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介绍
清华大学
中文名: 清华大学 外文名: Tsinghua University 简称: 清华(THU或Tsinghua)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创办时间: 1911年4月26日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要院系: 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
国家重点学科: 37个 硕士点: 198个 博士点: 181个 院士: 68人
主要奖项: 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4个国家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流动站: 37个
目标定位: 创“世界一流大学”
清华大学占地面积6000余亩,位于皇家园林清华园,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清华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2010年《福布斯》评出14所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派”,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光耀西山。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群星璀璨,他们中有竺可桢、段学复、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0位功勋中,有9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0%为清华大学校友。在清华的天空中,有太多我们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清华校长梅贻琦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实际主持校务。在战火纷飞、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岁月里,师生休戚与共、艰苦办学,联大也以名师云集、水平高、学风好而蜚声海外,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校园总占地面积6000余亩,为中国大陆高校最大的校园之一。校图书馆建筑面积为3.9万平方米,藏书 401.7万册,阅读座位 2604个。图书馆四期工程即将动工,2011年百年校庆前将建成。体育馆建筑面积 3.2万平方米西区体育馆。运动场面积 19.6万平方米。有东操、西操、北操、紫操等多个运动场。游泳池面积 0.4万平方米。有西湖游泳池和游泳馆两处。其中游泳馆为奥运会、残奥会训练馆,设施达国际标准。
清华大学专业介绍
类别 专业
经济学类 :金融学 经济学 法学类: 法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学
艺术类: 艺术设计 艺术史论 雕塑 绘画 工艺美术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类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化学类: 化学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材料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仪器仪表类: 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
能源动力类: 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 核工程与核技术 工程物理
电气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计算机软件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工程力学 土建类 :建筑学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土木工程 给排水工程
水利类 :水利水电工程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工程
化学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交通运输类 :车辆工程
工程力学类 :工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 生物工程类: 生物医学工程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临床医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外国语言文学 :英语 日语 生物科学类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清华精神 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起源: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去世两周年,研究院师生在二校门北边小山下设立纪念碑,陈寅恪先生撰写碑文,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化作了一代代清华学人的精神风骨。
“清华精神”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是耻不如人。清华起初是用美国退还给中国的庚子赔款建立的,美国政府的本意是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培养一批“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学校偏又建在了被英法联军洗劫过的清华园和近春园。学生整天面对着被焚毁的断壁残垣,民族耻辱时时袭上心头。当时在学的吴宓曾有“热肠频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之叹。“五四”时北大已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而清华的闻一多贴出的岳飞《满江红》,主题还是雪耻。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受着美国式的教育,而在出洋后却非常敏感于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歧视(可参阅韩宓、钟韩、韩大忠的日记与书信),他们远较其他大学的学生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改成大学后,如何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学术独立便成为清华建设的主题,而其深处的情感动因仍是雪耻。到了三十年代,民族矛盾激化,梅贻琦任校长第一次讲话没讲学术自由却讲了莫忘国难,到了1935年“一二九”清华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心堡垒。这种为民族雪耻的激情,在解放后转化为建设祖国的献身意志。在文革中,眼看中国在科技上日益落后居然还在批“崇洋媚外”,一位原来的领导人痛心地说:“什么崇洋媚外?!连洋人屁股都看不见了!”文革后,这种耻辱感重新化为办世界第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明耻”是清华精神的重要表征:耻中国科技与文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耻清华不如西方的一流大学;耻清华某些方面不如国内兄弟院校;耻本学科水准不如校内先进学科;耻个人学习或科研不如其他同班同学或教研室出国人。“知耻而后勇”。清华人的耻辱感是民族耻辱感与个人耻辱感的综合,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纯个人罪感。它显得更加博大,也更加充实。
