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潘雪陵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潘雪陵 教学构想:
《我的空中楼阁》计划上三节课,第一节课,要学生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带感情的读。第二节课,在诵读基础上,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强调学生的自主研讨。第三节课,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的主旨,同样还是注重学生自己探讨。
《我的空中楼阁》第一课时实录(上课起立就省略了)
师: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我想给大家提几个问题,看看大家是不是复习了。
师:第一个问题,请问作者为什么写《采莲赋》和《西洲曲》?
生:表明作者的理想生活与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也表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屈的个性。师:好,不错。第二个问题,请你就朱自清的语言谈谈自己的看法。生:朱自清的语言清新、朴实,既口语化又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师:好的。最后一个问题,请大家一起背诵《荷塘月色》4——6段。(生齐背)
师:背得不错,看来大家课后都认真复习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请大家把书翻到35页。(生翻书)师:关于李乐薇,相信大家了解得比较少,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李乐薇是台湾著名作家,其语言含蓄、华丽、隽永,善用各种修辞来增强文章色彩,最善描写光线的阴暗变化与事物的各种色彩,我们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体会。
师:我相信大家都预习了文章,今天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诵读文章,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作者优美的句子和隐藏在句中的情感。下面请大家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呆会儿我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不能笼统的说每一句都好,一定要找出自认为最好的。(生看书)
师:好,时间到。哪位同学先说说看法? 生:我认为第一句好,“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出神地勾勒了小屋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环境。
生:我认为“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写得好,云、霞是上帝玩赏的事物,很有情调。
生:我认为“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略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写得好,用两个比喻,使小屋更加生动了。
生:我认为“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写得好,作者通过两组对比,一动一静,一大一小,更突出了小屋的别致。
生:我认为“我外出,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写得好,它让我体会到作者心情是非常愉快的,幸福的,我似乎也被深深感染了。
师:刚才大家都说得很不错,但是我也发现问题了。我们班的男同学有点像一首歌的歌名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生笑)
师:因为刚才基本上是女孩子在说。男同学应该是大方的,怎么显得比女孩子还害羞啊?女同学,你们要不要男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女生:要!
师:他们如果不说怎么办?
女生:罚他们。师:怎么罚?
女生:罚唱歌,表演节目!
(生笑,男生开始找寻语句,一会儿——)
生:我认为“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写得好,它既写出了树的外在美又写出了树的内在美。师:外在美、内在美分别是什么? 生:“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是外在美,“活力、精神”是内在美。(师赞扬)
生:我认为“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写得好,这显出了小屋的朦胧美。
生:我认为“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写得好,作者把小屋比喻成花芯,在花的中间,周围的环境非常清楚了。
生:我认为“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入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写得好,它给人一种朦胧美,恍若仙境。„„
师:真不错!你看,只要我们自己去探究,就有收获。希望以后大家继续努力。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配乐朗诵,在音乐的帮助下,再次认真的体会作者的语言。(放配乐朗诵,幻灯片变换图片)
师:好的,刚才我们听了配乐朗诵,也看到了不断变换的图片。当然我不可能知道李乐薇的小屋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大家也能明显的看出来我的图片并不完全一样,我也是这里找一张,那里找一张,展示出来,只是想让大家有一个比较具体的感受,实际上我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想象你自己心目中的小屋。
师:我们刚才听了配乐朗诵,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光觉得别人读得好是不行的,我们要自己能读出味道来。我想请大家轻轻地把前三段齐读一遍,“山如眉黛”预备起。(生齐读)
师:好,读得真好!刚才你们那种轻柔的声音,让我觉得非常的漂亮,我似乎看见了美丽的小屋了。就是这种感觉,现在我想请大家随便抽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哪位同学先来?(生先是在座位上找寻,轻读,暂时无人举手)
师:哦,不敢读啊。没关系,不管你读成什么样子,只要是你发自肺腑地读了,就是好样的。这也是锻炼我们胆量的最佳时候,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啊。生:我读第三段(生读)
师:不错,大家鼓鼓掌。(生鼓掌)
生:我读36页倒数第五段。(生读,读完后大家又鼓掌)生:我读36页第三段。(生读,读完学生笑)师:大家为什么笑?
生:读得太少了,才一句话。师:那怎么办?
生:罚他读长的一段。师:哦,那是第几段? 生:倒数第四段。
师:好!这位同学,是大家罚你的,可别怪我哦!
