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建筑的论文北京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北京建筑的论文:北京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摘要】: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世界文化名城,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特别是0*-*年以来,建筑成就显著,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应保护好珍贵历史遗产,根据总体规划,将现代化建设和保护城市风貌相结合。
关键词:北京;古代建筑;近代建筑; 1当代建筑!北京建筑的特点 1.1历史悠久千年古都
北京先70人万年前穴居在西南郊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中。近年王府井南口东方广场工地发掘出#万余年前古人类遗迹,在门头沟东胡林村清水河畔的台地上发掘出距今2万年左右的墓葬,证明此时北京先人已从山洞穴居进入河谷和平原地带生活。
北京迄今考古发掘出最早的建筑遗址为距今6000余年的平谷北埝头村10座残存房址,平面呈椭圆形,直径’(左右,周边有木柱穴,内有夯土痕迹和朽木灰,为半地穴房屋。
北京最早建城于西周初年燕国,距今已)3000余年,位于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现仍保存古城墙、殉葬墓、车马坑等,今建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200多年中北京一直为北方军事重镇。公元*)+年,辽太宗将当时的幽州(今北京)定为陪都,称南京,又称燕京;$$’)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位于右安门西玉林小区的金中都南城垣下水关遗址,今建为辽金城垣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大都于$,+’年基本建成,今存北城垣和西城垣北端的土城已建为遗址公园。明清北京城建成于$-,“年,紫禁城作为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北京从辽代作为陪都建成燕京已有千年,从金代建成中都作为帝都已有+’”年。!“#建筑遗产丰富技术进步显著北京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宝贵的文化遗存和文物建筑,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罕见。北京现有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有:长城、明清故宫、北京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和明清皇家陵寝;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项;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有,)-项。北京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保存至今最早的为公元前-’年大葆台西汉墓的地下墓室,地上建筑最早为建于西晋(,%’.)$!年)的潭柘寺。构造多采用抬梁式,昆明湖西北大船坞跨度达$’(。重要建筑外檐采用斗拱,兼有结构和装饰功能。北京古代砖石结构主要用于地下陵墓(如明十三陵)、塔(如辽天宁寺塔)、城墙、古崖居和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如皇史宬、钟楼、斋宫)等。
北京近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砖(石)墙、柱和木屋架、木楼板、木楼梯承重,外墙用磨砖对缝、砖雕、砖拱等;如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北京大学红楼、清华学堂等。钢筋混凝土技术于,“世纪初传入北京,形成砖混结构和内框架、框架;其代表为未名湖燕园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饭店中楼等。