第二是讲究科学。清华改大是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之后,科学优势上扬。清华国学院一建立,主任吴宓就宣称本院与其它大学不同处在于重视“科学方法”(参见吴宓在国学院开学日的讲话),四大导师王、梁、陈、赵及吴宓、李济的研究成果证明此言不虚。梅贻琦到任后,办校重自由,更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强调理性和纪律,主张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这一点,构成清华与北大办学的风格不同,其原因除上面提到的社会因素外,还同梅贻琦在美受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有关。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贯彻于理工科建设而且旁及人文学科。冯友兰说清华文科的共同风格是追求“所以然”、“比较有科学精神”。解放后,清华校长明确提出继承发扬严谨、科学的传统,并且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越从前。蒋南翔在58年大跃进、文革中多次坚持实事求是,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对整个清华的干部、教师队伍有深刻影响,对发展清华的科学传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是重视实干。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直到现在,在校园的中心位置还坚立着一块碑,上书“行胜于言”,如果再加上韩愈的话:“行成于思”,便可以很好地概括清华“实干”的特点。西方近代大学精神与此相反,强调大学精神在“思”,不在“行”,但进入二十世纪,西方的大学也在变,变得更加重视“实用”。全国解放后,清华被改造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实干”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每一重大决定作出,必有细密的操作程序和系统,保证决定能够获得实现。从培养计划、科研战略到校园管理都是如此。清华有多人进入中央、省部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作风。清华每年招生高居龙首,无可匹敌,也是因为它给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序的信任感。从根本上说,“实干”同“后现代”时期相契合,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学教育从“思”向“行”转变的趋势。解放后清华改工科后,工科的研究需要集体操作,与文科不同。罗素说:“技术给予人的能力是社会性能力,不是个人的能力。科学技术需要有在单一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大量个人进行协作,所以它的趋向是反无政府主义、甚至是反个人主义的。”(《西方哲学史》第6页,商务,82年版)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 理科那样看重。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这也是清华人同中国的现行社会制度比较契合之处。
清华的校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在众多大学中独树一帜。
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
关于校训的解释:早在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就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清华学堂章程》)。1914年,著名学者梁启超莅校作《君子》为题的讲演,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生,后被铸入校徽,高悬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被赋予新的内容。做为一个高尚的人,在气节、操守、品德、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战胜自我,永远向上,力争在事业与品行两个方面都达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承担起宏伟的历史任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这种深刻认识分不开的。事实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已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在决定民族命运的较量中,清华大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务。所有师生都必须树立一流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奋发图强,争创一流。
校风:“行胜于言”
起源:该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
学校传统: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3、中西荟萃,古今贯通
4、人文日新,寿与国同
中华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前后,学校公开徵求校歌,当 时在清华教授国文与哲学课的汪翔先生(字巩安,汪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苍苍”应征,经校外名人审定膺选,又经张真配曲,赵元任编合唱,于是成为隽永流传,直深受历代师生欢迎的佳作。
清华大学歌词共有三段,录之如下:
(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世界知名、杰出与著名校友
