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叶文福起伏跌宕的传奇诗歌人生
叶文福起伏跌宕的传奇诗歌人生 徐 浚
内容摘要:
1、内幕:《将军》诗毫无悬念的高票当选;
2、轰动:颁奖会场叶文福风光尽占;
3、旧闻:小平批评“诗人”在北师大“放肆”;
4、奇缘:困境中遭遇感天动地的爱;
5、复出:《绿风》破冰《人民文学》解禁;
6、歌会:朗诵诗歌惊天地泣鬼神;
7、乡情:热情帮扶家乡文学新秀;
8、诗心:“我要书写正楷人生”。
我与当代著名诗人叶文福是同乡,都是湖北赤壁人。因为诗歌,我与叶文福神交已久。叶文福这个人,也许在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在三十年前文学狂热的时代,“叶文福”这三个字可谓如雷贯耳,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那可是当时最为耀眼的“明星”。可以说,那种“红”的程度,今天的任何一位明星,恐怕都难以与之相比。让叶文福一时间声名鹊起的是那首发表在《诗刊》上的著名诗作《将军,不能这样做》,也就是这首诗,彻底改变了叶文福原本平顺的人生命运,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诗坛上一个特别有个性特别真实特别桀骜不驯的诗人,他那起伏跌宕的人生悲喜,也同样让人特别感怀。插絮:《将军》诗毫无悬念的高票当选
(图片略:叶文福(前排左二)与当代著名诗人杨牧、梁南、陈仲义、李老乡、潘洗尘、舒婷在一起)1979年,《诗刊》社评选年度全国优秀诗歌,采取专家评审和读者投票相结合,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因读者的巨大热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毫无悬念的高票当选,但是在正式公布时,叶文福的获奖作品却意外的换成了他另一首同样广获好评的诗作《祖国啊,我要燃烧》。
尽管《将军,不能这样做》未能评为全国优秀诗歌奖,但丝毫没有影响叶文福在诗坛的地位。十年**结束后,叶文福发表的诗作确实给萎靡不振的诗坛带来了一种阳刚之气,一种壮骨雄风,也让读者有了眼前一亮的激动和喜悦。
正如有些大学中文专业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著作的介绍评价:《将军,不能这样做》这首诗首先引起读者关注的是诗的题目以及那段简洁的序文。诗的内容也涉及到部队高级干部,它在诗坛乃至整个社会引起的强烈反响——褒贬的严重对立。全诗给予读者最深刻印象的是抒情的真诚。这是一首维护革命神圣性的诗,作者对将军的指责出于革命,对将军的期望也是出于革命。《将军,不能这样做》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自有其文学史上的地位。
轰动:颁奖会场叶文福风光尽占
(图片略:1986年在成都举行“中国十佳青年诗人”颁奖大会时叶文福(左二)与北岛、杨炼、舒婷、叶延滨等人合影)1986年,《星星》诗刊评出“中国十佳青年诗人”,叶文福以高票当选。颁奖大会在成都举行。此前,他还荣获全国中青年诗人奖以及第二届全国优秀诗集奖。他出版的诗集《天鹅之死》《雄性的太阳》,深受读者的喜爱,成为当时最为畅销的文艺书籍之一。
著名诗人、原《星星》诗刊主编叶延滨对当时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著名作家韩作荣也曾撰文生动地描述了这次颁奖大会的火爆场面:狂热的文学爱好者为了一睹叶文福的风采,黑压压地把会场围得水泄不通,大会组委会的同志怎么也想不到,叶文福竟然赢得了这么多青年学生、工人的青睐和崇拜,特别是女青年、女大学生们,在颁奖会后还不让他离开会场,像一大群马蜂一样冲上去,吻得他满脸都是口红。工作人员好不容易把他架到车中,一只只藕白的手臂又把小本子递到车中请他签名。由于人太多,叶文福便龙飞凤舞地在一个个本子上只写一个繁体的“叶”字,随后抛出车外。女孩子们对只写一个“叶”字不满意,坐在一旁的叶延滨说:写全名吧,一个“叶”字人家还以为是叶延滨,此叶非彼叶也。
这场好戏还没有完,发奖大会的当晚,叶文福的住处几乎被踢破了门坎,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求其签名的,请其指导的,甚至只想看看他的男男女女,送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当时在全国颇为走红的,一同被评为十佳青年诗人的北岛、杨炼竟受到冷落,在叶文福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旧闻:小平批评“诗人”在北师大“放肆”
(图片略:叶文福(站立者)与著名诗评家李元恪应邀出席长沙毛泽东文学院的文学讲座嘉宾)
