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全球气候变暖时作文
党全球气候变暖时作文
当全球气候变暖时,世界发生了巨变。
南极,冰雪融化,人类感觉将要处于冰水之中,这是人类自食其果。北极的霸主北极熊,也因全球变暖而逐渐走向灭绝。一直熊妈妈向小熊递来一把剪刀,熊宝宝好奇地问:妈妈,用剪刀干什么呀?妈妈以命令的语气回答:快剪毛,再长这么厚的毛会被热死的!小熊天真的望着妈妈:我们住在冰天雪地里,怎么会热呢?这是我们的外衣,没有它会受冻的,不能剪!熊妈妈的语气中带点悲伤和叹息:现在全球变暖,在不适应,恐怕就走向灭亡了!
全球变暖,北极熊无法找到食物,甚至食用小熊,这是被逼无奈呀!人类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可是,当全球变暖时,人类还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知道冬天不再受寒风的折磨,温度上升了,寒冷已离去,只顾着眼前利益,可不知道以后将远离那洁白的雪,原本应在寒冬中开放的花。
当全球变暖时,希望人类早已意识这以后果。趁早弥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党全球气候变暖时作文]相关文章:
第二篇:全球气候变暖考试卷 5000字 报告
全球气候变暖不需要采取措施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的错吗?把二氧化碳的作用无限夸大,说成是造成“全球暖化”的罪魁祸首,这是不科学的。本文通过一系列数据和论证,证明二氧化碳不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进而证明全球气候变暖只是自然的变化,不是人类惹得祸,也不需要采取措施。
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目前的全球气候升温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但这种理论真的可靠吗?
最近,由华人科学家陆尊礼教授带领的美国雪城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大约500年至1000年以前,地球经历了不仅仅是局部地区才发生的全球性气候变暖现象。而事实上,当时全球气候变暖范围一直延伸到了南极洲。这表明,在人类还未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之前,地球就已经开始变热起来。在中世纪气候变暖之后,地球的气候又开始下降,甚至被称为“迷你冰河时期”。目前,一个气候变化专家组已经确认中世纪的气候变暖仅限于欧洲。因此有人认为,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人工”现象,而此次研究人员则证明,这种“气候变暖只发生在欧洲”的情况并不完全正确。
其次,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是极其微小的,只占空气分子数的万分之四都不到。从总体来看微不足道。不但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微不足道,人造二氧化碳对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是385ppm。而水蒸气在地球大气中的含量却高达 1,000-40,000ppm。一般认为,水蒸气的通常含量是1%,即10,000ppm。按照这个数值,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相比,水蒸气的通常含量,是二氧化碳的26倍之多。假定水分子与二氧化碳分子的温室效应是等同的。那么单单从分子数目上来看,水蒸气的温室效应就要远远地超过二氧化碳。上面的数据,基于的是纯粹分子数的同比重比较。事实上,一个水蒸气分子,与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他们的温室效应效应是不同的。水蒸气的温室效应要远远高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唯一显著的吸收频段是在15微米的那个峰值,其他的峰值,因为过于狭窄,吸收的能量很少。再看看水蒸气,情形却完全不一样。从0.8到8微米的多个吸收峰,其中就有两个比二氧化碳的峰宽。从10微米以上,水蒸气的吸收频率几乎是连续不断的,更是与二氧化碳无可比拟。因此,即使在同等浓度下,水蒸气的温室效应也是二氧化碳的很多倍。
正是由于以原因,由水蒸气造成的温室效应,占到了95%。剩下的5%温室效应中,二氧化碳并没有占到100%。一般鼓吹全球气候暖化的科学家,在计算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是多么严重时,都故意不把水蒸气考虑在内,所以他们所说的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就是二氧化碳在除了水蒸气以外的温室气体中的比例。把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强度乘以二氧化碳在其他温室气体中的比例,与所有的其他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强度的总和比较,可以得出,二氧化碳在其他温室气体中的贡献比例是72.37%。而3.62%,这就是大气中所有的二氧化碳对于温室效应的总贡献。
根据美国能源部提供的一个数据表,人造的二氧化碳的总产量为231亿吨,而人造与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总量为7931亿吨。两者相除,人造部分占所有二氧化碳总产量的2.91%。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来人造部分的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例:
0.105%。换句话说,所有的人造二氧化碳加起来,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是952分之一,接近千分之一。
