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5:1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第一篇: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布特勒的信 [文题解通] ◎导读

不正义的战争历来受到正义的人们的严厉谴责和唾弃。布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得到雨果的赞誉,而雨果把话题集中在圆明园上,从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奇迹说起,谴责焚掠圆明园的强盗行为。雨果的立场、观点,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不仅同情中国人民,而且敬重中国人民。他身为法兰西人,却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把政府与人民区别开来,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雨果用了很大篇幅盛赞圆明园,让我们想见其原貌。雨果赞扬中华民族是“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这对于我们民族的复兴也是一个鼓舞。◎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生于军官家庭。早期诗作《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朝复辟。后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接着写出《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先后发表反对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0年回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其他作品有诗作《历史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的斗争。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等。◎背景

1856年—1860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1万多名英法官兵于是你来我往,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专权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 1860年10月18日,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知识览通] ◎语音

珐琅(fàláng):不要读成qù 洗劫(jiã)脂(zhī)粉: 惊骇(hài)绸缎(chóuduàn)瞥(piē)见 箱箧(qiâ)琉璃(liúlí)赃(zāng)物 给予(jǐyǔ)晨曦(xī)行窃(qiâ)◎字形

劫:抢劫 瞥:瞥见 珐:珐琅 动:动作 弊:弊端 法:法郎 却:却步 憋:憋气 怯:胆怯 缀:点缀 赃:赃物 箧:箱箧 辍:辍学 脏:肮脏 筐:竹筐 ◎词语

远征:远道出军或长途行军 体面:文中指光荣,光彩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耗费:消耗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惊骇:惊慌害怕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晨曦:晨光。瞥见:一眼看到。

剪影:比喻对于事物轮廓的描绘。

赃物:用不合法或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物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了。◎常识

圆明园

圆明园从1709年兴建直到1860年焚毁,共经营了151年。该园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三园组成,故又称“圆明三园”。三园总面积5200亩,比现存最大皇家园林——颐和园还大850亩。园子周长10公里多,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皇宫的建筑面积。三园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内有100多个风景点,无数的楼台、殿阁、廊榭、馆轩尽在山环水抱之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最强烈的愿望,仍是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列强各国认为这是加紧侵略中国的极好时机,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会同响应。四国的修约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他们决心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挑起战争。英、法两国以1856年亚罗号划艇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作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历时四年多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给予侵略者沉重的打击。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战争中,英法联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使中华民族再次蒙受沉重灾难。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北京洗劫和烧毁了融汇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你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

[内容析通] ◎理文脉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部分(2—9段):盛赞圆明园奇迹。

第三部分(第10段):谴责强盗行径。

◎辨结构 结构示意图

英法联军:强盗掠夺 谴责、嘲讽 正直的人格 美丑对比

圆明园:世界奇迹 赞美、同情 ◎探意旨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议问题

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却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1. 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明确: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由概括到具体到再概括,讲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然后讲耗费劳动之巨。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3.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4.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的难能可贵?

明确: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特色鉴通](1)大量地使用描写手法: 文章用墨如泼,用铺陈的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般地显现于世人面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全人类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类比或对比: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龙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的地位;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作者将额尔金父子比较,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将中国人的“野蛮”和欧洲人的“文明”相比,一个是智慧性的劳动,一个是强盗式的掠夺。这些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珐琅(fàláng)洗劫(jiã)脂(zhī)粉: b惊骇(hài)绸缎(duàn)瞥(biē)见

c箱箧(qiâ)琉璃(liúlí)赃(zāng)物 d给予(jǐ)晨曦(xī)行窃(qiâ)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分享 圆明园 绫罗绸缎 眼花撩乱 b 搏物馆 来源 丰功伟绩 脂粉 c 赃物 剪影 野蛮 荡然无存 d 宛如 惊赅 挽手 富丽堂皇 3.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远征:远道出军或长途行军。体面:文中指光荣,光彩。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耗费:消耗。

b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惊骇:惊慌害怕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c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瞥见:一眼看到。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晨曦:早上的太阳。

d 剪影:比喻对于事物轮廓的描绘。赃物:用不合法或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物。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了。4.从感情色彩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b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c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d 从前对巴特龙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5.对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 剪影。(比喻)

b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反语)c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如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比 喻)d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反语)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a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b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c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是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d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二.语段训练

