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邦故园教案
【教学思路】
音乐与文学——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巨大的繁荣和蓬勃的发展。这是一篇表现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音乐生活与爱国情怀的散文作品,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特意加强了有关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相结合方面的安排,力图体现《课程标准》中“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精神。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而且作者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不宜生硬地把文章分为几个段落。故我决定抓住人物、故园和音乐这三者联系来讲,看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完美的糅合在一起的。此文共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抓住人物与故园的关系,通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多种身份的肖邦,明确他的一颗爱国心;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研习文本,把握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层层深入理解故园的深刻内涵;第二课时重在理解故园与肖邦音乐的紧密联系,将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体会其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此案例是第二课时,重点探讨明确两个问题:第一,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了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沟通意识,将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理解文学之美,同时借助语言文字表达音乐中蕴涵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
师:肖邦故园,不仅是简朴的小屋,热那佐瓦沃拉,它是祖国的象征,是波兰文化和精神的所在,意义非同寻常。故园因肖邦而有名,这是肖邦带给故园的。那么,故园之于肖邦有何特殊意义呢?
(说明:简单明确故园的内涵,提问引入本课重点故园对于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
二、聆听波兰特色音乐,感受音乐中的爱国心
师:超绝的才情让肖邦从不依赖传统形式或手法进行创作,而波兰人特有的民族气质和音乐素材成了他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之源。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肖邦的两部比较典型的波兰音乐作品。
(课件展示)
玛祖卡(mazurka)
波兰民间舞曲马祖卡和马祖列克流传到法国后的通称。音乐节奏较快。改编成舞蹈活泼、热烈。舞步以滑步,脚跟碰击,男的单腿跪、女的绕行以及双人旋转等为主。
(多媒体:播放玛祖卡曲)
师: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青年男女在蓝天白云下,手拉着手,和着手风琴的节奏,欢快地跳舞,大声的歌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课件展示)
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
全曲充满战斗性、史诗性。中段通过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象征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势不可挡。据说这是写1683年波兰国王约翰·索比埃斯基的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因此这首波兰舞曲又被称为《骠骑兵波兰舞曲》,又据说:肖邦在作此曲时,由于情感过分投入,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逃离了创作室。
(多媒体播放音乐片段)
师补充:这首乐曲具有强烈的战斗力,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在纳粹占领华沙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
教师总结:肖邦的艺术中有波兰人民的心灵的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无论是欢快的乡村音乐,还是宏伟的史诗篇章,我们都可以听到一颗丹心的跳动,感受到一种坚定的力量。
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凝神倾听,静静地体会老师为他们讲述的音乐风景。
(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感知音乐;学会根据旋律的变化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音乐具体的内容;并让他们了解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情愫。)
三、故园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创作
(一)欣赏故园四季景色,并配乐朗诵相关段落
师: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致地来游览一下这意义非凡的故园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找那些描写四季景色的段落。
生:第21、22、23、24小节。
师:好,这里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的角度描绘了故园美景。师:在这前面有这么一句话——“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由此我们可以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联系密切。
下面先请同学们来听几段音乐,试着给它们牵牵线,看与哪个段落更般配?如果听出来的话,可以和着音乐轻轻地读一读。
课堂安静下来,多媒体播放剪辑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底下同学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轻声和着选读相关段落。
(课件展示)明确:
F大调夜曲选段——春:
F小调叙事曲选段——夏;
别离曲选段——秋;
波罗涅兹舞曲选段——冬。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几小节,感受一下本文最华美的乐章。但要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将音乐和景色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学生集体朗读,有音乐做背景读得很投入。
生1:前面写看到的景色,接着写由此而联想到的相类似的曲子。生2:每个季节的景物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这几段音乐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生3: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格也体现了不同的音乐创作风格。
师:从大家所说的看,作者是抓住了两者的相似点,那么具体说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集体大声):比——喻——。
师小结:这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抓住景色和音乐的共同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者对照起来,赋予风景以精神,赋予音乐以形象,用雅致的语言展现音乐之美。
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段落介绍到故园美景的呢?
部分学生补充:前面第7小节也有写到的。
师:那么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是何等持久、深沉!”
(教师板书: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动情的吟诵使学生对语言和情感的美有了“亲切地体会”,更为后面“理智地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做了铺垫。)
(二)肖邦的音乐与肖邦故园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找相关语句,并用评点法试作分析)
师: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肖邦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那么这环境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没有影响呢?
