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听后感

时间:2019-05-14 15:4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听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听后感》。

第一篇: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听后感

记肖邦的初恋协奏曲

——听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有感

摘要: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 关键词:玛祖卡舞曲、爱恋之情。

正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而美的传承正式依托于生活实践本身的延续性。”而当初正是因为肖邦深深地爱上了一位在华沙音乐学院学声乐的女子,而又苦于不敢当面倾诉,才创作出这样一部饱含爱恋之情、引人共鸣的著作——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是出生于华沙的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钢琴诗人”,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当时波兰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乱之中,波兰人民依靠着坚强的民族意志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而正是因此,波兰鲜明的民族特性对肖邦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年轻时还在波兰就创作的、深深烙印着波兰玛祖卡舞曲痕迹的协奏曲,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肖邦也就再没有踏入过祖国的土地了,所以,可以说这首曲子是他离开祖国时献上的临别礼物,也是肖邦最纯粹美丽、没有融合法国艺术风格的作品了。

《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29年,比e小调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还要早,是他运用大型交响音乐体裁进行的第一次创作尝试。而这部作品的情感来源就要追溯到1828年,肖邦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音乐学院的学生——康斯坦莎·格拉特科夫斯卡(Konstanze Gladkowska),很快他便爱上了这位女子,可惜腼腆的肖邦因为不敢向她倾诉爱慕之情,只能将这份感情化作旋律,谱写到美妙的协奏曲当中。1830年3月17日,肖邦在华沙进行了这一作品的首演,并于同年10月11日在离开波兰的告别音乐会上与康斯坦莎同台演出(虽然演奏的是《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一作品尚欠成熟,但却是肖邦对初恋之情纯粹真挚的诠释,全曲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对爱情的憧憬,宛如一首热情、美妙的抒情诗,扣人心弦、令人禁不住一同遨游在爱情的幻想之中。可令人遗憾的是,这份情愫并没有开花结果,最后肖邦将这部协奏曲献给了德尔芬•波特卡伯爵夫人。

也许是因为鲁宾斯坦也是波兰人,由他演奏的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大家普遍认为的最能将音乐的感染力传递给观众的一个版本。结合了肖邦的生平和作曲背景,我对这部长达大半个小时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一乐章是f小调、4/4拍的快板,伴随着指挥棒的挥动,首先听到的是小提琴柔和的旋律,继而引起全乐队的爆发,乐队通过起伏的旋律表达出情感的热烈与奔放。这一段,乐队将第一主题呈现了出来,紧接着又由双簧管奏出第二主题,经过小提琴的接奏、乐队的一段绵延的过度,钢琴家落指的第一个音,便把观众从刚才的思绪中拉了回来,让人眼前一亮,随着黑白键上跳动的音符一同进入属于钢琴诠释的感情世界中。虽然在这一段,弦乐显得较为逊色,但其淡淡的若隐若现为钢琴细腻的演奏渲染出一份宁静的氛围,让人不得不沉醉在琴声编织的舒缓柔美的冥想中。渐渐地,钢琴的情绪上升,又再次引出第一主题,如此地经过几次旋律起伏,两个主题相映成趣。最后第一乐章在管弦乐在有力的旋律中结束了。

第二乐章是降A大调、4/4拍的广板,被大家称为是“康斯坦莎的音乐画像”,李斯特认为“整个乐章是完美的典范”,而肖邦也在友人的信上提到他在创作的时候,“心里是想着她的”,可见,爱情所迸发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这一乐章的开始是弦乐与木管乐的交流,像是低声诉说着这份细腻而深刻的感情;接着钢琴便将这份低诉从深处拉向了清新的抒情中,熟悉的旋律让人不禁沉醉于当中,弦乐作为背景很好地勾勒着这份真挚的爱情,如幻影般穿梭在观众的耳际边。一段情感的倾吐过后,钢琴又用时强时弱的旋律构筑着肖邦心中的只有自己能读懂的爱情。接着,再现了这份爱情的主题,舒坦而宁静;最后在一个平缓的上行旋律中结束,趋于平静。第三乐章是f小调到F大调、3/8拍的快板,是肖邦早起作品中将波兰玛祖卡舞曲表现得最明显的乐章,其独有的三连音接奏贯穿整个乐章,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玛祖卡舞蹈的热情,仿佛看到了波兰男子在踏步,女子在击掌。这个乐章与前两个乐章稍显不同,一开始较为欢快和热烈,将人从缠绵的爱情带到了更加宽广的世界中畅游。钢琴与乐队相互交融,在弦乐的演奏下,钢琴再次奏出了第二主题。最后乐队戛然而止,圆号用玛祖卡的音调引出钢琴,继而在第一主题后欢快热烈地结束了最终乐章。