《将军,不能这样做》这首诗,1979年在《诗刊》发表之后,一些报刊转载纷纷转载,读者争相传阅,像一股飓风刮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其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诗歌本身,远远超出了文学界。直到今天,仍然有叶文福的许多崇拜者在回忆起自己当初读到这首诗时,神情还是那么亢奋。
后来,叶文福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时针砭时弊,“大放厥词”,引来众多大学生的捧喝,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首都传播开来。后来这件事被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典型,反映到中央。邓小平对对上报的“材料反映”非常关注,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批评叶文福在北京师大“放肆的讲了一篇话”,后来这个意见被《邓小平文选》收录。至于传闻邓小平曾找来《诗刊》,在这首“将军”诗上留言:“诗人,不能这样写”,是否确有其事,不得而知。
叶文福终于为自己率直的个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央发文通报全国,报纸上公开批评,长时间的隔离审查,也没有一家报刊敢公开发表他的诗作。一个曾经风靡全国的优秀诗人,突然之间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奇缘:困境中遭遇感天动地的爱
(图片略:诗人叶文福和他的患难与共的妻子王粒儿旅游留影)
1964年当兵入伍,成了一名工程兵战士的叶文福,1966年开始诗歌创作,1978年出版了诗集《山恋》,因其脱颖而出的诗歌才华,1972年被借调到刚刚复刊的《解放军文艺》杂志社,在诗歌组做文学编辑。也由于“将军诗”事件,在1986年被迫脱下军装,以副营职干部的身份转业安排到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不久便“下岗”了。在这以前,叶文福遭遇过一次失败的婚姻。
叶文福沉寂下来了。他在思索自己的心路历程之际,也没有停止写作,尽管他的诗作在当时还没有那一家刊物敢发表。也就在他处在人生极度困窘时候,他遭遇了又一次爱情——一位对诗歌充满浪漫情怀的年轻女兵疯狂般地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大一倍的他,这位年仅22岁的女兵就是他现在的妻子王粒儿。
叶王之爱在当时多少有些惊世骇俗,也正是这段“惊世骇俗”的爱情值得人们圈点。不说两人年龄相差大,单就叶文福当时的处境,将来结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虽说叶文福是享有盛名的诗人,但那时的他却是一个“伤痕累累”别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这一点王粒儿不是没有考虑。但她就是看上了叶文福的诗才,看上了他格外真实格外透明的性格,其他的没有多想。她只知道要不顾一切去爱,这自然无法得到自己的父母理解。但不管父母意见如何,她都要“生生死死”嫁给叶文福。无奈之下,老人只好由着心爱的女儿了。
当叶文福被“带走”隔离审查时,王粒儿正身怀六甲。这段日子里,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这位柔弱的女子所承受的种种艰辛,多少个日日夜夜,她是怎样腆着肚子在翘首盼望丈夫的归来,又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她在为清苦的日子打理着柴米油盐。当叶文福恢复“自由”之身,回到家徒四壁的家中,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刚刚呀呀学语的女儿,这位血性男儿扑在妻子的怀里,嚎啕大哭,历经艰难困苦考验的爱情使他对妻子更为倾心。而今,人们看到王粒儿与她的丈夫叶文福相互搀扶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看到这对幸福的伴侣相濡以沫,恩爱如初,与世无争地过着虽然清贫但很平静的日子,看到她无怨无悔一脸满足的神情,不禁肃然起敬。
复出:《绿风》破冰《人民文学》解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4fd1d0100bb2c.html
(近年来,叶文福不断应邀各地举办的诗歌文学讲座,图为学生纷纷前来请求诗人签名留念)
