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推荐)

时间:2019-05-13 05:2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推荐)》。

第一篇: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推荐)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 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 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 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 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五节 肃穆庄严-北朝碑刻

第一节 书法地位——承前启后

一、形成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形成的条件

(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

(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

纸张的普遍推广

(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

三、承前之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四、巅峰基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

第二节 正书之祖-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是楷书书法的早期集大成者,其书从学习汉隶入手,改进了“蚕头磔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多奇趣,结体茂密而修长、飘逸萧疏。

其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楷。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因其对中国书法史中由隶书向楷书演化时所做出的先锋作用,被后世尊称为正书之祖。

名词解释—楷书

魏晋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书体就是楷书。楷书,最初出现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与行书和草书相提并论的书体,而是指一种字体的法式。“楷”的意义是庄重和严谨,一丝不苟。因而广义上人们所说的楷书是指小篆﹑汉隶魏碑与唐楷等规范书体。

通常所说的楷书,是指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已经具体指真书和正书而言,它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根据字型的大小,一般分为三种:大楷约为5厘米占方,中楷约为3厘米占方,小楷约为1.5厘米占方。其中大于5厘米,大于几十厘米的,则称为榜书,小于1.5厘米,达于0.5厘米以下的,则称为蝇头小楷。

一 《宣示表》

小楷,书法古雅质朴,幽深淡宕。此书朴厚、茂密,体势规整严密,较多晋人之风。墨迹久佚,传世有单刻本。或谓传世之本非钟繇原迹,乃王羲之临本。此贴为煊赫有名之迹,故刻本甚多。但出自《大观贴》中的刻本为最佳。

二 《荐季直表》

小楷,末署『黄初二年,八月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书法醇厚,意气密丽。真迹先后曾归于宋薛绍彭,元陆行直,明沈石田、华夏,清内府、南海孔广陶、霍邱裴景福,民国初毁佚,赖慈水王所藏

一印本,影印传世。

小楷之最

太傅此表正与《兰亭》绝相似,皆是已退笔于草草不经意处生趣。但《兰亭》长,此扁;《兰亭》瘦,此肥;《兰亭》今,此古。然《兰亭》以骨为肉,此以肉为骨;《兰亭》规矩在放纵中,此放纵在规矩中。其相反处笔意亦正相合也。— 《书画题跋·跋钟太傅荐季直表》(论意境)

“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 “无上太古法书,天下第一妙迹” —元 陆行

“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淳化阁》所载钟繇诸刻贴﹚—明 王世贞

三 《贺捷表》

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此表是楷书,带有行书裨益。但还保留较浓的隶书裨益。如字形多呈扁方,许多字的笔画还留有明显的隶书笔意。如“言”字的横画,以及“有”、“里”、“方”字的横画,都有浓厚的隶书遗意;另如“并”字,特别是“同”字的左撇,“企”、“舍”、“获”、“长”字的捺笔,也明显的是隶书的习惯写法。另外,以每个字而言,在章法行列中无统一的倾斜度与约定的重心,也与形容的“群鸿戏海”有相近处。值

得提出的是,在标准楷书盛行的后世,这种写法已很一般,但放在汉代末期,楷化到如此程度已相当先进,这同已出土的的当时的书法相比,可以看得很清楚。故有“正书之祖”的美誉。

第三节 二王书法-王羲之、王献之

一、王羲之,书法集大成者

字逸少,号澹斋,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从小就跟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其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书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族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其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轮美奂的书体。草书浓芊折中,正书势侨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乐毅论》

小楷,书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被誉为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笔势精妙,备尽楷则” 标志着汉魏以来的楷书艺术从夹杂汉隶趣味的古朴楷书基础上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为严峻的唐楷法度开了先河。

《乐毅论》的笔画较为圆润,坚厚丰满,秀气十足,同时,秀中不乏刚劲,做到了柔中寓刚。起收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藏锋的笔画虽藏而不显得笨拙,露锋的笔画虽露而不显得轻浮,一点一画都能给人一种脚踏实地,安详平和的印象,不刻意经营而无处不佳妙,可谓“大巧若拙”。《乐毅论》的结体重心平稳,平静中不乏灵动,平和中寓峻峭。纵画一般不偏离垂直方向,横画稍显右耸,但大体保持水平。字形不拘高矮宽窄,随体赋形,大小不同,长方、正方、扁方的字各占三分之一,均显得自然和谐。《黄庭经》

黄庭经》引,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因此,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用笔圆润,中段丰实体式平正中寓有姿态,因而去古未远,固能在用点的质地上保持着汉魏质朴的遗意,而在结构上却能各尽字的自然之态,显得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没有丝毫习气。《圣教序》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风格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

《圣教序》是最能代表王羲之书法风格的作品。虽然是集字而成 的,但却飘逸﹑洒脱,狂放中不失风度,沉稳中多带潇洒。与《兰亭序》比起来在结构与章法上更为平稳,多为用锋之作,铺毫不重。点画更为平直,起笔多不藏锋,收笔很平和不刻意。牵丝引带之间极尽潇洒!《姨母贴》

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藏辽宁博物馆。《万岁通天帖》又名《王氏一门书翰》、《王氏宝章集》,是王羲之后裔王方庆家物,内收王氏家族二十入。

现存《万岁通天帖》为摹本,包括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慈、王志等七人共十帖。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 “下真迹一等。”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现存王羲之的字面貌不尽相同,大凡有流便和古质两种,《姨母帖》属于后者.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还有一幅《行穰帖》和此帖比较接近。《长风帖》

草书。传为东晋王羲之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临摹本,纸本。纵27.5厘米,横40.9厘米。11行,102字。

二、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故人称“大令”。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其在继承张芝、王羲之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所书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原来的墨迹写在麻笺上,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赋》,但流传到唐宋时代就已经残损并亡佚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

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洛神赋》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此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

出来的。《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

《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第四节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现存《兰亭序》有五大临本: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

《兰亭》往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精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一、神龙兰亭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这是在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精美的一本。

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

神龙兰亭因是冯承素用双钩描法,然后填墨临摹的,所以是兰亭五种临摹版本中最接近原版《兰亭序》的版本,其意态表现丰富之极,粗细变化明显,技巧要求之高,功力要求之深,是可想而知的。笔法