虽然,我不一定能很好地读懂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深刻,但他通过旋律所传达出的感染力着实让人感动和赞叹。

第二篇:《贝多芬第二,第五钢琴协奏曲》

简介:

钢琴:Evgeny Kissin

指挥:James Levine

演奏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

唱片公司:SONY

录音时间:1997年1月14-15日,17-18日

资源出处:来自发布者dothuy88

专辑介绍:

叶甫根尼 伊戈列维奇 基辛(Evgeny Igorevich Kissin,俄语:Евге́ний И́горевич Ки́син),1971年10月10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犹太家庭。据说他11个月大时,就能哼唱出他姐姐Alla用钢琴弹出的巴赫的旋律。六岁时,他就进了专为天才儿童而设立的Gnessin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在那里,他成为他家人以外的唯一的钢琴教师——Anna Pavlovna Kantor的学生。

十岁时,基辛首次登台,和乌里扬诺夫斯克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之后在同一年,他在莫斯科举办了他的第一场独奏会。基辛的天才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是在1984年,他和莫斯科爱乐乐团合作演出肖邦两首钢琴协奏曲。1987年在英国,他和指挥家Valery Gergiev(捷杰耶夫,也译作葛济夫),小提琴家Maxim Vengerov,Vadim Repin(列宾),在Lichfield音乐节上演出.1988年在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上和卡拉扬合作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我看过录像,说实话不是很喜欢这个柴一).1990年9月,基辛在美国和祖宾 梅塔及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肖邦两首钢琴协奏曲,并且在卡内基音乐厅建成百年纪念之际举行了独奏

会.1997年,他在伦敦Proms音乐节上(注:Proms音乐节是BBC组织的夏季古典音乐会。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演出地点是ALBERT HALL,是皇家音乐厅。PROMS的音乐家很多都是崭露头角的新人)举行个人独奏音乐会.基辛经常在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举行巡回演出.他曾经和很多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和指挥合作过,例如阿巴多,阿什肯纳齐,巴伦博伊姆,克林 戴维斯,捷杰耶夫,朱里尼,扬松斯,卡拉扬,列文,马泽尔,穆蒂,小泽征尔,索尔第等等.基辛也曾经和阿格里奇,克莱默,列文,麦斯基,斯特恩等合作演奏室内乐.(以上翻译自英文维基百科)

专辑曲目: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2 in B-Flat Major op.19

1.Allegro con brio

2.Adagio

3.Rondo Molto Allegro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5 in E-Flat Major op.73

4.Allegro

5.Adagio un poco mosso(attacca)

6.Rondo allegro

第三篇:肖邦音乐的现代色彩——析《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修改

肖邦音乐的现代色彩——析《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

摘要:十九世纪初期,音乐界出现了很多以浪漫主义为代表的音乐家,而肖邦就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经典的钢琴作品,在音乐的天幕上熠熠生辉,经久不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堪称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欣赏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感受到这首作品无论从节奏、和声、旋律还是音乐情绪及风格上都体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与民间音乐元素的完美结合。本文就这部作品的旋律特色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旋律

在欧洲音乐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肖邦。虽然同处于一个时期,但是肖邦却与其他音乐家们的作品在风格特征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作品风格上看,肖邦的音乐充满了幻想和神情,无论是旋律还是和声都充满了色彩,而且是彻彻底底的钢琴音乐,这种音乐身韵是其他乐器所无法表达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为肖邦的初期作品具备了上述所有的魅力和风格,因此被看做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品。但是,如果只是能把握作品的风格,那么肖邦还不能称之为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和音乐家,只有将作品的演奏技巧完全掌握,才能将乐曲发挥到极致。本文将从《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特色进行重点研究。

