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寓言故事给予我们的辩证话题
古代寓言故事给予我们的辩证话题
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一就是审题立意要准确。再者,就是全方位备考,材料的多样性、丰富性、全面性,也是全方位审题立意的一个方面。
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古代寓言和成语故事,以挖掘其中的辩证话题。
1.《周易》
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原文:“天行健,君予以自强不息;地乾坤,君予以厚德载物。”
(《周易·乾》)
含义;人要自强不息,要用优秀的品德做人做事。
辩证话题:道德与社会的发展(强调以德治国)
②日中则昃
原文: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乎?
(《周易·丰》)含义:比喻事物盛极必反,辩证话题:事物盈亏与发展(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重视人的作用)
③契若金兰
原文: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气味)如兰。
(《周易·宋辞上 》)
含义:比喻朋友交情的深厚。
辩证话题:合作与发展(强调入与人、国与国的合作)
④穷则思变
原文: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穷则思变,变别通,通别久。
(《周易·宋辞下》)
含义:事物行不通时,就要考虑变更新方法。
辩证话题:固步自封与穷则思变(强调“变”是永恒的)⑤安不忘危
原文:危者,安其位者也(倾危之患,是由于一向安于其位,不戒备危险造成的)。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一 向自恃其治)。是故君予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宋辞下》)
含义:太平安定之日,应居安思危,不可麻痹大意。
辩证话题:忧患意识与现实社会(强调居安思危)
⑥殊途同归
一
原文:予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周易·宋辞下》)
含义:比喻人虽各有所务,但趋向一个目标。
辩证话题:事物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强调生活的多样性)
2.《尚书》
①民为邦本
原文: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卑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含义:尊重人民的力量,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辩证话题:人文关怀与长治久安(强调以人为本)
②玩物丧志
原文: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人的思想及言论都要合平正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不做对人无好处的事,危害有益的事),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尚书·旅獒》)
含义:贪图某种玩好,会使人丧失志向。
辩证话题:志向高下则前途迥异(强调志向的作用)
③功亏一箦
原文:不矜(顾惜)细行,终累(牵连)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含义:做事要注意细行,不要半途而废。
(《尚书》)
辩证话题:细微之处与成功的关系(强调抓小事)
3.《左传》
①救灾恤邻
原文:开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含义:表示邻国间的互助义务。
辩证话题:邻里关系与稳定大局(强调人与人的互助)
②祁奚荐仇
原文:祁奚诸老。晋侯向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午,祁奚之予也)
含义:推荐他的仇人为后任,为人不怀私心。
辩证话题: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强调不要用感情去看待事物),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③多难兴邦
原文: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开辟)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含义:国家多难,激励人奋发图强。
辩证话题:多难与兴邦(强调“难”与人的激励)
4.《战国策》
①引锥刺股
原文:(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战国策·秦策一》)
含义:比喻刻苦学习。
辩证话题:学习是否成功与引锥刺股的精神(强调精神)
②曾参杀人
原文:(三人分别说)“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战国策·秦策二》)
含义:人言可瞿,三人成虎,比喻流言可畏。
辩证话题:人言多寡与事实本质(强调事实)
③亡羊补牢
原文: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四》)
含义:事情出了差错要及时补救。
辩证话题:纠正错误与认识的态度
④南辕北辙
原文:“吾马良。”“吾用多。”“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战国策·魏策四》)
含义:行动和目的不相符,或背道而驰。
辩证话题:良好的愿望要与行动一致(强调行动)
⑤鹬蚌相争
原文:“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井擒之。
(《战国策·燕策二》)
含义:比喻双方争持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辩证话题:分争与合作的关系(强调斗的危害)
⑥伯乐相马
原文: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二
含义:比喻发现被埋没的人才。
辩证话题:伯乐与千里马(强调伯乐的作用)
5.《孟子》
①揠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劳累)矣!予助苗长矣。”
(《孟子·公孙丑上》)
含义: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坏事。
辩证话题:揠苗与自然规律(强调尊重自然规律)
②月攘一鸡
原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含义:比喻不想及时改错。
辩证话题:月攘一鸡与亡羊补牢(强调立即改错)
③心有鸿鹄
原文: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下围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含义:“心有鸿鹄”比喻学习、工作不专心。
辩证话题:是否言、心与事物的成败关系(强调专心)
6.《庄子》
①越俎代庖
原文:庖人虽不治庖(没有把厨管理好),尸祝(掌管祭祀的官)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
含义:表示做事超过分内应该做的。
辩证话题:越俎代庖面面观(不要代庖)
②散木之材
·
原文:匠石(姓石的工匠)之齐,至平曲辕(曲道),见栎(见栎树,又称柞树)社树,其大蔽数千牛,挈之百围,其高临山十 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通方)十数。观者如市。匠石不 顾,遂行不辍。弟予厌观(饱看)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
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荚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
“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别沉,以为器则速毁,以为柱
则蠹,是不材之木也!”