(大家笑。被罚学生吐舌头,不好意思的样子,然后认真地读,虽然几处读得不连贯,但他最后得到的掌声是最热烈的)(下课铃响。)
师: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大家回去再仔细地体会文章的语言,找出弄不懂的句子,明天上课的时候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好的,下课!自我总结:
本节课我觉得自己有一些失误之处,最明显的是介绍作者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容易认同,如果是课后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觉得李乐薇的语言怎么样,效果应该更好,而我却先说了,这种做法还是不行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注重学生的体会,不应该强加老师的看法。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实录
师:昨天我们听了《我的空中楼阁》的配乐朗诵,自己也读了课文,下课的时候要求大家回去后再仔细地研度文章,把自己弄不懂得字词句找出来,现在哪位同学先提问?(生思索片刻)生:“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弄不懂。生:“这棵树是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不懂。生:“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不懂。(师反复再询问几次,生不再提问)师:那好,既然没有别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几个问题。问题是大家提出来的,我想请大家先互相讨论一下,讨论好了再谈看法,好吗?(生开始讨论,比较热烈,师走进生中间,询问并互相交流)
师:刚才看见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也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有几个同学问我“含蓄”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
师:哦!你知道,那就请你说说看。
生:含蓄就是不直接表达出来,就像一个人用扇子遮住半边脸一样。师:就像一个人遮住半边脸一样,很好的比喻,大家同不同意他的看法? 生:同意!
师:是的,含蓄就是不直接把自己的感情、情绪等直接表露出来,像人遮住了半边脸,你不能直接看到全貌。好,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刚才同学们提出来的三个问题,哪位同学先说自己的见解?(生暂时无人举手)师:这样吧,我们分成两个大组,这边四个小组为一大组(甲组),那边四个小组为一大组(乙组),两大组的同学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反驳对方的见解,如果你认为他说得不对,你就臭他!
(生笑)
乙组生:我解释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作者之所以说小屋有科学的时间性,是因为小屋早上和晚上的光线弱,说小屋有浪漫的文学性,是因为早晨有朝霞,傍晚有晚霞,显得很美,就很浪漫了,有文学性。
甲组生:我反驳他的观点。如果说光线是早上和晚上弱,我们的教室也是这样的,如果小屋可以看见朝霞和晚霞,我们在教室里也看得到,又怎么能说有文学性呢?
师:哦,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是说如果是这么一个普通的特征,作者就没必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去描绘它了,是吗?(生点头)
师:好,他提了反驳意见,那么这边四组的同学们怎么看呢?(无人应答,刚才反驳的学生又举手)
生:我说说我的观点。作者说小屋有时间性,我认为是他前面打了一个比喻,说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样。早晨光线照射不进来,所以就像被花瓣包住了,而中午光线强了,小屋的光线很强了,就像花瓣开了,到了晚上,太阳落山了,小屋没有那样强的光线了,所以又像花瓣合拢了。而文学性,就因为光线富于变化,就显得有文学意味了。师:恩,请坐。乙组的同学有没有别的看法?(无人应答)师(开玩笑的):别人已经出招了,就得支招啊,可不能应弦而倒啊。(生笑。还是无人应答)
师:既然没有同学反驳,就以甲组同学的为准。师: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看后面的问题。
不好意思啊,那天上完课,晚上马上写回忆,写到这里就干其它的事去了,后面的就忘了。大概就是每个问题学生自行回答,最后一致同意谁的见解,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学生如果回答得不到位,我再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讨。作业:
发课文结构分析资料,让学生回去思考,哪一种最好,如果认为都不对,那么你认为应该是怎么样的?
附结构分析资料:
我的空中楼阁的结构分析 分析一
小屋和山的关系(远观、全景)
小屋和树的关系(近观——局部——远观)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 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小屋与外界的关系 夜晚的小屋 分析二 远观全景
近观立足小屋四周 更近观立足室内
从空间上说,由远及近,由室外到室内;从时间上说,由白天到夜晚 分析三 全景远观 局部近观 局部远观
空间上,远观近观相互交织,由室内到室外,再由室外到室内;描写的角度也有变化,由纯粹的写景到注重人的内心感受。东方雪评:
一、涵咏工夫与课堂节奏。文章是应该好好来读来品味的。课文自然需要慢慢的来品味。像《我的空中楼阁》这样的美文,自然少不了对它望闻问切一番。这样的文化按摩,实在是必要的,道理也不需要多讲了。我们看到潘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美句美段反复推敲,仔细咀嚼了。从学生找出的了句子和评析结果来看,应该完成了自己的教学预想。然而我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潘老师的问题设计并不很高明——我们只看到学生各自去找“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这里的“美”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是不是可以改为“画一画那空中楼阁”,然后拿到讲台前展览,简单说说自己绘画的依据。或者先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然后进行比较。这样语言的问题是不是更能凸现出来?课堂上是有节奏的。教师设计的几件事之间应该是有关联的,我想至少不能平铺直叙吧。画-评-展-说-奖,这是我的一节针对课堂上的节奏。课堂也是有容量的。找句子,评点,自然也能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作品的能力,但会过于琐碎,不知当否?