(一)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7-11题。7.“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句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答: 8.“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龙神庙在理想中的地位”,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9.作者极力描写圆明园的美好奇丽的用意是什么? 答:

10.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龙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意味着什么? 答:

11.请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的看法。答:

(二)阅读课文5-10段,完成后面12-16题。

12.选文中两个强盗是指谁?“强盗”一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答: 13.对两个强盗的焚掠,作者持什么态度? 答:

14.“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答: 15.“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的过错,政府有时候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16.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17—28题。

尼泊尔的啤酒 吉田直哉(日)①那是四年前的事了,准确地说不是“最近”了,然而对我来说,却比昨天发生的事印象还要鲜明得多。

②那年夏天,为了摄影我在喜马拉雅山麓、尼泊尔的一个叫多拉卡的村庄待了十多天。在这个家家户户散布在海拔一千五百米斜坡上的村庄,像水、电、煤气之类所谓现代的生命线还没有延伸到这里。

③ 这个村庄虽有四千五百口人,却没有一条能与别的村落往来的车道。不用说汽车,就是有轮子的普通交通工具也用不起来。而只能靠两条腿步行的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被山涧急流截成一段一段的。④由于手推车都不能用,村民只能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背一些东西在这条路上行走,每当我惊奇于草垛何以.移动时,定晴一看,下面有一双双小脚在走路。原来是孩童背着堆得高高的当燃料用的玉米秸。

⑤以前在日本去村庄的公有山林砍柴时,禁止用马车拉柴,只允许背多少砍多少。当时人们认为背多少砍多少的话就能得到天神的原谅。⑥时代不同了,可正因为没有车道,多拉卡村的人们至今过着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被天神原谅的生活。我不知道以前的情况,反正现在村民们完全知道他们的生活无法和世界上其他的地方相比。因此,他们是以一种苦楚的心情,在旅游者看来像世外桃源般美丽的风景中过着日子。

⑦特别是年轻人、小孩子都渴望离开村子去有电有车的城市。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就是我们,在没法用汽车的这里,也深感不便,每时每刻都是全副武装登山。从汽车的终点站到村庄,我们竟雇了十五个人搬运器材和食品,多余的东西不得不放弃。⑧首先放弃的就是啤酒,啤酒比什么都重。想过酒瘾,威士忌更有效果。我们四人带了六瓶,每人一瓶半,估计能对付着喝十天,⑨然而威士忌和啤酒,其作用是不同的。

⑩当汗淋淋地结束了一天的拍摄,面对眼前流淌着的清洌的小河时,我情不自禁地说:“啊,如果把啤酒在这小河中镇一下的话,该有多好喝呀。” ⑾现在再提经过大家协商放弃的啤酒真是没有道理。这时有人追问我说出来的这句忌语。他不是我的同僚,而是村里的少年切特里。他问翻译:“刚才那人说了什么?”当他弄清什么意思时,两眼放光地说道:“要啤酒的话,我去给你们买来。” “„„去什么地方买?” “恰里科特。” 恰里科特是我们丢了车子雇人的那个山岭所在地,即使是大人也要走一个半小时。“是不是太远了?” “没问题。天黑之前回来。”他劲头十足地要去,我就把小帆布包和钱交给了他。“那么,辛苦你了,可以的话买四瓶来。”切特里兴高采烈地跑了出去,到八点左右背了五瓶啤酒回来。大家兴奋地鼓掌庆祝。⑿第二天午后,来摄影现场看热闹的切特里问道:“今天不要啤酒吗?” “要当然是要的,只是你太辛苦了。”“没问题。今天是星期六,已经放学了,明天也休息,我给你买许多‘星’牌啤酒。” 星”牌啤酒是尼泊尔当地的啤酒。我一高兴,给了他一个比昨天更大的帆布包和能买一打啤酒以上的钱。切特里更起劲了,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

⒀可是到了晚上他还没回来。到了临近午夜还是没有消息。我向村民打听会不会出事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如果给了他那么多钱,肯定是跑了。有那么一笔钱,就是到首都加德满都也没问题。”

⒁十五岁的切特里是越过一座山从一个更小的村子来到这里的,平时就寄住在这里去上学。土屋里放一张床,铺上只有一张席子。因为我拍过他住的地方并问了许多问题,所以对他的„隋况是了解的。