(《庄子·人间世》)
含义:原文记述大树如山,百围粗细,人们无不赞美,而匠石 对它毫不理睬,说是“不材之木”。后遂以散木比喻无用之材。
辩证话题:树木大小与真正有用(强调做有用之材,有用之人)
③莫逆之交
原文:于祀、子舆,予犁、于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
(“无”比作人体头部),以生为脊,以死为尻(死在后,所以比作人的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
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庄子·大宗师》)
含义:子祀等四人,把生死、存亡看作一体,观点一致。后常称知心朋友为莫逆之交。
辩证话题:莫逆之交·知音·诤友(强调朋友的真诚,不管 观点相同,还是相反)
④得心应手
原文: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凿轮于堂下。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为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曰:
“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平?有说(法)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 也,以臣之事观之,凿轮徐,别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 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 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足以行年七十而老凿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 夫!”
(《庄子·天道篇》)
含义:轮扁告诉桓公读的是古人糟粕,拘泥古道,不知变通。根据自己的道理,是自己制作车轮的经验,“得之于手而应之于 心,有数存焉于其间”,这种制作技巧,却不可言传,故事在偏重 说明当前实践经验的可贵。后“得心应手”指心手相应,技术熟 练。王安石《读史》诗云;“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辩证话题:读史可以明得失/读史也要与现实相结合(两种
观点都可自圆其说)
⑤邯郸学步
原文: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含义:比喻效人不能,反失故有。
辩证话题:邯郸学步与固步自封(强调不可一味效仿,也不 可束于旧套,不求革新)
⑥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
原文,井底之蛙谓东海之鳖:“吾乐与!吾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凳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夫予奚不 时来入观平?”东海之鳖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庄予·秋水》)
含义:井底之蛙见一井之水,不知沧海之大。后喻人识见浅
陋,眼光短浅。
辩证话题;境界高下、视野宽窄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环境的 作用,要学会走出小圈子)
⑦潦上之乐
三
原文:庄子与惠于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 鱼之乐也。”惠予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 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予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
(《庄子·秋水》)
含义:这是“鱼乐”辩论的经典。“濠上之乐”比喻闲适之情。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强调了外人很难真正了解当事者的心理本质。在这里强调了自我感受与外界推论的出发点问题。
辩证话题:鱼是否快乐及外部推论(强调不要光凭外部推论,应当注重当事者)
⑧承蜩之巧
原意:孔予去楚国去,在林中,见到一个驼背老人在粘蝉,老人像拣拾似的,非常容易。孔子问:“这里有技巧吗?”老人说:“粘蝉时,我把身体安立得像直竖着的一棵树桩子;我的手臂像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事万物,但我的心思都在粘蝉翼上,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蝉翼,怎么能得不到呢?”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平?”
(《庄予·达生》)
含义:比喻做事专心,才能成功。
辩证话题:用心专一与成功(强调专一)
⑨以己养养鸟
原文: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筋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大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乌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森林。
(《庄予·至乐》)
含义:比喻不循事物规律。
辩证话题:从养鸟看遵循事物的规律(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
⑩运斤成风
·
原文:鄄人垩(白粉土)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所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郅人立不失容。
(《庄子》)
含义:一个人鼻子上有点白灰,郢匠运斤成风,把粉污斫去,没伤及鼻子。运斤成风比喻技巧神化,或以赞称文章老手。
辩证话题:运斤成风来自勤奋(强调技术)
⑩抱柱之信
原文: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拄而死。
(《庄子·盗跖》)
含义: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下约会,大水来了,尾生守信抱柱淹死。表示坚守信约。李白诗云:“长存抱柱倌,岂上望夫台?”
