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大学本科作业《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一、填空题
1、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牛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2、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三个原则是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和慎重整理。
3、我国的 三大 史诗 是 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4、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民族志诗学”,由丹尼斯 特德洛克和 杰诺姆 鲁森伯格 于1970年联手创办了《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刊物,专门研究各种口头程式理论,成为口头传说诗歌前沿*学术研究中心。
5、民间说唱现在一般称“_曲艺__”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6、民间文学有三大社会价值,即 实用价值、科学价值 和认识价值(文学价值)。
7、歌谣是_人民群众集体_创作的口头诗歌创作。
8、谜语按内容可以分为物迷、事迷和 字谜__三大类。
9、民间长诗是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诗歌创作,包括抒情长诗和 民间叙事长诗、民间说理长诗__三大类。
10、民俗学概念是由英国民俗学、考古学家 汤姆森 于 1846 年提出的。
二、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
及审美情趣的特种文学。
2、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分类的学术用语,专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
3、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幻想性故事。
4、史诗:是长篇叙事诗的一个种类。它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一个民族远古时期的历史。叙述民族的形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主要英雄的业绩,同时具有历史的性质和诗的特点。
三、简答题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
答: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与口头性的制约。而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略。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崭露头角的佼佼者;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有固定的传承来源。
2、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答:民间文学用口头方式来创作也用口头方式来传承,因此,它更接近于民众的生活,是一种直面生活的艺术;具有灵活简便的艺术形成;灵动形象而又鲜活的语言;塑造了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3、英雄史诗的特征 答:主人公多是新兴阶级的代表;民族精神的集中形象体现;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范本;创作也传承的独特性。
4、论述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
答:1.讲述方式的可信性。2.结构线索的推原性。3.故事情节的传奇性。4.人物形象的类型化。5.流变中的生命力。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民间戏剧的艺术性。
答: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善于用喜剧手法反映生活,独具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其次,具有高度简练的艺术手法,善于街区生活的横剖面来组织喜剧冲突。最后,语言朴实亲切,多为通俗口语,善于使用乡音土语。
2、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答:第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的品种。第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第三,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提炼和再创作。其次,是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
3、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
答: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民间文艺学士民俗学的一部分。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呢。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
4、论述神话思维之特点。
答:神话思维特点体现在神话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物我部分的互渗律
2、集体表象
3、直观的具象性
4、神话构思的幻想性:原始人通过同感的方式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从而“合理”地解释了世界。
5、思维的神秘性:原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本来就充满神秘。而其思维本身所决定的探求,控制的**,又使得巫术禁忌成为必要的手段。
第二批次作业:(判断题)
1.民间文学是最古老的文学,又是最有群众性的文学。(对)2.通过洪水传说,可推想远古婚姻制度的某些特点。
(对)3.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对)4.强烈的喜剧性是笑话的特色。(对)5.对答性的山歌一般称为”盘歌”。(错)6.相声主要依靠运用“包袱儿”制造喜剧效果,”包袱儿”是相声的唯一艺术手法。(错)7.《述异记》的作者是干宝。(错)8.历史上文人和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都是消极的。(错)9.我国的寓言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而古希腊伊索寓言则大多是人物故事。两者有很大的不同。(错)10.宋代候白的《启颜录》虽是文人的书面创作,但其中还是保留了不少口头笑话。(错)11.民间传说是人类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幻想故事。(错)12.神话具有的特性主要有拟真实性、传奇性、寻源性与地方性。(错)13.阿尔奈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少数国家的民间故事,把故事分为三大部分,即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对)14.20世纪80年代初,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从内容出发,结合歌谣的某些功能和服务对象,分为六大类:
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对)15.傩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演出带有综合性和娱乐性、演员戴面具演出等。
(对)
16.民间文学是以活态化存现,而作家文学则较多以静态化存现。(对)第三批次作业 选
择题分享
单选题]15.筒狄吞卵、姜?履敏等感生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上母系 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这一点说明了民间文学的(A:教育作用 B:认识作用 C:审美作用 D:娱乐作用 参考答案:
B)。
3:[单选题]11.民间小戏《望郎》用的是(A:绣荷包调 B:打猪草调 C:送同年调 D:
采茶调 参考答案:D)
4:[单选题]14.“清明前后,种花点豆”是谚语中的(A:**谚语 B:劳动谚语 C:道德谚
语 D:科学谚语 参考答案:D)。5:[单选题]12.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一般文学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A:审美价值高 B:教育意义大 C:认识价值深刻 D:直接参与人民生活 参考答案:D 6:[单选题]10.《赵州桥》是一则(A:人物 B:史事 C:风物)传说。D:技艺 参考
答案:C
7:[单选题]9.下列各组故事作品中都属于寓言的是()。A:《中山狼》 《邯郸学步》 《精卫填海》 《雪涛谐史》 B:《愚公移山》 《刻舟求剑》 《雪涛谐史》 《精卫填海》 C:《狐假虎威》 《邯郸学步》 《攫金者》 《刻舟求剑》 D:《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
《邯郸学步》 《雪涛谐史》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8.()是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外部重要而显 著的特征。A:集体性 B:变异性 C:口头性 D:传承性 参考答案:C)
9:[单选题]7.我国面具戏,最早起源于(A:傩舞 B:佛教法事 C:傀儡戏 D:目连戏 参
考答案:C 10: [单选题]6.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最先创办了(周刊,搜集近世民歌。A:《民俗》 B:《民歌》 C:《民风》 D:《歌谣》 参考答案:D)11: [单选题]5.“五四” 前后的”歌谣学运动” 是由(A:北京大学 B:中山大学 C:清华大学 D:武汉大学 参考答案:A)发起的。
12:[单选题]4.阿凡提笑话,是(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家喻户晓的优秀笑话。参考答案:D 13:[单选题]3.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库仑父子 B:周作人 C:格林 D:摩尔根 参
考答案:D)。
14:[单选题]2.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是(A:谚语 B:成语 C:歇后语 D:谜语 参
考答案:C)。
15:[单选题]1."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无人知。因为分梨故亲 切,谁知亲切转伤梨。”这首客家山歌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兴 B:借喻 C:双关 D:叠韵)。参考答案:A
第二篇:2013年西南网大民间文学作业答案
第一批次
一、填空题
1.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梁祝传说和牛郎织女传说。
2.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三个原则是全面搜集、忠实记录、准确翻译和慎重整理3.我国的三大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4.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民族志诗学”,由丹尼斯•特德洛克(Dennis Tedlock)和杰诺姆•鲁森伯格(Jerome Rothenberg)于1970年联手创办了《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Alcheringa: Ethnopoetics)刊物,专门研究各种口头程式理论,成为口头传说诗歌前沿性学术研究中心。5.民间说唱现在一般称”____曲艺___”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6.民间文学有三大社会价值,即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7.歌谣是_人民口头___创作的口头诗歌创作。