(列举,排名不分先后)朱镕基、吴邦国、习近平、黄菊、胡乔木、吴官正、刘延东、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胡适、梁启超、王国维、梅贻琦、陈寅恪、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王大珩、赵九章、邓稼先、朱光亚、赵元任、李济、吴宓、陈岱孙、潘光旦、费孝通、吴有训、周培源、熊庆来、周光召、竺可桢、茅以升、侯德榜、叶企孙、顾毓琇、朱自清、闻一多、金岳霖、梁实秋、吴晗、季羡林、钱钟书、汤用彤、贺麟、冯友兰、李方桂、徐中舒、姜亮夫、王力、吴其昌、姚名达、高亨、陆侃如、刘节、杨树达、刘盼遂、谢国桢、张荫麟、张岱年、罗根泽、周传儒、蒋天枢、殷海光、杨联升、何炳棣、李学勤、傅璇琮、夏鼐、钱端升、萧公权、罗隆基、王铁崖、陈鹤琴、李健吾、杨绛、英若诚、端木蕻良、于光远、张骏祥、曹禺、洪深、穆旦、胡风、吴国桢、俞国华、张民觉、王浩、许国璋、王佐良、李赋宁、萨本栋、林家翘、叶笃正、杨石先、钱思亮、陈鹤琴、高士其、杨廷宝、梁思成、吴仲华、郑哲敏、邹承鲁、吴征镒、陈克恢,孙立人、乔冠华、李尔葳、吴冠中、胡锦涛等。
第二篇: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道光年间,把熙春园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园,东边的还是叫熙春园。后来咸丰皇帝即位,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这就是我们今天清华园的由来。(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遭到惨败,于1901年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当时一个美国政府就得到了3200万两,美国政府觉得赔款较多,决定拿出一半赔款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1908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没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院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准,于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知道1925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当时设立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研究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型大学过度。
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才算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7奶奶是清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民主治校,而且还建立了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清华大学、清华文化简介)
抗战胜利以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调出农、文、理、法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1978年以后清华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渐恢复了许多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兼并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清华有十大学科,只缺农学,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清华已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的多学科新型综合型大学。2005年,成立了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目前清华有13个学院,54个系。到2011年百年校庆的时候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6000多亩,在校25000学生,10000教职工,2000名教授,50多位工程院院士,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博士后流动站。这些数字在全国高校都名列前茅。清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目前清华知名人士有神五总设计师王永志等。历代领袖都很重视清华的发展,清华西校门是毛泽东题词。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风是行胜于言。(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是远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遭到严重破坏。从此沦为荒岛达100余年,直到1979年,学校才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在岛上种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岛终于成了现在这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胜迹。
孔子的雕像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学思想,这尊孔子塑像是清华毕业生专门从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运过来的,他的寓意是希望清华的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工科的学生们能够多多关注人文科学。
吴晗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在校时因学习刻苦,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学们笑称“太史公”。他从清华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担任助教、教员、教授等职,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曾调任北平市副市长。“文革”期间,吴晗因著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迫害,1969年惨死狱中。后来清华大学师生为了几年这位杰出校友,学着在荒岛上立了一尊吴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这两个字是邓小平亲笔手书的。“荷塘月色厅”是为纪念朱自清而建。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25年应聘清华执教。先后担任过国文系教授、图书馆长,朱自清写过很多散文。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写近春园的景观,这篇文章里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这一切都反应了他当时苦闷、孤独的心情。1948年他因贫病交加而死去。临终时他还嘱告家人,不要政府配给的廉价美国面粉,毛泽东称颂他“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后来清华师生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厅”以资纪念。厅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个大字是朱自清文章中手稿的笔记。对面山上零零阁是校友捐资兴建的,2000年竣工。所以叫零零阁。近春园是清华师生娱乐休闲的场所。清华园区:
“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的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湛”是澄清的意思,水木清华就是因为其后有一池塘而得名。现在此建筑物为清华贵宾接待室,校长党委书记也在院内办公室。
在此园中,我们还看到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而修建的自清亭和一尊朱自清的汉白玉雕像。另外有闻一多先生的塑像和闻亭,亭内有一个大钟为清华的珍贵文物,以前按钟声控制作息时间。闻一多先生1932年来清华教书,1946年在云南昆明参加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在会上登台演讲,痛骂反动派无耻,在回家途中,中弹死亡,碑上的字是“诗人的主要天赋要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闻先生的座右铭。
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建于1909年,门上端大理石上刻着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字。因为校园不断扩建,修建了西大门,所以称此为二校门,十年**年间,二校门曾被推到,在此修建毛主席雕像。91年在一些校友的倡议下经学校同意,安老照片重新修建此门。二校门现已成为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来参观的师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大家左边这两栋楼是第一、第二教学楼,分别建于52年、54年,是苏式建筑风格,里面有大小教室数间,现在仍在使用。
最北边这个宏伟的建筑就是大礼堂。是清华大学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之一。建成于1920年,它是一座古罗马与古希腊式建筑风格混合而成的。圆顶,铜门,门前有四根两人合抱粗的汉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庄严宏伟,它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大礼堂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高27.6米,里面有1200个座位,是当时国内学堂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建礼堂时,美国政府不信任中国的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就连设计都是由美国设计师莫非亲手操作。而这个建筑的一砖一瓦全部是从美国先由水路运到天津塘沽,然后运到北京。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栋和它一模一样的建筑,很多反帝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从这里动员出发,现在我们仍在此举办各种活动。南面的同方部也是清华早期建筑之一,还长期用作8月27号祭祀孔子的地方。„同方‟二字源于《礼记》,„同方部‟是指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地方。1936在此为鲁迅先生举行过追悼会。闻一多、朱自清都发表了演说。现在同方部是清华大学校友办公室。清华学堂是清华第一栋教学楼,1911年竣工,是德国古堡式建筑。门上“清华学堂”四个大字是清朝军机大臣那桐所书。1925年在这里增设了„国学研究院',当时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在此办公。1946年作为建筑系的专用馆,梁思成为系主任,现在这里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日晷是1920(清华目前最优异的一届学生)级的学生送给母校的礼物。它的上端是中国古典计时器,圆盘中央的不锈钢指针正指着地球的南北极两端,圆盘上面刻着十二个时刻。春分以后用太阳在上盘面上的倒影计时,秋分以后用太阳在下盘面上的倒影计时,没有太阳的时候是没有作用的。下部的底座上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这是1920级学生的名言,也是清华的学风,就是鼓励清华学子少说多做,发扬实干的精神。两边侧面是拉丁文的翻译。
校训碑上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名,引用《周易》里面„乾‟„坤‟二字的卦辞,在同方部给清华学生做了一次演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像天一样刚健不已,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也应该像地一样柔顺,包容万物,培养出大公无私,宽厚为怀的高尚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过后,学校就以此八字为校训,设计校徽,广为流传。
校训碑旁边有一个书形状的标识叫做《悟》,有中国福建清华校友会捐赠。雕塑是铸钢制造的,长2米宽1.3米,由人类的面部和一本巨型的书组合而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教育有着实不可分的关系。
北大燕园其实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校址,但是很多北大学生对此段历史知之甚少,然而最近有很多团体来北大参观,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未名博雅的秀丽景色,如不能让参观者知道关于这个园子的真实历史,实在让人惭愧,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为这个校园增添光彩!西校门