辩证话题;诚信(强调坚守倌约)
⑩得鱼忘荃
原文:茶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捕鱼竹器),蹄者(捕兔网)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论)。
(《庄子·外物》)
含义:得鱼忘荃比喻忘本。
辩证话题:成功之后不要忘本
⑩畏影恶迹
原文: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
(《庄子·渔父》)
含义:一个愚人要逃脱自己的影子和脚印,急跑不止,力竭而死。后以“畏影恶迹”,比喻人不明事理。
辩证话题:影不离身与自然规律(强调不要做违背事理的事)
@探骊得珠
原意:河上有人没入深水得到了颗宝珠,他的父亲劝他不要再这样冒险,因为宝珠必然藏在骊龙颔下,如果碰不巧,就会被骊龙害死。原文曰:“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领下。
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予尚奚微之有哉?”
(《庄子·列御寇》)
含义:成语比喻作文得体,切中要领。
辩证话题:得珠与冒险(强调成功要有牺牲)
⑩屠龙之技
原文:朱汗漫学屠龙于支商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 所用其巧。
(《庄子·列御寇》)
含义:有人学习屠龙.三年学成,结果这技术却无用处。成 语比喻学非所用,或技术虽高,但不实用。陆游有诗曰:“一生未 售屠龙技,万里犹思汗马功。”
辩证话题:学习与实际相结合 7,《韩非子》
①余桃咱君
原文: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 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予,弥予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 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曰,与君游予果固,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咱 寡人。”及弥子色衰爱驰(失宠),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咱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 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韩非予·说难》)
含义:成语比喻爱憎的变化。
四
辩证话题;爱憎与对事物的态度变化(强调主观对客观的 影响)
②蚁穴溃堤
原文: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故曰:”白圭(人名)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惠,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也。
(《韩非子·喻老》)
含义;比喻慎微杜患,防微杜渐。
辩证话题;小与大(强调抓细微小事)
③曾子夺彘
原文:曾于之妻之市,其予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予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 耳。”曾予曰:“婴儿非与戏也。”遂烹彘也。
含义;表示教子不欺。
辩证话题:戏弄与守信(强调诚信)
8.《列子》
①响遏行云
原文:薛谭学讴于泰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旧。秦 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含义,薛谭向秦青学唱歌,以为已全学到了老师的本领,辞师回家。秦青不留他,于是在送别的大道上,按着节拍歌唱,歌声嘹亮,以至于使天上行云都停止了飘动。后来以“响遏行云”,形容歌声高亢。
-辩证话题;半途而废与终身学习(强调不满足现状)
②高山流水
·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予期必得之。
(《列予·汤问》)
含义:此故事是“知音”的来历,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知音,也 喻指乐曲高妙。
辩证话题:高山流水话知音(强调知己知音)
③献芹
原意:一个穷苦农民,觉得没有舒服过晒太阳的,打算把这晒大,日献给君主享受一下。有一个富人告诉他不必自己去多事,打了个比方说:有人对畜人称道芹菜最好吃,富人尝了一下,嘴上像挨了毒蜇一样。故事反映了在不同阶层贫富生活的悬殊。
原文:昔有荚戎菽,甘茎、芹萍予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列予·扬朱》)
含义:献芹,后转用为馈送人礼品时自谦礼薄之辞。
辩证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强调不同地位的人,其对事物的认知也是不同的)
④牝牡骊黄
原意;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伯乐,介绍九方皋给秦穆公相马,费了三个月的工夫,才访求到一匹好马,报告穆公说马是“牝而黄”。穆公差人去取,原是牡而骊。穆公责问伯乐。伯乐回答说九方皋的相马,重在“天机”,“得其内,而忘其外”。等到马被牵来,果然是天下稀有的好马。
原文:穆公见九方阜,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牝:雌,指母马)使人往取之,牡而骊(雄马,并且是纯黑色)。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予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胜千万臣)。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阜之相者,乃有贵平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
马也。
(《列子·说符》)
含义;牝牡骊黄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或比喻不识真才。
辩证话题:表面现象与本质的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其他寓言成语故事表现的思想:
1.精卫填海(表现远大抱负)
2.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大志)
3.阳春白雪(曲调高妙)
4.因噎废食(不可因小废大)
5.竭泽而渔(喻指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6.刻舟求剑(不要拘泥守旧,不知变通)
7.掩耳盗铃(不要自欺欺人)
8.羿射九日(反映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
9.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变成好事)
10.指鹿为马(比喻混淆是非)
11.破釜沉舟(表示决一死战)
.