生大声回答:有!
师:肯定有!请你在文中找找那些写两者关系的语句,并在旁边用评点的方式说说它体现了音乐和故园怎样的关系。
学生快速地浏览,用笔划线,做评点。
生1:“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句话直接讲出了故园景色时肖邦音乐创作联系密切。
师导:那具体怎么个密切法呢?其他同学找到的话,先来说一说。
生2:“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板书:基调)
生3:“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音乐描绘了波兰的风光和童年的生活。师导:波兰的生活和故园的景色都在他音乐中展现,那这些是肖邦音乐的——?
生集体回答:素材(材料)!(板书:素材)
师:还有没有呢?
课堂似乎有些凝滞。于是,我指名一个学生在下一节找。好不容易,那个男生才站起来疙疙瘩瘩地读了。
生:“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问他有没有看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摇头。
师导:注意两个地方“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
生的反应是茫然和疑惑的,有的说矛盾,有的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导: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说“相距甚远”呢?结合生平。
生1:他很小就离开波兰,长期在法国,那么对于乡村的理解肯定有些变化,所以使得最后一组玛祖卡与“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
师: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理解? 生2:因为上节课提到马祖卡是波兰的民族音乐,作为一个爱国的人,他在内心里能理解波兰和波兰人民的。
师小结:因长期在外,祖国之于肖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熏陶。他借旋律表达自己的精神思念的痛苦。尽管有变化,我们还是能听出这音乐“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波兰赋予肖邦音乐以精神。(板书:精神)
师总:其实这样的话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交流了。总之,一句话“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板书:源泉)
(通过语句评点的方式研习文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素材到精神内核,层层深入地分析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关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
四、听音乐写感受:与肖邦促膝谈心
师: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课件展示)
听音乐,写感受: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
乐曲简介: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优美的旋律。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感的音乐,称《离别曲》最适合。
(播放音乐)
学生活动:学生拿出练笔本,有的低头静听,有的边听边。
学生课堂音乐品赏交流,现摘选部分,整理如下:
音乐很舒缓,也很抒情,给人一种宁静以致远的感觉,好象远离了尘世的一切,整个人的思绪都漂浮在空中,来到那宁静优美的波兰小镇。然而好景不长,节奏骤然变得急促有力了,感觉到暴风雨的迫近,危难即将来临。灾难渐渐过去,舒缓的节奏中带着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在对祖国依依惜别的惆怅中有一种坚定和执着。
(齐紫荆)
舒缓的旋律,始终有一种淡淡的抑郁,包裹在忧伤中。突然间,积郁很久的感情变得矛盾,内心很是凌乱,变不可避免地喷薄而出,但是还有另一种声音在叫他抑制,抑制„„无奈地、哀伤地、孤独的他看清了面前的路,于是默默地背起行囊。最后望一眼身后泛黄的故园,淡定地离去,消失在故园的视线里。
(顾凌岚)
祖国!在我的心中,只有祖国,我的故土,我的妈妈。尽管我已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我依然想念你身上的味道,那睡莲的阵阵幽香;我依然想念你独特的声音,那风吹树叶发出的簌簌声有如天籁;我依然怀念那躺在你怀抱里的时刻,那温暖安逸的感觉犹如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战争!你为何来得如此迅猛,让我茫然失措。你是如此的残酷,让我和我的祖国无法重逢。不知道现在我的家怎样了。但愿不要被这无情的战火所毁坏。
不管有多么艰难,我永远记得回家的路。我要回去,我的祖国,我的母亲!
