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孩子的谦让教育
嘿嘿,更新速度快,不是勤奋,是在翻老底!这一篇是过去写的《谦让与竞争》的最后一部分,当时哥哥贴在他的博客上时,大概觉得太长,就把这部分略掉了。现在也补充上来,接前面的话题,希望对家长有帮助。
对孩子的谦让教育
我们从小都受过很多谦让的教育,我们都写过关于谦让的作文。这些作文现在的孩子仍然在写。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得到了老师关于谦让的教诲。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做得并不够,因为我们本来认识的深度就不够,再加上现实中争抢气氛的冲击,谦让就常常成为了空谈。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真正的谦让精神和行为已经不多,剩下的大概只能算是谦让的痕迹,是一些形式上的或者虚假的谦让。
我觉得同谦虚教育一样,教育孩子谦让,最忌讳的就是不讲清楚背后的道理,而只对孩子提出行为上的要求。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如果是“被谦让”了,就是违背自己意愿地去谦让,那么还不如不做,因为那会带来心理问题。孩子会觉得委屈,觉得自己应有的东西或权利受到了侵犯。孩子本来就有着很强的占有欲和自我意识,如果他经常被要求让步,把自己的东西或权利让与别人,那么久而久之,他甚至会自卑,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自己无权支配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会变得自卑、懦弱,甚至会自暴自弃、心生仇恨。他在内心积累的怨气要么会爆发,要么会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
很多家长害怕教孩子谦让就会让孩子变得好欺负,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怎么教的,我们是强制要求孩子去谦让,还是给孩子讲清楚背后的道理,然后耐心等待他主动做出选择。这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孩子主动选择去谦让,那么他将感受到谦让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包括实际的好处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时,他在心理上是强者,他是施与别人、帮助别人的一方,他具有成功者的心态。当他感到情况过于不公或是自己的谦让被误解被利用时,他会有足够的勇气停止他的谦让,因为他知道自己有这个自主权。相反,如果他总是被动谦让,那么他不仅不会体验到谦让的好处,还会真的变得“好欺负”。
当孩子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去谦让时,谦让才有意义,孩子才会因此而变得更满足、更强大。
其实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了他人即是自己,我们淡化了他人和自我的对立,这时我们才不会去计较自己同别人利益上的先与后、多与少,我们才有了主动谦让的可能,才不会有委屈的感觉,不会觉得受了欺负、受了压抑。
此外,我们在教育谦让精神的同时,并不是说要丢掉公平、公正等原则。我们同样要给孩子讲公平、公正的道理,要支持孩子去建立并遵守合理的、平等的秩序,这样,孩子就不会无原则地谦让。
这里强调谦让,只是因为这一品质现在被误解太多、被忽略太多。很多家长觉得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如果孩子不会争抢,就会吃亏。还有的家长想,将来在国际化的背景里,东方人的谦让精神会让孩子错失机会得不到重视。
其实,以我在澳洲的生活所见来看,澳洲社会处处有谦让精神的体现,反倒是那里的一些华人有更多的争抢行为,让当地人侧目。即便是性格更咄咄逼人的美国人,在日常礼节上也是很有谦让态度的。当然这跟社会资源的充足和社会规则的完善都很有关系,当资源够用、竞争的环境更公平时,争抢就没什么意义。
总之,谦让与公平、公正、自信、维护自己的权益等等并不矛盾。只有一个有自信、有资本、懂得公平竞争和维护自己权益的孩子,才会真的做到主动去谦让。
最后讲一个我女儿的故事。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在家里几乎没有让他去谦让的机会。
我女儿在一两岁的时候也是如此。吃水果,好的、有新意的水果给她,大众化的给大人。后来,当她理所当然地认为她该吃果肉,我们该吃果皮;她该吃白菜叶,我们该吃白菜帮;她该吃鱼肉,我们该吃鱼刺时,我想必须有所改变。我们再准备水果,就是大盘子端来,大家一起分。看得她火急火燎。
她最近的钟爱之物是附近商场里一个小游乐场的小绿车,就是那种上面带蓬、脚蹬地往前走的小车。她最喜欢绿色,买食品都要买包装是绿色的。那里的几个小车只有一个是绿的,因此让她爱得没法。她做梦都梦见小绿车。几天不去就想得要命,说“小绿车想我了,想得都想哭了„„”。