著名作家、原《人民文学》主编,曾经是叶文福战友的韩作荣先生。在叶文福极为消沉颓废的日子里,给予了莫大的精神安慰。他不避嫌疑的走进叶文福的小家,上门安慰;又邀请诗人李松涛、刘毅然等人作陪,请叶文福来家喝酒谈诗,肯定叶文福在诗坛的地位。一番酒酣耳热后,韩作荣动情地说:“不管怎么说,你叶文福的《山恋》,诗界都佩服;《将军,不能这样做》,誉满全国,必定要写进新诗史。”说得叶文福异常激动,发誓要再写新诗篇。果然,他又写了一首歌颂基建工程兵的长诗《穿满弹洞的旗帜》,但是当叶文福把这首诗给了几家报刊,却没有一家敢发表。为啥?叶文福自嘲地说:“恐怕都以为我是反革命呢!”后来,《绿风》杂志小心翼翼地发表了叶文福的诗作,接着,《人民文学》发表了他的诗作,各报刊以《人民文学》发表叶文福诗作当作开禁的信号,纷纷向叶文福约稿。于是,叶文福的名字沉寂了相当一段时间后,终于出现在喜爱他的广大读者面前,叶文福又驰骋在他朝思暮想的诗坛上。
歌会:朗诵诗歌惊天地泣鬼神
(图片略:叶文福出神入化的诗歌朗诵艺术总是将诗歌朗诵会推向高潮)
复出后的叶文福,再度焕发出艺术的青春,他受邀到全国各地去讲学,作报告,参加为他举办的诗歌朗诵会,而他也确实是一位极富表演天赋的演讲者,他的诗歌朗诵艺术更是出神入化。每到一地,无论是文学讲座,还是诗歌朗诵会,他都要激情朗诵自己的诗作。他经常朗诵的诗是《祖国啊,我要燃烧》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诗篇,在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品时,叶文福抑扬顿挫,感情激越,时而慷慨吟哦,时而拍案站立,时而陶醉在美的意境中,时而表露出对假恶丑无情的唾弃,似电光闪过,似雷霆震怒,似林涛翻滚,似江河奔腾,诗人浑身陷入长时间的战栗,在浑然忘我之境中,久久不能回到现实中来„„使现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受到极大震撼。这就是与众不同的诗人叶文福!
最富盛况的是2004年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北京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4中国新诗之夜”中的一个精彩镜头。叶文福朗诵的是一首自己创作的歌颂祖国的抒情诗篇,朗诵时的他玄衣布纽,辅助于朗诵,肢体语言丰富而忘我:或双臂上擎,或只手蹈之,或两眸如炬,或五指额首,他把激情朗诵演绎到了一个极致。场面蔚为壮观,无疑是一次难得的精神盛宴.乡情:热情帮扶家乡文学新秀
(图片略:图为著名诗人、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梁必文在叶文福六十寿诞时赠送条幅祝贺)
叶文福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教我认识父亲的,是我的亲娘;教我认识祖国的,是我的故乡。”他对家乡有着特别不一样的深情。
这位放牛娃出身的著名诗人,怎么也忘不了他年迈的老父,前清秀才出身的老父,虽是农民,却在乡里是一个了不得的“文化人”。父亲晚来得子,对幼小的叶文福寄以厚望,在他四五岁的时候,老父就逼着他背诵千家诗,后来稍大一点的时候,又要逼着他背诵唐诗宋词。若是背不上来,老父就拿着一把六寸长的小铜尺敲着他的头,敲得他眼泪刷刷的流。多年以后,叶文福回忆起这段童年经历时,甚是感激老父当年对他的“打磨”。让叶文福深感愧疚的是自己未能为劳苦一生的老母送终,老母病重弥留之际,唯一牵挂不下的是身在军营的幺儿叶文福,总想最后看上他一眼,最后实在等不得了,长叹一声“崽吔,娘等不了啊!”后,便溘然长逝。他幼年丧父,全靠母亲拉扯大。难怪单身在京的他,每年除夕夜都要大哭一场,哭他的母亲。
成名后的叶文福,只要有机会回到家乡,总是不忘鼓励、提携家乡的文学爱好者,他的身边总是围满了要他修改诗稿得文学青年。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鄂南诗歌异军突起,先后有一批诗人走出家乡走向全国,诞生了两位荣获全国优秀诗歌奖的青年诗人饶庆年、王建渐,还有梁必文、叶应昌、欧阳明、叶向阳等青年诗人逐渐的在诗坛上站稳了脚跟,后继者如陶发美、李隽、徐泰屏、姜洪等人,都打开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笔者也曾在内兄刘光荣(著名外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家中,有幸亲聆他的教诲。
家乡人民始终用温暖的怀抱热情的拥抱这位他乡游子,他也非常眷恋自己的故乡。大病初愈的他,觉得在自己的家乡过六十岁的生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果不然,在家乡六十寿辰庆宴上,让他特别开心,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乡情。