12.卧薪尝胆(比喻刻苦自励)
13.徙木为信(商鞅示信。比喻说到做到)
14.漂母之惠(韩信少时。受人恩遇)
五
15.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所顾忌)
16.门可罗雀(比喻宾客稀少)
17.夜郎自大(讥讽妄自尊大)
18.画虎类犬(比喻好高骛远,模仿别人差距太大)
19.蛲蛲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比喻有名望的容易受人攻击)
20.合浦珠还(比喻物失而复得,人离散后复归)
第二篇:初中生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故事都向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从这里能够瞭望到一个新鲜的天地。那里不仅趣味无穷,还可以领悟无数的世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初中生古代寓言故事,欢迎查阅。
初中生古代寓言故事1
从前,苹果村里有一对苹果兄妹,哥哥叫哈晴,非常勤劳,是苹果村里的劳动标兵,妹妹哈敬,很懒,总是把一大堆的家务留给哥哥做,自己到其他村去玩了。
一天,哥哥哈晴在路上看见了一枚戒指,就非常高兴地把它带回家。到了晚上,哈晴听见一个声音,觉得很奇怪,就随着声音走到了他在路上捡的戒指面前,只见它动个不停,好像在找自己的主人。原来是一枚神奇的戒指。只要戴上它,就可以实现你的所有愿望。哈晴觉得这个戒指很阴毒就把它卖了,免得让妹妹哈敬得到。但是,这一切都被妹妹哈敬看到了。想:“如果有了这个戒指,我就可以变成天下的女皇,让天下所有都为我下跪。于是,哈敬偷偷地趁哥哥不在的时候,把戒指换了。哈晴回来后,看见戒指被换就想:“不好了,戒指一定被妹妹换了,这下一定不太平了。”他越想越不妙,于是他决定到妹妹那里去把那枚戒指抢回来。
一个夜晚,哈晴打扮成盗贼到哈敬的城堡里去偷戒指,他先用长绳圈住屋顶,然后顺着长绳爬上去,最后到妹妹的房间。他看见一枚戒指放在桌上,就快钩到了,妹妹突然从梦中惊醒,拿起戒指对准哈晴一照并说:“戒指啊,戒指,请你把他带到很远的地方。”说着,一阵大风刮来,把他刮走了。
哈晴一直被刮到一个叫蔬菜村的地方才停了下来,那里的居民看着他新鲜,也看他非常可怜,便把他收留在那里。
有一天,哈晴去买菜的时候,看见了妹妹哈敬,后面还有一大群苹果人,原来他被刮走后。哈敬把村里所有人都控制住了。哈晴看的咬牙切齿,就跟踪她到她的住所,夜晚他又偷偷扮成盗贼去偷,这次他特别小心,一点也没有声音,正好他的妹妹去参加宴会了,哈晴马上跳进房间,拿起那枚戒指就说:“快让妹妹变成一只老鼠,让乡亲们恢复记忆。”就在这时,他的妹妹突然变成一只老鼠,把宴会上的人都吓呆了。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竖了一座美丽的苹果雕像,现在还在呢!
初中生古代寓言故事2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初中生古代寓言故事3
怕怕是一只可爱的小猴子,为什么叫怕怕呢?因为它的胆子特别小,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妈妈陪在身边,见了人从来不说话,妈妈问它为什么?它就低着头说我害怕。
一天,妈妈在厨房作饭,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上,疼得头上直冒汗,说什么也站不起来了。
“怕怕”吓得“哇”的哭了出来:“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妈妈,妈妈,你怎么了?”
妈妈说:“好宝贝,别哭了,妈妈有件事要你去做。”
“什么事妈妈?”
“妈妈要你去找松鼠爷爷,告诉它妈妈不小心把腿摔了请他快来看看。”
怕怕一听:“不行不行,我怕!妈妈,我扶您去找松鼠爷爷好吗?”