物理证据却显示,二氧化碳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只有从1975年到1998年时符合的。1935年到1975年,二氧化碳排放暴涨,全球却冷化;2000年至今,二氧化碳继续稳定增长,全球温度却没有继续上升,反而略有下降。2008年的全球冷化更是突出。2008年北极的冰盖面积最低点,比前一年增长了9.4%,面积增长 了39万平方公里。暖化人的唯一救命稻草,是继续盘弄那些经过大量近似,有大量可调参数的电脑模型,继续地象算命先生那样预测未来。地表测温站普查网已经实地调查了70%的美国地面测温站。用于提供历史温度数据的1221个测温站中,已经有854个被实地调查过。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这些气象站中,按照NOAA的误差准则,误差大于一摄氏度的比例,竟然高达89%!换句话说,人造二氧化碳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比例,连温度测量的误差的六分之一都比不上。假如人类制造的二氧化碳对于地球大气温度的确有微小的贡献的话,这样的贡献,因为极其的微小,也会被测量误差所掩盖,根本是无法察觉的。盘弄电脑模型的“科学家”们,却能够从问题多多,误差惊人的温度历史数据上,推理出来贡献极其微小的人造二氧化碳这一部分,就是温度变化的罪魁祸首!
如上所述,人造二氧化碳对于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是千分之一多一点。但是要注意,这只是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比例。造成地球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决不止温室效应这一项。现在有多位科学家认为,宇宙射线,或者太阳活动周期,通过云量的变化,与地球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2007年3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纪录片《全球变暖大骗局》,通过对多名气象学家的采访,认为地球变暖并非人类活动所致,太阳活动才有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否定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暖是人类造成的重要证据有很多,包括地球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太阳活动。有证据表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只不过是一个次要角色,如果追溯有100万年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温和、适度的全球变暖只是1500年(加减500年)气候周期中自然变化的一部分。得出这个结论的重要研究来自1984年丹麦的威利·丹斯加德教授与瑞士的汉斯·奥斯切格教授的研究。他们首次公布了格陵兰岛冰芯的氧同位素研究内容。这些冰芯提供了一套地球25万年气候变化的历史档案。他们发现,在冰期和间冰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温和的气候周期。这一周期大约每隔1500年发生一次(加减500年)。根据这个发现,无论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偏高还是偏低,气候变化总是粗略地按着时间表周期性地出现,在过去150年,地球进入了一个温和的气候温暖期,而且这一温暖期将持续几百年时间。所以,现在人类面临的地球变暖是一种正常的周期现象。与1500年周期相关的证据是太阳活动影响气候,如太阳黑子的辐射。古海洋学家杰勒德·邦德在2001年11月16日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份报告阐明,在过去的1.2万年里,北大西洋北部气候随着太阳活动的消长已经发生了9次冷暖更替。一些科学家认为,杰勒德·邦德等人的数据十分充分且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这样的假说:从上一个冰河时代以来,包括17世纪的小冰期,太阳活动主导着地球大约1500年的气候波动周期。
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常成群出现,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有密切的关系。天文学家从1755年开始对黑子的活动进行标号统计。黑子最少的年份为一个周期的起始年,称做“太阳黑子活动极小年”;黑子最多的年份则称做“太阳黑子活动极大年”。
由于太阳黑子的变化,人类将地球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联系起来已超过400年了。最引人注目的是,在1640~1710年,几乎没有太阳黑子活动。也就是说这期间太阳活动最弱,这应当是小冰期里最寒冷的时期(即蒙德极小期)。当然,天文学家们也都知道,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如果比11年的平均周期(在8~14年波动)历时长,将使地球变得更温暖。但是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太阳与地球气候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那么,太阳辐射的微小变化是怎样导致地球气候产生这么大的差异的呢?首先,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存在的,并且是强大的,太阳周期对地球气候变化的作用远大于温室效应理论。其关键就是宇宙射线。太阳辐射产生了“太阳风”,以保护地球免受其他宇宙射线的轰击。因此,当太阳活动比较弱时,就会有更多的宇宙射线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在那里,它们使空气分子发生电离并产生云核。然后这些云核就产生了低而湿的云团,从而将太阳辐射反射回外层空间。这样就使得地球变冷。第二个就是大气层中的臭氧。当太阳活动更加活跃时,更多的紫外线撞击地球的大气层,产生了更多的氧气,其中一些会形成臭氧。新增的臭氧分子吸收更多的太阳紫外辐射,从而使气温升高。计算机气候模型表明,太阳辐射只要产生的变化,就可能使地球的臭氧浓度发生2%的变化,从而影响大气热量传输。