诗心:“我要书写正楷人生”
(图片略:生活中的叶文福是一个极受欢迎的人,所到之处,无论是文艺界人士,还是党政领导,都热情接待他。图为家乡父母官来到他的下榻处拜访这位著名的诗人)
叶文福是当代重要诗人之一,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无论是热情奔放、韵味深长的爱情诗作,还是那些长歌当哭、浩气凛然的歌颂祖国、忧思民族的诗篇,都为读者脍炙人口。人们欣赏他的诗歌,欣赏诗歌中的生命激情的直接流泻,感受诗人内心深处奔突的岩浆的喷发,感佩诗人对丑恶的无情抨击和对光明的执著追求的高尚人格。
称为“生命诗人”的叶文福,他的笔下诗行所传达出的一种强烈的生命体验,实现诗人真实自我与艺术自我的统一。诗歌评论家陶发美说:我们赞美叶文福是“生命诗人”,不只是因为他表达了生命和生命精神,而是还要看到他总在追求一种富有人类生命启示的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在理性的光辉照耀下,又不断地逼视生命的现实。
生活中的叶文福是一个极为率真的一个人,有着一副极为丰富极为生动的国字脸,有时纯真得像个孩子。他的脑子里想的是诗歌,灵感涌动时,哪怕理发理到一半,他都要叫师傅打住,等把想到的好词妙句记下来后,才让师傅接着理发,谁想到生活中他还真有这么一回事儿!有一次回到故乡,他长跪在赤壁矶头高呼“我回来了,我的故乡”,一个又一个的诗歌长短句,从他的心中喷涌而出,就像激越的浪花,忘情地拍打在赤壁摩崖上,每一响都夺人魂魄,让人为之动容。
生活中的叶文福也是一个极受欢迎的人。准确的说,他是赢得民心奖赏的大诗人。他曾经说,诗歌,应该是人类永远的良心;诗人,应是人类最赤诚的孩子。
而今,年过花甲的叶文福,尽管饱经折磨,但他依然挥洒诗情,壮心不已。依然是那么大气磅礴、才华横溢。诗人高伐林曾认为,叶文福“缺席”是中国诗坛真正的愦憾。而叶文福掷地有声地说,诗歌就是我的生命,我要用诗歌“书写自己的正楷人生”!(完)
第二篇:《叶落归根:叶嘉莹的诗歌与人生传奇》
《叶落归根:叶嘉莹的诗歌与人生传奇》
主播:2015年10月17号,著名古典诗词大家、91岁的华裔女学者叶嘉莹叶落归根,定居南开大学。从漂泊到归来,叶嘉莹一直没有离开讲坛,不论什么时候,不论走到哪里,她都将中华古典诗词教授给年轻人,她一生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在她笔下,化作美丽的诗行。今天的“全景中国”节目,请听天津台记者采写的录音专题《叶落归根:叶嘉莹的诗歌与人生传奇》:
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有一座典雅的中式小院儿——“迦陵学舍”。从辅仁大学旧址恭王府移植来的西府海棠,娇艳欲滴;客厅墙上挂着学舍主人同家人、师友的温馨照片;两层小楼中还开辟有科研室、教学室和藏书室„„钟灵毓秀之所,渊渊古典书院之风——这里就是著名古典诗词学者、91岁的叶嘉莹叶落归根的居所。有了南开师生、海内外知交好友的陪伴,曾经“一世漂泊,万里孤行”的叶嘉莹不再孤单。
在2015年10月17号“迦陵学舍”正式启用的定居仪式上,叶嘉莹说:
【录音:我的理想是要把我们古代的文化所遗留下来的精华,古代的这些个诗人、词人他们的理想志意、他们的品格真的能够带着鲜活的生命流传下来,所以我回来,我还有我未完的志意,我希望继续地努力工作下去。】
回家仪式简单朴素,背后却是叶嘉莹用尽一生的精神文化回归之旅。
【童声朗诵:“常记得夏来时,日初长布谷声高。庭槐荫满,榆荚钱飘。火绽榴花,翠擎荷盖,果熟樱桃。什刹海鲜尝菱角。五龙亭嬉试兰桡。最好是月到中宵。风过林梢。看多少叶影田田,舟影摇摇。”】(压混)
这是1953年身在台湾的叶嘉莹写下的回忆故乡北京童年生活的散曲。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察院胡同一个四合院里,本姓叶赫那拉,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因为生在阴历6月,荷花的生月,叶嘉莹乳名唤作“小荷”。同当时大家庭的子女一样,叶嘉莹从小受到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3岁就开始背诗,一部《论语》背得滚瓜烂熟,而最初教叶嘉莹写诗的启蒙老师是她的伯父叶廷乂。
【录音:我伯父给我一些指点,说作诗要押韵,给我一本《诗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忽然有一天,我伯父说了:“你背诗也背得不少了,自己作一首吧。我给你出个题目,就咏天上的月亮,用十四寒的韵。”我就写了一首咏月亮的诗,可惜我没有记下来,大意是说,这个月亮升到中天,光明圆满地照射世界,可是在那样深的夜晚,有谁看这个月亮呢?所以我最后一句我记得,就是“未知能有几人看”。但是尽管没有人看,它该圆的时候就圆,有光明的时候,它就是有光明的。】