一、作品乐章分析

庄严的第一乐章,在风格上,肖邦将古典协奏曲的模式严格地沿袭了下来,然后将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在音乐表达和织体上。在肖邦的钢琴曲作品中,钢琴始终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乐器,只是在演奏时,加入乐队为整首乐曲进行和声和陪衬。随着乐队弦乐的呈示,乐章缓缓展开,第一主题微微露出了忧郁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思。呈示部过后,全体乐队都加入到演奏当中,忧郁的思索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诉说。紧接着,第一主题结束,第二主题开始,乐曲展露出作者对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起伏不定的心绪。接着,弦乐转为轻声的低语,钢琴展现出了其华丽的姿态。钢琴的演奏细腻地表达出了第一主题的内涵。左手同时演奏两个声部,而右手则需要低吟般的细语。肖邦一直推崇巴赫的复调音乐,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运用到了巴赫的复调音乐手法。然而不同的是,巴赫的复调非常严谨,肖邦的复调音乐更为和谐,他将主旋律与各声部融合起来,在主旋律之外又突出了每个声部的旋律。演奏者在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就要对各声部的连接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清楚,才能更清晰地阐释旋律。肖邦与李斯的炫技式音乐不同,肖邦的作品在连接部就像是歌唱一样。手指在跑动的过程中,要将和声与音色的变化表现出来,同时,右手也要将复旋律表达好,不仅要弹奏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还要将另一声部歌唱般的旋律表达到位。

席琳斯基评价肖邦的音乐开创了歌唱式的钢琴音乐时代。情绪随着乐曲不断变化,从平和明朗到阴沉低调,然后又从充满张力到无奈结尾。肖邦通过这种织体来展现第二主题,并预示着第二乐章的开始。即使在音乐表情上也与第二乐章遥相呼应,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在演奏风格上存在着鲜明对比。演奏者需要将手指伸直,让手指更多地接触到琴键,落指时要沉到底部,稍稍延长声音,让钢琴发出弦乐的声音。这一主题的演奏时首先要将左手的双声部织体照顾周全,低音音符在这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与主旋律相协调,才能使音乐的层次更丰富,变幻莫测。

第二乐章是小广板式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慢板,作者肖邦曾经写信给友人诉说他的心情:她深深走进了我的心里,虽然我很久都没有跟她说过话了,但是却一直在努力为她做任何事。在我的梦境中,永远都抹不去对她的思念,这也就是我《协奏曲》慢板的创作源泉。这一优美的乐章就连李斯都钟情如斯。与《e小调》相比,《f小调》的诗歌性更为突出,尤其在第二乐章,这种诗歌性更是充分地展现了听众面前。肖邦的这种诗歌性钢琴音乐曾被誉为是“迄今为止音乐界最为难得的作品,充满激情而又含蓄的爱情表达隐含在声音中,深深拨动人的心弦。”然而如此优美的乐章也给演奏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演奏这一乐章时,对装饰音的处理,也就是对声乐性和节奏的伸缩处理关系到乐章的演奏是否成功。

到了第三乐章,乐曲进入到快板的节奏,活泼的旋律展现了肖邦典型的回旋曲式。在这一乐章中,肖邦在主题旋律中加入了玛祖卡这一波兰民间音乐元素。钢琴将人们从爱情的柔美体验中拉出来,然后又带着他们尽情的舞蹈。整个乐队全部都参加演奏,此时,乐队与钢琴的齐奏为乐曲的连接部分注入了激情与活力。长笛、单簧管及大管的对话与钢琴轻盈的旋律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乐队与钢琴的倾诉与对话要求演奏者必须在左右手之间,钢琴与乐队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将连接部的歌唱性与音色表现出来。