温室效应理论不是万能的,在现实中,它也有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首先,最明显的是,二氧化碳的变化不能说明我们已经知道的地球近来发生的气候变化,包括罗马暖期、欧洲中世纪冷期、中世纪暖期以及小冰期。然而,这些气候周期变化却能很好地纳入1500年的气候周期。其次,温室效应理论不能解释最近的气温变化。当前的气候变暖大多数是发生在1940年以前的。之前,虽然空气中有人类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但1940年以后,尽管这期间工业二氧化碳大量激增,但地球温度却在下降,直到1975年还是如此。显然,这些事件和温室效应理论是背道而驰的,但却与1500年气候周期相一致。第三,大幅度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像温室效应理论与计算机气候模型告诉我们的那样,会产生可怕的地球过热。我们必须将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量效应打个折扣,因为每次增加二氧化碳的增量将产生比前一次小的温室效应。这样,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总量必将迫于二氧化碳容量而被“耗尽”许多或者大多数。
一份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当英国陷入了‘西伯利亚’式气候时,欧洲主要城市将沉没在上升的海平面下。干旱、饥荒和普遍的骚乱将在世界各地爆发„„数百万人将死于战争和饥荒,直到地球上的人口减少到地球能承受得住的程度。富裕的地区如美国和欧洲将成为‘虚拟城池’,以防止数以百万计的被迫从因海平面上升而淹没的土地或不再能够生长作物的土地迁移出的移民进入。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在以往的历史暖期,粮食产量都是在持续地增加,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提供了植物更多需要的东西,如阳光、雨水和较长的生长期。而植物不喜欢的东西在温暖期也是较少的,如缩短作物生长期的晚春霜冻和秋季初霜,以及能摧毁田间作物的冰雹。在过去150年来,粮食产量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海洋在变暖时输送二氧化碳,增加的二氧化碳不仅能为植物施肥,还能促使植物更有效率地利用水分。
今天人类粮食产量取决于农业技术远大于缓慢的气候变化影响。我们没有将饥荒的命运寄希望于现代气候变暖。同样,我们也没有将疟疾的命运注定于农药和纱窗的使用。事实上,自18世纪以来,世界人们在越来越享受食物的丰富度,其主要原因是归功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公元1500年,英国只能养活不多于1万人的人口。到公元1850年,由于农业轮作的知识和改良的农业机械,如播种机和收割机,英国能养活超过16万人的人口。今天,英国有近60万人,同样也主要依靠他们自己的农田。
最近历史上造成的大饥荒并不是气候或天气的问题,根本上是由“失败的政府”造成的。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蓄意饿死数百万计的小农场主和他们的家庭(总死亡人数可能超过700万人),以作为政府尽快采取控制自己的土地为集体农场的一个途径。在1943年,有3万人死于现在的孟加拉。那一年水稻产量是比1942年少。不过,主要问题之一是,战事引发了城镇职工的购买欲望,从贫穷无土地的乡下购买可用食物。当时的英国当局企图避开日本的侵略,一直忽视了农村的饥荒问题。在1984~1985年,埃塞俄比亚粮食歉收后,虽然收到了西方国家捐赠的粮食,但是军政府用掉了大量的粮食以养活军队。老百姓只有离开位于军政府控制的小农场,去开垦遥远的不知能否维持生计的新的土地,才能得到食物。在军政府最终被罢黜前,有上百万人可能已饿死。而中国和印度的情况又怎样呢?中国和印度有二十多亿人口,而且印度的人口仍在增长。中国因高山、河流、沙漠和不稳定的降水量,其耕地严重受到制约。印度的季风气候使该国每年大部分时间免受干旱影响,但其水资源的供应也只能勉强满足本国需求。怎么解决这些国家未来在没有剥夺其他国家的生活必需品的情况下仍能自给呢?中国、印度以及世界各地的农作物产量仍在增加。如果我们继续投资农业研究,我们会找到新的方法来继续提高我们的技术。转基因改良棉花、玉米和大豆等已对中国和印度的农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然,庞大的潜在农产品进口到这些人口稠密的国家。一些土地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阿根廷和巴西已经有很大能力扩大其农业产量。还有一些新兴的农业国,像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和乌克兰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和印度也从他们的非农产业和出口中盈利,因此越来越有能力购买这些进口食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变暖或变冷都有可能在一些地区引发长时间的干旱。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州、墨西哥、非洲都增加了干旱的风险,因为1500年的气候周期将继续其太阳驱动的过程。无论在何时何地,发生长期的干旱将造成巨大损害。如果人类能够事先知道,即使是缓慢的气候变化,我们很可能会表决如何采取措施来应对。然而,在冰芯和沉积物中,目前并无迹象显示人类能够改变1500年的气候周期。我们从化石、树木年轮和气候模式中获得的信息显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可能发生这样的干旱是断断续续和不确定性的。我们仍然不知道,我们的后代将额外需要控制洪水或蓄水——不管技术是否能为他们提供这些服务。
因此,我们并不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来进行减排,这对自然气候变暖的影响甚微,自然气候变暖在未来数百年会沿着一个慢慢的不稳定路线前行,这将为农户、社区、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当民意和可行的技术确定哪些需要作出修改时,这些适应可能会渐渐地,在缓慢的递增中慢慢到来。
参考文献:1.《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
2.《人造全球暖化的骗局是怎么一回事?》
3.《一个方便的谎言——人造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
第三篇:关于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思考
关于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思考