2000年以来,北京当代建筑迅猛发展。,”世纪’“年代学习苏联和东欧建筑科学技术,走上了建筑工业化道路,自力更生,完成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和一大批工业、民用建筑;到%”年代初,一些领域已接近当时的国际水平;十年**扩大了差距,从!“年代中期开始,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完成较大规模住房、教科文卫建筑、旅游饭店、办公商业服务建筑以及亚运会场馆等建设;近年来,建筑向高大精深和多功能、综合性方向发展;中央电视发射塔地面以上高-”’(,东方广场建筑总面积达$“"万(,,国家大剧院采用跨度达,$,(的钢拱壳和钛合金板、玻璃板组成的椭圆体屋盖,高层建筑基础和地下建筑深度已达$+/)#(。0*!+.0**’年,北京地区建设领域共获国家级及部级、北京市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共$%&项。其中’&%(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国家发明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建筑任务巨大成为国内外重要建筑市场’(年末,北京市共有房屋!”)“万*!;至!+”!年末,全市共有房屋#,+#(亿*!,约为$(年末的!+倍。$&-’&%(年竣工建筑面积.((!万*!,仅占竣工总面积的$%,(/;’&%&-’&&(年改革开放的!+年中完成!’##’万*!,占竣工总面积的)),#/;’&&&-!++!年的近#年中,年竣工面积由!0!’万*!逐年增长至0’!万*(!其中’+层以上建筑由&0(万*!增长至’0!+万*!);!++!年一年竣工面积相当于解放前房屋总面积的’)!/,!++!年全年施工面积达&.&(万*!。各年变化见表’。$北京建筑的发展住宅北京(年末全部住宅有’0)+万,基本上为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平房,有少量!层洋房和绣楼,前门外有10层临街商住楼;到年末,全市实有住房为亿,为(年末的倍,包括多种住宅体系和不同层数。古代住宅四合院是北京古代遗存庭院式住宅的代表,采用传统木构架双坡瓦屋面,典型布局是在南北向主轴线上建坐北朝南的正房,前面建东西厢房和与正房相对的南房(倒座),以房屋后墙及院墙围成封闭的宅院。较大的宅院沿主轴线布置成“一正两厢”多进院;更大的宅院则有几个多进院并列,并附有花园。现存的传统四合院多为清代所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四六条崇礼住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四合院建筑群有三条中轴线分成三路三进院落,北为花园。西城区郭沫若故居、东城区府学胡同等一批有保存价值的四合院,分别列为全国和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至!++0年$!月,#个城区的挂牌保护四合院已有.)(处。近年在景山东街、什刹海沿岸等处,拆除旧房,建成一些新四合院,布局和外观基本不变,但功能提高,材料设备更新。$“!”$近代住宅!+世纪初叶,北京建成一批以!层砖木结构为主的西式住宅。例如位于东单东北的北极阁三条协和医学院南院住宅区为地下$层、地上!层单元式住宅,屋顶设有通风窗;清华园内照澜院等联排平房住宅,每户各有小院。
北京典型四合院住宅平面示意图!$“!”#当代住宅$&))-$&)&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始住宅工业化的试验,先后在北京大学学生宿舍进行#层现场生产、土法吊装中型砖砌块试验,在洪茂沟住宅区进行#层工厂生产、现场吊装大型砖砌块试验(图!),并在羊坊店进行)层装配式大板住宅试验。$&.0-$&..年,在龙潭湖、左家庄等)个住宅区成片推广!)万*!的)层振动砖壁板住宅。$&%!年,在建国门外大街北侧兴建$.层装配整体框架-剪力墙外交公寓,开始$+层以上高层住宅的建设。$&%#-$&%)年,对#类普通高层住宅体系(框架-剪力墙、滑模剪力墙、大模板剪力墙、装配式大板)分别试验和试点,探讨在北京大量建造住宅的发展途径。
公元938年,在前三门大街南侧.层共万住宅中,推行内承重墙用大模板现浇、外墙用预制板的“内浇外板”体系;随后,在全市$+1$.层住宅成街成片大量推广。$&%.年唐山地震后,大模板现浇混凝土用于劲松住宅区多层砖混住宅的内承重墙,形成“内浇外砌”体系。!+世纪(+年代后期,为适应$(层以上高层住宅增多情况,全现浇大模板体系迅速增长。至!++$年末,0种类型的大模板住宅体系共建成)..+万*!,其中$+层以上住宅#.++万*!。滑模体系主要用于$(层以上的塔式住宅,至!++$年末,共建成!.0万*!住宅。
装配式大板住宅由工厂提供全部构配件,主要用于成片建设$!层以下住宅,至$&&$年共建成0(.万*!后未再建。参考文献:
[1]吴启发.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的综述[J].中国动物保健,2009,(12):32-36.[2]Pinto C,Julio V.Santiago Urcelay,Biosecurity practices on inten-sive pig production systems in Chile[J].Prev Vet Med,2003,59:139-145.[3]Ribbens S,Dewulf J,Koenen F,et al.A survey on biosecurity andmanagementpractices in Belgian pig herds[J].Prev Vet Med,2008,83:228-241.
