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试题1

时间:2019-05-13 05:3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哲试题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哲试题1》。

第一篇:马哲试题1

马哲考试试题资料

(时间:120分钟 共100分)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B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入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依据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划分为(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物质和意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不可逆性 B.客观现实性 C.可知性 D.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A)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B)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唯物辩论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C)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1.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B)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A)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

C.主观真理论

D.客观真理论

1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D)A.伦理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经济关系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的度

C.确定事物的质 D.认识事物的量

1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C)

A.世界观与方****的关系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9.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D)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外部自然界

C.客观存在的事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空间的特点是(C)

A.顺序性 B.持续性 C.三维性 D.一维性

21.感觉、知觉、表象是(A)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

2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23.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C)

A.主观认识 B.客观事物 C.实践 D.实用主义

24.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A)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B)

A.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场所的变更 D.渐进性的运动

26.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27.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现实本质在于(A)

A.社会关系

B.社会劳动 C.意识 D.语言

28.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B)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29.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D)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3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B)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31.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C)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

C.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3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D)

A.科学技术

B.工具

C.个别劳动生产率

D.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

3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D)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全部预付资本 D.剩余价值

34.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35.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是(B)

A.绝对剩余价值 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剩余价值

3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C)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37.商品的本质因素是(C)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38.平均利润的来源是(B)

A.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A.各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本部门预付资本总额D.全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39.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C)

A.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国家垄断资本

D.金融寡头

40.商业资本的职能(C)

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B.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C.销售商品,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D.补偿商业流通费用

二、多项选择题: 4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4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ACD)A.德国古典哲学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英国古典经济

4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BCD)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D.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43.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BCD)

A.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C.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D.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44.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是(AD)

A.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B.企业生产的性质

C.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D.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45.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表述正确的是(ABCD)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而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三、简答题:46~49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46.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第四,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48.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对立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49.简述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和实质。

(1)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的经营垄断;

(2)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好坏,好地有限;(土地有优劣之分)

(3)级差地租的实质,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利润)。

四、论述题:50~51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试题后相应位置上。

50.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对待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

51.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第二,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D 2.C 3.C 4.A 5.B 6.A 7.B 8.A 9.C 10.B

11.B 12.B 13.A 14.C 15.D 16.B 17.C 18C 19.D 20.C 21.A 22.B 23.C 24.A 25.B 26.A 27.A 28.B 29.D 30.B 31.C 32.D 33.D 34.A 35.B 36.C 37.C 38.B 39.C 40.C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1.ACD 42.ABCD 43.BCD 44.AD 45.ABCD

第二篇:马哲试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是历史的必然。

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

本质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基本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方面: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可分为唯物和唯心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其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

物质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二者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四.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基本特征: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五.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合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六.矛盾及其基本特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二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七.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八.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需要认识到: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能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第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二章

一.什么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二.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离开的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其条件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两个基本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费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条件:

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为群众所掌握

4.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四.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及相对正确的反映。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2.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辩证转化: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五.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们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的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阻碍发展,正确的促进发展。二.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两个根本缺陷:

1.它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2.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后者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阻碍发展,正确的促进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适合时,推动;不适合时,阻碍。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决定性质,变化决定变化。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时,促进巩固和完善;不适合时,阻碍发展和变革。

第四章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是社会分工。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二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三者关系)

总括: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四.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其作用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作用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价值规律对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配置的调节可能出现比例失调,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五.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基本)、流通手段(基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六.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的支配下劳动,劳动隶属于资本家。2.全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

七.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怎样实现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八.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种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在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在有机资本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九.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机制与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形成机制: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不同部门的资本家瓜分到的利润只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表明,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

一.垄断及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二.金融资本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母公司控制子公司,子公司控制孙公司,形成金字塔控制结构)金融寡头在掌握了经济上的控制权后,又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上层建筑,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加强其统治地位。

金融寡头主要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即把自己的代理人送进政府机关担任要职,甚至有时由金融寡头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要职,或者是把过去的国家军政要员聘请到自己的企业担任董事或经理,借以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直接影响和控制。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这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后果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实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

积极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是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消极方面: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与实质

新变化:

1.生产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

第六章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历史贡献: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局限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缺乏动力和竞争机制;发展方面粗放经营,科技进步缓慢;结构方面比例失衡,产业落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必然性

1.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真理。

三.为什么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第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的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第三篇:马哲试题)

马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哲学是()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C.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B)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6、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唯一特性 B.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8、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的重复与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移或场所变更

9.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A.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交叉关系 C.冲突关系 D.依赖关系

10、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A.外部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特殊矛盾

1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A.同一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C.统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地位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1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D.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13、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14、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1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1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B)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8、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9.、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它是(D)A.认识的来源 B.唯一可靠的认识