上,变化莫测,如“癸”字是用锋之极,但却在接下来的“丑”字时又立刻铺毫加粗,起笔多轻飘,多以转笔锋之后再铺毫行笔,收笔主要以回锋为主,“永”字中的一捺则是在出锋意犹未尽之时又以之回锋,尽展技法之高。章法上自由、洒脱,前四行行间距较稀疏,第五行起到第十一行之间行距较均匀,但从十二行起到第二十八行行间距就变得很窄。所以,古往今来书法爱好者摹习《兰亭序》时,不仅要用心在每个单字上,还要用心在章法布局上。

二、虞世南临本

虞世南因师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并融汇北碑风格。所以虞世南本兰亭在整体上显得内柔外刚,笔致圆融,有遒力之气。能够基本上表现出原版兰亭的笔法和结构特点。所以虞世南本兰亭应是当之无愧的兰亭“八柱”第一。

三、褚遂良临本

因是褚遂良临摹之本,整个兰亭的笔法、结构就多加以其自己的风格。褚遂良本《兰亭序》整体上风格较平稳、敦厚、朴实。笔法上也少了神龙兰亭中起笔的轻挑之划,用笔多铺毫不重,因此字的粗细变化也没有神龙兰亭那种绚丽夺目的效果,但却给人一种平实之美。

四、定武兰亭

《<兰亭序>帖》石刻名。唐太宗喜晋王羲之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传。定州在宋时属定武军,故称此石

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

五﹑黄绢本兰亭序

此卷正文质地为绢本,亦称“黄绢本”,其纵24.5厘米,横65.6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印芾”和“子由”两枚印章。卷首有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题书。此卷临本无论从布局﹑行款和结体等方面来观察,都十分自然,很接近王羲之遒媚劲健的书法风貌。

第五节 肃穆庄严-北朝碑刻

当北方的士大夫面对荼毒丧乱的社会现实而转向玄学,从而在书法艺术上创造出“尚韵”的楷、行、草书来抒发自己的哀感之时,北方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与佛教信仰的普及相般配,社会各阶层为了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和来世的幸福,纷纷出钱布施,开窟造像,所以,作为功德、许愿记录的造像碑盛行一时,民间的无名作家大显神手,创造了风格多样、不拘一格的心书体,后世称为“魏体”或者“魏书”。

一﹑摩崖造像 《始平公造像记》

在洛阳市南部郊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十四日造汔。其文字作为书法艺术则在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第一珍品。

它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开创北碑方笔的典型,以阳刚之美流传后世。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北魏书

风的代表作。《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杨大眼造像记》

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500年-508年)。楷书,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与《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并称“龙门四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将其列峻健、丰伟之宗。

二﹑石碑墓志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

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画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碑文中的“冬温夏清”四字被认为是鉴

别有关张猛龙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据。据说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点或留下某种印记,使后人之拓永远不能与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说伪造作假了,可见古人用心良苦。《张玄墓志》

《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张玄墓志铭》。清代因避清圣祖玄烨之讳而改称《张黑女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原石久佚不存。清道光年间何绍基得剪裱旧拓孤本,乃著世至今,拓本共十二页,每页四行,满行八字。出土地不详。目前仅存何绍基藏剪裱孤本。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馆。《张玄墓志铭》书法精美,刻工亦佳。字形略扁,多有隶书笔意、古质典雅。用笔方圆结合,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用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或方起圆收,长捺一波三折,排泄角含分隶遗意,不少用笔有行书意,结体含动势。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称北魏之佼者,备受书家喜爱。

何绍基在题跋中由衷赞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北朝的书体,是沿袭汉碑分隶而来,不尚风流,均守旧法,很少变通,书体猥拙,不似南人之风流蕴藉,故与南朝书风异趣。北朝不想南朝禁止立碑,而且北朝崔、卢氏族,既善属文,名篇巨制,自然立碑甚多。加上佛教盛行在北方,造像题记不知凡几。许多是出于石工之手,造像题记尤其如此,故虽猥琐鄙恶者不少,但优秀的也很多。

同时,自唐以来专重“二王”手迹,宋承其风,于是中原碑碣,很少有人问津,任其霾蚀,然也有有利的一面,即榷拓者少,所以西北诸省,千年前所立碑石,往往至今尚存。

这时期的魏碑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表现在用笔、体态和风格上的千变万化,它不但为唐碑的形成奠基了坚实的基础,又浇灌了有唐一代的唐楷这一艳丽的花朵。因此,魏碑在我国书法史上的作用实不可抹煞。

第二篇: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74:“天下才共一石,子建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这句话是谁说的?(谢灵运)

75,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完整体系的著作是?(《文心雕龙》)76,《广陵散》的作者是?(嵇康)

77,竹林七贤分别是指?(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78,“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述的是哪两个兄弟的故事?(曹丕,曹植)

79,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了一本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巨著,是?(《水经注》)80,西晋陈寿撰写的一本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是?(《三国志》)8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容的是哪一位名人?(诸葛亮)8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著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的是?(蔡文姬)83,“闻鸡起舞”说的是?(祖逖)

84,在伐晋的“ 淝水之战”中大败,一蹶不振,之后被杀的皇帝是?(符坚)

85,他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君主,他崇尚中国文化,禁胡服改变度量衡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拓跋宏)

86,我国史上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是?(花木兰)

87,创制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架表现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是?(张衡)

88,他的书法被誉为“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他被后人誉为“书圣”。他是?(王羲之)89,“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兰亭序》)90,“五柳先生”指的是?(陶渊明)

91,————,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92,因文采富丽,气势磅礴而闻名于世的《三都赋》的作者是?(左思)93,全面反映北魏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和技术措施,科学总结南北朝及之前农业生产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94,我国古代,有一个名人,在他四岁时和哥哥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拿小的,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他是?(孔融)95,《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96,“六朝四大家”是?(顾恺之、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

97,在南北朝时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著名数学家是?(祖冲之)98,梁朝有一位喜欢当和尚的皇帝,他是?(萧衍)99,颁布“杀胡令”,主张“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拯救汉民族的的抗胡英雄是?(冉闵)

100,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关于农业的一个制度为?(均田制)

101,魏晋南北朝时,——教和——教得到广泛传播,尤以——教为盛。(佛教,道教,佛教)102,建安七子为?(孔融,王粲,阮瑀,陈琳,徐干,应玚、刘桢)103,陶渊明在《———》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压迫与剥削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104,《——》和《——》是北朝民歌中的两篇杰作。(《敕勒歌》,《木兰词》)105,——在书法上有独到造诣,又称“小王”,与其父以书法并称“二王”。(王献之)106,北朝书法因多为碑体,所以世称“——”。(魏碑)10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108,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在形式上完成了古诗从四言、骚体到五言乃至七言的发展过渡,尤其是——诗的成就最为突出。(五言)