幼小的叶嘉莹显示出诗歌方面的天赋和悟性,家国的悲欢离合也砥砺着诗人的笔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航空部门工作的父亲叶廷元跟随国民政府南迁,一直撤退到重庆,而母亲李玉洁则带着叶嘉莹和两个弟弟在北平生活。几年后,母亲忧思成疾,手术后不幸感染恶化,溘然长逝。
16岁的叶嘉莹写了一首小诗《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诗风苍郁,竟不似出自妙龄少女。
【录音:我的父亲已经隔绝了多年没有音信,而我母亲去世了,所以我当时就想到人世之间有这么多的战争、灾祸、苦难,我也是苍生里面的一员,我们什么时候真是能够度脱?那个时候,沦陷区的生活越来越艰苦了。吃不到大米白面,我们只能买到一种混合面,黑黑的、酸酸的、臭臭的,那难以下咽,我们就用最咸的炸酱把它吞下去。】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她也遇到了对自己诗歌生涯最重要的一个人——古典诗词学者顾随。
【录音:顾随先生教我“唐宋诗”,有习作就叫我们作诗。而很多同学平常没有作过诗,让他作诗就很生疏。而我呢,是从很小在家里就作诗的,所以我就把我那些旧作,抄了几张纸,就送给老师看。顾先生看了以后,回来给我发了一个作业的评语,说“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如此,当善自珍惜”,就引起我写作的兴趣。】
古典诗学原本就有“感物言志”“诗以咏怀”的传统,在老师的启发下,叶嘉莹养成了作诗的习惯。“心花开落谁能见,诗句吟成自费辞”“收拾闲愁应未尽,坐调弦柱到三更”,这些清雅不俗的诗句就是叶嘉莹在大学时的习作。
21岁的叶嘉莹从辅仁大学毕业,担任中学国文教师。1948年,叶嘉莹嫁给在国民党海军供职的赵钟荪,11月,一家人坐“中兴轮”到台湾。第二年叶嘉莹生下大女儿,虽然远离故土,但温馨的小家庭还是给叶嘉莹带来欢乐。然而就在那年冬天,一群官兵突然闯进了叶嘉莹的住处:
【录音:那天就来了一批人,就把我那个房间都搜翻遍了,然后就说要把我先生带走,说他有思想问题。所以我就匆匆忙忙地拿了一个小包袱,把我女儿换洗的尿布装一装,我就跟他走了,就到了军区左营。我在他姐夫家里边住了两天,什么消息都等不出来。我不能坐在那里等啊,因为我们从大陆到台湾,无家无业,我如果不去教书,我们就无以为生。】
丈夫入狱后,家庭的重担都落在叶嘉莹一个人身上。她带着女儿回到彰化女中继续教书。可是,没想到祸不单行,1950年叶嘉莹也被台湾当局关进了监狱。
【录音:说我们都有思想问题,说“你们所有这些人,我们都要把你们押送到台北的警备司令部去受检查。”我说,我先生已经被关了,台北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朋友,我有吃奶的孩子,万一有什么事情我连个交托的人都没有,你要关就关在彰化警察局好了。那警察局长把我跟我女儿放出来了。放出来就无家可归了。】
失去了工作,没有薪水也没有住处的叶嘉莹投奔到亲戚家。晚上,叶嘉莹等大家都睡了,才拿一个毯子铺在走廊上,带女儿睡觉,第二天一家人还没起床时,就最早起来。怕女儿哭闹影响大家午休,叶嘉莹就带女儿出门。烈日当空,她抱着女儿在台南的树荫下走来走去。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叶嘉莹为那段经历写下一首诗《转蓬》,所有的苦难和坚韧,都在她的笔下化作掷地有声的诗句:
【朗诵:“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录音:我们在大时代的战乱变化之中,真是身不由己啊,把你飘到哪里,落到哪里,都不是你的选择。那个时候我们不敢跟大陆通信,连家书家信都不敢写,还说有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故乡的消息一点也没有。真是没有托身之所,好像灾祸无缘无故就降临了。“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因为“白色恐怖”之可怕,所有的你的亲戚朋友都不敢跟你来往了。我天生来就是一个教书的,可是我现在呢有了白色恐怖的嫌疑,我没有资格去申请学校去教书了。“剩抚怀中女,深霄忍泪吞”,你在人家里你能够痛哭流涕?只有把泪自己咽下去。】
叶嘉莹一生深受《论语》影响,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那段时间,叶嘉莹最常做的梦就是回到北京教书,站在心爱的讲坛上,教学生们古典诗词的对句、平仄。
【录音:最常梦的有两个梦:我家老家本来是个四合院的大院子,我就梦见我进了大门,但是所有的门窗都是关闭的,我哪一个房间都进不去,我在那里徘徊半天,就是进不去那个房间;我还有一种梦,我就梦见我跟我的老同学到我的老师顾随先生那里去,我们经过后海,都是芦苇,芦苇长得又高又密,我们怎么走也走不过去。所以我梦都是回不去的梦。】