一、什么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二、全球变暖的现状。
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总结:春末夏初,持续了三个多月的天天中等全球气候变暖,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的连续中等持续全球气候变暖;立秋至现在有出现了从未持续出现的低等全球气候变冷,出现全球气候变冷的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并没有停止出现,只是有了减缓影响,在九、十月,全球气候变暖的减缓是近来之最!十一月中等全球气候变暖和中等全球气候变冷都有天天的短时出现来影响全球气候。而大多数的全球气候变冷和变暖都是低等的半持续出现。是属于平衡极端气候。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趋势。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
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异样的天气条件不仅仅让人肯定北极气候不管以什么形式变化,但气候变化在所难免。异样的气候条件也证明了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推断是真实的,这个推断不仅仅是像神话一样使人们盲目相信,而是以近50年来罕见的气温上升的事实让人信服。
三、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人为因素:人口剧增因素、大气环境污染因素、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酸雨危害因素、有毒废料污染因素、水污染因素、物种加速灭绝因素,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1.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四、全球变暖的后果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
5、对气候的影响
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3℃,人类也已经无力挽回了,全球将会粮食吃紧。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五、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将煤、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减少20%。西班牙拟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政府制订了“2004—2012年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战略”,已开始在工业、交通等7个方面实施节能增效计划。瑞典计划至2030年全国所有汽车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确定的目标是2025年实现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同等发电量的煤动力电厂相比每年可减排近9万吨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尔卑斯公约》缔约国最近也通过一项行动纲领,以应对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气候变暖。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赞比亚总统班达最近指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政府的优先任务。赞比亚强调森林在吸收温室气体方面的作用,将在今年评估森林政策,同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中国是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参与者,至今已与97个国家签署了103个环保方面的协议,广泛参与环保科研、技术、政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于2007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2008年10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六、国际社会召开相关的会议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标志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焦点: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目的: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结构和成员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合作伙伴:与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向穷困国家转让资金,支援它们减排。
宗旨及预期目标:
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七、保护家园 从你我做起 1.严守法定速度
2.防止汽车急发动,急加速、急刹车,保持正常车距 3.减少使用车内空调 4.利用公共交通工具 5.停止室内电器待机状态
6.购物时携带购物袋,避免购买过渡包装商品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自己力所能及的的事做起。我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减少一些污染。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我们共有的家园,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为了大自然、自己和家人,行动起来吧!