8.谜语按内容可以分为物迷、事迷和__字迷_____三大类。
9.民间长诗是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诗歌创作,包括抒情长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民间说理长诗三大类。
10.民俗学概念是由英国民俗学、考古学家 汤姆斯 于 1846 年提出的。
二、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经过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一种特种文学形式。
2、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分类的学术用语,专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
3、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幻想故事。神话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它不仅反映了先民眼里万物有灵的世界观,而且反映了他们原始的思维方式。
4、史诗:是民间文学中题材重大、主题严肃、规模宏大、格调庄重的古老作品,它用诗的语言和形式,或记叙各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古老神话传说及人类早期的社会生活;或反映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各民族历史上著名的、往往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
三、简答题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
答:民间文学传承性的具体表现在:它一直保持着前代现实主义传统和民俗文化传统、沿用某些形象,保持着质朴、刚健、清新的风格,在艺术形式上常常有其固定的讲述格式,一般不会有巨大改变。这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间文学的传统性特征,在广大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也符合群众的审美要求,所以得以保存和发展,传承性虽然不是民间文学的主要特征,却是最能标志着民间文学艺术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在于其多元化与大众化。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例子很多,从通俗艺术可不一而足。
3、英雄史诗的特征
答:
1、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远远晚于创世史诗。
2、英雄史诗表现了广阔的社会场景。
3、英雄史诗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细节描写等方面,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4、英雄史诗规模巨大,意指英雄史诗必须具有宏大的气魄,这种宏大并不是仅指语气上的夸张,它更主要的是针对英雄史诗所反映的时代以及它所描写的英雄人物。
5、英雄史诗所具备的必要情节是:英雄幼年受磨难,长大后神勇无敌,复仇征讨,解救亲人,国家最终繁荣。
6、史诗的名字便是英雄的名称。一部史诗往往以英雄的诞生唱起,直至全部业绩。
7、英雄史诗是具有世界性的体裁。
8、英雄史诗是历史的产物,是民族的财富,也是国家的瑰宝。
4、论述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
1、传说的可信性
2、传说的历史性
3、传说的传奇性
4、传说的解释性
5、传说的地方性
四、论述题
1、民间戏剧的艺术性。
答:
一、善于用喜剧的手法反映生活,独具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民间戏剧中存在大量的喜剧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误会和巧合,多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剧情中的笑料和喜剧冲突引起观众对反面事物的否定,从而达到嘲讽丑恶事物,肯定美好事物的目的。在戏剧作品中,无论是抒情喜剧,诙谐喜剧,还是讽刺喜剧,都具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
二、具高度简练的艺术手法,善于截取生活中的横剖面来组织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是戏剧的生命,民间戏剧的冲突自然也是社会矛盾的真实反映,是对生活的本质概括,但它所反映的方式是特殊的。民间戏剧短小,因此需要用简练的手法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为依据,构成戏剧情节。
三、语言朴实亲切,多为通俗口语,善于使用乡音土语。民间戏剧是人民创作中,它的语言采用的是人中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各地语言不同,因此用地方乡音土语演唱最能表达当地人民的感情,也符合一方人民的审美情趣。
2、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答:
一、民间题材及作品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在我国文学遗产中,历代现实主义作家所以在艺术上取得最伟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在题材或思想内容方面吸取了民间创作的丰富营养,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二、来自民间创作的典型形象。作家文学作品中不少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主人公是从民间创作中概括出来的,这种例子大量见于古今各种文学史中。
三、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生动活泼的文学体裁、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对作家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四、民间艺术语言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任何作家艺术语言都不是凭空捏造的,他必须接受人民千百年来所锤炼的语言的珠宝,才能在自己的作品里显示它的艺术光彩。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是相辅相成的,民间文学哺养作家文学,同时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记录、编辑、整理、加工和再创作等方面,由于受作家世界观和文学才能的影响,有些作品的水平被提高了,也有些作品被歪曲了、篡改了。
3、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一样,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形象的反映,它也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即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一实用价值。原始文艺是为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功利目的,即为了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在阶段社会里,劳动人民由于受**,民间文学用多种形式尖锐而深刻地揭露了敌人残暴,贪婪、狡猾的本性,具有深刻的批判****的实用效果。当然民间文学也有抒情之作,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的需求有关。由此可见民间文学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多种功能,此之作家文学其实用价值就显得更加突出而重要。二科学价值。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汇总了人民各方面的知识,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过去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有百科全书的作用。三文学价值。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长期创造、琢磨、加工的口头艺术精品,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些是处于萌芽状态的作品,风格也不失为刚健清晰,有的大型史诗则达到了深刻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民间文学作品中大量表达了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热爱祖国、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和**英雄主义精神,这对培养人们的情操、陶冶人们的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4、论述神话思维之特点。
答:
一、物我不分的互渗律:意指主体与客体可以互相渗透混同一体。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他们自身,又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知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二、集体表象:原始人几乎没有个人意识,他们的行为受着集体暗示力的支配。这种心理长期积淀下来,形成集体无意识中所蕴含的原始意象。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共有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表象世代相传,个体生于表象中,表象通过个体而存在但却超越了个体。集体表象的特点:不是单纯的智力认识,总是搀杂着情感、情绪、激情和运动(身体的肉欲感受)的因素混杂在一起。
三、直观的具象性:由自我体验为出发点的思维特征使得对象以经验的方式保存下来,富于直观的具象性。形象而非概念的表述是神话讲述的重要特征。而被主观人格化以后的形象便带有了极大的幻想特征。
四、神话构思的幻想性:原始人通过同感的方式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从而“合理”地解释了世界。这种幻想的基础是朴素而现实的,而它折射出来的却是一个充满幻想而神奇的世界。
五、思维的神秘性:原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本来就充满神秘。而其思维本身所决定的探求,控制的欲望,又使得巫术禁忌成为必要的手段。这使得神话的神秘性油然而生。
第二批次
判断题
12.神话具有的特性主要有拟真实性、传奇性、寻源性与地方性。(×)16.民间文学是以活态化存现,而作家文学则较多以静态化存现。(√)
15.傩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演出带有综合性和娱乐性、演员戴面具演出等。(√)
1.民间文学是最古老的文学,又是最有群众性的文学。(√)2.通过洪水传说,可推想远古婚姻制度的某些特点。
(√)10.宋代候白的《启颜录》虽是文人的书面创作,但其中还是保留了不少口头笑话。(×)11.民间传说是人类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幻想故事。(×)
14.20世纪80年代初,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从内容出发,结合歌谣的某些功能和服务对象,分为六大类: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3.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4.强烈的喜剧性是笑话的特色。
(√)5.对答性的山歌一般称为“盘歌”。