“傻孩子,妈妈要是能动,说什么也不会让你自己去找松鼠爷爷呀!妈妈的腿可能断了,如果不及时治,以后站不起来怎么带你玩儿、怎么给你作饭呀?”
“可是,妈妈,我真的怕呀!”
“别怕,妈妈教你一个好办法:你害怕的时候就大声说‘我是最勇敢的小猴子,我不怕!’这样你就不害怕了。相信妈妈,快去吧,妈妈等着你。”
看着妈妈难受的样子,怕怕只好低着头走出了家门。
妈妈不放心地说:“孩子,路上小心!慢点儿走!”
松鼠爷爷的诊所其实就在怕怕家旁边的大树上,怕怕走着,感觉到自己的心“砰砰”的跳得特别快。
来到大树下,树可真高啊!怕怕鼓起勇气,开始爬树。爬着爬着,忽然,怕怕停了下来,吓得一动也不敢动了。你们猜:怕怕看见了什么?……
其实,怕怕看见的是一条毛毛虫。怕怕平时最害怕毛毛虫了,这回吓得浑身哆嗦:“妈妈,我怕!”可是想起妈妈难受的样子,怕怕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找到松鼠爷爷,给妈妈看腿!”
这时忽然想起妈妈的话:你害怕的时候就大声说‘我是最勇敢的小猴子,我不怕!’这样你就不害怕了。于是怕怕对自己说:“我是最勇敢的小猴子,我不怕!”
可是声音太小,说完还是有些害怕,它又大声说:“我是最勇敢的小猴子,我不怕!”然后它慢慢地从毛毛虫旁边爬了上去: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怕怕忽然觉得毛毛虫也没有那么可怕了。
到了树顶,怕怕喘了一口大气,轻轻地敲了敲门:“松鼠爷爷!松鼠爷爷!妈妈把腿摔坏了,您快来看看吧!”
松鼠爷爷开门一看——原来是怕怕!惊讶地说:“怕怕,你是自己来的,真是个好孩子!快走,我跟你去看妈妈!”
松鼠爷爷到了怕怕家,很快帮妈妈敷上了药。
妈妈的腿好得很快,妈妈见人就说:“多亏了我们怕怕,要不我的腿还不知道会怎样呢!谁说我们怕怕胆小,其实我们怕怕最勇敢了!”
初中生古代寓言故事4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灾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
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初中生古代寓言故事5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们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初中生古代寓言故事
第三篇:古代寓言故事五年级
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很多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的道理和吸取他人的教训,我们只有用心去品读这些故事,我们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寓言故事五年级,欢迎查阅。
古代寓言故事五年级1
从前有个人,办事情很糊涂,从不动脑筋想一想,常做出些可笑的事情来。
有一次在暑天里,天气热得厉害,太阳挂在天上,毒毒地炙烤着大地,一刻也不肯停息。知了扯开嗓子拼命地叫唤:“热啊!热啊!”给人们心中又添一分燥热。这个糊涂人出门去办事,这么热的天,他却在头上扣了一顶毡帽。
走在半道上,这个人热得简直不行了。浑身上下的衣服让汗给浸了个透湿,头上更是不停地往下滚豆大的汗珠,连眼睛都睁不开。这人一边擦汗,一边四下里看,看有没有可以坐下来歇歇脚、乘乘凉的地方。忽然他遇到一棵大树,赶忙过去在树阴下乘凉。他想找样东西扇扇风,摘了片树叶,太小,不行;又抖抖衣服,衣服早湿透了,扇不起来。他一下子想起了什么,一把摘下头上的毡帽扇了起来,风果然大多了。
一个过路人问他说:“大热天的,你戴顶毡帽,难道不觉得热吗?”他听了,跟人家翻了一个白眼说道:“你懂什么!今天如果没有这顶帽子,我一定会热死了!”