二、“唱歌”与“歌唱”
男生没有唱歌,也就是说男生没有受罚,在我们值得庆幸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些悲哀。学生为了逃避“唱歌”而拼命找句子???我想起了伏契克说的“没有音乐就没有生命”这句话了。
我想,这倒启发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小组进行歌词创作,然后谱曲,或是自己唱出来。歌名就叫《我的家》,如何?
三、是谁给了他们背景?
我个人对台湾的老李不太清楚。教参上可怜的介绍还让我不得不怀疑其中有多少可以作为鉴赏文本的凭借。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走进文本,至于其他可以暂时不去理会。什么时候,我们把“知人论世”不再当作理解文本的标准时,我们可能真的拥有了自己的思想。
四、整体感知的问题
云老师说先要整体感知,不错,学生读完后,大脑中积聚的信息应该有了个整体的概念,该不该由教师明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提出来,视情况而定吧。我觉得潘老师的教后感中一句话说得好:不应该强加老师的看法。对于这个,我举双手赞成。
第二篇:《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
云峰
一、导入课文:
在解读这篇课文之前,我想起了张晓凤的一段文字——《遇》: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睢鸠,——于是有了诗。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与“诗意”遇合当然是美丽的,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合的往往不是诗意,而是“一地鸡毛”。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庸俗不堪的现实生活,我们每天都得面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生活细节。我们是否能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获得“诗意地生活”的境界?我们是否还能够在繁忙而琐碎的生活里保持一种生活的激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这样的文字时,必须向自己的心灵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让自己的静下心来,领悟这样的逼问。一般说来,我们必须遭遇两种生活。第一种是“散文式的生活”,我们必须活着,琐碎的衣食住行;第二种“诗的生活”,不计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层次的生活。物质层次的“散文式”的活动意味着功利的、合乎常理的的实际生活,它是世俗化的、循规蹈矩的,而精神层次的“诗意”的生活则是以跳跃的、想象的、不计功利的,它注重生活的价值体验和审美体验。应该说,这两种生活对人类来讲都是必需的。对于个人来说,只有这两种生活持续不断地相互关联,以“诗”的生活完善升华“散文”的生活,以“散文”的生活使“诗”的生活落到实处,才是较完美的人生。不过,要人们重视第一种生活容易,而要人们重视第二种生活则要艰难得多。问题就在于,人们往往沉迷于第一种生活,而遗忘了第二种生活。
二、组织课堂讨论
同学们,当我们进入这个文本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要考虑的是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自然的,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
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从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
我们可以将这篇课文看作是一个召唤结构,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我们去寻找,去填补。它能够召唤起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理解呢?你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作业:“我读《我的空中楼阁》”,写出你的理解,三言两语即可。然后同学们各自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碰撞我们的思想。生①:我喜欢这样的表述:“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我认为这样地交代空间位置很好。我还喜欢这句话“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觉得这简直就是说的我心中的话,我家里住得比较远,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我都有这样的感觉:我是在向幸福回归。而我离开家,也觉得自己从幸福之源走出来。
师:说得非常好。同样是描写空间,“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显然比“一座青翠的山上坐落着一僮小屋”要好得多。这说明你是在用心学语文,注意到了这样的语言细微之处。关于“起点”与“终点”的说法,你完全是用你个人的体验来说的,这很好,这样的阅读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生②:我读这篇课文,最直接的感觉,这好像是在北欧,是那种坐落在森林里,坐落在大海边的那种欧式小屋。我喜欢设计,因此,我特别喜欢这样的风格。但是,我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必须关注的东西,例如,家庭是我的小屋,我的父母亲对我十分的关爱;学校是我小屋,我有友爱的同学我令我尊敬的老师。
师:你这里说的好像是两回事,其一是遥远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与设计之中的那样的“空中楼阁”;其二是存在于现实中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的家庭,我们们的学校。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们怎样构筑我们的“空中楼阁”?要靠一份亲情,要靠一份友情,一句话,就是要靠一种真情来建构这样的楼阁。对吗?看来,如果你将来学设计,一定会很了不得,因为你关注到了设计之外的东西,那就是将人文的精神与人文关怀注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生③:我特欣赏文中对光亮的描写和把握:“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这太美了!可是,我们什么时候在生活中,关注过这样的光线的变化呢?