109,王粲的《——》讲述了作者为避难而离开长安南投荆州刘表时在郊野见到的当时割据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真实感人。(《七哀诗》)110,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园柳变鸣禽)

1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建国于江南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皆定都于——。(建康)

112,西晋时期,玄学代表人物是——和——。(向秀,郭象)

113,曹丕继位后为使“唯才是举”这一选举原则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创立了“——”,亦称“——”。(九品官人制,九品中正制)

114,——是北朝的石窟,主要是为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和宣武帝营造的三大石窟,其中以古阳洞和宾阳洞的中洞最有名。(龙门石窟)

115,佛教的发展使东晋十六国时期掀起一股向天竺求法的热潮,其中成就最大的是——,他撰写了《佛国记》。(法显)

116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归园田居》(一去十三年)117,《——》是东魏鲜卑语的牧歌,生动刻画了苍茫辽阔的草原景象。(《敕勒歌》)118,世称的“卫夫人”是指?(卫铄)

119,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数胜多数的战役是?(淝水之战)

120,南朝时期北方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

121,羁鸟恋旧林,——————。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归园田居》(池鱼思故渊)122,野旷沙岸净,——————。《初去郡》(天高秋月明)123,——————,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暝色)124明日照积雪,—————。《岁暮》(朔风劲且哀)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诗歌评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之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

学院:xxxx学院

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争连绵不断。在这个特别的乱世时代,诸多文化交替,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且涌现出了大批的文人雅士,甚至不乏像曹操这样满腔抱负的乱世枭雄。对于曹操的诗歌,我有一些看法想谈谈。就以《观沧海》为例: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四言古体诗,先看标题,《观沧海》的“观”字有一种统领全诗的意义,是全诗的线索。接下来的诗歌内容以“观”字展开,分为实景与虚景。前四句为实景,后两句为虚景。曹操登上碣石山,看到澎湃的大海,心中的壮志豪情油然而生。但他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描绘波涛汹涌的大海来抒发自己的壮志。他先写出自己所观到的实景,有静又有动。动的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分别写了大海在远景与近景时的大海,前一句先描了个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到了后一句,面对瑟瑟秋风,诗人心中仍激荡着无限壮志,如同所看到的汹涌起伏的大海;静的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远处竦峙的山岛让大海看上起更加壮阔,草木茂盛丰美,不惧萧瑟秋风,给人一种盎然的诗意。描绘完自己看到的美丽实景,诗人开始了他的想象。后面这两句为诗人看到浩荡的大海所想象的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 这是全诗最能展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了,也奠定了全诗苍凉慷慨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从实到虚,动静结合,诗人将眼中景、胸中情交融,即把大海浩瀚无垠,吞吐日月的恢弘之景与自己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的心情完美的融合,再用诗句表达出来,不愧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自制律诗

《临窗叹秋景》 独居庭院深,倚窗叹斜阳。枯木遭人弃,落花无人睬。世间可有情,苦思不得解。忽闻秋风起,疑是良人来。

第四篇: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 魏晋南北朝部分

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大都是这样。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等。

1、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钟嵘的《诗品》(选读)

(一)曹丕的《典论·论文》

1、“文章不朽”说

2、“文体”说

3、“文气”说

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1、“文章不朽”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他在《典论·论文》中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汉魏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是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炀、刘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

2、“文体”说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这里曹丕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后世学界称之为“四科八体”说。“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3、“文气”说

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二)陆机的《文赋》

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

在这篇《文赋》的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其中说: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这就明确地告诉读者,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文章作品的创作“用心”,一是“意称(chèn)物”——如何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二是“文逮意”——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来的具体生动的文意(“意象”)及时地把握住并且准确地表现出来。

围绕着这样两个问题,陆机具体剖析了文学创作的详细过程,总结出了多方面的艺术创作理论。我们主要应该掌握住下面几点:

1、艺术构思说

2、艺术表现说

3、文体风格说

4、《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

1、艺术构思说

序言中所说的“意称物”阶段,主要是指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它又包括:

⑴ 构思准备

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⑵ 构思阶段

开头几句是讲艺术构思之始,一定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谈艺术构思的过程,主要是阐述艺术想象的特点,可以说更为精辟。

2、艺术表现说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是和艺术构思阶段密切难分的,但大体上还是有个先后的层次,也就是《文赋》小序中所揭示出的“意称物”和“文逮意”的区别。艺术表现阶段主要是解决“文逮意”的问题。陆机对这一层次的论述,是在《文赋》正文的第三段:

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选义按部”和“考辞就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陆机论述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主张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他的艺术表现理论,阐述得同样精彩。

《文赋》的文学创作理论内容非常丰富,除上面所分析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两大概括性的论述之外,文中还包括具体的表现技巧层面上的文术论。

3、文体风格说

中国古代文论里的文体风格论,是从上面讲到的曹丕《典论·论文》正式开始的(即“四科八体”说)。但曹丕论述的毕竟简略,到陆机的《文赋》中,就把这一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体现在正文的第五段: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从这种论述可以见出,陆机提出的这个“十体”说,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了;二是在各类文体的具体排名次时,曹丕是将纯文学的“诗”、“赋”二体排列在八体最后,而把朝廷的应用文体“奏”和“议”放在最前;到陆机的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最先排列的是“诗”和“赋”,最后才是“论”、“奏”“说”。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三是陆机在这里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

4、“诗缘情而绮靡”说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更成为千古名言。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而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

5、艺术风格

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作家的个性多样,带来风格的多样:“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中提出十种文体,其风格是各各不同的。

6、艺术标准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 “应”相对于“孤”“独”而言,亦即相对单调而言。“和”相对于不调谐而言,和,即和谐。“悲”相对矫饰而言,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雅”相对“俗”而言,要求文章格调要高。“艳”相对质木无文而言,要求文章必须有文采。7.《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

《文赋》的影响,《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文赋》的文学理论;挚虞、李充的文体论继承发展了《文赋》的文体论思想;《文赋》还影响了沈约等人的声律论和萧统《文选》的文学观念。

除了以上的积极影响外,也有人认为,《文赋》过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形式美,影响了六朝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

(三)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

刘勰(字彦和,465?—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已经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儒家影响:“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佛家影响:圆照之象,逻辑思维

例如,鲁迅先生就曾把《文心雕龙》和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共誉为世界文论的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诗论题记》

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说:

《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字。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序志》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 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3)、从第26篇《神思》,到第49篇《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4)、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

一、体大思精的著作结构

全书五十篇,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序5部分。

1、总论

文学与道、经典的关系,全书的总纲,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文体论

包括《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

3、创作论

包括《神思》到《总术》十九篇。

4、文学评论。

包括《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涉及文学与时代、自然,作家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态度等问题。

5、序

《序志》一篇说明《文心雕龙》写作缘起与宗旨。

《文心雕龙》一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非常丰富,理论难点也多。我们只能选取其中几个问题来讲解和学习:

1、“原道”说

2、“神思”说

3、“体性”说

4、“风骨”说

5、《文心雕龙》对后代文论的影响

1、“原道”说

这是一段思辩性很强、同时又极富于才情文采的论说。以这段话为主,刘勰的“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道”和“文”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道: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广义的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狭义的道: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狭义的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

《原道》篇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有“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看来,刘勰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后来的“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了。

2、“神思”说

1、阐述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特点 A、不受时空局限的自由广阔性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B、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形象性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C、饱和作家思想感情的情感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创作构思时作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提出了培养想象的五种努力:“虚静”、“积学”、“酌理”、“研阅”、“驯致”。

《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3、“体性”说

在《体性》篇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①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② 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才、气、学、习。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③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④ 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两两相对。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

总之,本篇是论述文章体貌、风格和作家情性、个性的关系。总结了文章的八种风格类型。刘勰把文学家的风格从时代到个人(先天的和后天的)的因素都触及了,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指出才、气、学、习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4、“风骨”说

1、“风骨”的含义

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风”也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写得骏快爽朗。“骨”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我以为风是偏重于作品内在思想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的表现与创作主体的内在气质有关;骨则是作品构成要素的架构,偏重于对文辞结构方面的要求。

2、风骨与文采的关系

刘勰认为缺乏文采“风骨不飞”,可见他追求的是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

刘勰针对当时文坛绮靡之风占据主要地位,“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的审美理想是将建安文学重“风骨”,两晋文学重“文采”结合起来。他的风骨说无疑对矫正齐梁绮靡浮艳的文风起了积极作用。

3、风骨论的本质

刘勰的风骨论,就其本质来看是其文质观的一种延伸。但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风骨论则建立了一种审美的标准。即他推崇一种既有感染力又有逻辑力量,既有情感内涵又富有艺术美的文学。

5、知音

这部分讲“知实难逢”。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知音之难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这部分讲“音实难知”。从欣赏的客体——文章本身的角度指出,知音之难还在于文情难鉴。

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导致文学欣赏的片面性,难于做得恰当。

这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条件、方法: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这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知音之法: 首先,“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从文章的体制、辞采、沿革、表现手法、声律等方面入手,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赏。

其次,文学鉴赏应该“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即读者根据作品的言辞、审美意象激发情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次,针对曲高和寡的现象,提出了“见异知音”、“深识鉴奥”的审美方法。

5、《文心雕龙》对 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文心雕龙》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部,是我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的宏伟著作,对后世有具大影响,具体表现是:

(1)《文心雕龙》的宏伟体制,虽然后继无人,但《史通》则被视为“心慕手追”于《文心》体例的著作,只是刘知几文采不及刘勰;

(2)《文心雕龙》的创作构思论、文学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观点之沾溉后人更是无法枚举,特别是风骨论更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

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发展到今天,已在国内外形成了专门的学科 “文心学”,又称“龙学”。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1、“性情”说

2、“直寻”说

3、“风骨”说

4、“滋味”说

5、《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初仕于齐,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记室。《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

《诗品》把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家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显优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钟嵘简介

《诗品》的基本内容 止乎五言

《诗品序》:“嵘今所录,止乎五言。” 分品论诗

《诗品》共评述了由汉至梁的122位诗人(另有古诗一类),并将他们按成就高低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人加古诗一类,中品39人,下品72人。推源溯流

诗品—国风—古诗—刘桢—左思

—曹植—陆机—颜延之—谢超宗等

—谢灵运

—小雅—阮籍 —楚辞—李陵—班姬

—王粲—潘岳

—张协—鲍照—沈约

—张华—谢混等

—刘琨

—卢湛

—曹丕—应璩—陶渊

—嵇康 国风: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

小雅:长于悱怨

语言质朴

楚辞:富于哀怨

文辞艳丽 批评当时诗风 分品论诗人

汉末清议,士人常相互评论人物,至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更以品第论人。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在南朝产生过很多像《棋品》、《画品》一类著作,《诗品》也与此品第文化密切相关。几位诗人的评价问题 曹操(下品): 陶渊明(中品):

1、“性情”说

从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钟嵘的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一、诗歌乃至整个文艺与作者主体心灵的关系

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二、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2、“直寻”说

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论是钟嵘对诗歌创作艺术美的基本要求。

“直寻”是指用直接可感的形象来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情感。

明代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论和近代王国维的“不隔”论,都是受到他的“直寻”说启发的产物。“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

① 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

②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3、“风骨”说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滋味”说

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而不能只偏于一种,并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地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注意到了诗歌的抒情言志、假物取象、滋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钟嵘的“滋味”论,既是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

5、《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诗品》的影响主要有:

(1)《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一个进步传统,其情感论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框框,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

(2)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如司空图、王士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总之,《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与《文心雕龙》并驾齐驱的重要著作,影响巨大。《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

一、共同点

1、历代诗赋的渊源,主要是《诗经》、《楚辞》,且诗高于辞;

《文心》:宗经、辨骚;

《诗品》:国风、楚辞;

2、主张风力与丹彩结合的艺术标准;

《文心》:风骨、情采等。

《诗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3、对作品作家评价许多一致;

(1)重古诗

《文心》“五言之冠冕”;

《诗品》“一字千金”;

(2)赞建安文学;

(3)魏晋代表诗人:

《文心》重王粲、刘桢、阮籍、嵇康、潘岳、陆机六家;

《诗品》除嵇康外均列为上品;

(4)轻视民歌,批评玄言诗,不重陶潜

二、不同点

1、诗歌性质作用

刘勰:重教化、美刺、政治内容;

钟嵘:重抒情和艺术感染力。

如比兴解释:刘:承儒家传统,涉及美刺;

钟:不涉美刺。

2、诗歌体裁

刘勰:四言五言兼重;

钟嵘:偏重于五言。

3、艺术手法

刘勰:重声律、用典;