C.认识的深化 D.认识的初级阶段 20、“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D)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二、不定项选择题(至少两个答案;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物质是运动的()A.形式 B.主体 C.属性 D.基础

3、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ABDE)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规律 E.人可以利用规律

4、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ACDE)A.整体由部分所构成 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E.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8、真理和谬误是(ABCE)A.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B.相比较而存在的 C.相斗争而发展的 D.没有本质区别的 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CE)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A.物质和意识的观点 B实践的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E.无限发展的观点

三、填空(每空2分,共10分)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根本属性是()。

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的联系。

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规律、()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看()。

5、实践的三大特征是()、自觉能动性、()。

四、判断(每题1分,共10分)

1、错误的意识不是世界的反映。()

2、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5、新事物是指新出现的事物。()

6、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7、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8、任何质变都是发展,质变优于量变。()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10、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五、简答(每题6分,共24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简述内外因的关系。

4、实践决定认识的表现有哪些?))

六、分析题(每题8分,共16分)

1、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事物发展道路的理解。

2、今年是祖**亲60寿辰。60年来建设、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根本原因是什么?试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

第四篇:马哲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

A.批判其错误观点 B.吸收其合理思想 C.把二者结合起来 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 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 】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 】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 】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 】

A.实事求是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自然属性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具有宗教信仰 19.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风俗习惯 C.伦理道德 D.物质生产

20.“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选择无关

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 A.宗教 B.艺术 C.哲学 D.逻辑学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B.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C.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24.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道德标准 D.社会标准 2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7.科学的发展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 B.哲学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 C.政治上的民主或专制 D.意识形态的先进或落后

28.判断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 A.社会秩序的稳定 B.民主程度的提高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生产力的发展

29.人的价值包括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30.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人们【 】 A.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不受必然性制约的创造性活动

C.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按照共同拟定的计划改造自然和社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31.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 】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3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3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原因在于【 】 A.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不能影响生产的发展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方式制约 E.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37.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称为技术社会形态,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 A.原始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下列各对矛盾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9.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和世界观没有必然联系 D.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大影响

E.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0.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代替腐朽的社会意识 B.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D.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7分)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答案:

1.C 2.D 3.D 4.B 5.B 6.A 7.C 8.C 9.B 1O.B 11.B 12.D 13.C 14.D 15.B 16.C 17.A 18.C 19.D 20.C 21.B 22.D 23.C 24.D 25.B 26.D 27.A 28.D 29.B 30.C 31.AD 32.ABD 33.ABC 34.ABD 35.ABDE 36.ABD 37.BCDE 38.CD 39.ADE 40.ABCDE 4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分)

(2)二者是相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2分)

(3)二者是相联系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分)

42.(1)意识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分)43.(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分)(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6分)

44.(1)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2分)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1分)

(2)国体和政体是密切联系的。国体决定政体,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2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并影响国体。(1分)

45.(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3分)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3分)

(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3分)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46.(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分)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4分)(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2分)

47.(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2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分)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3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1分)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2分)

第五篇:马哲试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各5分,共20分)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66.试分析国际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

三、简答题

6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要点: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矛盾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握这个道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6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答案要点: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与知识性的认识以“求真”为目的不同,评价性的认识以“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往往无法达成共识。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上述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从马克思义主的观点来看,任何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6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答案要点:

(1)由于商品生产者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它们生产同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各不相同。(2)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

(3)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

四、论述题

65.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利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案要点:

(1)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称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任何真理都包含着相对性和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3)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开来的倾向,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但马恩、列宁、毛泽东等人在具体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看法(尤其是各种战略和策略)不能被当成神圣的教条,随着时代条件、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变换,马克思主义需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66.试分析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及其作用。答案要点:

(1)垄断资本的国际经济协调的必要性。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中,为防止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可能引起的剧烈经济动荡,特别是防止全球化经济危机,就有必要在协商和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经济协调机制。(2)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以及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二战后,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3)国际经济协调加强了各国间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4)国际经济协调从根本上说是维护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和各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

下载马哲试题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哲试题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一些马哲试题

    唯心史观之所以唯心,就是因为它承认社会意识对历史发展有重大作用。 错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区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

    马哲试题

    A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党中央从......

    马哲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多选或漏选均不得分,请将所选项的字母写在答题纸上。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 AB )......

    马哲试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共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彰武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

    马哲试题大全

    大学马哲,复习题大全(含答案) a (2011-06-19 17:57:00) 大学马哲,复习题大全(含答案) a 大学马原,真题大全(含答案) b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马哲试题

    第一章 单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

    马哲试题

    一、填空、简答、论述 1.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填空 简答) 答:客观条件:马哲的产生是以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大生产为物质前提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生产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