⒂在那间土屋里,切特里每天吃着自己做的咖喱饭发奋学习。咖喱是他把两种香料和辣椒放在一起夹在石头里磨了以后和蔬菜一起煮出来的。由于土屋很暗,白天在家学习也得点着油灯。

⒃切特里还是没有回来。第二天也没有回来。到第三天也就是星期一还没有回来。我到学校向老师说明情况、道歉并商量对策,可是连老师都说:“不必担心,不会出事的。拿了那么一笔钱,大概跑了吧。”

我后悔不已。稀里糊涂凭自己的感觉把对尼泊尔孩子来说简直难以相信的一笔巨款交给了他,误了那么好的孩子的一生。

然而我想还是事故吧。但愿别发生他们说的事。

这样坐立不安的过了三天,到了第三天深夜,有人猛敲我宿舍的门。唉呀,打开门一看,切特里站在外面。

他浑身泥浆,衣服弄得皱巴巴的。听他说由于恰里科特只有四瓶啤酒,就爬了四座山直到另一个山岭。

一共买了十瓶,路上跌倒打碎了三瓶,切特里哭着拿出所有玻璃碎片给我看,并拿出了找的钱。

我抱住他的肩膀哭了。很久了,我不曾那样哭过,也不曾那样深刻全面地反省过。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山麓()②玉米秸()③清洌()④反省()18.“那是四年前的事了”,但“却比昨天发生的事印象还要鲜明得多”,文章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9.文章第②③④段主要说明了什么事情? 20.为什么“以前在日本去村庄的公有山林砍柴时,禁止用马车拉柴,只允许背多少砍多少”呢?

20.怎样理解第⑥段中“他们是以一种苦楚的心情,在旅游者看来像世外桃源般美丽的风景中过着日子”?

21.⑩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2.第(11)段中切特里的“两眼放光”、“劲头十足”、“兴高采烈”,表现了切特里怎样的品质?

23.怎样解释当切特里背着五瓶啤酒回来,“大家兴奋地鼓掌庆祝”?

25.为什么说切特里有可能是拿钱跑了,“我”不但没有痛恨,反倒谴责自己“误了那么好的孩子的一生”?

参考答案:

1、b(瞥(piē)见 2.c(a撩—缭;b 搏—博 d 赅—骇)

3、c 4。b 5.b 6.d 7不好,改后就缩小了范围。8。高度肯定了圆明园的艺术地位、价值9.反衬了英法联军掠焚圆明园的罪恶,更激起世界人们对美好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哀和同情。10。充分肯定了圆明园在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11。略 12。英国和法国,反语,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13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抗议,指出他们将要受到历史制裁。14。用反语和对比手法给予强盗以辛辣的讽刺。15。侵略者不能以被侵略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16。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17.①chuò ②jiǒng ③tuó ④zhízhǘ 18.引起读者的兴趣,产生急切要读下去的愿望,也表明这件事在“我”心目中的重要。19.交代此地的地理环境,海拔之高,使此地不但无交通,连路也没有,也为下文铺垫。20.使当地的人们既能够生存下去,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21.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新奇的世界,喜马拉雅山麓,没有任何的污染,没有噪音,没有都市的浮躁;但居住者却感觉远离现代文明、现代化。22.此时此地饮啤酒,绝不是在一般地方的饮啤酒,表现了拍摄一天后对啤酒的想往;也为下文作铺垫。23.表现了切特里乐于助人,不怕困难的品质和意志。24.有对想往啤酒的到来的喜悦,也有对切特里的感谢。25.“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给孩子钱,铸成了小孩犯错误,这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第二篇:《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将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积累起来。

3、大声朗读课文,将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积累起来。

4、领悟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发奋努力、刻苦学习。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引导。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巴特勒”是法国的一个殖民主义者,极力主张侵华战争,英法火烧圆明园后,他写信给作者,企图得到作者对英法联军暴行的歌颂。本文是一封义正词严、感情强烈的回信。题目交代了书信对象,表明了文章体裁。

2、作者: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作品有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被雨果自称为“社会的史诗”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笑面人》、《海上劳工》以及戏剧《克伦威尔》。

3、背景资料: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

圆明园被焚毁的第二年,即1861年11月25日,雨果给布特勒上尉写了这封信,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对中华文明的衷心仰慕和热情赞颂,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4、学习生字词:

予以(yǔ)恍若(huǎng)缀满(zhuì)珐琅(fà láng).....惊骇(hài)琉璃(liú lí)瞥见(piē)赃物(zāng).....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末年,前后历经六代帝王,费时150年之久。它占地5200余亩,周长有20多华里,是世界上有过的最大的花园。

它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建造了一大批像“曲院风荷”、“方壶胜境”等具有我国园林建筑特点的优美景点;也大胆地吸收了外国的建筑形式与内容,建造出海晏堂、远瀛观等一组中西合壁的“西洋楼”,是中国建园艺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园林建筑的奇迹。其盛名早已传到西方,与法国凡尔赛宫齐名,一度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不但以景色瑰丽优美著称,而且藏有大量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图书和绘画,汇集了我国封建文化艺术的精华,是一座国家大博物馆。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转述巴特勒来信的观点和目的。树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灿烂辉煌,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第三部分(10),旗帜鲜明地回答巴特勒的来信。

五、教师小结:

这封书信以饱含悲愤的语言,义正严词地痛斥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入侵,揭露了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队中国的强烈行径,强烈抗议他们对圆明园的洗劫和毁灭,表达了对人类文明遭践踏的悲愤之情;表现了作者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题目交代了写信的缘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点明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明确:语句上的鲜明对比。(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

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由概括到具体到再概括,讲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然后讲耗费劳动之巨。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3、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何作用?

明确:这样安排材料是用“美”衬托“丑”,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是突现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至极。信中极力盛赞圆明园“是属于人类的”“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亚洲文明的剪影”,是东方“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及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4、作者在信中是怎样回答对远征中国的意见的?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 这是一封义正词严、感情强烈的回信。针对布特勒来信中认为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的谬论,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这些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作者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强烈控诉。这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信中运用了比喻、衬托、反语等多种修辞手法,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政治态度与爱憎感情。如“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等等,讥讽有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5、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三、品味语言: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指的是圆明园。这句话运用比喻,从东西方文明的高度评价、赞颂了圆明园的辉煌。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对圆明园进行劫掠、焚毁,是英法政府犯下的强盗罪行,而不是英法人民,表达了作者对英法政府的强烈不满。

3.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都是反语,感受一下这些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这段话运用反语的方法,揭露侵略者对圆明园进行大规模劫掠的罪行,表达了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极大愤慨。

4.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文明”和“野蛮”是一对反义词,把它们一起运用,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所谓“文明”其实是野蛮,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毁灭。而“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运用反语,深刻揭露了侵略者强盗罪行的实质——是毁灭人类文明的野蛮行径,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愤恨之情。

四、教师小结:

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代表了人类的良知,是非分明,爱憎分明。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6、给巴特勒的信

(1)、交代写作缘由(征求意见);(2)、全部赞誉(盛赞圆明园,抨击强盗);(3)、表明态度:谴责,控诉。——雨果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

第三篇:给巴特勒的信

校际交流公开课

执教人汪华浩

2009-11-1

2给巴特勒的信

【教材分析】

《给巴特勒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封书信。这封信盛赞了圆明园的美轮美奂,指出了其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谴责了英法联军毁灭人类文明精华的滔天罪行,表现了作者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反对侵略的正直良知和公正立场,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被掠夺国家人民的深切同情。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揣摩语句,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魅力;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形式,引导学生体会雨果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2.了解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人格魅力。

2.揣摩重点语句,理解本文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就文学巨著《悲惨世界》能否发表给一位编辑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非常简洁,只有一个问号,编辑给雨果回了一封信说可以发表,也非常简洁,请你猜一猜回的是什么?(感叹号)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另一封信《给巴特勒的信》。

二、走进课文

【速读书信感知内容】

速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书信的主要内容。明确: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细读书信明确观点】

1.齐读课文第三段,筛选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导读提示:圆明园是清代名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它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雨果也没有亲眼见到圆明园,但他说过: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那么,在雨果的心中,圆明园是什么样的呢?

2.自读课文第5~9段,筛选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导读提示:1860年,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毁,曾经堪称世界奇迹的圆明园如今成了断壁残垣。那么,雨果对火烧圆明园这件事是怎样评价的?