师:只有特会生活的人,才能把握到现实世界里的这样的“光和影的和谐旋律”。
生④: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角度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所谓“空中楼阁”不只是说的那座小木屋,还包括周围的天空与世界。作者说:“领空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布,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生活和诗意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狭小的空间。还有辽阔的自然和世界。
师:说得好!这使我想起了苏轼的一篇赋《赤壁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怎么样,把这个句子抄下来,背诵下来吧!作者说,“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看来,这个世界除了金钱的富翁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富翁: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富翁,他们在心灵的咫尺之间,装着一个无限的自然。生⑤:我注意到了作者的这样的表达:“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作者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的眼光,她的生活中还会有很多的艺术品,这里只说了第一件,还有第二件,第三件呢。不并不想拥有作者这样的小屋,而希望拥有她那样的眼光。
师:好得很啊!你这话都说到我心里去了。艺术的眼光,就是审美的眼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的眼睛。(教师板书:艺术的眼光——审美的眼光——作者的眼光——你的眼光——我的眼光)生⑥:我也赞成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其实,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它不过就是一幢小屋,甚至还可以说,这就是一幢陈旧的小木屋,没有什么的。可是当我们将它置于诗意的眼光中时,它就成了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成了一幅画。成了作者心中的“空中楼阁”。它就成了作者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
生⑦: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
师:是的,不仅是小屋可以成为我们的空中楼阁,一间小小的书斋,一本小小的书,听一首美妙的音乐,看一部美丽的电影。居“陋室”,刘禹锡说:何陋之有?处闹市,陶渊明说:而无车马喧。
生8:我喜欢文章中关于树的描写,我把这种树叫做生命中的树。这样的树最早在我读鲁迅《秋夜》时出现过,“我的园中有两棵树,一棵是桃树,还有一棵也是桃树。”后来在读陶渊明时也出现过,“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而现在又出现了。我从这里读到了一种“悠然见南山”、“淡然如菊”的心情。
师:很好,这种“悠然”和“淡然”的把握非常到位。生9:作者说,“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总觉得,这座小屋是作者的世外桃源,我不知道,在这起点与终点的中段,作者将遭遇怎样的生活。如果那是一种世俗的生活,那么,我以为,她是一个能够在世俗与世外之间出入自如的人。
师: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你这样的理解,作者其实也生活在一种世俗之中,但是她为自己守着了这样一个心灵的空间;还有一种,就像前面的同学所理解的,作者有了艺术的眼光,于是生活中每一件东西都被她赋予了诗意。生⑩:这里有两个“点缀”是意思不同的。“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前面那个点缀,是点缀本义,后面那个点缀,其实已经不是点缀的本义了,可能是衬托,或者是装点的意思了。不过,这不要紧,这并不妨碍我们的理解。
师:你能注意这样的词义差异,说明你真正读进去了。词语一旦进入课文,就有了它的语境义了,很多的词义,我们就不能再依辞典的意思来解释它了,而要依据文章的具体语境来理解了。而你显然是在依据文章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这一点做得很好。
三、教师小结
这次讨论之前我私下有一个期待,希望这样的阅读,能够成为同学们的一次成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过程。同学们能够以此次阅读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现在看来,我这个期待已经实现了。
事实上,谁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当我们凝视着月光下的树影,谛听着山林间的鸟鸣,我们的精神随之一振,抖掉了尘世的俗念,得到了心灵的升腾。那时,我们可能都会感到自己的富有。但是这道精神的门能为我们开启多久?如果我们心灵的河流里老是流淌着搀杂铜臭味的杂事与垃圾,我们又怎能守住这一份心灵的宁静?阿尔卑斯山下那句名言“慢慢走啊,欣赏”,告诫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要静下心来,放慢脚步,与自然对话,与自然拥抱。我以为,面对诗意的生活这个命题,有三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前面:一是态度,二是条件,三是状态。态度是决定一切的,有了诗意的生活的态度,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有诗了。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对诗意的生活持一种抵制的态度,以为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说什么要等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一份好工作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在事业上成功了以后,才能这样;要等我们有了较多的收入后,才能这样等等。事实上,等到这一切都得以实现后,诗意已经远离了我们,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找寻到真正的诗意了。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基本条件的问题,这个基本条件,就是我们必须保证基本的温饱,我们首先能够生存。这里有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值(温饱不能保证),是不可能有诗意的;一旦达到这个值,生活的质量就不再由超出这个值的多少来决定了,而是由内心的状态所决定了。这里最高的境界,就是使“诗意的生活”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诗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细节里。当一个人内心拥有了对诗意生活追求的渴望,那么,于平常的生活中处处都能建筑起这种“空中楼阁”来了。其实,这些同学们都已经谈到了,无须我再多说了。【附录1】情感与智慧缺席的阅读
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从前一般说来是这样的——提出下面这样的问题,要求同学们完成,以为完成了这些问题的解答,就解决了文本阅读的任务。
一、这篇课文中描写景物多用两相对应的方法,使特点显现。认真阅读课文,按前后顺序把对应着写的景物排列出来,体会这样写的表现力。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所用比喻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三、理清层次,领会要点:
第一部分: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四、课文如何做到定景换点来突出景物的特征?