二、作品的旋律特色

1、具有诗意般的旋律

肖邦的一生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夜曲,肖邦的夜曲最具特色的就是富有歌唱性和诗意般的旋律。研究其旋律特征是分析肖邦夜曲所必须关注的。以行板的速度形成整齐的四四拍复拍子。在表现悠长而舒展的旋律线条时这种速度非常有利。它能够将音乐的起伏回转充分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旋律缓缓地响起,如同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渐渐地靠近,人们也逐渐被旋律所感染。整部乐章采用的是附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二分音符,这是肖邦融合了波兰民间音乐元素的结果,使得旋律极具张力。从开始的四度到连续的四音音符,为整首乐章的展开提供了后续的动力,让人们不禁沉醉在这种回旋的旋律当中。气息宽广的大练线让旋律展现出一种柔和典雅、抒情如歌的特质。波兰的民族音乐给了肖邦音乐创作无限的动力,他在创作时波兰民族音乐中的器乐性和声乐性完美结合在一起,利用钢琴声乐的特殊性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及乐器性能极大扩张。在创作时,肖邦充分利用钢琴本身的特点,而摒弃了将声乐直接移植过来的方式,在旋律中增加了大量的半音音符,使得整个旋律格外美妙精致,柔顺平滑。他将诚挚的情感注入到诗意般的旋律中,体现出非同一般的韵味与意境。这种空前的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使得肖邦从一个音乐家上升到一个钢琴诗人。

2、极具歌唱性的旋律

肖邦的音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乐曲极具歌唱性。他将民间音乐的声乐因素融入到钢琴音乐中,使得乐器作品富有了歌唱性。肖邦一直推崇意大利的歌剧,对于意大利的美声演唱,肖邦十分喜爱,在长期的聆听和欣赏过程中,他掌握了美声歌唱家运用声音的奥妙,在钢琴创作中,他将这种巧妙的声音运用技巧融入其中,从而使钢琴作品富有了歌唱性的效果。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这种纯粹的歌唱性旋律,展现出优美的线条。这种歌唱性旋律与人们唱歌时所能达到的音域非常吻合,因此特别受到听众的喜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肖邦还将意大利歌剧中的花腔式旋律和宣叙调运用到自己的钢琴作品中,使得钢琴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在意大利歌剧中,宣叙调是一种舒展的旋律节奏,这也正符合作者将自己满怀的爱意通过如歌如诗般的音乐展现出来。

3、绚丽多彩的装饰性旋律

肖邦的旋律又一显著特征是在旋律中运用了大量华丽的装饰性旋律,主要体现在装饰音和华彩经过句的形式达到目的,这种装饰性旋律的运用使得整部旋律都体现出一种华丽的色彩。在创作时,肖邦还对其进行不断地变化,使得旋律更加华丽精致。

(1)

装饰音

肖邦在他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大量运用了波音、颤音、倚音等装饰性音符,他突破了传统的古典装饰音手法,将这些装饰音运用得非常自如,在创作时,他将这些装饰进行不断的变化和加花,让乐思变得更为丰富,内容也极尽扩张,整部旋律都在这种装饰音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装饰音在钢琴作品中的应用在肖邦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将古典的单纯装饰性旋律发展成为一种极具时代感的新音乐元素,而且将整部作品赋予了浪漫性和色彩化。另外就是双音式倚音的运用,在古典装饰音中倚音运用的基础上,将倚音作为素材对双音装饰,在这部作品中,肖邦就广泛地运用了这种装饰音手法。我们再看多声部和颤音,颤音在这部作品中显示出了独特的性质,颤音在这里不仅和前倚音结合,而且还和多声部结合,在整部旋律中融入了颤音和振音的元素。另外,肖邦还用一些回旋音和波音进行点缀式的装饰,体现出一种诙谐的效果。

(2)

华彩经过句

这首协奏曲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大量运用了华彩经过句,这些经过句从三五个音符到40多个连音,运用非常广泛。这也是这部作品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地方,华彩经过句将主旋律衬托得更加华丽,更具浪漫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乐章的中部,出现了大量华彩经过句,这些经过句需要两手同步快速完成,直接将音乐的情绪调动起来,将乐队的演奏自然地融入其中,肖邦的作品中还是很少见到这样形式的华彩经过句的。

4、旋律变奏手法

肖邦主要运用两种方式进行旋律的变奏。首先是通过增加装饰旋律的变化形式影响主旋律,及装饰性的变体变奏主旋律;其次是通过复调式变化主旋律,增加其声部,加厚音层,即复调式的变体变奏主旋律。开始的时候,用分解和弦伴奏展开主题旋律,但是变奏时主旋律并不改变,改变的只是织体的层次。肖邦首先运用华彩经过句来变化个和润色呈示部的旋律,然后再变奏旋律主体,通过这种方式,在整部作品中突出和强调了主题,将作品的旋律陈述方式和织体变得更加丰富,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结论:

肖邦是十九世纪初期波兰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和作曲家,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中《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世界公认的肖邦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从这部作品开始,肖邦走出了学生时期,真正成为一位音乐诗人,他用满怀的浪漫主义热情以及诗人般的心怀创作了这部作品。并在其中完美融入了波兰民间音乐元素,开创了协奏曲在波兰历史的先河,为整个欧洲音乐界乃至世界音乐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初次创作协奏曲的作品,同时也是他最为成功的作品,时至今日,在世界各大音乐会上,肖邦的这首作品仍然吸引着众多音乐人的痴迷于喜爱。本文研究了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的旋律特色。

第四篇:肖邦简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1-2]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1810年,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

1818年,Radziwi家庭宫殿中举行的慈善音乐会上,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肖邦师从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约瑟夫·艾尔斯内尔(Józef Elsner),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的作品。

1826年,中学毕业后,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尔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1829年后,肖邦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举行多场音乐会。

1830年,因波兰起义,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7年,肖邦拒绝“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

1848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并受邀访问英格兰和苏格兰。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结核于巴黎的家中去世。[1]

练习曲

肖邦创作的练习曲完全突破克莱门蒂、车尔尼、莫谢莱兹以来纯技术性练习曲的创作手法,不刻意突出华丽的炫技性,让音乐传递出更深刻的感情。

如《C大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12“革命”)是肖邦1831年赴巴黎途中,在得知俄军入侵华沙后悲愤之余写下的。从技巧上看,这是一首左手跑动练习曲,但从右手壮烈的八度音旋律和左手狂风暴雨般的倾泻中却都不难看出作曲家当时内心情绪的极度激动。[4]

圆舞曲

肖邦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

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如《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则为圆舞曲形式的抒情诗,如《升c小调圆舞曲》。[5]

第五篇:《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摘要:以《黄河大合唱》为蓝本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历史再现、文化传承、中外艺术交流的结晶,体现出不朽的“黄河”精神。

关键词:民族性、标题性、钢琴技巧、创新、民族交响乐

正文:

钢琴曲《黄河》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它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体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阐发了原作的精神气概,从而赋予了它更新的艺术特色。作品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标题性,创作手法独特,这些使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部作品的旋律创作、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配器手法的创新、曲式手法的灵活都对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冼星海同志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乐曲气势雄伟,音调简明有力,其某些段落,在广大的抗日军民中十分流传,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钢琴协奏曲《黄河》较之《黄河大合唱》,是一次新的创造和飞跃。《黄河大合唱》原有八段,钢琴协奏曲《黄河》从中选择了富有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曲词作素材,构成四个乐章的钢琴协奏曲。

从整体构思上来看这四个乐章 , 围绕着黄河来描写人民战争,从与黄河搏斗到最后人民战争胜利 , 从开始充满矛盾戏剧史到最后矛盾解决 , 人民战争取得胜利 ,在调式上 , 他们采用了中国的民族宫调式和民歌旋律 ,而在曲式、配器、和声进行和整体构思上采用西洋的东西 , 因而这是别具特色的中西结合式交响乐。

《黄河》在结构上 , 钢琴协奏曲《黄河》打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由 3 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是由 4 个乐章组成的。《黄河钢琴协奏曲》是第一部表现了人民战争伟大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既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在这部作品中,钢琴占了极大的部分,钢琴技巧已发展到了最高难度和广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优势,在技巧上运用了刮奏、左右手音数不对称的多连音弹奏、紧密及大跨度和弦连接、轮指弹奏、刮奏、急速的琶音等等,尽显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在钢琴上弹出了交响的效果。另外,这部作品还吸收了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演奏特色,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一乐章前奏:黄河船夫曲

此乐章是回旋曲式的结构,由原《黄河大合唱》的第一首歌曲的完全改编,无论在旋律和表现意义上都是完全一致的。协奏曲一开始,以木管组吹出的半音阶生动地展现出黄河汹涌澎湃风狂浪险的宏伟场面。当主旋律进入时,我们听到了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恶浪顽强地展开搏斗,乐曲的最后,是船夫们到达胜利的彼岸的场面。