(沈昊)教师小结:大家听得、写得和说得都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肖邦从未停止过对思念故国的思念,即使远离故土。他的思绪始终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树林和小屋所牵引。乡愁已不是一种情绪,而成为他精神在别处的一种象征;波兰与其说是他念念不忘的故土,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为自己建立的一个精神家园。
(设计此延伸性学习方案,对肖邦音乐进行鉴赏,这里的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是要求学生从本专题的人文内涵的理解入手,用语言文字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与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重点还是在语文上。在此环节,学生表现十分突出,根据曲调,结合肖邦的经历,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展现音乐的美和情感的美。)
五、课堂总结:故园、肖邦、音乐三者的关系
故园因肖邦而依然美丽,音乐里故园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给了肖邦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
肖邦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朴素、淡雅、持久与深沉的爱与眷恋。
(用精炼概括的三句话强调故园、肖邦、音乐三者的关系,从思路结构和情感内核两方面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散文之美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散文诗化的语言,言说太实则诗意无存,言说太虚则飘忽空泛。我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较好的语言”以及科学的组织与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文”的“美”,从而有美的体验和收获。
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关注了文本的特点,尽可能地借助其他手段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地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由于本文与音乐结合的非常紧密,所以上课时我调动所有的音乐元素创设情境和氛围。在“学会聆听”环节,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创设情景再现故园美景;配乐诵读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雅致;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学会用声音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当然,散文的“美”学不仅是停留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一篇散文是如何来传达美的,采用了怎样的构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创造意境和表达感情的。听音乐写感受,更是将文学和音乐鉴赏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创造美。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扣住文本让学生感受散文外在形式美、语言美,也要挖掘文本本身的内涵美。但又不能被文本所束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个性,学会表达美、创造美,从而培养他们“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提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xiexiebang.com/be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7343.荷花淀教案 类型:实习集锦 加入时间: 2010 年 9 月 日
------------------免费教案 , 免费课件下载 , 免费试题下载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荷花淀》
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
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
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 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 《荷花淀》
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
: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
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
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
: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
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
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 的斗争生活为背景 , 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
女形象 , 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
()
:
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
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
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 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学生笑了)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
: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 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荷花淀。(学生鼓掌)生()
:(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
: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
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
: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
: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
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学生热烈鼓掌)
第二篇:肖邦故园 教案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肖邦故园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
【学习目标】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学习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雅一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波兰议会议员、保卫和平者委员会主席和作协主席。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短篇小说集以《新的爱情及其他短篇小说》(1946)、《老砖瓦厂》(1946)、《意大利短篇小说》(1947)、《1918至1953年短篇小说集》(1954)、《菖蒲及其他短篇小说》(1960)、《关于狗、猫和魔鬼》(1968)等写得较为成功。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波兰的生活。此外还著有关于肖邦和巴赫的评传等。他的作品语言朴质、流畅,情节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预习思考】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2)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一、自学评价 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 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玲珑剔透(tī)天籁 lài 簌簌 sù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li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二、文本研习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 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三、问题探讨
1.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哪些联系? 明确: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3.人们为什么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朝拜肖邦故居这座圣地? 明确: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人们从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了精神力量。
1、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为题?
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和精神家园。
2、结合教材插图,朗读20—27节,讨论:肖邦故园的四季景物与肖邦音乐的关系 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
故园 四季——春
嫩黄色的栗树新叶
粉红色的日本樱花
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的翅膀
旭日东升时的一片云彩
↓
最温柔的曲子
轻盈的速奏
故园 四季——夏
白色和黄色的睡莲 水面散发了阵阵幽香
很昏、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簌簌声、芬芳的香味
故园 四季——秋
金黄的树冠
寂静的草坪
花园的林荫小道
玲珑剔透的小桥 落叶的沙沙声
↓
忧伤的奏鸣曲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故园 四季——冬
没有 四野茫茫、白雪覆盖
马、雪橇
无边的静寂 狐裘、关女
只有
微弱的琴声
他还在这里 母亲、姐妹
学习9-12节,思考:
哪些地方表现出肖邦对热那佐瓦沃拉这片故土的热爱?
1830年11月2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
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1849年10月17日,肖邦走完了他39岁的人生历程,弥留之际,他对姐姐和身边的朋友说:“在我死后,让我长眠在意大利作曲家、我崇拜的贝里尼身旁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波兰。生前我不能回到妈妈的怀抱,死后我也要回到祖国的土地。我要告诉波兰,我的心脏为波兰而跳动!”