【精读书信品味语言】

精读课文,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进行点评。

方法指导:可以从写作手法、遣词造句、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赏析。

教师示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这句话运用比喻,赞美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代表。“令人惊骇”这个词赞美了圆明园无与伦比的美。

方法总结:选词选句写评点,明白流畅用语简,词句赏析不离篇,个性感悟有特点。

三、走近作者

【赏读书信感悟作者】

方式:虚拟角色,开展作家与读者“面对面”对话活动,感受作家可贵的人格魅力。

方法:以文本为依据,就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对当时政府的看法、对被掠夺国家和人民的感情等方面提出问题。

小结:雨果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握住文明和野蛮的标尺,对圆明园的被毁进行了公正的历史评判。作为一个法国人,他为圆明园的消失感到痛心,为代表东方文明的珍宝被毁而感到愤慨;他无情谴责英法联军破坏人类文明的野蛮行径,倾情讴歌圆明园在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高尚的品格!

四、走向心灵

【悟读书信滋润心灵】

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给雨果先生写一封电子邮件,向雨果谈谈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感受大师的心灵。

友情提示: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和评判,对雨果的解读与评价,对自己的激励和启示。

五、布置作业

巴特勒看到这封信后会怎么想?

板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

雨果先生:

赞美圆明园

讽刺侵略者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

人格魅力————正直无畏

第四篇:《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给巴特勒的信

雨果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以圆明园的神奇壮丽,衬托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丑恶行径的手法。

2、体会这封信中所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人:18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展示圆明园残迹的照片)造成这一浩劫的是当时的英法联军。这时候,欧洲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的这封《给布特勒的信》。

2、作者介绍: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作家。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3、历史背景介绍: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于1857年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陆的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城。10月6日英法联军冲人圆明园,洗劫并焚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接着,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此条约中,将香港九龙司地方一区割给英国。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谈谈作者对英法远征中国之行是褒是贬,为什么?(名为赞誉,实为贬斥。因为英法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2、雨果在信中是怎样评价被焚毁的圆明园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是属于人类的”“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是圆明园”“是东方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这是某种令人惊诧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反映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3、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朗读文章第三段,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先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探究,再仔细品读。)

4、学生讨论回答:作者在信中是怎样贬斥英法联军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态度和感情?(本题意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提炼观点的能力。)(“这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从前对巴特农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痛斥英法两个强盗、窃贼对圆明园大肆劫掠放火焚毁的罪行,指出这些所谓文明人其实是最野蛮的,对他们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人类文明的罪恶提出了强烈控诉。)

5、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讨论概括: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可恨之至,这就是以“美”衬托“丑”的手法。)

三、小结课文

信中运用反语明确表达对英法联军的憎恨,愤怒谴责了他们放火焚烧圆明园的罪行。文章义正词严、爱憎分明,是书信,也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檄文。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第五篇:《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

雨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摘录重要语句,品味赞美圆明园的精妙语句及反语的作用,展开想象再现圆明园之景象。、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的品格。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在北京有一处景点叫“圆明园遗址”。圆明园是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之所以叫“遗址”,是因为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封信,感受作家满腔的愤怒,聆听正义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读中有悟。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思考题边听边思考。、找出作者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做上记号。、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三、品味语言,展开想象。、学生读1-4段。找出雨果盛赞圆明园的精美的语句,自主朗读,自主品味,做旁批,体会语言的内涵。(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方法指导:品味语言可从句式结构、内容、感情等角度着手。、全班交流(诵读 —— 赏析 —— 评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心中的圆明园。

四、探究思想,心灵共鸣。

快速读课文5-10段,勾划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探究:、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读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评析语言的特点。、你对雨果这位伟大的法国作家有何新的认识?、面对英法联军野蛮的强盗行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何感想?

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用书信的形式与雨果展开心灵的对话。给雨果写一封信。

板书:

给巴特勒的信

雨果

赞美圆明园

作者博大的胸怀

讽刺侵略者

下载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一、课题项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掌握书信的特征。 2、理解信的内容,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

    《给巴特勒的信》教案

    学英语报社http://www.xiexiebang.com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河南新乡 孙抒倩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教学重点] 重点: 1.找出作者对英法联......

    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品味语段,体会反语的作用。 3.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培......

    给巴特勒的信公开课教案(范文大全)

    16、给巴特勒的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睿智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科 目 语文 设 计 者 张晓雯 学校 孟庄镇初级中学 授课班级 学生人数 课 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 型 授课日期 一、课标描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龚远莉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作者,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词,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品读课文。 (二)走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推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品味生动深刻的语言,理解反语修辞的作用。 3.体味作者高尚的人格(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重点难点】 品......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