西校门是北京大学原来的正门。因为是校友1926年捐资所建,故也称作校友门。1920年3月15日,燕大正式挂匾,同时举办男女两校合并的联欢会,合并仪式由蔡元培主持,校门上燕京大学的牌匾为他所题。(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燕大的主楼,即现在北大的办公楼,称为贝公楼,是为纪念美以美会会督贝施德(又译贝施福),1926年落成时的英文名即为Bashford Hall。燕京大学的前身是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的汇文大学。其首任校长李安德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当李安德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包括丁韪良在内的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常务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04年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19年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给予了鼎力支持。与此同时,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编著过《中国与美以美会》(1906)、《美以美会在华一百年文献集》(1907)和《中国述论》(1916)等重要的在华教会史文献。1919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1926年落成时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卫理会海外传教团捐款16万美元建造。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贝公楼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大年刊》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贝公楼”的牌匾其实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都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贝公楼原来正门的上方有一个小阳台,每当校内举行大型的集会时,这个阳台常常被用作一个讲坛,而听众们就站在办公楼与西校门之间的一大片草地上。1957年,当苏联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在周总理陪同下访问北大时,就曾经站在这儿对下面站满草坪北大师生发表过热情洋溢的讲演。可惜这样的壮观场面如今已难以重现。宁德楼(Ninde Hall)宁德楼(又称宗教楼,今北大外院民主楼),是燕园第一座建筑,1922年落成,作为学校的宗教学院所在地,由在上海的甘维尔夫妇捐赠,以纪念前美以美会会督宁德威廉牧师(Bishop William X.Ninde)。宁德威廉牧师与其妻1895年来华,自此从未中断过祷告,祈求这个伟大而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日福音化。宁德楼二楼有小礼拜堂,学校的主要圣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还进行许多重要的选举,这个礼拜堂至今犹在。
穆楼(McBrier Recitation Hall)由托事部的司库、银行家穆布莱(McBrier)捐款10万美元所建,今为北大外文楼。科学楼(Science Buildings)其中一个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用于建设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预科的资金中的一部分兴建,今为北大化学南楼和化学北楼。燕大图书馆
燕京大学图书馆位于贝公楼南侧,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档案馆,是由托马斯•贝利(Thomas Berry)夫妇的三个女儿为纪念父母的遗愿——“在全中国推广学习”而捐款五万美元兴建的,以其收藏的善本书和古籍书而著称。1952年院系调整时,它已有图书期刊40万册,未编图书期刊18万册,另拓片12000余张,木刻书板2400块。其中收善本以明、清刻本及抄本居多,宋元版本也不少。善本书数量高达3578种,37484册。由于燕大作为原教会学校的特殊地位,在西文书收藏中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神学和有关基督教在文化传播史方面的收藏。古籍丛书也是国内图书馆中收藏最丰富者之一。此外,燕京大学图书馆还收到来自各方的赠书。其中有孙中山先生从自家书架上亲自取下的一包书,还有美国校友分别于1924年和1927年赠送的书。李赋宁先生在一篇题为《我与北大图书馆》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他初来北大任教的日子里,正是燕京大学保存的西文特藏书,使他能够顺利地备课和准备讲演稿,并在北大图书馆度过了一段祥和而严肃的研究时光。(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甘德阁,麦风阁(又称姊妹楼,今南阁和北阁)要出发了,大家要紧跟着我的思路和脚步,否则你将会错过很多知识和景色哟!出发了,首先先让大家回顾一下北大历史。北大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光绪皇帝亲笔题词“京师大学堂”匾额。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康梁百日维新的措施之一。慈禧发动政变,把所有的变法都废除了,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北大从此延续至今。(原校设在北京石景山东街)1912年易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北大首任校长,积极开设外语学科研究西方文化的新课程。1918年红楼竣工,校本部设在故宫后的沙滩。
1917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且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他聘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长,胡适、钱玄同为文科教授,李四光为理科教授,马寅初为教务长,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也应聘在北大教授《中国小说史》。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经过李大钊的介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当时认识他的第一夫人杨开慧,北大教授杨昌济的女儿。那时北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云集。
1919年,北大师生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炬,李大钊、胡适等人领导了文化革命的新启蒙运动,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新中国建立以后,1951年,政务院任命马寅初为中国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并,从沙滩迁到西郊海淀的燕园。院系调整,北大响应国家基础学科的号召,调出农学、工学、医学、地学、法学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北京大学创立与1898你,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国立大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与清华大学齐名。“ ”好了,现在已经到了北大的校门口了,请大家注意一下卫生,如有垃圾请扔到垃圾桶或垃圾袋里。(北大、清华校史介绍)