五、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本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种纯技术层面的阅读。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阅读时,我们的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情感与智慧总处于缺席的状态。照这样的设计来解读文本,学生不可能在这样的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理解。作者站在哪个角度去观察,这是一种技术视角;这种纯技术的东西只有在学生有了心理的需要后,才会产生作用。如果学生面对自然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回忆起来,没有印象,那么,什么样的技术视角都是没有意义的。这种阅读是立足于文本之外,而不是进入文本之中的阅读;这是以语言评判者的身份疏离文本而不是以语言使用者的身份进入文本的阅读。教师在导读时,没有这方面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他们似乎不觉得有让学生心灵参与,有让学生震撼和感动的必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少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我们现在的阅读所缺乏的恰恰就是“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的体验,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的体验。这样的阅读每天都在进行中,学生们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走进考场,走进高一级学校。他们的阅读技术也许在一天天进步,然而他们的心灵却从来没有真正地给思想和情感滋润过。更可怕的是,不仅是学生没有心灵的参与,就是作为教师本人也没有情感的参与,没有发自心灵的阅读。个人的生命体验(livedexperience)和自我理解(understangdingofoneself)也处于缺席的状态。)【附录2】部分学生的意见
学生心中怎样的小屋,他就能读到怎样的小屋。两年前叶永玲老师在上这篇课文前让同学畅谈自己的感想时,她的学生当时写下一些文字片段。我惊奇地发现,很多学生的观点是相似的。独立于山中的小屋,远离凡尘,超脱世俗,它寄托着作者对“独立、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有些虚幻,但又是那么真实地存在着,如世外桃源一般引人驻足仰望。展现于诗意之中的小屋,是心灵与自然沟通的隧道,神秘而令人向往。融入自然就是融入快乐,融入生命,融入多彩的生活。而热爱自然的人也就是热爱生活的人。景色是恬静、和谐的,有一种脱俗的清雅,一切因为太美而有点不真实„„就像高悬于苍穹的一颗星星,丝毫不受俗尘的沾染,清澈自然,独享其乐。也许是作者的一件艺术品,把她的想象做了一个模型,千方百计做成自己向往的样子。那是一幅画,画上有一重又一重的山,一排又一排的树,一座小巧的房屋。不知为了什么,它被扔到了小河上,随着波浪一飘一飘„„河流没有尽头,也没有源头,说不清它从那里来,也不知它将往何处去,只见小屋若隐若现,虚无缥缈。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了的小鸟,可能是海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是回到自然的梦想。作者似乎有着生活的枷锁,而以此文寄托她的追求。人在自然中诞生,他就不能离开自然,纵然逃离自然,最终也只会在自然中化为尘埃。我觉得,这只能是现代都市人在紧张的奔驰忙碌中的一个梦而已。我会选择弃它而去——毕竟,我是永远也做不到如此的无牵无挂,我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了,很多东西我情愿背着它。在我心目中小屋只是一个忙里偷闲的好地方,但绝不是“幸福的终点”。如果要我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与充满竞争的生活,我会选择后者。因为宁静的生活很少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只有竞争才能证明你存在的价值。我想起这首歌:“愿与你远远地漫步云端,美的苍穹为我们铺展,别让信访沾染尘埃„„能掩耳不听烦事喧嚣,要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究竟作者想回归自然呢,还是在逃避现实?我们看不到蔚蓝清新的天空而承受着乌云的低沉,我们听不到鸟儿的歌声小河的合唱而忍受着整天轰隆不止的马达声,我们闻不到花的香草的甜而整天呼吸着混浊的空气,我们摸不到水的清山的美而每天开着汽车进工厂„„一个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享受的人,一个失去了心灵的人,跟机器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呢?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时代,大部分人都忙于打拚,而丢失了或疏忽了心灵的某些需要——如平静、安宁、自在„„小屋像是小朋友与老人的地方,容不下成年人的杂念。我愿我的爸爸、妈妈住进那儿,我就化身为那屋后的大树。在清晨盈耳的鸟语中,一对老夫妻泡上一杯清茶,安详地坐在藤椅上轻轻地摇着,好像是微风轻轻地推着他们,沿着记忆的小路回到了从前,往事仿佛小花园中的花,有红有白,有绚烂有飘落„„小屋像童话故事里的家,作者就是拥有最纯洁最真诚的心的小姑娘,轻轻地对小屋说声“我出去了”,带上小篮子,化作蝴蝶,飞上了天。日暮时,小姑娘三步并作两步,蹦蹦跳跳回来了,带回一篮子的草莓,幸福地告诉小屋“我回来了!”这一切让人觉得是江中的一点孤火,夜半的一声钟鸣,又或是梦中的一缕破绽,那种孤独寂寞,萦绕不去。即使它有鸟的歌唱,花的芳香,有高大的树的庇护,却缺少了人的气息、人的话语、人的欢乐、人的悲哀。站在小屋向外望,层层的树、片片的云、朵朵的花都是朝夕相处的同伴,这是怎样的畅快、豪迈!文中贯穿着作者的陶醉之情、热爱之情。小屋是否美,得看心境:当一个人心无杂念,它是一个美妙的所在;而假如是我,我向往那富丽堂皇,哪怕别人会说我奢侈,也许等到我老了,才会以一颗淡泊的心去享受那平静的生活。我敢断定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一定是自豪的、快乐的、满足的,不是吗?文章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欢快的音符,能够激活每一颗消沉暗淡的心,能够唤醒每一个疲惫憔悴的人。我羡慕她,甚至于妒忌。为什么她能够如此享受生活,把一切细微的、平凡的,如花、树、土地、天空甚至灯火,甚至每天下坡爬山的艰辛,看成是幸福与快乐? 作者21cn
第三篇:《我的空中楼阁》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乐薇,祖籍江苏省南京市,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省、光、色、味、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
【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的语言和画的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掌握文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意境美。
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读好文章,如饮美酒,久而弥笃。李乐薇先生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抒情散文。今天的学习要从鉴赏文章灵巧的表现手法、诗化的语言人手去深刻体会作者描摹事物的独特感受。
2.创设美好氛围,进行配乐朗读。
3.分析观察角度,理出“文脉”,初步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近看—远眺—仰视—俯瞰
理清“文脉”,山间小屋何以成为“空中楼阁”?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个柔和的角度上”已易使人产生悬空之感;
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颇有“凌空而起”之势;
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
