映入了他的作品之中,这些作品能激起无穷的情感体验,他的波兰舞曲更是反映出了波兰的民族情怀,坚毅果敢的侠骨总是与对爱人全身心的奉献柔情紧密结合。此外,他与乔治·桑之间的感情也为人津津乐道,虽然两个人没能走到最后,乔治·桑对肖邦的爱国情谊也无法理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乔治·桑确实为肖邦的创作提供的温床,肖邦那些传世的名作大多是在两人交往的时期所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人成就了彼此。《一曲难忘》为我们揭开了肖邦传奇的人生,他以音乐为骨架,以爱国的情操为血肉谱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为了自由的高声呐喊。篇二:战地钢琴师 观后感

《钢琴师》改编自英国剧作家罗纳德·哈伍德撰写的“二战”期间波兰犹太幸存者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传记。

听着马勒的交响乐,在第九交响曲的深邃和不规则中思索《钢琴家》的主题。反复想起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表达波兰人反抗外敌侵略的作品。它在影片中的出现,是否是刻意用来表现主题。尽管屠杀是荒谬的,可是一切只能那么周密,在似乎匮乏人性的行为背后,是对人性的熟稔。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是对战争的反思,是对人性的反思,是对艺术的崇拜,是对生活和人性暖黄色基调的描摹,是对一段不能启齿的历史的深刻的静观。

影片的音乐和镜头的处理都十分的得体,音乐仅仅响起了四次,片头,钢琴家在电台演奏,那是临战之前最后一次演奏,修长的手指和飞扬的神采,艺术的光环笼罩在他身旁,不幸电台遭到袭击,他却还是坚持演奏,直到不得不离开;中间一次是在钢琴家藏身的房子里,修长的、已经肮脏的手放在键盘上方,优美的音乐在幻觉中响起,一切都是破旧的狼狈的,只有对艺术的热爱依旧;第三次是在废墟的房子中在德国军官的面前,那是令人的灵魂动容的声音;第四次又是在电台,战后恢复的华沙电台,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是时间和战争带不走的东西,是文明的灵魂和精髓。还有镜头,在华沙犹太人区,在第一个屠杀的夜晚,镜头安静的从下到上,顺着斯皮尔曼家的视线,顺着德国兵的脚步,线条清晰得几乎不可置信。

而在斯皮尔曼最后藏身的破房子里,在他在德国军官面前弹奏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时,一束月光径直的从斯皮尔曼左边的肩膀上方洒下来,那种光象征着一种神圣;还有一束散光打在德国军官的正面,而这种光线的处理,却让我们觉得他像一个正在忏悔的罪人。西方人对战争的反思较东方人多得多,这部影片不是将德国人当作不共戴天的仇人来写的,德国军官的“同情心”正是来自德国自身对战争的反思。最后有一个情节:当斯皮尔曼的一个朋友经过农场的铁丝网边那些被俘的德国士兵身旁时,他大声咒骂他们;当其中有一个人说他救过“那个钢琴家”时,他停下了脚步;当他和斯皮尔曼几年后返回农场已经找不到那个当年的德国军官时,他说:“我曾经咒骂过他,但是我已经原谅了 他。”人能理智地处理自己情绪的波动,能反思,不失是一种美德。本作的音乐我知道的仅仅只有那一首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一般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密茨凯维茨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在这首叙事曲中肖邦概括了这个故事的精神并具有史诗般的气概,但没有写实性的写。乐曲的序奏具有叙事诗的意境,就像是立陶宛老人在拨动琴弦边叙述边唱歌,以启发华伦洛德的爱国意识,乐曲的最后仿佛是在描写华伦洛德慷慨就义,以个人的牺牲换取祖国的利。舒曼十分推崇这首曲子,他说这首乐曲“是肖邦最粗犷而又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品。”乐曲采用自由奏鸣曲式写成。具有庄重的宣叙调特点的8小节序奏之后,第一主题不断地增强悲剧色彩,第二主题则发展成具有英雄气概的主题,以至在第二主题再现时,绝然不同于呈示部那抒情温柔的形象,已成长为成熟的、誓为祖国雪耻的英雄形象了。乐曲的尾声将全曲的情绪再一次推向高潮。结尾是悲壮的,象征着华伦洛德为国壮烈捐躯的英雄气概。