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大最有名的:一塔湖图。塔是指博雅塔,塔级有十三级,高三十七公尺,本来是一座水塔,现在已成为了一处风景,供大家欣赏。湖是未名湖。当年取名时,参选的名称很多,但都不令人满意,最后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锤定音,直接就叫“未名湖”了。图,就是我们现在来到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已经百年历史了。现在藏书1046万册,是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第三篇:清华环境科学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源于1928年清华大学设立的市政工程系。在我国环境工程学科的奠基人――陶葆楷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环境学科逐步发展壮大。1977年建立全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1984年成立环境工程系,并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我国环境工程唯一的重点学科,1991年成为国家教委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为适应学科发展,1997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蝉联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成为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2007年再次蝉联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中名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第一名。建系26年来,在教育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校系党委和行政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拼搏,环境系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业绩,建立了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市政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学科体系,组建了一支以钱易、顾夏声、郝吉明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陈吉宁常务副校长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地区协调中心”等高水平的开放式研究基地,培养了一大批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人才,为一些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服务、理论支持和决策支撑,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心,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当前,全系师生员工正面向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大需求,瞄准重要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坚持“工程与科学结合、技术与管理结合”的理念,遵循“创新、务实、开放式、国际化”的模式,培养环境保护领域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组织开展与国家乃至全球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技创新研究,为建设成为一个优秀人才辈出、研究水平领先、教研设施先进、管理机制创新的世界一流环境学科而努力奋斗!核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
第四篇:作文 清华
花开在太阳下
花开无声,然而绽放过程中的美丽却是不容遗忘的,因为有阳光照耀。
——题记
她静静地穿过喧闹的街市,暖暖的夕阳故意将她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她稚嫩的脸上堆满了幸福。
她叫兰,一个花般美丽的女孩。
从她充满激情的脸上,人们渐渐忘记十五年前的那天,她像天使般降落的那天,她奶奶绝望地弃世而去。
只为她是个女孩。
只因她不是那个家庭渴望的男孩。
奶奶的去世加上她是个女孩,她父母饱经生活沧桑的脸上有多许些愁容、一些牵挂、一丝无奈,一道道皱纹悄然爬上了那原本已满是痕迹的额头。
“要不咱把孩子扔了吧!?” “„„”
“不然,你说能咋办?咱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了。” “没有别的办法了!” “唉,怪就怪她是个女孩子”
“不,我养,兴许她也能帮我们干活呢。” “你„„”
兰就这样走过了坎坷的十五年。
在这期间有邻里的冷眼,有别人的排挤,有他人的怀疑,但在阳光的爱怜下他走到了今天——兰要参加中考了。“妈,告诉你一件好事。”兰兴奋地说 “什么事?”母亲冷冷地说
“老师说政府对我的中考有分数照顾,老师说,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农村双农民独女户的考生,在考生语数英3科总分上加6分参加中招录取。咱们是农村双农民二女户的考生,在考生语数英3科总分上加3分参加中招达标校录取。若是普通高中则在考生语数英3科总分上加6分参加中招录取。”
“我们老师还说咱们农村双农民二女户的孩子就读高中还有学费照顾呢!省市里还有关于帮助我们的文件,如我市制定出台计生“三结合”工作实施意见,文件里说为进一步形成“党政牵头、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发动全社会力量,帮助计划生育户特别是农村计生“二女户”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确保我们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文化上有提高。”
“这样,妈你以后就可以少一些负担了。”兰说道
“哦,真的吗?”母亲仍然很冷静,其实她的心里很高兴,也很激动。只是面对这个曾经让她默默抹去无数次泪,让她默默为她担心的女孩面前,她习惯了冷漠。
“妈,您不高兴吗?” “高兴,当然高兴。”
兰的这一句话彻底打破了母亲一贯的冷面孔,兰终于见到母亲的笑容,以往母亲四处打工,脸上除了疲惫的愁容一无所有,但今天„„
兰也笑了,像朵绽放的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兰发现母亲和蔼多了,父亲对自己也多了一些关爱,兰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冲击中考!
一个政策在悄然间改善了一家人的关系。
如果说这个党的政策是一束阳关,那么兰无疑是开在阳关下的幸运儿。祈福她一路走好!