这真是个麻烦的事。在那玩,我们总是去得很早。没人时还行,来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不一样了——她要费心看着小绿车,怕别人坐。她不舍得下来,所以玩不了别的。下来玩别的了,发现小绿车被别人坐了,就去等、去商量、去抢,焦虑万分。玩得久了,再饿了,免不了还会大哭一场。真是心为物役。跟她讲小绿车是商场的,别的小朋友也可以做,似乎并不奏效。
上次去之前,我决心认真解决这件事。在家里,我跟她谈,别的小朋友可能也像你这样喜欢小绿车(其实据我观察,其他小孩还真没有像她这样用情之深的。她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无形中炒起了小绿车的身价),别的小朋友也会梦见小绿车,也几天见不着就想。所以你也不要让他们太着急,大家轮流玩。总之,我利用同理心,讲了要谦让的道理。她答应了。
到了那。有个小弟弟过来抢。我说,等一会你玩够了,借给小弟弟,你玩别的。她扭身开走了。我刚想这算白说了,一转身,她开回来,说可以借给小弟弟。这真让我惊喜万分。然后我又担心她是迫于我的压力,会不开心。结果发现她玩得比平时都更尽兴!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她仍然时不时用眼睛瞄着小绿车,但是基本已经能放得下了。后来,当她真的很想坐车时,她得到了谦让的回报——一个小姐姐在奶奶的敦促下,也做出了谦让之举。
游乐场的人说,就在前一天,孩子们还为抢小车差点打起来。
事后证明,她并没有觉得委屈。她把这次谦让当作能力的提升,很为之自豪。晚饭时和睡觉前,她都提起这件事。我把这事写进了她的所谓“进步本”里——记录她的第一次主动谦让行为!
第二篇: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谦让
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谦让
教育笔记:让孩子学会谦让
“李小多分果果,分到最后剩两个,一个大、一个小,大的留给张小弟,小的留给他自己。”这是一首充分体现了分享与谦让的教育思想的儿歌,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在实际生活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做不到将大苹果留给他人,也许经过一定教育问幼儿选哪个时,幼儿嘴上会说选小的,但是实际去拿是一般都会拿大的(除非不喜欢)。幼儿能否理解分享与谦让的道理,有一次,饭后我拿着西瓜准备分给小朋友,孩子们看到老师端着的西瓜兴奋的叫起来:“老师给我一块大的,老师我要最大的!”
下午区域游戏时,涵涵跑过来说:“老师阳阳要抢我的玩具的?”据我了解,阳阳是看到涵涵手中有很多玩具,自己却只有很少的几块,所以就伸手去拿了。
渐渐地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们乐于分享,家里又好吃的东西,都愿意拿来分给小朋友,可是让他们学会谦让却比较困难,有时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有谦让的行为,但那不是发自内心的。
怎样才能让幼儿产生主动自发谦让的行为呢?
孩子们年龄小,枯燥乏味的说教往往会使孩子们厌倦,于是我经常为孩子们讲一些礼仪故事,如《孔融让梨》《萝卜回来了》等等,而把良好的礼仪培养溶于故事中,让孩子们从故事中学习,能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树立学好样、做好孩子的愿望。
第三篇:对“培养孩子谦让行为”的反思
对“培养孩子谦让行为”的反思
摘要:本文对幼儿谦让行为的发生情况以及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谦让行为的实施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谦让;反思
自古谦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谦让这种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也会在教养的过程中有意的向孩子传达谦让的观念并力争引导孩子形成谦让的行为和习惯。但是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幼儿谦让行为的发生情况以及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谦让行为的实施方式和方法。为了使我们的交流有的放矢,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谦让行为”发生的案例,展开我们的讨论。
案例:“大的让着小的”
事件情况:哥哥小宇12岁,在玩手机游戏,玩的津津有味。妹妹萱萱两岁半,看见哥哥在玩儿,伸手过来拿哥哥手中的手机,没“拿”过去。
妹妹:我也要玩儿!哥哥:这个你不会!妹妹:我会!
哥哥:你不会,这个你玩儿不了。妹妹开始叫妈妈,并且露出要哭的神色。妈妈:小宇,你让妹妹玩儿一会儿。哥哥:她不会玩儿!
妈妈:你让她玩儿一会儿,你是大的,你让着她点儿。哥哥:我不想让。
妈妈:让也得让,不让也得让,你是大的,你就得让着妹妹。„„
哥哥:为什么我是大的就得让着她啊?