最后点明,夜间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掌握了文脉,理清了观察角度,全文的基本内容就大致清楚了。
4.本文在表现技巧方面的特色
(1)诗的语言
①两相对应,饱含情致
先请学生划出,再仔细体味。
本文在描写小屋时多用两两相对的句子,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示小屋的小巧;„„”“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显得淡雅流畅,使景物更具情韵,而且击节而咏,音节和谐,给人强烈的美感。
②奇特的想象,精巧的比喻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细细感受作用与韵致。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既把山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又把小屋喻成“眉梢的痣”,不仅点染出小屋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令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屋向后退了一些”。
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新奇地将“山”与“花蕊”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传神地绘写了群山这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出良好的艺术效果。
c.“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最为精巧的是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不仅使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更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想来。
(2)画的结构。
优秀的散文往往采用画的表现手法。《我的空中楼阁》也是这样。
①工笔的运用
作者在描摹小屋之美时,常常用极其细致的笔触,运用人与物的距离,人物的视距变焦、远近高低、光线与物形成的特殊效果等一系列绘画的结构技巧,突出小屋空灵之美。
例如课文第十二段关于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又“富于浪漫的文学性”一段,作者借助光线的变化,传神刻画了静态景物的特点。
②动静的结合
动静的组合艺术往往使文章画面神气飞动。静物,动之以态则生气盎然;动态,静之以性则神采奕奕。如文中“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一面活泼翘起的屋檐,„„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一段正是这样,动静组合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总结扩展
鉴赏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美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小屋的美和作者美好的情怀。布置作业
1.熟读或背诵文中优美的语句和语段
2.完成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观察点的变化:远望—近观—远眺—仰视—俯瞰
开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小屋
其次:近看改远眺,小屋有“凌空飞起”之势
理清文脉
再次: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山路被唤作
空中走廊
“空中走廊”
最后:小屋是„„的空中走廊
两相对应
饱含情致
体味表现技巧:诗化的语言 奇特想象
精巧比喻
工笔运用
绘画的结构 动静结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我的空中楼阁》比喻赏析(黄祖泗)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妙出“高招”,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给“痣”之喻铺垫,“痣”之喻又强化“眉黛”之喻,这种独特新颖的比喻,不仅点染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而且还令人由之而联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从而对所绘之景产生一种具体、亲切之感。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真态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老舍先生在《言语与风格》中说道:“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他还主张,如要用比喻,“便须惊人,不然就干脆不用”(《比喻》)。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李乐薇在遣“比”设“喻”时,总是力求新奇独特、优美传神。例如: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本体“山”与喻体“花蕊”,原本是极不相干的东西,但作者却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新奇地将其“联”在了一起,表现了“山”的“花蕊”之形。而“花蕊”“慢慢地”“绽”开了的情态,更传神地绘写出了群山这静态之物在“破晓之时”,因光线的变化而给人的动态感,产生出了一种“惊人”的艺术效果。这种被朱自清先生称为“远取譬”的方法,在文中还不乏其例。例如: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的运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莱辛认为:“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拉奥孔》)李乐薇深谙“化美为媚”的艺术之道,在作比设喻时,相当注重选用动态的形象作为喻体以描绘本体,使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把“山”喻为“一望无际的水面”,喻为“辽阔无边的天空”,都仅仅增强了所绘之物的形象性,还未能引起动感,“撩”起人的流动的浮想。而将“小屋”喻为“飘过”的“一片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则不仅从“点”“面”上表现出了其形态特征,而尤为精妙的是,它还使这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这正应了培根那句话:“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这篇散文比喻技巧的高超,不仅在于作者善于捕捉最生动、最贴切的喻体来构成比喻,而且还在于,作者在运用比喻时并非单纯地摹写自然形态,而是注意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倾注其间。从文中可以看出,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的描绘时,其喻体无一不显极美的事物。“眉黛”“风帆”“飞雁”“鸟”“蝶”“牡丹”“芍药”“花蕊”“绿海”“空中楼阁”等,形丽姿美。异彩纷呈的比喻运用,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无限钟爱之情,令人读之产生共鸣,引起对作者所绘之物的热切向往。这样作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远非那些纯客观的描绘所能相比的。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运用比喻时,不仅注意了喻体本身的新颖奇特、形象传神,而且在比喻形式上也极讲究变化多样。文中既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的运用,又有博喻、续喻、倒喻等特殊形式的运用,它们的兼连交错,各各显出自己的风采,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9期,原题为“巧譬设喻,形美神跃”。有删节)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屋,作用是什么?