(×)6.相声主要依靠运用“包袱儿”制造喜剧效果,“包袱儿”是相声的唯一艺术手法。(×)7.《述异记》的作者是干宝。(×)8.历史上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都是消极的。(×)
9.我国的寓言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而古希腊伊索寓言则大多是人物故事。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13.阿尔奈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少数国家的民间故事,把故事分为三大部分,即动物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和笑话。(√)
第三批次
13.在《不识字的作家》一文中,对民间文学作过非常精辟而全面的论述的作家是
A鲁迅
15.筒狄吞卵、姜?履敏等感生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这一点说明了民间文学的()。
B认识作用 3.民间小戏《望郎》用的是(D)A、绣荷包调
B、打猪草调
C、送同年调
D、采茶调
8.“清明前后,种花点豆”是谚语中的(D)。A、政治谚语
B、劳动谚语
C、道德谚语
D、科学谚语
12.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一般文学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D:直接参与人民生活
14.《赵州桥》是一则()传说。C:风物
9.下列各组故事作品中都属于寓言的是(C)A、《中山狼》、《邯郸学步》、《精卫填海》、《雪涛谐史》 B、《愚公移山》、《刻舟求剑》、《雪涛谐史》、《精卫填海》 C、《狐假虎威》、《邯郸学步》、《攫金者》、《刻舟求剑》 D、《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邯郸学步》、《雪涛谐史》
8.()是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外部重要而显著的特征。
C.口头性 7.我国面具戏,最早起源于(C)
A、傩舞
B、佛教法事
C、傀儡戏
D、目连戏
6.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最先创办了()周刊,搜集近世民歌。D:《歌谣》
5.“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是由(A)发起的。A、北京大学
B、中山大学
C、清华大学
D、武汉大学
4.阿凡提笑话,是(D)家喻户晓的优秀笑话。
A、藏族
B、回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 3.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D 摩尔根 2.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是()。C 歇后语
1.”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无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梨。”这首客家山歌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兴
第四批次
15、在流行哭嫁习俗的地方,一般新娘哭诉的内容不含有(埋怨爹娘与媒人没给自己找到意中人、对即将丧失的社会地位的担忧)。等
8、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民间文学的采录原则与方法可概括为“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所谓”忠实记录”不正确的解释是(A:可改动被官方和文人篡改的部分,恢复民间文学原貌E:在记录过程中,可以加入记录者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观点
7、民间说唱中的表演是"说法中的现身”,对这一说法的正确解释有(A:叙述中穿插着表演B:艺人要时而进入故事摹拟角色,时而退出故事还以说书人的身份D:说唱中的表演是“一人多角”“跳进跳出”
9、由于四大传说历史悠久,且在民间影响巨大,导致了特定节日的产生或将节日习俗与传说情节相融合。下列传说与节日连接正确的有(A:白蛇传与端午节B:梁祝传说与双蝶节D:牛郎织女传说与“双七节”)。
10、世界四大史诗有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和古印度的(B:《罗摩衍那》)和(摩珂婆罗多》
11、下列长诗,不属于史诗的有(D重逢调、E望郎)。
12、地方传说是民间传说的一种,属于地方传说的是(A:《蜡染的来历》B:《魔笛》C:《马头琴》)。
13、关于相声的艺术特征,下面(A:相声必须有很好的幽默搞笑效果,但也不能庸俗下作B:传统相声的地域风情主要指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体现为相声的北京话、北京风物、北京民情等C:相声是面向大众的艺术,一定要通俗易懂,其幽默内涵才能更好地为大众理解)说法是正确的。
1、民间文学的特征是(A集体性、B口头性、C变异性、D传承性)
2、保存古代神话较多的典籍主要有(B山海经、C楚辞、D淮南子)
3、世界寓言的三大发祥地(A中国、C希腊、D印度)。
4、五四前后,北京大学兴起了歌谣学运动,主要参加者有(B周作人、C刘半农、D沈尹默)。
5、民间传说的类别主要有(A人物、C风物、D习俗传说)。
6、在以下说法中,符合英雄史诗特点的有(B以宏大的结构与篇幅叙述本部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分裂归于统一的主题C:以英雄业绩、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有一个或有密切联系的几个英雄人物贯彻始终D:在情节上有神话色彩、传奇内容
14、中国民间文学的三套集成是指(A《中国民间故事集成》、B《中国民间歌谣集成》和C《中国民间谚语集成》
第三篇:西南大学民间文学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民俗学概念是由英国民俗学、考古学家 汤姆斯 于 1846 年提出的。
2.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三个原则是全面搜集、____忠实记录______、__________准确翻译_____和_______慎重整理________。
3.我国的三大史诗是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 《江格尔》 和柯尔克孜族的 《玛纳斯》。
4.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民族志诗学”,由 丹尼斯.特德洛克和 杰诺姆.鲁森伯格 于1970年联手创办了 《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 刊物,专门研究各种口头程式理论,成为口头传说诗歌前沿性学术研究中心。5.民间说唱现在一般称”____曲艺________”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6.民间文学有三大社会价值,即 实用价值、科学价值 和___艺术价值_______。
7.歌谣是______人民口头__________创作的口头诗歌创作。8.谜语按内容可以分为物迷、事迷和_____字谜____三大类。9.民间长诗是劳动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诗歌创作,包括抒情长诗和__民间叙事长诗____,__民间说理长诗_____三大类。10.通常所说的我国四大传说是指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的传说、_____梁祝的传说_______和_牛郎织女的传说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
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目前在民间文学界和广大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的刑物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民间文学》书刊。
2、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分类的学术用语,专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
3、神话
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幻想故事。神话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它不仅反映了先民眼里万物有灵的世界观,而且反映了他们原始的思维方式
4、史诗 是民间文学中题材重大、主题严肃、规模宏大、格调庄重的古老作品,它用诗的语言和形式,或记叙各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古老神话传说及人类早期的社会生活;或反映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各民族历史上著名的、往往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
5、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三、简答题
1、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
答:民间文学传承性的具体表现在:它一直保持着前代现实主义传统和民俗文化传统、沿用某些形象,保持着质朴、刚健、清新的风格,在艺术形式上常常有其固定的讲述格式,一般不会有巨大改变。这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间文学的传统性特征,在广大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也符合群众的审美要求,所以得以保存和发展,传承性虽然不是民间文学的主要特征,却是最能标志着民间文学艺术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2、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答: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在于其多元化与大众化。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中国近年陆续发现的兄弟民族史诗,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至于那些多得数不清的情歌和抒情歌谣,在表现欢乐和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作家的同类作品。而那些短小的故事、谚语、歇后语,真正使思想、经验、智慧凝缩得像 5个指头捏紧的拳头。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特点。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例子很多,从通俗艺术可不一而足。
3、英雄史诗的特征
英雄史诗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宏大的规模;众多的英雄史诗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它们除有自己的特色外,也存有许多共性;英雄史诗是世界文学共有的体裁。
4、论述民间传说的基本特征
答:
1、传说的可信性
2、传说的历史性
3、传说的传奇性
4、传说的解释性
5、传说的地方性
四、论述题
1、民间戏剧的艺术性。
答:
一、善于用喜剧的手法反映生活,独具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
民间戏剧中存在大量的喜剧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误会和巧合,多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剧情中的笑料和喜剧冲突引起观众对反面事物的否定,从而达到嘲讽丑恶事物,肯定美好事物的目的。在戏剧作品中,无论是抒情喜剧,诙谐喜剧,还是讽刺喜剧,都具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