第二乐章:黄河颂

此乐章是有引子和尾声的无再现的多段体式,整个乐章都在降 B 宫调式上,是原《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首歌曲的完全改编,具有庄严雄伟的气质,钢琴以琶音形式从低音起到高音处用浓重而有力的和弦引出了整个乐章的 A 部主题乐曲的 B 部分是热情歌颂式的,赞美了黄河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发源地,C 部分更突出了黄河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象征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伟大精神。D 部分坚定有力的和弦,像是觉醒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乐曲结尾处突然减弱变慢,如同黄河水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第三乐章:黄河愤

这是一个加引子有再现的 7 部曲式乐曲中有多次转调,矛盾逐渐深化。这个乐章主要采用了《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首《黄河谣》和第六首《黄河怨》,在第三乐章《黄河愤》一开始,清朗的竹笛声吹出了陕北风格的引子,钢琴模仿古筝的琶奏弹出了欢快而明亮的曲调,乐曲进入 A 部,这是采用《黄水谣》的主题,整个调性在降 E 宫调上,描写了黄河水汹涌地流向东方,突然钢琴经过一个上行的音阶式音型,引出了悲愤的和弦,乐曲进入 B 部分。乐队中的铜管吹出了阴沉的阻塞音,这是日寇践踏着祖国的河山,人们四处逃亡,流离失所,一片凄凉的景象,在乐曲的 D部分,《黄河怨》的主题出现,此时,调性也变成了 B 宫调,在乐曲的 E 部中,调性又变成了降 B 宫调,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钢琴独奏,最后,乐曲又回到 A 部《黄水谣》的曲调,好似汹涌奔腾的黄河水仍川流不息地向东奔去。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此乐章是有插部的变奏曲式,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而的发展。变奏中,通过改变旋律、变换和声或变换节奏、调式、调性及织体等手法来表现保卫黄河战斗的深入。它的结构是由引子、主题、九次变奏和六次插部组成的。此乐章是原《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首《保卫黄河》和第八首《怒吼吧!黄河》改编而成的,是整部作品的重点乐章。《保卫黄河》引子部分,由铜管乐在 C 宫调上奏出了战斗性的号角声,木管组两次上行音阶推出了《东方红》的音调,此时弦乐组也加入了旋律层,声音嘹亮、宏伟,紧接着,钢琴坚定有力的八度向上冲击的一段独奏,形成巨大的战斗力。随即双手以快速的半音阶引出了节奏鲜明的音调,乐曲同时变成了 A 宫调。接下来是将这个单一主题加以变换,调性也变换频繁,使音乐展现出不同的层次,钢琴运用上下翻腾的音流,连续的和弦烘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在乐曲的最后部分了推出了庄严而雄伟的《东方红》主题旋律,表明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总之,"黄河钢琴协奏曲#虽然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题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赋予了它自身的艺术特色。这些特色内涵着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发展讲究有限变化,追求自然、完整、统一的基本审美原则。正是在这一原则的主导下,《黄河钢琴协奏曲》尽管在整体上沿袭欧洲传统的多乐章协奏曲的套曲结构形式,但是从乐章曲式结构到套曲组合,对协奏曲原有的结构形态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从而各乐章的曲式结构到全曲的套曲结构都有所创新。

下载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听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听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论文大全

    [摘 要]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创作涉及各种体裁,丰富多彩,在世界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一个重要......

    肖邦音乐欣赏课

    音 乐 欣 赏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肖邦 一、 课题:音乐欣赏 二、 教学对象:七年级 三、 课时:一课时(40分钟) 四、 教学用具:电脑 五、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肖邦个人生平与欣赏肖邦作品......

    肖邦传观后感

    《一曲难忘》观后感在这学期选修的音乐鉴赏课上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不少音律方面的知识还给我们欣赏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最后一节课上,老师更是给我们播放了一部名为《一曲难......

    肖邦故园 教案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

    音乐论文 肖邦

    肖邦和他的《升C小调圆舞曲》 肖邦的全名是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波兰人。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

    肖邦的故事

    生平: 1810年,弗里德里克·肖邦生于波兰首都华沙近郊热亚佐瓦沃拉,同年举家搬迁至华沙。 1816年,肖邦跟随著名的钢琴教师Wojciech先生学习钢琴。 1817年,肖邦创作出第一首作品B大......

    肖邦故园教案

    1 【教学思路】 音乐与文学——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巨大的繁荣和蓬勃的发展。这是一篇表现波兰著名......

    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 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