——山与树是自然景观,屋是人文景观,推知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花的“绽开”和“收拢”,有什么含义? ——大自然给予人的很多,人在大自然中是自由的、幸福的。
(3)体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是本文写作的根本旨意,这是通过对小屋及环境的描写和赞美来体现的。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绿树、花、小屋等都带上了作者志向和情趣的色彩,物动于心而情溢于文,外界景物成为抒写内在精神的依托,景物描写越生动,蕴含的情致就越具有感染力。
(4)体会“空中楼阁”的双重含义。
既指山坡上实实在在的空中小屋,又喻指象征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花园。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树一石、光线和影子、云气和雾气、圆月和夕阳都负载着创作者的无限深情和理想,鉴赏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沉浸到作者创设的意境中去,要善于从有限见无限,于具实见空灵,于物态见人情,从而真正品味到散文的美。作业布置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散文。
第四篇:我的空中楼阁文字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结构。
能力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2.在品味本文诗化语言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独特的感受,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安静、独立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理解作者寄寓小屋的理想。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曾在心目中为自己设计过属于自己的房子吧,我们就叫它小屋吧,这样温馨点!我想问大家在文人作家们心目中的小屋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思索,停顿片刻,老师做答),这小屋可能是可能建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徐志摩所钟爱的康桥边,也可能是建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经过的江南小镇,更或是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小屋”是作家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港湾,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有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来看看台湾女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介绍作者、解题
李乐薇:台湾现代作家,江苏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富于感情。
空中楼阁意象
成语“空中楼阁”意为比喻幻想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在本文中,作者反其寓意而行,采用其本意:建筑在或说飘浮在空中的楼阁。
1、建筑在山上的小屋,如同缥缈在空中的楼宇,2、山上的环境独立安静,与外界隔离。
三、学习生字词
俯仰天地: 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 放眼观看, 使人开怀。
绚烂: 灿烂。
柔静: 柔和恬静。
宁谧: 安宁、安静。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 若有若无
也作飘渺。
四、整体感知、熟悉课文
老师带领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并找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树、花园、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夜景
问: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围绕着写小屋来描绘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与描绘小屋与周围景物的,也就是作者的前后立足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明确:作者先是立足于小屋外看小屋与周围环境,然后是立足于小屋内看周围的环境与小屋,所以大家现在可以把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8自然段);第二部分(第9自然段至第12自然段)
四、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关系:屋点缀山,点破寂寞,增加风景。
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关系:相得益彰。
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
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关系:树点缀屋,若隐若现,轻灵自由
总结:
1、4—8段主要围绕“小屋与树”写,2、结构安排共两层:4—7段是小屋与树近景,8段是小屋与树远景。
3、写景上由远及近、从大范围到小范围。
4、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珍惜、赞美之情。
小屋在作者笔下,眼中如此魅力十足。那么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它周围的环境又会是什么样的胜景呢?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
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
2.(11--13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光线和环境。领空大,花绚烂。(板书)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环境也是安静、独立的。空气清新、光线变化、环境独立。
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
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起点。山路是走廊,山坡是阶梯。
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小屋夜景:朦胧飘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这是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犹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有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整篇文章让我们有美的享受,美的愉悦,那么这个“美”字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二、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同学们,你们读完课文,首先感觉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语言 明确:好,我们一起深入文本,感受文中优美诗化的语言和李乐薇清婉明丽的文笔,现在,请大家跟着多媒体。随我深入文本,感受这种美的语言。
多媒体显示优美文段: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明确: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美眉上的美人痣,醒目而美丽。山与小屋之间的契合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2、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
明确:直接描写小屋的位置——通过变式句(主谓倒装)抒写“我”对小屋珍爱、赞赏之情。3.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明确:动静结合。这两个比喻,以画家和文学家的眼光强化这种审美意识。
4.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拟人手法)
5、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明确:作者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和“蝶”,用两个新颖独特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6、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波涛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
明确: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而又把风吹稻秧的情态喻为起伏的“波浪”,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的精当运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的壮美景色。
老师提示,学生品析,交流。
小结:诗意美
1、化用古诗词
山如眉黛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山也虚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
2、引用古诗词
雾失楼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秦观《踏莎行》)
3、近似古诗词的句法。
眉梢的痣一点——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杜甫《不见》)
三、体会作者情怀,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理解“空中楼阁”的含义?空中楼阁是作者的想象描绘,还是确有 山上的小屋?《 我的空中楼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小结:
“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空中楼阁” 作者将小屋描写成远离喧嚣的宁静世界,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关于一个人的屋子 经典情结:
刘禹锡·陋室铭、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陶渊明《归园田居》、欧阳修《醉翁亭记》、梁实秋的雅舍
探讨:从《陋室铭》到梁实秋的“雅舍”,再到“空中楼阁”,从一些相似的特征中,由中国散文寄予的关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文化心态?