二、具有高度简练的艺术手法,善于截取生活中的横剖面来组织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是戏剧的生命,民间戏剧的冲突自然也是社会矛盾的真实反映,是对生活的本质概括,但它所反映的方式是特殊的。民间戏剧短小,因此需要用简练的手法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为依据,构成戏剧情节。
三、语言朴实亲切,多为通俗口语,善于使用乡音土语。
民间戏剧是人民创作中,它的语言采用的是人中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又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各地语言不同,因此用地方乡音土语演唱最能表达当地人民的感情,也符合一方人民的审美情趣。
2、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答:
一、民间题材及作品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在我国文学遗产中,历代现实主义作家所以在艺术上取得最伟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在题材或思想内容方面吸取了民间创作的丰富营养,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二、来自民间创作的典型形象。作家文学作品中不少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主人公是从民间创作中概括出来的,这种例子大量见于古今各种文学史中。
三、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民间文学生动活泼的文学体裁、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对作家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四、民间艺术语言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任何作家艺术语言都不是凭空捏造的,他必须接受人民千百年来所锤炼的语言的珠宝,才能在自己的作品里显示它的艺术光彩。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是相辅相成的,民间文学哺养作家文学,同时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记录、编辑、整理、加工和再创作等方面,由于受作家世界观和文学才能的影响,有些作品的水平被提高了,也有些作品被歪曲了、篡改了。
3、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
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一样,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形象的反映,它也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即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实用价值。原始文艺是为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功利目的,即为了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在阶段社会里,劳动人民由于受压迫,民间文学用多种形式尖锐而深刻地揭露了敌人残暴,贪婪、狡猾的本性,具有深刻的批判腐败政治的实用效果。当然民间文学也有抒情之作,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心理的需求有关。由此可见民间文学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多种功能,此之作家文学其实用价值就显得更加突出而重要。
二科学价值。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汇总了人民各方面的知识,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过去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有百科全书的作用。
三文学价值。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长期创造、琢磨、加工的口头艺术精品,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些是处于萌芽状态的作品,风格也不失为刚健清晰,有的大型史诗则达到了深刻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民间文学作品中大量表达了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热爱祖国、敢于斗争的英雄形象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对培养人们的情操、陶冶人们的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4、论述神话思维之特点。
答:
一、物我不分的互渗律:意指主体与客体可以互相渗透混同一体。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他们自身,又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们也以差不多同样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知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的力量、能力、性质、作用。
二、集体表象:原始人几乎没有个人意识,他们的行为受着集体暗示力的支配。这种心理长期积淀下来,形成集体无意识中所蕴含的原始意象。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共有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表象世代相传,个体生于表象中,表象通过个体而存在但却超越了个体。集体表象的特点:不是单纯的智力认识,总是搀杂着情感、情绪、激情和运动(身体的肉欲感受)的因素混杂在一起。
三、直观的具象性:由自我体验为出发点的思维特征使得对象以经验的方式保存下来,富于直观的具象性。形象而非概念的表述是神话讲述的重要特征。而被主观人格化以后的形象便带有了极大的幻想特征。
四、神话构思的幻想性:原始人通过同感的方式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从而”合理"地解释了世界。这种幻想的基础是朴素而现实的,而它折射出来的却是一个充满幻想而神奇的世界。
五、思维的神秘性:原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本来就充满神秘。而其思维本身所决定的探求,控制的欲望,又使得巫术禁忌成为必要的手段。这使得神话的神秘性油然而生。
第四篇:西南大学本科作业《书法》(最终版)
书法
第一批次作业(放心采用,答案全对): 1.金文是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错)2.篆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小篆,一是大篆。(对)3.(多)从甲骨文字形体看,甲骨文已具有(ABCD)形式美。A:均衡B:对称C:和谐D:统一 4.(多)汉代的隶书有(ABCD)。
A:《马王堆帛书》B:《居延纪年简》C:《石门颂》D:《曹全碑》 5.(单)在秦代,(A)在通用文字小篆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A:李斯B:刘邦C:许慎D:罗振玉 6.(单)书法中的“墨分五色”、即是(A)。
A:浓、淡、干、枯、湿B:浓、淡、润、枯、湿C:浓、淡、干、枯、黑D:浓、清、干、枯、湿
7.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错)8.(单)王献之的行草书代表作__被米芾称为”天下子敬第一帖也”,《中秋帖》即是仿于此帖。(B)
A:《玉版十三行》 B:《十二月帖》C:《鸭头丸帖》D:《地黄汤帖》 9.(单)(D)是现存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的铭文字数最多的。A:《墙盘》B:《石鼓文》C:《毛公鼎》D:《中山王舋鼎》 10.(单)宋代书家(B)学书道路为由 “集古字”开始,临帖求法,最终法随我出、自由戏笔。
A:蔡卞B:米芾C:梅尧臣 D:姜夔 第二批次作业答案全对
(多)书法作品的幅式,有许多种,包括(A,B,C)条幅、条屏、中堂、匾额等等。A:扇面 B:横幅 C:对联 D:草书
(多)汉代著名的摩崖刻石除《石门颂》外,还有现在陕西略阳的__、甘肃成县__的等。这几件摩崖并称”汉三颂”。(AC)A:《郙阁颂》 B:《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 C:《西狭颂》 D:《石门颂》(多)概括起来,隶书笔法最为重要的就是(A,B,C)和(D)。A:中侧并用 B:逆入平出 C:背分取势 D:转折互用
(多)魏晋时期的代表性书家有(A,B)A:钟繇 B:王羲之 C:张旭 D:孙过庭(单)就时代书风而言,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代尚(D)。A:气 B:质 C:味 D:意
(多)唐代在草书方面,著名的有(A,B,C)等A:孙过庭 B:张旭 C:怀素 D:黄庭坚(单)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是(A)书体。A:楷书 B:行楷 C:草书 D:隶书(单)苏东坡《黄州寒食帖》被称为“(C)”。
A:天下第一大行书B:天下第一大楷书C:天下第三大行书D:天下第三大草书(单)在书法成就方面,(B)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起合称”宋四家”。A:米远 B:米芾 C:赵洁 D:赵构
(多)“初唐四家”欧阳询、褚遂良、(A,C)的书法代表了初唐楷书的最高成就。A:虞世南 B:颜真卿 C:薛稷 D:杨凝式 第三批次作业答案全对
吴门三家指明代苏州书家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对)唐代草书代表人物以张旭、怀素、贺知章三人并称(对)(单)现存最早的石刻书迹之一是(A)
A:石鼓文 B.大盂鼎 C.墙盘 D.石门颂
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大小欧指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对)(单)《散氏盘》现藏于(B)。
A:故宫博物院 B:台北故宫博物院 C:陕西博物馆 D:甘肃博物馆 元朝书家代表人物有虞集、鲜于枢等人,其中,鲜于枢被称为"书坛盟主”(错)(单)文房四宝是(C)。
A:钢笔、纸、墨、砚B:笔、墨、纸、碗C:笔、墨、纸、砚D:笔、墨、绢、砚(单)《大盂鼎》是(A)时期的金文。A:西周 B:春秋 C:商代 D:战国
(单)1976年出土的《墙盘》现藏于(C)。A:甘肃博物馆B:故宫博物院C:陕西博物馆D: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碑学代表人物有王铎、赵之谦、张裕钊、康有为(错)
1、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特征上有哪些变化? 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长块,在西周晚期基本消失,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汉代隶书典型碑刻有哪些?
答:(1)属于工整精细,法度森严一派的有《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礼器碑》等,是隶书的正宗。
(2)属于飘逸秀丽,圆静多姿一派的有《曹全碑》、《孔庙碑》、《韩仁铭》等,这一派是汉隶的精品。
(3)属于风神纵逸,烂漫多姿一派的有《石门颂》、《杨淮表》、《封龙山颂》等。
(4)属于方整宽厚、茂密雄强一派的有《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等。东汉 张迁碑
(5)属于气度宽阔,厚重古朴一派的有《郙阁颂》、《鲁峻碑》、《夏承碑》等。
3、汉代简牍书法有何特色?
答: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
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削。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行隶书,字体变圆为方,于是公文、信函多用隶书。
4、王献之书风与王羲之有何不同?