戴着毡帽才是感到热的原因,这个人只知道毡帽可以当扇子扇风解暑,却没想到不戴毡帽就用不着要扇子了。我们可不能学他弄不清事物的因果关系,否则就会颠倒对于利弊的判断,做出蠢事。
古代寓言故事五年级2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古代寓言故事五年级3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古代寓言故事五年级4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们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古代寓言故事五年级5
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进军的线路是打算渡过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国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获胜。
楚国经过周密谋划,先派人到澭河边测量好水的深浅,并在水浅的地方设置了标记,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
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部队在经过澭河的时候依然照着原来作的标记渡河。加上又是夜间,结果,士兵、马匹大批地进入深水、漩涡,使楚军措手不及。他们被湍急的澭河水搅得人仰马翻、惊骇不已。漆黑中,澭水里人喊马嘶、一片混乱,简直像数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就这样,楚国军队被淹死1000多人,侥幸没死的也无法前进,只好无功而返。
先前,楚国人在设置标记的时候,当然是正确的。如果河水不涨,他们是可以依照标记渡河的。可是后来,情况变了,由于河水暴涨,水位升高了许多,而楚国人在不了解变化的情况下仍按原来的线路渡河,当然只能惨败。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认识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人们必须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就会吃亏、跌跤。
古代寓言故事五年级6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古代寓言故事五年级
第四篇:古代寓言故事初三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寓言故事初三,欢迎查阅。
古代寓言故事初三1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古代寓言故事初三2
牛缺,在上地这一带地方是位声望很高的饱学之士。有一次,他要去邯郸拜见赵国国君,途经耦(ou)沙时,遇上了一伙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牛车及随身衣物,他只好步行。强盗在一旁看到这人对被劫之事并不在意,脸上连半点忧愁和吝啬的表情都没有,心中不免生疑,于是便追上去问个究竟。
牛缺坦然地回答说:“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应当因丢失一点供养自己的财物而去与人争斗,这样会危害它所供养的自身的安全啊。”
强盗们听后,同声称赞道:“这真是一个贤德之人啊!”他们望着牛缺渐走远的背景,忍不住又商议:“如此贤德之人去拜见赵国的国君,必会受到信用,他如果在国君面前告发了我们的强盗行径,我们一定会大难临头。因此,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这伙强盗再一次追上牛缺,并把他杀掉了。
有个燕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将全家族的人集合起来,告诫他们:“今后谁遇上了强盗,可千万别学牛缺那样以贤德求忍让呀!”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这个教训。
不久,这个燕国人的弟弟要到秦国去,一行人来到函谷关下,又遇上了强盗。他想起了哥哥临别时的告诫,始终不肯轻易舍弃财物,在实在斗不过这伙强人时,他又跪在地上,低三下四地哀求强盗以慈善为本,发还抢走的财物。
强盗们被纠缠得大怒了,忍不住厉声喝道:“我们没有要你的性命,就已经够宽宏大量了。你现在还要死死地缠住我们,索要财物,这不就把我们的行迹暴露了吗?我们既然已经作了强盗,哪里还有什么慈悲仁义可言?”只见这伙人手起刀落,将那个燕国人的弟弟杀了,同时还杀害了与之同行的四五个伙伴。
牛缺与燕人被害的悲剧警醒后人:对于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既不能讲“贤德”,也不能苦苦哀求;只有丢掉幻想,团结斗争,战而胜之,才是正确的选择。
古代寓言故事初三3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
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大全(精选)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大全(精选)。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古代寓言故事初三4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古代寓言故事初三5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们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古代寓言故事初三
第五篇:古代寓言故事高二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寓言故事高二,欢迎查阅。
古代寓言故事高二1
西晋时期,江南地方有一个名叫夏统的人,他饱读诗书,见解独特,才干出众,智慧超人。夏统的才学远近闻名,踏入仕途的机会很多,可他心里明白官 场黑暗腐败,看不惯达官贵人们互相倾轧,却争着剥削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世道,因此不愿意做官,不管谁来请他,他都不动心,安于清贫的生活。
有一次,夏统乘船到京城洛阳去给母亲买药,刚好碰上太尉贾充带着家人和手下,一大帮人前呼后拥地乘着一条豪华的大船在洛河上游览,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
贾充身边有认识夏统的,就指点着告诉贾充说:“太尉,那个就是有名的江南才子夏统啊!”