妈妈:因为你是哥哥,她是妹妹,大的让着小的,从来都是这样。哥哥:凭什么大的就得什么事儿都得让着小的啊,我不让!
妈妈:你怎么这么大了这么不听话啊,大的让着小的这道理都不懂啊,大的就得让着小的,你让不让啊,我数1、2、3,你赶紧给妹妹啊!最后小宇在妈妈数到3的时候极不情愿的把手机扔给妹妹,并且反复强调她不能玩儿他刚刚玩儿的那个游戏,因为他说妹妹不会玩儿,会给他输掉分数。妹妹玩儿的时候哥哥紧看着,妹妹还是碰了那个游戏,哥哥很愤怒,一把从妹妹手掌夺过手机,这时候妹妹开始哭,妈妈冲哥哥喊。
这是在一个以上子女的家庭中或是当两个年龄不一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发生的一幕。家长旨在通过年龄差异,“大的让着小的“的礼仪规范解决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冲突,同时向孩子传达“谦让”的美德。但是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整个事件打着“谦让”的口号,却没有体现谦让的真正的涵义并起到自愿谦让的作用。案例中“大的”哥哥,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让着妹妹。“小的”妹妹也没有得到哥哥的“关照”。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上述案例中家长的观念是:“大的让着小”的就是谦让,只要大的满足了“小的”的心意就是谦让,谦让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儿,不需要更多的理由。这种想法决不为案例中家长所独有,这种做法也绝不是案例中一位家长的做法,这种想法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和老师的想法。
然而对于任何一种在很多成人看来理所当然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对孩子来说未必也是理所当然,顺利成章的事儿,我们必须对任何一种不和谐状态保持一种探寻和努力去理解和改善的态度。老师和家长,不管是在目标上还是行为上都是想要努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行为和品质,朝着更有利于他们长远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但是在类似上述案例中,家长用强迫的方式让年长的孩子无条件对年幼孩子礼行谦让的行为,不仅对年长的孩子理解并践行谦让行为无益,同时也对年长孩子和年幼孩子以后的长远与人交往行为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首先,对孩子真正理解并践行谦让行为无益。在要求年长儿童做出谦让行为之前并没有给出一个充分且合理的解释,这时年长儿童做出的礼让行为是迫于家长和外界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行为,其本身违背了自愿的原则,并不是真正的谦让的行为,同时也没有起到谦让的真正良好的效果。例如案例中虽然哥哥被迫把手机给了妹妹,但是哥哥一直在“看”着手机,不让妹妹动他的游戏,并在妹妹打扰了他的游戏的情况下,立刻“收回”了自己当初的谦让行为。
其次,长期无条件被迫谦让会对年长儿童以后的行为发展不利。“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拥有一定的权利,维护自己应得的利益,不应视为犯罪。“P90当人们对儿童进行无条件让出自己喜爱之物的教育时,儿童或者不听,不予理睬,或者长此以往,在要求起码的公平时,反而觉得愧疚,无法说出口,“或者去实行荒谬绝伦的自我牺牲”P90不管哪一种结果对儿童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再次,对年幼儿童成长发展不利。年幼儿童在与年长儿童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因为“长幼谦让”得到庇护,他(她)会觉得自己总是对的,不利于年幼儿童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局限性,并且不利于他们今后与他人相处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毕竟在今后的社会和生活中,人与人的相处更多的不是建立在谦让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平或是明确的社会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在解决孩子间的冲突时不应该强迫一方谦让,而应该在孩子们中间树立一种公平、公正的观念,真实和坦率的化解矛盾,引导儿童心甘情愿地将己物让出,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也不能采用强迫的方式。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或将其分开,教授与其他人相处的更好的办法,制定游戏规则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公平正义明白友好的事件经过中,学会尊重、理解和谦让。
第四篇:培养孩子的谦让精神
孩子谦让精神的缺乏引发的思考
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 杨全贞 研究背景:
六七十年代的我们,大多都是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吵闹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彼此心理仍很记挂爱护着对方,家里有好吃 好喝的,哥哥姐姐总是让着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也常常念着哥哥姐姐的好,彼此心里都很关心对方,孩子们较容易养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而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他们生活在“独”的环境里,家里东西和父母的爱均归他独自享受,再加上父母的过度呵护,逐渐使一些独生子女养成自私、任性、专横、霸道的性格。孩子们都会有很强的独占欲,在家里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一旦到了集体中就变得很突出了。
活动场景:
这是一节体育课,活动的内容是《玩纸球》。这纸球是我们老师用废报纸和没有用的废纸揉成的一个球形,外面用透明胶带缠住做成的。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兴高采烈的来到操场,看到操场旁边放着一堆大小不一的纸球,非常兴奋,都想用手去摸摸这新鲜玩具。整好队,宣布本课的学习内容后我就叫小组长去发这些小纸球,每个同学手里都发到了一个小纸球,同学们拿到球后,都跃跃欲试,我就让学生先自己玩玩这纸球,同学们拿着这球,玩的很开心,有的在向上抛,有的向前投,有的在地下滚……同学们玩的不亦乐乎。
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如何快速挥臂,我设计了对墙投,球投出后用手试着接住反弹回来的纸球的小游戏。同学们练得很认真,玩得也很开心,这时我发现有两个小男孩站在抢一个球,我感到很诧异,心想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球吗,怎么还会抢起球来。我就来到两个小男孩身边,问起他们原因,为什么要抢这只球,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只球吗?还有一只球到哪去了?其中一个孩子告诉了我的原因,原来他们都嫌另一个球不好,报纸露出来了,都认为那只形象好点的球才是自己的。两人都不愿意去拿那只“坏”球,所以才会抢起来。这怎么办呢,谁的球,其实谁都不知道,我叫其中一个谦让一下去拿那只“坏”球,那男孩伤心的含着泪,摇着头说:“我不要那只坏球,这只才是我的”。我没办法只好鼓励另一个孩子去拿,可这时他也泪流满面说“我不要!我不要!”这下可让我为难了,怎么办呢,再解决不好,我的课可就要上不下去了。于是我就对这两个孩子说:“那么你们一个人拿这个球,另个人到操场旁边去拿另外球吧。”就这样,一场**才算平息下来。
在课后小结时,我把刚才发生的事让同学们来讨论,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有的孩子说,“石头、剪子、布”谁赢了给谁玩;有的说一人玩一下……说到最后,没有一个孩子说谦让给别人的。听了同学们的讨论,我心里很沉重,像这样不能与他人分享的孩子,怎么可能长大后孝敬父母,关心他人,服务于社会呢?
引发的思考:
通过这件事,让我心情很沉重,像这样不能与他人分享的孩子,怎么可能长大后孝敬父母,关心他人,服务于社会呢?我经常坐公交车,每次在公交车上经常可以碰到年老体弱、手抱婴儿的、孕妇等特殊人群上车,坐在座位上的那些年轻人听着音乐,玩着手机就当没看到,有的眼睛看着窗外,悠闲自在,我就主动站起来让座,那些人都很感激。我就再想现在的这些年轻人的公德到哪去了,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这些事时时鞭策着我,以后我教出来的孩子千万不能这样,哪知今天的现象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公交车上的那一幕幕,如果现在不让我们的下一代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那以后坐在座位的不主动让座的就是我们的学生了。我也常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情教育我的子女:一个人的学习不好没关系,但是一定要有做人的素质,人不可太自私,要常为他人着想,不能够以自我为中心,这样才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是一种风度和境界,如果人人都能谦让,那人人都能受益。谦让,是孩子优良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是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种品质的缺乏,其原因为:
1、家长的宠爱造成了孩子缺乏经常和别人分享的愉快体验,久而久之便滋长了唯我独尊,独占一切的思想。如有的孩子常常会说:“我喜欢的玩具,干嘛要给他玩……”这些家庭的骄子不谦让,也不会谦让。
2、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普遍提高,孩子在经济上往往得到最优先、最可靠的保证,一些父母不惜一切代价投资于孩子智力的发展,而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那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谦让呢?