1849年10月30日,在莫扎特《安魂曲》的旋律,人们把肖邦一直带在身边的用银杯装着的波兰泥土,撒在肖邦的坟墓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 重点字词
马厩 夙愿 瘠薄 缱绻 天籁 簌簌 命运多舛 通衢大道 玲珑剔透 茕茕孑立 2.近义词
年轻 年青
留恋 眷恋 迷恋 简介
肖邦(1810-1849)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并且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并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举办了第一次公开演奏,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与贝多芬、海顿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 在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1826年,成为音乐学院学生。肖邦还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831年肖邦去巴黎,并很快在巴黎成名,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名扬全欧。)1835年,肖邦认识了一位波兰贵族的女儿,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不是贵族,而遭到拒绝。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一直到1847年两人才关系决裂而分手。
肖邦经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国著名文艺家交往,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法国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等。
1849年,肖邦逝世后,遗体被埋葬在巴黎彼尔·拉什兹墓地,而心脏则运回到了他一心向往的祖国,埋葬在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肖邦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 降b小调奏鸣曲》,以及写于早年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他的作品中的哀情,犹如他自己说的,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的心声;他的作品的战斗气质,就象舒曼高度评价的那样,是“埋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四、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过去 现在 影响
简朴 圣地 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 小小 殿堂 精神享受
清寒 古迹 斗争武器
简陋 摇篮 最坚韧的纽带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第3—8段),阐述肖邦故居及故居周围的环境以及四季的景色与肖邦创作的密切联系。
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探望故里,青年时代告别故园,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使主题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第五部分(第20—27段),这是本文中最华美的乐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肖邦故居位于华沙西北约50公里的幽静小村——热拉佐瓦沃拉。现在的肖邦故居纪念馆是二战后重建的。一排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故居外的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由波兰各地捐献的名贵花草树木,院内竖立着肖邦的雕像。室内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存放着肖邦少年时代的作品和他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每到周日,这里都要举行音乐会,由世界各地著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的作品。溪水潺潺,琴声飘飘,这里悠美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散步。
第三篇:肖邦故园 教案
《肖邦故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肖邦故园》,这依然是一篇表明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与前面两篇文章不同的是,这篇文章不仅仅在于描写祖国、故乡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还探索了祖国、故乡与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找出重点词语。明确: “简朴”“清寒”“简陋”
(2)“肖邦故园”是“简朴,清寒,简陋”的,难道肖邦故园仅仅是肖邦的出生地?
明确:故园不仅仅是肖邦的出生地,更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分析:作者通过联想和比喻,写出了肖邦故园的一花一草,在点燃音乐家创作灵感和火花过程中的作用,说明肖邦享誉世界作品,是与故园和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故园美丽的自然景物,是他创作中不竭的清流和源泉之一。
总结:这篇文章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说明了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可以说没有波澜,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
(4)这篇文章最华美的内容是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请从文章中找出来,说说不同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春天:娇嫩温柔,轻盈明丽
使人联想起肖邦最温柔的曲子和轻盈的速奏。
夏天:成熟清丽,馥郁悠扬
使人回忆起了肖邦成熟的作品,那宛如船歌的琶音,f小调叙事曲和悠扬的旋律、清丽的歌声。
秋天:欢快喜悦,忧伤郁闷
使人理解了忧伤的鸣奏曲
冬天:纯白空旷,静寂孤独
使人联想起当年肖邦银铃般的音乐„„
总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美丽的自然景物,并把它们与肖邦音乐自然融合在一起,写得如诗如歌,令人陶醉。
4、问: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直接赞美肖邦的故园? 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摇篮,源泉。
5、问:老师不太明白作者在开头两段为什么非要追溯肖邦故园的历史? 讨论明确:意在突出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正是因为肖邦才出了名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变化。鲜明的反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
6、问:那么,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
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
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由此,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
7、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7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
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8、问:如果把21——23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
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1-23段文字。来点音乐。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清)沈德潜
四、总结
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爱。作家以一个造访者的敏锐眼光所捕捉到的文化气息,所传达的情绪,穿越了时空的阻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情感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感觉的置换,让我们获取了丰富的文化给养,领悟到肖邦人格、精神的魅力。
第四篇:肖邦故园教案
肖邦故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课前预习: 导入: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1、作者简介:
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 居里金质奖章。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剧本《诺汉特之夏》、《假面舞会》等。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作为切入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2、资料链接: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3、字词梳理: 马厩()
历尽沧桑
夙()愿
通衢()大道
茕茕()孑立
荒诞()不经
垂涎()三尺
瘠()薄
给()予
雾缭()烟绕
缱绻()
瞻()仰
命途多舛()
寥寥()无几
姓廖()窒()息
树冠()冠()冕堂皇
勇冠()三军
桂冠()玲珑剔()透
雪橇()踱()步
4、结合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尝试梳理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一共有27个自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1——
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第二部分(——
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关系。
第三部分(——
段),作者满含深情地书写了肖邦对故园的深切思念与深沉热爱,直至用音乐寄托情思。第四部分(——
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第五部分(——
段),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诗如歌如画,令人陶醉,回味不已。
课堂合作探究: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3、第九段提到肖邦只在他的出生地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但肖邦对它却怀着无限的眷恋之情。他对故土的眷恋体现在哪些方面?