第二篇:北京建筑之我见范文
北京城市建筑之我见
贺龙
(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学101班,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建筑是城市的容器。”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文化,也是建筑艺术的表达,北京,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建筑是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式各样的建筑描绘着北京历史的沧桑,建筑特色及建筑材料的使用彰显着时代的科技技术,当代的“十大建筑”,更是构成了以雄伟、庄严、壮丽、堂皇、开阔等为特征的视觉形象,以寄托解放、新生、自豪感之类的情感。
关键字:北京十大建筑建筑特色 建筑材料雄伟
城市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我们从北京故宫谈起,北京故宫——中国古代宫殿。
建筑的典范,北京的文化符号。故宫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提为世界五大宫殿.而法国凡尔赛宫面积不到故宫的四分之一;俄国冬宫相当于故宫九分之一,克里姆林宫号称欧洲最大的宫殿,面积不到故宫二分之一;英国白金汉宫相当于故宫十分之一;日本东京皇宫面积不及故宫三分之一.故宫的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1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北京南站——北京最典型的交通建筑
建筑特色:2008年8月正式重新开通运行的北京南站占地面积49.92万平方米,建筑
面积42万平方米。主站房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三层。从上到下依次为,高架候车厅以及配合的高架环形车道、站台轨道层、换乘大厅、地铁4号线、地铁14号线。
建筑材料:北京南站建筑形态为椭圆形,主体为钢结构,分为主站房、雨篷两部分,站房为双曲穹顶,最高点40米,檐口高度20米,主站房以天坛鸟瞰效果为基本形状,中间设有3个层次,隐喻中国皇家建筑的层次感和地位。两侧雨篷为悬索形结构,最高点31.5米,檐口高度16.5米。雨篷钢结构采用了A形塔架支撑体系、悬垂梁结构等多项施工技术。椭圆形中央站房屋顶和两侧雨篷主要材料为银色的金属铝板。北京南站突出环保、节能等理念,在众多大型火车站中首次采用太阳能发电。新建成在高架候车亭屋顶中央采光带,将设置太阳能光电板,总功率为350千瓦,太阳能发电系统将在白天开启,辅助解决车站用电问题。北京南站利用城市原生污水冬季水温高于大气温度、夏季水温低于大气温度的特点,冬季从污水取热供暖,夏季排热制冷。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
建筑特色: 作为古典建筑结构的现代演绎,新馆追求的是文化和历史的密切关系。图
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水平伸展的体态,和耳目一新的简约风格。
建筑材料: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型轻颖,表面光亮可鉴、让人感到悬浮于空中的玻璃装饰的“大屋盖”。玻璃幕墙,用石材做巨大的立柱,中国国家图书馆将成为全球最大中文数字资源基地和中国最先进的网络服务基地。
新保利大厦——世界上最长的玻璃幕墙建筑
建筑特色:大厦东北立面90米高、60米宽单层网索点支式玻璃幕墙的尺度是目前“世
界第一”,安装难度极大。新保利大厦公司会同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有关专家,成立专门的工组小组,克服重重困难,让效果震撼的幕墙完美亮相。建成后的幕墙通透壮美,让大堂和内侧办公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采光。大厦的南侧和西侧外墙,由目前国内首例运用的竖向遮阳百叶系统及双层中空Low-E玻璃组成,能保证冬季最大限度的日照与夏季最大限度的遮阳效果,有效节约空调的运营成本,也避免了光污染给周边环境造成的危害。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与世界同步的节能理念。
建筑材料:在大厦东北立面的左下方,从7.2米至45米,镶嵌了一个世界最大体量的悬挂式钢结构吊楼。吊楼总重量约5000吨,下方没有立柱支撑,而是靠核心筒与两组斜拉钢索完成结构拉撑。夜间亮灯的时候,灯光映射在吊楼内墙隐约的花梨木色上,柔软的光线效果使得整个特式吊楼犹如璀璨明珠镶嵌在大厦内,流光溢彩。
国家大剧院:湖中的明珠
建筑特色: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建筑材料: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
饰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参考文献:
[1]Pinto C,Julio V.Santiago Urcelay,Biosecurity practices on inten-sive pig production systems in Chile[J].Prev Vet Med,2003,59:139-145.[2]Ribbens S,Dewulf J,Koenen F,et al.A survey on biosecurity andmanagementpractices in Belgian pig herds[J].Prev Vet Med,2008,83:228-241.