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海子的精神家园 ——春暖花开的大海
朱自清的精神家园——月下荷塘
普希金的精神家园——自由奔放的大海
屈原的精神家园——汨罗江
杜甫的精神家园——草堂
陆游的精神家园——沈园
徐志摩的精神家园——康桥
戴望舒的精神家园——雨巷
参
考: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大的讨论,简要地说,浸润几千年“天人合一”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在生活细节上往往体现着“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特征。
五、课文小结:
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拟人、还有对比的手法,并且通过文言词汇、化用文言句式、以及个人独创性的语言,对小屋不同角度不同时刻来进行描绘,把自然景物之美与作者对小屋的独特感受及生活之美融为一体。作者虽然没有明白白的写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写景处处在写情,景中显志,景中含情,达到了深邃的意境。
六、作业:课后练习及能力训练
第五篇:潘雪工作计划
班主任计划
有人说: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为了让班级充满活力与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也为了使新学期班级上能有更新的气息,特制定班主任计划如下:
我班本学期工作目标
做好上学期的工作总结,为改正教学中的不足,我给自己制定以下几点目标:
1进一步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重要性,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2努力贯彻实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成为彬彬有礼的好少年,从而抓好班级的纪律。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进步,做到“辅优补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素质发展。
4培养一群可以帮助老师做事的小干部,并争取让全班的同学都有当班干部的经历。
一,常规教育方面
从热闹的假期踏入新学期,学生的心神松散,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进入角色,再次适应学校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这就要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序的引导,时时处处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常规教育.因此,我决定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充分利用班会等时间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见师长热情问好,上下楼梯学会礼让。教给学生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2,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中的教育阵地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使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比如:可以利用文明班的评比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教育.另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班级纪律方面
一个班级,要想有良好的班风,必须要有良好的纪律才行.因而,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课堂纪律
首先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这样学生既感到有努力目标,又有约束力,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纪律.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这样变被动的各种要求为主动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将文字内化为行为.我们班的宗旨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2,课间纪律
课间是学生轻松休息的时间,良好的课间纪律将会给整个校园带
来活跃而轻松的气氛.然而,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就是解决课间纪律乱的法宝.我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既健体又受教育,同时,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明活动,寓教于乐.3,路队纪律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集体生活,要求学生做到不仅做到快,齐,静,而且能够进行自主管理.做到高高兴兴来上学,平平安安回家去。
三,卫生方面
讲究卫生很重要.俗话说,病从口入.收拾好卫生,既能使身体健康,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1,个人卫生:要求衣着整洁,常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
2,班级卫生:每天两次分派值日生清扫,让大家互相监督.对于主动,及时打扫卫生的同学或小组,进行奖励.同时进行爱护环境和花草的教育.四,班干部的培养方面
班级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人来管理是不够的,而班干部却是班级管理的小助手.这学期我仍将培养做事认真有责任性的人,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管理。齐心协力搞好工作,建立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班集体。
五,其他方面
班级管理中还应注重个体的发展,在各项活动中挖掘各种人才及
学生的潜力,使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能在某一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班级继续开展各种活动.如:文明小标兵评选,小书法家,小发明家,小作家,数学小博士等各种评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敢于面对大家展示自我,充分锻炼自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给孩子们一个金色的童年.这学期,我将会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寻找孩子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我相信,只要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宽容孩子,我们就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上述措施只是我对班级本学期的初步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加以改进.若有不足之处,发现后会及时纠正。
二年级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