答:王献之的书法,与王羲之不同,新妍过其父,正合时尚审美,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其行草书法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被称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可见其打破传统束缚,突出人生情感。其小楷作品如《洛神赋》,变大王的内恹为本外拓,变蕴籍为外放,字法端劲,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草书如《中秋帖》、《奉别帖》等气势开张,上下映带,连绵不绝。行书《 十九日帖》等体形偏扁,草、行、楷间杂,用笔精到,沉着而开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神潇洒,韵致卓绝的新书风。王献之在其父王羲之的基础上对行草书进行创造,完成了自钟繇、王羲之以来的有一阶段的变革,使文人流派书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书法是王羲之书风的延伸和发展,所谓“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在王羲之的“灵和”之外又显“神骏”。
论述题:
1.汉隶基本特征与代表书作。2.简述唐代楷书的艺术成就。3.论述草书的发展历史。4.小篆的艺术特征。
1.汉隶基本特征与代表书作。
答:隶书的特点:(1)“方劲古拙”,隶书是从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的圆转笔画改革为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书体,“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2)“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的形状与隶书笔画的写法步骤。写波横时先用力向左“藏锋逆入”,然后转笔往右。形状就像蚕虫的头;随即笔稍为提起,使笔毫至中锋向右运笔,这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锋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就像大雁的尾巴,一般是露锋收笔,亦有尚未露锋即缓缓的收住的处理。写挑横时要注意,采用“提引”的写法。这样,笔势才舒展自然。“笔必三折”是说写隶书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不要横扫直抹一滑而过、“藏锋逆入,中锋行笔”是隶书用笔的基本方法。(3)“雁不双飞,蚕无二色”,说的是在隶书的一个字里面,笔画的挑脚不要重复。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面,只能把一笔写成波横,其佘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而“蚕无二色”是指起笔蚕头的写法基本相同,但蚕头的形状可以有微小的变化。(4)由于隶书字形方扁取横势,很多笔对称展开,尤其撇、捺的组合,有明显的横势增加了生动的感觉。
汉隶代表作品《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史晨前后碑》《史晨碑》《张景造土牛碑》
2.简述唐代楷书的艺术成就。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唐代楷书是唐代书家集体创造的旷世杰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气势恢宏、法度森严、气象正大、格调雍华”是唐楷艺朮的主要特征,唐楷代表人物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的作品虽风格炯异,但总体艺术特征都一致地反映了唐代**、经济、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是唐大国国度在书法艺朮上的时代性标志。
楷书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写起为也要比隶书灵活捷便,从楷书创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隶书正统地位,经过长期的试用证明了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千年来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宗。我们常说的“真、草、隶、篆”四体,楷书居四体之首。楷书的开创和确立之功,应首推钟
3.论述草书的发展历史。
答:甲骨文时期有草写的痕迹。“周宣王太史作籀书”、“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书”以及蔡邕以八分书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两周、秦、汉各自对当时流行的字加以规范化而颁定的标准字样,也是公认已形成的新的书体为正体字的开端。
但是要求简易的趋势并不因此停止。早在记录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简笔和潦草的字迹,史籍中“屈原属草藁”、“董仲舒藁书未上”,说明战国古文和西汉隶书在急速书写时也非正体。据魏晋人记载,东汉北海敬王刘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刘睦死前,明帝派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章帝时,齐相杜度善作习字的范本,章帝曾诏令杜度草书奏事。可见公元 1世纪中叶以来,草字已经不尽是出于匆促书写而是被珍视和仿习的字体了。从近世出土的汉简可以看到,西汉武帝时字划省简的隶书已经通行。到新莽时期,有更多省划和连笔的字。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简就已经完全是草书了。但是从周代到新莽时期都不曾把草书列为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成书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许慎在《叙》里说“汉兴有草书”,是以草书为一种书体之始。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当时赵壹有《非草书》之文,蔡邕有类似之议,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这反映出草书已极一时之盛。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历代对章草的名称有不同的说解。有见汉末以来《急就章》有草书写本而说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为无稽。有以章帝爱好草书或曾令用草书作奏章,甚至说章帝创造草书的,都属臆测。有以章法之章与章程书、章楷的章同义,符合早期草书略存八分笔意,字与字不相牵连,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的事实,近人多信此说。
今草起于何时,又有汉末张芝和东晋王羲之、王洽两种说法。从传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汉简、汉砖看,在汉末以八分书为正体字的同时,已经出现近似真书的写法。草书也会随之变异。略晚于张芝的草书家崔瑗作《草书势》,对草书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收势,馀綖纠结”、“头没尾垂”、“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的描述,可见汉末的草书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书体演变本来没有截然的划分。说今草起于张芝是从新体的萌芽看;说今草起于二王,是着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来真书沿袭至今。
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独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如狂草书法家杜浩平、梅湘涵的书法作品,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体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唐朝张怀瓘《书议》云: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故有此别论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它出现较早,从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有时才“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于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草书,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草书称为今草。
今草简化的基本方法是对楷书的部首采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用,代入繁体楷书中(尽管草书出现得不比楷书晚),往往许多楷书部首可以用一个草书符号代用,为了方便,字的结构也有所变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较难辨认。草书符号的整理可以查阅《标准草书》。
到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词联”符号,就是把两个字(常见词组)写成一个符号。由于当时书写多是从上到下地竖行书写,词联符号的设计也类似。“顿首”“涅盘”等都有草书词联符号。
日语中的平假名是以汉字的草书形式为蓝本创作的。
现代人学习草书一般以今草为起点。普遍认同的草书写法有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有同名字帖)。
4、小篆的艺术特征。
答: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政策时颁布的标准字体。小篆在古文字中属于纯线条构形的字体。它的笔画无论横竖、正斜、曲直,都一定是粗细等均的线条。其直者似陈玉著,曲者如弯铁线,藏头护尾,不露锋芒,圆润之中又颇函筋力。小篆笔画的分布十分讲究均匀对称,整体结构环抱紧密,多取团聚内向的神情。字体外缘呈长方形,凡横竖拐角处,无论内外均作弧形而绝不作死折,因而小篆的体势方中有圆,刚中有柔,脉络圆活而流畅。另外,在小篆中,象形字虽然都高度抽象化了,但也有极少数字的图画性质仍依稀可见(如朋、鸟等字),别有情趣地保留着一丝丝早期汉字象形、表义的特点。小篆的章法只有一种,字群的排布平正划一,横竖成行,字的大小一样,各占一格之地(草篆除外),因此小篆的章法跟它的字体构形十分协调,很能给人以整齐美。
在品式众多的我国传统书法中,小篆一体无疑是别有风采的。所以,尽管它在历史上作为官方正式字体使用的时间只有极短暂的十几年,但它在书法艺术史上却占有一定的地位。平常人们所说的“真草隶篆”,其“篆”就主要是指小篆(广义地说,古文字时代的主要字体都叫篆书)。历代书法家习小篆者不乏其人,特以小篆著称于世的,唐有李阳冰,宋有徐核、徐楷兄弟,明有李东阳,清有王澎、钱站、邓石如等。直到现在,小篆仍然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欢。不过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小篆的结构和用笔都太刻板化,把古文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极端,作为实用文字极不适宜,因此可以说小篆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它作为官方正式字体的时间短暂,并不是因为秦王朝的寿命不长,而是因为它自己走进了死胡同而激化了隶变的结果。
第五篇:西南大学本科作业《中国古代诗歌》
收藏 分享 《中国古代诗歌》作业
第一批次
1.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 正确答案:B 2.创立近体诗格律的是“沈宋体”。
正确答案:正确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正确答案:正确
4.”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产生的时代
正确答案::A 5.“兼爱”是 正确答案:B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作者
正确答案:C:王勃
7.《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什么来划分的 正确答案:D 8.《汉书》的作者是司马迁。
谢丽(同学)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2#
谢丽发表于 2013-5-9 17:1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批次作业:
1、《花间集》收录的是唐五代的词。正确
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作者(C)A:周邦彦 B:温庭筠 C:李煜 D:晏
殊
3、著名诗歌《卖炭翁》的作者是(C、白居易)
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A、国语)
5、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是(C、刘勰)
6、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作品(B)A:《西洲曲》 B:《孔雀东南飞》 C:《陌
上桑》 D:《敕勒歌》
7、有“七绝圣手”之称的诗人(C)
A:王维 B:杜甫 C:王昌龄 D:
李白
8、”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 正确
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作者是
南宋的辛弃疾。错误
10、李商隐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称。正确
11、《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先
河。正确
12、著名的咏蝉之作《在狱咏蝉》的作者(A)A:骆宾王 B:虞世南 C:王维 D:
卢照邻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TOP
3#
谢丽发表于 2013-5-9 17:14 | 只看该作者
0第三批次作业
1、.《登幽州台歌》是(B、陈子昂)的作品
2、”苏门四学士”中有秦观(错)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作者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正
确)谢丽(同学)
4、王昌龄的《出塞》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正确)
5、王维有”诗佛”之称(正确)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作者(B、晏殊)
7、”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指的是(A、关汉卿)
8、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所属诗篇是
(D、《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9、《论贵粟书》的作者是(D、晁错)
10、”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出自白居易(A:《长恨歌》)
11、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骆宾王和卢照邻。(正确)
12、下列诗句中属于孟浩然的作品是(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回复 引用
评分 报告 TOP
谢丽(同
4#
谢丽发表于 2013-5-9 17:14 | 只看该作者 学)
第四批次作业
1、“郊寒岛瘦”指的是孟郊和贾岛(正确)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作者是杜甫。(错误)
3、”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诗人陶潜。(正确)
4、有“诗史”和”诗圣”之称的诗人(C:杜甫)
5、奠定王维在唐诗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创作的(D:山水田园
诗)
6、岑参因出任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正确)
7、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B:曹
丕)
8、鲍照的诗歌成就主要是(B:乐府诗)
9、“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A:《春江花月夜》)
10、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是朱彝尊(正确)
11、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B、《孔雀东南飞》)
1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作者(B、苏轼)
第四批次作业:
晏几道的词集是《小山词》(对)《听颖师弹琴》的作者是杜甫。(错)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说的是诗人陶潜。(错)下面诗歌中,不属于王昌龄的诗是(A)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奠定王维在唐诗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创作的(D)A:乐府诗 B:边塞诗 C:感伤诗 D:山水田园诗 岑参因出任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对)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B)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王粲 鲍照的诗歌成就主要是(B)A:山水诗 B:乐府诗 C:新体诗 D:宫体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A)A:《春江花月夜》B:《代悲白头翁》 C:《长安古意》 D:《在狱咏蝉》 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是朱彝尊(对)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B)
A:《木兰诗》 B:《孔雀东南飞》 C:《羽林郎》 D:《陌上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作者(B)A:岑参 B:苏轼 C:辛弃疾 D:陆游
第三次作业
《登幽州台歌》是()的作品 B:陈子昂 “苏门四学士”中没有秦观 错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作者是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正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张若虚的作品 错误 王维有“诗仙”之称。错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作者 B:晏殊 “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指的是 A:关汉卿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出自()的作品 B:王维
《论贵粟书》的作者是 D:晁错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出自白居易 A:《长恨歌》
“初唐四杰”有王勃、杨炯、骆宾王和卢照邻。曾自许为”五言长城”的诗人是 B:刘长卿
[作业讨论] 作业第二次
《九章》共有九篇文章。正确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作者 C 李煜 著名诗歌《卖炭翁》的作者是 C:白居易
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________。A 《古诗十九首》 著名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是。C 刘勰 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作品。B《孔雀东南飞》 有“七绝圣手”之称的诗人是。C 王昌龄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出自于《黄鹤楼》。正确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描写的是洞庭湖的景致。正确 李商隐和杜牧有”小李杜”之称。正确
《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先河。正确 著名的咏蝉之作《在狱咏蝉》的作者。A。骆宾王
第一批次作业:
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B)
A:《词综》B:《闲情偶寄》C:《剧说》D:《花部农谈》
正确 《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对)《离骚》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错)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产生的时代(A)A:北宋 B:南宋 C:中唐 D:晚清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语出自(A)之口。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墨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作者(C)A:杨炯 B:王昌龄 C:王勃 D:骆宾王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什么来划分的(D)A:不同的地域 B:不同的时期 C:篇幅的长短 D:音乐的性质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对)重章叠句在大雅和国风中运用较多。(错)《稼轩长短句》是哪位词人的词集名(D)A:李清照 B:苏轼 C:周邦彦 D:辛弃疾
在诗论方面袁枚主张“性灵”说。(对)《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产生的年代是(B)A:北宋 B:南宋 C:元代 D:清代
《中国古代诗歌》
第5次作业讨论
一、简答题
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答:《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 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 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 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 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 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总 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辞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2、韩愈诗歌的特点? 答:人们常以“奇崛险怪”来评价韩愈及其周围诗人的诗风。
一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
二是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
三是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
3、辛弃疾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体现? 答:(1)坚持抗金,抒发统一中国的伟大理想。(2)登临怀古,借景抒愤。
(3)通过相思离别的传统题材和手法,抒发忧国忧民之情。(4)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风光。
4、元代散曲的分类及特点?
答: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其特点是: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二、名词解释
1、乐府
答:乐府原指音乐机关。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根据宋代郭茂倩所遍《乐府诗集》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总计百来篇,当然遗佚不少。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开创了五言格式。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古文运动
答: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3、江西诗派
答: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4、”三吏”“三别” 答: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三、论述题。
1、杜甫诗歌的内涵和影响。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杜甫的诗歌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分明。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杜甫诗歌,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如《石壕吏》,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外,其余都是客观的白描,但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杜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极其成功的,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慨括性强,精炼准确,丰富多彩,通俗自然。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杜甫诗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并且由于他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努力,使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发展,如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展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
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巨制;
五、七律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稳,音调和谐,意境沉雄,使律诗得到长足的发展。绝句在杜诗中数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特别是《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
总之,杜诗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
2、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样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共鸣。
3、杜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渚方面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2、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词论
答:“别是一家” 即是李清照对于词的认知,对于词的观点以及其对于词与诗的界定与区分,”别是一家”更是李清照的词情境界。李清照在其论述中,描绘及叙述了词的源流演变,总结以前诸家创作的优缺点,指出了词体的特点及创作的标准。我们可以从《词论》中可以寻出三个要点:即;词的雅俗问题;词的音律问题;词的“别是一家”。其实,在《词论》中,词的雅俗和音律都是为了论证第三点即词的”别是一家”出现的,因而,我们可以说,“别是一家”是整个论述的核心,而”别是一家”也正代表了李清照的词情观。
据历史考证,李清照的《词论》写在“靖康之难”之前,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做为礼部员外郎的千金,同时又是状元王拱辰的重孙女,家学渊博深厚。做为从小生长在这种学术气息浓厚的家庭环境里的李清照来说,环境对于她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帮助。而在其嫁给赵明诚之后,由於兴趣相投,把整个生活都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
《词论》的出处大约就是在这一个阶段。当然,李清照的才情必然是高的,这点即使是清代大学时纪昀都是非常首肯的。而作为词来说,她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因而我们不能不说其词情是高远的。任何的文学表现或者是评论,总是要站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下来看。往往在人生或者历史的转折点,会有更多动人心魄的文章或者诗词。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清照很清晰的系统的论述了词体特点,总结了词的发展,更对词坛的名宿做了相应的评述。对于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女人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于其评述的系统性理论性和时代性,我们更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词情方面的体悟。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文化艺术。
这些,都成为她词情的一部分,在早期的作品《一剪梅》中,全篇充满了一个小女人的温婉,文字雅致同时又充满了音乐的律动感。恰恰符合她所做《词论》中对词相关框架结构的描述。可惜不久之后,宋朝遭受”靖康之难”,金人的兵火,毁灭了他们美满的家庭生活和艺术空气。钦宗、徽宗被掳回金国,宋室也南迁了。他们不得不把收集的历代金石书画抛弃了大部分,只带了最精要的一小部分,匆匆的逃难到江南。而赵明诚就在旅途中罹患热病而死,留下李清照孤单一人。
昔日的神仙眷侣,到头来只剩孤雁单飞,李清照心中所受的打击和悲痛,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加以战火日渐迫近,社会一片离乱,几乎不容许她落泪伤心。她只好带著一颗破碎的心,无依无靠的生活在贫困悲苦的环境中,东飘西泊,不知流浪过多少地方,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安身之所。她就这样遥望著沦陷的故乡,思念著死去的丈夫。《声声慢》就出自那个时期。同样充满了韵律感的一首感怀之词,同样能体会出“别是一家”,但这个时候李清照的词情确是充满了回忆和幽怨。无论是李清照美满快乐的前期生活抑或是国破家亡后流浪时悲苦的后期间,从其作品中,那种独特的别是一家的词情观无处不在、韵律、节奏、情绪和自己那种始终的特色。
李清照依据这些要求,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主张分别诗词畛域,对两种不同形式的文学应该做出不同的对待。就这方面说也许是合理的。因为各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应该有它相对性、固定的形态、发展规律和创作方法。李清照对那些既疏于音律,又毫无词境的制作提出批评,或许是为了救敝补偏,矫正词风。虽然故有的词家认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就是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而发的,是不无道理的。但我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的《词论》来源于她对于词,词情以及词情观的认知和体会。
可以知道,李清照的论文虽然只表示她个人的主张,但是她的主张基本上代表了那个时代多数人认为词应该以婉约为正宗的看法。实际上,从宋至清的整个词坛的情况来看,词的内容是以婉约风格为主的。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必须有别于诗,较正统地反映了历代人们对于词的看法,从整个词史上看,是符合词的发展实际的。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李清照自己对词以及词的韵律架构的一种体会和认同。
3、苏轼对词坛的贡献
答:苏轼对宋代文学乃至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主要在词。因在诗文领域里,苏轼以前已有显著成绩。而在词的领域里,至苏轼才在前人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因此,对苏轼成就的认识主要不是就其个人而言,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史的意义的。他为推动词这种文体的自身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他开始,词开始与诗有大致相同的文学史地位与功用,这是柳永所没有做到的。概括地说,苏轼在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创作主张。他一再将词与诗相提并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从而为沟通诗词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词学的美学品格,他提出了词须“别是一家”的主张,其内涵主要是壮观,即追求壮美的风格与阔大的意境。在作法上,他大力开拓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第二,采用了”以诗为词”的手法进行创作,表现在用题序和用典两个方面。用题序,一方面是交代创作缘起与动机,一方面是在内容上与词本文形成互补。用典既是一种浓缩式的叙事方式,又是一种曲折的抒情方式,对于增加词的内涵与历史感,丰富词的表现手法是有作业的。
总之,这些手法使词摆脱了对音乐的依赖,成长为一种**的文体。即苏词主要是供人阅读的,而非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而不为音律所拘。
苏轼是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就是苏轼为后人指出的向上一路。
一、简答题
1、简述《离骚》的思想特色?