第三篇:北京著名建筑分析
实习报告要求
一 实习报告内容:
图文并茂,图形式为照片或手绘,内容为平面或立面、或透视。文字结合自己实习感受及相关资料写。1.清华、北大校园建筑 7.故宫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2.奥运场馆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3.798艺术中心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4.中国国家博物馆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5.天安门广场(可选)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6.国家大剧院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8.北京当代MOMA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9.中央电视台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10.三里屯village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11.香山饭店(可选)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12.颐和园 形式(实) 空间(虚) 建造(材) 构思 尺度(可选)
13.长城脚下的公社(可选)14.天坛 形式(实) 形式(实) 空间(虚) 空间(虚) 建造(材) 建造(材) 构思 构思 尺度(可选) 尺度(可选)
二 报告提交时间:
开学后第一周,交实习报告。
三 成绩评定标准:
依实习报告和实习期间表现评定实习成绩。
时近九点,那时的阳光还不算毒辣,我揭下了头顶上的帽子,看 着成了一条缝的眼镜,我细细地开始打量眼前的这个建筑。记得前几年看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对它无比的憧憬,这该是一个怎样的建筑啊!现在赫然出现在眼前,竟有点不敢相信。鸟巢就在视线完全可以捕捉的前方,北方的天气稍点雾气,使得它显得不太真实。钢结构包裹的外壳,这是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我将头转向了另一方,淡蓝色,泡沫状般的建筑安静地呆在了鸟巢的对立面,这便是“水立方”。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水立方”。
第四篇:北京建筑的认识
伴随着2008新年音乐会的序曲;小泽征尔的指挥;尼桑的影子与回旋、贝多芬的幻想曲与巴赫的地中的奥菲斯的进行。我们结束了这次实习。总的来讲,这次实习的心情是复杂的,也是激动的。出生于西京长安的我,有幸于2008年1月6号起程北上。去首都北京观摩学习。作为建筑系的一名学生,周游列国是其一生的梦想,也是是一生的志愿;这次北上,荣幸直至。黄土高原是我家;白鹿塬地是我乡。虽然深醉其中,但是我对建筑的向往与追逐,却也从未减过。建筑大师贝聿铭在中国的建筑只有三处,可惜西安不曾有幸,香山饭店引起我的向往;世界著名的皇家宫殿——故宫袭来自己的雄气;世界著名的王府花园——恭王府富有自己的福气;世界著名的八大奇迹——长城带来自己的霸气。这些建筑都吸引着我的。
天时不允,可惜我们在傍晚时分出发了,虽然一路上灯火点烁,也乐在其中,但我却也兴致秃然。从未出过远门的我,从未见过天外天的我,却也只能在夜幕中去寻找自己的激动;去
想象自己的建筑;去点析建筑的轮廓,一路驰北,渐入佳梦。
伴随着火车的鸣笛,这告诉我——北京在我脚下了,丝丝凉气沁人心扉。伴随着公交车的启动,我们驶向我们的目的地——河北师范驻京招待所。道路两侧的建筑却引起我们阵阵的评足。歇山屋顶是北京民居最显著的特点,蓝灰色的砖墙构成了北京民居特有的风格,而深红色的大门组成了北京民居传奇的序曲。其实,夹杂邻街四合院之间,不乏现代的高楼林立。的确,我承认,现代化的气息在公交车的行驶中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大楼也确实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想到的是:每一个建筑确实有其设计在里面,尤其是在外立面上,大胆的想法往往会在不惊异之间闪入你的眼帘。首先,我们不论其设计是否适合站在这里。当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也是是建筑设计的一大基本要点。但对于一个建筑系的学生,造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些东西刺激着他们的思维,触动着他们的评足,感动着他们的世界。思想的火花之所以绽放,其源于人们对生活更深的认知和追求,生活的理性和感性融合,传统和颠覆的交汇,启迪着我们对艺术,尤其是对建筑造型的感悟。
艺术家的梦想是令人们兴奋和忐忑不安的,但其往往伴随着不能实现的遗憾。不论对于艺术家本人还是对于其他观摩者来讲,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我们798艺术工厂里,我们找到了那种自然的艺术,而不是刻意去修饰或创造的艺术,其源于自然,而不流俗于自然。在这里,每位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一番田地,去演绎多彩的生活,去阐释自己的世界、去展示自己的心灵于每一位留守者。一人一世界在这里有里完整的叙述。我并不是一名合格的建筑系学生。对于画展,我也不是经常去留守的人们。但这次,我真正的感觉到了画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去刺激人们的心灵和感觉,使之发生创造性的演绎。但从建筑学的发展史来看,每一次的建筑风格,思想的演绎,基石都源于艺术的多少影响。
798艺术工厂,来源于一个破旧的工厂改造。其实,工厂改建的例子在建筑界也并不鲜见。工厂的机器零件或组件结合艺术家们创造,演绎了材质的对比,颜色的对比等等。这也难怪现代著名的,有意思的工厂改造实例比比皆是。也许我们大家非要对这些建筑贯以实名以区分的话。我们个人认为发展和创新、拥有