从21岁大学毕业,叶嘉莹就开始了为古典诗词的传承、研究而奔波忙碌的一生。看似柔弱和无用的古典诗词中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叶嘉莹从杜甫、苏轼、辛弃疾这些饱经磨难的诗人的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和“吾道不孤”的温暖。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叶嘉莹没有放弃收入微薄的教师工作,她在台北第二女子中学教书,并在台大、辅仁、淡江等三所大学兼职任教,将自己对传统诗学“兴发感动”的理解传授给年轻人。她说,诗歌可以“让人心不死”。
【叶嘉莹授课音响:“杜甫的诗歌里边有一组诗,就叫做《秋兴》,‘秋天的感兴’。这八首诗里边第二首说‘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压混)
从教70年,叶嘉莹讲课从来都是站着的,她在课堂上的风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著名诗人席慕蓉说:
【录音:我有一次听叶老师讲辛弃疾,叶老师其实只是说了辛弃疾的两首《水龙吟》,好像感觉到那个辛弃疾已经在我的旁边在讲话,最后叶老师讲到“系斜阳缆”,就是《水龙吟》那最后四个字,我们底下三个朋友一起都倒吸一口气,就觉得,哇,就是这个文学本身原来就是这么四个字的结束。你觉得好像“系斜阳缆”是一个非常的悲凉,可是又有一点斜阳的温暖。然后等到我抬起头来的时候,我就看到叶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了,非常端秀,然后非常高雅的一位女教授,而我的感觉就是想说,哎,等一下叶老师,您别走,辛弃疾还在这个讲堂里面,他的所有的那种英豪之气还在里面。我没有听过任何一位老师是这样讲课的。所以我就觉得是说,诗教就是老师用她自己的生命,然后把古代的诗人离我们千年的诗心和生命放到我们的心里面来,然后激发我们自己的生命做一个回响。我想,诗教没有失传。】
1966年,42岁的叶嘉莹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讲学。在哈佛大学期间,叶嘉莹过着简朴而勤奋的学者生活,而这普通的生活竟让饱经患难的她甘之如饴。
【录音:早晨两片面包,中午带一个三明治,再买一个汉堡包就是我的晚餐。哈佛大学远东系的窗前是一排美丽的枫树,秋天的时候满树都是嫣红的红叶,冬天的时候满树都是白雪。五点钟以后所有的老师学生都走了,我一个人可以在四壁图书的图书馆里边工作(到)任何时间。那真是我觉得最美好的时间。】
叶嘉莹在哈佛大学与海陶玮教授(James Robert Hightower)合作,开展跨文化古典诗词研究,为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969年,叶嘉莹结束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后,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为了跨越语言的鸿沟,叶嘉莹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录音:每天晚上查生字到两点钟,备课。可是我天生是一个教书的,也许我的文法也不对,发音也不对,但是我一定要把诗词里面它真正的感情、感动的力量讲出来。我就是用我最笨的英语,我也要讲出来。本来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没有人选中国的古典诗歌,可是我教了书以后,这个学生就越来越多。】
1970年,叶嘉莹此时已经被聘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然而她的内心却有些怅然。她写下一首七言绝句:
【朗诵:“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匐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录音:在国外就算我教的这个书学生们也喜欢听,但是我不能像在中国教书这么随性地发挥。“北海南溟俱往事”,我当年在北京教书、在台湾教书,现在对我来说,能够用我自己语言教书的两个地方,我都离开了。我现在要(在)这里用最笨的英文教书,查着英文生字去给人上课,跟在地上爬一样,所以我就一心想要回国。】