2、韩愈诗歌的特点?
3、简述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
4、元代散曲的分类及特点?
二、名词解释题
1、初唐四杰
2、古文运动
3、山谷体
4、中兴四大诗人
三、论述题
1、论述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2、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3、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简述《离骚》的思想特色?
1.答:①“美政”理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②献身精神: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
③爱国情感:眷恋故土、关心国家命运。
2、韩愈诗歌的特点?
答:人们常以“奇崛险怪”来评价韩愈及其周围诗人的诗风。
一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
二是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
三是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
3、简述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
(1)、温庭筠词题材狭窄,所写几乎都是男女思慕或离愁别恨之情。(2)借鉴晚唐诗歌手法,写得层次丰富,含意深婉,表现细腻,色彩明丽,意脉曲折。(3)他也有清新自然的白描笔法。(4)作诗效仿李商瘾,多用典故,追求对偶的工巧,辞藻的雕饰,音节的和谐,但内容较为贫乏,缺少真情实感.
4、谈谈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其“无题诗”一类,其境界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可以有多种解读,如《锦瑟》。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诗人将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而且其心境又非常复杂,各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2)。与其诗歌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其诗歌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被心灵化了;3)大量用典,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4)与其诗歌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时空和因果顺序限制。
4、元代散曲的分类及特点?
答: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其特点是: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二.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2、古文运动
答: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3、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3.山谷体(黄庭坚体):指北宋后期诗人黄庭坚的诗风,因其自号山谷道人,故名山谷体。黄庭坚推崇杜甫,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用,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主张“无一字无来处”,但要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追求“生新”,主张“不俗”,故以其鲜明的风格自成一体。在艺术特征上,强调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诗韵的兀拗美。以唐诗为参照,山谷体生新程度最高,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4. 中兴四大诗人: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的并称。他们早年的诗歌受江西诗派的影响较大,缺乏个性。后来另辟蹊径,各有创新,使宋代诗歌出现了新的转机,得以“中兴”,并为时人所推崇,故有此称。四人中陆游的成就最高,范成大、杨万里次之。三.论述题
1.(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指出南朝诗歌“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弊端,认为其缺乏现实内容,专注形式。因此,他提出了“兴寄”、“风骨”的要求,主张诗歌应该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课题,表现新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理想。
(2).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是指导其诗歌创作的旗帜。他以其诗歌理论和大量的创作纠正了南朝以来浮艳的不良诗风,重新端正了诗歌发展的现实主义方向,这就为盛唐诗歌的全面繁荣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准备,意义深远。
2.① 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② 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彩,充分得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是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③ 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想、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④ 李白能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就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3.《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想象丰富构思 奇特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浪漫主义是一种虚无的方法夸 张想象虚构。体裁神化。想象锟鹏夸张二虫。主观色彩浓诗化哲学细节真实、善于运用寓言来说理
《寓言》就是把一个道理寄托在密度大多。一个接一个的寓言层出不一个故事里面也包括今天的寓言庄子寓言特点穷以寓言开关以寓言接尾。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互相渗透观点不直接说出来需要读者体会。形象大于思想杰出的作品产生在后在后人的接受美学中常常有一种超越它比作者创作时的内容更为丰富更广泛深刻。、汪汪恣势仪态万方。“无端而来无端而去” 《九辩》第一节在写作手法上的艺术独特性 1.作者一连用了十多个排句以极其铺张的形式交错写出了悲秋的情与景而且二者交相融合互为映衬。情因景而发景因情而写情因景而生色景因情而增衰。同时作者又采用典型化手法捕捉了人生中最动人的感受和生活境头把萧瑟冷落的秋景、远行游子的哀愁、登高怀远者的惆怅、失职贫士的孤寂组合成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强烈地唤起读者的想象激起他们的共鸣显得色淡而情浓笔简而意深令人回味无穷。2.《九辩》以“秋”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采用抒情、描写、叙事、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把秋景、秋物、秋声、秋容的描写与人物的悲剧命运、幽愤哀怨的感情交错写出融为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3.《九辩》在艺术上的独创还在于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答:(A)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均属于缘事而发之作,表达的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
(B)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必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如《蜀道难》的古辞寓有功业难成之意,这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末成时的悲愤,于是他用这一古题抒发自己的感慨,再三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再如《将进酒》,此诗的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李白由此引发,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还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C)在写法上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如《行路难》。
3、苏轼诗歌在艺术上有个特色?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文学巨匠,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数量最多。苏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其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游金山寺》等,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抒发自己对人生踪迹无定的感叹和对往事旧迹的深切眷念;或以道路的崎岖隐喻自己仕途的坎坷。二:另外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虽数量不多,但都“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鲜明表现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三:苏轼差不多还是第一个把农村题材引入诗词中的诗人。在他以前,虽然有作家塑造了一批关于渔夫、浣女、莲娃的形象。然而,那里的渔夫实在只是隐士的乔装,而农村少女则是被当作民间美人来描绘的。虽然也不免渗入诗人自己的主观情趣,但他笔下的老农、村姑、幼童、渔人、船夫等,都有一种劳动者淳朴善良的品质。他写田舍风光和农村习俗,也较有真切动人的泥土气息。如《新城道中》,„溪流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通过描绘乡间秀丽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间习俗来表达自己希望人民富足的愿望。概而言之,苏诗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意高妙,深邃独到。苏轼文章善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寄托深远。如他自己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诗中数量最大,最富特征的是对基于深刻忧患而始终不妥协的表现。一方面是命运无常、仕途坎坷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脱这种悲苦的旷达,二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诗始终的意识之流。无论是前期在朝为官还是后期贬职岭南,也无论是自然风景的吟咏还是日常生活的叙写,这一意识之流总是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波动。如诗作《东坡》:“雨洗东坡夜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人喜欢雨后月夜的独行,尽管道路不平,从中却能体会到一种乐趣。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而不沮丧的生活态度。又如诗作《百步洪》,以恣肆奔放的笔触尽情渲染流水的湍急,并不着重于情感的渲泻.而更主要的是对流水的体验和感悟由流水的湍急骤然折人人生的思考,深感岁月消失的迅速,世人纷纷争名逐利,到头来无非是一场醉梦,广夏华屋转眼变为丘墟。由此可见,苏诗能透过一层、深入一境,因小见大,因常见奇,从寻常人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主题。
二、运思巧妙,挥洒自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蓄积于心中的情感颇为丰富。但是触发诗人创作兴趣的不只是情感,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苏诗以意胜,然而又以不经意出之,表现出运思的自由感。他不粘滞于物象,不拘束于陈规,挥洒自如,无所防碍,如万斛泉涌,滔滔汩汩,一泻千里,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取得一种超妙入神的风韵。如苏轼的《游金山寺》,先写镇江金山寺的江景,万里奔腾,烟波浩渺,气魄壮阔,引人遐思。接着写登山观景。当攀上绝顶的时候,很自然的要遥望思念中的故乡了,但却被无数的青山阻断了视线。这“乡国”紧扣上层的“我家”,又铺垫了下旬的“羁愁”。站在镇江的山顶,哪里望得见千里迢迢之外的家乡!这样的落笔,正是作者运思巧妙的特色。那无限的乡愁,那隐在深处的仕途不如意的满腹牢骚,不正好借“怀乡”之念而婉曲地发泄出来么?它引起人们多少联翩的浮想。同时散文化、议论化成为苏轼诗歌的特点。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大观。”作为一个才气纵横的大诗人,苏轼始终的灵妙之思不似陈师道般的宿构和冥思苦想的结果,而常常是妙手偶得、触处生辉。
三、意境深妙,机趣横生。苏轼诗歌意境深妙,他不满足于对景物外在形式的临摹而总想探究和表现其中的“理”。“山石竹林、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把景、情、事、理有机结合,相辅相生,浑然无间。苏诗往往通过描绘特定的景物,注入特定的思想感情,创造了独特的、韵味浓郁的意境。苏诗往往注重用心灵去感受自然,创造自然,使景即情,情即景,致力于心与物、意与物、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经过感情的过滤,往往兼有写实性与象征性的双重品格,不仅显示出自然景物的客观美质,而且成为人生的映照,哲理的象征,达到了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
1、简述《离骚》的思想特色?