通俗文化的影子和符号的后现代主义将是一个完美的阐释。其实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大师们最初的由衷。在这里,我不是非要去贯什么名,也是不是评论什么事件,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去尝试在理论上找一个切合点,对自己建筑认知的理解有利而已罢了。置规范于一侧,做自己的世界,这也许就是艺术之于生活的特点。不拘泥于一般,作好自己的权释。艺术来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虽然798艺术工厂的历程,伴随着激动和兴奋。但随着夜幕的降临,我们迈开了向天安门的步伐。黑夜早已拉下了自己的旗帜,但长安街上却也是灯火辉煌,直冲云端。路两旁的树上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声。长安街上车水马龙,踏在人行道上,国际化大都市的感觉油然而生,这里没有白天的热闹,但有夜晚的繁华。北京饭店等一系列建筑抢入眼帘,王府井等一系列街道窜入视线。接二连三的震撼直到我到达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虽然算不上紫禁城中最宏伟的城门,但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上却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古代建筑群,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占地面积达10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皇城由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与后妃居住的场所。此外,东侧有宁寿宫区域,西侧有慈宁宫区域等。这座皇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从明代永乐开始带清代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共有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统治全国有491年的历史。1925年在内廷成立了故宫博物院。1948年古物陈列所合并至故宫博物院。1961年,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故宫博物院作为封建王朝的宫殿,当然宣扬皇帝的神圣也是其重要的建筑意义。这里有外三殿与内三殿的布局,紧靠乾清宫东西两侧,即为东六宫、西六宫、乾东五所、乾西五所。这种布局还附会了天象,乾清宫象天、坤宁宫象地、东西六宫象十二星,乾东、西五所象众星,形成了群星拱卫的格局。其当然也离不开封建的保守性和封闭性。高墙深宫,内廷部分周围有内宫墙环绕保护,墙外还有长巷相隔,以加强警卫。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这里有了完整的诠释,皇家花园的格局在这里有了详细的注解。我国古代也极近风水讲究,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当时明清一系列皇家建筑的龙头。我们国内素有龙的传说,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之说。当然,皇帝就要号称是真龙天子了。所以前辈们在建筑时,尤其是为贵为真龙天子的皇帝建筑皇宫,也就作到了这一点来体现天子的皇权。北海、中海和南海组成了龙身,其蜿蜒向北摆尾。宛如真龙在海,吞气呐象。可惜天时不允,为了迎接北京2008年奥运会,现在故宫博物院的三大殿都在维修之中,我们对于中国封建王朝宫殿的学习也失去了机会。其实在这里,关于文物的保护,中外有着不同的观念,一些人们认为,文物建筑应该在风雨中经受考验,而我们没有必要去修葺它,让历史的印记留在建筑之上。可是这样态度,对于建筑来讲,无疑灾难性的毁灭。当然,我还是希望这样保存完整的建筑应该得到无微不至的保护。最后我们到了故宫的珍宝阁,由于我们对这里的宝贝没有什么兴趣,也就没有仔细的看和研究这里的东西。不过其中的九龙壁还是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真命天子——九五之尊,这叙述着真龙宿愿。
出了故宫,我们到了景山公园。从上面的万春亭,我们俯视了故宫的全貌,并且望见了传说中的龙身——什刹海。其实这个明明是湖,为什么要叫海呢?其实这主要是源于我们的神话。在我们神话故事之中,龙栖息之地,往往与海为伴,为了体现真龙的传说,这里也就叫海了。说到我们的建筑历史,其实也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生活史。
说到生活,皇家除了自己的御花园,也有自己专门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是乾隆1750年为其母祝寿而修建的园林。原名清漪园。帝王后妃们常逍遥游乐于这里。可惜1860年被英法联军野蛮焚毁。1886年慈嬉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后改名颐和园。1914年作为清室私产开发。1924年后正式辟为公园,人们才有幸进颐和园。1992颐和园被评为世界上建景最丰富。建筑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历史文化沉淀丰富,科学艺术价值突出,是人类文明的灿烂瑰宝。
其中的大戏楼与故宫的畅音阁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同被誉为清宫三大戏楼,建筑精美,气势宏伟,被誉为京剧摇篮。这座戏楼的设计中汇有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在戏楼的下面,有几大水缸,这可以使戏子的声音更加清晰和洪亮。可惜是观看的人们不是很方便,戏楼设计在两侧是大臣看戏的地方,其实在这里他们并不能很好的看或听戏。与其说是看戏,到不如说是陪人看看罢了。这里的重要建筑当然是佛香阁了,其高36.48米,八面三层四重檐,顶覆黄绿琉璃瓦,飞檐翘角,镏金宝顶,气势非凡。一层供奉观世音菩萨,明万历二年铸造,高5米,重万斤。作为皇家园林,这里拥有天南海北的景观,有苏州的园林,有皇家园林的买卖街,有宝刹名祠铜雕像。可谓名类繁多,一园纳四海。这也说明了皇家生活的奢侈。但也不失作为中华民族的园林瑰宝。
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祭祀活动就是祭天拜地,明清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天坛。这里的重要建筑有祈年殿和黄穹宇,其中为我们熟知也有圜丘。