贾充早就听说过夏统的才名,偶然相遇,很是高兴,就派人请夏统过来小叙一番。
夏统也不推辞,来到贾充的大船上和他一块儿喝酒说话。谈了一会儿,贾充发现夏统果然满腹经纶,分析事理头头是道,确实名不虚传,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想推荐他在京城做官,以培植自己的势力。哪知他刚流露出这个意思,夏统马上就不高兴了,再不肯答话。
贾充心想:“这个人还挺清高,看来需要我用点手段。在荣华富贵和成群的美女面前,有谁会毫不心动呢?于是,他吩咐下去,要手下的士兵排成威严的仪仗队列,想使夏统羡慕这种威风的排场;接着又召来一队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女,把夏统围在中间翩翩起舞,香风扑鼻,希望能勾起他对美色的贪欲。”
可是,任凭贾充想尽了办法,用尽了伎俩,夏统始终都无动于衷。他只是默默地端坐船中,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好像对身边的一切都没有感觉似的。
贾充气愤极了,但也无可奈何,恨恨地咬牙骂道:“这小子简直是个木头人,石头做的心肠,一点常人的感情也没有!”
夏统不是没有感情,他只是洁身自好,不愿与官僚们为伍罢了。他这种面对威胁利诱仍毫不屈服的高风亮节,直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需要有夏统这样刚正的气节和坚定的意志。
古代寓言故事高二2
从前,楚国有个老头以饲养猴子为生,楚国人都把他叫作狙(ju)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后都在院子里给他的猴子们分配任务。他让老猴子带着猴子们跳出去,采摘山里果树的果实。晚上,等猴子们回来了,狙公就逼着猴子们交出它们所采果实的十分之一。光靠着这些猴子采来的果实,他就可养活自己,而且还略有盈余。有一次几个猴子觉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场,狙公却坐享其成,不愿交出果实,狙公就对它们棍棒相加,一阵毒打。猴子虽然觉得每天采摘果实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违背狙公的命令。
有一天,一只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问这群猴子:“山里果实累累,难道是狙公亲手所种吗?”大伙都说:“不是呀,谁都知道这些果树并没有什么人去栽种,都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既然这样,我们干吗靠给狙公做苦力过日子呢?”小猴子话还没说完,猴子都已经恍然大悟。
当天晚上,猴子们趁狙公睡熟之后,悄悄地打破栅栏,弄坏笼子。然后,它们拿上狙公积存的果实,手牵着手跑进了树林深处,从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觉醒来,才发觉猴子们都跑光了,他赖以生存的手段没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饿死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图依赖别人,或者靠剥削别人过活,最终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样活活饿死的下场。
古代寓言故事高二3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一年四季,早上天一亮就起床,扛着锄头往田野走;傍晚太阳快落山了,又扛着锄头回家。他实在是很辛苦。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把他的庄稼都淹没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把一次偶然的事件当作常有的现象、看成是一种必然规律的做法是缺乏根据和十分轻率的。一个人如果那样去看问题,就会做出像这个宋国人一样的蠢事来。
古代寓言故事高二4
楚国有位钓鱼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钓鱼与众不同: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的蚕丝绳,钓鱼钩是用如芒的细针弯曲而成,而钓鱼竿则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凭着这一套钓具,再用破成两半的小米粒作钓饵,用不了多少时间,詹何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之中钓出的鱼便能装满一辆大车!回头您再去看他的钓具:钓鱼线没有断,钓鱼钩也没有直,甚至连钓鱼竿也没有弯!
楚王听说了詹何竟有如此高超的钓技后,十分称奇,便派人将他召进宫来,询问其垂钓的诀窍。
詹何答道:“我听已经去世的父亲说过,楚国过去有个射鸟能手,名叫蒲且(ju)子,他只需用拉力很小的弱弓,将系有细绳的箭矢顺着风势射出去,一箭就能射中两只正在高空翱翔的黄鹏鸟。父亲说,这是由于他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结果。于是,我学着用他的这个办法来钓鱼,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终于完全精通了这门技术。每当我来到河边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只关注钓鱼这一件事,其他什么都不想,全神贯注,排除杂念,在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和泡沫,于是毫不犹豫地吞食下去。因此,我在钓鱼时就能做到以弱制强、以轻取重了。”
蒲且子射鸟和詹何钓鱼的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用心去发现和运用其客观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显著的成效。
古代寓言故事高二5
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也不在活一世啊!”
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自从那天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记挂他在异乡求学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心情,好让乐羊子安心学习,不牵挂自己和家里。
一天,妻子正织着布,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兴极了,忙将丈夫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
乐羊子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离开家去求学,整整过了7年才终于学成而返。
乐羊子妻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该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