1、培养孩子的谦让意识,让孩子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把自己从“我”的概念中摆脱出来。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大家生活在一起,他需要的别人同样也需要,同样有享受的权力,不能一人独占,要想着别人。例如:吃东西时,让孩子学会愉快地把大的、好的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小的不好的留给自己,使他懂得谁最辛苦谁就应该得到更多,自己不是家庭中的“功臣”。
2、注重言传身教。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成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以积极的影响。如: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家长在车上看见年迈的老人和抱小孩子的妇女,便主动起身让座。这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在孩子幼小心灵中进一步增强了尊老爱幼和谦让的意识。
3、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使孩子学会“谦让”语言和动作,促进孩子的谦让行为。孩子年龄小,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语言发展不成熟,不能完整地表达谦让的意思,他们常常只知道谦让就是好,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要让又不明白。所以,父母应先讲明为什么要谦让,对什么样的事要谦让,然后通过游戏、行动等来创造条件,促使孩子学会谦让。
俗话说得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谦让不但能让你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感激,而且会使你拥有很多知心朋友,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这是对你谦让别人的最大回报。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永远品尝不到帮助别人的乐趣的,他也只能是孤家寡人,没有知心的朋友和他同舟共济,这样的人不是很可悲也很可怜?俗语有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能够忍让别人的无理举动,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第五篇:如何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
父母都把孩子当心肝宝贝,要什么给什么,造成孩子个人主义强烈。这样性格的孩子日后与他人相处会容易发生碰撞,如何培养孩子谦让的好品质呢?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学会谦让,学会关心照顾他人,能够得到其他家长的认同,学习老师的喜爱,在同伴交往中受其他同伴的欢迎。
家长希望孩子拥有谦让的品质是好的,但是怎样的孩子才是谦让,什么时候需要谦让,这是关键所在。有的家长担心,如果孩子总是谦让,就会不懂得去争取,变得懦弱,什么都无所谓,所以不太能把握好孩子该如何谦让。
其实,谦让的品质是孩子融入社会,学会与人相处的表现。父母要培育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必须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特点,教导孩子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能够进行换位思。
如果孩子是心甘情愿去做一件事,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要孩子学会谦让,首先要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兑现你对孩子的承诺,让孩子觉得他做到谦让他人,就会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
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时,家长要切忌强迫的态度。有时候孩子忍痛割爱,将自己的东西谦让给他人,是威逼所谓。这种谦让只是表面的,其内心并没有做到真正谦让,容易适得其反。
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谦让品质呢?
1、消除孩子的个人中心意识
个人主义通常来说是一种自私的表现。要让孩子学会谦让,就要杜绝他们有个人中心意识。
因此,有个人中心意识的孩子,通常难与他人相处,不懂得分享,自我意识强,给他高傲和自大的感觉。这样的孩子会少人与其交往,导致他们缺少同年朋友。
教孩子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消除孩子的个人中心意识,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感恩。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教导好孩子学会如何表达感恩和感受感恩。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就需要让孩子学会表达感恩,而表达感恩应该学会说“谢谢”开始。
我们要时刻教育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表示感谢。例如,当有一个人给他递一杯水或者当别人送给他一件礼物的时候,孩子要主动说“谢谢”。如果孩子学会了说“谢谢”,那在他心里起码有了感恩的种子。
2、鼓励孩子学会谦让
相信很多父母都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这种品质。
但是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小皇帝,小公主,都比较自我为中心,所有的人和事情都希望围绕着自己转,所以,家长还需要正确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学会谦让。例如,你带小朋友去公园玩的时候,公园里面只有一个千秋,你的小孩已经玩了一阵子,这时另外一个小朋友想玩,你可以鼓励孩子让给其他小朋友玩,一人玩10分钟,这样大家都开心。
3、给孩子释放的机会
孩子喜欢跟父母分享在学校的事情,每天放学回来看到父母总是很希望对他们倾述自己在学校一天的经历。而有时候,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家务,家长通常会说:“走开,别烦我,我这忙着做饭呢,哪这么废多话,赶紧写作业去。”
相信很多父母都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这种品质。
如果孩子察觉父母不想听自己倾诉,孩子的心里就会感觉十分受刺激、非常落寞,慢慢地就不会有什么问题都向父母倾诉了,进而逐渐养成将所有事情压抑在心里。
如果孩子有压力,家长要教会孩子自我调整,给孩子释放的机会。要教导孩子学会与周围相关的人保持沟通状态,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学会当自己情绪积累比较多的时候,适当地倾诉一下。当然,父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的孩子因为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或者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被其他小朋友抢去,家长要教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家长或者可以寻找机会出外郊游,在郊游途中灌输孩子学会谦让,让孩子释放一下,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4、父母要言传身教
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们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是很敏感的,他们很容易以父母的情绪来体会生活,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也会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从而养成不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因此,家长切记,自已要做好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学会礼让。例如,你带小朋友坐公交车时,你可以主动给其他小朋友、、老人或者孕妇让座,让小朋亲身感受给人让座,形成礼让的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谦让的良好行为和品质,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经常身体力行,用行动证明,让孩子深刻体会到谦让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