既然到了北京,那么这里除了皇宫和园林,当然还有达观贵人的王府。恭王府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了。恭王府其实是大贪官和绅的府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也是最有钱的官,和大人的府邸也是令人向往的。其实,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建筑,而是这里的风水。虽然我个人对风水并不是有了解,但我到了这里,我发现这里的风水竟然是这么的讲究。其实这里也算的上是一个花园,这个比皇宫御花园还要大的园林建筑,也可谓费尽了主人的心机。什么五富(蝠)临门,树木的种植和种类也是很有讲究,这里我也不知看见了多少棵榆钱树,树和石头的种种都在这里有了完美的解释。中国人民素有一步登天之说,但在建筑方面,历史有谁能够做到呢,在这里,和大官人做到了。不简单只要这些,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在府中也有了其的影子。
中国古代建筑以大屋顶,斗拱为主,其进深和面阔在等级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别,是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在建筑中最重要的表现。在实习中,我们不光参观了古建筑。
其实在现代建筑方面,北京也是做的相当不错的,国家大剧院是我们国家乃至世界音效最好也是技术最高的建筑,由标准的椭圆而建的,四面环水,而主要
入口也是从水下而进。其实,我国从建国初就有建筑大剧院的想法,这件事情几经曲折,终于有了其方案,结果是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折桂。但其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是波折几重,来自各个方面的评注和批评,但终于顶住了舆论的压力,最终建成。但我们还是遗憾,并没有进去参观,只是在周围走了一遭。即使感叹,我们也流在了心理。我国专为奥运会而建的奥运场馆。也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可惜,也只是很远的看了看,并没有近距离的欣赏和参观。但对于建筑的好奇和兴奋使得我们环绕建筑转一周,正像我们在国家大剧院周围转了一样。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是我们这次北京之旅唯一进入内部的现代建筑。其外型是我国古代一种记时器——日晷的外型。
可以说这次北京之旅,我们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参观了国内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皇家宫殿和皇家园林,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对我们的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增加了对古建和园林的了解,使我们对园林设计和景观设计也有了一定的指导方向。但是故宫博物院的三大殿在维修之中,使得我们没有看到皇宫大殿的真实面貌,而倍受遗憾。奥运场馆也是隔墙而望,没有在他的面前感受建筑的魅力。建筑学习就是在一次一次建筑感受之中来提升自己的建筑认识和设计能力。随有遗憾,但我也还是收获的,建筑之于生活,就象艺术之于生活一样。
第五篇:建筑特点
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工程建设历时3载,投资3.39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地块上,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这样一个选址文化底蕴深厚,内容集中,内涵深刻,充满着古今融合,汇通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对所在区域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的,是经过反复的比较,多方的论证、层层的审批,甚至经过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最终评审才确定的,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展厅的灯光都不那么刺眼,但由于房间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光线,所以整间展厅不显得那么的昏暗。
四周围的落地窗旁都放置着长凳供游人休息,人性化的设计处处可见….而上海博物馆用的是自动灯光,人走近展品的话就会亮灯,人离开了就会熄灭。但要是走累了的话只能走出展
厅到外面长椅上去休息。一下车就看见了那气势磅礴的建筑群,灰白的复古风格融合传统与时尚为一体,大气而不失典雅精致,使人一到门口就禁不住想到里面去一看究竟。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展厅都在这条神秘走廊的一侧,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现代和未来的时空交织处
拙政园 屋顶运用了很多几何图案来表现空间感值得称道。
建园特点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
一、楼
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光绪年间的拙政园,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大屠杀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的丛葬地。该馆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物采用灰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
1、该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
2、陈列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