第四篇:《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高二(6)班 张骏杰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气温升高,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会起到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由于生育期缩短,减少了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质量也会下降。
例: 气温每升高1℃,我国水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将平均缩短17天。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潜力可能会下降5%—10%,其中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2071—2100年,我国冬小麦生产潜力将下降10%—30%,水稻生产潜力将下降10%—20%,玉米生产潜力将下降5%—10%。
2、全球变暖导致农业减产。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会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但是气温的升高也会使中纬度地区极端天气增加,地表的蒸发加大,地下水位下降,旱情趋于加重。气温升高会使低纬度的高温和伏旱加剧。这些都会造成中、低纬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而世界上主要产粮地区是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的耕地面积有限,因此高纬度地区所增加的粮食产量远远不能补偿其他地区粮食的减产。
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出现变动。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世界主要粮食带向极地扩展,并且扩展的速度是年平均气温每提高1℃,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等将向北推进150公里-200公里,会使较为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相应增加。例:气候变暖使我国农作物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将无法适应变暖的气候,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会在南方占主导地位,并且向北方稻区发展,而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将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4、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业成本增加。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也将增大。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额杂草蔓延。另外,气候变暖后各种害虫穿线的范围也向高纬度地区延伸,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将会蔓延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气候变暖后不得不大量施用农药和除草剂,而这也将增大农业生产成本。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在农业方面的应对措施:
1、革新农业技术,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发展节约型农业关键要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工、节能等七个方面下工夫。“节地”,就是要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充分挖掘土、水、光、热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率。“节水”,农业特别是水稻,是高耗水产业,农业用水占全社会总用水量的70%。要加快培育新的耐旱品种,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节水栽培技术,加强现有节水技术的集成推广,大力推广覆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滴灌施肥技术等节水技术,节约用水。“节肥”,就是要加快建立科学施肥的测土、配方、示范、推广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制度,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改善养分投入结构,优化肥料运筹,改进施肥方法,发挥养分协同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总施用量。“节药”,遏制不合理的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大力开发抗病虫良种、进一步完善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形成高效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节种”,就是提高种子质量,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穴盘育苗等技术。“节工”,即大力推广少免耕等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技术,减少手工作业量,既可节约工本,又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节能”,大力开发农村太阳能,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2、大力开发种养一体化的循环农业。
种植养殖一体化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人为地把原本互为上下游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割裂开来,导致“资源—产品—再资源—再产品”的物质循环利用链断裂,不仅造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可利用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产成本的提高,而且这些可利用资源的不当处理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推进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必须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纳入到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中,按照资源互补循环利用机理,合理配置种植养殖规模,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使种植业生产的秸秆等废弃物成为养殖业的饲料,养殖业的牲畜粪便经无害化处理成为种植业的有机肥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既解决秸秆焚烧和粪便污染的环境问题,又大大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提高。采用现代经营方式,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并多次增值,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写在党的生日时
写在党的生日时
由于近日工作上的事情繁杂,咋一抬头间发现我们已满怀豪情的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89岁生日。
89年的时间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89年。回顾历史的长河,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几度兴衰。从“九〃一八”的战火,到卢沟桥事变,从南京大屠杀,到皖南千古奇冤,外强内患,村村遗骨,处处狼烟。
走进新世纪,面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我们党在瞬息万变中追求着不变,同时也在不变中追求着千变万化。又是一个七月,一个声音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项民心工程,更让党的先进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证明,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都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永远是时代的中流砥柱。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这便是我们的党坚韧求索的过程,我常常在心里重复着这几句话,每一次都热血沸腾,胸膛里燃烧着对祖国的热爱。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我无数次重复自己年轻的誓言……哪怕我只是一块砖,也要去构筑祖国兴旺强盛的大厦;哪怕我只是一颗螺丝钉,也要去铺设民族走向辉煌的路轨;哪怕我只是一
棵小草,也要为祖国的春天奉献自己生命的绿色!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从来都把为党的事业争光添彩当作无上的荣光,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实现理想的热烈情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潜能的充分迸发,是脚踏实地的不懈追求。是的,我愿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太阳底下最美好的事业,怀着这种追求,捧着这颗恒心,带着这股力量,我将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进。
当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再多的理想都是幻想,只有从一做起,从自我做起,我们才会距离共产主义社会目标更近。今天的铝加工公司,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我看到了同事们身上的行动力,看到了公司的执行力。
感受着公司的变化,我们走近了“七一“,走近了我们党的第八十九个生日,我想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我们公司各个部门的努力,通过我们每位员工的努力,我们公司整体的形象得到了提升,这应该是2010年我们献给党的最好礼物!