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巾帼英雄花木兰的父亲是谁?
花木兰是古代杰出的巾帼四大名将之一,因替父从军而闻名天下。那花木兰的父亲是谁呢?
据史料记载,花木兰的父亲为花弧,为北魏年间的第一猛将,年轻时骁勇善战,最后负伤回家做了一名染匠。
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个直率善良的女孩,叫做花木兰。一年间,匈奴大举侵入中原,统治者慌忙招兵买马。花木兰的父亲因年轻时久经沙场功劳显著而再一次出现在征兵名单中。孝顺的花木兰趁着夜色扮了男装代替父亲上战场。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强和毅力,经历了许多磨难,最终配合大军击退了匈奴,拯救了北魏。
第二篇:是谁范文
是谁
是谁把城市打扫的如此干净?是谁每天在默默无闻的工作?是谁顶着严寒日日夜夜的为我们的城市努力着?那只有一个答案–清洁工阿姨!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凛冽的寒风从昨天夜里开始就呼呼地刮个不停。现在,又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来。大片大片的雪花从灰蒙蒙地天空中飘落下来,棉絮一样厚厚的一层,雪团被寒风卷着,在地上打着滚,翻着跟头。路边有几棵落光了叶子的小树,疲惫地站在那里,随风发出响声,好像不安地大声叫着:“冻死我了,冻死我了。”
那一天,我起得很早,来到广场。街上路静人稀,我跑着跑着,忽然发现路口有几个人影。跑到近前一看,原来是几位清洁工。
她们挥舞着扫帚,“刷刷刷”地清扫着马路上厚厚的积雪和垃圾。还有几位阿姨,推着车子,把一堆堆的积雪和垃圾撮到车里,然后着到垃圾站。马路上有的地方结了一层厚厚的,她们就用镐头刨起来,一镐下去,冰渣溅到脸上,她们都毫不在意。这些清洁工经过的地方,积雪和垃圾都不见了,变得干干净净。她们第一个人的眉毛上,头巾上都沾满了白霜,乍一看,就像一个“白胡子老头”。可是,在她们的脸上,却都露出喜悦的笑容。
你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是创建美好未来的使者,我们赞美你“清洁工”!我们赞美你!无论是严寒酷暑,你都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穿梭在各条马路上。城市的美离不开你们,城市的健康离不开你们,你是城市的美化家中的一员!
辽宁省抚顺市大自然小学六年级:王悉仲
第三篇: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是为贯穿整个阅读过程的一条线。
本课教学,依然是从题目质疑入手:“为什么从军?怎样从军?结果怎样?”全文的线索很快被找出来。第一课时,主要解决为什么从军?从而感受花家女儿爱家爱国爱亲人的情感。扣住两个描写神态的成语:焦急万分,愁眉不展,与木兰姑娘的心灵展开对话,读懂在当时,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做法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之策”。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感受花木兰,才能别这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故事打动!
学到第6自然段,几个动词:披、跨、渡、过,是绝对的重点,再由“千里迢迢”牵出路途遥远、征战辛苦的现实。“像男儿一样英勇”,甚至更胜一筹才能立下“赫赫战功”,此处的“赫赫战功”与前文的“赫然在列”好好辨析了一番。故事的结果以“让我回故乡去吧!”留下光辉灿烂的尾巴,也区别于《三言二拍》那样迎合小市民心态的调调。课堂上,我极力从这里让学生感受到木兰不为功名的高尚情操,揪住“故事最感动你的是哪个方面?”阐发;其实私下里,每读到这里,倒是慢脑子木兰姑娘的无奈„„
没有了好莱坞“美人英雄”的大欢喜结局,本不是美人——木兰的英姿飒爽实难与弱水三千的美人相提并论——的木兰,出征前好歹也算二八佳人吧,一晃征战十载,沙场秋点兵,还乡的她已是绝对的老姑娘一个了,颤巍巍的爹娘还等着被伺候,生活退去了金戈铁马的激情澎湃,还原其苍凉慵懒的常态,是严酷甚至严苛的啊!木兰,我们的英雄木兰,除了回忆,还有什么呢?
当然,这一层私心的想法,是不能拿到课堂上妖言惑众的,毕竟很不识大体,毕竟很不光辉——爱家爱国爱爹娘兄弟,这都是放到台面上的话,私下里,“叽叽复叽叽”的单调织机里,是否掩埋着一颗跳动的魂灵?是否与当代的“叛逆青年”甚至“愤青”一脉相承?老夫,只是幌子吧,也许!渴望沙场,渴望壮烈,渴望建功立业,未必就不是木兰的本心了!