阔别故乡近三十年之后,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到北京,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弟弟和家人。她写了一首长诗《祖国行》,诗云:“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录音:离开了我的故国、故乡三十年,我在飞机上远远看见北京的一片长街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小时候常常来往的西长安街呢,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每当讲到杜甫的诗“每依北斗望京华”,不管是在台湾,不管是在美国,我眼里都是满是泪水。】
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在叶嘉莹身上,这似乎成为一个预言。1976年3月,叶嘉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离世,年过半百的叶嘉莹再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她在《哭女诗》中写到:
【朗诵:“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叶嘉莹常常想起顾随先生的话“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痛定思痛,这次家庭悲剧让叶嘉莹作出了一个影响她后半生的决定——回大陆教书。
【录音:维持了一个家,各种的艰辛我都受过的。可是现在经过这一次大的悲痛和苦难之后,我忽然间觉悟了,“小家”“小我”,这个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我是从经过这一次苦难之后,我就决定回国教书,传承我们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那些古代诗人他们的心魂、他们的志意、他们的理想,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能够传给下一代。】
1978年,54岁的叶嘉莹给祖国写信,申请回国教书。在寄信的路上,叶嘉莹写了首绝句: 【朗诵:“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录音:傍晚的黄昏,我一个人走在树林里,寻思我以后我的下半生怎么办呢?“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我半生漂泊,辛辛苦苦维系了我的家庭,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不幸,所以我真是不知道我终极应该落在什么地方。】
叶嘉莹从报纸上看到,顾随先生的朋友李霁野在“文革”后复出,担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主任,于是她给李霁野写了一封信。
【录音:我说我在这个时候我也愿意回来,为祖国的教育尽上一份力量。李霁野先生马上就给我回了一封信,说你回来恰好,现在祖国的形势一片大好。第二年1979我就接到国家教委的一封信,“我们批准你到北京大学去教书”。我就写一封信也告诉李霁野先生。李先生一见这封信马上就说,北大的名教授很多,我们南开更需要你。马上南开就派两个人到北京来接我,我从此就来到了南开。】
叶嘉莹先生从1979年开始利用假期回国教授古典诗词,受到学生们的极大欢迎。如今已经是古典诗词教授的徐晓莉,当时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她逃了两节英语课,来到南开大学聆听叶先生回国后的第一次公开讲座。
【录音:第一次听完全听傻了。一口的京腔,倒背如流的诗词,板书都是竖排繁体,大段大段地默写跟诗词有关的古人评价的经典句子。给我留下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她渊博的学识、滔滔不绝的表达、清晰的思绪以及优雅的教学风范。我忽然觉得我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尤其是这个老师敢于亮明自己的观点,带着自己的联想和理解去表达。人太多了,然后到那儿去就没有座位了。那个时候,五六月份的时候天气很热,都开着窗户,我们拽着那个栏杆听,一会儿这个手酸了,换这个手,就那样子,挂在外面。我们说“没有站票,买挂票”。】
第一次回国讲学,叶嘉莹写下了一首饱含深情的七言绝句:“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录音:我到南开来教书,我都走不上讲台,满满的是学生。因为我们祖国的年轻人,对于我们中国古典的诗歌、古典的文化还有如此的热情,所以我就非常感动。】