钟嵘:反对声律、用典。

4、个别作家评价不同

刘勰:建安重曹、王;谢灵运山水诗有褒有贬;

钟嵘:建安重曹、刘;非常重谢灵运,刘宋只其一人为上品;

第五篇: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 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建安之英”。

4、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 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5、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代表诗作是《七哀诗》。

6、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 蔡琰,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悲愤诗》。

7、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阮籍 和嵇康。

8、阮籍,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阮部兵。他的代表作是《咏怀诗》。

9、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二陆”即陆机和 陆云,“两潘”即潘岳 和 潘尼,“一左”即左思。

10、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1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潘岳的《 悼言诗》影响。

12、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郭璞。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抒怀。

1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

孙绰和许询。

14、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

15、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16、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敕勒歌》。

17、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是谢灵运。他的代表作是《登池上楼》。

18、在南朝诗坛上,并称“颜谢”的诗人是颜延年和 谢灵运,并称“大小谢”的诗人是 和 谢灵运、谢眺。

19、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结构多半用“ 记游

写景

说理”这种章法。

20、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

21、庾信的生活与文学创作以羁留北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2、庾信的代表作是《拟咏怀》。

2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是 陶渊明。

24、受散文骈体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辞赋叫骈赋。

25、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山巨源”即山涛。

26、诸葛亮的散文名作是《出师表》。

27、王羲之的散文名作是《兰亭集序》。

28、《颜氏家训》的作者是 颜之推。

29、曹植的《高唐赋》在构思与手法上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影响。30、代表庾信骈体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哀江南赋》。

二、选择

1、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的专著是A

A、[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B、[南朝梁]钟嵘的《诗品》 C、[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D、[西晋]陆机的《文赋》

2、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是A

A、[南朝梁]萧统的《文选》 B、[魏]曹丕的《典论•论文》 C、[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D、[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3、曹操诗歌创作的风格是A

A、古直悲凉 B、便娟婉约 C、文采气骨兼备 D、以上都对

4、中国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是D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D、阮籍

5、阮籍的诗歌创作的主要体制是A

A、五言诗 B、七言诗 C、四言诗 D、杂言诗

6、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较高的是A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

7、开创中国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新路的诗人是A A、左思 B、陆机 C、潘岳 D、刘琨

8、现存南北朝民歌的大部分保存在A

A、[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B、[南朝梁]沈约的《宋书乐志》 C、[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 D、[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咏》

9、中国诗歌史上,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诗人是A A、谢灵运 B、曹操 C、陶渊明 D、谢朓

10、在世称“元嘉三大家”的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B A、鲍照 B、谢灵运 C、颜延之 D、11、南北朝最杰出的诗人是A

A、鲍照 B、谢灵运 C、谢朓 D、庾信

12、南朝创作新体诗最有成就的诗人是A

A、谢朓 B、沈约 C、王融 D、何逊

13、提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理论的是A A、萧纲 B、萧子良 C、萧衍 D、萧统

14、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是A

A、庾信 B、王褒 C、张皋 D、徐陵

15、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A A、陶渊明 B、支遁 C、慧远 D、谢灵运

16、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A

A、田园诗 B、咏怀诗 C、咏史诗 D、行役诗

17、鲁迅在《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的“改革文章的祖师”是指A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孔融

18、《与吴质书》的作者是A

A、曹丕 B、曹操 C、曹植 D、孔融

19、曹植写《洛神赋》的意旨是A

A、抒写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B、描绘洛神的追求与幻灭的过程 C、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 D、讽喻君王不可贪恋美色 20、王粲《登楼赋D

A、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 B、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 C、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 D、以上都对

21、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A

A、庾信 B、鲍照 C、孔稚珪 D、江淹

22、鲍照有感于广陵历遭兵火而作的骈赋是A

A、《芜城赋》 B、《哀江南赋》 C、《恨赋》 D、《别赋》

2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创作的目的是D

A、发明神道之不诬 B、意在自神其教 C、人鬼乃皆实有 D、以上都对

24、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一部是A

A、干宝的《搜神记》 B、张华的《博物志》 C、王嘉的《拾遗记》 D、颜之推的《冤魂志》

25、《干将莫邪》、《韩凭夫妇》、《董永》出自A

A、干宝的《搜神记》 B、张华的《博物志》 C、王嘉的《拾遗记》 D、颜之推的《冤魂志》

26、较真实地反映了魏晋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志人小说是A A、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B、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C、东晋裴启的《语林》 D、南朝宋沈约的《俗说》

1建安七子: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列举了七位当时领导文坛的人物: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建安七子。

2.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世称竹林七贤。3.南北朝时期,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是A A、庾信 B、王褒 C、张皋 D、徐陵

4.魏晋南北朝诗人,被钟嵘《诗品》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是 A A、陶渊明 B、支遁 C、慧远 D、谢灵运 5„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是 A A、田园诗 B、咏怀诗 C、咏史诗 D、行役诗

6、鲁迅在《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的“改革文章的祖师”是指 B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孔融

7、《与吴质书》的作者是 A A、曹丕 B、曹操 C、曹植 D、孔融

8、曹植写《洛神赋》的意旨是A A、抒写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 B、描绘洛神的追求与幻灭的过程 C、再现襄王梦中艳遇的经历 D、讽喻君王不可贪恋美色

9、王粲《登楼赋>>D A、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美景 B、抒发了去国思乡之情 C、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恨 D、以上都对

10、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A A、庾信 B、鲍照 C、孔稚珪 D、江淹

11、鲍照有感于广陵历遭兵火而作的骈赋是A A、《芜城赋》 B、《哀江南赋》 C、《恨赋》 D、《别赋》

1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创作的目的是 D A、发明神道之不诬 B、意在自神其教 C、人鬼乃皆实有 D、以上都对

1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一部是 A A、干宝的《搜神记》 B、张华的《博物志》 C、王嘉的《拾遗记》 D、颜之推的《冤魂志》

14、《干将莫邪》、《韩凭夫妇》、《董永》出自 A A、干宝的《搜神记》 B、张华的《博物志》

C、王嘉的《拾遗记》 D、颜之推的《冤魂志》

15、较真实地反映了魏晋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志人小说是 A A、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B、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C、东晋裴启的《语林》 D、南朝宋沈约的《俗说》