答:①“美政”理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②献身精神:上下求索,虽九死犹未悔。
③爱国情感:眷恋故土、关心国家命运。
2、韩愈诗歌的特点?
答:人们常以”奇崛险怪“来评价韩愈及其周围诗人的诗风。
一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
二是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
三是把过去逐渐变得规范整齐、追求节奏和谐、句式工稳的诗歌外在形式加以破坏,使之松动变形。
3、谈谈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答: 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其“无题诗”一类,其境界和情思朦胧,在内涵上可以有多种解读,如《锦瑟》。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诗人将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而且其心境又非常复杂,各种情绪互相牵连渗透,难辨难分;2)。与其诗歌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其诗歌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被心灵化了;3)大量用典,又擅长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别开生面。4)与其诗歌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其意象往往错综跳跃,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时空和因果顺序限制。
4、元代散曲的分类及特点? 答: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其特点是: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二、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2、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3、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
4、江西诗派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故为新”,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去摹古、变古,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
三、论述题
1、论述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答:(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指出南朝诗歌“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弊端,认为其缺乏现实内容,专注形式。因此,他提出了“兴寄”、“风骨”的要求,主张诗歌应该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课题,表现新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理想。“寄”是寄托;“汉魏风骨”即“建安风骨”,指作品的内容、风格和艺术感染力。他从这些方面提出问题,正是企图从精神实质上去变革五百年来的诗风,直接继承建安传统,这对摆脱齐梁浮华诗风、端正唐诗的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同时,推出诗歌创作的美学标准,揭开了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序幕。
(2)、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是指导其诗歌创作的旗帜。他以其诗歌理论和大量的创作纠正了南朝以来浮艳的不良诗风,重新端正了诗歌发展的现实主义方向,这就为盛唐诗歌的全面繁荣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准备,意义深远。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答:(A)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等,均属于缘事而发之作,表达的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托。
(B)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必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如《蜀道难》的古辞寓有功业难成之意,这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末成时的悲愤,于是他用这一古题抒发自己的感慨,再三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再如《将进酒》,此诗的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李白由此引发,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还充分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C)在写法上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如《行路难》。
3、苏轼诗歌在艺术上有个特色?
答: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文学巨匠,开创了一代文风。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数量最多。苏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其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游金山寺》等,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抒发自己对人生踪迹无定的感叹和对往事旧迹的深切眷念;或以道路的崎岖隐喻自己仕途的坎坷。
二、另外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虽数量不多,但都“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鲜明表现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苏轼差不多还是第一个把农村题材引入诗词中的诗人。在他以前,虽然有作家塑造了一批关于渔夫、浣女、莲娃的形象。然而,那里的渔夫实在只是隐士的乔装,而农村少女则是被当作民间美人来描绘的。虽然也不免渗入诗人自己的主观情趣,但他笔下的老农、村姑、幼童、渔人、船夫等,都有一种劳动者淳朴善良的品质。他写田舍风光和农村习俗,也较有真切动人的泥土气息。如《新城道中》,‘溪流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通过描绘乡间秀丽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间习俗来表达自己希望人民富足的愿望。概而言之,苏诗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意高妙,深邃独到。苏轼文章善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寄托深远。如他自己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诗中数量最大,最富特征的是对基于深刻忧患而始终不妥协的表现。一方面是命运无常、仕途坎坷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脱这种悲苦的旷达,二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诗始终的意识之流。无论是前期在朝为官还是后期贬职岭南,也无论是自然风景的吟咏还是日常生活的叙写,这一意识之流总是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波动。如诗作《东坡》:“雨洗东坡夜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人喜欢雨后月夜的独行,尽管道路不平,从中却能体会到一种乐趣。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而不沮丧的生活态度。又如诗作《百步洪》,以恣肆奔放的笔触尽情渲染流水的湍急,并不着重于情感的渲泻.而更主要的是对流水的体验和感悟由流水的湍急骤然折人人生的思考,深感岁月消失的迅速,世人纷纷争名逐利,到头来无非是一场醉梦,广夏华屋转眼变为丘墟。由此可见,苏诗能透过一层、深入一境,因小见大,因常见奇,从寻常人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主题。
二、运思巧妙,挥洒自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蓄积于心中的情感颇为丰富。但是触发诗人创作兴趣的不只是情感,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苏诗以意胜,然而又以不经意出之,表现出运思的自由感。他不粘滞于物象,不拘束于陈规,挥洒自如,无所防碍,如万斛泉涌,滔滔汩汩,一泻千里,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取得一种超妙入神的风韵。如苏轼的《游金山寺》,先写镇江金山寺的江景,万里奔腾,烟波浩渺,气魄壮阔,引人遐思。接着写登山观景。当攀上绝顶的时候,很自然的要遥望思念中的故乡了,但却被无数的青山阻断了视线。这“乡国”紧扣上层的“我家”,又铺垫了下旬的“羁愁”。站在镇江的山顶,哪里望得见千里迢迢之外的家乡!这样的落笔,正是作者运思巧妙的特色。那无限的乡愁,那隐在深处的仕途不如意的满腹牢骚,不正好借“怀乡”之念而婉曲地发泄出来么?它引起人们多少联翩的浮想。同时散文化、议论化成为苏轼诗歌的特点。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大观。”作为一个才气纵横的大诗人,苏轼始终的灵妙之思不似陈师道般的宿构和冥思苦想的结果,而常常是妙手偶得、触处生辉。
三、意境深妙,机趣横生。苏轼诗歌意境深妙,他不满足于对景物外在形式的临摹而总想探究和表现其中的“理”。“山石竹林、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把景、情、事、理有机结合,相辅相生,浑然无间。苏诗往往通过描绘特定的景物,注入特定的思想感情,创造了独特的、韵味浓郁的意境。苏诗往往注重用心灵去感受自然,创造自然,使景即情,情即景,致力于心与物、意与物、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经过感情的过滤,往往兼有写实性与象征性的双重品格,不仅显示出自然景物的客观美质,而且成为人生的映照,哲理的象征,达到了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