对于叶嘉莹先生来说,“报国”最好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叶嘉莹晚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出退休金,设立奖学金,鼓励青年人传承古典文化。“酒越陈越香”,在叶嘉莹晚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台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博士。然而叶嘉莹先生却十分淡然。
【录音:一个人如果你只把感情希望寄托在“小我”的一家之上,我觉得这是太狭窄了。尽你自己的能力,能够为“大我”更做一些什么事情,就做一些什么事情。】
2005年秋天,81岁的叶嘉莹先生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内蒙古叶赫水——叶赫那拉氏的故乡,在清澈的河水和金色的远山下,她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诗:
【朗诵:“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飘零敢自伤。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 对于叶嘉莹先生来说,生命的原乡,既是有形的居所,更是无形的精神心灵。她曾经写下了一首《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录音:人生有时候要有一点傻的精神、痴的精神。我知道我虽然老了,但是莲花落①了有莲蓬,莲蓬里面有莲子,莲子里面有莲心,而莲心是不死的。因为我看过一个考古的杂志,说他们考古的时候,挖出来有两颗汉朝的莲子。他们培植养育,居然它也长叶开花了。只要我们有种子留下来,我们中华的文化一定会开出花来的。】
乳名“小荷”的叶嘉莹,就如同一颗在古典文化厚土中孕育的种子,只有荷花落尽枯萎,莲子才能真正成熟。这颗在海外漂泊多年的种子,几十年里,一直在苦苦寻觅、返回自己的故乡。
如今终于叶落归根,那些逝去的岁月仿佛只是生命表面的浮光掠影。在精神的原乡,叶嘉莹从未离开,因为那颗热爱古典文化的初心,历尽劫波,从未改变。
【叶嘉莹吟诵:“一世飘零感不禁,重来花底自沉吟。纵教精力逐年减,(我)未减归来老骥心。”】
主播:本期的“全景中国”就为您播送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②
① 此处两个空格为《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上、下阕之间的间隔符号。② 除最后叶嘉莹吟诵的诗《二零一四年四月恭王府海棠雅集绝句四首》其四之外,其余叶嘉莹的诗、词、散曲引自《迦陵诗词稿》(中华书局2007年2月版,2008年4月重印)。
第三篇:叶文玲范文
叶文玲,浙江玉环人。中共党员。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主席团委员。曾历任河南省文联、浙江省文联专业作家、副主席,浙江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1980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鲁迅文艺奖。
第四篇:叶诗歌两首
叶
(一)
那常青的,那不常青的,随季节变换,随流年轮回。
夕阳下的一抹残阳,衬着你的疲倦与沧桑。
你累了吗?
你倦了吗?
昨夜寒风来袭,今早叶落满地。
那躺着的叶儿啊,你是不舍树枝的爱恋,还是向往大地的情怀?
静静地、默默地,叶落无声,却没有怅惘。
那不忍离去的叶儿啊,你是为谁紧握着守候,还是留恋这人间最美的温柔?
轻轻地、淡淡地,风雨飘摇,却没有悔恨。
皈依的叶儿啊,那般坦然安详,因为它们曾经来过,并邂逅一路芳香。
温暖的阳光,轻抚着不忍离去的想念。
转眼,泪湿。
叶
(二)零落的叶儿啊,选择了一方净土。
埋葬了属于自己的回忆,那些青葱那些蝶舞。
枝儿无法与你相守,它的心湖却漾着你缱绻的影子。
它将记忆化作火把,去温暖整个寒冬。
想你,如诗般自然流淌,念你,如花朵吐露芳香。
北风中,雪花开了。
枝儿在念你,春天在等你。
你的离去,仿佛隔世万重秋,抬头,泪流。
第五篇:叶之恋诗歌
纷飞的黄叶飘舞
没有别离的苦痛
也没有入秋的哀愁
追风的洒脱
看云的飘渺
飘落的那一刻
只带走了树的承诺:
这个枝头永远属于你
--只要你愿意!
秋风枯黄了容颜
秋雨敲打着寂寥
渐冷的岁月
梦想被寒霜不经意刺痛
回忆在凌晨的露珠里扑腾
雪花来临的那个夜晚
叶在岁月的冰冷里零落成泥
随水飘流
孤独寒冷的雪夜
别离冰冷着夜空
曾经相拥的温暖构筑剪不断的哀愁
咋暖还寒的初春
叶呻吟着回归的梦
新生的渴求辗转抹不去的疑惑:
风起清秋
树叶离开枝头
是风的追求
还是树的不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