在肖邦的音乐中,旋律是他最主要的,最有力的表现手法,即使是《g小调第一叙事曲》中最富戏剧性,最震撼人心的部分,激动人心的力量仍然来自旋律。

如上文所言,影片里的钢琴曲尽管只出现了四次,但是每一次的出现都恰好是剧情和钢琴家情感纷繁交杂之时。我很难说这是刻意的安排,因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自然流畅毫无做作。就像在他指尖下流淌的音乐。

最后,不管是影片本身还是它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都是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篇三:《一曲难忘》观后感 爱之于人,一曲难忘

曾经,音乐家对我来说是一个名词,一种神秘高深的伟人。他不仅能用手下的音符表达感情,还可以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因为我不了解这些人,仅仅一个陌生的聆听者,我的感受除了高深就是遥远。

在这学期中,我校选课上刘老师让我对音乐家的感受彻底颠覆。我跟随着她一起欣赏了很多音乐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一曲难忘》,它其中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而音乐家感情生活的一路变化更是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影片《一曲难忘》是一部讲述肖邦的音乐电影。描写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国的肖邦为着事业和爱情、个人与祖国,经历了爱与恨、灵与肉的心灵冲突。尔后肖邦决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筹资援助浴血奋战的爱国志士们,直至因劳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经历。

一、偏执的爱 在我看来,乔治·桑对肖邦的爱是偏执的,她让我想起最近一部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里倪妮饰演的角色喵喵,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都能给人压迫和窒息的感觉,这样的爱很深沉但也偏执。

乔治·桑在公众眼中是一位愤世嫉俗、敢做敢为、遗世独立的女性;她以男子的名义写作小说,像男子一样身着长裤来去自如,双手插在裤袋里潇洒飒爽;她那么清高孤傲,厌恶浮华虚伪。但是在个人的感情中,她还是将自己的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强大的占有欲、统治欲和支配欲压这肖邦。她使尽妩媚和威严说服肖邦留在身边,远离巴黎,不让他见从小栽培自己的恩师,剥夺他举办音乐会的愿望,甚至对于爱人想要开演唱会的爱国情感都严词否定时。这一切的一切是对一个男人全方位的限制和束缚,它终究葬送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当这种干涉已经违背了个体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的时候

谁能说乔治·桑不爱肖邦,我认为她很爱肖邦,只是她把自己的个性在感情中发挥的过了头,不懂得去了解,去放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人的事情”,她从来都不懂肖邦的世界,仿佛也从来没有欲望去了解走进肖邦的内心世界,而肖邦对于这么强烈的爱表现出的就是尽力接受和顺从,对老师的拒绝,对国家的犹豫,对自己热爱的演奏钢琴事业的放弃我认为是肖邦在这段感情中最后悔的地方。

乔治·桑以历史的眼光一方面建议肖邦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安心创作,将天才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留下遗世无双的乐曲,供当代以及后代的乐者去演奏。一方面,乔治·桑真正拾获了肖邦的价值,拾获了音乐家的价值。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好女人,但这个独特的女人却对肖邦的贡献是双重的:她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肖邦,也差点毁了肖邦。

这样的爱来的热烈却也偏执,让人不知所措。

二、请你原谅我

我很清楚的记得,肖邦在病重的时候想见乔治·桑一面,当通报的人对乔治·桑说出这句话时,她猛地坐起了身子,能看出她对肖邦的爱还存在,她还关心她。可是也许是她这个女人独有的尊严和个性,让她拒绝了肖邦的请求。