16、“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出自(A); a.《饮马長城窟行》 b.《兵车行》 c.《古诗十九首》 d.《七哀诗》 此诗作者是()。

a.陈琳 b.杜甫 c.无名氏 d.王粲 17•“采缛於正始,力柔于建安”指的是(B)。

a.永明体 b.太康诗風 c.元嘉诗歌 d.宮体詩 18•“元嘉三大家”指(D)。

a.谢混、谢灵运、谢朓 b.谢灵运、谢朓、谢庄 c.左思、陶渊明、鲍照 d.顔延之、谢灵运、鲍照

19以下成語中,出自《世说新語》的是(A)。

a.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b.三人行,必有我師 c.青出於篮而胜于蓝 d.好读书不求甚解 20。曹丕的《 燕歌行 》是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所作七言诗。21“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的典故出处是(A)。a.晋陶侃武昌种柳事 b.唐人灞桥折柳习俗

c.乐府《折楊柳》曲名 d.“羌笛何須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門关” 22•“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中“空林色”应理解为(C)。

a.林中空空,什么花草也沒有 b.林中花草的顔色很单调 c.兰若的秀色空绝群芳 d.树林內很空旷

23.建安著名诗人曹操字1 ①孟德 ② 孟起 ③子桓 ④ 子 建 24.《咏怀诗》的作者是:1 ①阮籍 ② 嵇康 ③何晏 ④山涛 25.建安诗风的特点是1 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 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④ 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26.《洛神赋》的作者是3 ①曹操 ②曹丕 ③曹植 ④曹彰 27.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3 ①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②嵇志清峻,阮旨遥远 ③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④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28.下列作品为曹植所作的是2 ①〈三都赋〉②〈赠白马王彪〉 ③〈咏怀诗〉 ④〈游仙诗〉 29.下列作品作者为刘义庆的是1 ①〈世说新语〉 ②〈搜神记〉 ③〈笑林〉 ④〈郭子〉 30.最早的纯粹的文人七言诗是3 ①曹操的〈短歌行〉 ②曹操的〈蒿里行〉 ③ 曹丕的〈燕歌行〉31.左思的代表作是1 ①〈咏史诗〉 ②〈咏怀诗〉 ③〈游仙诗〉 ④〈赠妇诗〉 32.郭璞的代表作是3 ①〈咏史诗〉 ②〈咏怀诗〉 ③〈游仙诗〉 ④〈赠妇诗〉 33.被评为“文典以怨”的作者是1 ①左思 ②刘琨 ③ 陆机 ④ 潘岳 34.干宝的志怪小说是2 ①〈世说新语〉 ②〈搜神记〉 ③〈笑林〉 ④〈郭子〉

④曹植的〈升天行〉

35.陶渊明的散文作品有2 ①〈五柳先生传〉 ②〈桃花源记〉 ③〈归园田居〉 ④〈饮酒〉 36.下列小说属于志人小说的有4 ①〈拾遗记〉 ②〈搜神记〉 ③〈西京杂记〉 ④〈郭子〉 ⑤〈笑林〉 37.南朝民歌大多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2 ①郊庙歌辞 ② 清商杂曲 ③杂曲歌辞 ④杂歌谣辞 ⑤梁鼓角横吹曲 38.著名文学批评著作〈典论。论文〉的作者是——————。曹丕 39.〈哀江南赋〉的作者是————————。庾信 40.〈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阮籍 41.“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嵇康 42.北朝诗人庾信的字是——————。子山

43.建安“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44.西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嵇康。45.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发生在——————。晋宋

46.晋末宋初对七言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诗人是————鲍照。4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是————庾信。

基 本 知 识

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2.建安时期,为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NB75B、刘桢)和女诗人蔡琰。5.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11.曹植(192—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14.《白马篇》名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5.曹植后期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其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此外还有《野田黄雀行》、《吁嗟篇》。

16.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17.谢灵运称誉曹植诗“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18.“建安七子”之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19.建安七子中散文成就较高者为孔融,诗歌成就高者为王粲。20.王粲代表作为《七哀诗》三首。

2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句出刘桢《赠从弟》诗。

22.陈琳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其名句为“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

23.阮蠫的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24.被钟惺《古诗归》评为“婉笃有十九首风骨”的是徐干的《室思》。

25.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作《悲愤诗》反映汉末苦难的**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悲惨的人生经历。其史诗般的效果,后人如杜甫的《北征》等诗均受其影响。26.玄言诗表现了人对自然美的追求,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27.阮籍诗歌的成就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28.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蠫之子。

29.阮籍以才高自居,登广武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30.阮籍的诗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

31.阮籍的《咏怀》诗,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32.嵇康,字叔夜,“人以为龙章凤姿”,“拜中散大夫”。33.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遂正直招祸。34.嵇康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

35.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36.潘岳的《悼亡诗》,婉转?恻,悲不自胜。

37.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38.陆机,字士衡。祖父陆逊是东吴名将。曾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39.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40.左思,字太冲。曾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41.左思《咏史》其二以比兴手法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极其强烈的批判。42.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43.刘琨今存诗以《扶风歌》与《重赠卢谌》最为优秀。

44.沈德潜评刘琨诗:“越石英雄失路,万绪悲凉。”(《古诗源》)。45.元好问评刘琨诗“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论诗绝句》)。46.郭璞十首《游仙诗》最为著名。

47.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皆平典似《道德论》”。

48.陶渊明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开千古平淡之宗”。

49.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又号靖节先生。四十一岁那年,彻底结束了时宦时隐的生涯,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50.陶渊明《归园田居》名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51.建安诗歌具有慷慨悲凉之美,西晋诗歌有绮丽之美,陶渊明则开拓了以冲淡为美的天地。52.《五柳先生传》传神地写了一个高洁脱俗安贫乐道的隐者,乃陶渊明夫子自道。53.《归去来兮辞》为陶渊明彭泽桂冠时所作。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而归隐田园。54.自刘裕代晋,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南朝诗歌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

55.元嘉诗歌包括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56.元嘉诗风的变化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

57.“元嘉三大家”在艺术上各有追求:谢灵运追求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鲍照追求热烈浓艳之美。

58.谢灵运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59.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袭封康乐公。

60.杜甫赞李白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鲍参军即鲍照。61.“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62.谢罣追求诗歌的清新明丽之美,所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63.谢罣的诗歌之美,李白称为“清发”,沈德潜评为“清俊”,黄子云评为“清丽”。64.梁武帝萧衍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即指谢罣诗。65.徐陵编《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66.“北地三才”为温子升、邢劭和魏收。

67.庾信(513—581),字子山。其诗歌创作依四十二岁留仕西魏为界分前后期。

68.南朝乐府民歌大多辑入《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多首。

69.吴歌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一带江南地区,西曲产生于荆郢樊邓一带。70.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采用“钩句”手法。71.北朝乐府民歌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72.北朝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敕勒川》。