——后记
第五篇:清华演讲
今天我们全院同学一起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
首先,总书记回顾了清华的百年历史。
100年前,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立了。
90年前,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
广大清华师生始终满怀强烈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奋勇参加民族救亡和人民解放斗争,涌现出闻一多、朱自清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民主志士,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开展科研,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在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清华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恪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460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年来,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了突出功绩
接着,总书记又提出了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任务。
我们这一带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然后,总书记又点出了现今社会教育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对于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必须: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总之,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
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最重要的是,总书记在讲话的最后为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3点希望:
第一,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第二,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同学们要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
简短的学习结束了,但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总书记的话语句句催人奋进,为我们指明了学习之路的方向,让我们不再迷茫。
而今中国虽然有很多优秀的大学,但清华大学是唯一的。它的建立最初烙着中华民族耻辱的印记,虽然善良的人们避免提到,但事实上清华学堂是以庚子赔款美国返还部分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这是不争的事实。唯一不同的是,在此之前中国的留学史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只有清华送出去并在其管理下的留学生们把西方成熟学科成功移植到了中国,并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中国学术体系的现代化。其巨大贡献最终表现为“国学院四大导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等可见指标时才被公众依稀可辨。
除了在现代学科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清华大学是真正锻造并承载“国家精英”培养体制的大学。清华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要求学生一入门便需逐步建立起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中摸爬滚打以提升社会成熟度和领导力的做法,使得“教育”在清华具有了超越学科学习的全面而深刻的含义。正是这样的教育传统,使清华能够穿越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就并输送了大量的治国精英。民国精英不算,单共和国时期,清华就为新中国培养了省部级以上干部超过280人,其中曾任和现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尤其是在革命家式的国家领导人纷纷谢世之后,清华所培养的新时期国家领导人正带领我们走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崛起之路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胡总书记提出在修学、修德和继续发展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并张扬个性的期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强国之路上,我们再也没有什么可供直接借鉴的模式,因此要想实现最终的超越,我们只能靠自身在制度、科技、产品、文化等各个层面的自主创新。中国要成为世界的领导者之一,必须放弃追随的发展模式,建立自主的发展模式。清华大学能否接受并赢得这场历史挑战的胜利,既影响着我国最终能否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也决定着清华是否能续写其百年辉煌的荣光。
胡锦涛主席的讲话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当代中国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刻苦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理论联系实践。同时,我们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为己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现阶段,我们要积极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这种精神指导和鞭策自己,努力做到学习上要求进步,思想上更要有进步的当代大学生,用清醒理智的头脑去看待事情,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自己的人格,把国家时刻装在心里,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春天充满朝气,春天孕育希望。清华大学百年来的学术积淀和清华精神值得全国莘莘学子学习。在4月24日上午举行的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让人感动,启人思考,催人奋进。
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兴亡是紧密结合的。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几代清华人在国难当头时,秉承科学救国的理想,为祖国独立、富强前赴后继地努力拼搏。作为80后的大学生应该秉承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总书记的讲话促使我反省和思考三个问题:如何做到坚定信念与志存高远,如何做到保持本色与彰显个性,如何做到脚踏实地与积极创新。”
听了胡总书记的讲话,深切感受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习上要求进步,思想上更要有进步,用清醒理智的头脑去看待事情,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自己的人格,把国家时刻装在心里,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胡总书记强调,“我国的青年一代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应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共同为祖国、民族的明天奋斗。所以,青年学生关注国家的现状与未来是勇担重任、朝气蓬勃的体现。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关注国家,自觉将自己的学习、未来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胡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清华学生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新的希望,强调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生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这是对我们极大的鞭策,也为我们的成长和成才指明了方向。这表明,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彰显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保持个性和自身特点恰恰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
学习了胡总书记的讲话后,更加深刻理解了“创新”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创新思维的产生,并不是在书本上就可以简单得到,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它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这是对当代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更高要求。作为学生干部,要努力学会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胡总书记提出,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总书记对青年人提出的三个期望,就是青年人成才的三个具体途径,只有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一个人才能真正成才、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
胡总书记讲到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使我深有体会。如今大为不正确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是对自身定位不正确以及对岗位认知不足。其实,在西部、基层,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那里也急需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到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发光发热。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一定要有回报社会、建设家乡的理想和追求。虽然基层的道路艰辛而曲折,但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必须勇于吃苦而不叫苦,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去克服种种困难。
清华百年来积累的爱国进步传统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统等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当代青年一定要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
第一,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第二,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第三,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才。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年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广大的青年学生理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才。而怎样成才始终困扰着广大青年学生,胡主席在这里为我们指明了道路。我们应该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到学贯中西、通晓古今。毕业后,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参加社会实践,把自己的知识用于社会中去,切不可将知识束之高阁,脱离群众。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克服思想上的惰性,主动创新,学会自己‘找草吃,找水喝’,合理规划自己的学生生涯,找准自己的研究领域,切实增强创新能力。作为商学院的学生,更要深刻体会创新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我们应当立足于商,实践于商,学商爱商,并不断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是纯洁的地方,是生机勃勃的地方,是社会的助推器。而决定大学、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青年学生。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为国家、社会、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