没有人知道乔治·桑在肖邦死后会有怎么样的触动,但我觉得,一个女人只要有付出感情的过程,无论性格多么强势心中隐隐的触动还是有的,不能不说肖邦肺病的加重与和她一起在小岛上的生活没有关系,聪明如她的女人,必然心里也清楚这个因果。所以,乔·治桑要说“请你原谅我,原谅我的固执和偏执。原谅我不会表达爱,原谅我是那么的自我,原谅我没有见你最后一面”。当然肖邦也要说句:“请你原谅我,原谅我面对你的爱手足无措只能顺从,原谅我没有办法答应你的要求,原谅我也是一个爱自己的我”。后记:

影片常常能给人生活的启示,音乐家的感情生活往往比普通人更丰富炽烈,在爱与恨的交织中感悟自己的生活我相信是老师开这门校选课的初衷,也许看部电影不能让我们多么有知识,电影和课上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老师的讲解也是有限的,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电影给我们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或多或少的想法都能聚集在我们的人生中使得我们日后在做决定时,可以有所参照。篇四:读后感

读《水知道答案》所感

人就是水,而水能看,水能听„„

关于疾病,很令人吃惊,水奏响具有治疗作用的旋律。既然水能听能看,它明白善恶,那你的不好的情绪,污秽的言语,暴躁

奏曲》(德彪西)——环境压力——减轻和预防腰疼。关于幸福,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你希望自己现在的人生幸福,那么只有一个办法:调整你的波动去对应幸福。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世界上许多成功人士都会异口同 声地说;“我们一定要从积极的一面来考虑事情。”如果总是往好处想,好事就会发生。与之相对,如果对任何事情都抱以悲观的态度,只会想到事情不好的一面,那么,肯定会发生让你头疼的麻烦事。这就是共鸣。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要能得到昂贵的物品或一大笔钱就会幸福。这是通常的价值观。在电视、广播、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词想撩动我们的各种视听感官,并传达着多种多样的纷繁信息,但其中都贯穿着一个口号:“再多买吧,让我们拥有更多。快买新产品吧!”即使 买了新产品,我们仍然不能放下心来。那种产品式样已经过时,具有新功能的产品已经上市,今年的流行色又变了??齿轮总是不断地旋转,我们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几乎已经不能再使用的电子器械以及一次也没有穿过的衣服。

停止齿轮的转动,在当今的社会是件避讳的事情。因为这个齿轮联系着下一个齿轮,高速旋转是社会运营的原动力。只要生活在文明社会中,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被编入到社会体系之中。经济利益这个怪兽,深知我们最薄弱的部分。这就是我们内心的致命弱点——优越感。

要比别人的东西更多,要比别人更有钱,要住在更大的房子里,由此就能感觉到自己比别人更伟大。而这种优越感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我们的不幸福,这或许就是有些人已经很富裕了,但仍然不幸福的原因。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上也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水结晶照片,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生活中,寻求幸福,实际上最终是寻求自己。正如梅特林克所写的著名童话故事《青鸟》中所表现,幸福并没有落在其他任何地方,而就在你自己手中。篇五:李云迪音乐会观后感

李云迪北京的音乐会非常让我震惊。在看音乐会前,我只在英语课文上见到过他,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钢琴家,知道他很坚强,我觉得他应该和肖邦长得差不多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严肃,认真。但当我看了他的音乐会后,我觉得,我错了。

李云迪并不高大,并不瘦,并不严肃脸有点圆。

下载肖邦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肖邦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肖邦故园 教案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

    音乐论文 肖邦

    肖邦和他的《升C小调圆舞曲》 肖邦的全名是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波兰人。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

    肖邦故园教案

    1 【教学思路】 音乐与文学——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巨大的繁荣和蓬勃的发展。这是一篇表现波兰著名......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

    肖邦故园1[范文]

    《肖邦故园》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

    《肖邦故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

    肖邦故园 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

    肖邦的爱国事迹

    肖邦的爱国事迹肖邦在波兰民间音乐的乳汁抚育下成长起来了。他不但热爱波兰民族的文化,更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波兰祖国。那时,他的祖国正遭受沙皇的奴役和欺辱,波兰的大地被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