73.北朝民歌具有“天然”的质朴和苍凉豪迈的“英雄气”。

74.北朝民歌中叙事长诗为《木兰诗》。它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75.建安赋作由曹丕提出“诗赋欲丽”的创作原则。76.王粲的《登楼赋》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77.曹植的《洛神赋》叙写眷恋之情,辞采绚烂清冷。78.“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为《洛神赋》中描写神女之名句。

79.两晋赋家艺术形式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用事、辞藻和音律三个方面。80.用事又叫用典,即采取引用典故的手法,使文章简练而更有说服力。81.左思《白发赋》:“甘罗乘轸,子奇剖符。英英终贾,高论云衢。”十六个字连用四典,即年少得志的甘罗、子奇、终军、贾谊四人。

82.鲁褒《钱神论》对社会上拜金主义的浇薄世俗予以抨击。83.晋代山水赋作家郭璞作《江赋》,被称为“辞赋为中兴之冠”。84.鲍照《芜城赋》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

85.表现南朝骈赋的美文丰采的是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86.由南入北的北朝赋作家庾信,留下了赋史上的千古绝唱《哀江南赋》。87.经南朝文人的努力,骈文在对偶、用事、辞采、声韵四个方面已臻极致。88.北朝创作了如《水经注》、《洛阳伽兰记》这样的散文名著。

89.鲁迅说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有“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他还“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

90.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令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91.阮籍《大人先生传》中,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中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92.骈文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9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有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刘义庆《幽明记》等。

94.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有刘义庆《世说新语》,葛洪《西京杂记》等。95.《博物志》十卷,是在《山海经》的系统上发展出来的。

96.《世说新语》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各门类共三十八篇。

97.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标志了我国文学批评的繁荣和成就。

98.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99.《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100.从曹丕开始,才把“气”引入文论中。

101.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102.陆机是研究我国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之人,他认为文学创造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103.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却分为诗、赋、碑、诔、铭等十项。

104.缘情绮靡说是在传统的诗教“温柔敦厚”说后由陆机提出的另一重要诗论。105.《文心雕龙》为作文论文制定了情、风、事、义、体、文的辨别法则,即六义。106.《文心雕龙》中《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文之枢纽”。107.钟嵘《诗品》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

中国古代文学习题库

1.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出现了魏曹丕《典论·论文》、晋陆机《_____________》、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_____________》等论著以及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_______________》等文学总集。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名篇《_______________》。曹操《蒿里行》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3.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比较曹丕与曹植说:“文帝以__________________,思王以________________。”

4.女诗人蔡琰的《_______________》与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长篇

叙事诗的“双璧”。

5.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___________》。6.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___________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7.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三首。8.___________,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____________《燕歌行》。

9.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__________、魏文帝______和明帝。

10.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__________。11.“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____________的。

1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_____________》。13.南朝出现的新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14.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______________》。

15.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_____________。16.“诗缘情而绮靡”是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观点。17.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_____________,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______________》。19.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20.骈文文体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敷藻、裁对、隶事。

21.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22.南朝文学以新变为主要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的格律化与_____________的盛行。

23.在南朝后期,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24.南朝诗歌发展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25.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对我国________________诗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26.六朝时“穷南北之胜”的诗文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_____。27.杜甫诗云“暮年诗赋动江关”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

28.《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____________。29.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______________。

30.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潘陆”,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1.“七子”之称出于曹丕《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被称为“七子之冠冕”,____________被曹丕称“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32.阮籍的《______________》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左思的《_____________》八首,被评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郭璞的《______________》被评为“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33.锺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其中最著名的三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谢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永明体”的创始人。

35.谢惠连的《________》与谢庄的《________》被称为南朝小赋“双璧”。36.东晋诗坛主流诗歌的创作倾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隋书·文学传序》总结南北朝文风的不同说:“江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性格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9.被刘勰评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诗风是指_________________。40.元嘉诗风的变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被誉为“元嘉三大家”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3.小说一词最早见于《__________________》。

44.志人小说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陶渊明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46.南、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47.“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在轶事小说《___________》中有大量记载。48.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9.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0.被誉为“文典以怨”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1.《诗品》评为“《游仙》之作,辞多慷慨”的诗人是____________。52.《_____________》是用典最多赋,高达200余处。

53.“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_。54.“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是指______________的诗歌清新明丽之美。55.__________________的新体诗,标志着诗歌“意象”化的重大进程。56.《诗品》引汤惠休“错彩镂金”语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歌。

57.龚自珍诗云:“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是对___________的评价。

58.白居易用“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来评价________________的创作特色。59.被朱熹评论为“盖魏之赋极此矣”的赋是《______________》。60.《______________》是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61.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2.初唐前50年,宫体诗充斥诗坛,以“绮错婉媚”为本的“______________”是这个时期诗风的代表。

63.初唐诗人“沈宋”齐名,所谓“沈宋”即______________与宋之问。64.“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诗是杜甫的《______________》其二,充分肯定了初唐四杰的历史地位。65.张若虚的《______________》,被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全唐”。66.初唐标举“风雅比兴”、“汉魏风骨”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67.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38首。

68.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是__________,其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

69.盛唐______________诗派的两位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70.“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______________对王维山水诗画的经典评价。

71.王昌龄的《______________》,被称为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72.“古文”的提出始于韩愈,是和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________相对立的概念。7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是白居易在《______________》一文中提出来的。

7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韩愈《______________》一文中的名句。

75.韩愈的杂文《______________》以千里马比喻贤才,寄寓了作者心中的不平。76._______________是唐代第一个努力作词的词人,后来成为花间派的鼻祖。77.清代康熙年间,由彭定求、曹寅编纂而成的_____________,收录了作家2300余人,作品48900余首。

78.《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是___________。

79.杜甫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_》。李白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王维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

80.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提出_____________的主张,对宋诗“尚议论”影响很大。81.在“花间词”人中,地位与温庭筠相当的一位作家是____________。

82.“花间派”是因_____________的《花间集》而得名。

83.清代嘉庆年间,由董浩等人编纂而成的_______,收录了作家3035人,作品20025篇。

84.在中国文学史上,___________把“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85.高适的《________》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元代陈绎《诗谱》评其边塞诗“_________”,同时指出岑参边塞诗特点是“________”。86.唐代近体五律的定型,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完成的。87.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并称为唐代的“一代之奇”。