最终的结局不可考,作为“北朝”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中,绝无仅有的“非典型英雄”,她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填补某项空白”吧,我想!
忽的想到早两月看的那个谁的《石羊里的西夏》,是个名作家呢!羌族的后裔。写自己的名族,自己的祖先,虽然让人极不舒服的自诩为“最后一个西夏王”的灵童转世体,但小说中提到的西夏女子上战场,颇有木兰之风啊!
也许,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木兰,或者木兰们,并不像我们现在以为的那么凤毛麟角,那敢情好!
„„
故国神游去了,多情应笑我!
还是回到正文!
结尾处的“昔日威风凛凛”和“文静俊美”,我引导学生好好体会。特别是“俊美”,为什么不用“秀美”?
很多时候,课堂上最满意的生成,不是枯坐电脑前敲击键盘时得来的,虽然每次备课键盘一敲10多小时,敲得颈椎、肩椎一起“罢工”。但其实,教学的魅力,还是在于那些预设不了的“生成”——
杂七杂八,是为一记。
第四篇: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南北朝之说
拓跋焘登基之后,长期受到柔然侵扰的北魏帝国拉开了对柔然部落大反击的序幕。以当时的形势看,北魏最大的祸患不是南朝、也不是其他北方割据势力,而是盘踞漠北、气势旺盛的柔然。八王之乱以来,已经混战了一百五十年的中原地区之动荡是加剧,还是平息,就取决于北魏与柔然的生死决战。其中,公元429年是柔然败得极为惨痛的一年,双方都为这一场生死决战做了慎重的准备。
429年(太武皇帝(拓跋焘)神鹿二年),“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购王公将士各有差。”(《魏书》卷世祖纪)这时花木兰“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木兰辞》中连花木兰父亲这样的年迈之老卒都要参军,可见情势之严重,国家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必须动了真格的了。而历史上,也确实是在429年,北魏掏出了最后的血本,来跟柔然展开一决生死的大战。
花木兰替父从军。北魏皇帝拓跋焘率军一直将柔然赶到漠北,“北度燕然山”(《北史》卷86.蠕蠕传),燕然山即燕山,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花木兰远离故土,发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的感慨。
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平真君(441年)“行幸阴山之北”(《魏书》卷4,世祖纪),花木兰从军正好12年“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天子接见花木兰,封她为五品尚书郎,她怕女儿身份暴露,犯下欺君之罪,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史书的年代和木兰辞的12年相吻合。
但是又有证据说明木兰是汉朝时代的人。
《木兰辞》最早见于南北朝陈代,此前何承天(370-447)在《姓苑》中也曾提到木兰、《南齐书·州郡志》中提到在今湖北黄陂曾设过木兰县。依此推断,木兰生活的时代不会晚于南北朝,不会晚于何承天。所以,至少隋唐之说是难以服众的,木兰汉代说倒是有证据的。
木兰曾戍边燕山,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祀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题为《汉孝烈将军记》。碑载:“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良久,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汉世尝作《木兰辞》,阐扬于前,唐杜牧之亦歌其事于后。”此碑立于元宁宗懿麟质班至顺三年(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从碑文来看,其中提到的汉世尝作《木兰辞》,这就充分说明木兰出生的年代早,也说明木兰出生于汉代。
第五篇:我是谁
“心里话”原稿
原稿:我 是 谁
领:要问我是谁
过去,我总不愿回答 因为我怕
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
合: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 一路鸣着喇叭 不是开着本田 就是开着捷达
领: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 一路都不说话 埋头蹬着板车 裤腿沾满泥巴 合:我们的校园很小 放不下一个鞍马 我们的教室很暗 灯光只有几瓦 我们的桌椅很旧 坐上去吱吱哑哑 但是我们作业工整 我们的成绩不差、领:北京的二00八
也是我们的二00八 老师把它谱成了歌 同学把她画成了画
作文课上,老师说了这样的话 “不要怕,不要怕 我们打工子弟 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 都是祖国的花 都是中国的娃
都生活在首都的蓝天下” 合:不要怕,不要怕 大声说出心里的话 领:要问我最想说什么 合:我爱我的妈妈 我爱我的爸爸 因为——
是妈妈把首都的马路 越扫越宽 因为——
是爸爸建起了北京的高楼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