3、它叫标志碑,外形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碑高12.13米,象征着南京城是在12月13日沦陷的。碑的上端刻着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那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碑的下方是一个方形的坑,坑内铺满了象征遇难者白骨的鹅卵石,寓意着纪念馆是建立在江东门“万人坑”遗址之上的。
4、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断垣残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这是全市各处集体屠杀所立遇难者纪念碑缩影和集中陈列,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绿树、草坪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5、“和平大钟”由旅日华侨林同春、林伯耀等14位爱国侨胞捐资在南京铸造,以铭记历史教训,祈祷世界和平,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6、是东南大学齐康教授精心设计的,每一处都蕴涵庄严和肃穆。据在铺设现场的朱成山馆长介绍,这条经过专家们反复研究设计的“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由222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重要证人脚印铜版以及178块光铜版相间铺设而成。我们从万人坑遗址看过来,注意到这条路上有的脚印只有一只脚,有的少了一只脚趾头,这足以说明日本法西斯所犯的残暴罪行是不可饶恕的,应该向我们有个郑重的交代。看着这条路,我们感觉这不是用铜版铸成铺成的,而是用30万遇难同胞的血肉和泪水浇铸的,我们不忍心走在上面,担心惊动那些冤屈尚未安息的灵魂。作为我们年轻一代,当将这段历史铭记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让国家强大起来,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以告慰那些死难的同胞。
7、“古城的灾难”。它是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遇难者的头颅”和“手臂”、“长明火”等一个个雕塑,以及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组合而成的。它们表达的主题为悲与愤。象征古城南京的高大城墙上弹痕累累,墙体的左上角虽然被炮火震开了裂口,但仍然刚强地屹立,不倒不塌,寓意为中国人民在侵略势力面前英勇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把折断的“日本军刀”后半截,刀的截面处作了颜色处理,好像仍残留着遇难者的血迹,刀面上刻着“300000”的数字,寓意为侵华日军曾经在南京杀害了30多万人。这尊象征着遇难者的头颅高2.7米,直径为2.5米,重达2吨,是用青铜浇铸而成的。它圆睁着不屈的双眼,张开着含冤的嘴巴,脸颊因被刀砍开一条深深的缺口而痉挛的抽搐着。那座用青铜铸造的手臂长7米、高2.75米、重5吨,意为被活埋的遇难者从泥土中伸出不屈的手臂,那只挣扎着的大手仍紧紧地抓住南京的土地。这两尊青铜雕塑,是由南京青年雕塑家吴显林设计,南京晨光机械厂浇铸的。整座雕塑寓意为:站在历史的桥梁上,回眸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古城南京的一幕人间特大惨案。
8、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1985年建馆时,从纪念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1998年4月以后,又从该馆所在地的江东门“万人坑”内新发掘出208具遇难者遗骨(表层土层中),这批万人坑遗骨经过法医学、医学、考古学、历史学者的严格鉴定,被确认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骨,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证。
呈墓穴形状且半地下的史料陈列大厅内陈列着1000余件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图表和见证资料,并配有中、英、日文字说明。采用灯箱、沙盘、泥塑、油画、复原景观、多媒体触摸屏、电视和电影(厅内近200座位的电影放映厅全天用中、日、英三种文版循环放映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史料纪录片)等多种陈列手段,再现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血腥暴行。
此外,该馆院内还有约翰.拉贝日记资料展览和东史郎日记案资料展。这两个展览用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分别从一个德国人当年在南京所记录的日军暴行和一个曾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士兵所记的日军暴行史实,再次真实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特殊的证言展览。
从2005年起,我们在做了新馆陈列布展时,从建筑设计和陈展设计之初,就开始把握如何“采光”和“用光”。我们受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国内陈展设计先进的博物馆,大胆采用人工光源的艺术手法启发,在奉行自然采光与人工采光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从陈展效果出发,在大幅度地采用人工光源的前提下,适当地选用自然光源。主要体现在三处:
一是把好入口处光源的逐步减弱变化。从博物馆的服务大众的功能上来说,凡是优秀的陈展艺术,一定要首先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和舒适度。我们在门厅设计上,采用了自然光源,适应观众从自然中走进博物馆的光源需求。在进入情景中庭的“战火中的南京”时,我们便采用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相结合,让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有一个光的过渡。由于台阶的落差和自然光线的变化,特别是傍晚夕阳西下时,一缕阳光穿透门厅的玻璃墙,穿过情景中庭敞开的入口,远远地投射在复原的高大城墙上时,形成了只有在影院中才能看到的一束投射光束,十分奇妙和独特。只有当观众走过了情景中庭,转身进入序厅开始,才完全进入人工光源区域,感受沉重压抑的氛围。
二是展厅内遗骨坑复原上方的“苍天有眼”的局部自然采光,它原来是展厅建筑材料的出料口,巧合的是它正对着遗骨坑中央。陈列设计时保留了这个出料口,加盖了玻璃封盖,并在室内做成聚光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用光环境景观。
三是尾厅的“一道天光”自然光线的处理,倒是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等人事先的创意,在建筑外形上是一把断裂的军刀,在展厅内部,它是唯一的被设计为自然采光的一条天际线。在与整个展厅的灰黑色氛围及较暗的人工采光的比较中,形成了强烈的光亮,使观众仿佛看到了一种光明,一种希望,这种环境被用在陈列设计的结尾部分是合适的,通过对具体展品的处理和对这一特殊空间的塑造,形成了个性化的新的亮点。展示南京大屠杀特大惨案的专史陈列“折断的军刀”寓意
扩建后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以军刀造型示人,以控诉侵略者的罪行。
据何镜堂介绍,纪念馆在南京城市近郊,扩建用地呈狭长的船形,因此赋予其弯刀的理念,用“军刀”表达杀戮的主题,象征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的折断的军刀寓意日本法西斯侵华企图的破灭,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
设计者说
新建纪念馆有五大特点
昨日,本工程的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向记者揭开了该方案的神秘面纱。
百国文字
写上哭墙
参观者在入口处将会看到长明火把,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哭墙,哭墙上用100个国家不同的文字写下“300000遇难同胞纪念馆”,旨在让来参观的全世界的人都能看明白,给人震慑之感。
枯树卵石
象征哭诉
参观者随后进入和平广场,场地内布满枯树、卵石,人踩在地上能听到沙沙作响之音,象征着无声的血泪控诉。
万人坑旁
要设碑林
参观者进入万人坑,感同身受杀戮现场,这是展览的高潮。设计者着意在万人坑旁边增设碑林,以高矮不一的坟墓营造祭场的感觉,国殇的气氛。
水中蜡烛
铺“烛之路”
参观者随即进入冥思厅。该厅中间为行人道,左右以漂浮在水中的蜡烛铺设烛之路,两边是镜面玻璃,烛光在镜面的反射下使空间得到无限延伸。
纪念碑形
状如“犁”
人们随后到达和平公园。公园内建有南京大屠杀纪念碑,纪念碑以黑色花岗岩为基座,透明水晶体顶端消失在空中,为亡灵铺就通天之路。纪念碑形状如“犁”,以铸剑为犁的设计理念寓意不再有战争。
图:
冥思厅室内。
馆。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8月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
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上海博物馆的平面布局,分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现开设12个专题陈列室,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钱币、玉器、雕塑、查印、少数民族工艺等。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上海博物馆用地0.8公顷,建筑总面积38000平方米,由地下二层、地上五层构成,建筑高度29.5米,从高处俯瞰,上海博物馆圆顶犹如一面硕大的汉代铜镜,若从远处眺望,新馆建筑又仿佛如一尊青铜古鼎,默默承载起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
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的完美契合,在室内装饰上也得以充分的表现,大堂扶手栏板均由回首卷尾的龙纹图案组成,均胎息于商代青铜器的龙头、当作沿着石阶,登堂进入博物馆时,将会领略到推开历史之门的沉重和喜悦。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驰名中外,庄重肃穆的青铜馆在1200平方米的展室内,陈列了400余件精美的青铜器,许多流传有绪,具有盛名的重器和近几年获得的名件构成了青铜馆展品的特色,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当时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在青铜馆内用具体、典型的实例、完整地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3世纪古代社会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青铜器雄伟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史料丰富,书体优美的铭文和高超的铸造技术,显示了绵延一千五百多年中国古代青铜器萌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顶部为圆形,底部为方形,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暗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传统文化融和时代精神,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完整的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 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