88.盛唐__________诗名较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以七绝称胜,号“__________”。

89.________长于五言诗,自许“五言长城”,与________并称“钱刘”。90.中唐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李贺的《_______________》。91.“李长吉体”是指___________的诗风。

92.韩愈诗歌艺术特征是以___________见长,以___________著称。93.《论佛骨表》的作者是__________;《封建论》的作者是_________。94.柳宗元的散文精品是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之美的特色。95.元明戏曲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如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_____________》,石君宝《曲江池》取材于《___________》,汤显祖《紫钗记》取材于《___________》等。

96.唐代描写洞庭湖气象壮阔、气势磅礴的名句有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杜甫《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唐传奇发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98.中唐讽世小说中,沈既济的《_______________》写“黄粱美梦”的故事,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写“_____________”的故事。

99.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其中最重要的写本是《______________》。

100.__________是晚唐第一个大量填作词的作家,被后人推为花间派鼻祖。南唐词有影响的只有____________和李璟、李煜父子。

三、简答题

1.建安文学发生的时代背景 2.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 3.简述曹丕诗的新变

4.简述曹植诗歌艺术特点

5.简论曹操《观沧海》的艺术性及其意义 6.简述曹植《白马篇》诗歌的内容与艺术 7.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8.为什么说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 9.晋末宋初时期山水诗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10.简述鲍照诗歌的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 11.简述鲍照《芜城赋》的思想、艺术性 12.简述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 13.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4.简述《别赋》的艺术特点 15.简析左思《咏史》诗的文学史意义 16.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

17.简述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18.南曲与北歌的比较

19.初唐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20.“沈宋”在唐代近体诗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2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2.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23.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4.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的不同 25.李白诗歌的想象有什么特点? 26.简述李白歌行的价值

27.杜甫的叙事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8.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9.杜诗的诗史性质 30.大历诗歌有何特征? 31.白居易新乐府诗论的要点 32.韩愈诗歌的艺术特点 33.简述李贺诗歌的主要特色 34.韩柳古文理论主张 35.韩愈文章的艺术特征 36.柳宗元传记文学有何特点 37.简说李商隐无题诗的一般特征 38.简说杜牧咏史诗的主要特点

39.唐传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0.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四、论述题

1.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2.试论“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3.钟嵘是如何评价曹植诗歌的?怎样理解? 4.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和影响。5.试比较大小谢的山水诗创作。

6.萧纲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请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7.山水诗缘何勃兴于刘宋?

8.骈文历来多受指责,请谈谈你的看法。9.时代政局与思潮对正始诗歌有何影响? 10.宫体诗历来受到非议,请谈谈你的看法。11.“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评议。12.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题材内容 13.分析陶诗艺术特征。

14.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比较,说明诗风的转变。15.为什么说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16.唐诗繁荣的社会文化背景。17.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18.试以《山居秋暝》为例,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19.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内容、风格、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20.试述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21.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22.试述从汉到唐乐府诗的发展过程。23.试述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24.试论杜诗的集大成特征。

25.试述白居易讽谕诗的思想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26.李商隐诗歌创作的贡献。27.晚唐五代诗歌题材与风格走向

28.为什么说中唐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29.为什么说唐传奇标志着我国的小说进入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30.综述唐诗发展流变史。

(附: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答案 1.2.3.4.5.6.7.8.9.文赋,诗品,玉台新咏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位尊减才,势窘益价 悲愤诗 《诗经》 孔融 《七哀诗》 曹丕、七言诗 曹操、曹丕

10.曹植 11.陆机

12.《与陈伯之书》 13.永明体

14.《典论·论文》 15.左思风力 16.陆机、《文赋》 17.萧统、《文选》

18.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19.《归去来兮辞》 20.调声

21.孔稚圭《北山移文》 22.赋、新体诗 23.萧纲、宫体诗 24.山水诗 25.七言歌行 26.庾信 27.庾信 28.左思 29.五言诗 30.潘岳、陆机

31.典论·论文,王粲,刘桢 32.咏怀诗,咏史,游仙诗 33.陆机,潘岳,左思。34.沈约、王融

35.雪赋,月赋

36.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37.宫商发越,贵于清绮,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38.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39.建安诗风

40.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4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42.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43.《庄子·外物》 44.笑话、野史、逸闻轶事 45.《咏荆轲》

46.《西洲曲》《木兰诗》 47.《世说新语》 48.曹操 49.曹丕 50.左思 51.郭璞

52.《哀江南赋》 53.鲍照 54.谢朓 55.谢脁 56.颜延之 57.陶渊明 58.谢灵运 59.《登楼赋》 60.《玉台新咏》 61.曹植 62.上官体 63.沈佺期

64.《戏为六绝句 》 65.《春江花月夜》 66.陈子昂 67.《感遇诗》

68.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69.山水田园

70.苏轼 71.《出塞》 72.骈文

73.《与元九书》 74.《进学解 》 75.《马说》 76.温庭筠 77.《全唐诗》 78.殷璠

79.《杜工部集》《李太白集》《白氏长庆集》《王右丞集》《李义山诗集》 80.以文为诗 81.韦庄 82.赵崇祚 83.《全唐文》 84.柳宗元

85.燕歌行,尚质主理,尚秀主景 86.沈佺期,宋之问 87.唐传奇,唐诗 88.王昌龄,七绝圣手 89.刘长卿,钱起

90.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91.李贺

92.雄大的气势,怪奇的意象 93.韩愈,柳宗元 94.山水游记,凄神寒骨 95.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

9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97.初盛唐发轫期,中唐繁盛期,晚唐衰落期 98.枕中记,南柯一梦 99.云谣集杂曲子 100.温庭筠,冯延巳

下载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词推荐2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已是三月,春天正一路赶来,天气刚好不冷不热。 旷野里荒草酝酿繁华,花朵捡拾流浪的灵魂,我趁机沐浴阳光,采撷温暖,一缕一缕,放在心上,也任尘封的一些心情悄然苏醒。 魏晋......

    魏晋南北朝教学设计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设计 分析教材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最后一课。课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璀璨的书法、绘画、石窟艺术成就,介绍了王羲之、顾......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一·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 基 本 知 识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 一、 填空 1、刘勰《文心雕龙》称赞 左思 “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魏) 曹......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范文大全

    名词解释: 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魏晋南北朝诗歌概况 继闪耀着现实主义光辉的汉乐府民歌和"怊怅切情"的古诗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尤其是由于许多诗人的探索和努力,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