4、因为肖邦的音乐,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看看故园有哪些故事发生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4至19自然段,尝试找一下答案。
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马厩(jiù)夙(sù)愿 通衢(qú)大道 养尊处(chù)优
B.缱绻(juǎn)瘠薄(jíbó)命运多舛(chuǎn)茕茕(qióng)孑立
C.簌簌(sù)栗(lì)树 玲珑剔(tī)透 树影婆娑(suō)
D.陶冶(yě)树冠(guàn)令人窒(zhì)息 有条不紊(wěn)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府第 草垛
依稀
简朴
富丽堂皇 B.苍桑
伶仃
踱步
狐裘
不容质疑
C.隐蔽
渊源
蕴藏
覆盖
茕茕孑立 D.招摇
目睹
蔚蓝
宛如
荒诞不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B.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
C.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
D.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荒诞不经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而且为欧洲的音乐增辉。
B.因此,可以说,此时的肖邦,眼前浮现了故乡的景色和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C.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怀着无限依恋、惜别的心情,告别了这一切,途经巴黎,浪迹天涯。
D.到了肖邦之家,会确信,而且亲眼见到,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
B.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
C.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
D.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参考答案:
1、简陋、清寒
朴素、淡雅
毫不招摇
(表面特点)
持久、深沉
(深层特点)
2、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
3、(1)经常跟妹妹一起探望故里。从华沙来此,总要走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2)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3)在异乡写给友人的信中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4)肖邦创作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透露出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无限眷恋。
4、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里涌来,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来领略肖邦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获取精神享受;人们在发愁或失落时去肖邦之家去听周末音乐会等。
第五篇:《肖邦故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生字注意读音,有的字注意书写)
马厩厄运伶仃孤苦夙愿瘠薄覆盖翩翩起舞缱绻命途多舛一瓢饮有条不紊树影婆娑簌簌玲珑剔透茕茕孑立雪橇狐裘
一、导入课文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二、作者简介
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三、分析课文
(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文化内函? 明确: 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A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散发着爱国精神 B艺术家的摇篮,C音乐创作的源泉,D肖邦的音乐的起源 E精神享受殿堂
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A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朴素,淡雅,然而,又持久,深沉的风格之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B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和积淀
(21-26由四季之景联想到肖邦的音乐)
(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A肖邦
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B他的音乐
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C肖邦故园
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如何理解“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这句话?(肖邦出生于此,这里朴素淡雅的景物在他的童年和青春时代甚至一生中都打下深深的烙印,这儿的一切对他的音乐创作有着不同一般的渊源关系,他在流亡生活中抒发对祖国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寄托于这故园之上的。因此说,这小小的庄子对肖邦而言就是整个祖国的象征。)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第6、7段,再思考回答问题
1、朗读: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
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 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 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
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思考回答问题,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发言。
(1)四季的景物描写突出的点是什么?这些描写给人在审美上有怎样的感受?(突出的点是“色彩”,给人在审美上的感受是“朴素”“淡雅”。)
(2)作者描写这些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何等的持久、深沉”?
(为了说明肖邦的音乐和肖邦故园风光的联系。家乡的风光给肖邦的创作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朗读19-24段,再思考回答问题
1、朗读: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2、思考回答问题,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发言。
(1)这里也是四季的风光描写,与上文有什么不同?这里的风景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上文是略写,这里是详写;上文是虚写,这里是实写。风景描写始终和肖邦的音乐联系在一起。)(2)上文的描写和这里的描写各是为了表现什么中心?
(上文是突出色彩,突出家乡风光对肖邦创作的影响,这里是从审美上对肖邦音乐的联想和想像。)
(3)由本文的组织材料看,谈谈你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理解。
(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肖邦的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关系,所以写故园总是不离开音乐。材料可以是多方面的,但必须围绕线索,不能游离中心。)
三、课文小结
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四、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五、课后作业
选取读本有关课文阅读。
六、板书设计 过去现在影响 简朴圣地清流源泉
肖邦故园小小殿堂精神享受 清寒古迹斗争武器 简陋摇篮最坚韧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